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2 09:23: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自我反思 自主学习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教后反思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控课堂纪律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分钟学生配合得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热闹”得难以控制。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地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的我只会发脾气,最后出现比较僵的局面,不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消失,而且影响到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由于年龄小,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以便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导入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的。因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事半功倍。

二、先唱歌后识谱,强化听觉

在音乐课中,学生对于学唱歌谱从来都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既困难又乏味。刚开始我对这种情况摸不着头脑,一味地反复地教唱歌谱,可是学生唱两三遍后就不想唱了,我以为是他们想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流程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对简谱并不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学习,则不但学生会对该曲目丧失兴趣,而且白白浪费课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对此我做了以下调整:在教唱新歌前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不知不觉地解决歌谱中的难点,降低学生的识谱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难,从而增强自信心,加深对音乐课的热爱。

三、注重提问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提问技巧,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中经常出现创编歌词,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参照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别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时,都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但是总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能够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辅助,先让学生跟着我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做乐器示范,最后在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当众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的,哪位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的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变得简单了。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会简单地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是配合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舞动起来。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08-02

器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的比例几乎为100%,德国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的比例为45%,而日本则从幼儿园至中学都组织学生学习器乐。学生学习器乐,不仅能提高音乐素养,而且能够开发智力,提高感知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然而,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器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到师资、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此,笔者主要分析当前普通中小学器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学校观念落后

当前,器乐课在普通中小学校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器乐教学的发展受到教学模式、学校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器乐教学可以说在课堂上“备受冷落”,教师往往仅在音乐欣赏课中“顺带”介绍一些器乐知识,且教学模式单一。如出示一些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等),简要介绍一下该乐器的名称、用途,没有演示环节和体验环节。这样教学,学生对器乐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初步认识”的层次,学生很少能触摸教师所介绍的乐器,更别提亲身体验演奏乐器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器乐知识丧失兴趣。

第二,学校观念落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轻艺体”的现象仍然存在,某些学校领导甚至认为“文化课成绩永远是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可要可不要”。于是,音乐课经常要为其他文化课让路,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音乐教师选择舍弃“显得不重要”的器乐教学,以保证声乐知识、歌唱技巧等“更重要”的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学校往往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特别是基本功扎实的器乐教师,这极大地局限了器乐教学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并非音乐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乐和器乐的基础知识。有的教师不但不会演奏乐器,就连基本的五线谱都掌握不好,平时在课堂上只能“自己会唱什么,就教什么”。教师的专业化、系统化程度影响着器乐教学的发展。

(三)教学设备缺乏

教学设备与教学条件的保障,是教学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没有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备,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往往优先考虑改善文化学科的教学设备,而忽视了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更新。有的学校仅配备了普通的电子琴、口琴、竖笛等,钢琴、小提琴等较为昂贵的乐器大多没有配备,而现有的乐器普遍存在陈旧、维护不当等问题。此外,有的学校习惯于将价格比较昂贵的乐器像珍宝一样保管在储藏室内,只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充门面”,这些乐器没有真正地用于日常的器乐教学活动中。

(四)学生和家长对器乐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由于音乐课内容安排不合理,很多学生产生了“音乐课=唱歌课”的印象,他们潜意识地将器乐知识划归“不用学的内容”,没有真正地重视器乐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导致器乐教学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玩乐器”是“花钱,花时间,无回报”的事情,器乐练习会与文化课学习产生冲突。因此,家长们不但不鼓励学生学习器乐,甚至还会阻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器乐练习。家长的思想观念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会遵从父母的意愿,放弃器乐学习,而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

二、解决的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师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器乐教学,以不断优化音乐课堂。例如,在课堂上以竞赛的形式来教学器乐。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演奏比赛,要求每组推选3~5位组员代表本组参赛,一方使用木鱼,另一方使用三角铁,双方敲击同一节奏,比一比哪一组演奏得更整齐、更好,获胜方能得到1分积分。这样的比赛重复进行若干轮,积分高的组获胜。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乐器有更深刻的认识,亲身体验演奏乐器的感觉,不仅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顺利地达成了预定的器乐教学目标。

学校应该重视器乐教学,可以结合本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统一确立器乐教学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器乐教学规范化,从而提高器乐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应在原有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培训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只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器乐训练。学校应该多招收一些有器乐基础的专业音乐教师,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专业发展机会,从而留住人才,解决“有人上课”的问题,最终解决“上好课”的问题。

音乐教师也应积极学习,重点学习器乐教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累开展器乐教学的经验,使器乐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还应当学会自我反思,要不断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学生,及时调整上课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三)更新教学设备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仪器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其配备目录要求学校应配备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竖笛、小提琴等乐器。当前很多普通中小学校远远没有达到配备目录的标准,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学校应多方筹集资金,更新音乐教学设备,努力购置足够的乐器(至少配备最简单的电子琴或者打击乐器),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乐器,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的、简单的基本乐器课程,如口琴、笛子、葫芦丝等乐器课程。

(四)激发学生的器乐学习兴趣

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应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启蒙是关键。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优化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例如,开展笛子教学。笛子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明亮、厚实、飘逸,深受人们的喜爱。笛子易学、易懂,在短期内就能看到学习成效,非常适合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求成,应主要以基本功为主,辅以简短的、耳熟能详的歌曲练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笛子的兴趣。

学校可以不定期举行器乐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积极性,音乐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课来举办班级器乐比赛。这样的比赛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刺激,既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五)加强对器乐教学的宣传力度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不可忽视的

(一)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深、广博的学识,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评价)等几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具备(歌唱、舞蹈、演奏乐器、表演欣赏)等各种技能。

(二)音乐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涵养和人生态度:宽容、豁达、开朗、礼貌、举止文明、风度优雅、语言亲切、热情有感染力。

(三)音乐教师还必须具备有宝贵的爱心: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要有敬业精神,职业风范,人格魅力。总之我认为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和化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对祖国、对教育、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道德的升华、学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就要时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艺术修养、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敬佩你、喜欢你、爱上你的课。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上好音乐课,保证音乐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的先决条件。”这就说明了用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这堂课你怎么上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各位老师要以自己所长,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首先是要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这是教学的前提。比如:在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老师可以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为导引,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小英雄,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再比如:教唱歌曲“小猫钓鱼“时,可以结合语文书上的课文,让学生边听故事边看插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老师设计转折语:同学们读得真好!想不想把课文中的故事唱出来呢?相信你们唱的比读的更棒!激起学生想学唱的欲望。学习兴趣有了,然后就听录音范唱,询问学生的感受,作进一步的启发,最后老师教唱,一环一环顺顺利利的上完。所以说每节课的导课激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在学习音乐中非常重要。一个音乐感不强的人,就很难感受到那美妙的音乐旋律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为什么能在笔端和琴键上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就因为他们有超常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是从童年开始的。所以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欣赏新疆民歌《新疆好》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手鼓伴奏中明显、强烈的切分节奏的特点,再让学生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演奏这种节奏,给歌曲配伴奏,从这个节奏中体会到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

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音乐课上有练习一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试唱、听音、填谱、演奏的能力,让他动手、动脑,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在练习课上老师必须耐心指导、热情鼓励,让学生有信心,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教唱歌曲《娃哈哈》后的练习课上,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民族舞蹈,让学生欣赏后,小组合作自己创编舞蹈动作,给歌曲《娃哈哈》编舞。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各小组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编舞,老师一边欣赏学生的舞蹈一边和学生一起表演,认为不太好的动作老师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帮助或引导学生改一个动作。一节课有创新、有合作,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培养了学生自编自演的能力。在自主创编填谱练习课上,老师首先让学生欣赏几段曲子感受乐句、乐段、每小节的特点,再出示课件:填空编谱、结尾编谱,让学生哼唱感受编谱和整首歌曲音乐是否协调、合理,,符合歌曲风格。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创编(在歌谱中间空一小节或两小节让学生自己填谱试唱),老师还及时提供几条不同的、简短的节奏供有困难的学生参考,这样让每位学生都有信心完成创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编能力的目的。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到音乐之美,还要让学生的各种技能都得到提高。

总之,音乐新课标赋予音乐教学新的意义,我们音乐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的研究、生成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连续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音乐教学反思能力和音乐教学评价能力。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和处理音乐教材,选择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富有艺术性、合理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王次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宁一,杨和平.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丈献卷[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

篇(4)

一、丰富教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的根本还在于把握音乐的灵魂,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缺乏了求知的原动力,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倾听作为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自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

音乐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师就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学修养。如:欢快活泼的歌(乐)曲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来导入,忧伤哀惋的歌(乐)曲可用深沉凝重的语气来讲解。如果教师在语言上能做到抑、扬、顿、挫并且声情并茂,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

(二)课堂氛围民主化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前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更加自由的空间会激发学生急切倾听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人性化

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怎么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或心理问题,他们会故意听不见音乐和老师的讲解,所以对同一课堂、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当学生不会倾听时,我们应该反思,是我们的反馈要求不具体?还是指导不到位;是我们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还是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力求贴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 强化能力训练

科学研究表明,倾听是有技巧的,学生有了倾听欲望,还是不会倾听,这与没有很好地掌握倾听技巧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注意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

(一)训练学生的“听觉感知”

人如果不会通过听觉来听声音,又怎么能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每个人的听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尽管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听出声音,然而真正的音乐耳朵的形成却是要在听力训练中获得,而不是天生固有的。大千世界的声音是音乐最原始的素材,人从单纯感知声音,到反复聆听声音而感知它所代表的一些特定的情感色彩,需要一个听觉的训练过程。一开始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在某一特定时刻听到了多少种声音, 在寂静的教室里听楼道、马路上的声音,闭着眼睛指出发生的位置;感觉单声道和双声道播放音乐的区别;教师敲一件乐器或弹琴声音大时请学生慢慢走过来,声音小时慢慢离开,使他们感受声音的大小和远近等;带领学生“聆听散步”,找出最高、最低、最响亮、最优美、最讨厌的声音,然后慢慢地过渡到有方向性地听音乐,比如听音乐的情绪或特点,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变化;然后再慢慢地根据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不断进行引导,学生的听觉会变得越来越灵敏,也会更专注地倾听。

(二)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1)闭着眼睛静静听。一般是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要求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全面地体验音乐。

(2)有目的、有方向地聆听音乐。欣赏一首乐曲,要感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只有在教师言简意赅的引导之下,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聆听音乐的内涵,让学生“听之有物”,并“耳听脑想”,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

(3)辨别比较地听。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辩,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更专注地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4)抓住特点倾听。任何音乐都是由各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三、多用激励评价

即使再平淡的课堂,总是会有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出倾听的态度,这时,老师就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真诚而热情地给予学生肯定与赞赏:“你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是教师以身示范地倾听,对学生言行的关注,对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的欣赏。虽然这评价简短,它却使发言者在全班学生面前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当然,关于激励赞赏的评价远不止这些,老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评价。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或肢体语言来表示感情,把肯定、赏识和关爱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之下,学生必然会产生仔细倾听的欲望,变得更注意倾听了。

(一)精选作品,给学生所需要的

教材不是圣经,只是一个范例,老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新课程给了老师选择教材、重组教材很大的自主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聆听喜爱作品的机会。在音乐课中除了听教材中的歌曲与乐曲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各套教材,精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乐曲作为补充,根据本册教材目标,放在相应的单元中进行欣赏或演唱。

(二)换用内容,还学生一份贴心

新教材未必十全十美,如果有些曲子学生不太喜欢,那就达不到专心聆听的效果。这时,老师可以换用别的曲子来进行教学,只要达到同一个目标就可以。

(三)拓展资源,赠学生一个空间

篇(5)

教学分析及目标设定

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以音乐各要素为主线,学生的一切活动都立足在音乐中进行并完成,把音乐与语言、文化、演奏等其他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开阔学生的视野。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使教学方法趣味化和游戏化。

教学分析 第七课《小花雀》为“”五种节奏的综合运用,为节奏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从音乐力度和速度方面对音乐的表现作更进一步的感知。音高要素为巩固1、2、3、5、6五声音阶。二声部合唱的简易练习,对合唱的训练和学习进行了铺垫,也巩固1、3、5三个音的音高观念。

教学目标 学唱《小花雀》;学习并掌握新的节奏型“”;在合唱练习片段中进一步巩固1、3、5三个音的音高观念。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指导学生用优美活泼的歌声演唱《小花雀》,学习前16后8节奏,感受歌曲二声部合唱效果,培养学生学会从音乐力度和速度方面对音乐的表现作更进一步的感知。在方法与过程方面,用童谣导入,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歌曲中出现的六种节奏。感受二声部合唱,培养学生关注歌唱中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用优美、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歌曲的学习,掌握新的节奏,复习和巩固已学节奏和1、3、5三个音的音高观念。感受小花雀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让学生喜爱小花雀,模范小花雀,用童真去表现小花雀。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重点是掌握“”节奏型,从音乐力度和速度方面对音乐的表现作更进一步的感知。难点是识谱演唱全曲,即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小花雀》。提前准备好课件、钢琴、卡片、碰铃、双响筒、低音木琴。

教学过程一:游戏互动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名叫“小耳朵,灵不灵”。它们只会唱三个音,听听是哪三个音?(边敲音条,边随老师轻声唱:)设计意图:巩固音高概念,让孩子们认真听,轻声唱。

师:我今天带来一首童谣,想听听吗?我就念一次,就一遍机会,看谁最先记住童谣。(听完后)能记住吗?你们听得认真,我奖励你们,再来一遍。要认真听啊!(课件打出童谣,老师双响筒伴奏,边敲边念)设计意图:以童谣的方式引出歌曲,既生动又有趣,为歌曲中出现的新节奏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过程二:寻找好声音

师:请同学们来念一次童谣,听听老师哪里和你们的不一样。(学生念读童谣)你们真棒。这个有同学念的和老师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节奏。来,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听音条,打手号,我们来唱唱。(学生照做后)换个音条,能唱出来吗?设计意图:巧妙的运用音条,让枯燥的节奏学习瞬间变有趣,学生随音条演唱1、3、5既能掌握节奏有能巩固音准,为二声部演唱和歌曲演唱做好准备。

师:你们真棒!我加大难度,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看谁能把这段节奏,边念边拍?设计意图:从新节奏过渡到原来学习过的五种节奏,通过读拍节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节奏要素,为演唱好歌曲做准备。

师:不念,我们再来一次!(学生轻声拍节奏,老师哼唱《小花雀》歌词)这首童谣是几拍子呢的?谁能拍出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呢?(学生拍二拍子强弱规律,老师哼唱《小花雀》全曲歌词)设计意图:老师分别两次巧妙地融入学生,无形中将歌曲旋律带入,为他们配上歌曲,用这种自然的方式引出歌曲。

师:听到小鸟的叫声了吗?生:斯可乐。师:斯可乐由哪三个音构成呢?生:1(do)、3(mi)、5(sol)。师:我们先唱唱这三个音。①学生唱第一段旋律,老师唱第二段旋律;②学生唱第二段旋律,老师唱第一段旋律;③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演唱曲谱;④我们再唱唱斯可乐;⑤我们轻声唱。设计意图: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学习,时刻提醒学生的倾听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关注歌唱中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合唱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原来这是从达翰尔族飞来的小花雀,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吧!①(老师弹歌谱)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模唱。②(老师再弹一次)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琴声,轻轻唱。③(老师三弹歌谱)和老师一起来唱歌谱吧!设计意图:识谱演唱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一定要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老师不仅要耐心指导,更要积极鼓励他们多进行识谱演唱,巩固音乐技能,增长音乐素养。

师:你们能唱唱歌词吗?听范唱,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花雀?(学生照做后)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师:老师觉得小花雀很厉害?你认为呢?从歌词哪里告诉你小花雀很棒?要赞美小花雀,你该怎么唱呢?师:我们怎样能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听呢?有没有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发挥学生想象,大胆进行第二度创作;情绪和力度的变化,可以把音乐表现得更加丰满动人,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三:创意空间,加入乐器

师:你们唱的开心,我忍不住想画画了。欢迎吗?我们来合作。你们唱,我来画。你们唱得好,我就画得好;你们唱不好,我就画不好。设计意图:简笔画的设计是为记忆歌词而服务的,简单又实用,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既能唱好歌,还能唱不厌。

师:你们能和我一起来边唱边画吗?我们除了用画画来表现小花雀,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设计意图:前面把歌曲表现很完美,再通过律动的学习,大家边唱边跳,把课堂推向,进一步感受小花雀可爱的魅力,培养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最后,选用碰铃、双响筒、低音木琴等乐器。教师说:“请同学们上来用乐器为我们配乐。”全体同学与老师一起在音乐中演唱,绘画,配乐,律动,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熟识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既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演奏能力,又能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和使用乐器。

课例点评与教学反思

篇(6)

雷默的文章问世后,美国国家音乐教育协会的编辑利萨・伦弗罗(Lisa Renfro)采访了保罗・莱曼(Paul Lehman),问到了自莱曼1994年参加《标准》的制定以来美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展状况。莱曼对于《标准》中明确阐释了美国的音乐教育目标感到非常骄傲,尽管他认为对这些教育目标进行评估还仍然是个挑战。同时他认为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现在大部分对教育问题的讨论都聚焦在‘不落下一个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该法案是基于最好的愿望而设立的,但是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鉴于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教育的传统,这些不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主要问题在于该法案过分强调了应试教育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关注不够。要知道,单有让人紧张的考试是不够的,还要有广泛的、系统的且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与之相配合。在我看来,这才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不论是支持雷默关于音乐教育需要激进改革的思想,还是赞同只要继续关注教学和评估,继续对《标准》进行反思,那么我们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两种理念对音乐教育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标准》的精神实质

自《标准》颁布以来,我多次参加了多所学校的课程设计工作,常常听说有人设计形式各异的课程以满足《标准》的要求。一方面,那些资源丰富、音乐课程设置完善的学校在具体实施《标准》时,仅仅把它当作“指导”的条条框框来遵守。比如:为了满足《标准》第一条“独唱以及合唱”,他们成立了合唱团;为了满足《标准》第二条“独奏与合奏”,他们成立了乐队或乐团;《标准》第三条要求学生会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学校就成立了爵士乐乐队;《标准》第四条要求学生在具体指导下作曲或改编作品,学校就相应地开设了相关技术课程,如此种种。这样的话,学生只有学完该校开设的所有音乐课程,才能达到《标准》设立的音乐教育目标。我个人认为这种模式并未体现出我们下文将要谈到的“标准的精神实质”。

在以下的章节中,我会仔细阐释、反思每一条标准,探讨对其进行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第一条 独唱与合唱

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会认为独唱是学音乐的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大部分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来发掘自己的音色,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我经常跟器乐教师共事,发现他们教学生唱歌时都不准备跟学生一起唱,他们缺乏歌唱教学的基本知识。就初学者而言,在唱歌之前建立调高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能够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音调区域内倾听旋律。这种音调区域具体指歌唱中的主音和属音区域。歌唱者都知道适合孩子歌唱的音区是D调或者是E调,这些调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歌唱的音色。笔者常听到器乐教师对学生说:“演唱B部分”,然后学生有节奏地演唱,说出节奏中标记的意思,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笔者认为这是对《标准》精神的误解。当教师要求学生“唱”的时候,教师必须确信他们是在要求学生做出富于乐感的回应。这样即便学生们离开了音乐课堂也会明白“唱”的含义。

第二条 独奏与合奏

尽管我建议学习声乐的学生有机会可以练习奥尔夫乐器和打击乐,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器乐课程上都鼓励学生练唱,所有的声乐课程上都鼓励学生练习乐器。在标准一和标准二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确定学生独唱、独奏好还是合唱、合奏更好。《标准》的实质要求是学生应该有机会独唱和独奏,并且教师能评价学生独唱和独奏的水平。这一点与莱曼前面提到的对学生水平进行评估的关注是一致的。遗憾的是,据笔者了解,在很多的声乐和器乐课程中,学生从来都没有独唱或是独奏的机会,这就没能体现《标准》的精神。

第三条 即兴创作旋律、变奏曲及伴奏

即兴创作这一条或许是整个《标准》中争议最激烈的内容之一。针对什么是即兴表演,即究竟是没有任何要求的自由探索还是在一定规则下的创作,专业教师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诠释这条标准的精神时,笔者倾向于使用“变奏曲”和“伴奏”这样的词语,并且笔者认为标准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要求范围内进行即兴创作。这并不意味着那种完全自由发挥的探索是错误的,只是这样不利于音乐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创作技巧的重点。

为了举例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在此介绍一个自己的教学活动案例,这是在给一个小学二年级的乐队上器乐课时经常使用的。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我先教他们演奏,B调的布鲁斯音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音阶谱,然后一起学习音阶中的音符。在我演奏一个12小节的布鲁斯乐曲之后,请学生用布鲁斯音阶中的任意音符进行即兴创作,他们的作品听起来都很不错。

在前面提到的活动中,我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听觉规划和对自己的独奏效果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从音阶谱中选取音符创作的。很多同事对学生的独奏抱有同样的看法,教学生对和声结构作即兴发挥(以大调或小调的I―V―I进行为开头)。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主音”和“属音”,也知道哪些音属于哪些和弦的话,就能带着理解和创作意图进行即兴创作了。可以要求学生在演奏之前先即兴哼唱他们的创作作品,这样教师就可以评估学生听辨和声变化的水平。

上述教学活动很好地反映了《标准》的精神。再次申明自由探索的创造活动并没有任何过错。然而,由于许多音乐教师都面临课时少、课程要求高等困难,所以如果能够寻找到将即兴创作和技能教学相结合的途径,那么就可能有更多的教师有时间给学生指导即兴创作。《标准》的精神实质是要求学生把音乐看作是一种“听觉艺术”,而不是把曲谱当作唯一的音乐创作形式。

第四条 根据具体要求作曲

涉及作曲或改编的问题跟即兴创作差不多。常听到音乐教师讨论他们是如何地希望有时间来教学生作曲,但是大量的公开演出(即使是小学的一般音乐课也这样)却使得他们

很难达到这条标准的要求。通过以练耳为基础的方法来教作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作曲的同时,音乐听辨能力也得到提高。按要求作曲的含义是教师给学生作曲提供音乐结构框架信息(比如大调式或三拍子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唱出或演奏出他们的作品,这种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也是对他们在音调、节奏和音乐敏感性等方面的技能的强化,这种做法还可以与标准的第一和第二条要求相衔接。

音乐教师还要努力地培养学生与作曲相关的音乐书写技能(包括谱号,符尾方向等),以及为这些技能的培养设计循序渐进的方案。通过作曲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音乐技能,这些技能可以被运用到创作中,该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个人创造的宝贵经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学生知道他们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音乐,并且所有的音乐家都可以是“作曲家”。能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作曲的音乐教师也就帮助学生掌握了《标准》的实质。

第五条 识记乐谱

当我们把音乐读写能力的培养看作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时,第五条标准在整个标准体系的中间位置是恰当的。标准第一至四条(演唱、器乐、即兴表演以及作曲)都是通过听记来表演和创作音乐,从而强化学生音乐读写能力的发展。标准第六、七条(欣赏、描述和评价音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读写能力。当我们要求音乐教师对“解读音乐”进行界定时,大部分教师认为“解读音乐”就是看着乐谱就能理解音乐形象。这条的精髓是要我们在教会学生如何写谱之前,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听解能力。

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音乐教育大师都主张“要作曲,先记谱”。然而根据我的经验,很多音乐教学都是在学生能识记曲谱之前就开始介绍作曲了。戈登提出了音乐学习“四字法”,即“听、说、读、写”。我们提倡任一年级的教师在教授记谱之前,都应该先让学生倾听大量的音乐资源(可通过模仿和提供不同音调、节拍、音色和音乐风格的曲子来实现),然后给学生创造机会去“说”(也就是歌唱、吟唱、演奏或是即兴表演)。一旦学生通过这种“听”“说”活动,为“读”谱做好必要的准备,那么也就能够带着理解去“写”谱了,这同时也达到了《标准》第五条的要求。

第六条 音乐欣赏、分析和描述

我相信这条标准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能领会,并且的确能够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许多教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开展听音乐的活动,也常常让学生来描述听到了什么。在这条标准中有可能被忽视的是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听记和描述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听解能力以及利用音乐语言探讨音乐元素的能力。没有循序渐进的教学和技能学习是达不到这条标准的。学生通过学习才能听辨并标记出大调式和小调式、两拍子和三拍子、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功能等等,并接受视唱的指导训练,这样才能掌握用于欣赏、描述和分析音乐的艺术语言。开设以听辨音乐元素(旋律、和声、节奏、结构和形式等)为主要任务的听音课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第六条的要求。

第七条 评估音乐和音乐表演

我在力图把握本条标准精神实质时碰到很多问题。我们经常在准备阶段或者演出后要求参加合唱的学生对本人或者表演进行自我评估。虽然这是一种阐释该标准的方式,但却不足以切中要害,点明其实质。要教会学生评价音乐,教师必须自我设问:“什么原因使得一首音乐作品值得用做课堂学习的材料?”《标准》第七条的宗旨是要求教师必须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哲学理念,当教师把握了这些问题,决定了教什么音乐,他们还得学习如何教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学生要评价音乐,他们就得对各种不同的音乐有充分的接触,然后才能对音乐的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尽管教师在这方面的可获取资源越来越多,但课时问题仍然对贯彻这条标准构成挑战。

第八条 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和非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

尽管有充足的可利用资源能帮助教师满足第八条标准的要求,我却发现多数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条是九条标准中最不具音乐特色的原因。在有限的音乐教学时间中,教师从来不去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和非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因为音乐教师最不乐意贯彻这条标准,因为我们大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有限。

有时候一门很棒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可能源自于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教师在门厅通道里的闲谈。大家都知道合唱教师在午饭期间继续和乐队、合唱团或是管弦乐队的学生在排练厅里一起工作是经常的事情。根据第八条标准的精神,偶尔在教师休息室与其他教师共进午餐可以为跨学科学习提供绝好的机会。通过跨学科学习音乐是可能的,但是表演的压力和有限的课时也使得该标准的实施有困难。音乐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努力也可能提高音乐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第九条 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这一条是得到音乐教师广泛认同的标准,大部分教师会为学生的歌唱、演奏、即兴创作、作曲、解读音乐、欣赏音乐等提供广泛的音乐作品,并通过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合作来完成。比如,器乐合奏的学生在每次排练之前首先进行简短的音乐听辨,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这种用于听辨欣赏的音乐可以特意选用那些不常用于合唱表演的,有着典型风格特征的音乐作品。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微课教学 学生声音

教师利用微课开展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地罗列、展示教学微视频等资源要素,而应该在灵活组织与有效呈现微课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聆听他们的声音,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创造有益于他们发展的、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经历、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

一、善导“微预习”,倾听质疑的声音

自主学习、善于质疑是学生的内在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微课资源条件,巧妙设计形式新颖、精简有趣的“微预习”(包括预习微视频、预习任务单、预习小练等),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预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在预习活动中积极发现、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预习,主要是在高年级进行。特别针对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的一定的记忆能力和关联能力,对许多新鲜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于是,笔者尝试借助“家校QQ交流群”,有选择性地把精心设计的短小精趣的“微预习”视频、预习单、预习小练等资源上传到群中,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结合预习要求开展自主预习,尤其注重鼓励学生能从预习过程中提出学习困惑、疑难或是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善于质疑的能力。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前,教师就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一个6分钟的预习微视频,从温习已学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图形(如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方面做了着重展示;同时把配套的预习单和预习小练上传到“家校QQ交流群”,要求学生做好自主预习。学生在微视频中形象的flas效果和生动的旁白氛围烘托下,轻松完成了预习任务。但是,当教师上线查看学生的预习反映情况时,却发现已有好几个学生的留言。如刘研同学提问:“老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那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来剪呢?任意剪可以吗?”张晓励同学则问道:“老师,任意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对吗?”还有,“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呢?”“老师您好,看了视频,我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不很理解,怎么办?”……学生的质疑声音,正体现出他们在预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热情,这为第二天将要开始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为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做了充分准备。可见,微视频是形象动态的,学生学习思维是跳跃丰富的。教师应善于设置“微预习”,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自主预习活动中勇于质疑,努力让质疑的声音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常态之声。

二、善设“微情境”,细听独到的声音

笔者主张在教学中创设“微情境”,即注重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把他们参与实践活动、问题探究、角色扮演、互动活动(游戏、舞蹈、音乐)等各种场景作为情境的主题,利用媒体技术设计成简短的微视频,适时适地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并用心体察、细致听取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独到的声音,或是他们富有个性的见解和看法,或是对同学精彩表现的由衷评价等,从而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体验“微情境”、快乐释放“微声音”的舞台,让他们都获得出场、出声、出彩的机会。

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笔者积极设计了生活化“微情境”视频资料,并以巧妙设置问题指引学生内化、迁移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展播“水蜜桃大丰收啦”微视频,描述了暑假时学生张兴旺邀请他的几个同班好朋友一起参加家乡的“水蜜桃节”丰收节庆活动,现场呈现了如火如荼的采摘场景。3分钟视频之后,教师插入flash情境展示,并以旁白辅助,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张兴旺总共摘到了20个水蜜桃,要求每个小篮子各放4个,想一想,可以放几篮啊?”学生利用竖式计算后很快得出了答案:“可以放5个篮子!”此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继续思考:“此时余数为多少啊?”“0!”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0在这里表示什么呢?”教师问道。有一个声音在学生中响起:“表示OK啊!说明他们顺利把所有桃子都分好了。”课堂上立刻响起一阵欢笑声,大家都为他的回答喝彩,都很好地理解了“20除以4等于5”完全整除的含义。紧接着,教师又把问题转化为:“假如张兴旺同学总共摘到了25个水蜜桃,大家能自己设计问题吗?要求是每个小篮子各放几个?可以放几篮,并且还有剩余呢?”学生在新的问题指引下纷纷设计起来。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设计:“每个小篮子各放4个,可以放6个篮子,还有1个桃子剩余。”还有学生设计到:“总共放7个篮子,每个小篮子各放3个,还有4个剩余”……这样,教师巧妙通过问题转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使他们在变式学习中链接了新旧知识,很好地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引入“有余数的除法”学习,促进了学生对“余数”概念的理解。

可见,教师积极利用富有生活趣味的“微情境”视频,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实施问题教学和变式教学,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由已有的生活体验迁移入数学的学习中,使他们密切地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关联起来,进一步培养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善制“微课练”,聆听错误的声音

在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坚持在学生认知的矛盾焦点或疑惑处适时设置“微课练”,能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训练;同时用心聆听、捕捉训练中的“错误的声音”,积极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有益于课堂的再生资源,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的“微课练”主要是与课堂问题探究主题相关的随堂测练课件(微视频)。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了四则运算及运算规则之后,适时设计并展示了“微课练”指导学生强化训练:“某校小学要举行全校期末考试,需要各个班级统计好课桌椅的数量。其中,四年级(2)班有学生单人桌13张,双人桌17张,请问这个班级可以坐多少位学生呢?”围绕这一相对简单的两步计算的数学题目,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训练的情况时,发现他们基本都能顺利完成。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教师还是发现了个别学生的错误。于是,教师不动神色,而是特意分别让三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要求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个学生展示时,他说出自己的答案:(13+17)×2=60。同学们都认为他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微笑地问道:“你能不能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解题啊?这(13+17)表示什么呢?再想想?”经过教师的在旁点拨,他明白了是自己粗心大意而犯了错,因为他把班级里的课桌椅都当成是双人的。到了第二个学生,他展示了答案――13+17×2=60之后,不少同学也认为是错的。他感觉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你能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吗?哪儿出错了?”教师在一旁指点,同学们在下面积极配合。他稍作思考,立刻明白了自己没有正确应用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的错误原因。到了最后一个学生上台,列出了自己的答案:13+17×2=47,同时还清晰明了地说出了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的运算规则,大家对他精彩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犯错误并不可怕,“错误的声音”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宝贵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必须精选难易适中的问题,借助设计“微课练”,指引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并积极利用学生的错误,在引导纠错悟错中正确理解数学演算,实现更有效的释疑解惑,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错误中发展思维、求得进步。

四、善引“微反思”,静听交流的声音

“微反思”作为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笔者注重通过创设有效的反思途径,如课堂小结、课后自省、单元自查、考后小思、学期总结等,引导学生做好反思,特别鼓励学生尽情释放所思所想,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同时,教师积极搭建和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媒体条件(如家校QQ交流群、微信、班级微博、班级学科主页等),静听交流中的声音,捕捉交流中的精彩,收集素材并摄制成微视频,引入课堂教学,与学生共享。

如,在六年级上册《方程》单元教学完成后,笔者适时开展了单元复习教学,从“数量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问题、对比训练”等环节指导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复习,并在“家校QQ交流群”上传配备了同步的“微课练”,让家长积极督促学生做好复习后的巩固提升。后来,通过跟踪发现复习成效并不理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于是,笔者改变思路,积极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寻求有效复习的方法。在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完成时,先不急着复习,而是利用了“家校QQ交流群”的便捷条件,与各位家长积极沟通,倡导开展“一家一视频”的“微反思”评比活动,活动的要求是:(1)家长先让孩子说一说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如收获、困惑、疑难、想法和建议,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学习情况;(2)家长也来说一说“我们的孩子”在家学习表现,注重以鼓励和肯定为主,也可适当指出不足、提出建议;(3)家长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条件(如手机、IPAD、数码相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把说的话录制成3~10分钟不等的视频,并上传到“家校QQ交流群”,与各位家长共享,相互交流家教的心得体会;(4)数学教师协同班主任对这些视频资料进行精心筛选,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精神鼓励和荣誉嘉奖,特别对一些家庭提出的富有共性又具典型性的反思,将其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评比活动开展后,引起了家长的积极反应和支持,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问题;学生也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学习心声。在此,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巧妙利用“微反思”听取学生、家长交流的声音,更好地促进了新课教学或复习教学。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流露出的各种声音就是真正的“好声音”,是有助于他们学习、进步、发展的有益资源。随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各种有效的微课形式将为教师更便捷地聆听学生的心声和愿望提供良好支持,也将日益发挥着服务学生、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