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校园监管

智慧校园监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2 09:22: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校园监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校园监管

篇(1)

“十二五”时期,以数字校园建设及应用推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服务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和省数字校园示范项目建设的核心,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校园、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项目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与高度评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经费投入到位,全面完成示范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我校的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同类院校第一梯队。

“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建设“连接・融合・创新・领航”的智慧校园,打造智慧学习环境、丰富智慧教育资源、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实现智慧管理服务,从而构建新型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为学校“十三五”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撑。

加强领导,形成职能明晰的工作体制机制

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有了统一的决策和工作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信息化建设业务、主抓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教学分院及职能部门承担业务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工作机构从无到有,工作制度从粗到细,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网络的有效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保障投入,完善稳定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十二五”以来,共投入近95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网络设施,目前已实现所有楼宇光纤直连到中心机房,校园主干万兆,核心交换双机平行,重要楼宇双链路接入,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出口带宽多元畅通;网络安全设施及管理机制基本适应需求,有线无线、校内校外、门户系统实现统一认证,网络行为实现有效监管,网络日志符合制度要求;学生宿舍网完成共建共享共管,并与校园网互联互通。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通讯服务,也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部署与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校园网数据中心拥有的CPU资源已超过280核,网络化存储容量82TB。校园网络共有接入点超万,无线AP超千,汇集教科网、电信、移动、联通的网络出口,合计带宽达1.7G;校内日常使用的PC及笔记本电脑约3500台;每天进出网络的访问量次数达1700万,学校邮件系统收发邮件超万封,每天外部网络流量达到1TB。

适应需求,建立全面覆盖的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的数字校园从师生实际运用需求出发,已覆盖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全校共有各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近50项,目前均在各自的教学和管理事务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师生个人信息门户几乎集成所有个人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大大方便各系统的使用;OA系统在公文形成、流转和管理等业务发挥作用;教务系统为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课程管理、成绩管理、调代课管理、教学评价等提供业务服务;校园卡系统、学生公寓门禁系统、车辆通行卡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学生事务中心、体育设施、场地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电源管控系统,标准化考教室建设等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使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深度融合,开拓共建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

学校以“师生人人有空间,技教融合促发展”为目标,重视网络课程资源、虚拟仿真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有超过百门的各级各类网络课程,建成5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职业教育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单位;利用师生人人拥有的智能手机,各部门纷纷推出手机APP或微信平台应用,在强化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学习和管理工作。

“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建成,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手段,也在延伸成为“校友空间”。学习空间以交流沟通为核心,有效连接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管理;支持教学改革,促进信息化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改进课堂教学,关注形成性考核。

高度重视,建设管控结合的安全运行体系

学校网络及信息化系统运转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加强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基本保障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校园网络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在关键位置部署专业级防火墙、流控管理、网络运行监控、机房环境监控等系统,保障计算机校园网络安全。2013年起,在同类院校中首批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全面、完整地了解学校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保护状况,学校校园基础网络、教职工信息门户系统、校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务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和校园卡系统通过了浙江省公安厅的信息安全二级等级评定。

目前,学校与同类院校相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基础,显现了一定的特色与创新,智慧校园雏形初现,学校的“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获得2016中国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奖。

完善数据及交换共享标准

制定数据交换标准,以统一各信息数据的存储格式、的描述方式和权限控制描述等。只有各信息应用系统彼此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系统之间才能够相互共享彼此间的数据,实现彼此间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

数据交换平台是智慧校园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总线。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需要集成的数据自动上传到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库中,并按各业务系统的订阅需求将共享数据分发到各业务系统,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集成和标准化,为提供数据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保留各业务系统的原有数据库,又确保了各业务系统的完整性。

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实现还应依据以下原则:遵循统一的交换和共享标准;支持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库的交互及数据存取;支持灵活的数据交换方式,支持跨平台、跨多种网络模式的分布式数据交换;能够对交换数据进行验证和质量控制。

打造校园信息化智慧环境

推进“两网一云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校园虚拟智慧学习环境,为上层的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持服务。升级、改造和优化校园网,初步构建物联网,运用各种传感器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实现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过程的感知、捕获与信息传递。构建混合云计算中心,完善网络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实现虚实结合、安全能控,存储、计算能力伸缩有度的交院云服务环境,满足信息化建设在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要求。

提供智慧化教育教学资源支撑

建设“一平台两整合”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提供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优质智慧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依据交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建设融“教学、培训、终身学习”为一体的智慧型交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增强服务交通行业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促进教学、教研活动与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研水平,促进课程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推进智慧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建设“两平台两环境”的教学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引领教育现代化变革。确立“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入适用的技术,深化“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应用,建成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努力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所需的智慧魅力课堂和学习支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基本实现智慧管理服务

篇(2)

关键词 网络 数字化 教学资源 校园网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into the fast lane. In this context, how to promote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schoo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true level of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based on the specific idea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oncretely discus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digital campus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nformatization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 network;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ampus network

0 引言

S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部分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步伐,依托校园网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衡量一个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时,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利用水平已经成为重要参考指标。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使用电脑终端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逐渐显示出滞后性,必将被智能化的手段替代。

1 智慧校园背景下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数字化指的是在使用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科研发展、生活服务等各种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从而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是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难度最大也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实现教学数字化,必须依托于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既要完成配套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构建相应的软件平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同时,为了实现教学的数字化,学校必定会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不断提高数字化教学技术的使用水平,自觉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加工,不断提高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应用水平。

此外,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也是推动学校管理模式朝着服务型方向发展的关键,这对提升办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管理正在进行从“管”到服务角色的转变。学校必须投入相当力量进行校园数字化建设,从硬件水平、网站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各方面提升数字化水平。对于学校来说,不断提高智能服务的水准,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

2 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思路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硬件水平

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具备配套的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数字化基础能力,为建设智慧校园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首先,学校必须具备完备的常规教学设备,如满足教学需求的校园广播网、电子考勤系统、电子图书馆以及校园安监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基础能力。首先,应该引入适合校园实际发展情况的网络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加强校内网建设,提高校内网的运行带宽,并扩大网络信息点的覆盖范围,确保整个校园管理能够在统一的无线网络下运行,各个信息点也安全可控。推动综合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建设,建设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多媒体应用中心,应用中心应该分成多个板块,包括课件制作室、放映室、动画创作室、平面设计创作室以及录播室等,其中重点加强网络录播教室的建设。

2.2 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奠定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基础

学校可以根据多元化原则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推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建共享。首先,对校园网站容量进行扩容建设,提高网站建设档次,形成一体化的展示学校形象、集成学校教育资源、发展师生个性特长的功能,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的有机融合;其次,打造年纪、院系和班级的网络主页,全面展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风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再次,引导全体教师开辟个人的网络空间,有效引导骨干教师个人网络主页的建设,为教师教学特色呈现提供网络化平台,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从而有效推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建共享,为师生的网络交流提供平台,为学生自主上网下载学习资源提供便利;最后,对于表现优秀或者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开辟个人网络空间,推动学生交流互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快速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将备课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反馈练习环节、课后辅导环节、学生自学环节、在线考试环节等都容纳进来,在丰富校园网容量的同时,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式发展。为了进一步结合智能校园建设理念,学校可以开发本校校园网站的app,这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资源,从而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教学的延伸范围。

2.3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数字化资源利用水平

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W校应该变革管理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客观需求。校园网站的建设为教学资源数字化提供了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去管理和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新产品,需要学校管理者大胆创新,运用公共产品管理机制和市场理念推动管理方式的变革。只有创新管理机制,才能满足数字化平台运作的具体要求,为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利用做好“后勤”工作。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效率低下,通常采用课堂听讲评价结合学生评价投票的方式进行,这种监管教学的方式覆盖范围小,很难从本质上起到实际的监管作用。

学校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做好文章。以网络教学平台的强大数据库为依据,统计分析各类教学状态,从而获取准确客观的数据,为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学校管理人员在获取数据分析结果后,可以准确掌握当前教学情况的利弊,为后期改进和战略调整指明方向,合理调整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并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点。同时,推动支撑评定、评先评优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将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和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纳入到评定体系中,为教师在数字化方面的教学改革注入动力。

2.4 加强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

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利用的过程中,教师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具备较强的数字化能力,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提炼和加工。因为,学校必须树立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可以设立特定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中心,配备专门场地、延请专业培训人员,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散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网络培训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这种自主灵活的方式有利于推动优质资源的互利共享。通过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形成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网上查找资料的技巧,并掌握制作课件、上传课件、网络信息浏览和反馈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办公和教学科研工作,逐步推动办公的无纸化发展。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视频公开课教学、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推动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鼓励教师养成浏览网站的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需求,把握学科的教学发展趋势,为制作更加优质的教学课件奠定基础。

2.5 创新绩效评估模式,实施数字化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教学变革的有力途径。可以将绩效评估引入到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作为有效的导向性手段推动教学变革。当前,部分教师在对待数字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消极抵制的错误思想,加强绩效评估改革是必要的。数字化绩效评估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即自评和他评。教师自评,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校颁布的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进行终结性评价,一方面依据自己在网络平台应用推广数字化资源的记录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信息等开展过程性评价,此外设计调查问卷,进一步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开展形成性评价,结合这三方面的评价结果完善自评报告。他评则由学校负责引导实施,可以邀请学科领域内在教学资源数字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从技术层面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展开评价,评估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适用性,也可以聘请更加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全校教师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做出的成绩展开定期评估,从中遴选出优秀资源。这样,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多元化评价方式,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探索和建设智慧校园的快车道,以智慧校园为背景开展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建设努力。数字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同时也要加强软件、人才、管理方面的建设。只有实现从内到外的全方位转变,才能真正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取得成绩。

L芑鹣钅浚汉鲜〗逃畔⒒缘阆钅俊爸腔坌T盎肪诚率只萄ё试吹纳疃扔τ锰剿鳌保?016)

参考文献

[1] 黄志成,王凤基.高职院校智慧校园与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模式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5.3:1-3.

[2] 蒋达央,姚琪.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29:73-76.

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数据 智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01

1 智慧管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数据时代,教育管理应及时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特别是高等院校,更应在管理理论方法和思路上进行颠覆式革新,这是当前信息时代教管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研究课题。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在改进和提升方面,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高效、专业化的实现平台。信息型、智慧型教学管理,一来可以大幅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二来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从业者的管理效率,实现教育的科学和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运用科学智慧的管理方式,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校内各项杂乱的动态的数据,对于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具有划时代的、突出的现实意义。

2 教育管理信息化现存问题

(1)管理的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不严谨。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相关管理的严谨性、有序性会直接影响教育业务发展及管理效能的信息化水平,影响到信息的传输、共享和汇总分析水平,进而影响到教育管理的科学决策,然而限于历史发展背景,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藩篱,我国当前多数高校的管理信息标准并不完善。通常情况下,同一所高校内的不同学院常常各自为政,建设出不同标准的信息系统,此类系统数据之间的兼容性较差,格式也不规范和统一,在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同时,也给系统问的信息交换、整合和共享造成难度,直接影响到了整个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规范性发展。

(2)智能化管理的程度较低,处于简单的数据统筹管理阶段。我国当前各大院校在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暂处于偏重管理过程的电子数据化,距离人性化与智能化较远,一切以“数据”为中心,智慧管理所注重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尚未形成。对多数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管理人员也仅仅是进行大量的数据输入输出和简单的统计、报表汇总等浅层操作,海量数据使管理人员无法从繁杂的操作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3)管理数据基础缺乏精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无法对教育决策提供准确参考。简单的数据输入、搜索和统计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工程,各类数据的统筹只是信息化的信息基础,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来提供高效率的、智能的各项管理服务,然而目前各大高校的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始阶段,对数据的应用较为简单,就连数据分析也仅仅是得出一些简单的统计量或者分类数据,尚未看到或者尚未能发掘出数据中所隐含的管理型信息,无法对教育决策提供准确参考。

以上各类问题的存在呼唤着智慧管理、职能管理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为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支撑,智慧管理,将切实引领教训管理的发展。

3 智慧管理特性和内涵分析

智慧管理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到达对数据的深层级发掘,为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智慧型的教育管理能掌控学习环境、识别各类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特征、全方位监测教学过程,并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从数据中搜寻核心信息并运用到管理中,以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二是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有效较低管理人力物力成本。通过智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处理各种信息数据,得出精准的结论和反馈,精简了各项管理流程,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时更能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管理错失。三是能够对教育教学全流程实现全方位的监测和管控。对各个管理环节和教学过程进行识别和分析,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智能化对比,实现对各项教学管理的智能诊断,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实现对教学管理安全状况的实时预警并提出针对性处理措施,保障教育教学的高效、稳健、有序进行。

4 智慧管理工作总体思路

(1)提高对智慧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当前形势下各项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智慧产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力争快速实现智慧化发展,智慧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向好,也必将成为未来主要而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切实提高对指挥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尽可能投入足够的资源,摒弃传统的管理思维,颠覆惯常的发展理论,多做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和理解智慧管理的内涵和优势,结合高校实际,快速、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向智慧化教育时代迈出前进步伐。

(2)充分发挥教师在智慧管理中的作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被视为高校工作的瓶颈。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理念、模式与方法上必须与之相适应。本文旨在通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另一主体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习一点管理的智慧,实行必要的智慧管理,这是现代教师理想的选择。

(3)切合实际,有效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已经将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智慧管理更将对成本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智慧管理。可以在个别学院进行试点,重点推动,实现局部的智慧管理。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控制成本,在不对学校正常运转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逐步推动全校的信息化和智能管理水平。

(4)确保信息安全。在信息化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各类信息均有着一定的私密性,安全的疏忽,往往导致重大的泄密风险,对他人带来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的各类信息,一方面会涉及学术技术、专利信息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也涉及教师学生的个人隐私,这些信息均需要严谨严格的保密措施来保障安全。要保证各类信息的安全,需要考虑到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从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和处理到实际运用多个环节。所以不论是基础的信息建设,还是后期的智慧化管理发展,要始终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将之放在信息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建立完善的保密体系,保证智慧管理发展的安全运行。

5 智慧管理实施意见

(1)首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智慧管理环境。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实时高效、一站式与个性化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帮助高校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深化高校信息化进程。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校园建设思路应是在原有的数字校园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增强其智慧性,从而形成服务、管理更为完善、师生体验更为人性化的智慧校园。一是制定智慧校园的数据标准与应用标准,以及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校园各类数据共建共享。二是整合贯通业务系统。在智慧管理系统的构建要注重对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注重与其他系统的兼容,以在保障系统衔接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建设成本。三是统一管理与维护。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提高效率,智慧校园的建设应对业务系统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与维护。

(2)切实提高大数据采集效率及在科学决策中的应用水平。决策工作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的长远发展。在高等院校智慧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通过各类信息搜集和分析系统、现代化的网络系统等各类信息平台,尽可能全面地采集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全面统计,细致分析,深度挖掘,为管理决策提供精确的科学的数据支持,进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3)加强教育的可视化管理。可视化,是指通过设置多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展演系统,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各项教学活动、人员情况等信息予以搜索、采集和统筹分析,并通过某种形式最终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展演给特定的使用者。从当前形势看,可视化将成为信息时代数据产业的发展必然,是学校开展智慧教育的必备条件,也是高校智慧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创建此类系统,各级使用者可以直观地查看与之相关的各类经处理过的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数据,为使用者得工作提供直接支撑。

(4)强化远程督导,提高智慧管理管控和考核力度。各大高校应建立起教学管理远程监督评价机制,强化对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考核和引领,不断推动教学事业良性发展。远程督导是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加以监督,进行运行和风险评估,确定指导方向的工作,以保障各项教育管理得到有效执行。智慧管理体系下,教育管理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实时远程检测,使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不断接近理想目标,达到最优化水平。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资源整合;教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067-02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个性化创新服务。

1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成为管理新模式

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主要基于标准化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即通过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的决策(政策、制度、管理等),下达到各个行政部门及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进而再次下达到业务人员(辅导员、教学人员、班主任等),最后传递给学生。形成一个刚性、自上而下、逐级管理的信息传达方式。但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在当前遇到空前挑战。当前的世界是一个“超连接世界”,互联网浪潮下,信息无边界、多元化、碎片化和瞬时性,特别是手机移动终端成为人们接收信息、信息及信息互动最重要的工具。传统模式对决策信息和传达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学生更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收、互动和信息――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高校这一个围起来的象牙塔正接受互联网冲击,信息无间断、无缝隙、跨时空传输和渗透已使得这堵“围起来的高墙”可以视而不见。

管理的界定在互联网的前提下已经演化为“信息”或“数据”,即管理就是信息、数据。大信息、大数据时代已到来,“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是一个世界”,或说“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并不是遑遑之论。学生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所需的信息或数据,所留下的信息碎片或数据足迹,我们是视而不见,做一个把头埋进沙堆的鸵鸟?还是根据需要改变高校管理模式,对这些数据加以利用从而改造升级我们的管理方法?高校是避之唯恐不及?还是与数据共舞?这已经成为高校转型必然考量的问题。

关照国家战略布局,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中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数据化,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既有的运营形态进行改造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组织经营状况的重要方式。伴随着“互联网+”,也激发和衍生出诸如“互联网+工业”的“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风生水起、“互联网+社交”的社会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的P2P模式、“互联网+医疗”的“快速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的新型政务系统等。相伴随“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成为新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智慧校园的提出,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时代所趋的新型管理模式革新;智慧校园的演化,不是急躁冒进,而是务实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技术支撑;智慧校园的深化,不是不计成本的开发,而是要实现“公益+赢利”的社会模式运营,实现高校高级智能管理。

2 基于移动手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将是大势 所趋

学生更多地依赖智能手机(手机移动终端)来获取信息、互动及信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甚至所有方面必备工具,电脑上可以干的事情现在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基本替代。手机成为数据收集、发散的便携工具,在学校管理中可以有什么作为呢?或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利用“手机的常态使用”来改善我们管理效果呢?

当前,手机APP种类繁多,关于阅读、游戏、学习、健康、培训、营销等,几乎已经达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APP开发市场,这些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APP,抓住人们在市场的痛点,并将这种痛点技术化,成为解决人们问题、给其带来便利的终端程序,最终达到盈利和服务为一体的营销模式、体验模式和利润模式。纵览众多APP,百度地图可以定位,Google可以疾病预警(比如著名的“谷歌流感”案例),淘宝、当当、京东、百度、微信可基于网民的浏览碎片形成个人化精准营销,网易可以即时浏览邮件数据,美图秀秀、QQ可获取你的图片数据,微信可获取你的聊天记录信息等。当前手机版的较为热门的互联网品牌早已在智能手机APP领域战略布局。之所以能够精准定位,是你在使用百度地图便利时,你的个人数据、使用碎片已悄悄在APP背后的数据中心形成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对你的定位及精准推介衍生服务;之所以能够进行快速、科学的疾病预警,是基于众多网民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流感、流感预防等关键词的大数据即时分析结论;之所以你能在浏览相关网页时能够精准弹出你最想要的产品推介广告你感到惊讶时,是因为你的谈话记录、手机浏览碎片、驻留时间等网上足迹通过网络背后大数据分析而对你做出判断。

人们用手机在热门的APP中所留下的足迹和碎片,有噪音,但更是商机,是价值,也是管理改进、服务改善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构建“学校APP”(命名为“智慧校园APP”)来达到学生管理、师生服务改善的目的,利用学生手机数据来实现精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提高学校的运行效果,实现跨越发展和内涵升本。这是时代趋势,更是管理之道的再造升级。

3 智慧校园的板块设计

3.1 面上分析

3.1.1 教职工校内线上管理和服务板块

学校对教职工的人事组织管理、会议政策的安排和传达、重要事务告知、教学任务分配、班主任工作部署等教职工管理和服务诸多事宜,都可以通过系统化、分块化、移动化、用户体验良好的手机APP模式即时,形成行政部门内部、之间及跨时空联络、互动,提高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效率。

3.1.2 师生校内线上管理和服务板块

一方面,新生在录取通知书寄送时,寄送“智慧校园”宣传画册,新生可以在没来学校之前就完全了解学校情况、录取专业、班级同学、报到程序及车旅住宿等信息,这也是学校一张独具特色的宣介名片;

另一方面,学校各个行政部门专业化分工较强,横向联系太少,对于教职工、学生数据收集,学生处、招就处、宿管中心、教务处等都会需要,多部门都分别下达数据收集通知,意义不大。通过APP线上系统整合,若干部门形成统计表,统计一次,各个部门可以从中筛选出需要数据;

第三,可把当前用户界面不友好的系统改造升级成手机版的、用户体验良好的、快速完成的程序,如选课系统;可以把日常行政管理转化为手机操作、无纸化、跨时空的操作方式,如请假手续办理、教师调停课等。实现校内公共服务PC化转型为APP化,实现跨时空的业务办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3.1.3 师生校内外资源整合板块

一方面,打造校内资源最优配置平台,升级大学生模拟市场交易平台,从线下升级转化为“定期线下,长期线上”的模拟市场交易模式,实现校内师生特别是学生二手资源更高效配置,这是“校内经济学”的本质属性。而这个平台更大的意义是在“双创”背景下形成大学生发现商机、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另一方面,广大师生虽然生活在学校,但是各种需求却在整个市场。通过智慧校园链接校外经审核合格的商家,进驻线上市场,可以包括培训、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快递、跑腿、特产等领域商家。按照事先协议,签订商品服务保质等合同,提供给学生更多、更直接、成本更低的选择。最终达成校内外资源最优配置,降低师生成本,实现师生生活、学习品质的提升。

3.2 面下分析

3.2.1 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模型

通过学生在“面上”校内外手机浏览痕迹及所链接的学生社交平台聊天记录、心情表达等综合数据,构建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模型,预测学生出现危机概率,包括健康预警、疾病扩散预警、学生旷课预警、学生预警等,从而协调医护人员的询查、保卫人员的巡逻和监管的重点部署。当然,我们知道,预警不等于准确无误。预警是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进而分析,提供事物发展方向的概率。但这将比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模式先进数倍。

3.2.2 学生舆情分析异动模型

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重中之重。走出思政课教学教室,学生思想动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一无所知。在思想西化严重、网络知识良莠不齐、价值观多元甚至歪曲的风险下,学生舆情需要学校宏观掌控,并能较大概率上能知晓变动的方向甚至变动的内容。让班主任去统计学生的信教情况、要求学生写思想情况汇报等这样的传统方式,效果很差甚至无效。通过学生在智慧校园系统中留下的真实数据,构建学生舆情分析异动模型来分析和监测,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工具。

3.2.3 学生需求分析变化模型

一方面,学生的市场需求需要精准确定,从而分析学生的需求结构,进而来确定学生偏好。学生管理的针对性是基于对学生偏好的科学分析;

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师生的各种需求的满足也才会增加师生的社会福利,营造和谐社区;

第三,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机借鉴及数据支持,打造学校社区的需求分析数据中心。

4 结 语

欧盟消费者保障专员梅格雷纳・库内瓦说:“个人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石油、数字世界的新货币。”但对于个人拥有自身数据和其他人利用和使用这些数据之间,仍存在社会伦理的讨论。在二者之间构建既能保证使用者可以容易获得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数据,又可有效保护公民个人的保证措施。这个是需要在后期项目运行过程中主要考量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 放教育研究,2012,(4).

篇(5)

南京有2000多年建城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14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75处,拥有70多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陈列馆和纪念馆,历史和文化一直代表着南京的形象,这也为“智慧”二字成为南京未来发展形象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南京的“智慧”发展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南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作为国内第一个提出着力发展智慧产业的城市,2003年南京组建了政务内网,随后第二年又建了政府的外网,这两个网络都是由信息中心建设主导的,外网衔接到社区,一直到农村的自然村。

2006年,南京市提出“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设想,于2009年正式提出“智慧南京”发展愿景。2010年,南京启动了“智能新城”工程建设。《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将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作为“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

南京的信息化开始是以两卡一中心,到2012年的时候变成做两个中心两张卡,南京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8995件,同比增长4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959件,增长38.5%;发明专利授权2295件,增长5.2%。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5637件,同比增长29.8%。南京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有50多所高校、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科研人才、80多位两院院士。南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7家,数量居江苏省内第一。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和研究生人数均列全国第一。目前,南京人才总量突破了150万人,高端人才数量突破15万人,均列全国同类城市前三强,城市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七。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为智慧南京的建设提供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此外,南京市软件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作为全市软件产业“一体两翼”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已进入高速建设和成长期。2012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1-5月,软件谷预计实现软件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0.2%,南京软件园完成业务收入150亿元。2013年1-7月南京软件业务收入占到全省50%。

南京的“智慧”亮点

南京本着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为中心,始终把民生项目作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把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重点项目列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工程,优先实施,使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南京建设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变成市民自觉参与。

南京市民卡是一个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市民卡是由南京市政府授权发放,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具有身份识别和支付功能的信息化工具。市民卡项目建设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为达到“一卡多用”的目标,实现市民卡各类信息跨行业、跨系统操作,初步实现了社区和人口基础信息共享。

为了推行市民卡,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市民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2011年8月29日南京市市民卡公司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是江苏省第一家获取该资质的企业,也是全国市民卡公司中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

“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提升医院向患者服务水平的系统工程。南京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市民卡与就诊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整合应用和“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疾控预警”、“药品监管”等公共医疗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市民持卡就诊时,市民卡的主要作用是标记患者身份,将患者挂号、化验、检查、诊断等信息传送到医院HIS系统,且可在允许范围内支付医疗费用,让市民获得更加便捷、快速的医疗服务。南京市已有28家医院和4个社区医院使用市民卡替代就诊卡,有90万张市民卡开通就诊卡功能。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是智慧南京在教育方面的重点。南京政府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在校园推行“校园一卡通”,每个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各一张校园卡,集身份卡、借书卡、消费卡、上机卡、医疗卡等于一体,代表持卡人的身份,实现门禁、考勤、学生医保、充值和消费等功能,在校园内做到服务师生、一卡通用。同时,逻辑一体、物理分离的校园卡与银行卡在银行各个网点通用,进行电子货币结算,做到各个银行互通。

南京以开放和前瞻的战略视野,高起点谋划,结合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以“智慧南京”建设为起点,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了新的先发优势,努力探索城市发展难题,确保了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

相关链接

篇(6)

【关键词】智慧校园 主数据 元数据

1 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部门间数据通信不畅形成“信息孤岛”

部门在进行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时,均是立足于解决本部门工作的需要,各个系统都是于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数据库,系统间彼此独立,各自为政,从而形成了校园网上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和资源无法实现高效共享,也造成了信息的重复管理,数据无法实时更新,同一个类别的数据在一个系统上也许已经更新,但是在另一个系统里却没有变化,源数据获取困难,各部门需要其他部门分管的数据时甚至还依赖于电话、Excel文档、人工拷盘甚至是纸质介质等低效率的方式。

1.2 积累数据质量差难以挖掘分析

对同一个数据,由于重复录入、录入时的差错和统计标准不统一,由不同的系统提供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各个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完全一致,数据质量低下,使得学校无法通过现有的系统获取学校真实的全局统计数据,例如学生生源情况、学费缴纳情况、全校教职工比例情况、各部门科研经费情况等。

1.3 多重身份多重登陆界面

现有的校园网上面向全校师生访问的系统,各自维护和管理自己的用户信息,用户在访问不同的系统时,不仅需要输入不同的访问网址,而且还需要记忆不同的用户名/密码。同时,多个系统存在多套访问页面,且界面风格各异,用户无法通过终端界面统一获取已有的各类信息及服务,当各类应用新增和更新时也无法获知,这些现状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4 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学校各个单元信息化的意识有别,部分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意识淡薄,不懂得或不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导致了围绕各个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不一,发展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制约,导致信息化成本与收益极不对称。

1.5 业务系统架构不同维护困难

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千差万别,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升级存在风险,从而也带来业务系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将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学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意识有差异,部分部门没有信息化系统,缺乏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

(2)部门间信息隔断,不能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共享。如:各部门掌握的学籍信息不一致;

(3)工作单元分散于各部门,缺乏集中处理的机制。如:领导了解各部门工作时,需要进入多个系统;

(4)大量业务数据沉积,不能有效梳理、整合与分析,无法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2 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根据以上建设存在问题,我们采用问题导向模式,将智慧校园建设总体建设目标定义为:致力于建成一个以信息化为载体,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校园服务体系,集成已经建设的管理系统,打通各部门的数据通信壁垒,使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教学、管理、办公、学习、生活一站式服务。

2.1 智能的环境

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

2.2 综合的服务

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全校师生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所感兴趣的服务。

2.3 优化的管理

将学校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2.4 科学的决策

提供可定制的、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应用,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

2.5 资源的共享

通过数字化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2.6 创新的模式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探索出一条结合目前主流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学校特色的,以服务为本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同时为所在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 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3.1 应用系统建设阶段

3.1.1 建设任务

立意于解决学校业务部门(教务部门、财务部门)繁琐、重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业模式,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把规范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案固化到软件系统上,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代替人工作业(如:教务管理系统化的排课),解放教师繁琐、重复的工作,提高管理规范性。

3.1.2 建设的成效

各个业务部门采用了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系统办公,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繁琐、重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业模式,提供了工作效率。

3.1.3 产生的新问题

在各部门规划建设应用系统时,缺乏统一规划的战略思想,各个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采用了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数据标准、数据存储等各不相同,导致了部门间数据通信不及时、不通畅,无法实时通信,在数据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3.2 数据集成阶段

3.2.1 建设任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的产生,立意解决第一阶段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数据集成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数据共享中心,汇集学校各种类型的数据,在数据共享中心与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构建数据通信通道,实现数据的实时通信,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2.2 建设的成效

通过数据集成后,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可以实时通信,同一数据在各部门可以保持一致,减少了重复管理数据的臃肿工作,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为各个部门使用数据提供了便利。

3.2.3 产生的新问题

在各部门间数据通信畅通的同时,数据质量成为了制约工作效率的问题点,如:学生信息中的身份证号码错误时,在信息化系统中业务流程很难顺畅的办理,通过身份证号码无法查询学生或无法通过终端设备读取学生信息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数据质量问题制约了学校信息化长久发展的步伐。

3.3 数据治理阶段

3.3.1 建设任务

由于第二阶段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应运而生了数据治理阶段。数据治理立意于对数据来源、处理和使用进行集中和规范的管理,形成可重复利用的高质量的有效数据。

3.3.2 建设的成效

通过有效的数据治理,学校的各类型的信息,形成了相对完整、正确的数据,有效的促进了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

3.3.3 产生的新问题

高质量数据的积累,需要完善的制度与运营团队,但紧紧提高了部分工作效率,解决了部分问题,投入与产出不均衡,如何利用高质量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使用,成为了新的问题。

3.4 数据分析挖掘阶段

3.4.1 建设任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挖掘阶段,立意于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海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信息,知识发现时识别出存在于数据中有效的、新颖的、具有潜在价值的乃至最终可以理解的模式,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

3.4.2 建设的成效

通过对学校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智能为管理层提供数据决策支持,量化决策依据。

3.5 智能化应用服务阶段

3.5.1 建设任务

大量高阶应用系统的出现,才意味着真正踏入了智慧校园的时代。高值数据层是实现高阶应用系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还需要其它的基础。如:无线网络的密集覆盖、基于NFC技术的精确身份识别、各类感知网络的覆盖…这些系统在带来直接应用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和重要的基础数据。

3.5.2 建设的成效

通过高阶应用系统的使用,减少人工作业与分析,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管理、办公智能化。

3.5.3 产生的思考

教育在变革,科学技术在发展,与时俱进是长足发展的必然,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起点无终点的过程。

4 阶段建设任务

结合上述的建设思路:业务系统建设、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根据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大型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挖掘平台、统一信息标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最终形成智慧校园。

4.1 集成学校现行应用系统

建立数据中心,汇集学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通过统一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通信流程,实现各部门之间数据流转,达到资源共享;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管理所有的子系统(现行的子系统和未来可能上线的系统),统一建立用户,统一授权,安全管理用户体系;采用Web接口方式,通过统一数据门户集成现有业务系统中常用的应用服务,最终实现在统一信息门户上体验单点登录的一站式服务如图1。

4.1.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基于共享数据格式交换的业务集成形式,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约定好某种数据表示格式(例如:文本或二进制、ANSI编码或Unicode编码、XML、数据库表等),通过某种约定好的通讯方式(例如:文件共享交换、FTP文件交换、数据库的表交换、基于socket的TCP/IP通信协议、消息队列等),执行的方式是程序自动或人工执行的,通常表现为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操作,异步方式进行。

4.1.2 认证集成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把不同应用系统的权限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的集成形式,有统一认证平台提供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用户注册,提供权限管理系统对用户权限统一管理,提供认证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认证。

4.1.3 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集成的高级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分别以各自的数据集成的方式或者应用集成的方式连接到一个统一的业务流程集成的平台上,这个平台起着消息总线(Messaging Bus)或消息集线器(Messaging Hub)的作用,对输入进来的消息按业务系统的集成需求自动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Message MAPPing)、消息路由(Message Routing)和流程处理(Orchestration),最后选择合适的接口方式输出到目标系统。提供接口。

4.2 集成业务系统数据治理阶段

4.2.1 建设内容

如表1所示。

4.2.2 实现目标

(1)建成主数据管理系统,对校数据进行治理提高数据质量。

主数据管理平台作为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保证同一基础数据,必须来源于一个权威的业务应用系统,其它业务应用系统只能作为消费者使用的数据,从而保证基础数据的唯一性,使数据集成交换更加顺畅,提高数据交换的质量。

主数据管理平台减少了端对端集成,降低了业务应用系统集成的成本;保证了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主数据是统一的并且是唯一描述的;保证了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主数据是及时更新的;满足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能够方便地共享和订阅数据;满足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的个性化数据订阅。如表2所示。

(2)建成元数据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治理提高数据质量。

元数据管理平台为学校数据中心提供统一的元数据视图,提高数据质量、统一数据口径,以便能够系统性地管理学校数据中心系统中来自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海量数据,梳理业务元数据之间的关系,完善对数据的解释、定义,形成一致、统一的数据定义,并可以对这些数据来源、运作情况、变迁等进行跟踪分析。如表3所示。

(3)建成数据质量分析与监管平台,对数据进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

对成功接入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质量的管控,把还存在不少的错误数据进行矫正,提高数据质量。

4.3 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关联数据挖掘

4.3.1 建设内容

将高校业务分为10个主题进行挖掘分析,10个主题内容包括学生基础分析、科研基础分析、教学基础分析、教工、学生人数基础分析、一卡通消费分析、资产基础分析、图书馆基础分析、交叉预测分析、宿舍基础分析、学生预警分析如表4。

4.3.2 实现目标

队各个业务系统数据的交叉关联性挖掘分析,通过主题建模的形式,展示出学校学生、教学、科研资产、住宿等基本情况,可在设计电脑端和移动端呈现,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服务。

智慧校园的的发展是一个有起点无终点的过程,与时俱进是长足发展的必然。因此,以用促进,通过对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后,在未来,利用高值数据实现高阶应用系统,可为教育带来更为直接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2]宗平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3]胡钦太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作者单位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信仰;影响;对策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网上聊天、博客、微博、播客、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隶属于文化大范畴,是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1.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说,特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

2.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1)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在传统社会里,消费和文化是相对分离的,人的情感需求和终极关怀通常是在消费活动之外,通过特定仪式获得的。在网络社会里,人的心理需求、社会期望、信仰等均被压缩,还原为经济行为,即消费,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与精神文化的占有、欣赏和利用,获得物质的满足或精神的愉悦,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享受,使信息资源的享受功能发挥到极大的程度。(2)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文化日趋多元,网络也不例外。由于互联网有巨大的虚拟空间,不受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地域的限制,这种多元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在信息网络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趣味性和娱乐性成为生活的重要特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传播力量,网络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带给人们新鲜的阅读体验。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使之成为提升人类,尤其是大学生智慧的途径,通过网络构筑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将低智商转化为高智商,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人类智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传播为大学生实践自律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训练场。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缺少他律的道德力量,只有靠个人自主的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才可以杜绝不良文化的毒害,因而大学生分享网络文化的过程就是提升他们自主意识、提高自律精神的过程,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论是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的提升,还是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利于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稳固。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虽然同样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注重现实和功利,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2)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发展,进而出现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问题和形形、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临“多元价值”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直接导致大学生信仰根基不稳定。(3)受网络虚拟文化的影响,面对现实生活产生不适感,甚至会出现各种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无法区分而导致盲目或困惑的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信仰的迷失。

三、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1.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要帮助大学生认清主流信仰之外的信仰,改变目前理论教育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突出问题,不只注重灌输,且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解决大学生在信仰上及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大力发展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键是利用好网络文化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引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