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绘本的语言特点

绘本的语言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5 16:0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绘本的语言特点

篇(1)

在我们幼儿园的图书室里我发现有许多的有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书籍。其中的绘本读物特别受到小朋友的喜欢。这些读物不仅有序列,成套数,而且还有生动的卡通形象,简单有趣的故事语言。故事的语言和背后都蕴含着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意义。

一、我们选取的绘本读物

现在的学前绘本读物相当得多,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选择选取有助于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读物。我们经过挑选,最后选取了两套丛书,一套是日本佐佐木洋子的《小熊宝宝绘本》,一套是华师大出版的《小宝宝好习惯丛书》。这两套书有共同的优点是:其一,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涉及到主动问好、穿脱衣裤、收玩具、上厕所、排队、一起玩等等。其二,篇幅短小,托班幼儿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能力有限,这种篇幅短小的小故事易于被幼儿接受。过长的篇幅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幼儿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就会失去绘本原有的教育意义。其三,有可爱、突出的人物形象。两套丛书中都有一个可爱的主角动物形象,一个是小熊,一个是小猪,有一个主要的清晰的主图像,没有过多的无关刺激对幼儿的注意力进行干扰,便于托班幼儿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绘本的画面形象夸张、可爱、色彩艳丽,正符合托班幼儿用直观形象的事物来进行思维特点。这样的画面有利于他们记忆的故事中所涉及到的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并迁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二、巧妙地利用故事情节

1.模仿故事中的小动物

托班的孩子在来上幼儿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点名”,不知道老师在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大声地回答“到”。有的只当没听见,有的不愿意回答“到”……针对幼儿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佐佐木洋子的《大声回答“哎”》故事讲述了小老鼠、小企鹅、小兔子、小猪、小熊在被叫到名字时,大声地回答“哎”,小动物们形象生动、夸张的大嘴巴张得老大老大,故事情节简单,一个小动物只有一句话。非常适合托班幼儿的语言特点。便于幼儿模仿。我们边讲述故事,边引导幼儿学着故事中的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大声地回答“哎”,孩子们欣然接受这样的方式,一个个学着图片中小动物张大嘴巴的样子,大声地回答着“哎”。还一个说的比一个响亮,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下,每个小朋友都愿意回答了。自然而然,我们的点名就不成问题了,再也不需要每次点名时,都要老师边点名边教孩子回答“到”,他们都会非常乐意地张大嘴巴响亮地回答“到”。常规在绘本的帮助下,一下就建立了起来。

2.与音乐相结合

每每家长都会向老师反映,小朋友在家中只会把玩具拿出来玩得家里到处都是,却不会收拾,不知如何是好。在幼儿园一个班有那么多小朋友,肯定要建立集体收拾玩具的常规,让小朋友在统一的指令下,按照要求把所玩玩具放在原处。在《小熊宝宝绘本》中有一本是《收起来》,各种被小熊玩完丢弃在一旁的玩具一起大哭大喊走掉的小熊,小熊回头安慰玩具们,念着儿歌把玩具一样一样送回家。小朋友看到图画中个个都掉着眼泪的玩具们,一下子情绪就调动起来,认为把玩具宝宝送回家后才能走掉。有了这收玩具的内心动机后,我们又选择了一首好听的收玩具歌曲,歌曲简单,又朗朗上口。让集体在收玩具时有一个统一的明确指令。只要一放《收玩具》的音乐,孩子们跟着音乐边唱歌曲,边一起收拾玩具,把一筐筐的玩具放到原来的玩具架上。“这真是太奇妙了,你们真有办法”,这是家长们看到孩子边唱歌边收拾玩具景象时很感慨地说的话。经过一段时间下来,班上的这个收拾玩具的常规一直很好地保持着。

三、孩子们的转变

篇(2)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 幼儿语言 实践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39-01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直接交流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语言成果。幼儿时期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施教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幼儿语言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深层次的探究幼儿时期的语言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措施,做到与幼儿教学需求相一致,从而有效的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1 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幼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现如今还有许多幼儿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幼儿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幼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依靠教师的课本灌输语言知识,这就使得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产生依赖,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会扼杀掉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不利于开发幼儿潜在的语言天赋,也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1.2教学的目标性不强

很多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常说:“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然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却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完全的本末倒置了。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生硬、机械,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言教育方式的创新能力,幼儿教育方式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突破。幼儿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模糊不鲜明,也会使幼儿教师在施教时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为此加强教学的目标对促进幼儿语言学校也尤为的重要。

1.3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多数都是因材施教,讲解课本上枯燥机械的语言知识,由于幼儿的年纪还尚小,教师所讲解的语言知识还不能透彻完整地理解,所以无法灵活自如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发展。

2 幼儿具有的语言特点

2.1语言运用与语言表达欲望不成正比

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是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对一切事物都有极大的好奇心,虽然还是处于牙牙学语的状态,但其语言表达的欲望却非常的强烈,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词汇储备量的不足,表达能力有限,常有语言运用不恰当或不准确的情况出现。因此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丰富幼儿的词汇储备量,及时纠正幼儿语言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2.2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

幼儿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保证幼儿学好语言的重要前提。由于幼儿还是一张白纸,在接收新知识方面也比常人更容易掌握,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新学的词汇掌握好,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语言的这一大特点,加大对幼儿的词汇教学,帮助幼儿增加其词汇量,幼儿的词汇量增多后也会更积极活跃地与外界进行语言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语言发音不够准确和清晰

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幼儿之间的语言发育状况也是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别的,幼儿大脑中的发音、词汇和语言习惯也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幼儿的年纪还尚小,其词汇的发音不清和发音错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幼儿与外界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不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幼儿教师进行差异化教学也就尤为重要了,对学生的发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耐心地进行讲解,给予幼儿充分的赞扬和鼓励,以增加幼儿学习语言的信心和乐趣。

3 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实践措施

3.1鼓励幼儿多说多模仿

幼儿教师在给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幼儿多说多模仿。幼儿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可以给幼儿展示一些形象、活泼而又生动的课件和一些有趣的绘本或图片,先引导和鼓励幼儿自己对图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然后在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图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给传达表述出来。例如,给幼儿看两段相似的视频或看两张类似的图片,让幼儿分别说出它们的不同的和相同的,在培养幼儿语感的同时,还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

3.2在掌握幼儿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教学

在进行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能力这一特点有所了解,然后在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为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了一定条件。此外,在给幼儿制定语言学习方案时,要结合当地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具体特点来拟定方案,以确保方案的有效性。

3.3给幼儿创建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

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促进幼儿学习语言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在日常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多数是让幼儿进行模仿学习,把孩子放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就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语言。例如: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应把孩子放在说英语的语言环境中;想让孩子学好普通话应把孩子放在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此外,要多创造幼儿独自与他人相处、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切身去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师教学的效率。

总之,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语言学习就像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咽喉,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对幼儿实行语言的差异性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幼儿从牙牙学语的状态过渡可以与人正常的进行交流,差异性的教学促进这个质的飞跃,在有效的提高幼儿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莎莉.关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武红燕.浅析幼儿语言教育常见问题与解决思路[J].学周刊,2011(23).

[3]潘红.幼儿教育中如何发掘幼儿的语言特点实施因材施教[J].时代教育,2015(02).

篇(3)

(一)教师在选择绘本时盲从,不以幼儿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由于大部分幼儿园有固定的绘本教材和教师对绘本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很少自己去选择绘本,对已有的绘本也不仔细筛选,她们只是使用幼儿园固定的教材或从网上找现成的绘本教案,是盲目和被动的。不仅忽视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无形地剥夺了幼儿的选择权,失去了绘本教学应有的乐趣。为幼儿选择一本绘本至关重要,这也是决定一个教学活动价值的因素之一。

(二)教师缺乏融入绘本的意识,以自我为中心

当下,绘本教学成为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绘本教学像是讲故事而不是教学,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将绘本与看图说话相混淆,教学目标设计不明,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和看图说话无多大差异,忽视了绘本本身的特性,缺乏对绘本教学的研究,使绘本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最后演变成故事教学。并且由于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低,缺少文学素养,加之园内工作任务重,使教师在活动前拿到绘本,只是大概的浏览故事内容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教案,缺少对绘本的深层解读,就会导致自身难以融入到绘本诱人的故事中。

(三)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置身于教学之外

绘本是绘本教学的重要媒体,在教学中应以绘本为主,幼儿直接用手接触到绘本与其他方式看到绘本的体验是不同的。但是,大多数幼儿园中拥有的绘本数量少之又少,市场上绘本的定价偏高,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难以大批购买多种绘本。因此,大部分幼儿园就在网上下载电子版的绘本,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于是就只能通过电脑屏幕一页一页引导幼儿集体观看。教师不再与幼儿共同阅读精彩内容,不再为幼儿进行逐页引读,而是用鼠标点击来指挥教学,把自己置身于教学之外。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简化,所以不能传授给幼儿阅读的技巧,也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

(四)教师在教学前后没有进行反思,使教学失去价值

每一本绘本都会呈现不同的世界,每一次绘本教学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绘本不会讲一些难懂的内容,而是用有趣的方式表现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前后进行反思,才能将绘本精彩的故事准确地传递给幼儿。近几年来,绘本教学在公开课上频频出现,公开课是检验幼儿教师水平的手段,所以每一次公开课都能体现教师教学的能力。但是,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家庭负担重等原因未能在教学前后进行反思,使绘本教学失去价值,所以每次绘本教学结束后,作为执教的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情绪的变化、整节课的流程等进行细致的总结和反思。

二、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因素的限制

1.教师对绘本教学认识不足。

在影响教师角色定位的因素中,教师自身的因素不可忽视。当下,幼儿园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大专毕业或者非学前教育专业,学历低,专业知识薄弱且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所以她们在面对新的教学理论时感到力不从心。绘本进入幼儿园成为了教学媒介,但多数的幼儿教师没有接触过绘本,没有绘本教学活动的经验,因此,幼儿园的绘本教学根本派不上用场,从而导致教师对绘本教学概念不清,想当然地认为绘本教学就是看图讲故事。

2.教师工作负担重。

在幼儿园里家长最担心的是幼儿的人身安全问题,于是幼儿教师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幼儿的安全问题上。除了这些,幼儿教师还要备课、上课、写教案、赛教、迎接各种评比、考核、检查、搞科研、编教材、搞项目和课题,超负荷的工作量使教师经常加班。其实,很多幼儿教师对绘本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但是家长的诸多要求和幼儿园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迫使教师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保障幼儿的安全上和教学工作中,因此没有时间去研究绘本教学。

(二)幼儿园管理体制不合理

1.幼儿园管理者不重视绘本教学。

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实行园长负责制,幼儿教师在园长的指令下开展工作,幼儿园的课程基本按照五大领域来设置。而很多绘本正是涵盖了五大领域的内容,但是有些园长却没有把目光放在这个新事物上,对绘本教学缺乏重视,依然坚持教师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超负荷的工作使幼儿教师感到身心疲惫,没有研究绘本的精力和时间,也没有组织教师进行绘本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

2.幼儿园的绘本经费不足。

其实很多幼儿园不是真的缺乏资金,只是大部分经费被管理者过多地用于“面子工程”,导致购买绘本的经费不足。很多幼儿园虽然班级里有阅读区或图书角,但是摆放的图书中几乎没有绘本,全都是价格便宜、质量低下、被简化的童话故事书,有的甚至已经残缺不全。这样的阅读区根本无法满足幼儿的阅读量,不仅缺少能让所有幼儿都能看到的“大书”,而且还缺乏每个幼儿都能看的有意义的“小书”。

(三)家长对幼儿期望不当

家长期望幼儿能在幼儿园学到更多的知识,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能为以后入小学打好基础。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和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要位置,识字、数学、艺术等填满了幼儿所有时间。家长们的期望不当就会使幼儿教师不得不“剥夺”幼儿快乐的游戏活动,忽视可以带给幼儿快乐并有教育意义的绘本教学。

三、绘本教学中幼儿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

教师绘本教学实践包括绘本的筛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反思这四个阶段,因此幼儿教师要在这每个阶段中正确定位自身角色,从而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

(一)教师选择绘本教学内容时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优秀绘本的筛选者。

绘本可以激发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幼儿能否以读书为乐,取决于幼儿期间阅读绘本的好坏。因此,教师选择绘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为幼儿选择好的绘本是决定教学活动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绘本内容是否积极,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否符合幼儿的教学目标,都会直接影响绘本教学的实施。

2.教师是解读绘本的先行者。

教师在确定绘本教材后,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经验,对绘本的图片、文字、色彩和情感等各因素进行研究,对绘本进行细致解读。然后把自己阅读后的思考,与幼儿一起阅读的结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提升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确定绘本教学目标时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开启幼儿绘本阅读的引路者。

绘本教学是教师与幼儿连接心灵对话的桥梁,是幼儿走进阅读世界的钥匙。教师需要让幼儿透过绘本喜欢阅读,教师要做好引路者,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教师是把握教学方向的主持者。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幼儿情感、体验、理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作为把握教学活动方向的主持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语言特点和绘本所传达的教育价值,来制定具体的目标。

(三)教师实施绘本教学时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绘本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给幼儿自主阅读的机会和主动挖掘绘本的力量。因此,在绘本教学实践活动中,如果教师只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去预设问题,忽视幼儿的兴趣,就会使幼儿在听故事时不得不保持清醒的头脑,来接受教师的问题,这样教学只会让幼儿厌倦排斥绘本,更不利于幼儿的想象和思维的培养。

2.教师是绘本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开展绘本教学的目的是给幼儿带来快乐,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何既不打扰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又能引导幼儿理解绘本作品,并能做出相应的回答,是当前绘本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作为绘本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借助绘本的力量改变提问的方式,寻找提问的策略。

(四)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结束后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

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知,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教学反思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对绘本内容、教学活动目标、教学环节等进行反思,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完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促进绘本教学在幼儿园更好更快地发展。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篇(4)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胜任内驱力、创新内驱力、互惠内驱力,关注和开发学生的个性、旺盛的求知欲、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自制力、坚定的自主性、积极的求异性、灵活的变通性和超俗的独创性。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自己产生要学习的内部力量,从生理或心理上提高对能满足学习需要的刺激的反应能力,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上好英语学习第一堂课

老师要十分重视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课。①注意仪表。仪表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②调节情绪。在上课之前未生成积极的情绪,师生之间在尚未谋面之前,教师就先筑起隐形的藩篱,对改善教学交往,提高教育效果是十分不利的。③对话交流。老师揣摩开场白,先以英语简要介绍语言特点和用途,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④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说说对老师有什么希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振奋,积极思考,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老师所发出的信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

教师也应注意把问题情境引向课外,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在课外随时随地讲英语,形成浓厚的课外英语氛围。注意引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第二课堂是一个极有效的辅助手段。

(三)引导学生铸就坚强的意志

学生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力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能持之以恒,对待困难锲而不舍。有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成功,这种成功进一步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持之以恒的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经过艰苦的努力后解决了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引导。若是冷静分析一下学生的“天天改过”“经常立志”,其中也有他们成功动机的闪现。而要达到“志功合一”的目标,还需教师经常不断地坚定他们的成功意志。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业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宝地”,教师充分利用这块“宝地”,在作业批改中深思每个学生的成功之点,使用激励性评语。

(五)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cai即电脑辅助教学,因其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到欢迎。实践证明,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刺激学生的思维,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②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③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绘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利用研制课件的特长,在复习英语介词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大容量特点,归纳了初中年的所有介词用法,帮助学生识记和运用。

也注意掌握以下几个原则:①根据外语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②把握好“度”,不“喧宾夺主”;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体性;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力求简明,脉络清晰,自然和谐,并具有灵活性。

(六)合理运用英语教学评价

合理评价学生,会更好激发和促进英语学习,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注意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

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评价的原则: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评价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方式和形式:形成性评价通过考查、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作业、口头问答、演讲、朗读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出评价。

篇(5)

从标题认识对象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古诗的标题隐含许多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把握诗意的大门。

1.标题揭示了写作对象

古诗写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写人、叙事、绘景、抒情、说理都可以。通常题目就会揭示诗歌所写的题材、所写的对象。如:《大林寺桃花》《咏柳》《早梅》之类揭示了诗中所写之物;《上阳白发人》《山中寡妇》《自叙》之类揭示了诗中所写之人。

2.标题表明了诗歌类别

根据写作内容,古诗通常可分为“咏物诗”“山水诗”“边塞诗”“民生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等,诗体中常有提示性的字眼。如:《从军行》《关山月》《出塞》之类,诗题中有与边塞有关的字眼,表明是边塞诗;《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类显然就是送别诗。每类诗都各有特点,如果能判断诗歌类别,掌握各类诗的特点,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3.标题奠定了诗歌基调

“歌咏言,诗言志。”抒情是诗歌最基本的特点。诗人的浓情也常明示在诗题中,如:《春宫怨》《恨别》《哭李商隐》《落日怅望》《悲陈陶》之类,诗题中的“怨、恨、哭、怅、悲”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础。扣住这些字眼,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感情。

从作者了解背景

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阅读故事必须“知人论世”,必须对人(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个性)和世(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如:2002年上海春季招生题就岳飞(小重山)词中“欲将心事付瑶琴”设问:“词中说的心事指……”,很明显要对词人岳飞及其所处的南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答出是“希望抗金保国”。

当然,写作的背景还可以通过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来了解。

比如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后注释: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那么对诗后的问题“诗的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什么?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就无从下笔。注释中提到本诗是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仔细一琢磨便可知,诗中的“沧海”“巫山”是隐喻夫妻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前两句抒写深切怀念之情,后两句表达忠贞不渝之情。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语言上看,古代诗歌首先具有文言的特点,包含一些文言现象,这是理解的难点,其次它具备诗歌特定的语言特点,诸如用典、象征等,这是理解的重点。从字面上读出感觉,就是从具体的词句入手,理解诗意,体察诗情。阅读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自觉激活文言知识

中学阶段学了不少的文言文,大家都有一定的累积。在古诗的学习中,要自觉激活所学的文言知识,正确分析诗句的结构和关键字的词性,掌握诗中的倒装、省略、活用等现象,顺利地化解难点。

古诗因为音律等原因,存在一些倒装现象,读时要先理顺,才读得通。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分”是指“有了分别”,过了桥便是色彩斑斓的原野;“移石动云根”是指“云根动了石也好像在移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实是说“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朱弁的《送春》中“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其实是说“山下初见小桃花,沙头未飞弱柳絮”。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实是说“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其中的“咽”和“冷”都是意动用法。把倒装和词类活用的知识用上去,就能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出现寒冷的色调。”

诗的语言不像一般文章的语言那样连贯,或省略、或跳跃、或藏头露尾,这些统称为“语句的跳脱”。读诗时必须补出跳脱的部分,才能理解诗意。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两首诗实际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第一首:一个住在横塘的女子,泛舟时听到邻船男子的话音,疑是他乡遇到同乡于是问:“君家何处住?”并且不待对方回答又急切地说出“妾住在横塘”,这里问话前的叙事都省略了,一开始就单刀直入让女主人公出口发问,只有补出诗中的省略,才能体会女主人的孤寂,没有一个可与共语的人。

词类活用突出地表现在炼字方面。一首诗中诗人所炼之字一般就是诗歌的诗眼,所谓点睛之笔,通常是一字妥帖,全篇生色。在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可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状难状之景,甚至可以营造出一个意境,化腐朽为神奇。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极富表现力。诗人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着想,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样既写出了春风的精神,也写出了诗人的喜悦。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写“莺雏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将莺雏、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老”“肥”,犹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2.准确理解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运用非常普遍,很能增强诗的形象性。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所用的修辞手法,才能读懂诗意。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绿肥红瘦”摹写初夏绿树苍翠,鲜花凋零之景,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用“红衰翠减”绘深秋万物萧瑟之景。两者都以色彩代景物,突出景物的特点。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的一、二句写她的所见所闻,三、四句从表面上看是写天气,实际是一语双关,写初恋少年的心理:江上唱歌的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了太阳,可真捉摸不定。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通过这两句形象而朴素的诗,她的惆怅、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与等待都刻画出来了。这里,如果没有对三、四句所用双关手法的准确认识,是没有办法把握诗意的。

3.用心体会诗歌的特定语言

古诗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四种语言需要关注。

(1)意象语言:古诗中所谓“意象”指的是包含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这里的形象大部分是景物形象。诸如松、竹、菊、梅一类景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如:黄叶,被赋予了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之类的象征意义;绿叶,被赋予了生命力、希望、活力之类的象征意义;东风,象征春天或美好;西风,象征落寞、惆怅、衰败或游子思归。借景抒情是诗歌最常见的抒情方式,所以了解常见的诗歌意象,可以降低体察作者情感的难度。

(2)情感语言:诗歌中常有一些“悲、孤”等直抒感情的词,如:“长河落日孤城闭”;也有一些见解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写出了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表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首先,有些诗句本身含有象征意义,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再如: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写的是自己不会像随风飘散的柳絮一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像“向日倾的葵花”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其次,有的诗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许多咏物诗具有这个特点。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经历今昔荣枯巨变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中的“柳”不正是一个并无实才的得势奸佞忘乎所以的丑恶形象!

(4)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语言:古诗中用典言简意丰,含蓄深刻。诗人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折柳”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用“楼兰”的典故表达爱国之情。其《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古诗中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不少,读“化用的诗句”要考虑其意趣和情趣与前人诗句的相通之处或出新之处。

从无字处看出关联

读诗读词要从整体入手把意象贯穿起来,提挈意脉,从无字处看出内在的关联和感情的逻辑,使诗词的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写景抒情的诗句,其内在的关联非常明显,谈的就是景和情的关系。有些词的内在关联要用心体会,才能有所发现。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描写了一个女子孤独苦闷之情。上片,开头两句写她褪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的残妆。三、四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懒”“迟”两字,是由外表进入到内心的描写。下片,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至此,整首词只是写这个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衣着。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作者的寓意点到为止,从“双双”两字可见,女子因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而触景生情,自怜孤独。这也是上片“懒”与“迟”的根源。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从诗题可见诗人是写夜行黄沙道的感受,上片写情,下片写雨,而各有深浅主次之分和心情急缓之变。读词不能“拆碎七宝楼台”,咬文嚼字,见小失大,而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整体上把握词境,体会词心。

篇(6)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出版;繁荣;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263-03

21世纪是个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日常阅读基本都通过网络进行,而传统纸媒体的读者群体则主要是儿童。为了丰富儿童生活,开拓其视野,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出版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儿童文学译介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风格迥异,其中不乏国际大奖类图书,如“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等译介作品。绘本文学也吸引了出版社的关注,其图文交融的表现形式让儿童读者受到了独特文化的熏陶,领略了当代外国儿童文学的美学风格[1]。本世纪儿童文学译介作品的出版一片繁荣。但是在繁荣的景象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跨文化语境中的译介格局

传播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国际化视野的诞生。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与文化和社会条件紧密联系,只有在文化和社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翻译作品才被生产和阅读。因此,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符际语言行为,与包含源语文化系统、目标语文化系统在内的不同文化系统相互作用[2]。

(一)源语文化系统、目标语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跨文化语境中,源语文化系统适度地迎合目标语文化系统。在目标语的整体文化系统中,其意识形态和文学翻译同属子系统。意识形态是社会文化系统中通过各种表征符号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总和,其对文学、文学翻译、宗教艺术等子系统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2]。因此,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翻译的主题选择。

当源语文化系统与目标语文化系统存在意识形态冲突时,一种情况是目标语文化体系对源语文学作品完全否定;第二种情况是将源语文学作品作为批判的对象引入译介;第三种是由于源语文化中的文学资源成熟度会影响其在目标语文化系统中的接受,因而译者采取相关的翻译策略对源语文本进行归化,使其符合目标语文化的接受度[2]。

(二)多元化的译介格局及其特点

当今社会的文化格局是以多元化为其主要特征。多元社会文化格局所形成的多元文化需求和多元接受语境使得各国文化文学不断发展,如此丰富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是文学译介的重要选材储备[2]。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儿童文学译介多元化的格局:

第一,译介作品题材与类型的多元化。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儿童文学的译介选材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涵盖了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绘本等。这些多元化的译介作品让我国儿童可以多方位地吸收外来的知识,使他们受到多元文化、文学与美学等的熏陶,使其从小培养自身良好的素养[3]。

第二,整体化、系统化的译介思路。21世纪,当译介体系不断完善时,翻译出版开始走上丛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道路。为了保证译介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思想意义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与交互,翻译出版在充分遵循较为严格的筛选标准的前提下,主要以丛书系列推出作品,使作品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儿童读者能够在认知上得到循序渐进的体验,达到寓教于乐的整体化与系统性[4]。

第三,儿童本位的译介取向。儿童本位是指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他们的本性和本能为目的。在翻译出版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可读性。接受美学倡导文学作品是一个从作者创作到读者接受的过程,强调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意义,该理论对于指导儿童文学翻译至关重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可读性是指译本关注儿童读者的特殊性,用儿童的词汇表达,并尽可能使用归化策略,增加儿童的阅读乐趣,提高读者对译介作品的接受度。但针对异域文化描绘,则采用异化策略,将异域风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5]。

第四,受众的多元化。新世纪译介作品的读者定位范围更广泛。儿童文学译介作品的受众既可以是实际年龄意义上的儿童,也可以是心智意义上的儿童,因为许多儿童图书也让成年人爱不释手。如此多元化的读者群体让儿童文学译介出版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大众化。

二、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

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文学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也因为国内原创出版物的不足,我国外国儿童文学的引进、翻译、出版等领域不断优化,译介作品地位不断提升,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此繁荣景象中,儿童文学翻译出版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即繁荣与困境并存。

(一)繁荣

1.翻译出版的繁荣

当今信息时代,各国都借助出版与传媒的手段,迅速与国际接轨。翻译出版繁荣是我国儿童文学译介大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外各类优秀儿童文学快速,有时甚至同步引进自我国翻译并出版,作品主题鲜明,文化辐射面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2000年至200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哈利・波特》[5]系列,该出版社于2014年又出版了《哈利・波特纪念版》,即“哈利・波特”系列十五周年纪念版。又如,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不老泉》;2008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大海之上,巨石之下》;2010年湖南少儿出版社的《夏天的故事》(曾被评为美国“国家书卷奖”);2012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尼姆的老鼠》;2014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纳尼亚传奇》(曾获卡耐基文学奖)等。这些译介作品都深受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译介作品。21世纪初至今该文学奖作品在我国的翻译作品不少于90部,再版译作也不少于40部。例如:新蕾出版社自2001年至今出版的“国际大奖小说”系列丛书,如《傻狗温迪克》、《浪漫鼠德佩罗》、《诺福镇的奇幻夏天》、《独一无二的伊万》等都是获得该奖项的作品。再如,2008年南海出版公司的《星期三的战争》;2010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当你到达我》;201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天堂里的海龟》等作品。此外,新蕾出版社2010年组织再版的《国际大奖小说・升级版》丛书中纽伯瑞文学奖作品就有10余部;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小木屋故事系列丛书》中也有5部纽伯瑞奖作品;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文库丛书》对5部获奖系列作品进行了再版[6]。

2.多元化的类型和题材

21世纪出版领域的市场化、商业化使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引进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诗歌方面,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渴望之书》,书中还收有大量科恩本人亲笔绘制的插画;201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译介出版了《艾米莉的诗样年华》、《新月的艾米莉》等。散文方面,译林出版社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出版了《燃烧的水》和获得诸多奖项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则在2006年出版了《李柯克谐趣作品集》。小说方面,译林出版社2001年推出世界儿童文学传世经典《绿山墙的安妮》的复译版;新蕾出版社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桥下一家人》和《一百条裙子》等;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小岛上的安妮》;2014年21世纪出版社的《花季的安妮》、《爱德华岛的安妮》、《安妮的友情》、《风吹白杨的安妮》等。绘本文学方面,进入21世纪,“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可,因此家长们从小让孩子接触书籍,接触外国的优秀绘本。这种教育趋势为国外儿童绘本进军中国市场锁定了基本的读者群。出版社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大量译介出版诸如英国的凯迪克奖、格林威大奖、国际安徒生奖等的作品。自2007年的《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文学引导人们对绘本概念的转变至今,批量出版各类作品[7],诸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海底的秘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的《狮子和老鼠》;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的《奇怪的蛋》;新星出版社2012年的《古纳什小兔》系列与2013年的《夜色下的小屋》;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图画书)》等。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持续增长不断提高大众购买力,使得儿童文学翻译出版不断成长。

(二)困境

1.翻译质量的质疑

如今全球化愈演愈烈,外国儿童作品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翻译作品在中国儿童文学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异常重要。但由于需求量大,同时也因为某些出版商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一些作品的翻译质量遭到质疑。现当代文学作品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表象,而且要重视字里行间的意象[8],这就要求译者在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的同时还应具备极强的领悟力,然而现今译者的中文造诣却远不如从前,因此译文读来常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同时由于英文是国际语言,儿童从小就接触英文教育,译介作品的受众英语水平提高了,必然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时代的演进,译文若具有异国情调,将更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因而译者都倾向于使用“异化”翻译策略。然而,这也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译文稍有偏差则将使得译作中的异国文化难以被读者接受。

2.童趣缺失,味同嚼蜡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是句式简洁、用词活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格外重视译文是否完整传递出原文中体现的童趣。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句式和词语搭配遵照的是源语言的语法,如果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仅将原文直接译成汉语,而未作相应的句式调整,可能会使得译文语义生硬、缺少童趣、晦涩拗口。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儿童文学翻译中时有发生,主要起因是译者或出版商为了经济效益,草率地翻译出版,使得部分译介作品出现语言生涩、语义模糊、逻辑混沌以及趣味尽失等现象。

3.行业准入无门槛设置

21世纪中国图书翻译出版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儿童图书翻译品种急速增多,新版不断发行。在译介作品的品种迅速增多、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出版界存在一种正如上文提及的翻译出版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而导致该现象的部分原因则是由于翻译的准入门槛比较低,甚至无门槛设置,加之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使得一些不具备专业出版能力的“出版社”纷纷出版图书,因此市场上流通的译著中就出现了低成本、低质量的作品,这些滥竽充数的译作促使图书翻译市场充斥着一种不利于文学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氛围[9]。

三、翻译出版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人才建设、创新文学翻译理念

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学翻译人才匮乏的现状,建立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与培训基地;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招贤纳士,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翻译事业的同时,学习国外出版业的操作模式,做到创作和出版都与国际接轨。其次,高校加强人才建设、创新文学翻译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机制与培养目标;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在增加开设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的同时,中国文学课程的比重也应增加,利于译者更好地了解文化差异、更新翻译理念,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第三,由于高校是译者域编译团队最重要的培养基地,应拟定相关制度,让业余担任翻译的高校教师的译作得到相关的学术认定[10]。如此不但能有效填补文学翻译事业的人才缺口,也可使我国译作更丰富,利于国际交流与本国文学的长远发展。

(二)倡导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的儿童文学翻译

21世纪儿童文学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加,但不论地域与国籍,儿童文学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要让儿童乐于阅读。这就要求译者关注两种语言文化的审美差异,遵循接受美学为基础的准则,即为了达到儿童读者的接受度,使其更好地领略异国情趣,译者倾向于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用浅显易读的文字进行生动活泼的描述,使得文字翻译符合语义、语境及文化的要求。如此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的儿童文学译介作品注重翻译手法和技巧,文章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诉求,激发儿童读者的认同与想象,符合并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同时,优秀译作也对发展与开拓本土儿童书籍的出版发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1]。

(三)建立翻译出版资格准入规范

如今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频繁,翻译出版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规范翻译出版的市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应出台相关的政策以规范现有翻译资格认证制度,做到以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实践人才为根本,加大力度推进翻译人才的准入制度,促进翻译人员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认知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机制[12]。如此方可保证翻译工作的严肃性和高水准,确保翻译出版作品与时偕行的文化认知性,维护并发展国际文化的多元性,达到各国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四、儿童文学译介出版的新局面

21世纪儿童文学译介出版呈现出一派新气象。首先,在不断学习思考及借鉴中,翻译出版将在目前基础上进行更为系统的译介,朝着“专门类”的日趋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更好地迎合儿童读者的阅读愿望,助其构建阅读体系认识[13]。其次,出版商、译者和读者之间应构建出译作、出版、市场、读者等互动互利的积极关系,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出版的氛围,营造一种利于儿童文学快速发展的和谐环境。最后,在数字化的今天,数字化的出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出版社应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以世界的眼光坚守儿童文学的人文情怀,引进具有优秀艺术品质与精神内涵的作品,与数字出版商一起合力协同创建专业的少儿数字图书品牌。优秀的儿童文学译作不但适合我国市场竞争的需求,利于实现译介出版的平衡发展和出版市场的繁荣昌盛,而且将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儿童世界的文学成熟与更新[14]。

参考文献:

[1][3][5][13]肖明义.新世纪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J].中国出版,2013(18):18-21.

[2]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朱振武,綦亮.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39-50.

[5]王泉根.新世纪十年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综论[J].理论与创作,2010(03):34-40.

[6]刘景平.论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J].昆明学院学报,2014(04):21-24.

[7][14]韩进.儿童文学出版的市场表现及价值诉求[J].出版科学,2009(02):21-26.

[8][10]黄显宁.让理论“照进”实践――浅谈我国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和趋势[J].编辑学刊,2013(01):23-28.

[9][12]李洁.我国文学翻译出版的困境与突破举措[J].出版发行研究,2013(09):49-51.

[11]严吴婵霞.儿童文学图书的国际化问题[J].中国编辑,2003(03):59-60.

篇(7)

【关键词】童书;文学;美学

一、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

童书蕴含的所有文学性要素、意义与风格,都需要最终通过语言来呈现和表达,由“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共同营造和勾勒出各种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幼儿读者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体验到这种“美”的意境或者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实现了童书本身的美学意义。当然,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质,常被称为“浅语”艺术。“浅”所指向的是读者对象儿童的认知特点;“语”即语言形式,浅语艺术即指儿童文学用适合孩子接受的方式传递关于“美”的讯息和意义。幼儿所能自主阅读的童书一般都是图文相辅的,是一个多种媒介的结合:美好的故事、美妙的画面、美的主题,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中至少包含三类语言:文学语言、美术语言与教育语言。也就是说,童书的信息、美感与意义主要是通过这三种语言融为一体地呈现、传递与表达的。高尔基曾对儿童文学的语言这样评价:“儿童文学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而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的确,儿童文学的“浅语”是其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具体表现在:其一,语言的形象性。儿童思维与语言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儿童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尤其是3-6岁幼儿阶段,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想象为主的特点是如此突出,使得幼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相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重要,因为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幼儿将亲身经验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幼儿达到语言与思维、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效迁移。形象性的语言,使事物或情感可观、可感、可聆听、可想象,例如绘本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充满童趣,既能愉悦孩子身心,同时也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每个动物的嗯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且与孩子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联系,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对认识对象的理解。

如各个不同动物的动作描写,辅之以大量拟声词的运用,使角色形象更加直观、形象、立体。此外,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色彩感,儿童借助于色彩认知,可以对事物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作为事物最外在的表现,色彩也是幼儿对事物认识的最直接感受,如童书中对鸽子嗯嗯的描写:“又湿又黏的白色嗯嗯”,这样将颜色与形态、形状同步进行的描绘,使事物认知更具形象性。所有关于形象的描写,既使幼儿对于各种事物有比较清楚准确的印象,又使幼儿对于角色心理有真切且较细致的体验。从而既能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也能满足他们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特点、不同动物“嗯嗯”的特性,并产生追问:“为什么不同?”这是一个难得而珍贵的开展科学教育的契机……其二,语言的简洁性。儿童文学的语言是丰富的,包括作者在描写事物、刻画人物、叙说故事时的叙述语言,以及在作品中的角色对话与交往中的人物语言描写等。作者通过不一样的语言叙述方式,通过不同的语言对话和独白来赋予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幼儿年龄小、难于理解和接受抽象复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赋有丰富多样而又简洁明快的艺术魅力。欣赏英国安东尼布朗《我爸爸》:语言简洁明快,把孩子对爸爸的爱用最具体形象的语言简洁明朗地描写出来,于细微之处凝读出孩子对爸爸的爱,也体会到爸爸对孩子的深情。简洁的语言使孩子易懂易记易摹仿,孩子在赏读过程中也许会更有兴致地谈论起自己的爸爸“像……像……”,语言往往是表达情感的直接方式。其三,语言的音乐性。朱光潜曾这样论述文学的语言:“情感的最直接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声音能够塑造形象,文学语言除了意义层面外,还有声音层面(包括字音、语调、节奏和押韵等特点)。它不仅和意义层面相联系,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给读者以听觉上的美感,音乐性和韵律美。语言学曾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表现在:其一,对语词排列的敏感性;其二,对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词节拍的敏感性;其三,对语言不同功能的敏感性。如台湾林武宪的儿童诗《阳光》,语词的排列让诗歌更有韵律,对整与重复使童诗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一遍遍重复过程中加深了理解。思及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所说:“符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

”看似一遍遍重复,实际上每一次经验都已经与前一次不同,是前一次的深入、更新与提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自己不同的语言特点,荒诞奇幻、美妙诗意、滑稽幽默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冰心作品中语言“柔美温婉”、金波的“清新明快”、圣野的“充满诗意”、金逸鸣的“形象生动、寓理于诗”等,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会影响幼儿感受不同语言文字的美感。可以说,语言是儿童文学的根本要素,其“浅语”艺术的特质亦具有丰富的审美意味——它具有语言的特性,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这对于处在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读者来说尤为重要。它是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在它必须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或通过词语的选择,或通过语法关系的多样组合,让事物或情感可观、可感、可聆听、可想象,以唤起幼儿读者的情境感与形象感。最后,儿童文学的“浅语”必然须从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与欣赏趣味出发,通过“巧妙运用”形成幼儿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语言文学最大的魅力即在于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把大千世界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其即使没有亲眼所见,也能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儿童文学的“浅语”艺术,更突出地迎合了幼儿读者的文学审美特点与文学接受能力,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将童书作品中的故事信息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幼儿达到语言与思维、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效迁移。

二、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

童书里的世界,总给我们以美好的联想与感受,这份“美感”是独属于儿童文学的审美,既包括感受语言风格上的“美”,也包括感受作品意境上的“美”,这是一个心灵体验与对话的过程。事实上,童书里的世界如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处处彰显与折射出美好与温暖,需要我们去感受、体味和挖掘,但这又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美不同,因为它来得更突显,更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总是借助于想象与幻想,这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形象的、具体的、想象的。因而,童书里的世界也大多是非写实的,或者说其艺术幻想大多都是超现实的,是创造性的想象。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离不开艺术幻想,没有艺术幻想也就没有儿童文学。当然,幻想与想象不是凭空的,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这就必然形成虚拟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投射,从而也就构筑出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正因为对现实的关照与折射,儿童文学的叙事过程总是具有了现实与幻想的两条线索,且进行着各种巧妙的构思,文学研究者将之称为“双线结构”,即现实与幻想两条线索在作品中同时存在。这种叙事方式具有三种基本样式:其一,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如怀特《夏洛的网》,小女孩与小猪都是真实的生命交集,共同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故事深刻融入了孩子的泛灵思想与生命一体化心灵。其二,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如安徒生《海的女儿》,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将之揉入到现实生活中,充满幻想,带给孩子现实生活所无法赋予的奇异之美,同时也贴合孩子认识过程中本就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三,虚实线——以虚拟的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如英国作家米尔恩的代表作《小熊维尼菩》,完全虚拟了一个世界,但是所思、所想、所感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种“虚实”变幻是儿童文学必要的美学品格,因为它是前两种文学特征实现的必要条件。现实与幻想的交相辉映,蕴含着童书不同的意境之美和精神内蕴,呈现了极为不同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意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和变幻,总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引导着孩子们领略文学境界的美,无论是民间传统儿童文学亦或是文人现代儿童文学,都体现了成人对儿童和儿童生活的热爱和期盼,蕴含了浓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很多经典作品的荒诞性,虽然离奇但不虚浮,因为它们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植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我们的文化里。其通过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媒介材料的图画文学语言呈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真实可现、变幻多彩的故事情景。小读者的单纯与创作者的成熟或者说儿童世界的单纯与成人思考的成熟,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图文的生命对话,也许哲学诠释所谓的“视域融合”就是这样一种基于图文的来自不同主体间的生命对话,这种对话的精神就是童书的内在品质——童书本身内蕴着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深切的感受,是其表达对现实认识和见解的绝妙方式。所以,无论从外在独特的文学特征上,还是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上,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儿童文学与信仰,儿童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收获于自身心灵的体验,也升华对幼儿阅读指导的生命深度。

三、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