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2: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政府审计; 金融安全; 预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39-02
一、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构建需要遵循重要性、充分性、规范性、灵敏性、可操作性、互补性和开放性等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金融安全预警指标在重要的审计业务环节或对重要的审计对象与内容建立健全审计预防措施,实施审计预防;而对于一般审计业务环节或对一般审计对象与内容,则实施一般审计预防操作。充分性要求所选取的预警指标审计范围要宽,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虑。规范性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应尽量采用国际国内中央银行监管预警采用的指标,以保持审计口径的一致,便于审计数据的比较研究分析。为了与国际其他机构或历史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在设置指标时,应尽量与《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风险指标及其概论基本保持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还应考虑现行的有关制度与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一致,以便国内金融机构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灵敏性要求所设计的指标灵敏度高,即指标的细微变化就能直接反映出审计风险程度的发展变化。可操作性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可量化,每个指标都能有精确的数值表现,并易于取得相对准确可行的数值信息。鉴于我国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指标的设计应尽量简单、明确,力求做到少而精、易收集并且能够抓住内容、突出重点,而指标体系的数据应易于从相关的渠道获得。互补性要求所取的指标之间要相关联系、密切配合,组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只有各指标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才能客观地反映金融风险的状况,才能在复杂金融活动中发挥金融预警作用。开放性要求预警体系设置的指标不能一成变化,而是随着金融环境和业务活动的发展应及时改进和完善。
(二)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选取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选取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反映。宏观层面指标包括: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波动率;经常账户逆差;国际储备指标:国际储备与进口付汇之比、国际储备与短期外债之比和国际储备与广义货币之比(本处所指的广义货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及持有准备近期内变现的长期投资等衍生金融资产);外债指标:外债总量与出口之比、年度还本付息与出口之比、偿债率、负债率及外债的期限和币种结构;流出、流入资本的构成和期限结构指标: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之比、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之比;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指标:利率的变化系数、汇率的变化系数;贷款规模指标;价格变化指标:大盘指数变动率、板块指数变动率。中观层面指标包括:利率敏感系数;期限指标;汇率离差率;股价指数;股票市盈率;证券化率。微观层面指标包括:资本充足指标:资本充足率、资本与总资产比例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率、次级贷款率、可疑贷款率、损失贷款率和贷款欠息率;盈利能力指标:资本利润率和资本收益率;流动风险指标:存货比例、资产流动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质量管理指标:投入与产出比、人才拥有的变动系数、违规案件的数量与波动率、内部控制的评级。
(三)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
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可以综合利用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收集到的信息,纵向深化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系统和事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功能。国家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审计信息收集系统就是政府审计机构将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结果进行汇总,及时、有效、全面地收集有关金融机构的审计信息;审计信息评估系统是对所收集的审计信息进行评估,以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审计信息评价系统是对审计信息评估系统的深化,对被认为重要的审计信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深入分析;审计信息的处理系统是根据审计信息对国家金融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将相关的审计信息落实到实际;审计信息的监督系统贯穿于上述四个审计信息系统。
借鉴国内外有关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一套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各个层面的指标数据根据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所收集到的数据,并与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经验数据相比较设计相应的权重。同时,应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对各指标制定不同的变化系数,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构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综合指数。
I=βiKiWi
其中:I表示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综合指数;βi 表示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系数;Wi 表示各层面预警指标的权重;Ki表示各层面预警指标的分数。
二、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联动性分析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层面指标体系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从理论层面上看,微观层面是构成宏观层面的基础,而中观层面是联系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纽带,所以,微观层面指标的变化及其累积必然会通过中观层面指标的传输反映到宏观层面的指标,从而导致宏观层面指标的变化。从形式层面上看,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都关注利率、汇率指标的变化,但宏观层面关注的是绝对水平,中观层面关注的是相对变化幅度,而利率、汇率又正好是微观层面的预警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中的价格杠杆,资金的流动是三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动机制。从现实层面上看,如果客户大量提取银行存款,导致微观主体的商业银行的主体预警指标很快恶化,同时,如果这些被提取的资金转移到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上,必然会导致这些市场对利率、汇率指标的较大压力。则必然会导致中观市场和宏观市场预警指标出现异常变化,导致整个安全预警指标的恶化。
参考文献:
[1] 陈英姿.以安全性为主要目标 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 [J].审计研究,2009,(4).
[2] 蔡春,李江涛,刘更新.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基本依据、作用机理以路径选择 [J].审计研究,2009,(4).
[3] 赵保卿.“免疫系统”与审计的预防职能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
[4] 张长全.中国金融开发与发展中安全预警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与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网络时代;金融安全;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49;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0)01-0050-04
在传统条件下,金融是指货币的制造、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在那种条件下,金融活动的监管易于操作,金融安全的表现比较直观,并且通过审计跟踪等手段,也能很好地实现金融安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与此同时,传统的金融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的金融营运体系的出现,给我们如何确保网络时代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机构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和金融一体化趋势有重大关系。金融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国际贸易发展和生产一体化要求便利的跨国界服务,如资金融通和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期权、期指等金融衍生工具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技术条件。由于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对跨国界资本流动的有效约束和监督,特别是对金融科学管理工具和银行表外业务的管理,投机金融机构很容易利用保证金交易,集中大量资本蓄意攻击某个薄弱环节,从中攫取巨大利益。
一、网络时代的金融活动的基本特征
网络时代的金融电子化,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提高金融活动的效率。新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可以大大降低融资成本,据美国有关部门测算:同样一笔交易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成本为1.02美元,通过电话交易成本为54美分,文传成本为26美分,而通过互联网只需13美分。可见,网络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总起来说其主要特征有:
1.虚拟性
网络时代的金融机构通常表现为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而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首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因特网进行,没有现实的纸币乃至金属货币,一切金融往来都是以数字化在网络上得以进行,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同时也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降低,提高金融服务的速度与质量。
2.直接性
网络使得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它解除了传统条件下双方活动的时间、空间制约。另外,网络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储蓄和投资会划拨变得更有效。需要大量投资的穷国已不再受制于缺乏资本,存款已不限于本国市场,而能在世界各地寻求投资机会。“由于投资者能把自己的有价证券更广泛地分散到各地,风险也随之多样化,使得化解金融风险的难度更大”。[1]
3.电子化
国际金融体系由全球各地的数十万部电脑显示器组成,它是第一个国际电子市场。电子货币是建立在计算机空间而不是地理空间上的全球性经济的一种表现形态。电子货币造成的管理方面的根本问题源自电子市场与政治地理之间的脱节。例如,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个概念本身就假定地理能够提供确定市场范围的有关手段,它假定经济边界是有效的;货币的跨边界流动是可以监视和控制的;一个固定的地理区域内的货币总量是重要的。在数字化的世界经济中,所有这些假定都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
4、风险性
电子货币和数字市场的日益重要性给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控制带来了难题。它们还会使国家市场和民族国家周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容易渗透。由于电子货币发行者的多元化(既有中央银行又有民间组织)使得对参与网络交易的行为具备潜在的更大的风险,必然使我们面临诸如在电子货币发行者破产、系统失灵或智能卡遗失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客户的权益问题。另外,在网络经济中,舞弊和犯罪活动将变得更加隐蔽。
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网络化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加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了我国的金融业也必将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当前我国的证券交易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网上炒股日益发展,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都建立了各地的局域网,其中中国银行已建立了以总行数据处理中心为核心辐射海内外的全辖网络化应用体系。这些新生事物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营运成本。但是,网络化的金融体系如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方便往往与安全针锋相对”,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开放金融市场,但仅在当前的低级网络化进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关系到金融安全的问题。比如,非法入侵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攻击金融组织的数据库,通过网络盗取他人股票、金钱的行为也开始出现,利用职权之便,改动网络数据为己谋利。凡此种种行为都给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得国家的金融安全受到很大威胁。从整个世界金融体系来说,我国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依靠从美国IBM等公司进口,由于美国对其他国家实行技术上的歧视性政策,而我国目前自己的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相对落后于金融电子化发展的需要,加之不断有报道指出从国外进口的软件技术都有明显的秘密通道,所有这些都成为网络时代金融安全的隐患。
三、面对网络时代为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金融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乃至我国金融交流的国际化,金融安全问题必然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可以想象,在未来网络时代,任何人可以在网上自在漫游、查询、申请贷款,在实际交易中就有可能引来网络入侵者。不管是盗领还是更改电子资金资料,对于信用重于一切的银行都是极大的风险,而对于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
任何经济安全问题都能找到应对办法,但对现代金融市场的运转方式、运作技巧等,我国金融业还不太熟悉甚至不理解。亚洲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实力。应当说,这方面的较量是冷战后国家力量、国家意志博弈的重要体现,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后者最具有优势的领域进行的较量,这种较量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直至与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相始终。因此,现代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经验的获得,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基本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之前,要把握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目前全球游资已达7万多亿美元,每天流动量达1万亿美元、每天金融交易中与实物经济有关的仅为2%,[2]在虚拟经济已大大脱离实物经济发展需要而存在的今天,我们应当在开放金融市场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对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金融商品、金融机构、金融经营方式说“不”的勇气和决心,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国家金融安全的意识
在未来网络时代,在我们与国外的金融交往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差距势必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捍卫国家的金融安全。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国家的概念,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不会因网络化而消失,恰恰相反,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推行新经济政策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在目前不利的情况下,既要充分利用网络化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又要高度警惕它对我们不利的一面。
2.确保金融机构信息体系的安全
据美国能源部和航天局估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具备了发动信息战的能力,还有成千上万的电脑“黑客”可能对信息系统进行攻击。“1994年美国国防部特意组织一批‘黑客’对国防部的计算机系统攻击,结果在被‘黑客’攻击的8900台计算机中竟然有88%被‘黑客’掌握了控制权”[3]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信息系统显得脆弱得多。因此,在推进金融网络化的进程中,必须把确保我国金融系统的信息体系的安全尤其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安全防御能力。具体地讲,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护设备,这其中包括客户端的乱码处理技术、防火墙。以及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可信赖作业系统,使得从用户的电脑端开始,资料传送就受到层层保护。对所有金融数据进行加密传输,使用户经过多级认证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金融系统计算机设备要把防电脑病毒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立严格的业务操作规程,尤其是要加强对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杜绝利用金融部门计算机系统进行与业务无关诸如玩电子游戏、修改相关数据等活动。定期彻底清除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在这个问题上更要强调开发研制我国自己的电子技术产品,在硬件设备上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金融网络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3.提高摄取金融市场运行信息的准确度
在完善网络监管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对金融市场运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掌握,从而更准确地化解金融活动的风险,平滑金融振荡,以实现减少金融波动的目的。因为,网络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虚假信息经常充斥其间。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网络原始资料的判别整理,以尽可能地掌握更多、更准的信息,具体措施就是建立严格的网络金融的认证体系,扩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社会成员知道哪些网上银行符合网上金融经营的标准,从而保证网络金融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
4.建立电子资金转移的相关法律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政府审计;金融风险;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6日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大调整”与“大过渡”时期。这种大时代背景与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势必在新常态下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表现
1、经济转型要求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是阻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也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策源地。化解过剩产能,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仅产能过剩行业所属企业的销售受阻会造成贷款违约,且这些企业被并购重组或关停淘汰后,贷款损失会更大。
2、经济减速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带来的金融风险。受经济减速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销售或出口受阻,业绩大幅下滑,加之其融资难、融资贵导致流动性不足,财务成本过高,抗风险能力下降,现金流无法覆盖贷款本息而出现贷款违约。这种情况在客户结构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商业银行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3、房地产融资风险。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整个中国经济被房地产所绑架。商业银行有2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一类机构的融资,也主要给了开发商。而房价回落导致住房抵押价值下降会使银行遭受违约甚至“断供”风险,同时会造成开发商销售停滞,资金链断裂形成贷款损失。
4、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过三年多的快速发展,已进入风险集中暴露期。由于借贷客户来自于网上,P2P平台无法对客户做较深入的贷前调查,因而与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的线下见面审批贷款相比,存在更大的风险,再加上经济下行引发小、微企业经营业绩下滑,不良贷款攀升也就在所难免。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安全重要性。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维护金融安全问题显得越加重要和突出。金融安全直接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已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要素。早在1999年,美国在《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将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安全列入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利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已然成为大国斗争博弈的前沿领域。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到十的中心思想,从《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到《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都强调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金融业安全的影响
(一)政府审计的意义与作用。政府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相比,具有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宏观性等特点特征。它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工具。2008年7月14日举行的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UNESC)的圆桌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Moser指出,国家审计是一个国家良好治理的关键要素,审计署李金华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论坛上指出,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无一例外的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审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监督和信息反馈环节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并且从国外市场经济实践来看,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而且这种控制和干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在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G20政府审计对危机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府审计的特殊经济控制机制,是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二)政府审计与金融安全
1、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一个稳定的金融系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但是,由于不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不稳定的负外部性等原因,市场在提供金融稳定这个准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失灵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调控。
2、政府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方式就是金融监管。包括法律法规所体现的金融监管理念、原则和方法;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与职责划分;各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日常监管以及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及时正确应对。
3、有效的金融监管离不开金融审计,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一体化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宪法》、《审计法》、《银监法》的规定,我国的政府金融审计是处于金融机构具体经营管理者之外的,具有较高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监管机构,其目的就是监督金融活动中的问题与风险,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政府审计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金融风险,这些问题是现在金融业关注的重点,解决方法稍有不适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给经济、政治、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危害。而政府的金融审计因其自身强制性、客观性、独立性、全面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建设。这标志着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保障,对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关键角色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政府审计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审计强化对金融机构的事前监管。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宪法》,遵循的核心是《审计法》,他们能够保证金融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业管理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是随着金融业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其对内外监管的需求愈加明显。金融审计工作作为审计机关,具有独立性,能够客观、公正地对金融业进行事前的审计监督。由此可知金融审计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府审计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出现激励机制扭曲的现象,一味地追求规模效益,没能对客户的贷款环境和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违约现象的增加,可能给银行带来大量不良资产,呆账、坏账在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增加,无疑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审查,尤其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审计,有利于保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三)政府审计利于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由于金融审计工作可以直接涉及到金融业的各个不同环节,因此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中,促使金融机构准确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在各个环节的信息和业务是否正确的传递着,以及传递效果如何,进一步的向有关部门提供真实的信息,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保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
(四)政府审计维护金融业的经济秩序。当前全球面临着经济、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种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纷纷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作为突破口,努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从我们国家来看,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还存在有财经领域中的经济秩序混乱和违法现象。比如,最近股市出现的部分机构和个人借助信息系统为客户开立虚拟证券账户,借用他人证券账户、出借本人证券账户等,客户买卖证券,违反了《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关于证券账户实名制、未经许可从事证券业务的规定,损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股票市场秩序。这种乱象辐射度广,如不及时遏制,会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审计工作应经常化、常态化的实施,发挥金融审计的免疫职能,这样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安全和稳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综上,政府的金融审计以及其与其他监管部门之间构成的监督体系发挥作用,将有助于规范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促使各层次监管机构履行职责,促进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能发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促进金融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10.27.
[2]周中胜,何德旭.金融稳定视角下的政府金融审计对策研究.财政研究,2012.1.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来源及特点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一般来源
第一,金融信息的数据传输系统被攻击。这种数据传输系统被破坏,容易引起金融系统的数据被窃,容易造成客户资料的泄露,将间接导致客户资金或证券交易价值损失。
第二,网络金融应用系统自身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往往来自于系统本身的设计,从而给不法分子留下攻击的漏洞,将直接影响客户和银行的资金安全。一般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系统缺陷将愈加显现,如不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将危及金融系统的安全。
第三,网络金融系统防毒软件功能不强。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中的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假如病毒侵入金融部门主机,并蔓延开来,轻者造成数据毁坏、丢失,严重的烧毁硬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
第一,内生性特点,是指风险一方面来自金融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另一方面也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含义,它同时来源于市场价格的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金融企业软硬件配置和技术设备的可靠技术水平。
第二,外生性特点,是指金融风险来自于金融企业外部,决定于其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评估公司的水平,而不由金融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决定。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安全防范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应当通过现代企业的营销手段,加强与客户的互动沟通,积极挖掘客户的潜在信息价值,有效、科学地制定金融运行的经营与发展策略,改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增强客户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的金融竞争能力和风险抗御能力。
(二)坚持金融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原则
金融系统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和办公条件,提高员工服务水平,提升对客户的个性化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金融企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才能为风险防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强化技术防范的原则
网络金融安全防范中,技术保证是其中的关键。作为金融企业,必须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保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升级,形成协调、有序的网络运行系统,尤其在硬件配置、故障抢修、性能调试、安全防范、数据恢复等方面,应做到保证有力,快捷准确。
(四)坚持内容制度为先的原则
金融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人,要形成完善、严格的金融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规范管理,保证员工的尽职尽责,严守纪律,规范操作,科学管理。
(五)坚持系统工程原则
网络金融安全不是仅仅强调技术和制度,强化管理就能做到,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管理程序和方法来完成的。这个过程应当包括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应对的控制方法选择、实施、监控、总结,进而完善、改进防控策略。
(六)坚持预警与应急处理原则
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重在预警评估与防范,作为金融企业,要设立风险预警的金融数据指标,专人进行数据和业务运行监控,一旦达到预警线,就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在遭遇信息犯罪、信息威胁时,果断应对,实施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对网络金融风险的实时处理能力。
三、网络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安全防范策略
网络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关键是信息安全的防范,包含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也就是要保证金融信息的有效性。而安全防范主要是对网络金融企业的计算机进行安全防范。从金融企业的实际和现代技术手段出发,安全防范策略应当包括:一是制定和落实金融企业安全策略。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金融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制定和规划安全防范的制度和操作规程,要体现全面防范、重点防范,分层次、分阶段的防范原则,突出安全防范的系统性,找准防范的重点、难点和敏感点,制定不同层次的防范措施。二是加强金融企业硬件建设。要从金融企业网络机房的选址、防盗、防雷、防破坏入手,加强硬件配备,注重技术防范,安装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和监控设备,加强计算房的钥匙分级管理制度,严格网络登录口令管理等。三是加强金融企业网络技术防范。金融部门的技术安全防范是金融安全防范的核心工作。要把重点保护金融企业的服务器安全和数据传输中的安全方面,通过配备性能良好的内外网络防火墙、病毒防御与杀毒软件,不断进行定期升级等防范措施外来不法分子对网络的攻击。四是采用加密技术加强防范。要采用网络加密技术,设置交易中的客户身份认证和交易密码等措施,在保证网络金融业务中的技术安全,保护客户在办理金融业务中的绝对安全。应当通过采用合适长度的密钥和密码算法的途径,有效地防止系统传输中的信息和系统存储的信息被黑客破译,从而保证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的安全。五是实施金融系统工作的标准化。作为金融企业要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软件和硬件。在网络金融的主机系统应用方面,应当符合可持续运行技术标准,一旦出现软件故障,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启动备份系统,或不停机更换设备,保障系统的不间断运行,以维护整个网络金融的正常运行。另外,金融企业无论是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按照国家的安全标准,依法开展业务和风险管理。六是加强风险的评估与防范。要从网络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出发,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评估与防范:第一,依靠政府部门制定或社会公认计算机技术评估机构,实施对拟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评估,并安装必要防护软件;第二,组织技术力量,进行金融企业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测试;第三,从组织监督检查的角度,由金融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对网络金融业务流程及系统运作情况的安全监督检查。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4.闻岳春,黄福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J].中国货币市场,2008(9).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内控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本文就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控风险问题介绍了内控与银行内控的含义,对银行内控的目的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了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 商业银行 内控风险 对策分析
做好银行内控工作,是商业银行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本文就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控风险问题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内控与银行风险内控的含义介绍
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它是指一般公司企业内部的控制运作。它最早出现于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36年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主要意思是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指引》中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二、完善和强化银行内控的目的分析
(一)银行内控是防范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的关键步骤。一般情况下,我们将由政策体制、市场变化、不法分子的侵害等外部社会因素造成的风险称为外部风险,与之对应的还有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基本可以通过转变思想、转换机制、内部练功、提高素质、加强内部控制来积极防范和化解。因此,银行经营的风险最主要来源还是内部失控。所以,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才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真正关键环节。
(二)银行内控是金融监督管理的需要。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目前商业银行急需要做的。因为,只有各商业银行建立起了科学有效的决策系统、责任分离的执行系统、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和切实有效的支持保障系统,才能切实避免决策失误、执行失真、监督失灵和保障失效等潜在的各种风险。
(三)银行内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断,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在这个大的形势下,银行内部自我约束成为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内部自我约束与管理对保障金融安全起决定性作用,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故,强化商业银行的内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
三、目前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现状介绍
目前,我国商业内控风险现状存在较多不乐观的现象。首先,整体风险防范意识较淡薄。随着各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大,常出现揽存难、放贷难的局面。还有些银行为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对内控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员工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扭曲,道德风险日益加大。其次,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信贷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在信贷管理和操作上,贷款三查、审贷分离等制度落实不够,贷款风险意识不强,存在重放轻收,重贷轻管的现象。第三,管理与监督松弛。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管理流于形式。检查辅导敷于形式,监督不力。最后,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原有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机制机构,对制度、办法执行不力,而且在监督上不严格,缺乏对突发事件或问题的应急处理机制。
四、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控风险对策分析
(一)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风险防范意识的灌输,提高对银行内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显然,风险及其防范意识很重要。无论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还是上层各级领导,都必须增强内控优先意识,要切实端正经营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争取做到从意识根源上就铲除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合规培训,将制度变为习惯,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人员素质。提高内部人员素质是加强商业银行内控的根本所在。必须加强对“人”的管理,培养人、造就人、选好人、用好人,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始终,注重德、能、勤、绩,加强岗前和在职员工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提高人员防范风险的综合素质。
(三)从严管理。强化过程监控,加强风险监督与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促进内部审计从合规性审计向风险性审计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加强业务操作的控制和事后检查,强化执行力,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一线服务、业务管理、安全保卫等等都要严格依法合规操作。对违规违纪的责任人,要依据金融法律法规和内控规章制度的规定,一律施用重典,严肃予以责任追究。
(四)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障商业银行长效内控的关键。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在每个系统下制定出具体业务工作流程,流程中必须岗位固定、责任固定,以实现岗位、工序间的相互制约;在岗位、工序之间实行双人双表的审查监控,对业务部门的检查监督,对稽核审计及监察人事严格监督;制订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违规违章处罚方法,做到规章面前人人平等。
结束语:不断推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所以,只有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加强内部管理与教育,才能达到防范风险,保证经营,才能更好地实现银行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期货信息贸易政府宏观调控
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微观经济单位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且会改变经济形态、甚至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而具有卓越的战略意涵。此外,发达的信息资源体系亦是大国崛起所需的基本要素。
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体现着大量交易者的预期,对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良好的促发或引导作用。经过深加工的期货交易信息还可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能更好地被用于观察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国际实践表明,掌握期货信息资源,并充分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而且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期货市场方兴未艾,很多部门和民众对期货所隐含的信息却又认识和利用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途径加大期货交易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向全社会传播推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利用信息安全维护金融安全,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
经济和金融安全是所有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经济或金融安全主要从国外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内部运行机制进行考虑,但是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则警示人们:信息安全的内含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披露、传播和利用必须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1、美国金融危机中隐含的信息披露难题和监管困境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2008年又演化为冲击全球金融安全乃至实体经济安全的严重金融危机。关于这次危机的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尚在经济学家的研究之中,但是衍生品在危机中的作用也成为无可否认的关键一环。客观考虑,衍生品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所有的衍生品最初的设计目的都是用来防范或转移风险。那么,美国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其实只是CDS)怎么推动了危机的持续蔓延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CDS等信用衍生品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难题。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和风险规模。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可能会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因此在危机产生后,美国大量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资产减计和流动性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演化。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冲击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
2、不合理的现代信息传播方法也促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互联网在世界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和有益的作用。“十多年来,互联网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能赋予个体投资者力量,让混乱的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并且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资者,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投资从标准普尔500指数到棕榈油期货的任何东西。”“信息需要自由,信息能够创造一切”到21世纪达到了顶峰。
但是,信息自由也造成了金融中不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等。这种不对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付费信息与不付费信息之间存在差异,使投资者划分为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和没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其二,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对等。普通投资者在享有信息自由的同时,往往会淹没在数据当中,无法全面了解和深入评估其投资的产品。而交易商、银行业者和金融策划师则建立起了随时跟踪、分析和选择各种信息和产品的捷径。因此,那些大量数据形成的数据迷雾“帮助华尔街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像玩电脑游戏一样轻易地劫持了全球经济——凭借的是即时信息和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因此,避免下一次类似危机的办法就是改进信息资源的传递机制,加强互联网整合信息的能力,使所有的普通投资者、政府以及监管机构能合理享有和充分利用金融产品信息。今后,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信息做出解释:现在的金融市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警惕什么。
3、建立以期货交易所为模式的正规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是实现金融安全的基本归宿
客观而言,美国金融危机中的CDS等信用衍生品是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之所以发展成为危机的“肇事者”之一,关键的原因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披露不足和监管困难。作为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本身就具有表外性,因此信息披露和监管本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场内交易期货和期权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在危机过程中,那些在期货和期权交易所进行衍生品交易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亏损和倒闭。因此,从衍生品市场的角度看,实现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应将加强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机制重新构建。可以选择的方式有:第一,将部分场外交易的衍生品移植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第二,场外的衍生品应选择合理的交易系统或平台。第三,利用清算所或者期货交易所的清算所对衍生品进行集中清算。这些选择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合理的信息披露途径,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对交易产品的价格信息和风险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监管层对衍生工具交易过程隐含问题的展开动态持续监管。
4、信息安全范围扩大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般看来,信息安全的解释和理解或从技术角度考虑,或从保密角度考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忽略了基于经济和金融安全角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的内含和外延都应有所扩大。不利于实现经济安全或者金融安全的信息体系必然隐含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安全或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理论上看,信息内容上的不完全、信息传播体系的缺陷甚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分析能力的巨大差异,都应构成信息安全理论的新的要素。
所谓信息不完全应有多方面的理解。第一,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能力存在限制。第二,经济或市场本身不能生产足够的信息。第三,即使信息充足,市场也不能有效地予以配置。这些方面的信息不完全经过积累或发酵很可能成为金融不安全或经济不安全的诱因。所谓信息不对称则是指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拥有能力的差异。应该说,如果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将在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并影响金融安全。
因此,确保衍生品市场的信息安全,并有助于实现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从内容上看应至少包括:第一,风险预警机制,如建立起完整、可靠、灵敏、精准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预警体系;第二,信息获取能力的公平性,如要使普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具有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或者应控制大型机构对信息资源的滥用;第三,信息需要合理规范的平台,如通过建立规范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正在交易的产品的风险;第四,信息应成为监管的重要内容。政府当局不能只重视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具体交易行为,而且更要将重点向信息监管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
二、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实体经济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国内市场风险。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科学化解风险,合理安排生产,有效促进流通,往往需要借助期货市场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1、利用期货信息发展现代贸易流通
健康的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国际上,粮食、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贸易,均以期货价格作为合同的定价基准,即商品现货价格主要参考权威期货市场对应的期货价格。利用期货价格和基差信息已经成为安排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例如:利用基差信息对商品进行定价和交易在美国商品现货流通中具广泛运用。商品买卖双方确定的未来价格往往是期货价格与基差之和。这就使得美国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能真正融为一体,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现货贸易流通方式也实现向更高级形式发展。
如今,我国众多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来组织采购、生产、物流和营销等经营活动,并取得不少进展。在有色金属行业和大豆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跟踪利用有色金属和油料油脂期货市场的价格,这些行业企业要比那些不利用期货信息或缺乏期货信息作为指导的行业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采取“上期所月加权平均价”作为合同定价基准,浙江宁波金光采用“基差+DCE豆粕期货价格”的方式的解决了现货贸易中定价的难题和贸易方式的缺陷。但是,与美国经验相比,我国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利用期货信息安排商品生产
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可以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都是在期货市场内完成。因此,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制定生产计划、选择销售时机、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已成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各行业对期货信息的利用已经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农业为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由小家小户的农民组织完成。对于广阔和剧烈变动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而言,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因而大大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近些年,在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并被农民逐渐了解的地区,期货信息已经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大豆、小麦、玉米、橡胶等期货价格也已经成为东北、华北、云南等地农民以及农业产业组织安排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确定销售计划、锁定预期利润的重要依据。例如,东北豆农和云南胶农充分参照期货市场的信息把握销售时机和价格,实现了收入的较大增长;云南农垦近年来通过期货市场交割比现货市场销售价格平均每吨高出1,000元,垦区2005年人均收入1.07万元,较2000年增加了69%;2006年黑龙江省海伦市农民根据专家建议,决定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当年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10多亿元。
3、推动建立完善产业信息化体系
当代经济体系是一种高度依赖信息的经济体系。在全球大宗产品供求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价格信息对现代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信息化体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发展依然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里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例进行说明。农村信息化体系落后的一个体现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整理、机制,信息数据库也不完整。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的信息市场,在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期货市场接受来自销区、产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信息,在期货市场上新生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出去。可见,农产品期货市场本身就是农产品信息集散中心。因此,可以利用其支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信息体系。第一,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信息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利用期货信息促进信息标准的统一,并推进公用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实用性。第三,一些期货信息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如天气期货,为农业生产规避因天气变化而带来的自然灾害起到强大的市场引导作用。
4、利用期货推动建立“期货农业”模式
期货农业是订单农业的一次提升。在订单农业中引入期货交易、期货标准、期货信息,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第一,利用期货推动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由于期货交易对交割货物的标准有统一的要求,农产品购买者更愿意通过期货市场放心购买具有统一规格的农产品,农民更加愿意生产优质品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能够促使农民自觉地了解标准化,增强标准化意识,从而在生产全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第二,利用期货交易完善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在我国推行起来存在很多现实难题,如何保障订单的履约始终是关键缓解。发展期货农业,不仅可以如前所述,为农产品提供充足合理的市场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对冲农产品购销各方的市场风险,确保订单农业的稳固运行。
5、问题的紧迫性
尽管这些年我国实体经济中各部门对期货信息予以了关注,在部分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的进步只是个开端,全方位深入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发展滞后。如,我国目前有近百家央企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和生产加工,但是参与期货市场的却很少。相比之下,95%的国际500强企业都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的粮食企业,目前进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形成有规模的粮食企业至少几十万家,但是根据期货交易所统计,粮食方面的法人客户还不到1万家,更不要说农民或农民组织了。因此需要各界联合探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发展期货市场、推动期货市场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利用期货信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现货市场价格作为调控依据具有滞后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具有不同的市场基础,一是基于现货市场独自发展的调控,二是基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发展的调控。由于现货市场是空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期货市场是时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具有不同市场基础的宏观调控方式、调控信息、调控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没有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经济体系中,一般来说,观察通货膨胀和经济走势时首先会想到CPI与PPI,但是这两个数据是每个月公布一次,且所反映的是前一个月的状况,就某种层面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落后性质,这对于需要把握先机的交易者和宏观调控主体来说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政府在做宏观经济决策时,会因为现货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而缺乏有效性和前瞻性。即使调控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模型和测量工具对未来市场价格信息做出预测,但这种预测和判断往往不具有准确性。另外,由于现货市场价格的调控存在“消耗效应”,也会使调节效果逐渐削弱。
2、期货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源
与只有现货市场体系相比,在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则具有了新的决策信息源。由于期货价格能够不断根据变化的市场信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一种体现未来市场供求变化的动态均衡价格,因此这种期货价格要比通过宏观经济模型做出的价格预测更为准确,也要比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研更省力,因此完全可以成为调控部门的决策参考选项。例如,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长期大幅度上涨和下跌,可能预示着多方面问题,如供求关系可能或者已经出现失衡,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构筑合理的商品期货指数,有助于宏观调控主体根据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避免陷入滞后调控和盲目调控的被动局面,降低调控成本,提高调控效果,即,使宏观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入契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律。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积极使用利率和外汇期权、期货以及远期合约进行市场分析,其中包括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法兰西银行以及意大利银行在内的一些主要国家的银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商品期货交易的信息含量对于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部门政策的预警作用和决策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是发达期货市场国家宏观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CRB指数是一种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可以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针,为观察通膨状况的重要依据。CRB指数与债券收益率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应借鉴路透CRB商品指数经验,组织国内期货交易所以合理的产权形式,建立适合国内需要的商品指数期货,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宏观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利用期货信息增强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力量
我国拥有庞大的农产品储备体系。储备物资的轮换不仅要从产品宜存角度考虑,而且应根据期货市场价格走势选择合理的轮入轮出时间。如期货价格走低,国家的储备物资可以轮入现货;价格再轮出储备物资,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削减市场价格波动幅度。
4、增加宏观调控的影响途径
期货市场信息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先导性。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仅需要研究期货价格走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来引导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甚至在危机时刻直接参与期货交易),进而通过期货市场影响现货市场,再通过现货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达到宏调目的。
四、利用信息开发培育更完善的期货市场功能
期货市场所具有的功能是众所周知,又被人们广为乐道的话题。一般而言,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但是,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与期货交易的链接与融合,以及投资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信息需求水平的提高,期货市场的另一种功能属性——信息开发功能,开始凸现出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与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一样的又一功能。这个新的功能并不和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功能相割裂,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交流,共同推动着期货市场发展的高度化。
1、期货交易信息是价格发现功能的基础
通常而言,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现货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和决策依据,不仅会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期货市场来说,由于具有公平的交易规则和日渐合理的交易方式,众多买家和卖家能将自己掌握的各方面市场信息充分汇集到期货价格中。期货价格中所融入的各种市场信息不仅包括了现货价格的实际变化、投资者对各种市场信息的判断,而且也包含了其对历史交易信息的整理加工、对即时交易信息的深度挖掘利用。由于期货交易定单流可以将宏观经济信息的判断或预期等各项内容都考虑到或者融入进来,因此很多投资者(当然不是全部)完全可以将期货交易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载体,通过深入分析期货交易历史信息和价格动态做出买卖决策。由此各类现货信息和历史期货交易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将有助于较快速度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
2、利用期货交易信息完善风险管理功能
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所有参加者熟知的一项功能。这个功能虽然有其固有的基本交易策略,但是也不是动辄就能完美无缺,很多期货交易者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损失。风险的来源主要源于对平仓时机的选择。何时平仓必须依靠对基差信息的深入分析。所谓基差实际上就是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实践表明,基差的变动可以使套期保值者的头寸状况得到改善或更加糟糕;例如,对于将来要卖出现货的空头套期保值者来说,基差出现扩大就意味着套期保值出现盈利。相反,基差出现缩小,则套期保值状况出现恶化。因此,所有套期保值者不仅要分析基差历史变化,而且也要就要深入了解影响基差的变动各项信息,在最尽可能有利的基差点上完成套期保值。
3、信息开发:期货市场的新功能
在期货交易的方式、价格、流程及利润源中,信息是充斥在各个环节的,信息作为期货交易基础能更好地解释期货交易的过程,期货市场中信息场的存在更能说明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对期货交易基础的演变过程。单从前述的两个方面看,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虽然是发达期货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这种功能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期货市场的高度通畅的信息流。应该说就此而言,交易信息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的影响已经足够大了。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事实上,假如期货市场所的市场信息开发过程能和期货交易活动真能实现高度融合,那么在期货市场中必将酝酿出一项新的功能——信息开发功能。
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选择和整理信息的功能,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重组和创建信息的功能,改造和开发信息的功能。从客观条件看,期货交易所在期货的信息场中处于枢纽地位,具有整理交易数据的先天性条件。对于期货交易所来说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信息开发职能。
——设计合理的交易机制和市场规则。这是提高信息效率的基础。
——采集、挖掘、过滤和整合信息。这属于信息开发本身范畴。——披露和传递各种信息。期货交易所开发信息必须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规则,也必须有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以此保障信息功能的高效性。
事实上,如果期货交易所能够主动、自觉地开发期货交易信息,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传播渠道,那么很明显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将明显提升,并系统地促进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总之,高度发达的期货市场将是一个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不仅有助于从质量上提升期货市场功能,同时也拓展了期货市场功能的范围。无论对于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而言,要想不断将期货市场的功能向更高度予以推动都离不开对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挖掘。期货交易所的信息开发职能始终是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五、利用信息服务创新增强期货交易所竞争力和定价权
1、全球期货交易所竞争日趋激烈
期货交易所是争夺定价权的前哨。近些年,全球期货交易所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各国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争夺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争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控制力,即交易所力图通过品种和规模的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二,信息控制力和影响力,即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服务水平来影响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经营收入水平。这两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相应,相互促进。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全球一些主要的交易所掀起了合并浪潮,在合并过程中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四个趋势。第一,信息供应逐渐被国际大型期货期权交易所控制和垄断。第二,以市场的成熟为基础,对期货交易信息进行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收费成为潮流。第三,信息服务为交易所经营和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第四,调整交易时间,加快技术整合,提供各洲的不间断交易,扩大信息影响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很多证券期货交易所的收入来源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收入途径的变化,不仅增强了交易所实力,而且也反过来为其信息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国际期货交易所信息开发与服务收入
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数据销售大都是通过数据卖主进行的。数据卖主获得交易所授权后,将市场数据销售给个人或机构用户。部分交易所不仅通过数据卖主销售数据,而且可以通过数据传输专线直接向终端用户供应数据。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最终用户可以从认可的数据卖家或者直接从交易所通过CME数据传输专线获得数据。一些交易所还允许卖主将数据销售给下一级卖家,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卖主经批准后,可以作为直接的或间接的卖主,从事再次销售市场数据活动。
近些年,期货交易所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由于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不断活跃,交易者对信息的需求相应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由此也带来了期货交易所信息服务收入的增长。总体来看,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2001,2005年期间的信息服务收入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例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报价数据费在2004财年内增长了15%。从信息服务收入占交易所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大部分交易所的这一数据在14%~18%之间。总体上看,随着市场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已从昔日的“副产品”转变为期货交易所的正式商业业务,信息服务收入也随之成为期货交易所的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3、我国加快期货交易所信息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