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3: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交互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04年,承蒙《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厚爱,以“教学交互”为专题刊登了本人的《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等文章。时至今日,我很欣喜地看到上述文章的下载率和引用率一直居于同类文章榜首,例如《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一文下载1,823次,被引用266次。
从2004年至今的十年里,国际上网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对网络时代的学习形成了全新的认识,MOOCs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新的网络教育时代。这些发展的核心驱动即Web2.0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时代的教学交互的开展创造了非常便利的环境。为了对网络时代的教学交互特点和规律形成进一步的深刻认识,我们展开了联通主义学习的交互特点和交互规律的研究。
研究开展的第一步即对国际上2004年至今远程教育领域与交互相关的研究成果做系统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选定了5篇最有价值、启发性最强的文章进行翻译并希望与大家分享。通过与作者沟通,最终获得4篇文章的翻译权。这四篇文章分别从交互研究的严谨性、基于设计建构主义视角的有意义交互、等效交互原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的交互分析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化对交互的认识。
《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交互的定义、有意义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理论视角下的有意义交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义。文中提出的交互研究中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每一种学习理论下的交互的本质及其学习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促使我们从不同的学习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什么是有意义的交互,以及如何建构出高效的有意义交互的环境。
《严谨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对未来远程学习研究的启示》一文指出2007年以前国际上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缺乏严谨的方法,以及对交互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过于积极地假设等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的交互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反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中提出了包括交互的概念、教育与技术设计紧密结合以及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三个方面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模型,在促使未来的网络学习的交互研究更加严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虽然这篇文章发表于6年前,对于规范我国交互相关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等效交互原理”是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特里·安德森教授2003年提出的重要交互理论,他与日本学者宫添辉美于2010年合写的《等效交互原理》一文对该原理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审视,并从交互的价值和数量的角度对该原理进行了可视化的表征,且对国际上与等效交互原理直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述评,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章内容本身以及该理论对交互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在于对与这篇文章相关的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启示作用,以及研究者不畏权威、通过实证来验证理论,并不断反思和发展理论的求真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是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标志着一个以开放教育资源为核心的新的开放、非正式学习时代的到来。《开放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非正式学习时代的等效交互》一文首先解释了如何将等效交互的框架运用到分析网络和远程教育交互设计中,然后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运用等效交互的观点对MOOCs的三种变体(xMOOCs、sMOOCs 和 cMOOCs)进行了分类,由此来进一步明确主要的设计差异。该文章不仅能够帮我们深化对等效交互原理和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认识,而且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也有助于深入反思非正式学习时代中正式教育的角色转变的问题。
品牌是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内容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交互式网络广告作为塑造和维护品牌形象的重要渠道,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意义作为出发点,叙述了交互式网络广告概念特点、设计原则,最后分析了如何设计基于品牌形象塑造的交互式网络广告。
关键词:
品牌形象;交互式网络广告;设计
一、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取得消费者的青睐,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该某一产品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品牌形象有利于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网络广告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对自己所需产品的选择往往处于迷茫状态。那怎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最终让消费者做出最终的决定呢?在购买产品时,消费者首先要考虑买什么牌子的,然后在一定的品牌范围内,再考虑价格、性能等指标,因此,塑造和维护好产品的品牌,才能让消费者具有购买的欲望。
2、品牌形象有利于产品形成自身的特性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提升,消费者不单单关注产品的物理属性,也更加关心产品独特的象征意义个品牌内涵。品牌形象有利于产品形成自身的特性,如:市面上有不同种类的巧克力,而德芙巧克力因为自身的品牌内涵,成为众多巧克力品牌的佼佼者,尤其是情人节等特殊节日中,德芙巧克力成为一种象征,是男女青年的必备礼物。这就说明产品通过品牌的树立,可以让自身具有独特的内涵与意义,成为其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纽带。
二、交互式网络广告的概述
1、交互式网络广告的概念与特点
交互式网络广告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途径,通过视频、图像、声音等形式,与数以万计的网民、消费者进行沟通,宣传企业、产品以及塑造和维护企业、产品、品牌的形象。交互式网络广告与传统的广告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互动性。交互式网络广告突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让消费者自主观看或是取消广告的观看,促使广告的传播更加具有效果,也让消费者以兴趣为前提接受广告的内容,改变传统广告中消费者的被动与无奈的地位。二是体验性。交互式网络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让消费者体验产品,获取使用产品的真实感受,让消费者加深了对产品的印象。三是非线性。是否观看交互式网络广告的主动权交与了消费者,其可以选择也可以控制,让消费者从众多的广告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可以获取自己急需的广告信息。四是娱乐性。互式网络广告的设计一般具有娱乐性,以这种方式吸引并非收看广告人员的兴趣,促使网名变成潜在的消费者或是真正的消费者。五是集成性。互式网络广告集成了数字、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身,也呈现出了适合不同人群的视听效果。
2、交互式网络广告的设计原则
一是以受众体验为原则。交互式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推销产品。只有抓住了消费者的胃口,才能在众多相似产品中“拔得头筹”,如果以“中规中矩”的商业网站的方式(平面图片、文字等),以远远不能吸引浏览者。因此,交互式网络广告应运而生,其设计要满流性、娱乐性、体验性等形式,使得网页的浏览者可以对产品具有直观的感受,在充分了解产品信息的基础上,促使受众人群产生购买欲望。二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原则。由于交互式网络广告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用户的手中,如果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广告的内容将无法全部展现给用户,如果用户勉强看完了广告其也不会产生购买的欲望,有的会对广告产生差评,甚至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因此,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内容必须具有连贯性,符合用户的心理,符合用户的审美,满足用户的需求。三是以个性化与多元化相结合为原则。某些产品是为专门年龄阶段、特殊阶层的人群设计的,因此,交互式网络广告要具有针对性,设计出符合该年龄阶段、身份层次的个性化的广告,这样才能实现交互式网络广告的精准的营销特性。另外,在广告的形式上要体现多元化,促使广告以出其不意的效果吸引更多的人群的注意。
三、基于品牌形象塑造的交互式网络广告设计
1、尊重品牌文化
品牌塑造与交互式网络广告的设计息息相关,交互式网络广告可以促使品牌被更多的人们熟知,具有强大的传播作用,促使品牌在让人们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当要购买某中功能的商品时,就会想起该品牌,甚至让人们在没有购买欲望的时候,激发起其购买的欲望。这就需要交互式网络广告将品牌的文化、内涵、理念等进行宣传,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参与、互动等形式时,品牌的文化内涵应是其不变的宣传核心。
2、设计要简洁、明了
交互式网络广告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受众人群的喜好,以最直接、简单的方式,传递最有效的信息。唐纳德.诺曼曾指出,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功能简洁,易操作。因此,在设计品牌广告时,交互的过程中要给用户直接、简单、明了、轻松的体验过程,避免因繁琐丧失兴趣,而无法完成体验。
3、设计保证互动的顺畅性
只有互动的顺畅,才能保证传播的信息具有效果,否则将“功亏一篑”。通过交互式网络广告塑造品牌亦是同理。在交互式网络广告的设计时,必须能够保证广告呈现的内容能够被用户所理解,实现品牌与受众人群的顺畅沟通。因此,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形式多么具有创新性,如果无法实现品牌与用户的交流,那么广告也是失败的。
四、总结
交互式网络广告形式上的创新仅仅是一种手段,要想真正完成基于品牌形象塑造的交互式网络广告的设计,就要实现品牌与受众人群在感官上、情感上等交流与互动,并实现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体验,让受众人群充分感受品牌的文化内涵。
作者:邝家瑞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昌蕾.当代中国网络广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基于1997—2008年中国广告类期刊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0(2):1.
[2]曹向晖,从定位到体验一一浅谈交互广告的发展趋势[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交互
中图分类号:TP311.10
网络教学交互平台的建设是推动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有深远影响。交互平台的建设重点是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整合,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人”、“物”、“环境”教学立体化呈现。如何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教学资源通过技术融合,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时空分离带来的教与学不便,是网络教学交互平台构建的核心问题。
1 网络教学中交互理论基础
交互是指参与对象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双方互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引入了“交互”教育思想,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共同针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该理论强调了交互情景对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
1.1 交互式教学分类。教学交互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构建为目的,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这三者之间包含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课程资源之间的交互。
按照教学活动发生时间分,交互式教学可以分为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两类。同步交互是一种实时的交流方式,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同时进行的交流反馈。异步交互是发生教学活动之后的信息反馈,比如上课结束之后,课外时间学生对课程知识产生的问题向老师提出的解疑。
按照参与主体来分,交互方式分为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两类。人际交互是通过网络、通信等方式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人机交互是教师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等与教学资源产生的交互。
1.2 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交互活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之间交互提供技术支持,并能够实现同步和异步的交互方式。在交互平台中涉及人、资源、环境等多种要素,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要素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适应,使学习更加自然化、人性化,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活动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协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将协作意识和社交技能应用到学习中,通过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
教学控制:教师通过教学系统可以直观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教学水平。
资源管理:教学平台的适用性还在于教学资源的规范化、丰富程度。教师通过创建教学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同时学生对教学资源可以进行反馈和评价。
2 网络教学交互平台研究现状
网络教学交互平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应用,起初国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基本都根据教学实际和科研需求而提供相应的内容,零散的课程信息没有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撑。
现在国内外高校对网络教育及网络教学系统建设日益重视,虽然在实现数据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目前绝大部分教学平台是以资源建设为中心,只关注教学资源积累共享,忽略了教学资源在课程建设中的多样性、使用者的多层次性,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重知识的呈现,而不重知识的获取、管理、交互、加工、应用及评价,缺乏一套良好的机制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管理,从而造成资源的堆积和浪费。
在网络教学交互理论方面,专家提出了网络教学中的三类交互作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类型。网络教学交互理论促进了教学系统的设计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转变,国内很多高校在原有网络教学系统中增加了聊天室、论坛、个人空间、讨论组等功能交互模块,实现了简单的师生学习交流。这些交互模块独立设置,没有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情景,难以模拟现实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习。
3 交互平台设计原则
网络教学交互平台是以认知学、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设计,在设计上中要充分考虑到交互元素的完整性和交互逻辑的合理性,系统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3.1 系统适用性。系统要符合高校教学理念,功能完善,资源丰富,能够真正实现授课学习过程与人的思维方式一致,面向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特征,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库之间建立有效的交互策略。系统应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情景定制、教学资源构建等开展智能化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用户的交互请求实时处理,形成多级互动的交流学习社区。
3.2 系统友好性。系统功能使用复杂度要低,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人机交互界面简洁鲜明,能够让师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应用菜单,体现系统定制化的多样性。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合理,模版设计科学灵活,易于操作。交互工具快捷方便,最大限度发挥使用者主动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
3.3 系统可控性。及时的交互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学习,对系统的可控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交互元素对其他教学要素的控制和管理,保证整个教学系统中各功能紧密关联、完整统一。
4 交互平台功能设计模型
网络教学交互平台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教学环境”为基础,满足教学主体的情感需求,系统功能主要有一下模块:
4.1 网络教学交互模式。教学交互平台设计五种教学活动交互行为,如图1所示。
教师之间的交互:在进行讲授过程中可以允许其他教师的加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的听课或旁听,可以促进老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教师通过创建课程、教学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及时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对课程知识难点和对课程的评价提交给老师。
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组织,采取一对一或多对多的形式,对课程知识进行交流。
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教师通过课程计划提交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并针对学生的评价信息对资源进行改进。
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交互:学生通过教师的资源来获取课程知识,并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
4.2 网络教学交互平台功能。基于交互功能的教学平台设计符合教学规律,具备完整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实现同步、异步的学习交互。功能模型如图2: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交互平台的灵魂,课程建设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课件制作,知识点解析,习题集等。
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创建教学活动环境,课程授课以教师创建为主,提供教学环境的仿真模拟。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发起讨论组,对问题的疑点进行提问讨论。
教学交互:交互模块设计实时同步交互和非实时异步交互,采用在线聊天、问题答疑、创建讨论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确定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收集方法,解释数据的标准,指标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教学测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场提问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量评价。还可以通过建立试题库实现在线考试。
5 小结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增强“教”、“学”方式的互动性是网络教学应用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相关网络教学理论为依据,以教学活动中的交互功能为核心给出交互平台的设计思路和构建模型,加强教学平台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对现代化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尔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1,4.
[2]刘春荣,刘宝艳,冯中.网络教学平台中交互模块的分析与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关键词:交互式课堂教学;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交互式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溯源到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所谓交互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情境引导,自“定”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表明: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网络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环境。如在讲授《认识时钟》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巧妙地把学生带入钟表店,在钟表世界中,让学生自然融入钟表世界的情境中,去观察各种钟表。边观察,边思考,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制订本节课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源自学生特定的兴趣与感受,源自学生的内心,因而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二、人机交互,自主探究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认知工具,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线索,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个别化学习,独立查找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独自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归纳过程。丰富的资源和各种工具、平台为学生的研究、表达和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三、多边交互,共同完善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互动性”是小学数学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要求学习者利用网上资源的交互功能与多种交流手段。这种合作化的交流学习,使学习者集思广益,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全面,从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
四、自主评价,全面学习
一、教学交互与媒体
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获得疑问的解答,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在网络教育中,选择教学交互媒体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许多的因素,媒体特性、学习者特征、教师的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都在其中。
二、网络教育中教学交互媒体的特性比较
本文主要对常用的交互媒体——QQ、MSN等聊天工具、音频会议、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网上教室、邮件、BBS、Blog以及最近两年兴起的微博这八种交互媒体进行了比较探究。通过参考丁兴富提出的媒体教学功能分析系统(媒体教学功能结构方阵图)和陈丽编著的《远程教育学基础》一书,笔者认为在网络教育中,可获得性、表现性、受控性以及成本这四个教学交互媒体的特性是比较重要的。下面我将结合媒体的这四种特性,对网络教育中常见的八种教学交互媒体做一个系统的比较分析。
1.可获得性
这是选择交互媒体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不管选择的交互媒体有什么特性,如果学习者根本就得不到,这样的选择是没有意义的。可获得性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及其所在学习环境的情况,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对媒体的使用情况不同。媒体的可获得性是判断学习者是否适当地获得媒体的最有力工具。各类媒体的可获得性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和QQ等聊天工具的可获得性是最好的,那么这两种交互媒体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从接受信息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来说,QQ处于被动的局面,而微博处于主动的一面,这是因为在微博里面,我们可以只关注我们感兴趣的信息,不同于在QQ上面被动地等信息来找我们。另外,从交互内容来看,QQ群的交互内容通常是缺乏主题的讨论,而在微博群里面我们可以对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交流更有针对性。目前还有学者提出将微博作为网络教育中的电子学习笔记。可见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微博已引起教育界的各方关注,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博在未来网络学习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2.表现性
表现性也称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每一种媒体对信息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是它们的特点和能力是不同的。所有的媒体特性都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各类媒体对不同学习结果的表现性如表2所示。
在这里,我们把媒体分为两类,基于文本的交互媒体——QQ/MSN等聊天工具、邮件、BBS、Blog和微博,和基于音视频的交互媒体——音频、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和网上教室。从表2里面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文本的交互媒体对于言语信息这一教学目标的表现力优于基于音视频的交互媒体。
(2)基于文本的交互媒体和基于音视频的交互媒体对于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表现力是相当的。
(3)基于视频的交互媒体对于动作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表现力优于基于文本的交互媒体。
(4)基于视频的交互媒体对于动作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表现力优于基于文本的交互媒体。
(5)基于视频的交互媒体对于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表现优于基于文本的交互媒体。
3.受控性
受控性指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参与性是指学习者在利用媒体进行学习时的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受控性的难易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参与积极程度。各类媒体的受控性与参与性程度如表3所示。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受控性好的交互媒体,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不一定高,但是受控性差的交互媒体,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肯定不高。任何一种媒体,它是否能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对使用媒体的设计,当然也要依赖媒体自身的特点。要想设计出促进主动学习的教学交互媒体需要教学专家、学科和制作专家的大力支持。一般来说,媒体的受控性可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或者经常地操纵练习得到提高。
4.成本
正确地分析媒体成本是网络教育中选择和使用媒体的基础。不同媒体的成本不同,这是显然的。同一媒体,当学生数变动时,单位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人数的增加或减少对成本利用率也会有影响,这个结果也是重要的。表4为各类交互媒体成本利用率的比较。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08AKS00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GL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YJC630252);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WYM11002);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徐万里(1977―),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摘要] 构建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适应多变环境并维持竞争优势,而探求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有助于回答企业动态能力从何而来、如何构建和发展演化等基本问题。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理清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及工作基础,高管团队理论提供了一个明确动态能力微观主体的崭新视角,基于这一视角,可进一步明确高管团队的工作基础是他们的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
[关键词] 动态能力;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067―06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的加快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当前企业面临着更为多变的竞争环境。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基于稳态环境建立的核心能力被变化的市场不断侵蚀,甚至这一核心能力由于路径依赖和相对粘性往往使企业陷入“惯性陷阱”或“核心能力刚性”的不利局面。因此,在多变环境下,企业希望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构建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概念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维度结构、作用机制、功效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企业动态能力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启示,但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方面却仍然有许多基本问题未能得到重视与解决 [1][2]。例如,谁是动态能力构建的微观主体?微观主体构建企业动态能力依赖的基础又是什么?企业动态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最近的研究表明,动态能力概念根源于组织个体或团队之中,把研究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探讨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和演化机理,有助于回答动态能力从何而来、如何构建和发展演化等基本问题[1]。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研究对动态能力的理论发展及企业实践也至关重要,但文献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企业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的系统性研究还非常少[2]。本研究将高管团队理论纳入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并引进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一方面期望建立基于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研究框架,在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微观基础及演化机理等方面做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本研究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结果为企业构建动态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为政府推动企业转型与升级提供具体的指导,因而本研究兼具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动态能力的研究进展
动态能力理论自提出后,一直受到战略管理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剧烈、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理论界和企业界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外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能力的内涵与定义、动态能力的维度构成、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动态能力的作用与功效等方面。具体而言,动态能力的内涵与定义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从组织管理过程的角度直接对动态能力进行定义,另一种是从组织能力阶层的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定义,从而区分高阶的动态能力与一般能力。动态能力的维度构成则主要从构建动态能力的行为角度探讨,例如一些学者将动态能力划分为感知变化、抓住机会/规避威胁、资源重构三个维度 [1][2]。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主要从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吸收能力等角度进行探讨。动态能力的作用与功效主要结合环境变动、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最近,国外出现了少量探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文献。例如,Hodgkinson & Healey(2011)基于高层管理者直觉、情感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探讨了动态能力的心理基础[2];Argote & Ren(2012)尚未出版的工作论文探讨了交互记忆系统在动态能力构建中的基础地位[3]。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5期徐万里,钱锡红等: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研究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评述和总结、动态能力的维度与测量、动态能力的功效与作用机制、动态能力与我国国情结合的应用研究、动态能力与社会网络理论结合的研究等方面。最近,国内也出现了少量探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研究。例如,徐万里等(2009)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并提出高管团队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微观能动主体[4]。
从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的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维度结构、功效与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企业动态能力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启示,但关于动态能力微观基础与作用机理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缺乏将动态能力拓展到微观层面的系统性研究,尤其缺乏对动态能力构建主体及构建基础的研究。
(二)社会网络与动态能力研究进展
社会网络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独到的研究视角与解释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管理学界的关注,受到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视,逐渐呈现出与其他研究领域相结合的趋势。在创业管理领域中,强调社会网络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意义[5];在创新领域中,社会网络也逐渐受到重视,认为中小企业可借助企业间网络开发而实现创新能力提升[6],钱锡红等(2010)的研究则强调了企业网络位置对创新能力的影响[7];方放和王道平(2008)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企业R&D网络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8]。
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和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也逐渐呈现相互结合的趋势。例如:董保宝(2012)在研究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关系时,发现动态能力起到了中介作用[9];王栋等(2011)以社会网络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企业外部网络范围和网络强度对战略变化速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战略导向的企业在利用网络推动战略变化过程中的差异[10]。
从现有研究看,动态能力研究加强了与社会网络理论的联系,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企业层面展开的,从高管团队的视角探讨社会网络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在动态环境下,由于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这时,企业更需要高管团队通过其丰富的社会网络搜寻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网络来感知环境变化、调整组织战略。因此,学术界应加强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视角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
(三)交互记忆系统与动态能力研究进展
交互记忆系统指的是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彼此依赖的,用以编码、储存和提取不同领域知识的合作性分工系统。在团队工作中,个体成员试图掌握所有相关知识是不现实且不必要的[11],交互记忆系统的存在使得不同领域的知识由各领域的专家负责,这样每个成员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工作,既减轻了成员个体的认知负担,又减少了成员间的信息重复,有助于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随着交互记忆系统研究的深入,交互记忆系统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动态能力领域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有重要作用 [11][12],因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对所需处理的信息总量及决策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管团队必须借助交互记忆系统进行工作,使成员既能在各自负责的任务领域内深入发展,又能获得广泛领域内的专业支持,从而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12]。因此,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为企业的信息整合与决策提供了高效的工作基础。
从动态能力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来看,学术界已逐渐认识到交互记忆系统对动态能力构建的重要性,较有代表的成果是Argote & Ren(2012)的工作论文,他们探讨了交互记忆系统在动态能力构建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3],但总体而言,将动态能力与交互记忆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系统性研究目前还不多见,大多为零散的理论观点。
三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及构建工作
组织能力可分为运营能力与动态能力两种,动态能力本质上是调整与提升运营能力的高阶能力。由于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动态能力的本质,因此被学术界广泛采用 [1][2]。但是,根据这一逻辑,动态能力也可能被更高层的组织能力所调整与提升,进而,这一能力追溯将是无穷尽的;也就是说,动态能力理论面临一个能力无限溯源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非常有必要引进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这样有利于我们理解动态能力的来源与构建,有助于解决能力无限溯源的问题,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竞争优势差异化的根源[1]。
目前,学术界系统地探讨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研究文献不多,大多是探讨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时提出的一些零散观点。其中,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观点有:Eisenhardt等(2010)认为,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应该是推动组织战略更新以适应变化环境的高管个人或高管团队,他(她)们通过某一途径推动动态能力的演化[13];Hoskisson等(2011)的研究强调了企业家作为组织能力构建主体的重要性[2];Teece(2007)认为,动态能力的实现关键在于高层管理者战略职责的体现[1]。国内代表性观点有:耿新和张体勤(2010)认为企业家的社会网络是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结合组织宽裕的影响探讨了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动态能力的影响[14];徐万里等(2009)认为企业高管是构建动态能力、推动组织能力提升的微观能动主体,并提出一个企业动态能力螺旋式提升运营能力的理论框架[4]。
从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研究现状看,虽然这一研究主题意义重大,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1][2],且大多是从企业高管个体角度展开讨论。然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管团队的研究学者就指出,为了应对当前复杂的竞争形势,适应外部复杂变化的环境和内部不断扩大的组织规模,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早已过时,企业必须由团队来充当“英雄”[15];而且,动态能力理论特别强调环境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对企业的决策与反应明显提出了更高要求,残酷的外部市场迫使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决策,此时,以团队协作方式工作的高管团队无疑比高管个人更能有效地领导企业进行资源重构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因此,当前非常有必要明确高管团队作为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地位,加强从高管团队这一视角探讨动态能力构建的微观机理。
企业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感知变化、抓住机会/规避威胁、资源重构 [1][2]。我们认为,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三个阶段与高管团队的微观主体工作密不可分(见图1):在环境没发生变化时,高管团队的主要工作是主持企业正常运营,维持原来的运营能力体系;同时,高管团队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企业外界信息,密切关注外部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当高管团队通过信息分析确认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将要发生变化,则根据收集的信息做出战略决策与规划,以抓住机会或规避威胁;将战略构思付诸实施,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执行,推动企业资源重构与能力调整;当高管团队完成上述工作后,企业便形成新的运营能力体系,在新环境中优势运营。图1所示的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过程与高管团队对应工作,有利于我们理解高管团队作为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地位。
企业进化理论(Enterprise Evolution Theory)认为,企业具有类似生物进化的“拟生物特性”,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上也应有类似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机制与基础。生物体为了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外周神经系统和反应迅速的中枢系统:生物体通过遍布全身的外周神经末梢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并经外周神经将感知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系统做出判断与反应,最后再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发送指令以做出应对。动态能力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资源重构的能力体系,那么,高管团队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他(她)们获取环境信息和发送战略调整指令的基础通道是什么?面对海量、复杂的经营信息,高管团队高效处理信息并进行战略反应与决策的工作基础又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角度引入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构建出具体而微观的高管团队工作基础研究模型,并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高管团队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和作用机理。本部分研究将提出,高管团队的组织内网络、组织外网络是他(她)们收集信息、感知变化的信息通道(类似生物体的外周神经系统),也是他(她)们推动企业资源重构与能力调整的工作基础;而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则成为他(她)们高效、专业地分析信息并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平台(类似生物体的中枢系统)。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如图2所示。
高管团队在企业中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他(她)们既是企业内部的最高领导层,负责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并协调整个组织的运营,又是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重要行动者的关键节点,必须对不确定环境进行敏锐观察,以挖掘潜在机会和规避风险。高管团队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她)们拥有沟通企业与外部市场的组织外网络,还拥有作为企业最高层对企业内部运营进行控制的组织内网络,这些网络是高管团队感知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企业资源重构、执行新战略意图的重要信息通道与平台,也是高管团队推动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演化的重要基础[4]。因此,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在企业构建动态能力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大量复杂的经营信息,高管团队的个体成员试图独立掌握并有效分析全部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可使不同领域的信息由专门负责的团队成员处理,这样每个成员都可以集中精力处理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工作,既减轻了个体的信息负担,又能获得其他成员的专业知识支持,因此更能提高高管团队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环境动态性越强,信息的复杂性及非程序性越高,为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信息而寻求他人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大,此时,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更加突出[12]。因此,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交互记忆系统将在高管团队处理大量复杂、非程序性决策工作时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企业能在动荡竞争环境下更高效地应对外界变化。
五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
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我们基于对动态能力、高管团队社会网络和交互记忆系统维度结构的分析,构建出一个更具体的理论模型。
动态能力维度分析。本研究基于Teece(2007)及Hodgkinson & Healey(2011)的工作 [1][2],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感知变化;抓住机会/规避威胁;资源重构。动态能力的这一维度结构划分符合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能力调整的思想[1]。
高管团队社会网络维度分析。本研究将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分为组织内网络和组织外网络两类,并基于Collins & Clark(2003)的研究探讨高管团队两类网络的三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的大小)、网络范围(网络的多样化),以及网络强度(联系频繁程度、持久度以及情感纽带)。
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维度分析。本研究基于Lewis的研究工作 [11][12],将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分为三个维度:(1)专业度,指高管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分工程度;(2)信赖度,指高管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对团队成员彼此的专业胜任力信任程度;(3)协调度,指高管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程度。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管团队的社会网络是感知企业环境变化,执行新战略意图、推动企业资源重构的重要信息通道,而交互记忆系统是信息分析与战略决策的重要平台,两者都是高管团队推动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演化的重要基础。同时,高管团队根据交互记忆系统的工作需要,将对他(她)们的社会网络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使得社会网络能更高效地配合交互记忆系统进行工作,因此,高管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将对社会网络产生影响。此外,高管团队社会网络收集的信息需要经过交互记忆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因此,高管团队社会网络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作用效果,还受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调节。综上分析,我们总结出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框架(如图3所示)。
图3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
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
六结束语
本研究将高管团队纳入到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澄清“谁”是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并分析动态能力提升运营能力的过程与高管团队的微观主体工作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在明确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基础上,探讨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并分析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基础作用;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提出具体的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模型。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新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中缺乏将动态能力拓展到微观层面的研究,更缺乏从团队层面探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实证研究,本项目从理论上澄清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并探讨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基础,从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角度拓展和充实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研究,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二)理论的突破。本项目将高管团队理论纳入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并从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工作基础角度引入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建立基于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动态能力微观机理研究框架,在动态能力的构建主体、构建基础及演化机理等方面做实质性突破;同时,本研究加强了动态能力理论、高管团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的联系与结合,使相关理论变得更为系统与完善。
(三)具体的实践指导。本研究从高管团队作为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的微观视角展开研究,详细分析高管团队构建动态能力的基础,立足于微观层面,对高管团队社会网络和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企业构建动态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为政府推动企业转型与升级具有实践指导与决策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13): 1319-1350.
[2]Hodgkinson G P, Healey M P.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13): 1500-1516.
[3]Argote L,Ren Y Q.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A Microfound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8):1375-1382.
[4]徐万里,钱锡红,孙海法.动态能力、微观能动主体与组织能力提升[J].经济管理,2009,31(3):167-172.
[5]Kiss A N, Danis W M. Social Networks and Speed of New Vent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during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010, 8(3): 273-287.
[6]KonstiLaakso S, Pihkala T, Kraus S. Facilitating SME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rough Business Networking[J]. Innovation Capability & Business Networking, 2012, 21(1): 93-105.
[7]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8]方放,王道平.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77-81.
[9]董保宝. 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基于动态能力中介效应的视角[J].管理学报,2012,9(1):50-56.
[10]王栋,魏泽龙,沈灏.转型背景下企业外部关系网络、战略导向对战略变化速度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6):76-84.
[11]Lewis K, Belliveau M, Herndon B, Keller J. Group Cognition, Membership Change, and Performance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7, 103(2): 159-178.
[12]Lewis K, Herndon B.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5): 1254-1265.
[13]Eisenhardt K M, Furr N R, Bingham C B. Balancing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in Dynamic Environment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6): 1263-1273.
祝智庭教授在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一文中,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种模式中,多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全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利用多种现代教育媒体(幻灯、投影、电声、影视、计算机等)与传统教学手段(语言讲授、体态呈现、印刷教材、板书、模型)相结合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传统手段或电教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也可以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水平上呈现与阐述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既具形象与直观,又有抽象与概括,因而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既利用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又利用体态语言直接传递信息;学生的问答与表情又直接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2.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个别化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是指按每个学生配置一台多媒体计算机,把全部计算机连接成局域网,每台计算机安装网络教学软件,教师机安装控制软件,就组成计算机网络教室。在网络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该模式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按联想的方式,把多媒体信息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学习者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设计课件掌握学生学习的进程和程度,实现了个别化教学的策略。
个别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模式,是学生自主利用媒体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于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机的使用进行控制,以及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个别辅导、答疑,也可以进行个别练习、测验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到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信息,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利用网络教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更有发展前景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
3.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交互式网络在线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与电视媒体的视听功能得到有机结合,形成了具备综合处理与传输多符号信息能力的交互计算机信息网络。它的信息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双向交互等特性,为传统的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途径,出现了将课堂教学与广播电视融为一体的“远程交互式网络在线教学模式”。网络结构中的用户可以使用多种媒体进行信息交流,作为教学过程则主要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局域网与其他用户(教师、学生等)或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流,若内容不能满足学习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向区域网、甚至广播网提出申请,与更远的用户或资源中心交流信息。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社会建构主义的现代教学思想。
1.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直觉、形象思维的发展。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视听觉和交互媒体,促发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传递信息,更加符合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尤其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2.教师指导作用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正是当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旨。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最突出的体现是,通过教师的"言传"即语言文字的表达促进学习者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3.使教育者获取广泛的知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持点是共享性,我国提出的全国高校互联教育科研网和Intcrnet联网,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保证了学生能够对科学概念和技术进行探索和创新活动;4.强有力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精神。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特别使网络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重复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声、光、色的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