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多元文化的价值

多元文化的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5 16:0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多元文化的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多元文化的价值

篇(1)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诉求

1.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关于何谓“多元文化教育”,历来就有争议。

美国著名的民族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工作必须做出重大改革,使多种群体的每个学生获得在学业上成功的平等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这些改革涉及全部学校或教育环境的体制改革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的改革,班克斯把这一过程 称为“多元文化教育”。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等。〔1〕沃特森在《多元文化主义》中指出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为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2〕

2.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

2.1 追求教育的平等。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的价值诉求之一即是改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追求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考虑到教育结果会因学习者原来的生活际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各级学校中人文课程的改革也朝着教育平等的方向发展。在课程内容和比例上除考虑主流文化外,同时也顾及了非主流文化的需求。这种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有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差别性对待原则,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使非主流文化的学习者能自信地、有尊严地、从容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的多元的评价方法则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起点和学习方式的差别,保证了学习者最终平等地会的成功的可能性。

另外,多元文化教育所倡导的反偏见和歧视的思想,除了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形成平等、宽容、接纳而非歧视的态度对待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价值观外,还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使他们也能成为消除教育差异,维护社会公正的力量。对教师而言,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多元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它对教师本身的教育行为也提出了要求――在教育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有相同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悬置起来,不因学习者的民族、信仰、语言、家庭和经济条件、外贸、性别等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从而保证了每个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2 强调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以往的教育在处理文化传承与学习者发展的关系上,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出发选择“有文化价值的文化”,而这种社会需要的文化反映的往往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被看作用精心选择的、反映社会需要的文化去塑造人性,忽视了学习者自主选择文化的权利,忽视了文化本身也是人的本性的外化特制。而多元文化教育不剥夺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价值,尊重学习者的文化选择和认同,这也就是把学习者看作是由选择权力和批判能力的个体。《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应该使每个人有其截住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正是这一教育理想的体现。

有些批评者认为,虽然多元文化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学校采取的创新仅仅是象征性的或者说形式上的,而且无论他们的意图是多么美好,他们都不可能认真地处理现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结构变革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于这些批评家来说,虽然多元文化主义提升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少教育机构和人员还是把少数民族视为异类。因此,就事实而言,文化分歧以及少数群体的自卑还将长期存在。这些批评家认为,这些在学校里不能够捕捉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现象被作为文化认同的标记,但是因为将其文化琐碎化了,因而无法探索少数民族校园经历的更为深刻的现实,致使少数民族文化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针对此种批评,有些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家回应道,在学校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仅是拒斥无知,而且还要真正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摆脱劣势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使更多的家长投身到教育当中去;同时,还要通过更多的教师理解少数民族的经历,这不仅仅是象征性的,而是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为去完成,如通过语言传媒给家庭提供一些教育,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加强对当前教育体系的运作系统的严格审查和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 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

篇(2)

>> 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选择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互动研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解读 奥林匹克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文化认同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基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视角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社会学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模塑透视 现代文化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模式探微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论现代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广场文化的建设研究 文化软实力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活态传承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价值体现 “文化强国”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与现展 多元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合及多元生态路径探究 民间社会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田祖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许正林.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研,2009,1.

篇(3)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一定的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是指“在内容与形式等各个层面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及与其发展的适合、接近和一致。”(曾鸿、王静:《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浅谈》,载《当代电视》2005年2期)一部电视剧取得高收视率,一方面是因为制作精良或者内容出奇制胜,更重要的是因为其表现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了观众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应有的大众传播的导向性责任。

当代多元的文化发展,导致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提出:“在当今中国社会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多元并存,使我国当代文化真正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彭吉象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因此将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这种分类方法同样适用于电视剧文化分类,以下按照不同电视剧文化分别探讨多元的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

一、主流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现代的主流电视剧,即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电视剧的立意大都是从当前的国策、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导向的重大主题上繁衍出来的,起到指导人生的作用。主旋律电视剧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潮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基调昂扬,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例如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大量的献礼题材电视剧是此类电视剧的代表,《解放》、《开国前夜》、《苍天》、《监察局长》等。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这类电视剧在90年代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后来由于在形式上灌输说教,一度被大众冷落,通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使主旋律电视剧也尽量大众化,向大众接受心理靠拢。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策略是采取艺术地表现主题的方式,既有严肃的思考,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期完成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塑造的功能。

二、精英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精英文化的电视剧,在数量众多的中国电视剧中,是极少见的。在电视剧艺术的探索中,一度也有这样的作品,但是很快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特性凸现出来,这样的电视剧虽然可以成为研究电视剧的典型教材,但是却不符合大众和电视的收视习惯。《我的团长我的团》是近年精英文化的代表,观众评论其“企图承载教化色彩”、“感觉像坐在小剧场看实验话剧”,过于先锋派的叙事方式令大多观众表示无法接受。相反专家学者却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对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评价两极分化明显,正说明了精英文化在大众化、泛娱乐时代的尴尬。电视剧创作应该追求精英文化,追求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道德批判,但不是用极端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精英文化才是正确的。理解和继承精英文化的评判精神对电视剧创作精品是有帮助的,尤其是精英文化的精品意识,应当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创作准则。

三、大众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大众文化在今天被理解为娱乐文化,所以大众文化电视剧即是以娱乐观众为主要目的电视剧,大部分电视剧都是大众文化电视剧,它们填充了观众的休闲娱乐空间,放松观众身心。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娱乐型的电视剧是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对于主流文化价值取向而言,大众文化电视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众施以最迅速、最广泛的价值观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其娱乐化倾向过于严重,向市场妥协而丧失了艺术品格。当一种题材无意间火了之后,一窝蜂地跟拍效应,就是大众文化倾向最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电视剧将是电视剧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不论题材也好,手法也罢,对于此类电视剧的研究应该深入到文化价值的最深层面——精神内核。因其在创作上最灵活、最靠近市场需求,所以应该将对市场需求的导向问题也纳入到电视剧创作者的思考范畴中。中国电视文化不断向大众通俗文化转型,在这时代更应该注重一种道德理性精神的回归,培养大众的责任心和道德感。

四、外来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这里的外来文化电视剧指的是深受国外文化影响,模仿国外电视剧拍摄的电视剧。很显然,在拍摄此类电视剧时,其文化价值取向从开始就不是中国的,但是碍于表现内容是中国的,于是在原作基础上做出中国式的修改。这几年中国电视剧深受美剧、韩剧影响,跟风之作数量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太成功的嫁接,不中不洋,例如《丑女无敌》、《回家的诱惑》等。这类电视剧往往只将国外的故事挪到了中国,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非中国化,缺乏真实性基础,其价值取向并不真正是中国的,以至于其传扬的是外国文化而非中国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大众媒体的强大力量,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又带来世界文化同质化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一部分电视剧创作者迷失在外来文化中,误以为电视剧创作可以将外国电视剧从形式到内容全盘接受,所以拍摄了上面提到了外来文化电视剧。这种电视剧通过炒作等手段,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吸引部分受众,但是其文化价值取向的水土不服,只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电视剧创作者要正确面对全球化,深入思考中国电视剧所应秉持的文化立场,以创作表现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故事内容,紧随时代精神,把握优良传统文化,用优质的电视剧回馈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

五、地域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地域文化电视剧是指按照具有鲜明特色地域文化的地区进行分类,甚至一个市或者县也可以发掘自己的地方文化。这主要是指电视剧的本土化,以地域文化为受众认知基础的文化策略,包含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习俗、语言乃至思维方式。如上海方言电视剧《孽债》、《老娘舅》等,四川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傻儿师长》等。很多地区都将创作地方文化电视剧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宣传手段。然而电视剧本土化不等于文化复古,也不能过于传统化。如何对这类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引导,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做到细致而不狭隘,吐故纳新,在反映地方真实文化的基础上,宣扬全局观、科学观,将地方文化价值取向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此类电视剧首要思考的。

六、民间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民间文化“是相对官方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由众多普通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形态。它往往更多地释放出下层民众的情绪,与民风、习俗、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王玉玮:《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民间化倾向探析》,载《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4期)民间文化电视剧的代表是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仍然保留在农村中,例如电视剧《刘老根》,描写了东北农村的文化习俗,既在新旧思想的冲突中推进改革思想,又宣扬了东北的二人转艺术。民间文化电视剧,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保留了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碰撞、融合过程。然而民间文化同样也有藏污纳垢的一面,不乏存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因此在真实反映民间生活的同时,要用主流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其加以引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七、后现代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后现代文化本身并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所以即使有所表现,也往往是隐藏在电视剧中,一闪而过。若是电视剧打算通篇以后现代文化为核心,则会选择荒诞的艺术形式。例如《武林外传》,其打破时空及传统的表演方式,采用情景喜剧的篇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告诉观众故事是荒诞的。但是后现代文化并不代表就是违背道德、扭曲的文化,相反,后现代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人物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仍是真善美。这种后现代的电视剧形式很符合当代青年人的审美情趣,除了《武林外传》一炮而红外,《魔幻手机》这部后现代魔幻电视剧,在2008年中央八套的收视率排名第一,足见此类电视剧的魅力。

近年来火爆的穿越题材电视剧,与网络剧(包括改编源自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的电视剧)天生带有后现代的特点,“它所构建的必然是一个超现实的虚构社会,它并不是创新型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的再循环,不可避免带有媚俗的特性。”(刘菁:《论穿越题材作品的后现代性》,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6期)

在电视剧产业大发展的时刻,重视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立足点,并且要将对文化价值导向性的重视扩展到每一种电视剧类型中。“媒介承担着传递人类文化的责任,媒介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会对大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中国电视》,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10页)今天,单集制作费用超过一百万的大制作电视剧越来越多,可以说电视剧创作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有了更好的创作精品的物质保证。在这个时候,需要创作者保持清醒的认识,认清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

篇(4)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多元文化 困境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多元文化对我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多元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各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多元文化带来的机遇,重新审视并规划学校道德教育,以适应多元文化时代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内涵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定时空下共存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文化;也指国家、社会或民族之间多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现象[1]。多元文化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对“同化论”、“熔炉论”的反驳而被提出。在当时主要指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指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既存在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又存在原居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共同生存着,但各民族之间及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特性有较大差异[2]。

我国的多元化现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文化各有千秋,相处融洽、共存共荣、相互尊重。二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交汇碰撞。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系产生摩擦。不可否认,西方有许多先进思想,可以开阔国人的眼界,但是相对的也存在一些糟粕。必然会导致原有本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变化。

二、多元文化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困惑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具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并配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但是在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一些困惑。

(一)多元文化使得学校德育内容无从选择。

在一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宣传当时受到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这样可以捍卫当时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多元文化时代,有纷繁的文化与价值观,每种文化和价值观都有其合理之处,这就使得学校道德教育不知要选择教哪种文化,舍弃哪种价值观。例如,当学校德育教给学生“集体观念”、“团结”时,“追求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呼声高涨。因此在这个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趋向模糊,内容趋向复杂,不知要选择何种文化与价值观。

(二)多元价值观使得学校德育标准复杂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质,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文化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不存在普遍的的道德真理,同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判断一个行为的对与错。在传统的一元文化社会中,道德教育的标准是单一而明确的。随着社改革的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都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会影响到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多元价值观使得学校道德标准复杂化,不知应该选择何种文化、选择何种价值。学校德育标准的复杂化,带来的就是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脱节。

(三)道德相对主义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迷失。

多元文化使得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相碰撞交融,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形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风土人情、思维习惯等,会开阔青少年的视野,给他们更多选择与思考。但是,多元文化容易产生道德相对主义,对于相对性、差异性的过度强调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价值观上的迷失,让他们陷入迷惘之中。由于多元文化的兴起,人们的价值观也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历程,这种价值观的变革的后果是引发人们的道德冲突与困惑。道德相对主义强调的是个人是道德评判的标准,这就很容易导致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的主观化,更加注重个人利益,从而滋生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主义,这很容易促使学校道德教育处于低效困境。

(四)多元文化使得传统德育方式失效。

在传统的一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是单一而明确的,并与社会中的主流文化相一致,所以学校德育主要是传授被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采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是传统的传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什么道德行为是对的,什么道德行为是错的。在多元文化时代,社会上存在不同的价值观,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如果还按照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则会忽视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文化意愿,这与多元文化这一大的教育环境相背驰。从而造成学校道德教育无法完成学生道德的内化,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得不到锻炼,致使学生步入多元化社会后无法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三、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道德教育策略

多元文化给学校德育带来德育内容无从选择、德育标准复杂化、价值迷失、传统德育方式失效等困惑,这些都相应地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在客观评估多元文化给青少年道德成长带来的利与弊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重新思考和规划学校道德教育。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培养核心价值观。

在一元文化背景中,价值观是一元的,道德也是一元的,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发展,直接灌输当时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但是在多元文化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的重点应该转向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并理解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传媒途径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造成冲击,学生面临着更多的价值选择,遭遇更多道德困惑,因此在日常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态度看对不同文化,培养学生道德主体人格,对于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做出判断与选择。此外,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明确核心价值观内容。叶澜教授曾提出四大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责任心、爱国和自我完善[5]。明确核心价值观后就应该宣传并引导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上升为学生的个人品质。

(二)转变教师角色,做好学生道德引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学校德育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文化的传递者转变成为各个文化的理解者、研究者教师。打破传统上“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而是要适时进行反思、吸收新思想,不断学习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学习相关知识,平等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反思,尊重价值的多元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而且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得本土文化更加丰富充实。德育教师的作用是引领而不是训导,是对话而不是灌输[7]。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道德判断、价值选择。

(三)改变德育方式,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灌输式学校德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而是要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平等看待不同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秉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向学生介绍各种文化,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文化、价值观,引领他们做价值判断。学校道德教育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独立体验,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判断社会中的善恶,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从而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形成道德行为,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7]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5-40.

[2][英]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38.

[4]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2009.

篇(5)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在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多种文化价值观念逐渐集中在一起,使得我国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国家。我国的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当地的高等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给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下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多元文化概述

多元文化的涵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不同的种族、语言、信仰、行为等组成的文化,其关系是平等存在,并且互相支持。在这个地区中各个民族共同享有文化认同权、经济发展权和社会公平权。多元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关键特点,其包括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行为方式;其二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各个文化均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方式,各个文化之间没有贵贱之分,都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其三是多种文化的交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加,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这也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四是多种文化的共同性,为了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需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价值,在多元文化中,不能将各民族文化同质化发展,而是尊重其政治信仰和文化特点,达到多种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目的。

2多元文化的背景特点

2.1多民族聚居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经历过多民族的融合,早在公元前高原上的藏族就与中原的汉族有着密切联系,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草原上各个分散的民族逐渐统一成藏族。根据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藏族在发展中融入的民族主要有汉族、纳西族、蒙古族、满族和羌族等,并且也有少部分的藏族人民加入到其他民族中。在拉萨的寺庙中,有藏传的佛教文化、汉地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地区的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各个民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因此地区的高校学生也呈现出多民族性,即地区高校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多样性的。

2.2多民族文化互相融合

在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均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人民具有淳朴、勇敢、勤劳的性格,用自己的劳动开发出举世闻名的藏族文化。拉萨是的省会,存在着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推进了地区的文化发展,拉萨成为了多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中心,也是藏族文化发展的中心,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有吸取来自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在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多元文化使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并且对于地区的高校大学生而言,也有机会吸收多种文化。

3多元文化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地区的高校中,生源来自多个民族,并且大部分学生属于少数民族,所以在高校的教育对象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等互相交流融合,对地区高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在面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教育时会感到新奇,在传统思想和个性文化的发展中,学生会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迷茫状态,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需要准确判断各个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其次是不同文化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信息来源增多,学生在不同民族文化教育和道德评价中会感到迷茫,这时就需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注重养成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地区的高校道德教育,要营造出一个民主、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自由讨论,理性思考,。

4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4.1多种道德教育方法相结合

随着网络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区的高校学生除了学习教材上的道德教育内容,还有多种途径接受道德教育,并且受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理解从不同途径获取的信息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原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从而让多元文化更好地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首先是正确认知多元文化,地区高校的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通过多途径开展道德教育,比如校风校纪、班级活动等。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和民族文化,体会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背景特点,让各个民族文化的特点都得到尊重和欣赏,加强各个民族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班级的团结,让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形成积极的民族态度,从而让高校的道德教育呈现和谐的景象。其次是澄清多元文化的价值,高校的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多民族文化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的趋向中正确认识多元文化的价值。加强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民族的价值,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学校要避免各个民族文化的冲突,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从而让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其三是加强多元文化的实践体验,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多民族文化的体验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民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体验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师生之间、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互动,创建民族文化的教学氛围,自由讨论,互相理解和尊重。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各个民族的特点来创建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对民族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高校要强调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比如高校可以举办一些民族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创办民族社团,加强实践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4.2遵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在地区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时,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环境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构建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特点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虽然多元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其核心的价值观是统一的,那就是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念,这种核心思想被普遍地认同和传承,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念。这些核心的价值观念主要有勤劳、正直、勇敢、尊重、公平等,这些价值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道德观念,因此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时也要确定这些价值观念的主体地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观念包含了不同民族的差异,尊重这些差异,在各个文化的差异中形成互相尊重的和谐发展体系,因此要让学生以社会价值观念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信念教育,从而让道德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展。

4.3正确对待民族道德的多样性

学校在强调了主导价值观念的地位后,还要向学生介绍其他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将各个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呈现出来,让学生正确对待。教师要鼓励学生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并且让学生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打交道,比如多参加多民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展现自己民族的特色。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互相交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各民族学生之间更加团结。

5结语

地区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多元文化的发展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加强民族团结,让学生正确认识其他民族文化、道德观的价值,从而使多元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学校要加强各个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校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从而让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展。

作者:强巴央珍 单位: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侯银亮.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之思考[J].文教资料,2013(21).

[2]全春花.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D].延边大学,2013.

[3]万晖.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和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

[4]成亚伟,张杰谈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教育措施[J].河北省石家庄学院文学教育,2014(11).

篇(6)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励志影片;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2012年度规划项目 “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好莱坞励志影片价值观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120)。

作为一种票房为王的消费艺术,好莱坞电影的创作风格与营销策略始终以市场为核心。同时,美国民族与文化的多元性、多样化,决定了电影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培养并开拓其稳定的受众群体,就必须重视和强调建立一种文化理解。一方面,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反映,应该迎合与满足观众的多元文化取向。另一方面,电影也同时凭借着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与话语力量在引导、设置与培养着观众的多元文化审美。

励志电影历来是备受观众青睐的一种好莱坞类型电影,集中地体现了美国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无论是展现历史伟人的成长经历,如《勇敢的心》《甘地传》《巴顿将军》《肯尼迪风云岁月》等,还是平凡小人物的奋斗历程,如,《阿甘正传》《风雨哈佛路》《肖申克的救赎》等,主人公不向生活妥协,克服万难,勇于攀登人生高峰的精神,总能迎来无数的喝彩与掌声,其票房号召力也无疑拥有巨大潜力。

励志电影更容易建立一种文化理解。一方面,其价值观具有极其明显的普适性。无论观众的民族、出身阶层与文化背景有怎样的差别,他们在励志电影中,总能听到一种共同的声音,获得相通的情感共鸣,发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人生。励志电影相当于一部通俗易懂,又情趣盎然的成功学教科书,大银幕上的那些形形的榜样人物,及其所经历的曲折离奇的人生,总能给人以一种精神力量,给平凡的生活注入进许多新鲜的元素,激活人们平淡的心灵。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好莱坞励志电影在取材和主题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导向,而不仅局限于通过普适性价值观来建立文化理解,消弭文化隔阂。这既是其顺应时代,开拓市场的需要,也同时体现了美国多元文化意识形态在今天的发展与备受重视。本文从多元化的电影取材与平民视角下的多元价值观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好莱坞励志电影中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首先,好莱坞励志电影取材的多元化与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很大关系。题材上的不拘一格与角度上的广泛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背景下,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与交流的“熔炉”文化。好莱坞的许多著名的电影艺术家都是美国移民。如,法国的让·雷诺、有着意大利血统的罗伯特·德尼罗、加拿大的詹姆斯·卡梅隆、台湾的李安等。电影作者不可能脱离他所置身其中的历史环境而遗世独立,因而,电影作者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企图的存在决不可能是孤立的,民族、阶级以及时代的特点都在其中得到曲折的响应。[1]他们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观均在电影创作中有所体现,进而也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的多元文化属性。

李安作为一名华裔导演,能够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界,甚至世界影坛广受赞誉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对多元文化的良好驾驭能力。在他的影片中,不但能够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出这两种文化的互通性与彼此的弥合。他导演的电影《绿巨人》《与魔鬼共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都可视为相对典型的励志电影。在《与魔鬼共骑》中,李安选取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为叙事背景,这是许多导演都选用过的,也是美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虽然在影片中不乏大的战争场面,但导演的意图却并非向人们再次讲述南北战争,而是展现了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几个平凡青年的心灵成长历程。李安以西方人熟知的历史题材为切入点,结合其稳健、从容、细腻的东方风格,展现出这些平凡人追寻生命价值,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同时,李安在影片中,继续了他电影创作的一贯视角,即从东方伦理观念出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性别关系、家庭伦理关系进行刻画与探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从其影片中看到某些新东西,获得新感悟。

其次,从题材上看,在好莱坞励志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异国元素,既体现在对不同风情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展示,也体现在对不同文化内涵的利用与阐释。在《遗愿清单》里,两个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老人,乐观面对即将到来的 “死刑”,开启了快乐的生命终极之旅。观众追随着主人公的脚步,几乎游历了整个世界,英国的巨石阵、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玛哈陵以及非洲维多利亚瀑布等,见到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自然风情与文化传统,简直可以媲美国家地理的风光片。两人过世后,被葬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终于实现了“欣赏最壮丽的风景”这最后一个愿望。亲情、梦想、生死等人生的恒久话题,与这些情景交融于一起,令人震撼和反思。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才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值得尝试的事物。因此,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大胆地将理想付诸于行动,才不会给生命留下太多的遗憾。

詹妮弗·余执导的电影《功夫熊猫2》中,创作者在视听语言中出现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浓郁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感。如,各路中国的功夫文化、江湖侠客文化、尊师重道的观念以及各种视觉元素符号等。在主题的诠释上,电影更是涉及了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心境如水,无欲则刚。熊猫阿宝正是凭借着对这一思想的领悟,抚平了痛失亲人的伤痛与愤怒,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孔雀王爷。可见,好莱坞励志电影的多样化取材,鲜明的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

最后,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多元化是美国大众文化多元发展的一个映射。美国移民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多元大众文化曾经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文化状态。但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社会得到广泛重视,并活跃起来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表明人们正有意识、自觉地将多元文化价值观推动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从前相比,文化多元主义更加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平等性,而反对传统的文化“熔炉”概念,即用美国文化狭隘地把美国人归结为盎格鲁——撒克逊人, 并按此同化外来移民, 抹煞、剥夺其他族裔文化的存在和价值。[2]恰在20世纪的60年代左右,传统好莱坞电影发展模式走入了瓶颈。这给许多新人导演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他们不但接受过系统的电影理论教育,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同时对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具有高度的敏感意识。这些新锐导演取材广泛,大胆创新。不但为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推动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时期开始,好莱坞励志电影也更倾向于生活化的平民的视角,对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通人给予广泛的关注。电影作为传播媒介本身也推动和参与了多元文化的塑造。

多元化的平民视角是近年来好莱坞励志电影的又一个显著特色。无论何种题材,何种表现形式的美国电影都重视人的故事性和人情味,都能拨动大多数人的感情之弦,表现人性的普遍认同和对生命的关注与热爱。[3]

首先,在许多励志电影中,导演会将时代更迭与个体奋斗历程联系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对抗、交融与并行发展。如,《阿甘正传》中,导演用一个小人物带领着观众回顾了美国几十年的历史变换。阿甘奔跑着走过美国战后的60年代,摇滚乐、性解放、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越南战争等,展现了个体生命与时代环境的休戚相关,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也展现了个体在动荡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与精神力。人们能从这些画面中看到时代与生活的变迁,看到自己的生命状态,看到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奋斗与妥协、成功与失败。大时代与小人物所构成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影片强大的艺术张力,使电影获得了非一般的审美价值。

其次,平民视角的好莱坞励志电影对其他族裔文化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李安于2012年执导的励志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属于这一创作倾向的典型。影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印度少年在一片之中的227天传奇历险生活,却并未单纯地去描述和刻画一个少年在海上的艰难求生之路及其战胜困难的智慧与强大的精神意志。导演在影片开始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谈论的问题。纯真的派不但信仰自己民族的印度教,也同时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几种宗教事实上都具有绝对的排外性。但在派的身上,它们不但地位均等,还能够共存共融。正如李安所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规模很大的、信仰的寓言”。

事实上,不但这几种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美国主流文化中,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是与传统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两相对立的。但李安却巧妙地实现了这些元素的融合。因为很显然,电影中派的信仰已经超越了传统宗教上的概念。在派的眼里,不同民族的是没有差别的,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这些信仰都具有摧人向善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坚定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正途。因此,精神的信仰与物质的生存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人理解世界、追寻自我、建构良性的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也正是因此,派才能够在潜伏着种种险境的大海之上超越自我,战胜厄运,为自己赢得生存机会的。因此,派的生命与那些传统美国影片中的孤胆英雄,那些有着雄壮身躯和浓厚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的主人公相比,显然更加厚重、丰富与耐人寻味。

最后,好莱坞励志电影对社会非主流群体给予关注,并展现他们的价值观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磨合与交融,也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如由杰茜·尼尔森影片《我是山姆》向人们展现的是一个智障父亲为了争取女儿的抚养权而付出的艰辛。电影并未着力去表现山姆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一员的生活困境,也没有以怜悯与同情去渲染影片氛围,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山姆虽然智商还不及自己7岁的女儿,但内心却有着执著的爱和对生活的坚持。他不但在工作上认真、出色,能够自食其力,还有着一些与他同样生命有缺陷的好朋友。山姆对女儿的爱与对目标的执著,甚至感动和教育了精明强干的女律师丽塔,令其一改自私自利的品性,转向对家庭和亲情的重新审视之中。山姆用自己的行动向主流社会发起挑战,争取到了自己爱的权利,也向人们证明了其爱的能力。

综上所述,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同时具有商业性、大众性与意识形态等多重属性。励志影片作为其重要的类型电影之一,集中体现了美国大众文化的具体内容与变化倾向。它不但传播,也参与了美国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徐婷.李安电影美学风格的确立与表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7).

[2] 余志,森包秋.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6).

篇(7)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西方德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2-02

.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为了应对价值多元对德育造成的冲击,先后产生了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如价值澄清学派、价值分析学派、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理论及实践为结束价值多元化而导致的道德冲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价值多元背景下对西方德育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在西方的价值观念中,长期以来都有一元化的特征,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方国家一直是以基督精神为道德支撑,中间虽然存在不同教派的斗争,但是以宗教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一直没有发生改变。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一元化道德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西方,“60年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词汇,它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20世纪50年代末,新左派运动兴起,至20世纪70年代初,黄金年代终结,在这10年内,西方国家出现了很多逻辑相通且表现各异的事情,如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等,这不仅给20世纪60年代留下了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的印记,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成为西方国家制定教育的重要策略。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是民权运动的结果,多元文化对黑人民权运动有着强烈的支撑,使得美国人逐渐认识到,美国所有公民都拥有机会去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文化的传统是有多么重要。而在英国,存在着大量的世界移民,这些移民大多遵守自己的法律和风俗,他们没有摒弃自己的语言、风俗、,同化不再是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方式,整合成为一种更加宽容的方式,这也使得西方文化从一元到多元产生变迁。

(二)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中人的道德生存境遇

对于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存在物,人可以自己选择生活,从而将生活的好坏程度呈现出来,人类不仅要好好的生活,还需要有尊严的生活,人的理性让人选择了道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道德也让人享受到了独特的价值尊严。对于人的道德,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经过后期的道德教育而形成的,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社会规范、习俗,将其看作是道德,而道德教育就是将这些社会规范和习俗传授给下一代;第二种是上帝、圣人、佛陀等存在着先知先觉的完美道德,这些神圣的存在为了更好地普罗大众,就需要遵守其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就是将圣人规定的道德传授给下一代。

在价值多元时代,这种道德价值观受到了质疑,因为人们逐渐发现,没有哪种权威规定人们应该拥有怎样的道德生活,人们需要自己依靠智慧去思考、探索,人们要在多种价值观中选择能指导自己生活的道德价值观念。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不再生活在基督教这种神圣的结构体系中,与此相关的道德学说也无法对人们进行约束,可以说人们获得了自由,与此同时,人们也失去了道德视野中的自我认同,道德的无所适从意味着道德陷入困境,让人难以更好地进行道德选择和评价。

二、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应对路径

(一)“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

在西方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最先采用的策略是“去道德化”,也就是在文化和价值多元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公立学校,只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学,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价值澄清学派曾经做出这样的描述:“学校刚开始因为提出了单一的宗教价值,但是受到了人们的批评,认为学校不应该只代表一种宗教,而将其他宗教排斥,对此学校改变了庆祝宗教日的惯例,为了避免各种争议的出现,学校开始对任何价值观念不支持,只承担知识技能传授的任务。”公立学校的这种“去道德化”行为,在当今的一些西方国家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立学校在教育中,避免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对策与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西方民主国家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政教分离,在西方国家的品德教育中,宗教长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面对政教分离的要求,公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很容易被卷进宗教的争议中,对此,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去道德化”的应对策略。

(二)价值澄清的应对策略

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虽然公立学校教育采用的“去道德化”应对策略,避免了道德纷争,但是这种完全取消价值观念的教育,很难解决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面对西方社会道德的日益混乱,美国一些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价值和道德教育进行重新考量,在个人主义盛行,价值多元成为人们现实意识,同时民族与权利运动没有完全平息的背景下,如何在公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而不会引起争议呢?对此,西方一些学者采取了避开在公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在道德哲学中,选择相应的立场,承认社会价值多元的事实,随着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人们的道德观念各异。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对于所处的文化群体而言,都是合理的,应该值得尊重,也就是不存在评价个人行为对错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存在价值观混乱的现象,从而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对此,学校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澄清,并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价值观体系。对于这种应对路径,在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最典型的就是价值澄清学派。

(三)共享美德的追寻

对于美德,在西方伦理学和西方道德教育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同的美德观,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品格教育运动,特别注重美德与个人品格的紧密结合,从客观上讲,美德就是好的,并不是对音乐、服饰那种主观上的偏好,对于美德,必须满足以下道德标准:(1)美德表明了一个人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当个人的行为是善良的,做到诚实、正义、公正,那么个人就是更加完善的人;(2)美德促进了个体的幸福、快乐;(3)美德为公众服务,让团队生活、工作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4)美德能承受的住道德测试,也符合普遍性原则。

在西方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公立学校实现美德教育,并证明它的合法性。对此,美德教育的提倡者通过论证普遍共享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实现美德教育。美德教育是以确信人类普遍共享的道德真理为前提,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该明确哪些是超越了宗教文化差异的是人类所拥有的美德,学校应该将这些当作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三、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

(一)价值多元时代道德共识的可能

对于西方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状,如何开展道德教育,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应对路径,如“去道德化”、价值澄清、共享美德等,面对这几种道德教育应对策略,应该分析价值多元时代是否存在某种道德共识。所谓的道德共识是指在某个范围内对道德的共同认可,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有些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相互冲突的,甚至说是互不相容的,这种相互不容在于内在价值的冲突,如奢侈生活和禁欲主义是互补相容的。而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是否存在道德共识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代社会,人们自身的共同道德需求会促进道德共识。西方民主社会中的人们接受的道德观念和伊斯兰教社会中人们接受的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于这种差别,只是道德上的差异性、特殊性,并不代表道德价值上不存在共性。道德作为调节人们关系的重要存在,如果没有价值上的共同性,那么对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其交往就会无法进行,道德的规则与具体的日常生活、工作有密切的关联,人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找到共通之处,这就为道德共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走出道德生存困境

不可否认,生活在一元社会中的人和生活在价值多元社会中的人,在道德生存境遇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道德境遇中,个体该具备哪些道德能力,该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应对这种道德生存境遇呢?事实上,无论是道德价值观的冲突还是困惑,都是个体与社会和谐生存的问题。在文化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中,影响人和谐生存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自身的和谐生存,另一个是社会的和谐生存。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提出,智者主张的道德相对主义,对希腊人存在着巨大的危害。他通过研究人自身、普遍性的知识整合了个体生活,希望利用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解决道德困惑中的问题。

在传统的一元化价值体系中,道德冲突主要是因为边缘价值和主流价值之间的冲突,不同的价值等级之间存在冲突,对于这种道德冲突,可以通过排斥边缘价值、判别不同价值等级之间的重要性进行解决,但是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通过一种价值观去消灭另一种价值观的方法显然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只能通过道德共识解决道德生存的困境。

(三)当前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融合趋势

随着人们对价值多元化理解的深入,人们对道德研究也不断深入,在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逐步出现了不同道德教育模式的相互借鉴现象,并呈现进一步地融合。在道德教育理论的相互批评中,各种道德教育理论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理论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自身,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开始学习其他理论的长处,例如价值澄清学派提出“提高对行为后果的策略”就借鉴了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出现各种道德教育应对策略。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开始逐步融合,以此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在道德教育方法上,针对不同的道德教育应对路径,西方学者提出了理论讨论法、问题中心法、对话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得道德价值。

人是一种道德存在物。和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相比较,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出现了道德生存困境,各种道德教育理论也被人们提出。通过对价值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的变革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