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商贸服务业

现代商贸服务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2 09:2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商贸服务业

篇(1)

随着张掖立体交通枢纽的形成和经济通道作用的日益凸显,我们要紧紧抓住“居中四向”、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及新疆、青海、内蒙、等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枢纽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按照“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基本思路,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营造宜商宜业更宜人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把张掖建设成为丝绸之路城市发展示范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明珠金张掖”。

一、搭建河西走廊物流集散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将张掖确定为地区性物流中心和甘肃省六大物流集聚区。在张掖建设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保税区,可以为南、北两大高原资源交易和中东部工业品走向中西亚诸国搭建中转、集散和贸易平台。充分利用张掖立体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张掖工业园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出台《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为契机,把张掖国家工业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玉水苑”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战略平台,面向内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采取设立“项目特区”、开辟“园中园”等方式,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划建立“飞地”经济合作区。以货物集散、中转和商贸服务为中心,把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具有货物集散功能、商品中转功能、物流配送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及特色商品展示功能、旅游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的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为高原腹地资源加工外运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搭建平台。

二、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顺应绿色安全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充分发挥张掖国家级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建立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建立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持续保障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增收体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建设物流园区别注重工业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资料、能源物资等集中外运、加工销售和中转、集散、配送,建设丝绸之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和输出能力,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2)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既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当前,加快我镇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是应对宏观形势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工业提升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镇化发展,塑造城镇品牌的重要路径;更是全面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按照“立足*,依托*,辐射*”的要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策洼地,破解发展瓶颈,加快发展休闲餐饮业、城北工业新城的配套设施、工贸物流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做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构建*城北区域特色现代服务业高地,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我镇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提升我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全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5.5%,到2012年达到2.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400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到2015年达到3.45亿元,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9500人以上,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0%;到2020年全镇服务业增加值6.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1000人以上,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5%以上。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发展休闲餐饮业,打造休闲餐饮胜地

我镇将抓住机遇,发展餐饮业,帮助农民创收并积累财富。重点做好以城北工业新城休闲餐饮业和塘岭休闲山庄为龙头的餐饮业。发挥双塔底的城郊交通优势、塘岭的高山蔬菜优势、闲置农舍优势,把*土鹅、土鸡、胴骨等知名农家菜在更大范围内宣传开来,促进休闲餐饮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构筑城北现代物流集散区

1、加快建设物流中心,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城北工业新城物流中心建设,满足市区、*镇集镇及城北工业新城的物流综合需要,同时辐射本省、*、*、*等地,形成*城北工业新城物流集散区。

2、加快完善交通设施,着力构建物流枢纽。依托*火车站、*南高速、46省道等,形成我镇出入中原腹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南北快速通道的关节点。

(三)构建城北商贸商务名镇

依托原有城北工业新城的发展基础,深化规划布局,优化功能档次。按照做精做特的要求,加快改造和提升,有序推进特色集镇建设。大力扶持商贸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积极引进大型连锁企业来我镇设立中心店和分店,大力支持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建设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中心、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带动我镇商贸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构建面向周边县、市、区的商贸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

(四)做好城北工业新城招商引资工作

一要注重市场化运作。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场化运作,拓宽投融资渠道,放宽、放胆、放手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引导和吸引社会广泛参与,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二要注重借力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着力吸引投资,鼓励引导社会资金以并购、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加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借力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力争有项目列入省、国家项目计划,力求获得政策、资金等支持;要在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引进一批懂管理、善经营的中高端人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现代服务业人才支撑。三要注重项目推动。坚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期建设”的原则,超前谋划包装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排出一批休闲餐饮、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方面的项目,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全力以赴推进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2009年力争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个,到位资金1000万元,新启动建设项目2个,投产投运项目2个,新包装项目3个。

篇(3)

这次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推进会,是市委、市政府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三农"工作会议、建筑业和旅游业发展会议后的又一个推进产业发展的会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前工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会前对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还专题研究了《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修改意见)》,并在会前印发给了大家。刚才,会议表彰了十佳商贸服务企业和十佳商贸服务企业优秀经营者,弘扬了先进。希望受表彰的企业和优秀经营者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方圆集团、好乐多、国际建材装饰城等3个单位,结合各自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并了今年进一步做好商贸服务业工作思路和打算。陈军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商贸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年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了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讲得很全面,也很具体,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简单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市20*年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0*年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刚才,陈军同志具体进行了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发展。去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商贸服务业带来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市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列金华市第一位;第三产业增幅达到了14.7%,列金华市前三位,占GDP的比重与20*年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二是编制了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为我市今后商贸服务业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三是重商、兴商氛围进一步浓厚,制订出台了《*市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补充意见》等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支持,进一步营造了良好氛围,"商贸新市"目标扎实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不断理顺的结果。去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商贸服务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对商贸服务业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与理顺,将原由经贸局行使的内贸管理职能和原有发改局行使的服务业发展管理职能划归对外经济贸易局,增挂市商务局牌子,配齐配强人员力量,商贸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明显加强。二是商贸服务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市商务局、世贸城、有关职能部门、商贸服务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尽心尽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商贸服务企业、商贸经营者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压力,迎难而上,经营状态良好,社会责任强,带动了全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各镇乡街道、部门单位支持配合的结果。去年以来,各镇乡街道、各机关部门单位对商贸服务业的重视不断提高,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繁荣发展我市商贸服务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大家在2009年工作中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商贸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商贸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下,商贸服务业已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商贸服务业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商贸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商贸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市去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小于金华其他县市,这其中商贸服务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商贸服务业是改善税收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实现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服务业主体税种营业税的80%可留成地方,20%上缴国家;而工业主体税种增值税的75%要上缴国家,仅有25%留成地方。这说明相同的产值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我市近年来地税收入增幅名列金华市前列,去年达到了金华市第一;财政税收结构不断改善,地税比重不断提高,去年底达到了近58%,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前几年我市工业相对于其他县市来说是有差距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还是商贸服务业。因此,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对巩固和扩大税源、促进财政增收至关重要。三是商贸服务业是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渠道。商贸服务业就业领域多、弹性系数高、就业门槛低,是就业的天然"蓄水池"。据统计,每增加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既可以直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又可以不断满足人们各种物质文化需求,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我们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着重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快商贸、影视等服务业发展,从各个层次、各个层面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这与工业强市是不矛盾的。所以,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一主"与"多元"的关系。现阶段,我们必须把"兴工强市"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市奋力追赶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括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和综合部门主要领导一定要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同时统筹兼顾商贸服务业、农业等发展,做到重点带动整体。市级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则要把全部精力放到分管工作和职能工作上,切实承担起分管之责和履行好职能义务,紧紧抓住当前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全力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当前来说,主要有三个机遇:一是国家政策调整的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省对有关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从以外贸为主转到了内、外贸并重,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最近,省里进行了机构改革,组建省商务厅,将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职责、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内贸管理和对外经济协调职责整合划入省商务厅,和国家对口了。从中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这方面,我市已先行一步,下一步要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调整到位,不断强化商务部门的力量。二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基础逐步夯实,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和框架不断拓展,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三是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机遇。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有了解放路小商品市场。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振兴路服装街等传统商贸服务业保持健康发展,专业市场群、现代物流等新兴商贸服务业逐步兴起,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应该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较好、空间很大、前景广阔。全市上下要正确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切实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上台阶、上水平。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持续推进商贸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

商贸服务业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必须抓住重点,依靠重点行业、重点板块的突破,带动全市商贸服务业大提升、大发展、大跨越。

1、强化规划引导,全面实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去年我市在整合过去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2020)》,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即以城区商业中心为主,横店镇、巍山镇、南马镇为城市商业副中心,其他各镇乡的区域商业中心为节点。规划出台后,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否则规划就只是一纸空文。要全面组织实施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网点布局的引导作用,引导全市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集聚发展的原则,加快市域商业中心和各镇乡区域商业中心建设,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提振消费信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需求不足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拓展市场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央、省、金华市都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工作,已经出台并将出台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因此,我们要从提振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消费和促进城市消费,努力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把居民的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认真贯彻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在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宽消费空间,健全完善商贸服务流通网络包括加强农村消费网络建设,为扩大消费打开通道创造条件。要积极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加强放心店建设,出台优惠促销措施,扎实做好"家电下乡"工作,激发群众需求。

3、突出集聚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市场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必须抓好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着力抓好白云商贸园区、江北新城区和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对白云商贸园区发展来说,要持续推进专业市场群建设,促进世贸城、国际建材装饰城稳步发展与繁荣兴旺,积极扶持国际汽配城、国际缝制机械市场、国际采购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市场群。对江北新城区发展来说,要以江北大卖场和甘溪路商业街项目全面展开为契机,积极发展包括商务、商业、娱乐、餐饮等商贸流通项目,加快江北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及基本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对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来说,要积极做好东门菜场等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挖掘振兴路、中山路、张府前巷等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潜力,加大老城区原有市场和商业网点的改造、提升力度。

4、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培植一批重点商贸服务企业。要结合"*人经济回归工程",积极引进商贸服务项目,尤其是要大力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我市,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化发展。要对商贸服务行业进行分类,每个行业确定5-1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育,不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商贸服务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鼓励和支持重点、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规模扩张。要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服务标准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实行规范服务、品牌服务、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大企业、大集团主辅分离,在发展好主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商贸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要深刻认识商贸服务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地位,把商贸服务业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重视和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市"商贸新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研究、指导整个商贸服务业发展,及时协调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市商务局作为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抓总"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参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以外贸为主向内外贸并重的方向转变,从服务工业企业外贸出口为主向服务商贸服务企业转变,从行业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和服务企业并重转变,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支持组建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秩序维护、行业自律、信息沟通和加强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在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各镇乡街道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商贸服务业发展与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加以推进。

2、创优环境,改进服务。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很重要的是要营造有利于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将为商贸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享受有关政策,实行商贸服务业用水、用电、排污收费等按工业企业标准一并执行,消除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关部门要积极抓好政策的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实施"企业帮扶行动计划"为契机,一切从企业发展出发,千方百计帮助商贸服务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服务促进商贸服务企业发展。新闻单位也要不断造势,积极宣传商贸服务业发展好的典型和先进个人,营造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4)

一、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

1.区位环境分析

(1)区域定位。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自北向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了三大阶梯:第一阶梯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1000米-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低于500米。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变的自然基础,也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高的根本原因,而我国欠发达地区基本分布在生态脆弱性较高的敏感区。就土壤侵蚀敏感性而言,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区、汉江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地区等为极度敏感区,燕山、川西、滇西、秦巴山地、贵州、广西等地为高敏感区;就沙漠化敏感性而言,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沙漠边缘、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域,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等地为高敏感区;就士地盐渍化敏感性而言,罗布泊、黑河、浑善达克沙地、西辽河河谷平原等为极度敏感区;就石漠化敏感性而言,遵义、贵阳、六盘水、百色、广西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就冻融侵蚀敏感性而言,青藏高原为极度敏感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等地为高敏感区。可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大多为生态高地,这些区域同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生态功能,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应以确保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通达程度。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是导致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但其对很多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在逐渐缩小。比如,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黄河中上游,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是中国大陆架的地理中心,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天然的中心区位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提供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支持,而这正是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有利于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资金流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信息流有利于促进信息业的发展,人流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非中心地区无法比拟的便捷条件,决定了甘肃省不仅要为本省提供优良的现代商贸服务,还可扩展到周边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潜在市场需求无限。这种地理优势是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良好的基础条件。

(3)物流发展。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甘肃省会兰州作为西北物流区域中心之一归入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将兰州市划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成为十大物流通道中两大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的必经之地。2010年,甘肃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399.63亿元,全社会货运量达到2.9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607.25亿吨公里,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货物运输量分别占总运输量的82.91%和 16.98%。甘肃省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甘肃省总就业人数的1.34%左右。目前,由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物流运输网络己初具规模,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己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甘肃省物流业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而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其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坚实基础。

2.政策环境分析

(1)西部大开发。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位于西部,但西部大开发这项长期计划实施以来,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2012年2月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体制环境,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要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全国性、区域性与沿边口岸物流中心;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富有西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要重点培育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使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从中获益。

(2)经济新区建设。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着力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新区建设,如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带,成立兰州新区,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以甘肃省为例,2010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全面促进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以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组团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甘肃省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安西至星星峡、永登至古浪等国家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和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在资金支持方面,提出要向甘肃省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省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

(3)地方政策鼓励。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欠发达地区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地方配套政策,以鼓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经济区建设,推进河东地区融入关天经济区,促进河西地区发展;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要专门设立“省长金融奖励基金”,以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发展,以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制定《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

3.经济环境分析

(1)后发优势明显。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由东向西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两者在投入和环境污染等指标方面差别不大,期望产出效率不足是导致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更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然而,近年来,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以自1995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显著,加之环境效率大幅提升,欠发达地区并未出现以生态换效益发展的现象。就发展趋势而言,东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波动幅度比东部地区小,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受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值。尽管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但其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位于前列,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借助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发展动力,现代商贸服务业己经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2)工业带动力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产业链条短,工业发展辐射范围小。以甘肃省为例,经过长期发展,甘肃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处于绝对落后地区。2010年,甘肃省工业总产值为4882.68亿元,增加值为1112.3亿元。与上海、广东、江苏、陕西等省市相比,2010年甘肃省工业增加值是广东省当年增加值的6.33%、江苏省的5.89%、上海市的18.46%、陕西省的40.75%,仅占全国的0.74%。在五个地区中,2010年工业增加值排第一位的是江苏省,占全国的12.55%,其次是广东省、上海市,分别占全国的11.68%、4%。此外,甘肃省2006-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明显低于江苏、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当较发达地区的工业产值迅速提高时,甘肃省工业产值的提高不明显;当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发达地区工业产值迅速下降时,甘肃省工业产值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可见甘肃省工业基础较为脆弱。由于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工业,而甘肃省落后的工业对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带动力十分有限。

(3)收入拉动效应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需求量。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地区,决定了其对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微弱。以甘肃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2005年-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从增长趋势上看,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这必然会导致甘肃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9895.3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41%,比上年降低0.3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3424.7元,生活消费支出2941.99元,其中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71%,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09.8万人,贫困面为14.9%,比上年末降低3.7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较大。收入对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小,需求潜力明显不足。

(4)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竞争是产业升级换代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必须快速成长。就国际环境而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游离于金融领域之外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强,所受影响较小。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和深入的背景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注意到了现代商贸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加入竞争。同时,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面对一些附加值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商贸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各个国家都想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现代商贸服务业,不断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和保障机制,改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转移目光,努力营造“拼质量、增数量、强服务、斗综合实力”的发展氛围,这不可避免地使欠发达地区承受着国际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国内环境而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国内竞争也日益加剧。《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9大行业,重点建设4个现代服务业对外合作平台,培育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0个重点项目和100个骨干企业。《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新增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式成立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北京市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围绕科技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生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并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面对这样的局面,欠发达地区应当围绕自身特色优势和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融入区域发展环境。

4.人文环境分析

欠发达地区人文环境特色显著,优势明显。如地处东亚与中亚结合部的甘肃省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渡地带,是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混流的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区之一。同时,甘肃省也是文物大省,文物保存最为集中,品级最高,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址名胜,世界文化遗产有两处,即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甘肃省还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遗址最多、时代序列最齐全、类型最复杂、出土文物最多的省份,仅河西地区就有汉唐古城120处之多。2008年推出的《丝路花雨》被誉为我国民族舞剧的典范,曾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文化产业还被纳入“十大战略工程”予以重点发展。甘肃省的文化不仅具有兼容的地理优势,而且独具民族特色,有利于走特色文化之路,发展特色现代商贸服务业。

二、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战略,必须是基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机遇进行选择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将聚焦战略与特色战略有机结合起未,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1.聚焦战略

所谓聚焦战略,就是将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重点区域和重点商贸行业,带动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聚焦战略的空间选择。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聚焦地区应当选择核心城市,如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等。借助核心城市在物流、金融、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形成增长极,全面辐射毗邻地区,依托点——轴——面的扩散效应,打造经济区。以甘肃省为例,可以依托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枢纽职能,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建设以兰州为主,以酒泉、嘉峪关、天水、平凉、庆阳、金昌、武威、张掖为辅的西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设临夏、陇西两个物流节点,形成包括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聚集区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建设一批特色物流中心,最终形成主干线贯通、支线流畅、覆盖甘肃省、服务西部、面向中亚西亚、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物流产业新格局。

(2)聚焦战略的行业选择。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滞后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附加值低、技术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其中平台建设乏力是当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极有必要。首先,壮大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性行业,不仅是生活性商贸服务业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也是生产性商贸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的交通运输物流业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其次,强化金融保险业。欠发达地区应当积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同时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培育发展并规范保险市场,优化险种结构,创新服务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再次,精细化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分工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发展设计、咨询、法律、会计、广告等商贸服务业,培育发展咨询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商贸服务业态;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拓宽农村商贸服务业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会展业,整合会展资源,策划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最后,完善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发展邮电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快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与个人综合征信系统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加强公益性商贸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依法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商贸信息服务机构,提高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与宣传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

2.特色战略

所谓特色战略,就是在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要素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拥有显著的资源禀赋优势、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特殊的区域功能定位,特色战略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各项特色资源均可融入到特色商贸服务业发展中去。

(1)壮大民族地区商贸物流业。通过电子商务、商品配送、信息平台等新型介质与专项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指导商贸流通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市场格局。通过扶持生产业,做强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例如,加大对清真食品加工企业相关商贸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对雪原肉业、燎原乳业、华羚干酪素、伊味思食品等清真食品品牌加强建设与宣传,推进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商贸扶持力度,以地毯、皮革、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砖雕、宗教特需用品等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影响力。

篇(5)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围绕打造浙东商贸强市、浙东优秀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和谐发展、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大力提升消费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全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与城市化进程相配套,与城乡居民要求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2.发展目标。到今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税收入比重达55%以上。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以“一心(中心城区)两翼(以甘霖镇、黄泽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三足(以崇仁镇、长乐镇、三界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为重点的服务业区域格局。

二、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对全市服务业实行分类指导,今后全市拟重点发展以下十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

1.做强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加快推进世贸广场建设,打造城南新区商务商业中心;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加快改造提升浙东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滨市场等农贸市场,构筑便利实惠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老城区文化广场商圈,加快*路商贸步行街区建设;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大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

2.做特旅游业。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市人文、山水、生态、产业等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山水越剧、温泉休闲”的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着力推进唐诗文化、越剧文化、书圣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整合及培育。加快推进*崇仁温泉湖国际度假区等旅游业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基础投入,加强旅游营销,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完善配套。

3.做优金融业。强化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加大对一、二、三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机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运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框架。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运行机制。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保险产品,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业。

4.做大物流业。坚持“开放带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据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特点和物流发展现状,鼓励以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区域分拨配送物流和市场配套服务型物流,着力构筑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为主,城西物流中心、禹溪长运物流中心和*港物流中心为副,多个乡镇物流场站结点为补充的“一主三副多结点”的物流框架布局。

(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教服务、社区服务三大产业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提升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加快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社区、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和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再利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工作,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基本建成为各产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2.扶持发展科教文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发展研发服务、技术推广、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构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等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市科创中心以及现有行业科技中心的创新与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艺术村,推进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商品连锁经营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充分利用职高、技校等职业培训资源,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方式,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3.引导发展社区服务业。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社区服务实体,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民营化、市场化,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对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的,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全面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三)积极发展房地产、商务服务、公共服务三大产业

1.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合理配置各类地产资源,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和品牌项目,形成住宅地产、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和工业地产等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2.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服务业,指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提升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规范发展环境,扶持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会展服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等行业。加快城南新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4.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文化、体育、卫生、城乡公交等公共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和有效利用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等产业,使市场成为公共服务资源分工的主导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业产业化。

三、政策措施

1.实施集聚发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新型专业市场、现代商务产业布局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世贸广场、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制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加速集聚政策措施,做大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约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同时,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培育市场主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减少服务业企业审批环节。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步伐,落实主辅分离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行业自律。

3.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充分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引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共业发展以及年度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各类服务企业,以奖励、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增加透明度。改善服务企业融资环境,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和重点项目信贷需求。

4.增强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要素向服务业倾斜与集聚。物流企业用地可以享受工业用地价格政策。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年底前完成服务业收费清理,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严禁向服务业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所有检查、罚款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给予支持。

5.强化招商引资。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企业投资现代物流、文教卫设施、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其他分支机构。同时,加大对我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鼓励其与境内外的大型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共同开拓国内外服务业市场。

6.突出项目带动。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原则,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要抓紧实施一批对产业带动力强、经济转型升级作用大的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要继续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乡镇(街道)部门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推进的全程服务。

7.落实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好省、*市和我市出台的有关发展服务业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规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对主辅分离后企业,税负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生产经营用房三年内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起三年内给予减免;所购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原因,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对服务业集聚区的项目和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和投资贴息补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补助;集聚区企业若纳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税费减免优惠。对服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

8.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争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认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等体系认证,评选各服务行业信用企业并予以大力宣传。

9.加强人才建设。特别要吸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软件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引进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于现代服务业,为优秀人才创业、生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商贸办,负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为扎实推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成立若干个服务业发展专项推进组(具体组织机构附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联系沟通,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加强对服务业工作领导,推动本地服务业快速发展。

篇(6)

一、总体要求

围绕建设国际化工城的总体目标,抓住“大桥经济”与“世博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合理引导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打造与国际化工城相匹配的、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于人民生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依托大化工优势,大力发展与化工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的生活业。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提升发展商贸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突破发展旅游休闲业,有力发展房地产业,构建西南翼、杭州湾北岸现代新型服务业集聚新高地。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35%以上,形成以生产业为重点,商贸服务业配套较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坚持为产业经济服务,培育发展生产业。

加快推进生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是依托大化工、大产业,着力打造“金石湾国际化工生产业集聚区”,集聚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入驻,形成化工制造、研发、销售企业的总部基地。

加快推进化工区物流产业园建设。对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要强化“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信息统一”的理念,在提升产业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化,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启动建设,积极引进与发展更高层次的物流企业,使园区形成集物流仓储、物流商务、物流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体系。

加快市化工交易品市场建设。加快化工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努力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套服务体系。以成为化工产品交易价格的“晴雨表”为目标,积极发挥“纽带”作用,着力构建化工产品的上下游客户群体,争取建设成为环杭州湾化工产业带化工产品交易的主中心。

加快完善化工专业孵化器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平台的作用,积极支持国家级研发机构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项目产业化,为精细化工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建立辐射长三角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让国内外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为建设服务。

(二)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

加快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住杭州湾大桥建成通车和铁路支线改建实质性启动的契机,依托滨海城市、沙滩旅游等资源优势,在新城规划建设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商务区、杭州湾大道新兴商务区、滨海旅游休闲区三类特色服务业功能区,引导形成功能明确、业态新颖、产业联动、空间集聚的服务业集聚区。

培育中心城镇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枫泾、朱泾、亭林等镇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打造镇区亮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努力打造“一镇一品”或“一街一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

完善“为农便民”的商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便利店。提供健康、安全、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和服务。

(三)以推动人气集聚为目的,突破发展旅游业。

完善景区景点,打造知名品牌。整合跨区域的资源,做精做强旅游三大板块,打造一至二个品牌。北部民间文化旅游区要完善枫泾古镇景区,重点打造中国农民画村、枫泾南镇休闲度假区和朱泾东林街历史风貌区。中部生态休闲观光区要以农为本,着力打造乡情浓郁、产品丰富、服务完善的乡村旅游的精品工程。南部滨海观光度假区要把城市沙滩建成时尚和浪漫、文化和动感交融汇集的世界一流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加强区域合作,组合全新线路。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纽带,发挥旅游在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中的“链接”作用,积极与周边景点进行捆绑组线推介,推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四)以路网优化与人口导入为契机,有力发展房地产业。

积极培育“中高档生活区”。充分利用媒体树立形象,以人居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价格优势明显的新城区及中心镇区为重点发展房地产,提升房地产业在经济总量及税收中的比重。吸引国内外著名开发商投资,大力发展精品住宅小区,打造以吸引长三角地区人口导入为主的,适宜人居住的“中高档生活区”。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管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按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房地产开局。一是新城区内严格控制零星开发,注重住宅小区在档次、外观方面的整体性。二是枫泾、亭林、朱泾地区,要抓住区域位置和交通组织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亭林镇要结合城际列车站点设置,及时调整镇区规划,适度开发吸引导入外省市及市区人口相结合的房地产楼盘,体现房地产的后发优势。三是有序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的意愿。

(五)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重点,推动专业商贸市场健康发展。

相关部门要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通过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方式积极主动对上争取支持,突破一些政策限制,化解影响建设进度、正常开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快推进专业商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要在业态定位、规模水平等方面加强引导,积极为开发商搭建招商平台,提高开发商投资成功率。要加强对专业商贸市场的政策扶持,推动其健康发展。

四、工作措施

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加经济总量,优化内部结构,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承接、辐射、拓展的功能。

(一)优化结构,提升总量。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生产业,作为我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措施。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明显提高,争取达到或超过市郊平均水平。

(二)加快桥头堡建设,形成特色。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加强业态调整,加快项目引进与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建设成为真正的“桥头堡”。

(三)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带动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和服务创新。

(四)突出重点区域,加强规划引领。根据市政府对郊区九个新型城市规划的要求,要全力执行《新城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做足“海”的文章,提升“城市沙滩”的品味。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大型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场所。以东林文化街改造为契机,保留原有历史文化风貌,挖掘佛教文化和江南水乡特色,形成历史文化旅游特色,打造东林历史文化旅游街区。通过枫泾古镇老街古迹二次开发,依托老镇区改造契机,挖掘以江南水乡文化和海派民间文化特色主题项目,推进商旅结合的特色服务业发展,恢复枫泾江南民间文化古镇风貌。

(五)政策配套扶持,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定引导、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政府各部门要积极地提供良好的服务,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来投资创业。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外,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

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建设生产业集聚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利用原有老厂房,发展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项目。

培育品牌,打造特色。鼓励引进“老字号”,发展“精、特、优”品牌,建设“特色街区”。

实施人才战略,培育专业人才。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战略,创造商贸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大力引进服务业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优秀专家、留学人员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人才自我提升,培养现代商贸业综合管理人才、专业经营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六)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业态管理。进一步探索建立业态管理与调控机制。引导企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传统商贸业,在功能上要不断引导其向集约化、规模化、档次化、文明化方向推进,在布局上要相应调整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相对集中的专业服务区域,在发展总量和规模上要宏观控制,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使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优胜劣汰。

(七)突出重点项目,完善跟踪机制。

近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四个一工程”,重点推进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商务区、海岸线开发建设、东林街历史风貌区、枫泾南镇改造、化工生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打造我区现代服务业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八)完善统计体系,加强信息管理。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完善的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报送系统,提高统计质量和效率。完善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和统计信息制度,促进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为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篇(7)

一、重新审视和认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指出,关于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措施;关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等,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创新支撑点。

(一)商贸流通业是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问题。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支撑和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载体,是实体经济中与商品交换直接关联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为第一产业提供服务的农产品流通业,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工业生产资料(资本品)流通业,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消费品流通业。从专业化、社会化角度考察,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第一、第二产业自我衍生、自我服务的自设采购、分销、物流服务机构,也包括第三产业中专门从事采购、分销、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

在新时期,流通产业的内容已经远比狭义的商业要丰富得多,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流通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现代流通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绝不仅限于自主创新能力,还在于流通生产力也发挥到了极致,进而带动了本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市场化、竞争性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强大的天然功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形式的“财富的闲置和浪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经济节奏、消灭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已成为新时期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商贸流通服务业问题首先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重要理由。

(二)商贸流通业对服务“三农”和扩大内需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和有效措施,因此现代商贸流通既是发展的问题,又是事关民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和畅销体系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突破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下,刺激国内消费显得尤其重要。商贸流通不仅是促进内需的主力军,同时在促进其它相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也有很大潜力。现代流通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扩大就业、保障消费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判断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商贸流通业进步明显但又面临着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商贸流通业健康推进。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三产服务业全面发展,商贸流通业有了长足进步,商贸繁荣、消费增强、流通活跃,全县初步形成了四大专业市场体系,连锁配送、专卖店、大型商超等新兴商贸业态起步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保持较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54.33亿元,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18.47亿元,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31%,对发展地方经济和便利群众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1、流通主体规模偏小,集约程度不高。从流通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看,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是流通业的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占较高比重。全县限额以上流通企业销售2007年12.46亿元,仅占全县社零总额的23%,全县副食品流通主体近3000多家,但真正实行连锁经营的不到200家。

2、专业市场提升不快,辐射能力不强。与周边城市比较,我县的几大专业市场发展不快、辐射能力欠缺、产业拉动能力不强,与周边的海宁皮革、桐乡羊毛衫、余姚塑料等专业市场有着较大差距。

3、吸引消费能力不强,高端消费外流。嘉善引以为傲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发展三产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上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劣势,由于紧邻上海、杭州,高速公路、跨海大桥的交通设施的便利,“通道经济”“洼地效应”比较明显,非但不能吸引外来的消费,本地的高端消费反而大量外流。

4、农村市场开拓不够,统筹发展不够。尽管近几年通过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我县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农村流通体系格局,但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消费购买能力小而散,物流配送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全县农村市场仍然存在着流通网络拓展不够,有规模、有实力、着力参与农村流通的龙头企业不多,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农村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还是比较薄弱,农村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我县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业人才短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流通规模与总量不相适应,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仓储运输设施相对缺乏。商贸流通领域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短缺,导致流通现代化发展迟缓、水平较低。

(二)商贸流通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县正处在着力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日益重视,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县委县府把提升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发展战略来抓,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对商贸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应该说大大增强,政策环境将持续向好。

二是流通产业格局不断变化,新技术、新方式广泛应用,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当前,流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流通产业正成为创造需求、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重要推动力。商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零售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是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小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为扩大消费、提升消费能级增加了源动力。同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

三、根据科学发展要求,梳理把握商贸流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经贸部门负责主管的全县商贸流通工作,总的方向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流通产业调研,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我县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力度,积极培育商贸新兴业态,大力提高现代经营和管理水平,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建设,切实增强嘉善商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流通体制。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我县商贸流通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应着重把握三个方面:

(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商贸发展规模和质量。

按产业升级的要求推动商贸流通业,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的眼光研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要解决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大、总量偏小,聚合辐射能力不强的问题,促进商贸产业规模化、组织化,要不断改变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新兴业态发展缓慢的问题,切实提高流通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在完善和提升现有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品牌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开展资产重组和行业合作,培育拥有品牌、主业经营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商品销售超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逐步改变我县流通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的局面。

二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流通技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配送作业自动化,逐步实现商贸运作和管理专业化和程序化、标准化。切实把发展信息化作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使其成为流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加快建立包括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和管理系统等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

三是加快推进工贸联动。嘉善作为资源短缺的区域,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工贸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发展道路。要以我县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以工促贸,以贸引工,工贸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商贸业和加工制造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重点培育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加强本地专业市场与主导产业的融合,比如针对嘉善木业产业大量需求的原木,亟待规范、整合原木销售市场,又比如规范提升陶庄废旧金属市场,延伸产业链,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推进。要扶持商贸公司,制订出台商贸公司政策,重点培育工业原材料、设备、产品的商贸公司做大做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建立行业网站开展网上交易,完善我县天凝植绒、西塘纽扣、杨庙纺织和陶庄五金机械4个特色产业创业园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产业提升。

(二)围绕“以人为本”核心,突出长效管理,着力保障肉食品消费安全。

作为生猪定点屠宰和肉食品质量安全的牵头部门,在规范肉食品市场秩序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引导发展统一配送、加大私屠滥宰打击力度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距离,肉食品消费的不安全因素还继续存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围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继续下大力气狠抓肉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目标与落实责任相结合。继续强化各镇的属地管理,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对各镇的稽查中队要加强日常指导,全面掌握全县面上的情况,及时沟通信息,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二是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专项整治工作是阶段性的工作,是规范市场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专项整治的目的,还是要建立长效管理,让政府和群众对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真正放心。下一步要抓紧肉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推行,争取早日实现肉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要抓紧肉食品市场准入办法的完善,针对针对近期较多消费者反映魏塘镇农贸市场出售公、母猪产品混杂、误导消费的现象,抓紧牵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全县公、母猪检疫、屠宰及肉食品市场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肉食品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循序渐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把握工作节奏,有序推进,在保证县城区域肉食品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行监管重心下移,抓好城乡结合部和重点镇的监管工作。同时注重抓好抓住四个重点,叮住重点目标,对屡禁不止的顽固私屠滥宰窝点,加强监控和随时抽查;叮住重点区域,对城乡结合部等私屠滥宰高发区域,集中人力实施不间断的排查;叮住重点市场,对车站路、谈公路、魏中、枫南等重点农贸市场进行严格检查和不间断巡查,严格索证索票制度;叮住重点镇,要对生猪养殖量大的镇实施重点监管。

(三)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突出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商贸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