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的特殊途径

德育的特殊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5 16:03: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的特殊途径

篇(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应探索新思路,构筑新体系,符合社会需要,体现高职办学特点。本文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高职德育创新。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157-01

诗人雪莱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会真正有智慧。但丁也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与当下一种德育观点“先成人再成才”应该说是殊途同归的。

一、高职德育创新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中工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阐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因此,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与世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2、学生成长的需要

从总体要求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以下简称高职德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德育是相同的,因此在教育规律上有许多共性可以参考。但是,高职德育在目标设定、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及评价标准上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决定的。另外从当前高职德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甚至令人担忧,如一味强调学校“稳定”,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培养,这样的德育不仅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且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成长,遑论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德育只有在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贴近社会,不断创新,根据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目标,塑造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德育创新的含义

高职德育创新主要是指高职德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创新,目标内容的创新,以及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渠道的创新。

三、高职德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1、理论思考

⑴高职德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的“老实”“听话”的学生,很容易得到德育工作者,管理者的喜爱,也不可否认这一类的学生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能吃苦耐劳,服从管理等。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行为被动,思维受限,缺乏个性的不足,而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瞬息万变,这样缺乏创造性的工作者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的人才观要首先转变,应该认识到,新世纪的高职学生除了要具备学识技能上的本领,更要在思想品质上具有适应性与创造性,如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勇于挑战参与竞争的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

⑵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德育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高职德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创新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有创新的想法,并且敢于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思维惯性,无畏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努力实践,在团队中注重合作,交流信息,努力形成创新合力。

创新能力教育,这是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培养学生既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既能寻求个人的发展,也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赢,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2、实践思考

⑴目标新定位:特定素质养成和相应教育实施

分年级设定德育目标,如在高职一年级学生的成长阶段可以选择《高职――人生的新航向》、《劳动――成才之源》、《守法――为人之本》等作为德育目标;在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成人阶段,可以为学生设立《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职业道德,从业之本》、《诚实守信,立身之本》等德育目标;高职三年级是学生的成才阶段,可以加强学生择业观和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设立《自己的路》、《活到老 学到老》、《自主创业》等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对目标的精细化管理中实现德育的创新。

⑵途径新走向:增强德育实践性和相关资源利用

有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所以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道德责任感,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作为高职德育更加有优势通过主动贴近社区使德育效果得以优化,如可以走出校门为当地居民举行讲座,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等,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拓宽了视野,加强了对社会的了解,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与进取心,也丰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素养,还能使高职院校获得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同,赢得更为便利的教育资源与条件,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地方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篇(2)

[关键词]就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陈文豪,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7―0175―03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是我国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我国高速、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的增加并没有降低我国的人口压力,反而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许多地方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什么是就业能力呢?“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与特殊能力。”就业能力决不仅仅指专业技能,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个人整体素质。它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的心理素质等。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难以一蹴而就。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知识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在就业压力下,他们热衷于考证、考级、考研,浮躁的学风在高校盛行。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不正确的择业观、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脱节、实践能力不强、情商教育的匮乏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许多高校为了学生的出路,往往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甚至把就业指导简单化为找工作的技巧,其育人功能逐渐弱化,沦为文凭的加工厂。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难以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异质,缺乏不可替代性,导致目前人才市场上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改变高校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从事人的工作,对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要勇于承担这个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塑造大学生的个体人格。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个人意识。

二、高校德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其人格素质的重要内容,反映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一个人担当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他的人格素质有着一种内在的、正向的关系。责任从完成某种社会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说明人格,可以说一个人越是自愿地积极地担当社会责任,其人格素质就越健全。

因此,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责任心在事业上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认同。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当然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个体本位思想日趋强化,大学生对其个人价值、个人成就、个人需要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很多大学生只想让社会承认其个人价值、满足其个人需要、尊重其个人利益,却不愿对社会多作贡献。他们一方,面渴望集体对个人的关注与尊重,另一方面又缺乏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大学生的这种矛盾的思想行为使得社会无法对毕业生报以充分的信任。许多企业抱怨刚入职的大学生只问报酬、不讲贡献,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对于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因此在招聘的时候越发小心谨慎,用各种方法来考察应聘者的责任感。但这种考察往往只是一时的,无法真正地全面地把握一个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使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这样一种人格素质,因此,高校不能简单地只求学生顺利毕业找到工作,而应该将企业的信息反馈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来,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高校德育正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途径。这就像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高校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当然,这并不是要片面地追求社会价值,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兼顾社会责任。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大学生若能懂得这一道理,就会自觉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便体现了高校德育的价值。

三、高校德育对学生人际关系的促进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而是基于某种需要必然与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人们

努力营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交往中获得真诚的友爱,满足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实践证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它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并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和忧伤,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企业在管理层面上形成统一的意志,才能形成团体的力量,使决策得到最快速的执行。相反,如果员工之间缺乏信赖,相互猜忌,则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块块分割、各自为阵,在工作上相互推诿,拒绝合作。”因此,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所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与养尊处优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爱心,集体观念淡薄,情绪易激动,缺少容忍、谦让、合作的品质,很容易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其次,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有很多空余时间过度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却疏远了与现实生活中同学的交往。大学生沉迷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日渐成为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新阻碍。人际交往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定的规律。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欠缺沟通能力,这也是造成人际关系僵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坏不仅仅是依靠人际交往的技巧,更多的是凭借个人魅力和综合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性格个性、情绪情感、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的各种能力等因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可以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首先是协调式引导,即协调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单位与社会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对于这些关系,光有行政和法律手段是不行的,还要有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的调节、协商和对话,从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角度,比较从容地、缓和地解决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沟通式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别人的思想行为报以理解和宽容,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最后是交流方式的引导,转变观念,克服封闭思想,积极与人交流,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内容、方式、风格。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合作竞争、合理竞争的良好人际关系。通过这些方面的引导,大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完善自我,自然能造就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对他们的就业有帮助,更能令他们终生受益。

四、高校德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形势的新变化,随着科技信息、人才竞争和全球化影响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考验,面临着就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挑战。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他们意志薄弱、个性脆弱,缺乏独立承受压力的心理能力,遇到挫折便束手无策、自暴自弃,甚至悲观绝望,产生逆反等不良心理。尤其是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由于学历不够、能力有限、观念偏差等原因而找不着工作,终日游走奔波。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更容易造成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认为学习和生活都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其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其人格颇具可塑性,然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膨胀泛滥,泥沙俱下,中学生置身其中,辨别是非善恶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污染,形成错误甚至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目前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以子女为中心,长辈宠爱有加,难免疏于对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引导和规范,使其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抗挫折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辩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此,立足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并有效开展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走出一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之路十分必要。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一) 构建书香班级

书籍是点亮智慧的明灯。好的书籍会对中学生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借助书香以施德育,不失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出发,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考虑到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自我选择图书的能力受到限制,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积极向上、教育意义较强,特别是能潜移默化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鉴于中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可根据情况在不引起学生反感的前提下为学生制定每天最短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精神享受。

(二) 召开主题班会

哲学家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指出,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自然地凭空构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是简单易行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通过主题班会辩证是非,提高认识,开展人格教育。为充分发挥主体班会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功能,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并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和感悟主题班会意义之所在,帮他们助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热爱班集体,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等人格品质。实践证明,主题班会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成效显著。

(三) 紧抓教育契机

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非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摒弃空口说教的漠然形式,坚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阻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节。不同的教育契机、不同的教育方式方式殊途同归,同样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 渗透学科精髓

中学有很多学科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教育的因素,活脱脱是健康人格教育的活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学语文课程是中学所有课程中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应成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渗透的重要阵地。可结合对部分语文课文及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关联的内容进行关联总结,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良好途径,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敬业与乐业》中对责任心的赞颂,《生命生命》中对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提倡等等。

(五)建立班主题帖

特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相应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能够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班级管理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条件,如开展自我管理、自律教育、自主教育等,启发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上升为行为习惯,养成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好习惯。以我班为例,我们特意在国内知名教育网站"教育在线(http://)"上"师生共写随笔"栏目中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主题帖《听,竹子拔节的声音》,期冀学生们能够像春雨后的春笋般快速成长。帖子里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故事,并由多方参与、关注,使之成为学生前进的加油站!在报道"我们的运动会"和"班委竞选"的帖子里,"新教育元老"水易老师分别为学生附送两小诗《江南好》:其一,爱健美,拼搏惊神鬼,才华须依好身体,会师要凭强足腓,赢取捷报回!其二,责存胸,任务岂怕重?奉上赤诚为集体,献出才智陶忠勇,我是主人翁。这份特殊礼物是对学生的莫大鼓舞,珍贵非常,让学生在被认同的感动中,更加坚定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六)聚焦正面能量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生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航程。

1.学习浙大名人精神

每一届新生入校,我校都会进行校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浙大名人长廊,了解浙大名人故事以及优秀品质。例如浙大名人、苏步青、竺可桢等400多著名学者教授,不仅有突出的学术成就、社会贡献,同时更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的言行中闪耀着浙大的"求是"精神,是青少年的学习榜样,这些名人榜样便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发奋图强,做最好的自己。

2.学习经典语录

"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便成了笔者教育每届初一新生的必修始业课。对孩子们来说,初中三年生活毕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提醒,要有紧迫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串起来,就即将成就你一生的大目标,如此自身的人生才过得有意义。

笔者还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朗读于大家听并作简要点评。其中书别提到一句话:"让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伟大而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更是一种平凡而朴实的实际行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在初中学习生活中体现个人价值,给大家带来幸福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曾获奖的省国学主题班会课《走近国学之〈三字经〉》,是我们全班利用三天时间一起努力完成的,无论是主持人的积极准备,还是其他同学的全力配合,都充分体现大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正印证了高尔基所说的"当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时侯,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3.学习同伴优秀榜样

作为班主任,务必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身边的有利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典范。班级里的优秀学生就是良好的资源,他们的示范作用更直接、更直观,更能让让大家真切体会认识"该做一个怎样的中学生","该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中学生活该怎样过才有意义",从而引起思考并加以效仿。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正能量还有不少:如观赏励志影片《幸福来敲门》、《KeepGoing》,欣赏励志演讲《让世界充满爱》、公益短片《Didyouknow?》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所推崇的法宝。

(七)携手家校合作

学校教育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立足点,校外施教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的延伸点。因此,要拓宽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的星空,开辟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校内,班主任要取得校团委、学生管理处、年级组和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需要过程齐抓共管的态势,将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到各门学科和班级活动中;在校外,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班主任要定期家访,或是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同学们的家庭实际情况,传达同学们的心声,让家长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才能帮助学生们逐步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八) 加强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对中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当今的初中生面临诸多心理困惑,心理矛盾较为突出:如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前途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除相关烦恼,克服人格障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和学生们的促膝交谈使他们学会了自我管理情绪,并进行心理调节,有利于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三、结语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很多。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方式和方法固然重要,教师自身人格的熏陶影响作用亦不可忽视。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模仿、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注重优化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身的育人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教育中从不说大话、空话,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要真正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引导,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起教育者的真正使命,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功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品格的初中生。

参考文献:[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齐欣.名师的人格教育力[M].九州出版社,2006.

[4]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