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5 16:0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 土地整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77-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自从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各地都在积极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土地资源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生态价值十分巨大,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土地的综合整治手段作为土地资源的重建或者恢复的关键,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土地的综合整治包括很多内容,土地整治过程也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与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概念

1.1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清新、洁净、舒适的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土地的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整治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空间。土地的综合整治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出发点。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土地的综合整治。因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普遍的生态资源,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整治,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味地追求发展,有一些建设用地,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要通过土地的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还可以增加土地数量,以此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资金缺口进行弥补。第二,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和成因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对具体的土地问题的整治,可以提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当前的土地格局,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并且还可以保护原生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土地综合整治的任务

土地的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土地的利用格局,提高利用率,并且加强与土地生产有关的各种行业的发展,促进百姓的收入增加,同时又要兼顾生态环保的原则,进行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的综合整治面临任务较多,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第一,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有效的土地整治,优化土地的布局,可以有效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节约土地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第二,要担任修复生态环境的任务。对土地的综合整治中,要对当前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土地进行生态性的重建和恢复,以恢复土地本来具有的生态功能,比如对水土流失的防治。第三,要创新具体的土地整治技术,由于土地资源与周围的很多其他资源,如土壤、水、大气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要创新相应的工艺体系,在保证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2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综合整治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理念。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土地资源与周围的其他资源都是息息相关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因此在具体的整治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关系,在治理过程中也要贯彻环保的理念。其次要树立法制的观念,在具体的政治过程中,要加强法律的约束性,依法进行土地的综合整治,不能肆意而为。第三,要利用信息化进行土地整治。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率。最后,在整治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当前很多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农民,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让村民参与进来,保证他们的主体性。

(2)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情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沙漠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土地整治中的重点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而在中东部地区,大多以农田为主,对土地的集中整治重点应该放在农田的整治方面,将农田与生态景观的功能相结合。这是在全国大范围内进行土地整治的一个原则。在每个具体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时,应该要加强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的利用,除了具有保障人们生活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加强土地的其他功能,如热岛效应、雨洪管理、休闲娱乐等;而在远离城市的区域,则要考虑到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多样性、乡村旅游休闲等,而且不同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土地整治。比如对于利用型的城市,要加强土地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对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要加强对土地的农业价值的开发,多种植农作物。

(3)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断创新整治技术。土地整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结合生态文明的理念,不断创新整治技术。比如尽量少使用混凝土,确保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如尽量减少使用大型机械的频率,保护土壤的熟化层、物理性质等,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归集保护,返填一般使用人工或者小型的农机。

3结语

土地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前的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任务还比较严峻,为了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在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的理念,进行因地制宜地整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建设;对策

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中国社会,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是建设美丽中国。而建设“美丽中国”自然不能缺少“美丽乡村”。如何针对农村生态文明现状,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到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建设美丽乡村,这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需要解决的重要之点。

1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有两方面的内容: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物质成果是人们通过生态化的方式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可持续的资源环境;精神成果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绿色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化学科的崛起,以及生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只有界定好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会着实有效,才会有目标可寻。农村生态文明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有意识地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主要是指改善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的是农村生态思想观念的增强、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农村精神面貌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达到农村生态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双丰收。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生态意识的欠缺

人们的生态意识直接指导和制约着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行为活动,是操控人们对待生态环境行为的内在动因。农民生态意识的良好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并直接作用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生态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民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农村长期以来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水平有限,致使农民只看到眼前的发展,而忽视长远的发展。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村教育的不完善,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的力度不够,而农民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途径又少,没有形成对农民进行全面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体系。

2.2基础设施的薄弱

在我国的农村,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局限,资金流动相对缓慢,政府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相关的基础设施无法顺利实施,后勤保障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现代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废弃物逐渐被塑料、电子产品、农药化肥等取代。这些新的废弃物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处理。但是,我国农村地区并没有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后带来的生态问题,大多数农村地区并没有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相应的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适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3环保体制的缺失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现阶段农村生态文明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农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要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法律方面的保障措施必不可少。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符合农村生态现状的生态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同时又受政绩利益的诱惑,促使政府官员滋生了超越法律效力之外的官本位思想,导致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政府与农村居民之间权责不明确,对行政主体的问责持轻视的态度,而重视追究企业和个人的生态环境责任,这种双重标准,导致在解决农村文明建设问题上政府威信衰减,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法律规范不具体,法律责任不明确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障碍。

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对策

3.1加强农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农民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要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农民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现代化传播媒介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向农民进行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生态文明知识,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来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全面的生态道德意识,合理有序地促进生态文明在农村的发展。要重视农村教育资源的作用,利用学校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农民。加强农村社区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生态文明的思想传播到各个农村。学校教育和社区宣传教育相互影响,让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到每个农民家庭,使农民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培养自觉的生态意识,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助力。

3.2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国家需要适度增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财政拨款中的比重,对农村财政拨款实行优先政策,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的农村以及较偏远易忽视的农村多给与其经济上的扶持帮助。当地的政府应该重视起来,每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不可割裂的存在。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优先解决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在一些有独特资源的城市,可以大力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产业,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风景区,拉动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两者的双赢。

3.3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篇(3)

关键词:系统工程;生态化改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生态文明成为学界和政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从战略高度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从此学界再度掀起生态文明研究热潮,这里就近期的进展做一介绍。

一、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解说思路

生态文明在我国的研究已经将近30年的时间,但对于生态文明的定义仍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目前主要有三种解说思路:

第一,以文明的涵义理解生态文明。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层面的含义,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文化状态,通常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二是道德层面的含义,指人们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或道德素质。“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应该是“生态学”的简称,“文明”则应该属于上述“文明”的第二个含义,也即道德层面的含义,而非“文化”。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应该指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符合生态学原理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所要求的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第二,从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角度认识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及其社会通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在处理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社会)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在这里,生态化的社会实践方式的形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积极生态环境成果是其本质,而生态化的观念以及所创造的良好资源环境条件等精神、物质和制度的成果则是其具体表现。

第三,从可持续发展看待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筑在知识、教育和科技发达基础上的文明,是人类在环境问题的困扰中,为了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以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了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够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观念,其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系统,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

二、关于生态文明特点的多维概括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二是在实践途径上,生态文明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在社会关系上,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另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所提出的一个文明概念,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在生产方式上的进步和要求,它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这是生态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式的本质特征。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以往的文明实行的是线性经济,高强度开采、高强度消耗,高强度排放,是在浪费资源中求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生态文明却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换,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色,实行“全程控制”,把环境的治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切资源,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学者提出生态文明整合性特征的新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在人类发展自身,面对未来生成的过程,共时性地整合了多种文明的形态。从现实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已经结晶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形态,这多种文明结出了“人文化成”的累累硕果。生态文明的整合性特征就表现在,作为多种文明形态的整合性文明,在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一致的关系中,依据生态整体性的运行节律和方法,使多种文明形态形成辩证的统一体,并从中合理而有效地发挥各种文明形态的职能,保证人类这个生命有机体的文明能够在与自然建立和谐自由的生态关系的条件下合理演进。

三、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文明发展之路,学界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类自身全面、持久、健康的发展,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要体现社会的和谐,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一些学者建议,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付诸实践,就是要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撑,因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健全完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制度是基础性的;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做到依法行事;必须规划先行,在实施禁止开发、保护性开发的区域,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推行科学决策的同时,必须建立各级政府官员重大环境事故问责制;必须把转变现有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施重点,摸索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节能减排措施,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必须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建立环保产业的金融财税优惠政策,推进环保科技的自主创新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这难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必须是政府引导、激励和公众广泛参与、监督。要切实转变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另有不少论者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人类价值取向需要发生深刻转换。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承认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并重视它,审慎地把它转化为工具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界不仅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外在“工具性价值”,而且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生态价值”。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应体现出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的统一、当代价值与后代价值的统一,这是生态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价值观而应体现出的新的价值取向。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人们摒弃工业文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拓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拓新的价值理想和社会运行机制,从观念到行为,从表层到深层,从局部到整体,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完成一次彻的转向。

参考文献:

1、李校利.先进生产理论研究丰富和创新了生产力原理[J].兰州学刊,2008(2).

2、李黎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J].改革与战略,2007(2).

3、王孔雀.关于文化生产力概念、特征和现实道路简述[J].生产力研究,2010(2).

4、袁霞.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8(6).

5、王孔雀.走中国式的跨越发展道路[J].前沿,2007(3).

6、李黎明.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0(1).

7、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10(2).

8、刘小英.文明形态的演化与生态文明的前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9、毛世英,刘艳菊.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8(4).

10、赵建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J].理论视野,2007(12).

篇(4)

一、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二、治理生态问题的措施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篇(5)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括性阐述,也是历届党代会中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万丈豪情,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如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美丽中国”构想,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先辈天地人合一理念的敬畏。

而对于这一构想的实现,政府的执政视野早开始有所向背。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产品的全新定义

“生态产品”的概念同样出自十报告,无论关于生态还是产品,这都是一种新的、更高形式的表述。

改革开放后30多年是国家发展的高速期,提供物质产品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但我们对产品的定义,却一直停留在生产角度,提供生态产品的意识和能力则赢弱得多。以砍树的行为为例,砍树及后续的加工劳动使树变成产品进入市场,但树被砍后造成的清新空气等生态功能的损失,却没有相应产品进行补偿。

篇(6)

关键词:林业管护站;生态文明建设;改革

1.林业管护站工作职责

(1)向群众普及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林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2)协助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相关部门制定年度或者一定时间段的工作计划,指导地方或者个人开展相关的林业生产。(3)协助有关测量部门进行林业资源的测量,定期验收林业发展情况,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时归档处理。(4)负责配合做好林木采伐的伐区调查设计,监督伐区作业和伐区验收工作;(5)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例如:防治火灾或者季节性的虫害;(6)依法保护管理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7)处理林业资源归属权的问题,追究损害林业资源、迫害生态文明现象的行为,必要时再处以适当的处罚。(8)组织建设科学合理的林业管理保护队伍,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9)向当地林业经营者或者相关部门普及最新的林业技术,推动林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和林业相关的配套。(10)负责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发放和护林员的管理工作;(11)负责辖区内木材加工企业用材管理;(12)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和指导、协调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等各项工作任务。

2.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提出了加大林业管护站的概念,并要加大林业保护站的建设,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这是基于中国国情最为正确的选择,适应社会的发展,发展法治战略决策是国家不断发展的观念。它体现了党对21世纪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林业促进产品的再利用和剩余物的再循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坚持“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世界观,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统一的经济观,在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之所以要加快林业的建设是因为森林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能聚于一体,它是非常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因此,林业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其在生态文明系统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

3.加林业管护站建设的建议

(1)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林业发展规划、林业任务,最终还是要通过林业管护站人员向群众进行有效的宣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管护站在政府相关部门和林业经营者和群众之间起到了连接和协调的作用,为维护各方的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保障。

(2)一要加强相关的建设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待遇;三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基层林业管护站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样,基层林业管护站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基石作用。

(3)加强机构建设。科学设置林业管护站,根据当地林业和生态建设任务要求,在任务繁重、生态重要和脆弱地区以乡镇为单元设置林业管护站,其它地区可设置跨乡镇的区域林业管护站,实现林业管护站在乡镇的全覆盖,确保林业管护站机构建设与林业和生态建设任务以及乡镇机构改革要求相协调。按照专业、精干、效能的原则以及辖区面积、森林面积蓄积、服务对象数量等因素,合理核定人员编制。

篇(7)

矿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在矿山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破坏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矿区生态是关系到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深入分析矿区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结构,剖析土地开发与破坏的规律,以提升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随着矿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矿区正面临着严峻的土地占用和被破坏面积过大的现实情况。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指导管理决策者完善矿山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激励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同时达到矿区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矿区生产生活减排矿区生产生活的污染排放是造成矿区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减少矿区污染物排放,开展绿色生产生活是转变矿区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必然要求。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重点考核矿区生产、生活排放物的数量、规模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同时指引矿区管理部门完善减排规划、加强执法力度、提升监管措施,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必要贡献的同时,实现矿区生产生活的节能减排。

矿区生态文明考评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资源环境问题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凸显,国内外研究学者加强了针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考评体系的研究,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为当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关于矿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评价对象自身的差异性,综合矿区实际情况,构建矿区生态文明考评体系。

1.指标选取的原则

本文通过Delphi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在参评因子的选取过程中,要遵循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必须考虑矿区自身的特点。为了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矿区生态文明程度,在研究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来源与计算都须拥有科学理论作支撑。应对矿区的复杂运行过程及系统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的描述与分析,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使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满足矿区生态文明的全面性与相关性要求,又可以避免指标重叠现象的出现。②动态性原则。矿区生态文明是目标,同样是一个建设过程。因此,考评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以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趋势与发展程度现状特征。③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避免过于庞大繁琐,同时还应考虑指标获取的可行性与数据量化的难易程度,应优先考虑现有的统计资料及相关矿区建设规范标准,尽可能选择能够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和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④引导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其目的在于引导矿区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状态,因此,指标应体现与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相一致的政策引导性,从而引导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考评指标体系的概念性模型如下:De=f(u1,u2,u3,u4,u5)其中,De(Degre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ofMineralRegion)表示矿区生态文明程度;u1为资源利用子系统;u2为环境保护子系统;u3为生态经济子系统;u4为社会发展子系统;u5为绿色保障子系统。

2.矿区生态文明考评指标体系

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结合我国矿区资源环境现状,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各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本文采用文献矿区生态文明考评指标使用频率统计分析,并在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区生态文明考评指标体系(见表1)。考评指标体系将矿区生态文明考评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总体层(评价对象),反应矿区生态文明程度;第二层为系统层由资源利用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绿色发展子系统五个方面构成;第三层为目标层,表示子系统的运行效果;第四层为指标层,根据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子系统划分为评价要素,形成单项指标体系。

3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模糊综合评价

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因矿区生态文明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某些因素并不能够用一个分数对其进行评价。此外,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低级划分标准通常难以界定,分类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特征,同时各项因素的指标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及重要程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专家的经验以及适当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考评。

4.矿区生态文明发展协调程度评价

矿区生态文明发展协调程度是描述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和谐一致程度,是系统各要素与子系统的协调状况。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评价,可通过协同论及协调调度模型进行实现。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建议

1.以生态文明观指导矿区可持续发展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观念的转变随时软性约束,但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在矿区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文化育人、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点内容紧抓不放,将生态文明观念普及落实到每个矿企、每个家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感,增强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意识。

2.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技术点创新

巩固扩大矿区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的现有成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创新,完善地质、气候、水文、土壤、作物属性适应性的研究。将矿区复垦、生态修复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使矿区恢复和经济开发、旅游开发、文化建设相结合,使矿区服务功能多样性。

3.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