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3: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建筑艺术魅力;本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方法论
The Analysis and 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m
Lou Shi-feng
( Pingdingshan City Planning Bureau Planning Center, Pingdingshan,henna 467000 )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6.2.3 所谓“静悟”,就是在欣赏中全神贯注,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融入艺术形象之中,进行超实用的观赏,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经验,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对建筑作品内容达到超出表象的理解,彻悟出深刻意蕴。
7.结语
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一个永恒而神秘的话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物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美感效应,它所涵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对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为此而付出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建筑;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60-01
什么是美的建筑?什么是丑的建筑?在建筑“美与丑”的探讨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建筑师认为心理学和美学等社会科学首先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他们拒绝科学技术对建筑的渗透,以为这样会消灭个性的创造和灵感意识的作用。他们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反理性的,反规律的,而科学却是一种规则,会限制了艺术的表现。这种思想,源于古希腊的古典主义强调的比例的和谐和理想的美。另一种观点,来源于古罗马的工艺技术的思想。他们认为,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一方面使得偏重技术法则的技术形态被赋予了建筑艺术美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又在建筑艺术的内容中植入了技术美的因子,两者的融合避免了将建筑整体生硬地分割为技术与艺术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方面进行拼凑,只有技术与艺术一体的建筑结构才会具有最大的建筑表现力。
近年来,一大批异形建筑纷纷涌现,这些过去只能在设计图上看到的另类建筑,如今已经跃出图纸真实地屹立在我们面前。它们的主创者不乏建筑界的许多明星设计师,例如库哈斯、哈迪德以及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等。这些现代建筑的出现,瞬间引起建筑界一番热烈的争论,然而在诸多争论的背后,有一点被大家所公认,即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成为启发建筑师进行此类建筑创作的原动力,也为这些另类的“异形建筑”付诸实践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作为各种科学技术在建筑学中应用与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当代建筑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活跃的因素,而建筑艺术作为一门感性学科、一门造型艺术,是通过理性的建筑技术实现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所具有的多重属性的表现之一。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技术是功能的基础、艺术是上层的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技术的发展、革新为艺术提供了物质可能,也为艺术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而艺术审美引领技术特征的演变方向,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艺术审美观直接影响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达。
一般情况下,技术先进与否与建筑的发展关系重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在建造时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建筑技术是物质手段,是建筑的前提,忽视技术的发展,没有先进的物质手段来保证,往往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再好的方案不过是纸上游戏而已。
二、建筑技术本身便是一种艺术
密斯曾说,一旦技术达到了完美,就升华为艺术。换言之,在技术达到了某一高度后,技术本身便成为了一种艺术。
我国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谈到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区别时,提到一个概念,这就是“建筑美”。简明的说,建筑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换言之,建筑美就是建造之美,反应了建造者的技艺水平。
我们常说的“技术美”就是将艺术和技术当做一个钱币的两个面的观念。“技术美”是西方的思想,这是他们长期研究自然科学产生的信仰。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不论其多么的纷繁杂乱,其背后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规律在控制着。在建筑丰富多彩的背后,同样有一个规律存在,这就是建造技术本身的自然规律。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就一定是丑的。历史上的优秀建筑都具有清晰的结构传力系统,而用最少的材料去覆盖最大的空间或者取得最大的承载力的建筑形式,才是完美的,才可能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建筑艺术,才能永载史册。
三、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离不开建筑技术。既然技术与艺术有着必然的联系,那必然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而应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真正完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当今世界,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最热点的问题。节约资源、能源、生态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即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便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建筑设计,不考虑结构与构造的问题,而仅仅关注于其造型与形态,那很有可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生态环境上的负担。
例如由塔利伯特和达欧斯特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设计的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该体育场就像一艘的巨轮静卧在蒙特利尔岛东部,白色的体育场造型奇特,斜塔高达1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倾塔。但是,其结构与构造的不合理,导致了其不菲的造价和运营费用,使这届奥运会成为了历史上最赔钱的奥运会,也给蒙特利尔人带来了沉重的债务。32后,在中国,诞生了另一个“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那便是北京新标志——鸟巢。关于鸟巢的批评,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略闻一二。“结构形式不合理”、“用钢量太大”和“造价太高”是听到最多的批评。
诚然,像鸟巢、蒙特利尔体育馆这样的建筑,的确有着它们优美的造型和新颖的创新,可能会有些人认为这其间所浪费和消耗的资源和材料是寻求创新与突破应付的代价。现如今的世界,资源与能源极度紧缺,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我们需要将艺术与技术更好更恰当的结合,才能做到节省资源与能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特拉享伯格,[美]海曼著,王贵祥等译.西方建筑史[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蒋伯宁.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J].城市建筑,2010.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 哥特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
哥特艺术是人类为表达某种特定的生存理念及满足其精神慰藉和审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伟大艺术形式。哥特式艺术形式主要是指一种区别于罗马风格的玉树形式。从十八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中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风格而被归类于哥特文学范畴,两者的联系是其浪漫主义精神气质。哥特文学代表H.P.洛夫克拉夫特曾指出:“哥特文学中最为有力的道具中最重要的是:地处荒野的一座高大灰暗的哥特古堡建筑,潮湿的楼梯、荒芜的藤蔓植物……”这说明哥特建筑在哥特文学创作中成为文学家长期的关注点。哥特文学与哥特建筑艺术具有极其相似的文艺观,并受到各方文化人士的关注。从社会人文背景看,哥特文学和哥特式建筑艺术产生的背景都在动荡和繁荣的冲击中。哥特建筑艺术和哥特文学的复兴繁荣并非偶然,导致哥特趣味复兴的特殊情感与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由方兴未艾的浪漫主义所激发,它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在思想观念、审美旨趣以及文化重心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朱迪斯・本内特和沃伦・霍利斯特在著作《欧洲中世纪史》中指出:“从罗马式到哥特的转变过程,也正是情感向更强烈、更精致的方向转变的过程,哥特建筑是生动的、挺拔的、热情的,满含着抒情诗与浪漫传奇中那种高度的敏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哥特文学作为欧洲文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哥特文学对于哥特建筑艺术的关注从贺拉斯・瓦尔浦尔创造的第一本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哈里发沉沦记》就已经开始。由此开始,哥特文学创作的初期到成熟时期,哥特建筑艺术始终是哥特文学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哥特建筑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探析
西方建筑史几乎没有其他阶段像哥特时期一样带来如此的风格诠释,这朵充满诗意和结构天才的奇异之花曾被解释为天主教、民族特性、建筑守诚、经院哲学等原因的必然表达方式。建筑物作为“凝动的音乐”,不仅具有美学上的功效,而且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物化形态。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重要的文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史家对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与本质都予以了深入的探讨。歌德曾在《论德意志建筑》中以极其浪漫的笔调记录了斯特拉斯堡带给他的心灵震撼。而黑格尔则从哥特式建筑艺术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出发,明确将其归入浪漫型艺术。在《美学》一书中,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就建筑而言,浪漫型建筑要求在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体现哥特的精神内涵。而宗教建筑无疑是浪漫型建筑之典范,因为宗教本身追求的就是无限精神对有限物质的超越。在黑格尔看来,最能体现浪漫型建筑特征的就是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艺术。
哥特建筑作为城市兴旺安定的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市民感情的寄托,是城市生机的精神反映。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结构是尖拱(ogival or pointed arch)或称尖拱券和肋架拱顶(ribbed vault)。独特的建筑形式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着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哥特式建筑艺术的这种向上自由飞升的努力以及两侧立柱相交汇于尖顶的形式体现了人的心灵对有限存在的超越和主体与上帝的和解。哥特式的建筑艺术是“把自己提高到越出单纯的目的而显现出它本身的无限,这种对有限的超越和简单而坚定的气象就形成哥特建筑的惟一的特征。”哥特式建筑结构本身所体现的对精神无限性的追索正是浪漫主义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浪漫主义艺术崇拜力量、激情、诗意,追求奇异不凡之美,痛苦与冲突之美以及震撼之美,这使它们傲然自得地超乎那沉静、平衡、规矩、微小、平凡的事物之上。哥特式的建筑中追求的变动是浪漫主义打破古典式单纯与静穆的方式,变化本身是对自然千差万别、不拘一格的模仿,它把艺术从机械的程式与规范中解救出来,赋予其丰盈的生命力与生动的表现力。因此,哥特式建筑艺术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浪漫主义美学取向与精神诉求,为哥特文学的创作者们所推崇。
二、哥特文学理论中的浪漫主义
哥特文学中的背景环境通常会设置在哥特建筑中,通过对哥特式建筑的刻画与展现,孕育恐惧、黑暗、压抑的情感。建筑艺术中的哥特风格彰显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而文学中的哥特风格同样与浪漫主义息息相关。“浪漫”源于英文中的Romance,是“传奇”的意思,这种传奇最早由罗马语写成而得名。因此,传奇是滋养浪漫的根基。黑格尔也认为哥特式是浪漫的,因为它的不规整性打破了传统古典式的宁静。在哥特式文学诞生之前,浪漫主义运动已在英国悄然兴起,它表现为轰轰烈烈的复古运动以及一系列正在改变的审美趣味与标准。浪漫主义作为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来超越现实的乏味与有限。而浪漫主义的超常想象力正是哥特艺术的显著特点。
哥特建筑成为哥特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整个欧洲文化界对建筑艺术的关注;二是哥特小说的创始人贺拉斯・瓦尔浦尔个人兴趣中,对哥特建筑艺术的热爱。他居住的草莓山庄是一所仿哥特建筑的古堡,在创作《奥特朗托城堡》时,为了在小说中创造哥特式的恐怖气氛,并使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贺拉斯思想受到哥特建筑的启发。他率先把充满神秘浪漫色彩的哥特古堡引进小说中,使其成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和情节演进的环境。哥特文学的表达方式脱离了由笛福等人在l8世纪上半叶确立的文学传统,不受真实性与可能性之束缚。哥特文学的场景往往设置在遥远的中世纪或充满异域情调的东方和欧洲南部,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疏离为哥特风格的艺术家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维度。它体现在哥特文学家们拒绝描写日常平庸的生活,他们采用超自然的素材,运用虚幻的场景、离奇的情节、夸张的手法讲述神秘、荒诞、超凡的人物与事件,浪漫主义者正是通过想象编织的奇迹来对抗常态的生活。
哥特建筑在哥特文学作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哥特文学的创作主题呈现了人类心灵世界的邪恶领域,它为理性光照下的十八世纪构建了一个野蛮而黑暗的过去。在哥特艺术构筑的世界中有对中世纪乌托邦式的幻想,对古诗民谣考古式的发掘,对如画废墟、风景园林以及东方异国情调的激赏。与此同时,也有一种恐惧、阴郁、颓败的艺术审美取向在文学中逐渐酝酿。哥特式文学艺术中总是着力表现消极的与非理性的方面,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心灵世界放大,使之把失常与异化纳入进来,这些被压抑的情感与思想往往通过梦境、幻觉甚至疯癫来表现。哥特式文学艺术正是通过进入这些不受理性掌控的意识之外的领域来深入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哥特文学的上述特征中我们不难看到浪漫主义所强调的诸多价值,对野蛮原始、离奇古怪、超常力量、非凡人物、强烈情感与夸张想象的偏爱以及对隐蔽欲望、邪恶本质的直面揭示。因此,哥特文学艺术享有“黑色浪漫主义”之称。
在艺术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哥特文学与浪漫主义都将情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情感的抒发往往寄情于自然,浪漫主义欣赏田园牧歌式的静谧,也讴歌大自然充满原始野性的崇高之美。而哥特文学中层峦叠嶂的高山、岩石突兀的峭壁、强盗出没的幽暗森林、惊涛拍岸的海滨礁岩、骤然出现的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无不唤起崇高的激情。爱尔兰哲学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关于崇高与美的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中将恐惧作为崇高的心理基础,因为恐惧是人类各种情感中最强烈的,没有哪种情感能像恐惧那样有效地使精神丧失一切行动与思考的能力。此外,哥特文学艺术又通过一系列的极端对立来保持情感的高度敏锐,助长了夸张的情感,唤起放纵的激情,它使读者不寒而栗,并满足其迷信的幻想,滋养他们对神秘与奇异的好奇。
三、结语
德国学者艾诺・雷罗在《闹鬼的城堡:英国浪漫主义要素研究》中指出:“如果哥特建筑消失了,整个浪漫主义运动就会失去根基。”哥特式艺术的复兴影响哥特文学的出现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先声,传递了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与美学主张。正如德国现代艺术家威廉・沃林格尔教授在《哥特形式论》中指出:“文学中的哥特主义与建筑艺术中的哥特主义表达了同样的美学与哲学观念,建筑和文学艺术都是对世界领悟和思辨的产物,他们形成了某种共同的精神气质与艺术渊源。”哥特式的艺术风格从属于浪漫主义,它是对启蒙理性与古典主义的反驳和颠覆。哥特式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代表了艺术领域突破古典传统规范的革命性力量,而任何革命性力量都不会甘于平庸,在强大的意志力驱动下,在无法妥协的对立冲突中,哥特建筑艺术与哥特文学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追求极至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 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德)黑格尔 著.朱光潜 译.美学:第3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John Ruskin.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M].Boston:Dana Estes,1849.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立面 造型设计 艺术感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立面造型艺术的提出
建筑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的物质空问环境,是根据功能使用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卜采取某种技术手段,使用某种材料、结构方式和施工方法建造起来的。一个建筑物的空问大小、房问形状、数量、门窗的安排以及平面的组合、层数的确定等等首先要以满足空问的适用性,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为前提,建筑外部形体也就必然是内部使用空问要求的直接反映,建筑造型设计就是对按一定材料、结构建立的使用空问实体的直接经营和美化,离开了这个基点,所谓建筑艺术也就小复存在。建筑的艺术性寓于其物质性,这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是小存在的。因此建筑造型设计小能简单地理解为形式上的表面加工,也就是说它小是建筑设计完成的最后部署,而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中,需要在功能使用关系和生产技术规律中去探索空问组织、结构构造方式、建筑材料运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美学法则。科学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渗透、统一是建筑造型设计的主要特点,也是评判建筑美观的重要条件之一。
虽然建筑的产生是基于实用的目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艺术的小断进步和提高,建筑小但成为社会的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而且也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跨入上层建筑领域,和其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体现。建筑艺术为所处时代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反映人们的崇高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建筑是艺术性和大众性的结合,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建筑艺术创作的根本方向。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建筑艺术的意识形态职能和作用,又要使建筑艺术形象的表现小脱离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这是创作建筑艺术形象的正确道路,也是建筑艺术真实性、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二、建筑立面造型设计构思
在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中,对建筑艺术特点进行深刻的分析,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建筑美学观和掌握设计的原则和要求,使建筑造型设计具有明确的方向,但它并小能代替造型设计的具体创作,建筑艺术形象的创造是建筑造型设计的中心内容。
1.立面设计的空问性构思
立面设计师在符合功能使用和结构构造等要求的基础上应当对建筑空问造型的进一步美化。反映在立面的各种建筑部件上,诸如门窗、墙柱、雨篷、屋顶、檐口以及凹廊、阳台等是立面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凭借因素。这些小同部件在立面上所反映的几何形线、它们之问的比例关系、进退凹凸关系、虚实明暗关系、光影变化关系以及小同材料的色泽质感关系等是立面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一般在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中包括正面、背面和两个侧面。这是为了满足施工需要按正投影方法绘制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建筑都是透视效果,因此除了在建筑立而图上对造型进行仔细推敲外,还必须对实际的透视效果或模型加以研究和分析。例如各个立面在图纸上经常是分开绘制的,但透视上经常同时看到的是两个面或三个而。又如雨篷、阳台底部在立而图上反映一根线,而实际透视上经常可以看到雨篷或阳台的底面。而山地建筑,由于地形高差,提供的视角范围更是多种多样。在居高临卜的俯视情况卜,屋顶或屋面的艺术造型就显得}一分重要。此外由于透视的遮挡效果和小同视点位置和视角关系,透视和立面上所表现的也有很大的出入。因此,由于建筑艺术的空问性,要求在立面设计时,从空问概念和整体观念出发来考虑实际的透视效果,并且应该根据建筑物所处的位置、环境等方面的小同,把人们最多最经常看到的建筑物的视角范围,作为立面设计的重点,按照实际存在的视点位置和视角来考虑各部的立而处理。
不同方向相邻立面关系的处理是立面设计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注意相邻立面的关系,即使各个立面单独看来可能较好,但联系起来看就小一定好,这在实践中是不少的。对相邻面的处理方法一般常用统一或对比、联系或分割的处理手法。采用转角窗、转角阳台、转角遮阳板等就是使各个面取得联系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以便获得完整统一的效果。有时甚至可把许多方面联系起来处理以达到非常完整、统一简洁的造型艺术效果。分割的方法比较简单,两个面在转角处作完善清晰的结束交代即可,并常以对比方法重点突出主立而
2. 立面设计的虚实处理
对于建筑立面设计来说,其“虚”指的是立面上的空虚部分,如玻璃、门窗洞口、门廊、凹廊、空廊等,它们给人以不同程度的空透、开敞、轻盈的感觉;“实”指的是立面上的实体部分,如墙柱、一、 建筑立面造型艺术的提出建筑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的物质空间环境,是根据功能使用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某种技术手段,使用某种材料、结构方式和施工方法建造起来的。一个建筑物的空间大小、房间形状、数量、门窗的安排以及平面的组合、层数的确定等等首先要以满足空间的适用性,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为前提,建筑外部形体也就必然是内部使用空间要求的直接反映,建筑造型设计就是对按一定材料、结构建立的使用空间实体的直接经营和美化,离开了这个基点,所谓建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建筑的艺术性寓于其物质性,这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建筑造型设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形式上的表面加工,也就是说它不是建筑设计完成的最后部署,而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中,需要在功能使用关系和生产技术规律中去探索空间组织、结构构造方式、建筑材料运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美学法则。科学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渗透、统一是建筑造型设计的主要特点,也是评判建筑美观的重要条件之一。虽然建筑的产生是基于实用的目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建筑不但成为社会的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而且也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跨入上层建筑领域,和其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体现。建筑艺术为所处时代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反映人们的崇高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建筑是艺术性和大众性的结合,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建筑艺术创作的根本方向。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建筑艺术的意识形态职能和作用,又要使建筑艺术形象的表现不脱离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这是创作建筑艺术形象的正确道路,也是建筑艺术真实性、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三、 案例分析
东莞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包括训练、教学、办公、食宿等,是一个综合性场所。设计从各个功能的用途,使用者使用角度出发,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布局紧凑合理,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性,发挥了综合性场所的优势。在其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上通过综合分析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是建筑既融入环境,又独具特色,成为舒适宜人的环境场所。
图 1 建筑立面造型设计鸟瞰图
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上,首先尊重现有的基地环境,尊重整体风貌,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力求创造一个现代的新型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建筑形体北高南低,变化错落有致。屋顶造型既保持了整体感,又表现出沉稳的特征。建筑西面正对西平水库设置条形观景落地窗,把自然水景引入建筑内部,建筑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同建筑构件、材质和色彩的搭配,既实用又美观,使得空间流动起来,建筑充满着朝气、活力,环境舒适宜人。
四、 结语
从建筑设计经验,笔者认为建筑造型设计应该在平面空间设计的基础上对建筑表现形式从总体到细部作进一步的研究、协调和深化,根据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形式应能充分反映建筑内容,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建筑造型艺术有充分的深刻认识,掌握设计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才能为造型创作开辟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路途中一直伴随着各色建筑的同步发展,可以说建筑本身也凝结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当今的建筑学经过了近三十五年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积累,已经摆脱了曾经的理论贫乏的窘迫局面,转而进入了各种观点与形式百花争鸣的时代,不再缺乏各失的理论和复杂的形式,而是要回归建筑的本真,将建筑的美观这一重要命题再度体现出来,创造出更丰富、更新颖、更美观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建筑;美观;设计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方美学的鼻祖——柏拉图就在苦苦地追寻“什么是美?”,继而西方美学界便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关于“意义”与“本质”的艰辛探索,在这探索道路上不断迸发出美学的火花,而美学真正所蕴含的“美”不仅包括广义上的美观,也涵盖了文化美和真正的艺术美。现代主义明确的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而建筑作为现代生活的发生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思想甚至都密切相关,基于此,建筑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需求就决定了建筑本身所拥有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方式决定了建筑的自身形式,反过来,建筑的形式又能客观地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是一个统一辨证的关系。由此看来,建筑之美不单单是广义的“美观”而已,功能“美”、意义“美”、文化“美”更赋予其深刻内涵。
1,美学的整体认识
我们日常所说建筑的美观主要是在探讨建筑的内外部结构的“艺术性”体现这一问题。但是通常人们都把建筑的美观放在建筑的功能后面,成为一种“尽可能实现的美观”或者说“条件允许下的美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审美要求的提升,建筑的美观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而且美观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对于建筑美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正如60年代的人们喜欢古朴的木质装饰,而80年代的更喜欢现代感更强的建筑风格。因此建筑的风格必然要丰富多样。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不光是建筑师本身艺术修养的提高,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美学观,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提升自己建筑设计的质量,自然以上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更多的要依赖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的认知度的提高。否则,再美观的建筑也成为无人欣赏的废墟。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大众的观赏性,这一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筑只要完成,那么其外观、内景的布局就自然而然的以固定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建筑设计者的水平有限,一味的按照自己独断的理解去设计建筑,使得该建筑成为了个人设计,无人欣赏的摆设。这就是违背了建筑要满足大众口味的要求而造成的。日常的建筑设计中也存在着多种风格和各式美学主义t如: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建筑美观的考虑,有着广泛的哲学、伦理学等的学术理论基础。而建筑师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应该摆脱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带来的限制,更多的从自身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去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更多贴近现实,能体现艺术魅力,彰显建筑风格的优秀作品。
2,建筑美观的具体操作
有人曾经对建筑的美感做了一个解释,“建筑美就是要达成心灵的宁静与享受。”这是从人自身的欣赏角度去说的,而对建筑本体而言,要强调其美感,就是要有构建良好的空间、造型和居住环境。建筑美感是与实用性、经济性相关联的,与人的心理慰籍、精神愉悦以及安全感等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仅仅把美观作为建筑艺术创作的唯一要求,反而会变成一种束缚。而要实现建筑美观包涵的众多内容,我们不得不凭借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科技是建筑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建筑各项功能主要驱动。
2,1科技与美观兼顾
科技的发展让新时期的各个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建筑业的变化则体现得更加深刻,特别是电脑技术的成熟发展,工业材料的进步,以及各种高科技设计软件系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在高质量的大型建筑施工过程中,再也看不到传统的万人施工场面,看到不传统笨重而难看的格式建筑材料。当技术已经变得成熟之后,艺术的光芒则更加闪耀,设计中艺术的成分会越来越重,建筑的美感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可以放眼全世界,百层高楼已经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2008年的北京奥运上的鸟巢和水立方也让我们的眼球得到了充分地享受,这样的建筑既美观实用,其中包含的艺术、人文理念也让人折服。这一切的实现,无不依托着强大的科技支撑。而在日常的建筑业中,一方面,建筑师要更多地利用艺术表现形式和建筑形式的竞争来打动业主以便获得项目施工;另一方面,广大的受众则根据自身的需求而更加注重建筑形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要求和审美趣味。要实现这两者的兼顾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并重,实用与美观兼顾则需要依靠成熟的技术条件,这些条件也是建筑美的本源。建筑艺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其中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显得更为突出,我可以打开历史的篇章,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进,都会引发设计观念的大变革,推动设计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历史上的每个重要时期也都会涌现一大批具有代表意义的象征性建筑。例如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等等,它们都是一个时期的象征,也体现了一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和科技水平。科技发展到了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重新兴起,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又必须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即如何将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机密结合,满足人们的各式需求,包括美学感受。技术和艺术是统一辨证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毫无使用价值,而独立的艺术有没有载体来得以充分体现,只有将它们紧密的结合起来,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体现,而艺术则因技术的力量更加出彩。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依托。
2,2建筑要符合美的要求。
我们不难发现历史长河中乃至当今的建筑中不泛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建筑,但是却并不“美”,例如:战场上破旧的建筑,可能他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彰显战争的残酷,但是它并不美,相信大家都认同这一点。因为建筑艺术要表达是建筑的某种隐藏涵义,或者想要倾诉什么内涵,而建筑的美则是表现在形体的整体和谐和布局精致。实际上早就有人将建筑的美归纳为“恰当、匀称、表达、优美”,这几个方面基本表达了人们对建筑美的认识,也是对建筑美的要求标准。那么,要让一座建筑获得人们需要的美感,首先要从整体着手,要具备完整性,不仅在功能和结构的角度去考虑这一点,而且要从建筑物所能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上去体现整体的和谐。当代建筑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审美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基本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建筑艺术的象征意义,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而不同的结合方式会带来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也就促成了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各式的流派风格。人的审美取向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尤其当代人强调个性的发挥,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建筑审美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也与经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一样,是时代的需要。为艺术思潮对于流派高低的评估制定标准,往往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只要建筑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求就能够达到建筑艺术所要追求的意义,就具备了审美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存现状;商业运营
1引言
自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研习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应用与传播工作。协助导师完成“太和自在城-大藏阁”、“麓湖四合院”、“武鸣壮楼”等传统建筑艺术实践项目,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硕士研究生后阶段开始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经营模式,力图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式。在此期间,学生走访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着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用途的传统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收获颇大,同时也增加了疑惑。
2研究课题论证
2.1拟开展研究的方向
《西城文庙建筑群概念性方案》及《桂北地区传统文教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将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赋予更多现代化功能需求与导向的研究,或许是可行。
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国内传统建筑老八校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古村落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建筑防火防灾、传统建筑现代化等等方向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学生读研之时,曾有幸参与导师负责的“南宁青秀山凤凰塔”塔楼建筑的保护与重建项目,从2003年至2007年,反复更易8稿,数代研究生生涯倾注其中。但是最终却与项目失之交臂。学生对于导师展现的传统建筑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亦深深思考其项目得失与定位问题。如此丰富多彩且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艺术,究竟缺失哪一块未被社会所认可?可惜穷尽学生硕士三年跟随恩师进行实践与探索,仍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但是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并未在现代社会受到冷落,社会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3研究的主要思路
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建筑艺术赋予更多的社会职能。基本内容:首先对传统建筑进行以社会使用功能为依据的分类研究和调查:
3.1高大型地标建筑物——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南宁邕州阁、南宁畅游阁、桂林逍遥楼
上述建筑形体高大,建筑年代跨度大。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建筑物作用,兼具一定的观景、会展等职能。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或者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形象。
3.2商业步行街业态——桂林东西巷、桂林袭汇世界、南宁恒大苹果园
以传统建筑民居艺术与形式作为经营卖点,突出民居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3.3人文旅游景点——长沙岳麓书院、广州陈家祠、大理张家花园、丽江木府
传统建筑失去原有职能,所谓地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且得到很好的修葺与保护。
3.4娱乐体验场所——杭州宋城。完全仿制古代宋朝街市进行复刻,经营模式纯粹娱乐化
将古代市井文化生活进行还原,鼓励交互性体验,并且包容各种演艺、户外、猎奇、游乐等项目与设施。
3.5延续原有职能——无锡灵山梵宫、珠海普陀寺、桂林牺霞寺、厦门普陀寺、上海静安寺、恭城文庙、广州光孝寺
继承和发展原有建筑职能,作为地区重要人文历史风光和文化载体存在。
3.6博物馆及会展职能——恭城周渭祠(反腐倡廉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玉林谢鲁山庄(名人故居)
在承担原有职能或者原有职能式微之后,进行职能变更或者兼职,以进行保护和发展。
3.7观光旅游体验——周庄、西江千户苗寨、丽江古城、镇远青龙洞
古民居古村落的现代化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
4研究核心: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分析
4.1新建建筑:南宁逍遥楼、南宁邕州阁
分析新建建筑的消费热点与成因。如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性建筑风貌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悦榕庄连锁酒店,其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是其呈现的主要消费热点,也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优秀新建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必然符合其市场定位规律,也必然有将自身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进行独特的创新与设计,其本身具有研究意义。
4.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最好的保护是对于建筑的合理的日常的使用。延续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与失去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二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市场对于原有建筑物有哪些期待,如何针对市场的期待进行再次设计。
4.3古村落古民居与新建仿古步行街的总结与思考
在旅游和消费导向的大市场前提下,传统建筑艺术的供给关系如何。古镇旅游及古镇经济所带来怎样的思考。古镇是现实存在,在节假日古镇人满为患的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市场前景可观。带动一系列仿古步行街的出现。但是电商网购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仿古的商业形态及传统建筑空间体验形态应该如何调整。
5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如何承担更多公共建筑职能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所适应的建筑类型有哪些?有住宅建筑、图书馆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剧院建筑等。思考和探究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首先,满足其现代社会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的需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对于类型建筑的一系列要求;再者,提供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的体验,在空间体验和文化传达方向进行研究与创新;其次,突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原有时代特征风貌,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6结语
关键词:雕塑;雕塑手法;建筑形体
建筑的美感是在人们的心中形成的,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的形式上逐渐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建筑的美感也包含很多种形式,但是大部分都是几何形体美、表面自由美以及缺憾美为主,这一类的标志性建筑也比较多,建筑设计师通过把雕塑艺术融入到建筑形体中,使其更具自身的艺术特色。
1雕塑与建筑造型
造型艺术中主要包括雕塑艺术和造型艺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很多学者对于雕塑和建筑的造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对建筑的美学艺术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就是交叉定位的形式,这其中主要包含了造型和空间的艺术、主观与抽象的艺术等,如果从建筑本质的角度来看,建筑在构思和设计方面的内容都是属于主观的范畴,但是其表现的形式却是具体的。而雕塑艺术主要是通过雕刻的方式使得具体实物的形态得以改变,进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从所有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其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的艺术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形式,在雕塑艺术和建筑造型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发挥其自身性能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种综合性和全新性的特点,所以二者在运用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可能性。
2雕塑艺术在建筑形体上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使得建筑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看待建筑和雕塑的角度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且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建筑也是雕塑的表现形式之一。很多建筑作品中,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融入一些雕塑艺术的内容,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建筑逐渐注重几何形体美
任何一种建筑的形式,在外观上看都是以几何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甚至有的建筑则是几何的组成形式,所以在设计建筑形体时,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属于抽象的内容,最早一本关于建筑几何美的书籍就是《建筑十书》,从这以后在设计建筑形式时,设计师都是把几何图形以及数字融入在其中,其主要遵循的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以及黄金比例的分割方式,所以几何形体美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几何的形式都是规则的或者对称性的,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变化,逐渐出现了不规则的几何形体美的表现形式,但是对于建筑结构来说,稳定性是其生命,而美感则是建筑的灵魂。在对建筑形体进行设计时,会应用到很多的几何形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十分复杂,通过对不同几何形体的运用,使得建筑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比如:在对球形或者是半球形的几何结构进行叠加时,会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感,如果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效果,就会让人形成一种超然的感觉。通过雕塑艺术的利用,也表达了建筑简约美学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几何形体的利用,使得建筑展现出一种理性的美,但是这时涉及到的几何结构并不单纯地是视觉上看到的那样,而是通过几何的图形,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重点的内容是在整体的结构上,进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通过规则几何图形的组合,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形态的情感要求。
2.2表现出曲面形体的自由美
建筑形体的雕塑性特点,不仅仅表现为几何体的数量上,其追求的是一种曲线的无规则的自由美,通过一些随意自由的线条来表现出雕塑的特点。在这类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想表达的就是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让人们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他们有时可以表现出花草的灵动,有时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庄严凝重,使得整个建筑的形体看起来是富有生命的,这样的设计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化。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曲面形体的自由美,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建筑在设计时的理念都是回归自然,通过模仿自然界生长的花草树木的形态曲线,再加上当时的铁加工工艺,制造出各种曲线形式的装饰物,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的限制,那时的设计很多还只是停留在室内的装饰上面,而西班牙的著名设计师高迪就把对大自然的热爱用来处理建筑的整体造型以及室内的空间,用流动的曲线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通过自身对大自然事物的感悟进行提炼,然后把这种灵感用在建筑形体的塑造上,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
2.3通过反形式美学理念追求的残缺美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在建筑形体的塑造上,更多的人开始以残缺美作为建筑艺术的衡量标准。中外古典建筑艺术在设计的过程中,大都以对称均衡、整齐一律等形态作为审美的标准,而对于那些非对称建筑构图和不规则的建筑形体,如果以僵化的美学法则去衡量,都可以视其为超出常规的丑,但是正是这些丑态却赋予建筑以鲜明的美感个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墨守成规、机械刻板、四平八稳的建筑形式的确符合美学的规律,但是这绝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而建筑真正的美应属于那些既能尊重客观美学法则,又敢于破除陈规旧习的生气勃勃的新建筑。人们常在解构主义建筑中所看到,其美学信码被变形与分裂,即用变形、出人意外来延长感知活动的时间,加强信息作用,把原来的习惯给打破了,这就使人们对其非同一般的形式加以注意,用这种方法使旧的东西通俗的东西变成新的,不俗的而又可以理解的。盖里可称为这方面的佼佼者。盖里非常重视建筑艺术的创造性,他认为当今时代是松散的、混沌的、快节奏的时代,只有多元化才能适应这个时代。运用一些交叉、重叠、扭转、断裂等构成技法,以强调重点部位的建筑艺术处理。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建筑雕塑性的残缺美倾向,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由于建筑形体的限制会造成结构过于复杂,在工程技术上造成一系列的困难,增加建筑的费用,同时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关系,因此也基本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只能单独地以艺术品的形式存在,而不能用得过多过滥。建筑突破了常规意识中对建筑的理解,以其自由的、反形式美学的造型独树一帜,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极具雕塑感。
3结束语
雕塑和建筑同属于艺术的范畴,现代的建筑也是随着雕塑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考量雕塑艺术和建筑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而且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逐渐强化,所以在对建筑形体设计时,必须要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宁芮,刘刚,雷兴福.浅谈雕塑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J].甘肃科技,2015(08).
[2]汪倩.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的相互认同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