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基本功能

德育基本功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2 09:23: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基本功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基本功能

篇(1)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先成人后成才”是社会的要求,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工作尤其应该如此。高二期间,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老师感情淡漠,只有走个对面时,才不得不说“老师好”。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苦恼,师生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我苦苦地反思并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言行。经过两个多月的细致观察及与学生座谈,我发现,这些学生只重视学习,把学习看得很重,但再看看他们的学习,也没有搞好,而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紧张。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具有道德知识,才能激发其道德情感,如果学生连起码的道德知识都没有,如何谈得上情感、意志、行为。我利用班会、语言教学等途径向学生讲解德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修养、品德修养,使其逐渐懂得德育是做人的基础,只有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

素质教育实施之前,整个社会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强调学习,重智育,轻德育,致使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政治教师或德育处的工作。就连三好学生的评比也是以成绩而定,由高到低排列。至于学生的品德、纪律、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均被淡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集体观念淡漠,自律性差,无法适应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培养的所谓的“高材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致使教育走向了极端。今天我们倡导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建设是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是真正的教育之路。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建设中树立良好的班风。

以身作则,重视榜样的作用。在学生的品德发展阶段,榜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的心灵。我在作为班主任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要做到。例如,班级卫生区的值日,我每天会早早到达,看看学生的值日状况,同时从中了解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早自习前,我会提前进入教室,看看学生的自习状况,从中了解哪些学生较勤奋,哪些学生较懒惰,哪些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哪些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差。每天检查学生宿舍,强调良好的宿舍卫生、纪律。

以纪律为规范,严格要求。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制定班级管理规则,严格按班级管理要求去做,而这些要求均为小组学习机制,即如果违反了管理制度,则扣除其积分,而如果表现良好,则进行小组加分。对于学生的仪表、卫生区、宿舍等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其进行规范。我不止一次地对学生说:学生时期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步入社会后,迅速适应社会。

对学生奖惩分明,给学生以纪律约束,以纪律来维护道德,以纪律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确保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实施,因为,德育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有时用纪律来约束或惩罚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篇(2)

>> 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定位的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城市型”功能定位分析 浅析现阶段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 试析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功能定位 企业产品功能定位探析 地方高校科技园功能定位与良性运营分析 高校政治功能定位与政府对高校职能定位的关系研究 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功能定位与服务模式探析 浅析自媒体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内涵及功能定位 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 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功能定位 教育变革视角下开放大学功能定位之探析 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企业年金制度的功能定位 检验检测联盟的功能定位 探析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探析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定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战弋,孙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三者协调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8,(06).

〔8〕刘鸿宇.试论创业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9).

〔9〕张雪梅,徐建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2,(03).

〔10〕张项民.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范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11〕黄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

篇(3)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

(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

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释:

①李静远.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3.

②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篇(4)

【关键词】生态 教育 功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4-01

生态教育资源,是生活中的常见资源,也广泛存在各学科之中。以生态为主题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提高生态鉴别欣赏能力,达到以花修身、以花养性、以花励志的目的,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念。

一、开展生态养成教育的功能

知识功能是生态养成教育的基本功能。只有拥有一定知识基础,才能激发教育的潜能,激发教育的灵感,体现教育的功底。生态养成教育中,对花卉的名称、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栽培管理用途等知识的介绍,为学生构建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既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也是走出教室寻求知识、提升素质的尝试,更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生态养成教育的重要功能。实践出真知,实践成新知,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原则和重要要求。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效益,形成生产力。生态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形成新知。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社会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态养成教育,让教育回归本位,回归自然,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激情,回味劳动的艰辛,品尝劳动成果;使学生在写生、摄影中寻找一份静,抒发一份意,欣赏一份美,陶冶一份情;使学生在劳动中检验一种知识,增长一种技能,开发一种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的升华功能。“一花一木一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生态养成教育,养出了一份情趣,养出了一个情感世界。它改变了象牙塔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师生、同学间的固有关系。原来的方式、原来的关系久而会产生一种疲劳,让学生丧失了情,也丧失了趣,对生活缺少激情,对师生缺少感情,对学习缺少热情。这样的学生变得呆板、冷漠和厌恶。缺少了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这样的结果使教育面临尴尬。生态养成教育,让学生在课外、校外自由活动,放松心情,放飞梦想。在这里,体验一份合作,体验一份人与自然的交流,体验一份心心相印,情情相融。生态养成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情境,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心态,一种面对生活、面对学习的基本情调。心态决定一切,生态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心态是抵挡困难的盾牌,是克服困难的利器。

人类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我们应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感激之情。遗憾的是,由于人类的浅见和随心所欲,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基本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重要目标。为此,我们要树立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作为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资源、环境意识,成为当务之急,成为在这种教育中的重要贡献。生态养成教育,以生态入题,就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有一个亲密接触,感知它,触摸它,进而欣赏它,保护它,在生活交流中产生情感,产生珍爱之情,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意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在善待自然的同时,也必须善待自己、珍爱生命,以此探索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态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而言,更是一种励志教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生命的顽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人生的拼搏;“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体现人生的奉献;“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体现人生的乐观精神;“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人生的高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体现做人的低调;“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人的回报与感恩。正是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体会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风雅,更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生态养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抓手。

二、开展生态养成教育的途径

1.环境育人

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改造着人。大的方面说,当人们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限制、约束甚至被改造。当学校的环境布置完成后,在书香校园、花香校园里,学生们欣赏字画、默念着唐诗宋词,熟记着行为规范要求,课间调兴打架的、追逐打闹的少了。看着整洁的地面、洁白的墙壁、盛开的花朵,学生中随地乱丢纸屑的没了,以前墙面上无聊的涂鸦再也看不到了,信手的采摘、随意的践踏没有了。着实,美丽的校园环境让我们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行为也得到了规范,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在社会实践参观的时候,由于好奇、放松,忍不住调兴嬉戏起来,当一位同学提醒说,花木也有喜怒哀乐、也喜欢安静的环境时,所有的嘈杂声立刻停止了,人们停止了说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生怕惊吓着了眼前的主人。他们懂得了理解、尊重,懂得了待人接物,懂得了人与自然诚心的交流。这就是环境,这就是教育,这是用一种无声语言,轻叩着学生原先懵懂的心灵,让学生明理、动情。

2.活动育人

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极佳方式。生态养成教育的开展,让教育活动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的载体,从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着德育的过程和功能,也收到了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观让学生明理动情,写生让学生宁静致远,摄影让学生发现美丽,栽培让学生品尝丰收的喜悦,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征文是学生展现自己文学才华并托物言志、树立理想信念、铸造自己优秀品质的机会。围绕生态养成教育,师生放弃了古板单一的说教,师生们在活动中和谐了关系,融洽了气氛,融合了亲情,教育的难度低了,达成度高了,师生也不再为教育与被教育头疼了。

3.学科育人

篇(5)

就QQ群等网络沟通平台而言,聊天是其基本功能。但对于班主任来讲,作为学生管理者,仅仅满足于从中获取信息、通知消息还是不够的,还要对其进行功能创新。

审批学生请假

我用QQ群审批学生请假,源于分身乏术。当时,我在南校区当着分校负责人,管理着500多名学生,而且还兼任三个班的班主任。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即学生进出校门必须履行请假手续。请假条上没有班主任签字,门口保安不予放行。为了方便学生,我就在假条上把字签好,交给班长。同时要求学生在群里请假,待我批准后,再到班长处填写假条。学校假条是四联单,分别是存根、出门证、公寓办留、班委留。每张假条都有存根,去向一清二楚。假如对假条有疑问,还可以将群内请假记录与假条存根对照。

班级日常管理公示

为了加强管理,我建立了量化考核制度,做到日公开、周小结、月汇总。期末时,把所有的分数总结起来,就是这个学生一个学期的量化考核成绩。评优先时,这个量化考核分数占30%,考试成绩占70%,加起来进行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与优秀指标相结合进行评比。

按照要求,每天晚上放学后,班长都会把当天的班级日志拍照,然后上传群相册。这个班级日志可谓记录详细,谁请假、谁迟到、谁旷课、谁因为何种原因加分、谁因为何种原因扣分,一目了然。因为信息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查看,如有错误或者漏记,可以给班长反映。由于重在过程,对于最后的考核结果,很少有学生提意见。严格执行群内公示制度之后,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看到班级学生的表现。

网络平台切忌建而不管、管而不当

在平常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在使用网络沟通平台。但是,效果却不太理想。其原因在于,一是建而不管,没有形成正能量,QQ群里面脏话连篇;二是管而不当,当成了抓小辫,监控学生言行的工具,以致学生对老师所在的QQ群敬而远之,另建群或者封闭空间。

要想避免以上两个误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群之初,提出明确要求和希望。要给学生讲明,建群目的是增进友谊、促进管理,是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管理班级的平台,要传递正能量。二是出现不文明现象时,私下对具体学生进行友善提醒。出现不文明现象时不可不管,又不可乱管。看到学生在群里有不文明言语,就和他私聊,而不是在群里公开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与老师产生隔阂。原因在于老师既提醒了他,又维护了他的自尊。三是出现不良讨论时,有策略地参与引导。有的时候,学生会在群里骂老师,参与人数很多。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是一定要管。直接在群里说“不许骂老师!”的效果肯定不好。妥善的处理方法是老师控制舆情,通过私聊的方式控制住主要带头学生的舆论,将其思想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一个学生在群里的话语出现了转变,其他学生也会跟着改变,渐渐地,群里的讨论不再一边倒,而会慢慢变得理性、客观。

有的学校谈网络色变。其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促进管理、促进管理,用不好会影响学习。在“触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与人们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堵是堵不住的,重在引导,发挥其积极因素才是正途。今天再讨论学生能不能拿手机,就像时期讨论男女生能不能同校,改革开放初期讨论学生能不能穿牛仔喇叭裤一样可笑。

篇(6)

作者:李晓君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

在高职学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的班级人数较多,而所要学习的舞蹈知识一对一辅导比较少,使得学生学得不够精,学生学习效果不好,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舞蹈素质。对于学生艺术教育较少。大家都知道,高职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比较重视技术学习,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受这种要求的影响,致使艺术教育的推广遇到不少问题。同学要学很多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巧,又要进行实际的训练,使部分老师以及一些学生对舞蹈课的认识出现一些偏差,违背了舞蹈教学的初衷。设置舞蹈艺术教育课。高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舞蹈教育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艺术类的选修课,以及一些必要的必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坚持以美育人和以德育人,提升同学们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提高高职学校舞蹈老师的能力。高职学校要重视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准的提高,鼓励和激励舞蹈老师也要朝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经常组织舞蹈老师去学习或者是进行教学观摩,促使舞蹈老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重视学前儿童舞蹈以及编排舞蹈课程教学。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舞蹈的基本技巧,还要强化学生儿童舞蹈的学习以及编排,儿童舞蹈的学习和编排对于学生以后来讲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舞蹈的实际教学中,舞蹈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儿童舞蹈的表现能力和编排能力,比如舞蹈的基本功能力、民间舞蹈,以及各种类型舞蹈的表现方式和舞蹈技巧融合以及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乐曲内容以及类型等的分析,使其舞蹈动作是正确的以及培养他们编排舞蹈的能力等等。二是在舞蹈教学中要多利用舞蹈教学法进行教学。舞蹈老师运用舞蹈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教学,了解到如何对学前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训练以及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各类舞蹈的搭配,如何纠正和改掉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病”,如何培养学前学生的乐感以及对舞蹈的感觉等等。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今计算机技术地飞速发展,很多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已经应用于教学中,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也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对于艺术鉴赏课之类的课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展示,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让学前专业的学生认真地观看,有助于他们对于标准舞蹈动作的模仿。另外,如果高职学校的舞蹈实习课也能够把现代化的视频资料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中,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通过观看自己表演的视频,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舞蹈老师的引导下及时地纠正不足的地方,与此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指出不足,然后及时地改正,通过这样的方法有益于学生舞蹈素养的提升。总而言之,在舞蹈教学中,灵活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纠正和改进学生的不足,不仅能够激起学前专业教育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还能够为他们以后的舞蹈学习以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舞蹈的特点,要进行分组审视和理解参与舞蹈课堂教学。学生在舞蹈练习中,给学生分成小组,使同学既有练习的机会,也能够观察到别的同学的舞蹈动作,通过这种方式,舞蹈功底好的学生可以为别的同学树立一个榜样,防止出现重复错误。在教学中,老师要对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比对,并且表述出动作的要求,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等。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动作进行编排,进行二次创作等。这不仅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舞蹈是一门艺术,而舞蹈教学也是一种艺术。作为舞蹈老师就要想办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舞蹈训练活动中,于此同时还要探索舞蹈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以及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而努力。

篇(7)

《考纲》是复习考试的依据,具有“法”的功能,《考纲》既是试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试卷形成的蓝本。一般地说,命题者在构思试题和形成试卷过程中,手头有三样东西:一是《考纲》,二是教材,三是准备向课外延伸的相关资料。三者之间,“纲”居首位,教材作为试卷构成的基本素材,有关课外资料,用以考核考生驾驭《考纲》的水平和能力。当然,在延伸时不得脱离《考纲》的轨道。在具有操作时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学习和研究《考纲》

孙子兵法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就如打仗,倘若不知考试方向,势必迷失工作方向,成功又从何谈起?故此,学习和研究《考纲》对于指导学生备考应试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学习与研究,要取得以下效果:

(1)把握教学方向

高考《考纲》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选拔功能。它面向少量高学力的学生,因此,它的定位是在提高与选拔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位置应与选拔同位和平行,不可降低层次。二是教学导向功能。命题人员在《考纲》指导下构思试题时,脑子想着怎样更好地为大学选拔合格新生,眼睛注视着中学的教学改革,期望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试题力求广而不杂,难而不偏,深而不怪,核心是能力。所以,在使用《考纲》时,思想认识尽可能向高层次命题思路靠拢。

(2)认准考试目标

高考诸学科中,因为性质不同,考试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众多的特殊性中也隐含着共性,概括起来说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命题人员在构思试题时,一是考虑知识的覆盖,二是驾驭知识的能力,三是试卷本身的思想性。所以,在高考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选拔的轨道上瞄准以上三个侧面,逐一到位,有机揉和在一起。

2 充分认识高考《考纲》的基本特点

(1)纲目简要

翻开高考《考纲》可见,纲目极为简明扼要,似蜻蜒点水。初看上去,似乎简单、浅显,实际是:浅中有深,易中有难,简中有繁,低中有高。有的老师说它是“高深难测”,此话不假。

(2)包容量大

简要的纲目,对中学教学人员来说是个苦事,因为不好驾驭;对命题人员来说是件大好事,因为它为命题人员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由天地。《考纲》中的每一个纲(或目),都包含着相当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的任务。有人说高考《考纲》“弹性极大,自由度很高”,这话是真的。因此,高考命题人员只要不脱离“纲”,从哪一个角度去构思试题都是容许的。可以把试题出得浅显,也可以把试题出得深奥。

二、用足教材

《考纲》与教材,血肉不可分。在教学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纲”与素材的关系。命题人员在思考试题时,必以《考纲》为指南,在教材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所以,高考指导教师不仅要能够用好《考纲》,还要用足教材。如何用足教材,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区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关系

考试内容溶解在教材之中,教材内容不等于都是考试内容;考的必定是教过的,教过的不一定都是要考的。二者必须准确无误地分开,否则,把所有教的内容都放入考试范围,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背离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而且也超越《考纲》的要求。

2 《考纲》规定的纲、目知识点要覆盖到位

按一般常规,高考复习程序为三轮。首轮是基础,基础奠定了,提高才有可能,在操作时,教师可依据《考纲》按纲、目顺序,逐个推开,逐一覆盖,不留任何死角,不搞跳跃式教学。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让学生知道教材中有哪些知识(在教材的哪个位置上)是《考纲》所要求的。如此,才能与高考命题思路同轨。

3 注意《考纲》对教材的折射作用

(1)显性折射

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指向。《考纲》中有的纲、目所包含的内容,材料中容易找到,一目了然。这类问题,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

(2)隐性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