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3 14:31: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篇(1)

[关键词]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 服务主题

[中图分类号] Q938.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90-1

0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指的是气象部门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将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提供给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生产部门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很多个组成部分,比如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等。我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在2008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代表着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已经加入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气象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目前,政府职能在改变,社会对气象部门公共服务有了更大的需求,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

1数据与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以气象服务为主题,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搜索,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得到的论文有4500篇,将那些会议发言稿、简讯以及作者不明的文章给剔除掉,一共剔除了300篇文章。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文献计量学范畴中的知识图谱方法,比如词频分析、因子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图形可视化方法,可以将学科内部知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给直观化的显示出来。其中,在文章或者讲话中,一个词语出现的次数就被称之为词频。通过对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对某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有效获取,从而对可能的研究热点转移趋势进行捕捉。词频分析法指的是找出那些关键词,这些词语可以将文献核心内容给揭示或表达出来,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的分析,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发展动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2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在气象服务中,继“效益”、“气象条件”以及“对策”和“数据库”之后重要的研究关键词就是公共气象服务。对所选的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出的关键词数量为2900个,如果关键词在词意方面有合并关系,就进行合并,处理后,大于5的关键词一共有84个词,代表了本研究领域在方面至少在5篇以上。将检索关键词如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等取消之后,位居前列的就是公共气象服务。比如气象服务的词频为250,气象信息的词频为100,气象的词频为98,服务的词频为67,公共气象服务的词频为37排在它后面的有专业气象服务、服务系统、系统设计、灾害、农村以及天气预报等等。

通过共词分析可以将相同研究主题文献间的联系给揭示出来,对本领域的学科结构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同时感知到两次的相对频率可以有效衡量两个词间的联系。利用共词词频次矩阵可以有效量化多个关键词两两共现情况,对这些关键词的共现词频进行了统计,得出一个共词频次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词频大小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关键词分别是公共气象、应用、系统、应用气象等等。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分类识别: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来因子分析共词频矩阵,就可以得到公共因子抽取情况,通过相关的图表我们可以得知,抽取出来的1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23%,也就是说将关键词分为13个类别,可以对气象服务研究领域87.23%的信息进行解释。提取的关键词是旋转平均正交,因子负载不小于等于0.5的因子。命名这些因子,就可以将中国气象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分布给得出来。其中在公共气象服务类别在因子负载方面都没有小于0.7,说明在气象服务研究中,一个热点就是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层次性:采用系统聚类法来分类上文所提到的共词词频次矩阵,在分类的时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依据的是组间距离的相似性,这样可以将研究领域主题聚集的情况给反映出来。主要可以得出这些结论,一是在气象服务主题中,总体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研究和气象灾害防御,前者的关键词是气象信息,后者的关键词是防灾减灾。二是关键词聚集程度可以将研究领域内被关注的层次性给直观的反映出来,那些比较明显的领域层次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应用气象服务等等。三是应用气象服务领域研究层次包含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在气象服务背景下,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灾害、系统、服务农村等。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下有着分散和扁平的主题,说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并且应用和实践比较的偏重。

其中,气象服务总体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是服务专业性和气象时效性,服务专业性指的是关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内容和气象服务技术手段的程度,而气象时效性指的是对气象服务业务内容时效性关注的程度。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已经成为气象服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希望可以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在调研座谈的过程中,大家也反映了当前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深层次讲还是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还不能做到以需求为引领来培养造就各类专门人才,偏重学历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力度较小。另外,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缺乏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山东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山东气象部门整体学历和知识层次结构在全国排在前列,在中国局组织的多次行业竞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重大科研项目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在某些业务领域缺少拔尖人才。具体的讲,当前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通过近几年强化在职学历教育,全省气象职工的学历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历层次的提高并没有明显转化为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很多单位对在职学历教育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

二是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有的同志也反映,由于业务量大、人手紧,一线业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和能力难以及时得到提高。三是科研与业务两层皮的问题。现在很多单位对科研工作很重视,也列入了综合目标考核,科研课题和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也有些科研项目对实际的业务工作缺乏指导意义,难以转化为具体业务成果,还有的仅仅是因为职称评审的需要。四是重业务轻服务的问题。对基本业务方面的人才培养比较重视,对从事科技服务的同志培训培养力度相对较小。五是一线业务人员比较紧缺。基层台站测报人员年龄相对偏大,学历层次较低,知识老化现象比较重。科技服务人员很多是业务体制改革时的分流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六是缺乏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人员管理方面与企业用工管理机制有很大不同,人员进来容易退出难。另外,实行阳光工资以后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迟迟不出台也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锅饭的现象,多干少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对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有一定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一)牢固树立面向需求培养人才的理念。观念决定理念,理念决定发展。中国气象局提出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引领事业发展的理念,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服务的需求就是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对气象工作的深层次的需求,如:海洋经济、果品蔬菜、设施农业、高危行业等对气象工作的需求。要主动发现需求、挖掘需要、创造需求,主动适应,主动调整,培养更有针对性的人才,从而满足需求。要用开放的思维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对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等各类岗位人才用社会服务需求的标准去衡量,去评价。

(三)建立项目和人才建设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对省局确定的重点科研、业务现代化建设项目,支持科技业务骨干承担,并重点吸引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参加;对项目的验收,要对青年骨干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并作为省局评选年度科研成果奖的重要参考条件;对通过所承担项目有效带动人才成长的人员,作为省局年度科研贡献奖的重要人选。要借鉴青岛市局利用奥帆赛气象服务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的机制,抓住明年全运会气象服务的机遇,力争带动培养造就一批骨干人才。

篇(3)

关键词 武汉中心气象台;气象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12;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25-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准确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率,必须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实现气象事业更大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必须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1-2],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新需求。

1 现状分析

“十二五”以来,武汉中心气象台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事业科学发展为主线,探索优化预报业务结构新思路,不断谋划天气预报业务新的发展方向,强化从业人员的气象服务意识,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技成果丰硕,业务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1.1 气象科技成果丰硕

武汉中心气象台按照“科技兴气象”的战略,积极探索气象科技创新思路,加大业务科研力度。近5年来,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国气象局业务建设、华中区域和湖北省局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等研究项目1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奖励7项,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气象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奖17项,部分成果在华中区域和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累计完成各类技术交流文章90余篇,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技术论文近80篇,为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1.2 业务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依托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和地方政府的业务建设、科研项目,近年来武汉中心气象台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和流程,加强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建设,开展了精细化格点降水预报和灾害天气格点预报业务、集合预报应用业务和环境预报业务,开发建立了基于WEB方式的全省城镇天气预报质量检验与查询平台[3],完善了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发了预警信息一键式外呼系统。同时,深化流域气象服务合作领域,加强与三峡集团科研合作,开展了长江流域洪水遭遇天气特征分析与研究、数值模式对流域预报的检验评估研究。

1.3 专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预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武汉中心气象台积极探索预报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的脱颖而出。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学习培训、上挂下派、技术交流、业务实践、以老带新等方式,使预报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至2015年底,武汉中心气象台一线预报员达到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1人、本科10人,分别占全台总人数的1.85%、57.40%和18.5%;正研级高工4名、副研级高工14名、国家级首席预报员1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气象部门科技拔尖人才2人、湖北省气象部门青年新秀3人,并且组建了“湖北省中尺度天气分析预报业务创新团队”和“湖北省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业务创新团队”。

2 气象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及湖北省气象局、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武汉中心气象台深入开展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气象科技领军人才较为缺乏;四是对基层科研工作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3 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加强气象创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相关制度,优化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申报流程,建立科技委决策咨询、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科技项目追踪问效等制度,改进科技项目验收、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方法。二是要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业务实践凝炼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同时加强提炼、总结预报方法和思路,并将研究成果投入业务加以检验,实现科研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4]。三是要深化跨部门科研的合作。加强与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国际相关科研单位的深层次、多方位合作与交流,开展精细化预报技术、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空气污染和环境气象预报技术、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技术和数值模式应用等方面的开发研究,实现在气象科技创新领域的共建、共享、共赢。四是要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坚持围绕业务发展需要,增加创新团队数量,优化创新团队人员结构,加强对创新团队及其成员的激励、考核和评估,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培育原则,坚持在实践中造就人才[5-6]。五是要加强对基层科研工作的指导。加大基层科技骨干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力度,吸收基层业务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加大对地市州气象局系统开发及应用的指导,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陆林.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 任璐.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 林天高.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4] 彭莹辉,俞文政.新时期我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分析[J]. 阅江学刊,2011(3):80-83.

篇(4)

关键词 气象台站;现代气象;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23-02

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气象工作的坚强支撑。基层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石,是气象事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层气象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关系到预报预测准确率的提高和气象服务效益的发挥。只有把基层气象工作做实、做好、做活,整个气象事业的发展大局才能运行的更顺畅、更高效、更富有活力。切实做好基层气象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切实提高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能力

综合气象观测是整个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基层气象台站要做好气象观测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气象观测工作,充分认识气象观测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必须把观测业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分管业务的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观测业务质量上。观测员是保证观测质量的主体,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执行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取准取全第一手气象观测数据。二是基层台站的领导要妥善处理好业务与科技服务之间的关系,关心观测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切实解决观测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观测团队中营造友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三是加强基层台站设备建设。目前,作为基层台站,气象观测能力与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固态降水等要素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观测,因此,着力解决全部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问题,对于提高观测质量和水平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基层台站的装备应急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观测业务的正常运行和资料信息的及时稳定传输。台站在自动化观测设备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储备齐全各类备用仪器,确保业务质量的提高。

2 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基层气象部门预报的准确性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工作成效的好坏是评价整体气象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评价优劣和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气象部门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基层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预报质量。目前基层台站在预报的制作方面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作为预报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省、市级台站必须加强基层台站预报人员的培训,加强基层台站订正预报的指导,才能提高预报准确率,要依托雷达、卫星、气象探测资料,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体系建设;二是要继续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加大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投入,建立到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系统,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让农民从更广泛的渠道获取气象服务信息。三是在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气象技术人员要主动走访特色产业农户,了解他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农业气象服务材料。一旦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及时气象预警信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3 加快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职工生活工作水平

基层台站基础设施的改善关系到广大基层台站职工的工作环境条件,关系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基层台站,一方面要撰写基础设施改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国家中央资金或地方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自筹资金,继续按照“四个一流”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的改造,让职工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同时,要坚持关心职工生活,关爱离退休职工。

4 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要发展,人才在第一位而提高基层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能力强、职工队伍素质高,单位和谐稳定、团结奋进将为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需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选拔基层业务技术骨干人才。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人才队伍在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要优先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业务工作岗位上,要严格执行岗位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坚决实行待岗再培训。要坚持站内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鼓励业务人员撰写技术总结和技术论文,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创先争优。

5 大力推进基层台站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

基层气象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基层台站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集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用创新的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促进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作为基层台站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作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让局务工作在阳光下进行,消除职工的顾虑,增强职工参与管理、为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树立良好的气象部门形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一是要建立固定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场所[1-2]。二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向社会公布事业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等。三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不断扩大气象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3-4]。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单位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敬业爱岗意识和廉洁从政、廉洁从业意识,在单位形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6 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确保气象工作规范有序

要建立健全基层气象台站的各项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局务公开制度》《三人决策制度》《财务报销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工作学习制度》《考勤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局领导带头执行,率先垂范,全体干部职工严格执行,按章办事,使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气象工作中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确保气象工作规范有序。

基层气象部门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可以为整个气象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增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气象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气象人才建设再上新水平、气象科技创新再出新成果、基层气象工作再创新局面。

7 参考文献

[1] 纪晓建.新时期基层气象队伍建设的探讨[J].科技风,2012(5):237.

[2] 杨惜春,马新建,林杰星.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内蒙古气象,2012(1):45-46.

篇(5)

关键词:广播媒体 气象新闻 拓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现象频频出现,尤其是2013年年初,一场雾霾天气悄然袭来,迅速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之久。复杂多变的气象、气候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议题,也成为百姓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气象新闻作为一种近年被重新发掘、开拓的新闻类型,主要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和变动的事件或信息①。自2003年以来,我国媒体尤其是报纸对气象新闻的报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局面,许多都市报相继开辟气象专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②与报纸媒体相比,广播媒体既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劣势,本文以2012到2013年4月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报道作为考察对象,试图展示广播媒体气象新闻报道近年来的新变化。

一、内容的拓展

1. 报道内涵更宽泛:从直线报道到立体解读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很强,这与广播媒体快速、高效的传播特点很符合,天气预报常常以消息形态出现在广播媒体中。

近几年,天气预报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更添加了包括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登山指数、供暖指数、过敏指数等。近来,PM10、PM2.5等专业概念也开始进入了报道领域。北京市2013年5月10日新修订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南,增加了霾红色预警,并引入PM2.5作为预警指标之一。过去单一的气象预报正在演变成为一种新闻形式,即气象新闻。

2. 气象新闻报道开辟大规模现场直播模式

近年来,随着预报技术的提高,常态天气情况下,广播媒体可以全天高频率地实时播报当地、当时或未来一段时期的天气变化或趋势。如北京电台新闻广播目前全天12档《整点快报》栏目全部包括实时气象预报,其中还4次连线气象台气象专家;遇雨雪、沙尘、雷电等突发天气,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各种预警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媒体线性传播的局限,受众能够有多次机会了解气象新闻。

特别是突发天气情况下开辟大规模现场直播模式,突出了广播媒体快速、直接的特点。比如:2012年7月21日,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京城。北京电台交通广播第一时间紧急启动突发应急报道预案,详细介绍暴雨对交管、防汛、民航、路面积水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创纪录地连续直播11.5个小时。直播期间,播出7个录音报道、1个小专题、近70个现场连线报道。在节目中除了绝大部分时间用来传递有效、实用信息之外,还摘取了很多感人的深度报道,比如守井盖的环卫工人,游泳救人的警察,站在水里当标尺的交警,以及为救人牺牲的派出所所长。

2012年11月3日下午,北京2012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降临北京。受暴雪影响,多条高速公路封闭,部分郊区铁路、公交线路停运,特别是积雪较深的京西北地区。北京电台交通广播这次直播20多个小时,发出各类报道150多条,并在直播节目中呼吁1039的士救援车队的出租司机前往机场接送滞留旅客。很多已经收车的出租司机从家里出来,数次往返机场接送客人,场面感人。

北京电台新闻广播也启动了长达近7个小时的暴雪特别直播《迎战入冬首场雪 用爱温暖回家路》。特别关注了京藏高速被困车辆的情况。

由于有了充足的时段保证,广播媒体的雨雪报道中有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情况;有一线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有气象专家对天气的权威解读和合理预测;有旅游景点、蔬菜、机场、绕行线路等服务性信息。这些已经超越了气象新闻原有的概念,对于深层次挖掘气象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大提高了气象节目的服务性和针对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相应需要。而且在时效性上、规模上盖过了纸媒的报道。

二、手段:广播为体、新媒为用

在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受众越来越习惯来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声音和解读。新媒体正在获得远远强过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权。③新媒体工具使用者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信息的第一提供者。在突发天气发生初期,在自我信息来源匮乏的情况下,新媒介、自媒体成了电台快速反应强大的助手,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来及时了解信息、收集观点、弥补信息源的不足。

在北京电台新闻广播《迎战入冬首场雪 用爱温暖回家路》直播进行当中,一位车主发来短信求救:他们一家三口从周六晚上八点开始堵在风雪路上,已有十五个小时没有吃饭,而且年幼的孩子也在车中。接到短信,电台编辑马上和车主联系,把车辆特征、车牌号、具置和电话号码在节目中反复播放,并呼吁附近车辆伸出援手。

“7・21”特大暴雨报道中,Y595列车因大雨停驶,车上有一名乘客突发心脏病急待救援,北京电台新闻广播记者联系了当时在列车上发微薄求助的乘客,介绍Y595列车情况;此外,望京爱心车队机场义务接送滞留客,微博客提供免费休息房这些鲜活的新闻最初都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

在突发天气新闻直播中充分运用短信、微博功能,尤其是通过很多认证的官方微博,已经成为广播媒体气象新闻报道的一种常态。

新媒体为广播气象新闻注入了活力,电台既成了网络消息的引用者,又成为了权威信息的者,在一定层面上引导了舆论的方向,起到了对来源不明的网络消息的荡涤清源的作用,从客观上推动了真实信息在更广范围内传播。④广播媒体快速、互动的特点,也能够得以最大化发挥。

三、范围:从地域性、实时性扩大为全视角

1. 报道地域扩大

气象新闻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作用人群窄,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所在地区的天气情况;在没有发生的地区,关注度和事件作用效果不明显。然而,2013年新年伊始,一场雾霾天气悄然袭来,迅速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灰霾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且持续数日之久,具有影响区域广、作用周期长、辐射范围未知、受害人群普遍的特征。天气变化不再只影响到某些人、某个区域,它变成了一个公共性话题。⑤这种气象特征,迫使媒体将关注视角从一时一地扩大开来。不仅浓雾影响所及地域的媒体予以充分报道,全国各地的媒体也普遍予以关注和提示。广播媒体自然也不例外,北京市的广播媒体除报道本地区的情况,也报道了各个城市的减排应对措施等。

2. 后续报道和外延新闻得以扩展

以往的天气状况持续周期短,突如其来,具有实时性特征。此外,辐射范围可控,通过应急手段在发生地迅速、有效地控制恶性后果,就不会加剧扩散。这也使得气象报道经常只局限于围绕单纯的气象现象来做文章,对天气过程评估、季节性气候特点分析、年度回顾等很少涉及。本次雾霾天气,因其独具的特征,广播媒体拓宽了报道视野、拓展了报道领域,报道中有对雾霾成因的反思及应对之策、有国外治理的先进经验。气象新闻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天气背后的故事和社会现象,真正体现为公众服务的职能,后续报道和外延新闻得以扩展。

天气变化向来影响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人们对气象新闻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广播媒体在报道气象新闻时,不断拓展报道与思考方式,有助于广播电台今后在类似报道中更凸显专业、职业、公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注 释

①麦尚文 《塑造新的咨询服务品牌――解读〈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版》,载于《新闻实践》2003年第8期。

②陈文艳 《我国报纸气象新闻报道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③范东升 《拯救报纸》,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篇(6)

关键词: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WebGIS;互操作;共享

Pick to: this paper taking Qianjiang Digita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public platform as an example, design overall function based on the WebGI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public platform, and analyzed the system realization technology, realizaed the circulation of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patial data sharing and mutual operation,.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ublic platform; WebGIS; Interoperability; sharing;

中图分类号:TM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 言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是我国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三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域范围内自然、社会、经济、人文与环境等各种信息的定位基础、集成工具和交换平台。三级框架的建设应整体规划、渐进实施、相互协调,并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流通、共享以及互操作。

本文将以数字潜江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为例,对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总体功能进行详细的设计,并对系统实现技术进行分析。

2 系统设计

2.1 需求分析

测绘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测绘成果不仅仅是各行各业必须的基础性资料,同样也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终极目标。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一直是制约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重复建设问题、标准不统一问题、以及部门保护问题既造成了政府资金的浪费与信息化的各自为政。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利用GIS技术,通过网络将地理信息资源服务于政府、公众和各行各业,同时也利用空间信息的特性为其他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一建设模式不仅解决了一个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底层的公共性和统一性问题,也保障了各类信息的更新与维护。

随着潜江市的现代化步伐日趋加快,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方法来高效管理各类专业数据,满足决策、管理部门和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

2.2 系统设计原则

潜江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作为一个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通用性、现势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3 系统总体框架

公共平台管理服务软件用以实现在单机、局域网、政务内外网和社会公网等多种环境下的地理信息分布式服务。

该软件应能够支持海量数据管理以及分布式、多类型、多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具备支持其他专业信息空间定位、集成交换和互联互通的功能,能够通过空间分析满足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并具备实现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

在网络条件下运行时,该系统的服务器端位于公共平台的维护管理机构,客户端位于应用公共平台的政府及其各部门。

2.4 系统网络结构

本系统的网络结构采用 C / S ( Client/Server )与B / S( Browser/Server )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C / S 方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对图形数据具有很强的编辑处理能力,对空间数据的存储效率较高但是 C / S 方式对网络要求比 B / S 方式要高,一般适用于局域网内部使用。本系统通过 oracle 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政务平台 实现 C / S 结构体系,管理内部系统。

B / S 模式由于采用标准的 TCP / IP 、 HTTP 协议,使管网系统与 Internet / Intranet 有机结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且 B / S 方式对前端的用户数目没有限制,客户端只需要普通的浏览器即可,不需要其它特殊软件。 政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本系统用政务平成 B / S 结构的建立,来实现信息共享、 WebGIS 平台等功能。一般用户可以利用 IE 来查询浏览相关的数据,在本系统中用于属性数据查询和浏览以及对空间数据的查阅。

C / S 主干网可采用 100M 以上的带宽, B / S 结构可以采用 2M以上的网卡。通过用户权限控制来实现主、副维护功能和专业模块维护功能。具有网络进入权限、浏览范围权限、修改权限的控制,修改权限又分主次,给不同的权限拥有者以不同的浏览范围和不同的操作。

2.5 系统主要功能

通过各个部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分发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城市在空间数据、专题信息重复投资的问题,也避免了奖各部门数据集中管理、统一分发的执行难度,保证了数据、信息的权威性和现势性。

下面主要以潜江卫生局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为例,来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数据平台在潜江市卫生局应用的功能进行说明。卫生局在地理空间信息基础底图上叠加全市各级医院、急救站、药店、诊所、卫生室等信息,实现了医疗信息查询、疫情点标注、疫情通报等功能。

2.5.1 医疗信息显示

本系统将卫生局监管关注的内容重点围绕医药机构、疾病分布、传染病控制等内容进行,只有将地理信息与我们的业务专题内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现在通过公共平台,我们可以方便的做到这一点。

将各类医药单位叠加到地图上,就可以显示卫生局所管理的所有医药机构的类别,包括医院、诊所、卫生所、卫生室、制药公司、血站、血吸虫病防疫站七大类。

这些内容加载后,就可以在地图上进行查询、统计、分析。

2.5.2 医疗信息查询

在系统上可以选择某一家医院进行查询,可以查询到该名称,同时可以了解到它的详细信息,包括医院等级、地址、电话、医师数量、床位数、门诊设置等内容。

2.5.3医疗信息统计

为了从整体上掌握一个区域内医药单位的分布和数量情况,可以划定区域进行统计。直接在地图上划定范围,就可以查询到其中医院、诊所、卫生室的数量。

2.5.4标注功能

例如,湖北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许多疫情指标居全国之首。潜江又是湖北12个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全市共334个村,2006年疫区村就有299个,占全市总村数的89.52%。以前,病源分布都是以表格的形式表达,这种形式使病源分布抽象化,药品投放效果难以保证。如图1所示。

图1 潜江卫生局信息表格化表示

现在,可以在疫区范围内的地形图上直接进行疫情点标注,这种方式使疫区分布可视化,药品配置性能最大化。如图2所示。

图2 潜江卫生局信息图像化表示

2.5.5医疗信息分析

根据血吸虫病流行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个层次,重度区是这片红色区域,包括了老新、龙湾、张金、熊口、浩口五个乡镇;中度流行区用橙色区域代表,主要分布在杨市、渔洋、总口三个区域;轻度流行区主要包括高石碑、积玉口、王场、周矶四个乡镇,也就是黄色所覆盖的区域。如图3是2006年的疫区分布情况,图4是2007年的疫区分布情况。

通过对2006、2007两年统计数据的集成,可以用来分析确定2008年的重点防治区域。两年的数据一比对,系统自动显示出各类区域的疫情变化情况,如图5,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还是重度疫区的浩口镇疫情已减轻,变成中度疫区,即黄色区域;2006年是疫区的杨市办事处、周矶办事处、熊口管理区等地区已变成非疫区,即绿色区域,这都是2007年的工作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2006年属于非疫区的张家湖地区变成了重度疫区,这将是今年的重点防治区域。

同时,在准确分析了该地的地理情况后,我们制定了控制方案,在该区域内选定了24个点,共投放灭螺药物氯硝柳胺3吨。自今年2月份以来,该地区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至今未发现一例新增患者。

3 系统实现技术

综合考虑客户机、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和现有网络的通讯能力,本系统的实现技术采用服务器端技术和客户端技术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让客户机和服务器共同处理数据,使之充分发挥各自性能,实现系统的负载平衡,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互操作能力。

客户端采用 IE 浏览器,并嵌入 Active X 。 Active X 是建立在 OLE 技术之上发展起来的 Internet 新技术,其基础是 COM ( Component Object Model ) , 是为扩展 Microsoft Web 浏览器 IE 功能而提供的公共框架。当客户机访问含有 Active X 的网页时,图形和部分管线数据会被自动下载到客户机,在客户机上自动注册安装后,完成诸如放大、缩小、对象选择、漫游等图层操作。

系统的服务器端采用 IIS 与 ASP 技术向客户端动态提供属性数据,以供客户端处理。 Web 服务器负责处理客户端的 HTTP 请求,提供下载 GIS 组件及加载空间数据等服务;应用服务器通过 GIS 组件与客户端的 GIS 组件通信,响应用户服务提出的空间查询、数据查询、功能选择等请求,通过空间数据引擎与数据库服务通信,并实现其功能。

平台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库服务采用 Oracle 存取大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把数据处理任务分担给服务器和客户端,同时把数据通过数据库服务器单独管理。这样,系统就拥有更大的弹性和更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4社会效益

数字潜江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安装在潜江市政务网上,只要连通该市政务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个平台。目前,潜江市规划、公安、卫生等部门以公共平台为基础,建立或扩展了本部门的专题应用系统。在城乡规划方面,编修了《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三个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10余条城市道路的设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修订了300多个村的规划;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发了面向卫生疫情防控的医疗资源定位、疫情信息查询及疫情预案信息辅助决策系统,为防治血吸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环保等领域,基于平台的专题应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5结束语

随着 WWW 技术的日益完善,现在宽带网络的建设为构建基于 WebGIS 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以“潜江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数据平台系统”为例,从系统需求出发,对基于 WebGIS 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并对系统实现技术进行了探讨,为此类应用系统的建立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学业,罗壮志,彭子凤. 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应用框架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 2008(1). 40-42

2、洪立波.“数字北京”与北京地理空间基础框架[J]. 北京测绘2002(3). 5-7

3、宋关福,钟耳顺. WebGIS-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系统[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1998(3):251-254

4、刘南,刘仁义.WebGIS原理及其应用―主要WebGIS平台开放实例[M].科学出版社, 2002

5、阮惠华,肖文名. 基于WebGIS的气象预报实时资料共享系统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2008(1). 40-42

篇(7)

论文摘要:在介绍突发事件分类及特征的基础上,从传送时间、预警区域、预警对象、信息安全等多方面分析预警系统应解决的问题,给出了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短信预警系统的结构,分析了相关模块的功能。

1 引言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根据中国年鉴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共造成2325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48992.5千公顷,倒塌房屋146.7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为了最大可能地避免发生灾难事件所造成的伤害,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方式进行研究。由于手机具有普及面广、便携性强、可将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个人等优势。所以本文提出建立基于移动通信的突发公共事件短信预警系统,帮助人们预防灾难、减轻灾害。

2 突发事件分类与特征

2.1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分类分级的目的是为制定应对的方案和资源的需求提供依据。

2.2特征

不同的突发事件由于可预见性、可控制性、扩散速度、影响范围、损失程度、持续时间等诸多要素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突发性。人们难以准确的把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爆发的程度。

危害的严重性。这种损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的消失、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

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难以预测。

处置的紧迫性。突发事件发生需紧急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否将造成重大损失。

3 系统应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系统预期的功能,预警系统应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3.1传送时间短。传送时间是指从系统发送预警信息开始到被成功传送至终端的时间。这就要求预警信息的信息量要小。另外由于预警系统是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所以在系统传送的过程中,应该以比其他信息具有更高的优先权,优先使用信道,进行预警信息的发送。传送时间的长短决定该系统的成功与否。通过有效的方式及时地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损失。日本的预警系统在2008年6月14日7级地震中,提前10秒在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的地震预报。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之前十多秒就得到了地震预报,距离越远,效果越明显,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而汶川地震,我国距离震中较远的地方,甚至千公里以外的沿海地区感受到震感时才知道发生了地震。

3.2预警系统应能根据突发事件覆盖的区域,进行有选择的通知。不能将信息发送给所有的人,也不能让处于危险区域的人们接收不到信息。不加选择的进行预警信息的发送,可能会造成其他区域人们的恐慌,而且占用有限的通信资源、延长数据在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时间,甚至有可能造成信道拥堵导致预警信息发送失败。这就失去了预警的作用。

3.3信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当前由于虚假和垃圾信息较多,为加强信息的可信性,预警系统应能阻止虚假的预警通知、保护预警通知的完整性。手机用户对接收到的预警信息可以鉴别信息的来源。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可设立突发事件预警的特服号码。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紧急事件特服号码,如美国的911、英国的999、我国的110等。在预警系统中使用一个易记的、权威的号码,一有突发事件政府通过特服号码预警信息。

3.4实现多部门联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预警系统在多个部门之间应该是既是独立的,又是相关的。在发送预警信息的同时应该能实现各相关部门的联动,共同解决突发事件。

3.5支持多种协议。主要协议有中国移动的CMPP、中国联通的SGIP、中国电信的SMGP、中国网通的CNGP、国际通用协议SMPP。至少能支持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短消息协议。

4 短信预警系统结构

突发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危害严重性、应对紧迫性等特征,如地震和海啸从出现至到达只需几秒或至多几分钟。所以要求预警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给可能受到威胁区域的用户。突发公共事件短信预警系统是指,当某主管部门发现有需要该部门及时的灾害预警信息时,能以最快的速度主动将预警信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给涉及区域内的用户。根据通知的目的和紧急性,预警通知分为首要信息和辅助信息两种。首要信息用于快速向用户通告即将发生的事件,例如即将发生地震,所以要求有很高的时效性。辅助信息是首要信息的附加信息,是一些具有指导或指引性的语句,指导人们在危险状态该怎么做或到哪里获得帮助等。

短信预警系统由信息收集系统、预警中心、通信传输系统、接收终端四部分组成。

4.1信息收集系统

预警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专门专业的网络管理系统也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进行预警信息的汇报。例如,通过地震台网可以向预警中心上报地震信息、通过气象台网可以将暴雨、冰雹、龙卷等恶劣天气涉及的区域及发生的时间传递给预警中心。通过信息收集人员也可将突发事件信息上报给预警中心。

4.2预警中心

预警中心由信息处理模块、数据库服务器及信息处理及发送模块组成。

信息处理模块负责将从信息收集系统接收的预警信息进行信息整理、加工,使之适合作为可发送的预警信息,并存储到数据库中。虽然一条手机短信的最大长度有70个汉字,但作为预警短信要求短而精。特别是首要信息,要用尽可能少的字清楚的表达预警信息,不能让用户看后产生异议。

数据库服务器用来存储预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所有的信息。为了便于短信信息和用户信息管理,数据库中建立若干个有关联的数据表,包括用户信息表、待发信息表、发送成功信息表、发送失败信息表等。

信息管理和发送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负责对信息发送前的进一步确认并确定预警信息的优先级别、类别。信息发送模块使用申请的特服号码实现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的功能。具体应包括发送对象选择,应能识别并确认在灾害发生区域的所有的手机用户。实现这部分功能应与通信系统中原地位置寄存器和访问位置寄存器的信息建立连接,以获取当前区域的手机用户信息。

4.3通信系统

通信传输系统采用移动通信的SMS短信平台。预警系统应跨接多种网关(CMPP、SGIP、SMGP、CNGP、SMPP),以符合不同短信平台接口协议,满足不同运营商的接口要求,保证用户系统在连接不同网关时的稳定性。实现从预警系统到运营商短信平台的互连互通。在接口中应能识别预警信息,以使预警信息具有较高的优先级,优先在信道中传输。

4.4接收终端

接收终端具有基本移动通信服务的手机。其负责接收从预警中心经通信系统发送来的预警信息。

5 结束语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而且该比例仍在快速增加。其中,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浙江五省(市)的电话普及率都超过了100部/百人,其中北京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由此看来,利用手机短信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既及时又可达到较高的覆盖面,建设突发公共事件短信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芳.移动通信网的公共预警系统研究[J].北京:通信技术,2008(11):211-213.

[2]马科.陈和平等.基于移动平台的火灾短信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5):2387-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