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诚信问题

科研诚信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2 09:22: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诚信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诚信问题

篇(1)

>> 科学研究与科研诚信建设 科研诚信与科技档案 试论科研诚信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 学术不端行为与科研诚信建设 科研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 关于科研诚信问题的思考 诚信视野下的科研管理优化 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途径和意义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压力与科研诚信影响机制 国内科研诚信法律问题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研究 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建构的思考 浅析医学科技论文的科研诚信 关于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思考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有关科研院所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橡胶研究所为例 我们班与诚信有关的故事 会计诚信的有关问题研究 会计诚信有关问题的研究 有关诚信的《上梁大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OSTP),Washin

gton,DC,USA. Federal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 [DB/OL]. 65(235):76260-76264. (2000-12-06)[2014-09-26]. http://gpo.gov/fdsys/pkg/FR-2000-12-06/pdf/00-30852.pdf.

[8]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The European code of conduct for research integrity[M/OL]. [2014-09-26].http:///fileadmin/Public_documents/Pub

lications/Code_Conduct_ResearchIntegrity.pdf.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11-12-02)[2014-09-26].http:///publicfi

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408/xxgk_172770.

html.

[10] Xinhua. New rules to prevent academic misconduct[EB/OL]. (2012-03-15) [2014-10-15].http://.cn/china/2012-03/15/content_148368

89.htm.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科研诚信;保障机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教学”不再是现代大学的唯一职能,而是趋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整合。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重大科研成果往往与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通过强化科研职能,积极寻求有效模式促进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但是,高校科研职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高校学术界中出现了抄袭、剽窃、篡改、一稿多投等现象,高校教师的行为、高校课题申请的腐败现象等,无一不损害着国家科学界的声誉,阻碍了国家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应提倡诚实守信,科研诚信应该是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活动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的实现关系到科学事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也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探讨高校科研工作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主要动因,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关于科研诚信

对于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国学界提出的科研诚信概念是相对科研不端行为而言的。他们将科研诚信定义为: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过程中应用诚实、可验证的方法,提交的科研成果报告应遵守相关的规章、条例、准则和公认的职业规范或标准。美国学者认为,科研诚信讨论的重点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诚实性和客观性问题,它能够衡量科研人员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最核心的东西。中国吉林大学的刘辉博士在其《科研诚信问题研究》中提出,科研诚信是指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包括组织者)在科研活动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科学价值准则、道德准则以及科研活动的制度规范。刘辉博士认为,科研诚信的内涵应具有多层次性:科研诚信的主体;科研诚信的范围;科研诚信的内容结构。其中,科研诚信的主体确定了,科研诚信的范围也就相应明确了。

二、高校科研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动因

1.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活动,它要求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一种诚实的、负责任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来开展科学的研究工作。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仍有不少教师有违这一要求。

(1)在科研工作进展过程中,一些严重违背科研诚信原则的不端行为,如剽窃、篡改、捏造等屡屡发生。

(2)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学术泡沫严重。科研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理性活动。但部分教师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因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往往从以往他人的研究当中选取一些陈旧话题,重复研究。这些所谓的研究,非但没有方法上的创新,更无知识上的新发现,有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3)现象严重。在高校当中,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据报道,我国2009年的销售额近10亿元。

(4)项目申报存在学术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事业的日益重视,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逐年提高,部分高校和教师也把国家在科研工作上的投入作为本单位和个人创收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不良思想的驱动下,部分高校以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开始了项目申报的“攻关之旅”,由此而滋生了诸如权钱交易、吃科研经费回扣等学术腐败行为。这些与科研诚信相背离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高校作为社会道德的“灯塔”的作用,也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2.发生动因

(1)个人科研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是指科研工作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有意违背了科研工作所应遵循的求真、求实、求新的原则,从而采取欺骗、剽窃、篡改、捏造等非正当手段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些不当行为的产生是与高校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水平的下滑以及科学研究精神的缺失分不开的。在我国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人民教师,二是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因此,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要比仅仅承担教学任务的普通教师有更多的职业道德责任。这些责任是:对真理有锲而不舍地追求;对科研过程的所有发现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隐瞒、不夸大、不擅自篡改数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给予充分地尊重,不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据为己有或不恰当使用;能够恰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的价值,不能因为一些眼前或潜在的个人私利而对他人或自己的成果价值进行不恰当地评价;应在法律和伦理的范围内,对研究对象(包括人和动物)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并充分保障被试的各项权利和福利。但从目前高校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事件来看,高校教师并不是都能遵守这些科研道德规范的。

(2)高校内部科研诚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科研诚信的遵守不仅取决于科研工作者个人的道德操守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和社会对科研诚信监督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和社会对高校科研诚信的监督和保障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机构建设;二是制度约束;三是技术监控。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经在上述三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机构建设方面,教育部于2009年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主要承担制订高校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相当建树。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技部则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9年,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在技术监控方面,有中国知网(CNKI)研制并被我国高校学报系统广泛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上述措施的实施,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一些高校根据这些便利条件,开始着手建立自身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但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内部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一是高校内部设立起来的学风建设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众多学风建设机构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的处理工作上,工作方式较为被动。二是并非所有高校都相应地制定了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制度,一旦发生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高校并不能从制度上寻找合法的惩罚依据,最终也将会不了了之。三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使用面不广,在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等领域并未完全引入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3)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科研取向。好的科研评价机制会激励科研工作人员在科学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指引下大胆开展开拓性的科研活动。而“不好”的科研评价机制只会使科研人员只顾眼前利益,挖空心思迎合制度制定者的短期目标。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获奖级别日益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各高校为了能在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占据有利位置,纷纷采取各种科研激励措施。为了配合科研激励措施的实施,各高校往往会制定出相应的科研评价体系。从目前各高校所公布的科研评价标准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以教职工所获课题级别的高低、所获经费的多少、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刊物的级别以及成果获奖的级别等做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和标准。并且众多高校都明文规定了教职工每年所应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否则就不能享受相关的津贴待遇。有些高校还进一步将科研工作量量化为分数,这种做法被戏称为“争工分”。在此种科研评价机制的指引下,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都放弃了那些耗时较长并且有可能不能取得直接效果的科研项目,还有些科研工作者则可能为了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或学术荣誉,而采取种种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如通过“走后门”拿项目和剽窃他人成果等等。

三、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

西方国家是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在西方,它们的大学大都非常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把科研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西方各国的学术道德教育已有长期的历史而且普遍存在,不仅在大学中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还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进行教育和熏陶。中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科研管理内部建立相应的学术诚信条例,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对高校教师进行“道德诚信”、“学术规范”系列讲座,每月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惩治”等短片教育,以及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月”等学术诚信培训活动,此外还可利用校园网、图书馆进行实际的学术道德教育宣传等等。除了对高校教师进行严格的学术道德培训和诚信教育外,还引导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经常性的教育,甚至也对硕导、博导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可要求他们在一些文件上签字,如若指导的学生出现科研不诚信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加强高校科研诚信保障制度和机构建设

在西方国家,学术道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得到了高校各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甚至是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进行有效地科研监督管理,各高校还建立了权威性较强的管理机构,甚至还临时成立调查小组紧急调查和处理科研不诚信行为。在中国,各高校都制定有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也有详细的学术规范条例。但是出于行政管理为主的科研机构,其科研监督和惩治机制未能很好地体现,有些高校甚至只有科研奖励制度,而没有相应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置、惩治制度和措施。因此,我国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使得高校内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能够依法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则要求成立相关的学风建设领导办公室,专门负责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及处理工作。

3.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起着引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高校当中发生的许多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都与高校的科研评价的导向性有关。因此,作为高校来说,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那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追求“短平快”的工作思路,多了解科学研究工作所具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而将科研工作的成效放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去考察和衡量,如针对一些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应给予科研工作者以充分的时间,而不必要求他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同时,高校也不应因科研工作人员未能发表研究论文而减少相关的待遇。

篇(3)

[关键词] 医务人员科研诚信科技论文

一、医学科研诚信认知的概述

对医务人员来说,科研诚信就是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医学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人类知识产生的主要途径,医务研究人员知识的获取和交流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1]

二、科研诚信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对于医务科研人员,在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目标、意图、方法及程序阐释要诚实;对科学研究要真实可信,有关交流必须合理而充分;对事实要能被证明,在处理数据时要透明。科研人员都有对人类、动物、环境或研究对象关爱的责任。在提供引用文献和介绍他人研究的贡献时必须表现出公平。 同时还要担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同时通过科学研究,也在创造着生命奇迹。

三、科研诚信研究的意义及在科技论文中的体现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医学创新水平和医务科研人员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传播记载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2]但在医学科技论文中也是科研不端行为存在的主要载体。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诱导,缺乏科研主观判断

科研不端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医务科研人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圈中,该文化必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科研活动中,医务科研人员价值观体现在对科学技术自身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上。

近年来,有关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事件如井喷状纷纷报道出来。各种潜藏的名利诱惑也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医务科研人员很难申请到课题,一旦申请到,总想让自己的课题有个“好结果”,但是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结果都是意料之中。为了调职、调级等部分医务科研人员的“铤而走险”只是为可能的“成功”获取所需的名利。

2.科研诚信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广泛倡导宣传

作为医院科研行政人员,对科研论文的造假没有足够重视。对作者的自述不怀疑,对科研实验数据很相信,对论文的产出过程不过问,对论文的真实性、科学性不探究等。同时很少在医院内对医学科研人员进行频繁的宣传教育,使之没有达到科研的一定共识。主要是医院对院内科研人员的信任,坚信“科学本身就是建筑在诚信基础上的事业”,绝不会认为科研人员会造假,相信绝大多数医务科研人员会本着科学、诚实的态度撰写论文,从实验中得出的科学论点。正是由于这种信任,使得科研不端行为的放逐。

3.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缺乏有力平衡杠杆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与其制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申请学位、调职调级、晋升职称、成果评奖等事情上,论文的数量、的刊物级别是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3]为了能顺利调职调级、晋升职称,有的医务工作者就用不同的材料,同一个方法做相似的试验、得相近的结果结论,发表多篇文章。这是一种科研诚信的缺失也是对科研资源的一种浪费。大部分医务人员所想获取的不单单只是某种利益。一位医学专家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由于临床工作的突出表现,深得领导及患者的好评,工作总是没日没夜,但是由于没有时间写很多论文,论文数量太少,在职称任期考评中“不合格”。我们不得感叹,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对科研诚信产生了不利的导向作用。

四、对科研诚信自身的客观认识

医务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创新,实事求是负责任的履行职责。对临床某些诊疗技术或药物疗效的总结,选对选准科研方向,做好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实事求是,系统的进行某些技术或方法上的改良,建立净化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163318)

摘 要:文章从学术诚信的内涵与学术不端的表现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阐述了国外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经验,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术诚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36-02

收稿日期:2014-11-07

作者简介:林庆华(1976—),女,山东平度人,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键盘乐器研究。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各个行业的诚信危机,诚信问题已成为各行业及各领域的突出问题,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学术诚信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及成果推出的重要阵地,更是急需提高学术诚信度,教育部首次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也是针对高校的。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术诚信现状,从现象看本质,探究其根源,研究其对策,以期使高校的学术诚信成为一种新常态,形成良性循环,这对建立我国及世界的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生态大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学术诚信内涵及表现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

学人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学人研究学问时要求“真”——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媚俗,不空谈,不编造数据,不捏造事实,对其他研究者及其科研成果要讲求信用+信誉——研究者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不能搞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就要表明出处,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讲求信用及信誉。诚实守信是学人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最重要的学术行为准则。

(二)学术不端的表现

学术诚信缺失所表现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有对于学术不端的具体描述: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高校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高校作为学术科研的重要单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术及职称评价等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发展与人的惰性的矛盾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飞速进步,使整个社会都面临一次洗礼,空前的资源共享,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方便与快捷。使学术界也经历了一次信息化的革命,使原来埋头于各种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档案室及田野调查等无数次采集学术信息与资料的学者们,轻易地点几下鼠标就能替代一切奔波、一切实验及查文献的工作。这种时代的进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但带给人更大的惰性与侥幸心理也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上确实为学术不诚信的投机提供了便利。

(二)评价标准与学术质量的矛盾

现在更多的高校在评聘职称时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出现重数量轻质量或以数量代质量的现象。有的院校的评职条件中明确要求申报职称教师的论文及著作的数量及字数等。有的院校或部门将成果的被引用频次及转载频次,或是被评价者被引用的字数等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将会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不得不以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为目标,并找相关行业的教师、学生多引用、多转载自己的“成果”,不断追求论文及著作的数量,而忽视了学术的质量。这样短平快出来的论文经不起推敲,算不得精品,久而久之,造成学者不能潜心学问,不思进取,粗制滥造,有的甚至为了多发论文而不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三)学术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矛盾

目前我国对学术进行监督与管理有两种方式:行政方式与非行政方式。行政方式是由政府确定的学术评定委员会对各研究项目、活动及成果进行考核与评审,这种方式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使学术价值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极易产生官僚作风,而造成学术诚信的缺失。非行政方式是科技期刊的监督与审查,科技期刊没有制度与体制的保障,只能处在有心无力的状态下,局限在小范围内对学术失信者给予相应的警告与惩处,无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学术失信行为。

三、国外学术诚信建设的经验

对于学术诚信,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外的做法与各项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诚信机制

在国外,学术信誉是每一位学者的生命,,违背学术诚信的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美国首先从在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下监督每个人的言行。其次,从各种证件的取得上就规定得非常严格。每个人的诚信出现污点在整个系统中都是有记载可以查证的,违背学术诚信的人在美国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再次,美国联邦政府各主管部门以及各基金会在审批科研经费和项目基金时,除考察学术能力外,重点把关的是申请人的学术信誉。

(二)构建完整的学术诚信防治体系

目前许多国家已针对学术诚信问题出台了各自的规章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机构。

1.政策规定。例如韩国科技部出台了《关于国家研发事业中确保研究伦理及真实性的准则》;德国马普学会发表了《关于处理涉嫌学术不诚信行为的规定》;美国颁布了一项纲领性政策《关于科研不诚信行为的联邦政策》,对发现的不正当研究行为各相关机构及职责均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和规定等。

2.监督机构。世界各国均以在大学中防治学术缺失行为作为工作的重点,可见国外对于高校学术诚信的重视程度。例如丹麦成立了官方的丹麦学术不端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非常重要的学术不端事件,拥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其模式已成为其他北欧国家的学习范本。

四、加强高校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

经过对我国高校学术失信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学术诚信建设体系的借鉴,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案,并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建设完善。

(一)搭建网上公开学术成果平台

网络信息时代的快捷与方便虽能导致人不劳而获的惰性,但也可以利用它制约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和完善学人的信用制度和完整的学术诚信档案。从论文到专著到项目,让每个人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使这样一个在线数据库成为管理及审批机构的依据,成为各位学者的展示平台及自我约束平台,实现我国学术诚信体系管理系统和监督的标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有了这样的平台,每个人的行为都在社会的监督下,每个学人也将更加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

(二)明确各学科学术规范

要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就要不同学科分别建立学术规范,避免“一刀切”。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台一个明确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规范的制定应与《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的要求一致,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使制定的学科规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解决中国学术评价的重点,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的规律,把行政权力与学术评价隔离,并把建立起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作为重中之重。2014年,“科研评价改革”无疑是国内高校科研领域最火的词汇之一。从中央到地方相继研究或出台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在地方层面,截至2014年10月,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三个试点地区(北京、上海、广东)均提出主要实现以科研质量为导向,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高校科研仅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有望成为历史。

(四)加大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

学术失信之所以会发生,原因之一就是学术失信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当前,要务必加强对学术失信行为的管理力度。让失信者从声誉到利益都付出相应的代价;整个学术界应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对那些已被证实的影响严重的学术失信行为要进行公开处理,通过正式和透明的制度化程序予以解决

(五)加强学术诚信思想教育

1.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某些研究者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认为官不举民不究即万事大吉,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相关法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通过研究者法律意识的增强,起到了用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来制止学术失信现象发生的效果。

2.内在约束教育。学术诚信缺失其内在的原因,即研究者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缺乏学术道德造成的。“立言先立德,立文先立人。”为此,研究者要树立对待学术的正确态度,从被动到主动地遵守学术诚信,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

重建学术诚信的威严不仅仅是学界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更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言行为世人之规范,成为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唯有建设学术诚信,坚守学术道德,才能以学术诚信夯实中国梦的基础。让学术诚信成为一股强大的道德正能量,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使我们的社会早日成为和谐、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EB/OL].[2013-07-08],http://gov.cn/gzdt/2009-03/21/content_1264527.htm.

[2]Aboutus[EB/OL].[2013-07-08].http://ukrio.org/about-us/.

[3]黄文华,吴一迁,张俊彦等.国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诚信体系建设的启示[J].学报编辑论丛,2013,

[4]杨艳.美国高校学术诚信制度建设研究及启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科技管理;制度建设;诚信;科技诚信用;科技查新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51-01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一个过于依赖关系管理的社会,由于社会资源(利益)对利益相关方的不正当输送,导致社会管理的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会滋生出一批专靠社会资源供养的“食利”阶层。据媒体披露,我国真正用于科研的经费仅占四成,许多资源流失于项目外。一些“项目老板”打着搞科研的晃子,巧立名目、重复立项,骗取科三费搞“暗箱操作”,为打通“环节”,不惜“跑部钱进”,“圈钱致富”一时甚嚣尘上,利用的正是科研管理“事前无根据、事后无监督”的疏漏。有限科技经费,不能发挥功效,用在“刀刃”上,造成我们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经济上升乏力,产业空心化的严重恶果。

经济增长意味着快速的经济变革。上述种种乱象暴露了现行的政治体制、社会管理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温总理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出坚持依法治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的民利、坚决反对腐败的五点方针。就科技管理言,我们要认真反思当前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认清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和艰巨。因此,应当从体制制度、科研诚信建设、科技查新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在制度建设上,坚持改革从完善体制和制度入手。科技立项、科研经费划拨、成果评奖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沿袭着计划经济模式,步入市场经济环境,管理模式滞后于形势要求,我们要因时而变、因势利导,敢于直面新情况、新问题。

要依法治国,严格地遵照于宪法和法律框架内为办事原则,杜绝以党代政,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

深化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项层设计的重构和重建,顶层设计要科学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快落实制定有关科研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完整的法律法规,实现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切实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科研立项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按照重点领域、研究方向公开征集,不应受限于具体技术路线、具体任务指标的过多规定。完善项目评审环节,改变过去仅由部门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单一推荐的方式,增加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推荐渠道。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实行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调整和规范了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增加人员激励性费用支出,尤其是对直接参与研究人员劳务费用作相应安排。科研课题的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结果要进行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在诚信建设上,加强科技诚信建设,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着眼点放在重塑社会诚信的基础工作上:即提高人的素质、建立诚信制度。

“最优秀的进政府、次优秀的华尔街、三类的搞科研”,美国之所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中,不断创造辉煌和奇迹。除完善制度保障外,在公共社会管理中,重视吸收社会精英阶层“入伙”共同参与管理,反观我们的公务员“入口”管理,以市级科技行政管理,多为安置干的政治需要,其文化素质、业务水平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的形势要求,甭说更高的职业水准(社会诚信)要求了。因此,要维系社会诸多领域的高效率运转,强化对公务员用人机制的探索研究,注重吸引社会精英--将心系天下苍生,兼具战略眼光的有识之士,纳入主体社会管理队伍中,抓紧落实政府公务员用人制度改革,完善“入口”“出口”机制及其纠错机制,强化对公务员法律法规自我约束,提高管理者诚实守信素质教育,建立信用评估数据库,是搞好科技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对打造诚实守信社会,根除“暗箱操作”等学术不端和科技腐败行为的基础性工作。

完善制度应以文化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善和优化为前提,我们应以全球高度、国际视角,广泛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社会契约精神为主流精神的先进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民价值观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科技进步需要技术创新,科学管理需要制度创新。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科技信用数据库,围绕提高科技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与科技诚信建设有关的制度建设,全面建立对科技不端行为的预防和监督体系。只有从制度、宣传、落实监督等方面大力推动科研道德建设,通过科技管理改革、部门联席会议沟通机制等措施加以落实。才能从源头惩治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

第三、科技查新上,要提高对查新工作的重视。科技管理应充分借鉴科技查新作为“情报评价”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参谋辅政作用,以严谨情报分析为依据,为专家评议提供全面、准确的“鉴证性客观依据”,严格遵守科技查新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工作要求,认真履职。增强科技查新工作的权威性、可信度,诚信度、美誉度,提高科技查新的社会存在性,使其能够早日担当起“拦网”之重任。提高科技管理水平,遏制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减少管理者工作的失误。

对此,加强科技查新可信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更为凸显。我们要潜心研究国外先进的科技查新专业化的运行模式、管理经验,积极引进优秀科技情报人才,缩小与国际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差距。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强与国外优秀咨询机构的业务交流,围绕国际国内科技情报交流、信息检索开展服务,打造科技咨询机构知名品牌,以点带面,促进科技服务的迅速发展。注重市场调查预测、征集用户需求、市场开辟到信息收集储存、加工整理、传递发送、信息反馈进行严密组织,推进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的进程。

篇(6)

Abstract:Thefacultymemberinhigherschoolisbecomingyoungerandyounger,whichisanoutstandingfeatgotduringitsdevelopmentasthehighereducationismorepublic.InNorthestPetroleumUniversity,fivetypesofmoralcharactersincludingprofession,school,student,academicandresearchareemphasized,sothequalityofallthefacultymembersispromotingincreasingly.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品德素养;教育

Keywords:higherschool;youngteachers;moralcharacters;education

1养成对职业的崇尚之心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对职业的认识和崇尚之心,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培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是保证教师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从以下三方面养成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崇尚之心:①大学教师应有的高尚师德;②大学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③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④学校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制度及措施等。目的在于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掌握大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养成对学校的大爱之心

针对刚离开校园就走上大学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同生活、学习背景差异,开展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染教育系列讲座,培养青年教师爱校、荣校、兴校的大爱之心。

2.1开展校史、校情、校规讲座专题学校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干部讲解学校创业史、发展史,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档案馆、校史馆;职能部门领导解读学校现行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2开展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题讲座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思路、定位与规划、办学特色、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等。使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办学特色,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爱校爱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3充分发挥大庆精神育人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品德素养教育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到大庆油田参加实践锻炼,到铁人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了争做“严谨笃学、教书育人”典范的“先锋工程”活动等等。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的优良传统,继续秉承几代油院人近半个世纪积淀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3养成对学生的挚爱之心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传道与授业并重,教书与育人同行。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无法存在的。

缺乏与学生沟通很难教好书。青年教师较中年教师缺乏和学生沟通,对学生心理、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缺乏关怀的兴趣。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要求,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通过和学生交流,到自习室、学生宿舍和学生聊天,揣摩学生心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学生,把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达到师生相长的效果。增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责任心,为积累教学经验打下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

4养成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做学问、搞科研是一项严肃的、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学者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保持学术固有的纯净品格,才能做出真学问。学校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引导青年教师怀着敬畏、诚信之心做学术。

①了解当前学术界诚信危机及其诱因;

②学习学校老一辈教师传承大庆精神的衣钵,踏实做学问、扎实搞教学的典范;

③恪守学校的学术规范,履行学术诚信承诺。青年教师学习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诚信预警机制、荣誉准则、学术规范及学术评价条例等;同时,在从事学术前要怀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立下并履行诚信承诺:对学术采取严谨的学术态度、遵循求实的学术操守、培养高尚的学术道德、端正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自觉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全校上下营造了基于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感的学术诚信氛围。

5养成对教学科研的相长之心

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一些年轻教师甚至认为,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与过去一些老教师经常呆在教研室里,大家一起备课,探讨教学上的问题形成鲜明对照。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着力引导青年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5.1教育与教学方法专题请学校的教学名师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高等学校教育与教学的特点。

5.2科研方法专题请学校科技专家讲解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及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等知识内容。

5.3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观摩研讨,典型引路聘请一名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使青年教师掌握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助教及讲师的基本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督促青年教师积极完成进修计划,指定必读书、参考书、外文书,批改读书报告、笔译材料和有关论文等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篇(7)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诚信;导师责任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状况和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近些年,随着高校被授予的专业硕士点逐年增多,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扩招趋势,研究生录取人数的增加同时,研究生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出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尤其在一些专业中,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背景使其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生在读期间又不能用心学习,因此为了获得学位不惜造假,学术诚信缺失由此产生。那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导师又有哪些责任呢?

一、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论文交易现象普遍

如果上网搜索发论文,就会出现成百上千个学术交易网站,这种网站,只要花钱,自己就什么都不用干,就会有为你专门安排的论文为你服务。有很多研究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毕业论文,也就是说读书期间自己什么都没干,最后拿着买来的论文混得了文凭,这简直是对学术制度一个巨大的讽刺。这种在研究生中出现的的现象,是学术诚信缺失的一种表现,它将神圣的学术低级化、庸俗化,为学术市场的畸形提供了支撑。论文交易对研究生知识的获得、学术能力的提高、学术精神的传承及对高校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求甚解、弄虚作假

很多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愿意费时费力,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对于研究结果不求甚解,甚至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追求科学精神的信念少之又少。因此,在科研中,一些研究生伪造数据,互相抄袭,不去核实内容的真伪,放弃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顾及自己的人格,投机取巧,已经形成非常严重的风气。

(三)科学研究过程中违背学术传统,急功近利

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离不开学术传统,需要学术传统的熏陶。学术传统是一辈辈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淀的学术文化,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学术传统是高校科研的基础和支撑,背离学术传统,学术创新无从谈起,学术传统对学术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学术传统能为学术共同体提供学术规范,能为学术批评提供良好环境,能为学术的发展提供探索的动力。因此,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离不开学术传统,需要学术传统的熏陶。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学术生态的失衡,人们的学术价值观被扭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在研究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学术量化的考评制度的缺陷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都采用量化考评制度。主要看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奖励的数量,以量化评价来刺激数量的提升,以科研成果数量作为衡量读研期间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研究生在攻读期间,投入一切精力来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数量,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得来没人去管,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研究生为了达到考评的标准,为了能够毕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数量,有的研究生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承受研究过程的艰辛,只能学术造假,这也是学术诚信缺失的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

(二)学术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事物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术环境主要是指校风、教风、学风层面上的东西。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影响,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转变原有的思想并提高到新的思想水平。社会大环境中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的教育,正是通过耳濡目染、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来实现的。

学校的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学术态度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会促进人健康的、先进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会使人产生落后、不求上进的思想。如果学校从导师到学生都能坚持刻苦的专研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坚持真理,亲力亲为,那么,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肯定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可是目前高校中教师学术造假也是普遍现象,这种环境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三)研究生自身的主体素质

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的养成实际上是个内化的过程,关键在于主体自身,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养成的有效性。前面我们谈到学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固然重要,但自身的素质更重要。对于什么事情都求真的人来说,科研过程本身对他是一种乐趣,是自我挑战、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样的人很少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淡然的情绪。对于浮躁的来说,会主动迎合不端的学术潮流,甚至引领这个潮流。只注重得来的结果,而不去钻研业务。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师责任

研究生虽然都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仍然需要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因此,研究生导师起到的不仅是学术导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思想的导师、人格的导师。研究生的导师应当担负起这双重的责任,方为合格的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的缺失是导师失职的结果,所以,在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负起责任来。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导师的导向责任

第一,导师在辅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对研究生的价值导向是最重要的。价值导向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依据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表现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等形式。研究生导师的价值导向,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来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要帮助研究生处理好价值导向和研究生的价值取向统一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导师的导向责任还体现在目标导向上。这里的目标指的是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生自身应追寻的目标的有机统一。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是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又有过硬的专业水平的人才。那么研究生的自我追求不仅要学业优秀,思想上进也是同样重要的。研究生学习首要的目标应是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精神素质、锻炼品格,这样才能达到导向目标和追求目标的统一。

第三,导师在研究生的行为上也要发挥导向作用。行为导向是指人们仿效一系列整合好了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不是指单个的、孤立的行为,而是强调行为的组合,强调这种行为组合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导师在这方面要积极引导,帮助研究生们组织他们行为的榜样。导师自身就是最好的榜样,导师在科研过程中能够给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使研究生行为符合规范。强化导师在学术诚信方面的正面影响,一方面,让导师以学术诚信的“自律”形象教育和影响研究生。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促进导师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术诚信的“他律”到位。

(二)导师的育人责任

教书育人是教师在业务教学活动中,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教书育人指寓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业务之中。无论哪个国家、那种层次的教育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导师的立场、世界观、思想品德以及教学态度等都对研究生具有楷模作用,所以,导师的素质与言行,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因素。导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导师的行为方式都会对研究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导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能够坚持一丝不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能够坚持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那么,他的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和工作中必定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