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犯罪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犯罪及其对策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5 16:03: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犯罪及其对策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犯罪及其对策研究

篇(1)

>>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经济分析 大学生犯罪媒介呈现的变化分析 大学生犯罪的分析与预防 大学生犯罪之原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之对策分析 大学生运动效能感心理结构分析 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特点分析 从需要到平衡:大学生犯罪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及预防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与预警模型研究 研究分析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 基于高阶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结构研究 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初探 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变量因素研究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预防对策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恩界,乐国安,严俊 心理学关于影响犯罪因素的研究进展 《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总第91期.

[3]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

[4]徐文成 青少年违法犯罪自我控制研究 2007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43页.

[5]金灿灿,邹泓,侯珂 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 心理科学, 2011,34(6)1353-1359.

[6]王国富等.未成年人犯罪前心理状态调查与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2).

篇(2)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 青少年 犯罪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环境污染、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四大公害。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上半年,14至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44.7%。到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2.2%。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案件达到287978件。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等。这一变化导致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成人感”的产生导致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独立,从而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容易与同龄群体一起活动。如果加入了一个不良群体,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关于逆反心理的理论,有何林渥斯的“心理断乳学说”和彪勒的“反抗期理论”。这都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在以下情形中产生:自主性被忽略、心理性断乳受阻、人格展示受阻和成人强迫接受某观点等。逆反心理常常驱使青少年否定家长和老师的一切甚至离家出走从而犯罪。

3.自我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由儿童时期的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这一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表及内心世界,不太关注他人,同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也在这样关注着自己。因此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这种心理一旦发展到自恋型人格就会很危险。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的原始动力来自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个体的性成熟给他们带来对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同时对异性产生“兴趣”。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因此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来说这个阶段都会关注异性。如果这一时期与异性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不以正当的途径“获得亲密感”就易犯罪。

5.从众和模仿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以“成人”的外表出现,但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从而常出现从众和模仿心理。如果外部环境给以不正确的引导,就会迈出危险的一步。如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6.意气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的交友方式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团伙式”而是“知己式”或“哥们式”。这一时期的朋友常常是能相互理解者或志趣、性格相近者。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易形成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理。

7.报复心理。由于青少年理性思维比较弱,遇到由他人带来的委屈后,常常以不理性的方式解决,不考虑到行为的严重后果。

8.利己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性不太明显,主要集中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孩子由于从小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不能忍受任何委屈,自以为整个宇宙都是围绕自己转的。当自己的需要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满足时就会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9.享乐心理。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求独立自主,但往往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是“退而避之”的态度。尤其受现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个体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

10.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由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所以其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由动荡到基本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它,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式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其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尔曾说:实际上,在家庭暴力的代际转移中,受暴力对待的儿童长大后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犯罪。(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的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的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在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转贴于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法律,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试。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2.学校应 “三商”齐抓。“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为了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斯特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情商又叫情感智商,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情商”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所谓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德商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智商和情商是青少年良好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它们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道德品质,它是人生终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三商”齐抓,不可偏废,切忌重智商轻情商和德商。

3.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不可分离更不能对立,学校应主动与家庭联手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就学校和家庭的联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定期召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会的工作重心是探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学校应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发展变化向家长反应,同时家长也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2)给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其行为表现变得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可以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些心理,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家长应向孩子宣传积极健康的东西,让网络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越是对网络恐惧,越是宣传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行为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好奇,越是逆反。所以,老师应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因势利导。

4.学校应有效指导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1)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人数不少的对象群体。因此学校应积极有效的指导或配合社区做好社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老师可以作为社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2)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该时期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齐依南,刘娟.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荣春.在校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及与校方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

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网络采购;电子竞价平台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一、背景概况

我国政府采购于1996年率先在上海试点,至今全国各地各级财政大都建立了政府采购的专门机构,推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1998年全国政府采购额仅3l亿元,2001年则超过了600亿元,截止2012年,仅中央国家机关集采规模就突破200亿元。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采购,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采购制度,推行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采购手段,避免财政资金浪费和腐败现象滋生,是政府管理部门和每一个采购管理人员面临的必要课题。

在本文中,首先探讨了传统政府采购的含义及优缺点,随后笔者从定义、发展现状、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近年来出现的政府采购新形式――网络采购。最后,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府网络采购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一)政府网络采购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电子政府采购建设的仍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搭建一个采购信息平台,但要达到全过程电子化、透明化,以方便供应商了解政府采购的意向,实现采购手段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政府采购网”作为政府网络采购的门户网站,已经比较规范和完备。经过多年的建设,该网站从最初只具有信息等功能,发展到了具有计划申报、信息、信息统计、自动生成合同验收单、网上竞价、采购人对本部门采购项目的信息管理等多种互动功能的网站,有力地推动了集中采购的透明度建设。

从地方情况来看,2001年1月厦门开通了国内第一个政府采购网站。随后,很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政府采购网络系统。2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的采购中心都在致力于电子化采购发展,努力推行真正的网上采购。

(二)政府网络采购的问题分析

政府网络采购是政府采购的必然阶段,也是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的大势所趋。而要实现真正的网络采购,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严密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采购制度,同时政府网络采购更要向专业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政府网络采购正处于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很大机遇和挑战,所以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网络采购,从本质上讲,先要做好政府采购行为。当然,随着电子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必将由原来的信息网络公示发展到网络询价、网络竞价、电子合同乃至电子化招投标。由于要约发出和要约承诺都在网上进行,如何确定其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法律的有效性,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约束。同时,由于电子化的不平均性,如何规避采购风险、如何保护往来信息、如何检验报价发出的信息的真实性、怎样排除非诚信信息干扰等等问题,这都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加以规范。否则,一旦出现纠纷,不但各方正常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更会对政府采购甚至是政府诚信出现负面影响。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实施条例》等,虽然对招投标及采购过程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在网络采购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采购的发展。

2.网络安全问题。自1982年蠕虫病毒,到前不久发生的“棱镜事件”,网络安全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手段也越来越先进。然而,我们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和防范措施并没有同步发展,网络安全意识良莠不齐,管理水平也高低不一。要做好政府网络采购,与原有采购模式最大区别就在于要解决网络采购安全问题,否则网络采购只能是纸上谈判。

3.网络采购软硬件基础。对于政府网络采购,这里指的是广义的软硬件――即网络的普及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网络采购也可以理解为以电子媒体代替纸质媒介的一种采购方法。要实行政府网络采购,就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网络发展总体水平来说,虽然大部分城市已经可以满足条件,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乡镇电子网络覆盖率较低,无法完全取代纸质媒体,而双轨并行,则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网络采购公正、高效、透明、节约的初衷。

更加严重的是,我们现阶段对于专业人员匮乏。现阶段我国采购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很多基层采购人员,由于原来的模式可以满足要求,知识能力有限等限制,对于新方法、新工具的掌握较慢,对继续学习采购知识的求知欲不强,更谈不上对国际采购规则和先进采购发展状态的掌握。也为我国政府电子化采购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三)政府网络采购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政府集中采购实现全面电子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然而针对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政府网络采购发展状况,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同时从规范采购流程、加强政府采购队伍的人才建设、培育和发展采购机构、完善政府网络采购体系和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结合当今国内实际情况,研究初一套适用于我国特点的网络采购体系,推动我国网络采购法制建设。

我们相信,如果加以正确的规划和管理,我国网络采购必将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二、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集中采购现状进行了分析及探讨,并对网络采购基本模式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时,在实际调研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也对网络采购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等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当然,我国政府集中采购电子化进程非常复杂,市场规律变化莫测,本文仅做了最浅显的讨论。同时采购制度和政策的建立也绝非一时之功,仅仅依靠纸上探讨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只有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采购工作中,并时时用实践检验和修正我们的理论,才能真正掌握采购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政府采购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敏.浅析影响高校政府采购效率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

[2]张运凯,王方伟等.蠕虫病毒的传播机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

[3]杨平.政府网络采购四大瓶颈[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3(5).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 不良网络行为 表现 危害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2-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已深入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然而,高职学生由于尚处于发育、成长期,心智及心理仍不够成熟,缺乏自制约束力,容易被网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诱惑,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和出现一些不良网络行为。

一、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主要表现

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是指其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无视基本的网络使用要求,不遵守网络规范,不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行为对自身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甚至出现违法和犯罪行为。主要表现有:

(一)沉迷网络游戏。高职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属于高考成绩中相对靠后的,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基础较差,对学习的兴趣一般不高,对学习的专注度也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一有空余时间宁肯花在玩上,也不愿意将精力花在学习上。玩,成了一部分高职学生的重要事项,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网络游戏。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中,玩网络游戏的主要是男生,90%以上的男生会上网玩各种网络游戏,在这部分男生中把课余时间的主要部分(睡觉以外)放在网络游戏的学生达到25%以上。

(二)浏览不健康网页。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互联网环境在我国得到了比较好的整治,绝大多数的不良网站网页被关闭,网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互联网世界难以有净土,不健康网站和网页仍然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于好奇、猎奇不良心理,去寻找和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寻求视觉的刺激。

(三)痴迷网络购物。近年来,男生游戏,女生购物,是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商的出现和物流业的不断壮大,网络购物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不会网络购物俨然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可见网络购物的发展是何等的快速。调查发现,有过网络购物行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女学生中,有过网络购物行为的达到80%以上,其中一个月有五次以上网络购物行为的学生达到23%以上。这部分学生网购部分物品是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但所购物品也有相当部分并非生活必需,而是为了满足一种购物的心理,可以说是对网络购物形成了依赖,达到上瘾的程度。

(四)无原则转发信息。网络是一个便捷也是相对宽松的交流平台,很多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鱼龙混杂,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良性的,也有负面的。很多高职学生不分良萎,喜欢转发各种各样的信息、图片、视频等。这种无原则的不经鉴别的转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泛滥。

(五)过度依赖网络。网络确实可以给高职学生提供很多东西,如学习需要的资料,甚至是各种专业课的答案。由此,一些学生学习遇到了困难,到网上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对促进学生学业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一些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网络产生了过度的依赖,甚至作业、论文、毕业设计都不再自己动手,而是通过网络直接查找答案。笔者曾作为评委,参加某学校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评比,在评选中发现参评的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80%以上是通过网络抄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数据都全抄照搬,由此可见学生完成课业对网络的依赖达到何等的程度,这样的学生离开网络,必将是一事难成。

二、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

大量不良网络行为的存在,对于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危害极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危害:

(一)荒废学业。业精于勤,学业是需要付出的。大学作为一个W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没有充足的时间,是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很多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游戏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为了玩游戏,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作息时间,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一些沉迷游戏的学生晚上不睡,白天要么到教室无精打采地趴桌子睡觉,要么就直接在宿舍睡觉,把游戏当成了主业。长此以往,学业荒废,也是必然。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过度依赖网络,慢慢地养成使用别人现成果实的习惯,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造性,逐步丧失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二)损害身心。生命在于运动,但在不少高职院校,非上课时间,只要到宿舍,就可以看到众多游戏爱好者在电脑前乐此不疲、埋头苦干,这些学生一心扎在电脑游戏中,往往是长坐不起,极少活动,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久而久之,自然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沉迷电脑,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也就减少了与人交流和交往的机会,慢慢地离群,往往会形成独来独往的习惯,不与人接触,不与人分享,养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对现实的正常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心理,无形中使现实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离,造成人际关系发展的严重障碍,产生不良的心理因素,损害心理健康。

(三)加重家庭负担。网络购物本来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的消费提供更多的选择,然而,部分学生网络购物活动的不断增加,助长了学生的过度消费。近年来出现在高校中的各种“校园网络贷”,就是应一部分过度消费的大学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消费方式加重了家庭负担,使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四)形成不良的人生观。网络购物不只加重家庭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学生的不良消费观。一些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应该量力而行,在进行校园消费的时候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而是为了面子产生攀比的心理,以超过家庭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却要满足自己的不合理消费要求去进行借贷消费,甚至有一些女生进行“裸贷”,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一些W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无所顾忌,毫无约束地在虚拟网络世界里进行恶搞,不经鉴别地转发各种信息,以此为乐。在游戏中挥霍时间和金钱,愉快地体验游戏过关的和成就感,满足于游戏人生,成了他们最大的人生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防范措施

高职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无论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未来,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这些不良网络行为的危害,纠正其不良网络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减少与避免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产生不良行为。要建立好网上思想工作阵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易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按照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丰富这些媒体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

(二)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充实其知识、完善其思维、提高其思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体育竞技、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以及讲座、报告会、志愿活动、课外实践等,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社会,用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日常交际与学习的主要部分,在搞好各种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与引导。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入学生班级或组织QQ群、微信群,经常留意学生QQ群、微信群、空间上的消息,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引导、教育、更正,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弘扬网络正能量,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充分发挥网络在立德树人、助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玉清.“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刘杰,王冰莹.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现状、原因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4(29)

[3]周丰,许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

[4]万洪莲.大学生网络资源利用情况分析[J].才智,2014(17)

[5]谢香.新媒体下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及引导方法[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

[6]林秀娟.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7]马鸣华,哈刚.浅谈针对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高校应对策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立项课题“纠正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育人机制研究”(桂教科研〔2016〕3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纠正高职学生日常不良行为方法研究与实践”

篇(5)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61-01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道德教育存在偏差

学校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之学校的道德教育教学教材缺乏,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即使学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也只是分散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中,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偏少,并且教师对道德教育的方式只是局限于说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叛逆和抵制情绪,使学生认为道德教育过于空虚,进而会导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作用。虽然中学生在学校中已逐渐脱离对家庭的依赖,但家庭仍然是中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影响很大,因此,家庭环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深深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方式,并影响学生人格塑造。不良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会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进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目标偏离。

3、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一些不良因素,尤其在当下一些不良风气滋生,比如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为了选择好工作,有些学生通过走后门等方式和功利主义等不良现象的过分追求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还有许多家庭倡导让孩子早些离开学校的思想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由此可见,不良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外部条件很容易会导致一些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过多追求个人利益,也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对策

1、创建优良校园道德环境

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优化。针对当前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建设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发挥校园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加强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倡导良好的学风和道德教育环境,确保学校成为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和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要优化学校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道德行为中的主渠道的作用。

2、强化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针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深刻影响,所以要尽可能提高家庭教育在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由于学生的许多时间生活在家庭中,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初步判断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践行道德观念的行为。同时要严格区分关爱和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应该以爱为基础教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盲目的顺从和溺爱孩子。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务劳动也是培养孩子道德行为的重要措施。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抵御贪图享受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和孩子一起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良好的道德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且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了推动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活动。同时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杜绝低俗文化的侵害,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学生文化建设的投资,为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并加大舆论正面引导,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等场所的整治,营造积极的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对污染因素的控制,进一步净化社会教育环境,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存在重智轻德、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针对当前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因素,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不断创新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充分净化道德教育环境,使道德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肖 虹.新时期中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90-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普及,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人类社会,作为高校的大学生率先通过传媒获取科技知识和传递信息。但是,网络的优势中也潜伏着危机,虚拟世界对于心智发展高峰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虽然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学生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网络现已成为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也与从前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网络中提供的“虚拟社会”正逐渐变成学生的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但是,互联网络的实时交互、空间广阔、信息共享与终端用户的独立自由、分散多点、流量巨大、管理复杂,使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缺少“天然屏障”。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型的人类生活方式,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经济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来讲,网络文化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一种崭新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处于一种“虚拟环境”状态,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全球性与开放性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网络体现了最自主、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任何一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任何自己希望做的事,去自由地访问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去和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交流。因为具有开放性,所以任何一件事,只要在网络上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全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件事就会成为全球人所关注。

(二)创新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文化。这是由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生存方式决定的。网络永远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我们也要随着它的更新而去熟悉他,网络使人们处于一种不断的学习状态中。网络为文化创新的实现铺垫了可实现的途径,不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网络鲜活的生命。在网络中,人们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思想交流,使大量信息不断碰撞与交流,成为民族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之一。网络以他独特的方式,充分展现了人们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正如当下学者的观点:创造和创新,将会成为网络时代人的真正幸福所在,必将会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大地。

(三)交互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交互性文化。网络不再是静态的网络,而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得网络公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相互沟通,是主体间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大家参与的机会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就可以将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四)虚拟性

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虚拟性。人们可以以任一名宇、任一性别登陆某一虚拟社区,成为其中的成员;通过想象,借助文字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除非双方有过面对面的交谈,否则,两者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人还是一条会说话的狗。“尽管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展各种活动,例如上学、上班,进行体育锻炼,或与他人聊天等,但是,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是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的,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利络文化的这种虚拟性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

在因特网上,与现实环境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匿名信息,削弱了者的责任感,使得虚假的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显著增大。匿名聊天如同一场“假面舞会”,参加者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网络技术使匿名表达、超时空交流更为方便,将现实社会中人们深藏于心底而一般很少显之于外的信仰充分展现出来,使网络社区的信仰十分复杂。”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

网络一方面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方向和道德观念。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接受新鲜信息速度快,但自制能力并不强,因此,网络对他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l. 丰富信息来源

过去大学生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主要是课堂、图书馆和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由于条件限制,难以享受到全球的知识成果。但是互联网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更为广博,而且吸收新知识的速度极快。

2. 扩大交流视野

因为受本身身份和地域等因素影响,过去的大学生身在“象牙塔”,交际范围比较狭窄,社会角色没有充分体现。网络交往突破了他们的交际局限,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自主、开放地交流,更为紧密地联系熟悉的同学、朋友,甚至频繁接触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陌生人。他们的交流视野在互联网中得到了放大,开阔了眼界,增加了“阅历”。

3. 提高竞争意识

当今大学生通过网络求职己成为一种重要的求职渠道,大学生只要将自己的简历、所具有的能力素质和求职愿望等信息输入电脑,就有可能获得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非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4. 强化主体观念

大学生是一个自主观念很强的群体,对权威往往采取淡化的态度,乐于接受自主、开放、平等的文化。有了互联网这样开放性和平等性很强的媒介,他们开始在网上自由发表见解、表达思想,自我的主体观念在这种氛围中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

5. 缓解心理压力

网络宣泄法是一种将内心的压力在网络上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通过网络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 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于网络空间不受限制,监督机制也极不完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的灰色信息、黄色内容、一些腐朽的生活态度、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大量输入,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很大的紊乱。有调查表明,超过23%的大学生曾经访问过黄色网站。如果不对辨别能力和生活阅历都比较欠缺的大学生加以疏导,他们难免会在不良信息和观念的传播中迷失方向。

2.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冲击

现在的大学生己经成为网络游戏的主体消费群,有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沉溺于游戏中,造成学习上“红灯高挂”;有的学生因为网络游戏而身负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3. 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现实交往观念日益淡漠

有些大学生终日与网络为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现实中与社会其他人交往、接触的机会,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人际关系紧张。由于网络交往有虚拟的一面,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不信任,失去诚实待人的心理基础,他们的心理一旦受到打击,就容易造成行为变异、心理孤僻等问题,对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爱玲.试论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J].世纪桥,2008(12).

[2] 李爱玲.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原则[J]. 传承, 2008 (18).

[3] 秦念歌,王天红. 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2008(17).

[4] 张红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构建策略[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5] 盖元臣.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篇(7)

摘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础层层面是物质文化,包括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历史等方面的条件和文化;中间层面是制度文化,包括校园已经成型的各项规章制度;核心层面就是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思想认识。

关键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路径

一、 丰富校园文化渠道营造和谐氛围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价值观尚未成型,德性尚未稳固建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目于思想道德品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重要思想,应当成为高校全体师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活动的衡量标准,渗透到每一个人的需求、情感之中,形成良好的内化品质,不仅让大家记在脑里,更重要的是内化到心里,将校园文化的和谐建设充分文化性,充分艺术性,在整个高校形成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化知识为智慧,化天性为德行的真、善、美的良好氛围,引导师生认清自我的价值目标,并朝向去工作及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社团起着充分的建设作用及引导作用,对此,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各类社团的创建及发展,大力扶持学术型社团,积极倡导兴趣爱好型社团,正确引导学术科技性社团,热情鼓励社会公益型社团,充分发挥好高校学生的积极思想,扩大学生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造成影响,着力打造,品牌效应,形成特色,带动整个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 增强校园文化服务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设了一个锻炼能力、增长知识的平台,其建设及发展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及创造者,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反映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程度水平,更是关系到整个高校校园文化的质量情况。因此,要想创造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必须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发展校园文化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校园文化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强化服务教学科研

要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促进文化建设。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激发校园活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态、诚实守信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另外,还要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能力被群体所认可,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感受成功和被尊重、被肯定的乐趣,并产生成就感,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得以提升。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同时又要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迈上新的层次。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首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材、课堂是落实“两课”教学的最直接、最畅通、最有保证的渠道。把教材用好,把课堂做活,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就能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成为各高校进行德育的有序整体。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专业课程教育以及同时教育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没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注重不同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合,充实到所有教育教学学科的授课过程中,整体渗透,强化核心价值观。

其次,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及互联网教学。网络多媒体技术是通信技术以及多种信息科学领域的技术成果,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课堂教育教学技术。多媒体及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产物,有各类软件、多媒体课件、互联网视频,可供高校学生在不同地区进行学习及分享,是一个高效、省时、省力的新模式。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多媒体及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时效性,将网络教育的特点进行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及互联网教学,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的教学资源,结合体验式、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多花心思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或者顺应国际浪潮制作一些动画课件,以此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造成声音、图像结合的更直观的教学冲击。(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业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登均,孙玉丽,沈明燕,金感芳.“美德行动”计划———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8月第26卷第4期

[3]胥英明.中国主要高等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4]厉以贤.论高等教育的视角与体制[J].教育研究.1995年08期

[5]杨锦逾,卢清.高等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3

[6]吴琼,刘艳丽.创办高校大学生成长驿站 搭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校园平台[J].吉林教育.2006.09

[7]李仲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中的作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