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3: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供应链风险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文献回顾
(一)供应链风险定义研究。
国内外学者试图借用风险概念给供应链风险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供应链企业由于存在各种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企业有受损的可能性。例如,Deloitte(2004)管理咨询公司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使其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Svensson(2D00)从制造企业角度认为:随机干扰的存在导致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链与正常期望产生偏差,这些偏差对供应链的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负面影响;马士华(2002)认为不确定性和风险总是联系在一起,只要供应链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存在风险;这些观点重点强调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源自不确定因素。
第二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的潜在威胁。例如,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Cranfleld School of Management)把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丁伟东(2003)等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的潜在威胁,将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张存禄(2004)认为供应链脆弱性表现为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供应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该观点重点强调由于节点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使供应链系统易受外界>中击所体现的脆弱性。
第三种定义方法是从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来探讨其定义。Zsldlsln(2003)定义供应风险为:与来自单个供应商失败的货物供应,或者与供应市场中采购企业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或威胁顾客生命和安全的供应有关的偶然事件发生的潜在性;Suh and Kwon(2000)认为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宁钟(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致的两大类风险情景,基于各类情景的特点,分析降低供应链风险的解决方案。这些定义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来源描述了供应链风险。
上述供应链风险定义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都借用了风险概念,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含义如下:①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②供应链风险的结果是“牛鞭效应”(bull effect),使供应链风险效用被放大;③供应链风险表现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由于供应链风险定义没有统一,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也没有一致认识。有些学者定义时强调供应链内部风险,例如Paulsson(2004)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与供应链中的各方共同协作或者独自进行,运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处理由物流或相关活动引起或受其影响的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Chrlstopher(2006)认为是通过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调或合作来确保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和连续性;Chadman(2002)等认为是通过协调供应链各成员,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外生风险,以从整体上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虽然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多,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有实证研究。其中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观点和宏观层面的研究方法。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系统,迫切需要集成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新型风险管理技术,但是,现有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大多数侧重于物流功能,很少拓展到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网络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没有将供应链网络结构特征和整体性能状况纳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
(二)缺乏供应链风险演化研究,尤其是供应链风险传染现象等动态特征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网络受外部复杂动态的环境影响很大,如果把供应链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需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Total Risk Mnagement TRH)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风险演化机理的研究就必不可少,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具有局限性。
虽然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不少,但是大多数文献往往从某个单一视角,局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混乱。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分类随意进而使得很多研究的结论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例如,通过增加供应商可以降低由于供应商的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以降低依赖性风险。但是这样通常又会带来成本上升,延迟策略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各节点,而且似乎节点越多,共担风险就越小,但是节点越多,信息扭曲越严重,使“牛鞭效应”更为显著。
(四)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只有通过协同机制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从定性角度探讨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文献,但是定量研究相对匮乏,虽然有些学者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但是其求解过程往往过于复杂,难以得到满意的解,无法直接应用于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
三、未来研究展望:系统观和风险协同
首先是网络视角下的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某些风险是不可预知的,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使供应链尽可能地灵活、可靠并具有弹性,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实现业务可持续管理。因此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网络分析为工具,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方法对供应链风险管理深入研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信用风险 识别 处理 评价
引言:金融的概念和知识主要从新闻上得知,主要是在有关银行为企业贷款,但是最后贷款收不回的情况下得知的。因此,我在想,如果银行能够在供应链企业选择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手段,就可以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损失。因此,我经过查找书籍和网上资料,发现很多前辈已经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我就通过一个学生的角度和现有的知识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进行阐述,希望为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出一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贷款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够强,资金链容易断裂,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导致不能偿还银行的贷款,让银行承受一定的损失。而目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供应链的风险识别还有待提高,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存在的资金风险比较隐蔽,简单的风险识别办法,不足以分辨出来,这就会导致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我国银行在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的等级,划分的过于模糊,其中的某些标准模棱两可,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申请金融贷款的时候,银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企业存在的经济风险,也为银行带来了信用风险。所以,需要根据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二、浅谈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一)对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
识别的概念就是在未发生问题之前,就发现某些事情的本质。而在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中,具有风险识别能力的银行,可以避免银行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知道,在金融中,国家想要调控经济,想要确保各个行业稳定发展,就要通过国家的贷款来扶持。也就是说,我国需要政府对银行的贷款以及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让银行在供应链企业中,学会识别哪个企业具有信用风险,判断的依据是企业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通过这六个方面,可以综合看出,企业自身的风险程度是多大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存在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是否需要为其贷款,而且如果企业信用记录不良,或者经营能力不够,甚至盈利能力也不行,而且信贷风险能力低的企业,以及还贷能力差的企业,拖延还款或者曾经拒不还款的,这些不良的因素的时候,则不能给企业提供贷款这是保证降低银行贷款损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
经过多方面的查询,发现我国目前银行在供应链风险中的评价大约分为十个信用级别。主要是AAA,AA,A;BBB,BB,B;CCC,CC,C;D这十个级别。银行可以对中小型企业实行评分制度,也就是根据风险识别中的六个方面,详细划分为十几个小的内容,分别进行打分,如果都在及格线以上,也就是CCC级别的,则可以考虑为企业提供资金,进行融资。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变动对企业的的考核和审查更严格,划分的信用评价标准更详细,不仅要考核企业的信用级别,还要考核企业法人的信用,如果企业法人的信用不存在问题,这样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允许企业可以贷款不同级别的金融额度。而且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可确保我国的企业在国际信用上的保持一个良好的记录,这样对于我国的企业能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监理一个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能够 帮助我国企业快速的成长,并且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处理
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其本身的金融含义和范围就要比传统的金融信贷要广阔。而且从开放经济视角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和处理,更符合国际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控制的信用风险是现金流的风险,也就是银行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对现金流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流量的管理,流向的管理,以及循回周期的管理。并且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比如使用金融产品的组合运用,或者对企业贷款的信息文件的约束,还可以选择业务流程模式以及对商务条款的增加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银行在信用风险上的控制。而处理的手段则需要选择把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流程中。其模式大约就是和老师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测评考试,以确保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类似。在平时的管理流程中,就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企业不还款的概率,让银行能够放心还款,从而帮助企业渡过经济难关。所以,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三类,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出现信用风险。这样也是减少供应链中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四)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影响
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十分的迅速,但是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不仅需要自身的实力强,产品质量好,还需要信誉。国际市场更重视企业的信誉。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向银行贷款,一定要及时的解决自身的风险问题,提高偿债能力,提高经营能力,提高盈利能力,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做一个坚实的后盾。同时,可以让我国的企业在银行中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保持零记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数量众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中小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却远远小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它们不仅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而且更加难以向银行融资。因此, 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银行业内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目前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都已涉足该项业务。伴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出发,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防范与对策。
二、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SCM),而国内的研究也只是涉及到金融物和物流金融等概念.2006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并随之推出多种多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的研究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电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三、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动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及应付账款模式。
(一)动产质押模式
动产质押模式是指借款人以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一种融资模式。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该模式下的质押物已由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发展成为动态动产质押物。
(二)应收账款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三)应付账款模式
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在处于上游的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事后,融资企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虽然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带来多方“共赢”的结果,然而,供应链金融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一)企业自身变化带来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对象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营运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素质、履约情况、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较差,主体信用风险很高。一旦企业经营情况有变,都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
(二)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 往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 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 使供应链上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行业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企业所处行业自身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例如行业由于自身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因素,导致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需求紧缩的局面,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例如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作为经济社会基本细胞的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整体经济环境向不利方向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五)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主观原因带来的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涉及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借款企业,还可能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关联方。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可能有如下几种:借款企业可能不重视自身信誉,擅自改变所借款项的资金用途,从事对股市、房地产的投机性投资,一旦投资失败,企业资金链断裂,就直接影响到还款意愿和能力。
(六)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 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是预测失误,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 资金链条断裂,企业还款困难。
(七)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由于供应链本身不完善或刚刚建立,抵抗风险能力差,造成的供应链上企业合作关系不牢固,容易引起供应链断裂,并由此引发的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可能带来相应的损失。
(八)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和各类交易中会受到各种商业准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
法律纠纷时,商业银行就有可能会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无效法律行为。主要指银行员工或机构发生的无效行为,无效可能导致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b)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法律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法律规定的不明确,甚至法律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经常存在。若关于动产物权的设定和担保方面出现法律规定模糊不清的现象,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又经常会涉及到动产物权的问题,因此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也容易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风险。
(九)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操作失误和作弊的发生。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五、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鉴于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完善和加强风险管理就成了确保供应链融资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上面提到的风险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管理措施:
(一)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这是最基本也最保守的风险回避方法,即拒绝不合格企业的贷款申请。回避了风险意味着放弃了取得风险收益的机会,但是,某些企业的信用风险太大,一旦风险发生,银行将承受很大损失,对于这种企业,不与其合作是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在实务中,商业银行一般是根据客户评级是否达到银行标准来确定是否给予提供融资的。在这方面,深发展已经开展了客户的评级工作,国内也有一些专门的机构来给企业做资信评级,例如远东征信等。
(二)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
银行要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首先,应要求抵押物质量合格,并具有使用广泛、变现容易、价格透明、品质标准化等特点。其次,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的合法权属证明,例如购销合同、海关报关单、出厂证明、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等等,还需要保证抵押物不存在货款、税收等方面的争议和问题。另外,在实务中,银行还可以要求企业在提供存货抵质押的同时提供不动产抵押,多种抵质押物共同利用,以求将风险分散,并降低到最大限度。
(三)完善企业征信系统
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的产生。为共同扶持信用良好企业的发展,联合制裁资质不良企业,孕育良好的信用环镜,我国人民银行开发建立了企业征信系统,各家银行通过该系统能及时查询企业以往履约记录及企业基本情况,但目前系统还处于不够全面,处理信息不够及时的阶段,所以,我们应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情况,有效地维护商业银行授信资产安全。
(四)建立紧急预警机制
供应链是个错综复杂的网状松散团体联盟,在这种结构中,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基于供应链的网状结构,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风险将沿着供应链条不断扩散和蔓延,若事后再进行控制与挽救,就难以操作。所以,我们要先行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存在,并量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将风险化解在真正爆发之前,将风险降低到金融机构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06
[2]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风险规避 服务供应链 定价
一、引言
近年来,行为科学理论对于决策制定和模型构建的影响逐渐扩大。而在已有的关于供应链定价的文献中,多数学者没有考虑决策者的行为因素,在风险态度上,大多假设决策者是风险中性的,使得结果不够精确,没有说服力。所以,研究考虑风险规避的行为因素的服务供应链定价问题十分有必要,对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服务供应链的概念解析
在当今服务成为了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的条件下,服务供应链成为了企业供应链研究的重心。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服务供应链,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结合对服务供应链的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了自己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本文研究的定价模型不只适用于服务行业,因为产品是服务的一部分,所以任何产品都可以看作是一项服务,所以本文提出的服务供应链的定价模型应该适合于不同行业,是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以服务为主导的供应链,在提供服务这种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的网链结构中所发生的各种有先后顺序的活动。
(二)风险规避的定义
所谓风险规避,就是一种应对风险的方法,具体地,是指为了保证目标的有效实现而采取变更计划从而达到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的方法。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决策者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具体来讲,一是要通过事先控制措施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二是要通过事先控制和事后补救两种方法的结合来降低损失程度。
三、集中式服务供应链定价模型构建
(一)问题描述
考虑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二级供应链,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风险规避的,供应商决定提前期和服务水平,零售商决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并且,供应链是集中式的,即供应商和零售商在考虑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最优决策。
根据集中式供应链的模型,构建考虑参与者风险规避的集中式服务供应链定价模型,具体步骤和内容如下:
1.相关参数。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为p,供应商的批发价格为w,单位能力获取成本为c,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vs和vr,零售商和供应商的风险水平分别为Rr和Rs,供应商的能力水平为μ,供应商的提前期为l,服务水平为s。
2.需求率函数。一个服务系统中,顾客到达率服从泊松流,单位时间的平均到达率为λ,则扩展Banker的需求函数,并假设基本的需求函数由供应链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确定,可以得到如下需求率函数:
λ=a-βp-αl+ρs (1)
在公式(1)中,a表示市场潜在内部需求,β表示需求对零售价格的敏感性因子,α表示需求对提前期的敏感性因子,ρ表示需求对服务水平的敏感性因子。此外,根据泊松分布的顾客到达,有以下公式:
E(D)=λ,Var(D)=λ (2)
3.风险规避。由于需求是随机的,所以参与者存在风险规避。偏好理论为将风险态度容入到决策过程提供了框架。本文用到的评价方法是偏好理论中的确定型等价方法,即用确定的价值表示参与者愿意接受的不确定的事件。
在决策理论和风险领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中一个占主导的效用函数形式如下:
U(π)=e-π/R (3)
可见,这是一个指数效用函数,其中表示风险规避系数,R
在本文中,采用以下的确定型等式来表示效用:
对于一个效用函数U(π)=e-π/R,R>0表示参与者的风险厌恶水平,本文中,Rr和Rs分别表示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利润函数π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均值是E(π),方差是Var(π)。用这个等式,可以讨论在供应链中风险规避水平对于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影响。
4.能力约束。在到达率服从柏松分布,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的假设下,关于服务水平的限制就是固定的。根据研究服务水平和能力的相关文献,在最优状态下,服务水平的限制必定是有效的,则可以得到能力约束,具体公式如下:
μ=λ-ln(1-s)/l (5)
提前期的相关成本依赖于一个公司实际的能力获取水平。假设供应商的能力水平是μ,行业的服务水平是s,在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的假设下,有s=1-e-l(μ-λ),同时s满足条件0
(二)模型的建立
在一个集中式的供应链中,决策制定是集中的。供应商和零售商观察需求的分布,然后在考虑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决策。而且,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风险厌恶的。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函数的期望和方差如下:
E(μ)=(p-v-c)(a-αl-βp+ρs)+cln(1-s)/l (a)
Var(μ)=(p-v)2λ (b)
以上公式中的总成本应满足v=vs+vr,即供应链的成本等于供应商的成本与零售商的成本之和。因为c表示获取单位能力的成本,则cln(1-s)/表示考虑到提前期的能力成本。为保证利润为正,有以下假设:
P≥w+vr且w≥vs (c)
根据公式(a)和(b),有以下供应链的效用函数公式:
四、结束语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风险规避理论,建立了考虑成员风险态度的二级集中式供应链的定价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给出在不同情形下各决策变量的最终结果。并且,可以根据模型分析了在不确定性需求下,决策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成员的风险规避因子对于决策变量的影响。
考虑成员风险规避的二级集中式供应链的定价模型,考虑了决策者的行为因素,更加符合决策者实际的决策行为,对于指导企业的决策有实践意义。另外,此模型是同时考虑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二级供应链定价模型,考虑了服务的能力成本和成员的风险规避心理因素,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是行为运作管理研究的又一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Boyaci T,Ray 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capacity cost interaction in time and price sensitive markets [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5(1):18-36.
[2]王虹,周晶.竞争和风险规避对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0,23(01):10-17.
[3]曾玲芳.供应链管理及其方法论透视[J].物流技术,2003(10): 20-21.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金融;作用
一、引言
2005年,在代表物流管理最高水平的美国,其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此举意味着物流管理已经进入到供应链一体化时代。
所谓供应链一体化是指为供应链服务的物流管理的延伸,是供应链的物流,即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供应与采购的一体化,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内的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则是指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简单地说,就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由于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好坏。这就要求各个企业必须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物流流通质量提高、物资通过数量增加、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的物资处理能力、增强供应链的资金利用效率,进而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最优、成本最低、反应最快。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资金流盘活物流,进而盘活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成为各个企业的首要选择。在此过程中,物流金融就是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关于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国外学术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有很多概念,如融通仓、物资银行、物流金融和金融物流,2005年我国召开的“首届中国物流金融国际峰会”和“首届供应链金融服务国际研讨会”则将物流金融的概念标准化,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2002)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级别低、可抵押资产普遍较少,也难以得到大企业担保的资金困境问题,提出了运用“前店后仓”――融通仓的方式解决。并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也将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金融提供者。
邹小、唐元琦(2004)首次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进一步解释到“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方面。
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2006)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并提出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期权的思想对风险进行管理,考虑了一条两阶段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可以直接购买产品,也可以购买期权,并通过构建模型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求解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最优补给策略以及最优期望利润,论证了期权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而提供了供应链各成员解决风险问题的有效方式,证明运用期权思想管理供应链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冯耕中(2007)从法律特性方面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我国担保法对质押担保方式的规定分析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法律属性,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是物流企业受银行的委托现场管理质押物品、银行向借方企业提供质押融资,因而属于质押担保的范畴。
从以上文献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物流金融的研究较多,但是其研究大多是解释性的,对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认为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一体化经营的主要手段,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物流金融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当物品在供应链上流动时,每向下走一级,就产生一定量的增值,这种增值既体现在物流流域,也表现在资金方面。即伴随着物流必然还存在着重要的资金流,物流和资金流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传统理念中,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往往是分开的: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负责物流,而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流管理,这种物流和资金流的分离管理影响了供应链整体运作的效益。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要求对物流、资金流实行集成管理,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降低运营成本
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服务涉及相互合作的多个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能够提供资本的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及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监管,依据物流供应链进行金融活动。具体操作模式上,金融机构可以与物流企业联合,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运营特点和资金流动规律,进行相应的信贷、结算以及保证业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开展更加灵活的物流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同需要质押贷款的企业接触、沟通和谈判,代表金融机构同贷款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和仓储管理服务协议,向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为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从而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在物流金融的经营模式下,将对借贷方的监管转交给物流企业,将资金的管理交给金融机构,将资产的运作交给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将实物运作分散给各个中小企业,从而在供应链内实现了管理的专业化,极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经营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二)降低经营风险
在传统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是委托人,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的人,为银行进行质押物的评估和保管等工作,在对质押物的评估过程中,出于对该市场的熟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银行所不了解的,而物流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有强烈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而银行由于精力所限或者成本过高的问题,无法对所有企业、每笔业务进行详细的审核,这可能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广大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也可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同欺骗银行,这就增加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而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融资业务的评估者、监管者和物流业务的实施者,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能充分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库存的变动情况;核心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雇佣者和长期合作者,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共同的利益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信用;金融机构作为核心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与核心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种经营模式,将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各企业有效连接在一起,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供应链经营的风险。
(三)增强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库存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库存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使得企业其他交易活动可能无法进展,可能导致现金流的断裂,进而发生生产困难或者应付账款的支付困难,而应付账款的拖延,可能导致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发生资金断裂,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金困难的连锁效应。而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到销售这一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就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主体多方的“共赢”。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来说,加速了资金的流转,争取了更大的商机;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整合了资金资源,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即物流金融为供应链带来了更大的增值,方便了供应链内各成员的结算,提高了供应链成员的合作效率,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2、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
3、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金融衍生工具的思想在管理供应链风险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06(9).
4、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
5、Amit Sachan,Subhash Datta.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
1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80年代末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在供应链中,有非常清晰的过程:原材料的生产、产品形成、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需方”和“供方”的对应关系,就形成首尾相连的供应链[1]。在没有对供应链有明确的认识时,大都认为供应链是企业中的内部过程,是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的,美国的史迪文斯曾经认为:“供应链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流中所产生的长链”,现阶段,大部分人对供应链的认识停留在了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上,中国的马士华教授说: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该条链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环节进行,并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按照生产顺序将产品送到供应商、分销商等手中的一个结构。这条链的结构非常简单,都是按照第一、第二、第三进行排列的,
2物资管理的概念
物资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其中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所需要各种物资的使用和利用等的总称。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物资储备量的控制以及综合利用的管理等。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则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2]。
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在当下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实际上,在国际上有一些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在企业的物资管理之中,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比如DELL公司、IBM公司以及宝洁公司等,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将管理链管理作出了重新的定义,主要包括:原材料、制造与装配、订单管理及最终交付用户,这些都可以说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4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可以说,物资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物资管理仅仅是应用在企业内部,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形成一个整体的供应链,这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所触及到的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等的管理,它主要是以Internet作为依托[3],并且以同步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供应、实施的,主要包括: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管理、反向物流管理、供应链实施的原则和步骤以及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等,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物流成本和用户服务水平的关系,所以,要想使供应链企业群体获取利益,就需要将供应链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5基于供应链理论的物资管理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涵盖的是由供应商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强调的是战略管理,由于“供应”在供应链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时候,应该加强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它不仅仅是完成市场目标,更是一种服务。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采用集成的方法对供应链进行控制。要知道,物资采购是企业的起点,也是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资采购并不是购买原材料,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联系,将沟通生产与物资供应联系在一起,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进而促进了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运作效率。将供应链理论应用在企业物资管理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为订单而采购,采购模式简单,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第二,重视外部资源管理,传统的采购模式,使得供应商不能够及时地了解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给供应商带来了缺陷。第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以往的采购模式中,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库存问题、风险问题、降低采购成本问题。其中风险问题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或是产品质量的风险,库存问题主要是由于以往的采购模式不能够使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共享信息,使得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进而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四,信息集成共享,要想保证供应链得到共享,就要协调企业之间的产品流、信息流,并且及时的掌握供应链上的信息,以此提升供应链的性能,进而保证供应链能够真正的做到信息共享。
结束语: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过去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对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造成巨大损失。1997年由于Toyota的刹车(brake-fluid proportioning valves)配件供应商出了安全事故,使其整车生产厂停产达数月之久。19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影响了全球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网络,2001年在英国发生的口蹄疫影响了英国的畜牧业、旅游业和其他一些行业及其供应网络。2002年9月,美国西海岸发生工潮,港口关闭两周,由于美国西海岸是中远集团进入美国的主要门户,中远集团到达美国的集装箱船无法卸货返航,这使得中远集团两周内至少损失2400万美元,同时中远集团的客户也因此损失惨重。
目前对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研究。如,Vokurka,Chod and Rudi,Gunasekaran andNgai,Gaur等人分别对供应链风险中的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产品风险以及信息风险进行了着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供应链风险因素是多样化的,仅从某的因素人手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供应链风险的诸多因素,建立模型,提出了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给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指标
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很多,考虑到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本文拟选择容易度量、数据采集方便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包括以下6个指标:市场环境,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具体如下:
(一)市场环境
供应链上的产品应满足顾客的需求,其风险会因经营的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若供应链上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行业里面处于垄断地位,那么这条供应链的稳定性相对要强一些,风险也就小。反之,稳定性就要差一些,风险也就大。
(二)信息风险
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一种情况是信号膨胀,管理人员依据市场潮流和信号做出同样的预测和调整,不知不觉中夸大了市场需求。第二种情况是不平衡定单,采购部门出于种种原因不能经常下定单,供应商会因得不到可靠信息而无法安排生产。这种对市场的不确定感,将会影响供应链上的所有部分。
(三)物流风险
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的不稳定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导致供应物流的中断,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
(四)时间风险
生产提前期,订单完成提前期,完好的订单履行情况,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
(五)财务风险
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六)组织风险
供应链过程是否贯穿组织部门并水平地协调与管理,系统的变动性,系统的柔性等。
三、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步骤
(一)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基于信任、合作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明确市场和用户需求、产品类型和特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企业存在的问题,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能够比较确切的了解。
(二)确立评估的目标
对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必须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评估程序、方法等。评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防范、控制,也是企业之间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可以规范和优化企业及企业间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建立评估的标准
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是进行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应结合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
(四)建立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实施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工作。成员以来自制造、采购、质量、工程等与供应链其它企业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估小组的工作必须同时得到本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
(五)分析、论证,得出评估结果
首先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评价和决策,最终得出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值,确定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六)给出供应链风险防范的策略
针对供应链评估的风险程度的不同,通过改进供应链上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确保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实现共赢。
四、基于模糊评判法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
(一)模糊评判法
模糊评判法,也称模糊决策法。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中引入模糊概念,从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对被评价者进行综合评判,作出决策。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可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在此仅介绍一级模型。采用一级模型进行综合评判,其基本要素及方法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五、结语
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主要考虑了市场环境,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这六个关键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模型,并结合实例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