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3: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高度认识构建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区因天气变化,短历时、高强度局部暴雨造成的山洪灾害时有发生,特大暴雨洪灾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暴露出河道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河道治理长期投入不足,堤防工程体系薄弱,防洪标准不达标;非法设障及侵占河道问题严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有的河段河道管理不明,事权不清,队伍薄弱,监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导致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明显下降,洪水流势流态改变,直接威胁河道行洪安全,成为我区防洪减灾体系的隐患。
省、市政府已将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列入对各级政府水利发展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水忧患、水危机意识,坚决客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紧紧抓住水利跨越式发展重要机遇,遵循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规律,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构建河道现代管理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依法治理河道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建管并重,综合施策,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管理队伍,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河道管理秩序,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尽快建立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到2015年,全区行洪河道内的非法阻水障碍基本得到清除,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管理范围全部划定,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河道管护水平明显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规定标准。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兴利与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综合发挥河道的行洪、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保障防洪安全,实现可持续利用。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根据河道管理范围,明确各相关部门事权责任,责权利相统一,强化属地管理,以管为主,建管并重,建立管、护相结合机制。坚持严格保护、占用补偿。正确处理河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与监管,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实行“谁占用、谁补偿”。坚持法规支撑、依法治理。加强政策法规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切实解决“没人管、管不住、管不好”的问题。
三、具体任务
(一)健全河道管理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权统一、监管到位的要求,加快建立河道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在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涉河建设项目监管、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等方面密切配合。依据有关规定,科学划分管理事权,强化属地管理职责。
(二)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完成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和竖桩标界工作。区管区级河道,由区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划定,报区政府审批,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河道划界方案批准后,由区政府负责向社会公布。河道划界竖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外业勘测、防洪淹没线推算、界桩购置、运输、埋设、占地补偿等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区财政局要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如期完成划定任务。(牵头单位:区水务局、双峰寺镇政府、大石庙镇政府。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农牧局、林业局。完成时限:2014年年底)
(三)清除河道行洪障碍。按照“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落实清障责任,组织有关部门力量,采取有力措施,集中采取行动,按时完成清障责任。建立清障工作长效机制,清、建、管有机结合,防止边清除边设障。(牵头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公安分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农牧局、区林业局。完成时限:长期)
(四)加强河道采砂监管。全部取缔河道内采砂经营户,对河道实施长期监管,切实加大巡查、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坚决取缔无证采砂及乱采、乱挖现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依法查处失职渎职行为,确保河道内平整整洁,行洪畅通。(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公安分局、区国土局、区安监局、各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
(五)加强行洪河道整治。对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和独流入海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落实配套资金,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按项目要求推进,2015年底前)
(六)完善水文测报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区级防汛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市要求,尽快实现主要河道重点断面洪水和水库的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度。(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2015年底前)
(七)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区相关部门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大河道划界、治理、水利工程建设为修养护的投入。对国家投资的河道治理项目,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完成时限:长期)
按照市、区河道管理权限划分的文件,区水务局要在规定区域内(包括旱河)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专项用于河道工程维护管理,从河道整治开发所取得的土地收益中,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河道治理和日常维护管理。(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各镇政府。完成时限。长期)
(八)加强河道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水行政执法队伍,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提高河道管理。(责任单位:区编办、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完成时限:2014年底前)
积极推行联合执法,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公安分局在重要水利枢纽、堤防、水域和执法较重的区域,可根据任务需要设立警务室,确保安全防范及执法措施落实到实处。(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区国土局、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2014年6月底前)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
(二)落实工作经费。区财政局、各镇政府要千方百计落实资金,确保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市场不断扩张,旅游产业层次提档升级,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兴名词也应运而生。智慧旅游并非单一的指代一种旅游方式,而是一种运用互联网及新兴科技手段构建的新型旅游运营模式和产业经营理念。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和完备程度与我国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智慧旅游理念和模式的引入,推动旅游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行,以智慧旅游为视角,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我国旅游业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智慧旅游;旅游服务;旅游体系;公共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百姓对于旅游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旅游市场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是关系到行业发展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旅游区域是否成熟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传统旅游行业中,旅游业野蛮生长,乱象频生,对于旅游者的体验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和隐患。随着现代技术的运用,旅游产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旅游基础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慧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旅游环境下,信息网络运用越来越广泛,智慧旅游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承载平台,为旅游行业各方参与者都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其中,最为典型和应用最广的,就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成为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的重要依托。
一、智慧旅游的含义
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兴名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存储分析功能而出现的,是一种资源整合的先进手段,对于指引旅游业者旅游行为,帮助管理者分析体系需求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旅游业者更好挖掘市场热点和市场需求,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性和适当性。智慧旅游概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重要的平台依托,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和“智慧地球”理念的出现和运用。作为新型城市建设系统,“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基础设施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分析总结,逐步实现城市管理和运行的智能化,实现集约化发展,而“智慧地球”由IBM率先提出,是一种全球化的智慧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旅游以智慧城市为根基,并且得到了发展。在智慧旅游体系中,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信息技术(ICT)、物联网(RFID)和云计算技术,包括SAAS、PAAS、IAAS三个层面,此外,互联网现代技术和移动终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利用智慧旅游,可以实现旅游行程、旅游规划、旅游体验的统筹管理,实现了信息化的全覆盖和全程应用。在智慧旅游体系中,各个景区、宾馆,以及周边商业等配套措施,都被纳入到体系中,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一起陈伟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托智慧旅游理念,可以实现个性化旅游的需求,也可以实现行业科学发展,为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运营手段和理念。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简析
在旅游行业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行业发展。根据概念进行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承担着为旅游业者提供基础服务的功能,是一种公益性、基础性的行业功能,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一种职能实现手段。纵观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和旅游娱乐都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之中。在运营过程中,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于统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实践过程中,我国各地景区普遍存在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对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没能在理念上实现重视,认为只要有优质的景色就能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和景区意识到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也很难实现既定旅游目标的实现,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与特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慧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一方面,智慧旅游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念和思路方向,另一方面,以智慧旅游为切入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重应有之意。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征:
1、智能化程度较高
要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中,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档升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达到现代的智能化设备和应用水平。在旅游服务行业处理中,要运用到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物联网传感技术等,因此对于景区的现代化水平要求较高,要实现景区的预警、监控、游客分析、环境监测等,都需要现代技术设备的支撑,也就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2、旅游参与者角色的转化
在智慧旅游体系下,开展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会出现角色转化的方面,一方面,旅游管理者提供现代化技术设备,对经营者和旅游者进行高效服务,同时,旅游者和经营者作为旅游主体,会反馈大量信息,形成参考资料和大数据,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又会推动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升级,为设备建设和问题处理提供依据,在整个体系中,旅游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会出现位置互换、相互融合的现象。
3、安全性能不断提升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打造,需要不断提升安全性能。这里所指的安全性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对于游客和经营者的人身安全等,进行有效的保护,提升旅游环节中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整个旅游行业的数据安全和保护,也需要不断加强,通过完善和强化网络安全措施,从而提升整体旅游安全水平,进而实现实际旅游活动的安全和有序开展。
四、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其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准确的界定,但是有着普遍的额需求和标准,一般看来,应该包括景区服务电子信息和在线咨询查询系统、基于视频监控和物联网传感系统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快捷便民服务体系、旅游个性化定制服体系等,基于此,本人认为,要加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联系统,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域和景区特点,进行特色设置和建设。在建设程式和方法上,应该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明确综合公共服务体系中各下位阶项目的功能和定位,包括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各大系统,同时,要根据系统特点和内容,进行凸显地域化的个性化设置。其次,对不同的服务客体进行有效分类,从智慧旅游视角切入,对不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效分体,为客户提供定位更加准确、更直接、精准的旅游服务。再次,要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对应用层的安全进行巩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具有开放性,同时数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和安全性,强化智慧旅游建设,要提升硬件基础设施稳定性和安全性。再次,搭建高效的运营监管平台,通过引入客观评价体系,对行业业态进行有效监督,包括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安全指标等内容,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会,并通过行业协会及行业准入制度,约束多方旅游市场行为。
五、结语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种新型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旅游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升级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革新的新模式,是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全新理念,对传统旅游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智慧旅游为视角,审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推动配套基础上设施推动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操作中,需要从旅游信息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文化周边衍生品开发等多角度入手,借助现代化智能设备,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层次和水平,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在开展智慧旅游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地方管理者思维视野的限制,并囿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智慧旅游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因此就需要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继续深入探讨,总结先进经验,提出积极有益的对策和策略,最终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总体水平的总体提升,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配套。
参考文献:
[1]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6.
[2]柳光露,王忠伟,郝宇飞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微博营销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4):276.
[3]黄超,李云鹏.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时代经贸,2013,(8):201.
[4]吴泓.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路径和模式——基于智慧城市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9):67-71.
[5]宋娜.基于公共服务的智慧环保系统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6):147-147.
[6]刘志霞.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109-110.
关键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基层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35-1
0 前言
农业机械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设备,在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生能力中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并促成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有效农业机械量持续增加,且农业机械构成不断得到优化,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随着农业机械量的增加,农业机械重推广轻服务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繁忙季节农业机械管理、维修、保养和科学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缺乏而造成农业机械不能正常运转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业机械售后使用技术指导和维修问题,应引起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视。
1 目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农户、农业机械销售部门和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近几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在加强基层农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对基层农机体现建设的重视还是不够充分,集中表现在基层农机维修管理部门设备、办公条件及办公经费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多数地方甚至连基本的办公设备都没有,如电脑、交通工具和储藏设备等。因此,在基层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1.2 服务网点数量及服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人员少,力量单薄,农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且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没有更好地掌握较先进设备的维修、服务和管理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农机服务网点的快速发展,使农机维修网点数量比与现有农机数量比差日益增大,网点数量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极大程度地影响农机效能的充分发挥,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应着力增加农机服务网点,提高网点服务人员素质。
1.3 服务网点建设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我国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对农机维修企业的行政许可在《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给予了明确规定,并且规定农机维修企业不允许收取管理费、证照费等费用。在网点建设过程中,行政许可时,一个维修网点从申报到批准开业的行政许可,在完成了维修人员培训、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且具备开业条件后,还需要得到维修企业认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2 加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重要的依托,在大力销售技术参数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给农户的同时,应持续保持农业机械的良好的运行,使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解决农业机械售后维修、管理问题是重点,为此,笔者对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加快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在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既定区域为中心,优先建设一批功能较为齐全,设备较为先进,且有相当维修能力的农机维修中心,其后建设一批县级维修服务网点,并逐步向乡镇级辐射,最后建设成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相对完备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2 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
随着现代农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农机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将面临挑战。要保障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掌握现代农机设备维修技术的人员。因此,在推进基层农机服务网点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于钻研、吃苦耐劳的农机技术服务人员。为了实现此目标,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农机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工作,并在技术人员培训费用、工作待遇及生活方面予以政策性补贴,不断激发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层农机服务队伍不断充实,使农机服务人员能真正成为农机售后维修的卫士。
2.3 完善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是一项爱农、惠农、支农的好政策,该政策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我国现行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是完善,但在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机维修设备购置多样化而造成农机维修设备补贴种类不足。为了更好、更快地落实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和激发农机服务单位及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及农机管理部门应在综合考虑农机维修设备种类,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等级及针对农机维修服务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不断完善农机维修设备补贴政策,从而催化基层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籍测绘 国土资源管理 服务功能
一、引言
测绘是指以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通过测量的手段获取地面现状的位置信息与图形信息,反映相关设施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关属性,为国土资源管理与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依据。地籍测绘是对土地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及其他属性准确绘制在图纸上,为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及各项基础业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国内针对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江长喜(2000)阐述了测绘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提升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功能和水平;余雷(2012)通过分析地籍测绘的作用,探究地籍测绘的经济作用,阐述地籍测绘的土地开发利用等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结果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
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相互关系是一个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地籍测绘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中国土整治与开发、土地的归属权、土地纠纷与变更等重要环节提供科学、规范、合理的保障。伴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涵盖国土资源调查信息系统、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地藉信息系统等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而地籍测绘是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材料的精确的科学手段,是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国家资源的宏观管理、国防建设、城乡规划等提供可靠保证的参考依据,同时使地籍测绘工作的前期性、基础性、公益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综合分析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地籍测绘通过对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权属关系和利用状况等属性进行精确的绘制与记录,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体系高度的权威性、组织性、纪律性,确保相对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利用每一寸土地,为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资料,与此同时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二者逐步形成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三、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分析
地籍测绘技术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的有效平台,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辅助决策有效技术手段,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探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首先,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籍测绘对土地属性的精确测定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为区域地形、土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分配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为土地的利用监测与动态的遥感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工程建设上,地籍测绘规范了土地开发的方案设计的资金预算与工程质量,保证了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地籍测绘为我国土地的审批、规划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材料,保证了城乡规划的合理开发,强化了土地与建筑物的产权管理;服务于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理,作用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更新,有效地对土地进行了动态的监测。再次,地籍测绘技术的科学性、规范性在解决土地归属权纠纷,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城市环保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区划和地名管理都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功能。地籍测绘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地籍测绘是国家对能源、交通、水利以及通讯等设施进行战略投资的基础,是加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保证。综合研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地籍测绘技术为我国国防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战略方针的制定、土地合理开发决策的实施、城市、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及国土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数据保证服务,推进了现代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四、总结与建议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正进入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现代地籍测绘技术能够为我国国家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平台,能够为我国国防建设、城市规划、土地开发与管理以及土地资源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实施提供理论保证,服务于我国现代化、适时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国土资源管理,为促进我国城市、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现代社会实践发展中须完善地籍测绘的相关制度,促使地籍测绘工作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相互融合,保证测绘数据质量的准确度,不断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城市、农村空间数据共享,为国土资源开发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服务,进一步实现国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余雷.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资讯,2012,(24):27.
[2]安波. 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02):70-71.
[3]王玉龙. 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4):25.
[4]江长喜. 浅谈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服务[J]. 资源・产业,2000,(11):26-28.
[关键词]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09-01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我国农业在不断向市场化发展,经过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前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农业发展水平。为此安徽省南陵县为了保证农机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创建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一、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具体内容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部门和农机部门为实现农机的推广,通过制定方针、目标,各项策划,控制以及最后推广的效果和评估改进方案等来协调控制组织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体系。即管理者制定农机技术的推广方针和实现推广农机技术的一套方案,再通过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实施这套方案的过程。
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需要管理的,所以与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相对应的还有农机技术推广管理体系,它是针对农机技术推广的各项活动所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它包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实施活动的整个过程,具体的职责,所需要的资源,以及最终评估和改进所需的组织结构。
二、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行政部门对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制约
我国在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主要有行政部门和农机部门两个部门管理,在安徽省南陵县就有当地的镇村一级政府部门和农机局来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两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往往做不好,政府行政部门的控制力会强一些,会出现行政性文件冲突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2.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比较落后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近几年来不断地对农业产业结构实行了调整,不再是以往的,而是农业合作社,其中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合作社,把大多数农民承包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管理的科学化,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就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3.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农机安全事故频发
安徽省南陵县地处半丘陵半圩区,农业规模化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条件艰苦,在某些乡镇地区拥有较高农机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不多并且容易流失,因此农民在遇到农机技术上的问题时,无法得到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另外,在一些丘陵地区的土地落差比较大,田块小,整合难度大,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农机技术的推广。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实施惠农政策,如,“三下乡”活动,给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购农机补贴政策等等使得农业不断地实现机械化生产,因此农业机械的保有量迅速增长,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收益。但是,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机械操作上的复杂,操作技术水平不高以及近年来机械质量等问题,农机安全事故也在频发。
三、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大行政部门对农机技术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安徽省南陵县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扶持“三农”的号召,县农机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要积极争取县政府行政部门对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大力支持,来促进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政府要积极地了解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动态,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创造条件,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大资金以及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力度,以及法律法规政策上的保障,从而保障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起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积极地改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寻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农机技术人员要依据市场来决定自身的服务观念,服务范围,通过已经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推广试验新的农机具,举办形势多样的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农机手了解和应用农机技术,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机技术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服务农业,为农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促进地区农业的发展。
3.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农民使用机械的水平
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农机部门应该积极配合,适时组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和学习,积极引进新的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激励奖惩机制来促进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好的创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农机手应该在实用农业机械的时,主动了解使用说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提高自己的驾驶操作技能,保护自身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4.在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要注意推广模式的应用
首先,安徽省南陵县政府要在推广工作中起到支撑作用,建立示范区,农机大户等来示范带动农机技术的推广。其次,安徽省南陵县的农机企业带动的模式来推广,特别是奇瑞重工农机装备有限公司落户南陵县,其研发部门可以将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到实践中,并且尽可能的为农机户提供资金设备,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形成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最后,还可以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推广的模式来创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这种模式可以自由的联合在一起,有利于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推广模式是农民容易接受的,非常欢迎的模式。
四、结语
建立健全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安徽省南陵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各级农机部门要借助国家的惠及农民的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创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开创一个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明晶.关于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6(04)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难以满足社会经济背景下对农业发展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生态绿色、高效集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迫在眉睫。本文中,笔者首先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实际,提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特征;对策
前言
作为一种创新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以其独特的生态性、集约性等优势也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我国对现有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科技化发展方向前进,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比较局限。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探索出符合我国农业实际的农技推广体系,促进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产品运输、流通、销售等方面的高效应用。
1.生态农业技术的特征
首先,生态农业技术不是私有的,而应当是社会公共产品,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过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建立相应的农业生态示范点,成功的农业技术就能够广泛的被推广应用到农民的农作物中,在不断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受益农户数量激增,而且互不影响,不存在竞争关系,反而可能会互相推荐先进的农业技术。其次,生态农业技术外部性明显,正外部性大于负外部性,摒弃了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即只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不注重对农业资源的保护,甚至存在农业资源的滥用和农业生态的肆意破坏行为的方式。而且在农业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会进行技术创新,并引入新技术来提高农业技术的实用性,同时促进了技术的宣传与推广。最后,生态农业技术还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即通过挖掘现有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提升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方面的综合效益,实现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综合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完善体制机制
第一,要摒弃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组织构架和农机推广团队。在农技推广实践中,要以农机推广体系为核心导向,充分发挥现有的农村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多部门、多领域部门和人员广泛、积极地参与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第二,要在实际的农技推广过程中,建立健全符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及运行机制,政府部门也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到农技推广,因为基层的农技推广部门职责是需要承担基础性的、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即将现有农技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通过农技手段的应用帮助预防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动植物病害、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等相关问题,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环境的绿色生态性,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对农技推广机制进行建立时还应当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完善农技推广工作中的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与检测、农产品运输、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体系。
2.2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客观的讲,现阶段的一部分相关农技推广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我国政府要在全面分析现有农业经济及其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技推广法律及法规文件的修订,促进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法制化、高效化。而且为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建立以政府资金为保障,多元化的农技资金支持渠道。建立并完善公益农技推广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促进农业现代化设施的高质量。其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现有农技推广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和完善,并根据国家农业部相关法律文件,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实施文件及方法,并在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依法、合理、适度的进行调整和创新,并根据实际,提高相关文件的可操作性,严格依法推广。最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当认真研读相关的农技推广法律条例,并在其指导下,积极落实和细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各机构要积极引进专业性强、技能水平高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部门的合作,通过全面、持续的培训,优化人员梯队建设结构。对于现有的农技人员应当实行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农技人员的准入门槛,使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与其绩效挂钩,建立合理的激励和全方位的考评机制,定期对相关人员培训、考核,提升相关人员的指导农民进行农技应用的服务质量。
2.3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农业科技特派员是农技推广的主体人物,首先,为维护特派员的切身利益,应当切实落实各类农业科技政策,明确特派员的权责利,并积极开展分类指导,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特派员的农技推广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并对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其次,要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公开招聘或者合作院校选拔招聘的方式,吸引符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派员,并帮助他们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加强对其技术培训,提升其农业技能水平和对科技设备的应用能力。最后,应当寻求政府、社会机构的支持,将特派员工作内容划入新农村建设战略中,为特派员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提供必备的资本支持,解决特派员的后顾之忧。
3.结语
生态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相关人员建设农业的努力方向。因此,拓展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强化对农业推广体系的系统构建,能够让我国的农业发展的更好,能够让我国农业的建设越来越呈现蓬勃之势。
参考文献:
[1]张燕.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2011,02:100-103.
[2]胡皓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J].福建农业,2015,07:99-100.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骏马,需要“四化同步”方能奔驰。作为基础支撑的后腿,农业现代化却是四条腿中远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那条短腿。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如何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给出两个关键词:加强、加快。
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要求,也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现实选择。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一个共同点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都将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当今国情,随着两亿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离土别乡,留下的两亿多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且后继乏人,“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急切呼唤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农民迅速成长,“谁来培养”“如何培养”迫切要求一个强大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肩负起培育亿万农业农村人才的重任。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在乡村、在田头开办了固定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在农民学员父子同堂、夫妻同班的佳话中,创造了培养百万中专生和千万实用人才的奇迹,探索着符合国情,大规模广覆盖,具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道路。在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无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使农广校责无旁贷地成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依托。
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必须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而农广校体系的稳定、特色的保持、条件的改善、能力的提升,必将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系统、浩大的工程,任务紧迫而繁重,而公益性地位不稳固、办学体系不健全、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师资队伍能力亟待提升等客观现实,使得加强农广校自身建设刻不容缓。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就是强化主体建设,就是夯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有了强健的主干,构建“一主多元”体系就有了基础依托,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就有了核心动力。
来不及顾往自喜,容不得止步观望,扛起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大旗,农广校当仁不让,充满信心,显示了勇气和担当;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农广人攻坚克难,敢打硬仗,将展现出行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