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合同规范化管理

合同规范化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5 16:03: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合同规范化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合同规范化管理

篇(1)

Abstract: The 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ontract must strictly abide by the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then takes Jiaxing Guan Jing Hong water ecological wetland proje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tract.

关键词: 水利工程;合同;规范化;管理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contract;standardiza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86-02

0 引言

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建设备受关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签订诸多合同来保障承发包人的利益。通常所讲的水利工程合同管理是指对水利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项目招投标、合同议定、签署、履行、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违约索赔以及争议处理办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确定。水利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行为贯穿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水利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呈现出多元性,就建设管理方而言,其目的主要是保障项目建设的安全进行、按时完工,同时控制整体预算,实现完成工程建设的目标。建设管理方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所担任的任务主要有建立项目负责制、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等制度。

1 水利建设合同规范化管理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水利工程量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水利建设合同签订双方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增加。鉴于水利建设工程量巨大,而且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环境多变以及诸多例如温度、降雨等不可准确预期的因素影响,通常会导致施工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施工难度增加。难以完全按照原定合同进行履行,常常需要对合同进行修改。在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合同管理的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1.1 招标投标行为不规范 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招标投标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行为,但是仍然存在招标方内部人员泄漏竞标信息以谋取个人利益,招标过程形式化等问题。另外,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相对建筑、市政行业来讲仍数量偏少,易出现围标、串标的情况,也出现投标单位罔顾工程质量、贿赂招标人员等行为,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市场秩序。

1.2 合同制定与签署不规范 在合同制定以及签署过程中规范意识薄弱,导致合同中存在不规范条款甚至违法条款,造成合同实际意义上的不合法。此类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采用法律规定的规范文本及格式进行合同制定,合同内容审核不过关,存在模糊条款或内容不严谨条款,导致合同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此外,签署合同所用的合同章管理也十分散漫,严重影响了水利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此外,一些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冒用其他公司名义以及承接本公司业务资质以外的工程等,都给水利工程合同的管理带来极大危害。

1.3 履行合同不规范 在水利工程合同签订后的执行期内,承发包商双方不能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对合同相关条款进行随意更改,同时还存在诸多违约现象。就发包商而言,不及时按照合同进行款项结算,恶意拖欠尾款,而承包商则在建设期间私自更换供货商或者降低建材标准以减少投入,工程施工进度缓慢,不能如期交付等。

2 贯泾港水源生态湿地工程合同规范化管理对策

贯泾港水厂水源生态湿地工程(以下简称湿地工程)是着眼于改善饮用水源水质的民生工程,工程建设总面积为3737亩,概算投资2.25亿元。工程主要由湿地土方开挖、湿地根孔系统及水生植物工程、水闸泵站等控制性建筑物工程组成。按工程内容和区域划分为23个标段实施。

2.1 招标投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针对招标投标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健全招标投标整个过程的管理体系建设。首先是合理控制招标控制价,由甲级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各标段的工程量清单和预算,并委托项目全程跟踪评审单位进行审核,同时与项目的初步设计进行对照,确保预算的正确性,预算下浮约10%(按工程内容决定)作为招标控制价,确保工程不超概算;其次是强化招标文件的编制与审查,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进行招标文件编制,招标文件应对工程的发包范围、详细的设计、付款办法等进行详尽说明,避免在招标文件中闪烁其词,招标文件由招标方合同管理人员、分管领导初审后,递请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避免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再次是做好开标工作,开标过程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专家从招投标中心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行业监管部门对工程开标、评标进行全过程进行监管。

2.2 合同文本的规范化管理 湿地工程标段多、工程量大,涉及到各专业的多个承包商,因此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在合同文本的使用与合同内容制定时,借鉴国际合同管理办法,尽可能的使用合同范本。目前常用的有《浙江省水利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和FIDIC合同文本,同时也参考国际建设合同文本(FIDIC、JET、NEC、RIBA、ICE、JCT以及AIA等)相关合同条件。以ICE条件为例,该合同条件主要为项目单价管理的合同,而JCT合同条件则主要适用于整体工程的设计以及全部合同的实施等。另外,考虑到水利工程易发生腐败、安全问题,湿地工程合同文本中增加了两个附属合同,分别是廉政合同和安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关系。

2.3 合同签订与履行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所谓合同的签订,是指承发包商双方对已订立的合同条款的认可,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签字盖章,此后合同开始生效。在签订合同的程序中,包括发包商的要约以及承包商的承诺两部分,一旦合同签订,对双方同时产生约束力。湿地工程合同签订在招标完成后30日内完成。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湿地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对合同中规定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进行评价,及时支付工程款,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工。

2.4 合同修改、违约及索赔的规范化管理 在湿地工程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也发生过工程施工进度拖沓、施工质量低下以及未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等承包商违约行为,湿地建设管理单位及时严格按照合同中关于违约及索赔的条款与承包商进行沟通并执行合同。同时湿地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临时修改设计方案、设计变更等,在这些情况下,及时与监理单位、承包商进行沟通,并对合同涉及到的施工进度以及预算进行相应的修改。

2.5 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的管理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缺少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进行支撑。业务素质过硬的合同管理人员是建设管理单位进行规范化档案管理的前提。湿地建设管理单位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每年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参加招投标管理、合同范本学习、造价知识学习等不少于2次,提高合同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同时,管理单位还开展对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深入研究,以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水利工程合同的管理涉及到承包方、发包方等多个方面,跨多个行业,合同规范化管理的工作量大,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支撑。对于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来讲,工程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成本控制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合同的订立以及履行过程中,管理单位应当在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有据可依,保障工程的顺利完工。

参考文献:

[1]贾庆丰,牟洪涛,朱卫平等.刍议水利工程建设合同管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02).

[2]曾秋宁.浅谈水利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J].科技资讯,2010(29).

篇(2)

关键词: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化

        1 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1.1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战略、资源、业务和行为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将企业发展需要与劳动定员标准相结合,通过用工规模控制、组织机构优化、岗位动态管理等手段,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以人为本: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人是企业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用工管理规范化的实质就是使企业员工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即所谓“人尽其才”,通过完备的培训机制及合理的激励机制关注并辅助员工的个人成长,不仅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基础,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

        核心管理:与绩效管理评价结果紧密结合,加强和完善岗位动态管理是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将员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岗位聘任、职务升降、工作调动及辞退的依据,将使企业用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1.2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范围及目标: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各项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根据劳动定员标准.控制企业用工规模,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加强岗位管理,建立企业岗位分类体系,与绩效管理评价结果紧密结合,实现岗位动态管理。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员工与岗位完美结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 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1以身份管理为主各单位虽然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但实际用工中,仍然以身份管理为主,岗位管理为辅。劳动关系管理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2.2用工方式多元化。历史形成的人员身份,有干部和工人,有全民和集体之分;用工形式上,除原有的正式编制职工外,有外聘、人事、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关系上,有劳动合同关系和劳务合同关系,也存在未及时签订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期限上,有长期职工和短期职工之分。

        2.3劳动用工基础管理比较薄弱:部分单位劳动用工基础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人员统计不规范,信息更新不及时,造成用工家底不清,政策制定缺乏依据,给劳动用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被动。

        3 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实践过程

        3.1关于农村电工管理的规范化实践。(1)完善农电用工管理制度。依据《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电用工管理制度。(2)合理选择农电用工方式。依据<劳动合同法》,加强农村电工的劳动合同管理,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利管理”的原则,合理选择农村电工用工方式。(3)加强农村电工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电工培训管理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农村电工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电工队伍素质,确保农村电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适应电网发展和优质服务的需要。(4)完善农电用工的社会保险。我们通过认真研究社保政策,充分与当地劳动部门协商,为全部农村电工建立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医疗保险,切实解决了农村电工的社会保险问题。(5)加强农村电工入口管理,建立农村电工规范的退出机制。我们通过完善农村电工招聘、录用机制,严格按照劳动定员控制农村电工总量,严把人员入口关。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竞争上岗机制,每年通过绩效考核和竞争上岗置换部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农村电工。

        3.2关于多经用工管理的规范化实践。(1)主业缺员需要补充部分多经全民职工。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根据工作需要将部分在多经岗位的全民职工补充到主业的合适岗位,缓解生产一线缺员状况,同时,也为下一步主多分开工作减轻了压力。(2)规范全民职工在多经企业的用工管理。与主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全民职工到多经企业工作时签订借用协议,协议中对借用人员的相关事项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予以明确。

        4 思考与体会

        4.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强劲驱动力,所谓小企业看老板、中型企业看制度、大型企业看文化。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很难做出品味和长远发展的。雇员是好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者,从海尔出去的人,总有意无意的宣传海尔的文化,万科出去的人也总拿万科的价值观去衡量一家公司。

  从近几年的中国式管理热不难看出,中国的企业家正在寻求一种公司持久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邀请当前“中国式管理”的当红人物曾仕强去做培训的大多数是日本在中国的企业,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篇(3)

高校饮食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饮食财务服务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高校饮食不同于社会饮食业。高校饮食集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决定了高校饮食财务管理与核算趋于企业化。高校饮食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内涵,决定了其先社会效益再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

高校饮食财务规范化管理是饮食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财务管理是饮食管理的核心,贯穿饮食管理工作的始终。财务管理可对饮食工作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对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全面反映饮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建立健全饮食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饮食财务管理是从数据出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一个企业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下,完善和加速企业化运转机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高校饮食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在财务制度上体现出来。对于正在逐步成长过程中的高校饮食来说,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高校伙食经营服务从主副食采购到验收、保管、出库,从饭菜加工到出售,从收支核算到月度结算,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科学化运作以及强化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饮食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一)物资管理制度。办理高校伙食所需的物资数量多、品种杂,需要结合实际分门别类地制定好管理制度,以加强对主副食、物料用品在采购、验收、保管、出库、盘点、报损等物流活动方面的管理。

(二)经营收入管理制度。经营收入是财务活动的结果,必须保证伙食经营收入全部、足额、及时地回笼,确保核算期的经营服务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

(三)成本与费用管理制度。成本费用制度必须明确伙食经营服务成本与费用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定额、开支要求,确保各项支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四)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是要加强对炊事机械设备等资产的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五)收入分配、财务核算和监督制度。在收入分配制度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

二、实施合同化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高校饮食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饮食已经开放校内服务市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的饮食服务与经营。还有更多的高校在做好校内服务市场的同时转变经营机制,注册成立股份结构多元化的法人实体,融入社会的第三产业。

高校在办伙模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对各类经营服务食堂实施合同管理,签订规范的经营合同,这已成为普遍的做法。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经营合同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合同符合高校的实际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要求,要确保高校伙食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其信誉不受损害、利益不受损失;经营合同要详细约定经营者在经营期内应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以明确经济管理责任和职责;经营合同要清晰划分甲、乙各方应承担的经营成本与费用的范围与标准,以便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和收支结算。

三、科学核定伙食成本是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成本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高校饮食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应强化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系统。

如何科学核定高校伙食成本中的人工费、主副食原料费、物料用品费、水电费、燃气费、蒸气费、设施与设备维修费、保洁费、消毒费等费用;如何科学核定计入学生食堂销售成本的各项费用标准,是搞好高校伙食成本核算的关键。其工作重点是:弄清楚学校给予学生伙食的补贴项目及费用,如人员工资、水电气费、房屋设备租赁费等,将学校给予的补贴费用从食堂的成本核算中扣除,以体现学校对学生伙食的关心支持和优惠补助。实行主副食原材料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办法,既可以保证主副食原材料的质量,也可以降低原材料的价格,同时可以杜绝原材料采供过程中的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但要将附加的采购费用按比例均衡地计入主副食原料出库价内,就必须准确计量伙食经营过程中耗用的水、电、燃气、蒸气等的用量,科学分摊损耗和公用部分的用量,保证计入伙食成本的费用支出真实、准确、合理。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是规范化管理的保证

高校伙食成本核算包括主副食原料的收发存核算、饭菜成本与价格核算、各类收入的核算、各项费用支出的核算和利润的核算等多个方面。要完成这些核算工作并在核算过程中对食堂成本实施有效控制,不仅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的会计核算,更离不开伙食部门各级炊管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降低伙食成本、提高饭菜质量才会有切实的保证。有健全的主副食库存明细账,实行月度盘点制度,能够有效控制储备量,准确计算耗用量;有完善的饭菜成本核算与饭菜价格定价机制,能够科学、合理地核定饭菜销售价格;实行逐级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有明确的费用控制指标,能够有效地降低费用支出;有规范的饮食会计月度结算与财务报告制度,实行电算化运作,能够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各经营服务餐厅的运营状况;有定期的伙食成本分析制度,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伙食成本状况,能够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五、加强对伙食成本的监督和考核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高校饮食在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中,应加强对伙食成本的监督和考核,这也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随着高校饮食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管理层、决策层在重大决策中不可缺少的参谋。高校饮食应推出内部审计制,设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实施常规审计监督和不定期的专项审计监督。通过审计监督和考核财务主管及经营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和责任心,同时也能更详细地了解资产质量和资金运作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篇(4)

关键词:项目 施工组织 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54-01

工程项目是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而要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以积蓄财力,增强竞争力。

项目管理的两个主要功能是:控制和协调。而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途径。

1 成本管理规范化

项目开工前,依据近期己完工的施工项目或者将完工项目的单位成本,对工程成本进行估算,对个别无参照对象的分部或分项工程,依据预算定额并结合实际情况估算,预测施工成本。

在此基础上,编制施工成本计划,再依据承包合同、成本计划、进度报告和工程变更进行成本控制,根据成本分析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

成本分析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外部的如材料价格的变动和单位合作的违约等;内部的经营管理因素等。

最后进行成本考核,奖优罚劣,赏罚分明,调动职工努力实现目标成本的积极性,降低成本。

2 质量管理规范化

首先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而后做好质量计划,对各个阶段实施有效控制并加强技术指导,使每道工序有方案措施、有交底和标准,建成精品。最后要注意确定改进目标,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以确保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 进度管理规范化

首先制定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进度控制,无论是进度加快、进度滞后都会对组织设计和施工工序带来问题,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进行补救,同时做好进度检查和协调调整。

施工企业施工进度管理往往是前松后紧,到后期感觉不能按时交付,迫不得已采取“救火”战术,勉强保住总工期。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和业主制定的工期不合理有关,但更多是由于项目管理没做到位,进度管理不规范造成。

4 防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规范化

指在施工实施阶段按施工总平面图,设置道路,组织排水、搭建临时设施、堆放物料和设置机械设备等,布局要合理紧凑,实现安全高效,井然有序,防止和尽量减少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尽量控制现场噪声,使其低于国家规定限值;正确处理固体废物,防止造成综合污染,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

5 合同管理规范化

合同“标的”对工程承包内容和范围进行严格的文字确认,切忌采用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描述,对于承包合同,一定要使用工程量清单的约定模式,避免产生争议。在谈判中的调整和修改,要及时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并以合同补遗或会议纪要方式作为合同附件,并说明它是合同组成部分。

确定合理的计价方式,对价格调整条款约定明确,不要签署所谓“总价包死”合同。因为一般建设工程工期都比较长,影响现场施工和合同执行的因素多,容易出现不可预见因素。约定价格调整条款可较公正的解决非承包人可控制的风险损失。

根据项目规模和业主管理模式不同, 确定合同款支付条款,在谈判时重点解决预付款支付进度,投标担保返还时间等,尽量缓解项目资金压力。

此外,承包人通过谈判使发包人接受并在合同文本中明确承包人保留由于工程变更、恶劣气候及“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承包人也无法预料的条件变化”几因素影响工期而延长工期的权利。

6 组织协调规范化

组织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施工项目实施周期长, 为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处理好项目内外复杂关系。

7 结语

总之,项目管理是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才能有序、高效、规范运作。项目管理规范化可提高管理水平,成功率和企业知名度,赢得更多客户,减少项目建立之初成本投入,迅速将知识、劳力、技能等资源转化为生产能力,使项目有较高的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子宏.浅论深化工程项目管理[J].甘肃科技,2004(2).

[2] 成虎.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招投标具有公开、公平、竞争等优点,是长期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成熟交易方式,是有效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工程招投标的目的是降本增效,防止不正当竞争。我国工程项目招投标起步晚,在理论和技术上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不规范之处,提高工程招投标管理水平,实现招投标管理规范化是现阶段专家研究的课题方向。

一、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标方利用不正当手段中标

现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些投标方贿赂招标方管理人员的现象,甚至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很多投标方投机取巧,只想着靠走后门等捷径拉拢招标方,而不是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另外,还存在一些低资质的企业支付给高资质企业一些报酬,从而假借其资质参加招标,或者串通其它企业,通过其它企业恶意抬价来使自身达到中标的目的,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招投标活动中也比较常见。

(二)招投标过程缺少监督管理

虽然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招投标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进行规范,但是实际中很多招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以情代法和以权代法的现象,存在着暗箱操作、明招暗定等情况,一些本来应该进行公开招标的工程项目没有开展,这都是招投标过程中缺少监管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后果,导致了我国近些年工程质量问题频发。

(三)缺少资格预审环节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很多招标活动缺少对投标方的资格预审,或者资格预审完全走形式主义,这一块缺少了一套完整健全的机制,缺乏有效性,审查过程过于粗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手段,最终造成了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的投标方中标,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

二、工程招投标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严格审查,规范招标文件编制

1.认真进行标前审查。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应该早审查,从源头上进行监管。招投标的工作范围不仅包括场内交易,还应该加强对投标前的审查工作及标后的跟踪监管工作。为此,招投标管理工作应深入工程各类审查工作中,完善标后跟踪与管理工作。

2.严格拟定合同计价方式。合同计价方式灵活多样,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合同计价方式,使得招投标工作变得高效。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的合同计价方式有固定和可调价格合同、成本和酬金合同等,具体使用哪种计价方式应根据工程情况而定,在合同中应详细说明合同计价方式。

3.规范招标文件编制过程。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文件是评标委员会评判的依据,也是投标方制定和规划招标文件的参考标准及签订合同的依据。因此,应依据相关规定,规范招标文件的具体内容,在招标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严格认真的执行相关标准,完善各个细节,使招标文件规范、科学、合理。

(二)做好标后跟踪管理,确保合同得到履行

1.强化标后管理措施。招标完成后,投标人只是完成了阶段性工作,还应加强标后施工过程的监管工作,防止施工方不按工程图纸施工,为了节省成本,擅自更改施工作业流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验收施工质量,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完善监管制度。

2.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明确了投标方在工程施工中的任务及细节性事务。投标方制定投标报价和编制底标都是以工程量清单为依据,并且以此签订合同,制定工程计划,完善工程细节,办理竣工结算等。工程量清单可以影响工程建设成效,决定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定期检查合同履行状况。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合同履行状况,通过多种方法,全面地检查工程施工状况,检查施工工程进度、设备状况、工程质量、有无工程变跟及支付款项情况等,检查招投标是否有规避或者违反规定的行为,监督项目部成员责任落实情况及工作执行情况。

(三)加强对招标机构的管理

招标机构在招投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加强管理。首先要提高对招标机构的监管力度,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使招标机构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应从管理企业事务、等级评价及考核、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企业诚信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同时还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及监管意识,使监督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其次,招标机构要强化自身建设,通过深入了解招标相关法律来规范招标活动,配备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提升服务质量,按照公平、公开、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招标活动。

(四)增强企业诚实守信理念

企业只有坚守诚信才能长盛不衰,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打造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树立企业精神,将诚信呈现在每个细节上,增加员工的诚实守信的意识。企业建立诚信首先要坚持诚信经营,定期自查,严格自律。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诚信奖惩机制,来鼓励诚实守信行为,有制度来保障诚信体系的建立,依据不守信行为的严重情况区别对待,一般性失信行为以批评教育为主,严重的失信行为按照企业相关规定及法律法规进行惩罚,以引起整个市场的重视。

三、结束语

工程招标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违规行为,影响建筑行业市场正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管理流程,通过量化评价指标、提升招标文件的管理力度、加强资格后审查等措施,加强对招标机构审查,同时加强中标后的跟踪管理工作,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使招投标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许佳.浅议工程招投标档案的规范化管理[A].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5).

[2]王欢.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招标,2012(24).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工程;论述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uilding pro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settlement management four asp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o a detaile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discuss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房地产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有些建筑企业由于只重视工程承揽,轻视管理,重视工程进度,忽视工程质量。随着承揽的工程项目的增多,在施工中只追求工程进度,而对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重视不够导致出现了管理混乱、工程质量下降、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滑坡的现象。施工企业要高度认识这种现象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危害,真正从思想上敲起警钟。

1.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编制一份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既能符合合同又能指导施工的网络进度计划,是履约合同的保证,指导工程的依据是控制进度、管理工期的凭证。在总工期的约束下,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保证网络计划落到实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好连续施工和均衡施工,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地交付生产和使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⑴合理控制工期、质量和费用,使项目管理达到综合优化。⑵通过施工网络进度计划及控制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异情况,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⑶除充分考虑时间控制外,同时还应考虑劳动力、材料施工机具设备等所必须的施工资源问题,使其最有效、合理经济地配置与利用。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与调整等手段,调动施工活动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进度目标,以确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总工期目标的实现。⑸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很多,如工程技术、组织与协调,气候条件、政治原因、人为因素、物资供应、地基情况等。如发生以上原因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应及时对进度计划加以调整,并作好记录,以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质量是建设的生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各专业技术人员应按以下几项要求进行工作:⑴熟悉并掌握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⑵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图集,掌握《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积极组织和参与图纸会审,并对图纸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作好图纸会审记录。⑶根据审定批准的工程项目总控制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方案中所确定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是否科学合理,施工措施是否得当,有无工程质量方面的潜在隐患,并根据实际施工变化速度情况,及时对计划作调整。⑷做好进场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的规格、性能、技术参数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并做好记录,对未经检查验收的或经检查不合要求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准在工程中使用。⑸做好隐蔽工程的记录和预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处理,并积极通知,组织业主、设计院、总监理工程师等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并作好隐蔽工程签证。⑹在施工过程各环节中,必须注意加强经过巡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特别是主要的结构部位,关键设备、关键部位的施工,施工现场一定要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并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操作规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及要求。⑺协助设计单位作好设计变更的签证,作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保管。⑻竣工前,项目经理部一定要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队对已完工程进行预验,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经各方同意后,再组织验收,并办理好验收手续。⑼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对异常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进行动态控制,从而使各项质量活动和工程实体质量保持受控状态,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

施工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把承包人项目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以施工生产活动为主体,制定各项专业性计划,并对其进行平衡、协调、监督与控制。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编制一个完整的项目施工管理计划,使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管理都纳入计划,并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其次在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与控制,尽量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按原计划进行;最后调整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因具体情况的改变,必须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完成工程任务招揽计划;确保项目施工按合同工期要求交工及竣工验收;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施工中的潜力;施工计划安排要结合工程任务的多少和工程规模的大小及工地现场分布情况进行统筹计划,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施工计划安排应适当,既不能太紧,又不能太松,计划太紧造成无法完成,计划太松则不能发挥施工效率。施工计划管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⑴通过计划向各级施工组织机构下达任务,明确各自的奋斗目标,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⑵为材料、劳资、设备等专业部门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劳动力需要量计划、施工机具设备用量计划等提供可靠性数剧。⑶项目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施工计划进行,保证项目正常开工。⑷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各专业部门按施工计划运作,确保项目工期按时完成。⑸可以促使各职能部门开展劳动竞赛,挖掘施工潜力,提高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4. 建筑工程施工预算、结算管理

施工预算是保证企业收入及控制支出的依据,是搞好项目核算的基础,是项目管理的命脉。搞好工程项目预、结算,对加强和促进施工单位的各项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点:⑴熟悉(定额)及取费方面的政策法令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⑵熟悉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掌握具体的结算方式。⑶及时、准确地根据各种变更资料对预算作调整,为调整结算打下基础。⑷单位工程完工后,及时向业主提供结算资料并办理结算手续,为工程项目结算作好前期准备工作。⑸整理好索赔资料,积极主动地向业主出并办理好索赔手续。

5.结束语

篇(7)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 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 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 CarHeyel.The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M].Van Nostrand Erinhold Company,New 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