时间:2023-06-26 16:07: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学生的“被动期”指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这是学生大学生活的开始,是由中学转向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期,也是学院管理育人的奠基阶段,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作风、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启动新的管理育人工作,必须在把握学生生理、心理的基础上,确立正确、适用的管理目标,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依靠班干部和党、团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保以后各项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被动期学生的主要特点
根据多年大学生刚踏入高校门坎的表现,其心理、生理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被动性。新入大学的学生面对新的、陌生的环境和事物,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上大都处于被动状态。二是可塑性。考上大学,实现人生一次大的转折,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思想上积极上进,心理上对环境的接受性较好,对第一次接触的人和事印象深刻,在观念、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三是不定性。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大多不是很成熟,对自己,对环境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吃苦准备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对校纪校规不熟悉、不适应;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形成,面对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心理和行为都有一定的不定性。四是盲目性。对大学的培养目标和个人的努力方向都不是很明晰,对学院的管理与学习、成长的关系认识不足,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五是差异性。由于家庭情况、学习基础、个人素质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被动期的管理目标
被动期的学生由于具有以上的心理生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管理中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齐鲁战长勺》云:“马之不敢肆足者,衔辔束之也;民之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有鉴于此,学生处于被动期时,我们制定的相应管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服从管理意识;建立正规的校园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明确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标准,保证各项校纪校规的落实;培养学生团结向上、努力学习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学生积极进取和锻炼成才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吃苦精神、融合能力,形成和谐的班风。
被动期管理的主要方法
被动期的思想教育管理目标确定之后,关键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逐步落实,努力达标。首先,必须依据校规,严抓细抠。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校纪校规、行政法规、是保证校风良好,行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作为辅导员,严抓是指要坚持标准,严格管理;坚持一贯,严格要求;坚持亲临,严格落实。细抠是指要深入学生、依据实际,勤于督促,及时纠偏,注重养成,培养作风。一个单位,如果对已经制定的校纪校规、行政法规不认真执行,其结果必然是各行其是、思想混乱、工作拖沓、任务不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结合校纪校规、行政法规,耐心有序而细致入微地展开,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某些大学,有请销假制度,新入学的学生往往由于不了解或是怕麻烦,私自外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告知学生如何请销假。在行政管理中,如果不抓思想政治教育,不向学生宣传解释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合理性,引导他们自觉地、严格地遵守,那么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就会流于形式。如有的大学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则,可是当有的学生触犯了这些规章制度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弱化对违纪学生的处罚,这样就有失教育公平,对遵纪守规的学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有可能使这些学生不去认真地遵守校纪校规。对于那些严重违犯学院规定的学生,不能仅依靠说理促使学生自悟和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应当将思想教育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软弱无力,流于形式。正如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所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事实上,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遵守纪律和相关秩序,是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自觉地配合学校一起创造良好的舍风、班风、系风和校风,养成自身良好品性和作风,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法管理学生,使学生明理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合格的公民。
其次,要建立正确健康的激励机制,以情带生,以理服人,爱心育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制订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比、学、赶、帮、超”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执管施教者要努力做到事事讲评,公正、公平对学生当中的好人好事善于发现、及时表扬;对学生当中的错误加以有理有据的批评和指正,引导他们改过自新,积极上进。总之要以表扬为主,弘扬为旨。汉代荀悦《申鉴・政体》中说得好:“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徒慎其刑也,罚妄行则恶不惩也。”正同此理。
马斯洛认为,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荣誉、审美、成就、友谊等方面的需要。表扬和批评是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的成为群体中优秀的一员。人们的这种归属心理,形成了一种荣誉感。正确的表扬和批评,能满足人们的荣誉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凡是符合“八荣”的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利于集体利益的言行,都应当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反之,则应当受到批评和谴责。这样,逐渐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进行表扬与批评时,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表扬批评的内容一定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用词要准确,就事论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实际表现为准绳,绝不能感情用事,妄加指责,无凭无据地训斥学生,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批评技巧,就在需要在批评某些学生时,要从团结的愿望、为学生成长的期望出发,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尊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气质类型,采取易于被他们乐于接受的态度,指出错误,引导纠错,自始至终严肃而中肯,认真而热情。
如在大学的新生刚一入学,就会面临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我院中的有些经济尚好的同学在开始时也想要助学金,但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采用疏导、谈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后,这些同学改变了想法,主动把机会让给了更需要资助的同学。当此之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些同学进行了表扬和肯定。
以情带生,以理服人,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长足发展”为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所谓以情带生,就是要尊重、理解、爱护学生,注重建立信任、团结的内部关系,着眼长远,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支持管理的内在动力;在大一的学生中,有位学生常常逃课,我们找到这位学生了解情况,她原来在所在的中学受到过带课教师的侮辱,现在坐在课堂上就会觉得紧张,她认为只有在外边学好技能,最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知这一情况,我们便常常让她的舍友关心、爱护这名学生,同时辅导员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制定一系列的方法,帮助这名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步入课堂。以理服人,就是注重教育、引导,及时释疑解惑,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保证管理工作科学、务实。在大一评助学金时,由于学生都刚刚步入大学,而且有一些学生真的是家庭贫困,那么在此时,我们就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采取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确保将国家的助学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
再次要知已知彼,因人施管,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
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在学生一入学,就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等。只有做到充分地了解,才能有效地针对每位同学,进行科学地管理。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富裕的学生和贫困的学生,通过班会、个别谈话、事例分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富裕的学生学会尊重、关心同学,尤其是不能有歧视贫困生的错误思想;同时也要鼓励贫困生学会适应环境,自强自立,不卑不亢,奋发有为。
班干部就好像是班集体的领头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若能选好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桥头堡作用,不仅在管理学生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形成团结、和谐、奋进的班风。在新生一入学时,管理者们可先认真、全面地观察所有的学生,并试着让每位学生做一些事情,在他们做事的同时,选取部分优秀的学生担任班干部。选好班干部后,一定要让每位班干部有具体的分管事务,不可让他们的责任模糊不清。这样一来,每位班干部各司其职,及时有效地处理班里的各种事务,甚至可以帮助班主任与部分学生谈心,帮助其尽快走出被动期。
最后一定要依靠教师,开展丰富多采的交流活动,促使他们相互了解,主动沟通,和谐相处。
学生在被动期内,由于性格的差异,地区的差异,部分学生会羞于交流,或者不善于交流,这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关于学习、生活、为人、信念方面的各类交流活动,可以是同学间的辩论赛,也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游戏来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还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比如说拔河比赛、合唱比赛等可以提升学生合作意识的活动。以期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解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重点。高校生活是学生从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时代到以生存为基本目标的社会人的过渡阶段,这一期间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整个人生影响深远。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一个将“学生”变为“人才”的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不足或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高,学校就很难更好地生存下去。因此高校的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如何让学生发展好、如何将学生引导好,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要确定好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2.1 教育管理理念
理念是教育管理的灵魂。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创造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主体性理念;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理念;推崇弹性教学和弹性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理念;营造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的生态和谐理念;形成社会大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理念等等。
现代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顾及到了方方面面,从教育到学生,到社会,多是站在学生角度,站在怎么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的角度。而各个学校也在为了各种理念进行摸索、实践。在强调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注意条例法规的作用,加强法制性理念。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我们的公民应该有足够的法律意识,高校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使学生能在学校的条例中看到社会法制化的影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细化学校条例法规,用条例法规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按章办事。
2.2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繁杂的网络信息冲击教育管理。
学生经过高三的紧张学习来到高校,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很容易迷失自己。现在高中老师激励学生好好备战高考,通常会说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就自由了。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进入大学,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督促,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学习压力大,就会很容易会迷失进网络中,打网络游戏、看电视剧、看网络小说。这个问题很早就出现了,各个高校都在积极解决,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生进校时要将整个利害关系向学生说明,消除学生的懈怠思想。这个过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如同打破支撑一个人走过困难的信仰一样,学生会反抗,而我们教育者就需要好好将其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联系家长,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
网络信息繁杂并且开放,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校的各方面信息,社会的各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负面、垃圾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容易误导学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困扰。网络中所包含的许多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的放大作用,被学生吸收,造成学生产生一些偏激的思想。
面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社会消息,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对这些消息及时进行解读,实现早着手,对学生尽早引导。这要求我们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关注公共论坛、社区、博客等大家对事件的评价。
2.3 学生就业指导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个高校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成为了高校招生的一大关注点。不管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还是从高校角度考虑,各高校都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但是当我们就业的学生工作几个月便因为工作不适应毁约,心理压力大承受不住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应关注就业后的学生动向,以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高校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的工作环境差距很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他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状况都是幻想,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工作时,因为心理落差大而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做好与社会的对接。一方面,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假期,在学习之余,多与社会接触。另一方面,尽力掌握毕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及心理动态,邀请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交流就业心得,不止要找发展好的毕业学生。可以建立对应的关系群,由毕业生与在校毕业班形成关系网络。可以很好运用网络,定期组织探讨交流。
2.4 各民族学生的共同教育管理
高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也有外国留学生。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问题,我们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对少数民族都要重视,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一般学校都是针对维吾尔族学生开设专门的学生管理,包括清真的民族餐厅、专门的学生管理组织。我们也要对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注。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独特对待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有独特对待的心态,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这样容易形成民族交流圈,而将其他学生隔离在圈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协调好,既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到整个学校的学生中去。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外国留学生,很多学校也是特别管理,用独自的宿舍楼、独自的教室、独自的餐厅,相当于只是给了他们一个上课的空间。留学生办学要注意加强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不管对留学生来说,还是对本国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需要开发的资源。
3 总结
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将眼光放长远。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以学生为本,细化条例法规,做好与社会的对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跟随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教育管理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普遍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就目前来说怎么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指导高校教育者管理大学生,怎么开展具有价值意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是摆在当代教育者眼前的问题。而现代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是围绕人这个个体来展开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价值所在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和理论。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曾经有位古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是万物尺度,存在时万物就存在,不存在时万物就不存在”。而“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其原理就是指一切的以人这个个体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后现代主义也随之兴起。“人本主义”也被赋予了“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的含义。
有关“人本主义”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个人的研究,认为人本身具有的行为特征,自由对人的影响大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体现,认为人本身具有创新、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三是注重个人潜能的发展。因此,借助人力本身的能力,比如特殊感觉、知觉去研究真善美,寻求突破人的创造力和人类反应的可能性,还有就是重视人类自身的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以上我们探索就很容易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它非常强调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很重视人的独特性,特殊性;三是很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自身、本位开始,一起的制度的制定和政策措施都要“体现人性美、注重人情、尊重人权,而不能超越人本身的发展阶段,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于人自身的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自身的人性和人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强调发展人得个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心,一切开展的工作都应按照学生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围绕人、依靠人、重视人,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
我国至建国以来大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了“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目标,我国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就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在这里我们培养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富有创新能力和高级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在此,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核心的内容。现代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也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实现个体的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的理念,具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照搬前苏联的,在当今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其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中,行政化比较多,但是它在当代高校比较流行,殊不知大学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地方。大学本来因该是百家争鸣的地方,但是看看现在的大学,行政化很严重,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着大学生,尽管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中心的问题。着中国管理模式,管理上很多,但是极少有疏导,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这其中还有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的高校,必修课程很多,选修课程很少,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信息,教材几年不变一次。教学方法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多,启发引导很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发展。如何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者因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一个经验管理模式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当代高校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育者要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要倡导“尊重学生”。具体表象是:一是要在教育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在校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人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他们急切的渴望能被社会接纳,被认同。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
(二)建立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从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建立一个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在建立体制前,领导者要考虑首先是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民主化的管理体系,不然一切都是乱弹。在学校的运行机制上,要多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感受,实行制度上的“严”,但是在管理上又要有“情”,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氛围。
(三)优化校园治学环境
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于有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教育教学氛围。在这样一个教育教学的氛围中我们才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本位优势。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要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活跃起来,改变以往的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一.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矛盾冲突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的管理,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改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学分制改革既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又会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变革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动调整工作目标与策略,融入新的学生工作理念,走出一条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途径。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对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请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端实行学分制变革。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自主选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开展,对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具有积极的理想意义。但是,学分制弹性、灵敏性和自在化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教学行政班级的学生管理形式,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宏大的应战。因而,如何树立与学分制相顺应的学生管理机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处理的问题。
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性
学分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由19世纪美国哈弗大学首创,因其利于学生开展,契合教育开展的规律,在各国高等院校中已得到普遍实行。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学生自主选课后,得到教员的指导,经过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和绩点,以此来权衡学生学业成果。其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敏化
学分制施行后,学校依据学生兴味、学习需求和未来开展的方向,设计出相对弹性和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因人而异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育形式。经过选课这个平台,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得灵敏和弹性,学习内容也能够自在选择,学生不再受教育年限和授课时间、授课课程的约束,在满足学生个性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开展。
1.2 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自主化
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学分的数量和绩点来权衡。在预选课程后,学生停止试听,在试听中假如发现本人对所选择的课程不感兴味,能够停止退改组,对曾经完毕试听的课程也能够停止小范围的补选,这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期末,关于学生选修的课程,呈现考试不及格,均能够重修重考,直至获得等值的学分为止。
1.3 课程过程的指导性和个别化
学分制是选课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固然学生的兴味喜好很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才能的限制,他们很难独立设计一套契合本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学习体系,还需求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个别化的协助。不只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也促进教员的竞争认识。
2 学分制的施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与应战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窗可能不在一同上课,同窗之间没有统一的时间,传统的行政班级被突破了,班级中很难布置集体活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相对分散,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不容易确立,严重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展开,给日常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宏大的艰难。详细表如今:
2.1 学分制给高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价值观带来宏大的冲击
高校传统学生管理,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班级、分年级、分专业停止管理。其工作价值观取向是社会本位的,注重的是学生共性教育,即强调的是学生的整体性。无视了学生个性开展和自我价值的完成。在科技高速开展的当代,学生更愿意依据本人的需求和兴味来自在支配本人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因而,我们必需改动这一观念,突出学生个性开展,到达个人与社会开展相谐和。
2.2 学分制给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带来新的应战
(1)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制下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常常缺乏独立性和自律性,进入大学后,遇到学分制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本人的学习,降低本人恪守纪律的请求,学华诞常管理弱化趋向严重,因而,学分制下更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学分制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需求转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分制下,班级组织的作用逐步弱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机减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的产生无疑向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发出了新的应战,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办法急需转变。
(3)学分制下需求调整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构成
传统学生管理,以班级为抓手,表现校院两级条块管理特征。学分制下,很难把学生召集起来停止统一管理,仅仅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曾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请求,需求不时丰厚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构成,到达高效管理的目的。
3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讨
学分制下,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应战,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还是工作途径、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曾经不能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请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呈现的新问题,笔者经过剖析研讨,提出合适学分制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倡议。
3.1 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的管理观念,重管理、轻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的是管理者的位置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必需对管理者提出的观念和规章制度绝对服从,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能动性,是非常传统和落后的,曾经不能顺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应尽快停止抛弃和转变。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倡导学生个性开展、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完成,充沛表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非常科学和可取的。当今,国度需求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硬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效劳性管理、教育性管理转变,突出学生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相顺应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的管理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培育更多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3.2 树立丰厚多元的管理机制
不可承认,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式,曾经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今非昔比,传统的形式在如今的学生管理中很难有效展开工作。对原有的机制停止变革势在必行,变革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能够思索从以下几方面动手。
(1)树立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日常学生管理机制。学分制下,传统的班级管理阵地这一方式曾经消亡,学生宿舍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最多,也是最固定的场所,所以必需牢牢抓住学生宿舍这个阵地,停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和学习严密的分离起来。树立校、院、班、宿舍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2)充沛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拓宽学生视野,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目的。在学分制背景下,应该充沛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效劳的管理功用,为学生教育管理奉献应有的力气。
(3)在原有的根底上拓宽行政班级的管理功用
行政班级是学生管理中最根底的单位,学分制下,其作用名存实亡。但是,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其生长成才照旧离不开社会品德的培育。班级作为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单元,在新的教育教学体制下,依然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必需在原有的根底上充沛开掘行政班级的功用,实行院校两级的条块管理。
3.3 调整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体系
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既要保证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德育开展需求,又要处理学生在学分制下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问题,光靠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曾经难以胜任。除不时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支全员参与的管理队伍体系。所谓全员,其含义就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员+导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任课教员做好学生学业管理,导师做好思想引导的学业辅助,学生干部配合教师做好信息搜集和传达工作,五类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把学生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3.4 实行灵敏多样的管理途径和办法
大学生是自我认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承受学问的才能极强,但自我约束才能相对较弱。要想科学的管理好大学生,必需充沛控制大学生心里开展特性,不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办法,才干被大学生所承受,到达教育管理的目的。
(1)努力营造调和育人的管理环境
大学生的开展离不开调和的育人环境。从硬件上,需求创立美妙的校园环境、图书、宿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高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强校园文化建立。
(2)管理途径灵敏多样
学分制下,遭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教员和学生的交流逐步减少。能够经过QQ、校园网络、博客、个人主页等新渠道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教育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4-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未来的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加强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人文关怀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
1.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他人的关怀,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交往、尊严、个性、理想以及其他民利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人文关怀的主体是人本身,主张在需求和利益等方面维护大众,从而实现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实践模式,最终保证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实现人文精神的方式与途径。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人文关怀在体现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更加注重关注、探索和解答个人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价值、尊严、自由等多方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2.1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平等、民主,因此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教师的主体意识,推行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激励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事业,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价值。
2.2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从古至今,我国的学生教育管理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学分制、选课制也是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生命价值、自我实现、自由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从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3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效能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制度管理的效能。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应当实现学生知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缺失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多的强调学生的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缺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接受情况,过分强调学生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需求、思想意识的个性发展,造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强调了学生的精神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自然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分依赖教师的外部传输,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最终导致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程度较低。最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自由发展,模糊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得学生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最终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缺少对人文关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大大忽视了学生的自由性。
4.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
第一,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为学生的利益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二,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管理观念。以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想,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三,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觉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建立管理制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自由的教育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当充分保证学生的基本自由,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保证学生学好本职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和锻炼个人修养的发展。其次,重视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加自主自觉地思想。因此,学校在设置管理体系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适时进行激励和指导,提高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自我控制效果。最后,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当注重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与保护。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当以人文关怀为主,减少禁止性、命令式话语的出现,注重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给予学生平等合理的机会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
4.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质
一方面,高校应当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和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少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因此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专业管理人才,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性的交流研讨会,实现高校间人文教育经验的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管理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当严格把关,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文素养标准,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岗前培训。学校还应当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完善的评价考核,从而激励管理人员主动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最终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水平。
5.小结
综上所述,将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张潇予.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9):251-251.
1.组织结构方面
由于学校的历史的原因,行政权利在高校里大行其道。高校学生业务的执行受到政治统治层次的控制,并导致高校行政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则是管理的对象。现在文化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中国形成的管理如下:首先是学术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的监管机构之下。其次,人员和业务设置在学工部的管理范围内。最后,学院成立的机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多样性管理机构导致各高校在教育机构设置上各具自己的文化特色。
2.权力分配方面
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角度,高校学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处在一个多垂直控制管理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及下属单位配有专有的人员。高校团委一般控制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的进程中,行政机关单位处在的主要地位,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活动的开展。行政机关和学术教育权利间具有复杂性,应该进行细致划分。
3.保障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的执行必须建立保护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改革。高等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文化机制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项目,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概念,就应该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草案,以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适当反应;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在高校实施的各个环节里,学校的资源和“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成为核心要素,以形成内在的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协调的组织,法规和规章及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协调教育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
1.权利分配不均
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
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监督缺失
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
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
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
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