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经济和金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而6日在上海的“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4)”显示,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欧洲地区金融中心位次仍处于小幅下滑态势,不少老牌金融中心城市光鲜不再,而作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的金砖国家金融格局整体稳健,金融中心建设步伐不断提速。
“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已成为反映全球金融版图变化的重要晴雨表之一。报告显示,2014年除莫斯科以外,其他金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排名均处在稳健或上升通道中。从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来看,2014年上海首次进入五强,排名第5位,与老牌金融中心香港比肩。孟买和约翰内斯堡均比去年上升3个位次,分别排在第24位和第34位。圣保罗上升一个位次,排在第35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莫斯科排名同比下滑了5个位次,排在第33位。这种变动基本与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展特征相符。受乌克兰局势影响,俄罗斯与美国和欧洲关系变得日益紧张,美国和欧洲对其经济制裁愈演愈烈,对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致使莫斯科金融中心排名位次下跌。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一度令世界惊叹。与欧美老牌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金砖国家金融中心市场建设后劲十足。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金砖国家率先复苏、加快追赶,进一步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但近几年来,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国逐渐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等因素影响,不少金砖国家经济体受到巨大冲击,金融市场波动起伏较大,经济增速呈现放缓趋势。
招商期货分析师王艳慧表示,受到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影响,巴西、印度等拥有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的国家面临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风险。而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导
致俄罗斯、巴西等大宗商品输出国受到冲击。
在金砖国家逆水行舟经受考验的时刻,西方出现了一些“唱空”金砖国家的论调。对于这样的论调,专家认为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唱衰金砖国家是没有根据的。”中国驻巴西前大使陈笃庆在参加“金砖国家开发行、重构金融新秩序”论坛时表示,金砖五国这些年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起到的作用和发展速度都是惊人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美的经济形势仍有波动。在这时候金砖国家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面对经济增速下滑、外部势力唱空、做空等多重挑战,加强金砖内部合作的理念成为金砖国家的一致诉求。
今年7月,5个金砖国家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在专家看来,成立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可以有效地补充成员国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从而使成员国免受或者降低成员国遭受外部金融或经济动荡冲击的风险。
易贸集团宏观经济研究员胡文娟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当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提出一些质疑。成立金砖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是金砖国家深化金融合作、探求国际货币金融领域话语权的最新尝试。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1]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世纪末的20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2]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2006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43万亿美元,比1996年末增长约6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FDI)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达到3%,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7%。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亿美元。800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参考文献:
[1]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2007,(8).
[2]徐明祺.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
[4]宗良.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进程 现状 前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其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并极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维持人民币稳定的举措标志着中国及其亚洲邻国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政策的外部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的概念被广泛提及,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不能局限于全球金融活动之外。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家,也是全球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上世纪末以来,中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在改革全球金融框架、促进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区域金融架构和协调区域汇率安排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尝试,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展开。实际上,过去的10年时间,只有区域金融合作取得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成果。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席卷各国,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金融地位的脆弱性。由于当美元被广泛用作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其国内政策将对其他国家造成极大的外部性,中国也成为美国国内政策最易捕获的猎物。美元贬值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大肆侵蚀。进年来,尽管中国支持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的理由充分,但实际上短期内无力对此作出根本性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缘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问题,国际化以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为前提条件。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开始得到国内外的关注。这主要是挡圈区域金融合作的缓慢进程给人以无力感。而人民币国际化则可能是保障中国金融利益和金融稳定的一个更现实的选择。本文简要回顾了人民币国家化的进程和现状,并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提出了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健康发展的思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及作用机制
货币的国际化是基于货币功能划分而产生的,是指货币的使用超出一国国界,在发行国境外,能够被本国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国际化货币能为本国或他国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等功能。既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和金融交易,又能作为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当前,人民币目前既不能发挥价值储藏功能,也不能作为官方用途的货币,即便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人民币已经成为重要的载体和计价货币,但作用范围十分有限。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是人民币国际化中需要分析的首要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将降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外贸和金融交易由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将能够降低我国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将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对其国际竞争力提升有重要作用,金融服务行业的扩张也将加快,有助于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推动跨境交易,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四是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中国货币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并帮助中国维持其外汇储备的价值。人民币国际化成本也十分明显。一方面,资本管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一旦放松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在金融体系仍较脆弱的条件下,我国资本外流的规模可能十分巨大,成本十分昂贵,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护。货币的完全国际化意味着投机者的可轻易获得,将非常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成本和收益并存,量化测度很不现实。当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理由时,外部因素不能被忽视。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前瞻
当前,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的首要定因素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民币在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指日可待。当前,人民币在不断扩大其国际使用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下。一是金融自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问题,这一因素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关键因素,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一个更加自由的利率形成机制应该首先到位,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仍有待深入改革。二是一个完善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问题,当前,香港和其他一些亚洲市场都有人民币NDF交易,但是这些市场上交易的人民币远非标准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三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的形成,中国的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且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远未实现。
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堪忧,2001~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空前高涨,经济实力稳步增加。鉴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金融持续动荡的局面,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与可能性都增加。一是要主动全面推进,要发回市场作用,又要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不能等待所有市场条件都已经完备才实行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要首先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战略蓝图,这将是确保人民币国际化成功的重要环节。二是要继续维持经济长期可持续的稳定发展。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与金融体系密切相关,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是经济,首先要确保的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三是要扭转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失衡状态,积极推动中资银行的海外布局扩张。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有机载体,能够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这些战略措施,人民币国际化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战略支持。保持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
论文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火车头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国经济的表现不尽人意,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转贴于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世界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及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结构看似稳固,实则蕴藏着很多矛盾:随着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经济衰落与美元 一家独大形成矛盾,造成国际货币体系混乱;中国成为第 一大贸易体,造成全球贸易失衡,全球贸易赤字主要集中 在美国,其他几个国家长期盈余;中国和金砖国家经济大 幅度增长,但没有权力,造成权力结构失衡;美国欠下很 多外债,只能吸引国际货币进入,导致美国成为世界最大 的债务国,中国成为最大债权国。这些矛盾导致美国次货 危机爆发,并波及到世界各地,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中国经济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21 世纪初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发展与国际 产业转移息息相关,但转移过程却受到阻碍。从贸易方面来 讲,中国和世界经济严重互相依赖。可以说,中国对贸易依 存度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大国。从增量来讲,中国对世界经济 贡献已经超过美国。目前,中国只是全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 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主要表现为内部失衡、外贸失衡和金融失衡。这三个方面的失衡,导致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经济增长都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世界经济结构制约我国经济转型
首先,在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就是世界加工 制造中心,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是国际分工的结果,并 不由我们自主选择。其次,发达国家掌握着对全球经济的控 制力,对国家金融体系及国际贸易体系的控制力,以及对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它们希望维持目前这个体系。中国经济要转型,就会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和制约。最后,全球产业转移遇阻,中国无法将产业顺利转移出去。
自从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已经出现变 化:美国开始再工业化,海外投资回流;美国储蓄投资率上 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有了话语权;中 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的提出。这些变化都是积极的,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但是并不足以改变世界经济结构。
1、金融学需要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2、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级贷金融创新CDS金融监管中国经济应对措施机遇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
1、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3、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
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该如何走下去
美国金融危机既然对中国经济领域带来这样广泛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措施可以应对呢?
首先,美国银行面临破产的时候,一定会有并购的需求,“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我们银行的一个机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以前美国不愿意让我们介入这一领域,现在他们面临破产愿意让我们进去了。
另外,陈东琪认为应该防止热钱集中大量撤离。因为美国以及国际上的资本热钱为了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撤资一定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要加以密切跟踪、监管,看看这个资本是什么样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大幅度撤离现象。在信心层面,要从宏观的总量政策上面、特别是货币政策上面有一些微调动作,提振或者稳定市场的信心,以防市场信心层面对国内市场打击太大。
再就是美国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制造业市场的影响,陈东琪认为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防止影响的深化带来制造业的过快下降。防止出现一个滑坡现象引起的就业下降以及企业大规模的亏损。当然更重要的是政府方面要有一些基本的措施。还要治本,立足制度建设,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包括新股发行制度、IPO制度、上市公司的分红再融资制度、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制度、相关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等。在银行层面来讲,应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经济调整期,它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价格体制的改革,尤其是资源品的价格机制改革是好时机。陈东琪预计,这一轮国际油价的下降可能会时间比较长,而且下降幅度会比较大,70美元以下都有可能。这对我们的成品油的价格改革无疑是一个机遇,今后的定价权可以从此逐步企业化,让企业说了算,这样就可以使政府补贴减少。要不然既补高又补低,油价高了要补消费者,油价低了补企业。当我们把价格放开了以后,我们只有非常规性补贴了。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又可以使我们的油价体制市场化。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粮食价格。据农业部统计,今年粮食有可能超过5.1 亿吨,菜仔油、猪牛羊肉也会增产,国际上的粮食下半年也在不停地增加,所以全国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粮食的供给关系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稳定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护粮农的利益?要早做防备,防止粮食价格大幅下降对农民带来冲击。
在这个阶段,政府还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减税加薪,政府给企业减税,企业给工人加薪。二是与其留着很多的外汇储备,还不如搞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从长远来讲是一定需要的。而外汇储备实际上我们总在受国际资本市场带来的风险压力。
把更多的国家盈余用于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规避金融风险,对我们的长期发展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和后劲储备。我们一定要看得远一些,有一个长远的视野,长远的谋划和打算,这样我们可以有很多收获,为下一轮经济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龙. 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 金融研究, 2007 , (8) .
[2]徐明祺.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 经济研究, 2006 , (2) .
[4]宗良. 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5]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 . 金融研究,2007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