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2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现状
1.1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技能人才缺乏
最近我们对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根据调查,泰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如下特点:1)技能人才分布构成失衡。技能人才在传统的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多,在新型的医药、高新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和第三产业分布较少。2)技能人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泰州,与数字媒体艺术有关的产业门类最多的是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两大类,而在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大多都是中专、大专毕业。这些企业的员工真正从名牌大学毕业,有一定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而这一短板将成为泰州地区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瓶颈”。3)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新经济类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中技能人才比例更低。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领域高级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将阻碍我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技能培训滞后
与上海有中科上影数码培训中心、IDMT环球数码媒体科技有限公司、GA游戏教育培训基地、水晶石、火星时代等着名的数字媒体艺术培训机构相比,我市相关的培训机构少的可怜。在高校中只有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动漫、网络游戏、设计等相关的培训课程,且具有一定的实力。在泰州地区,纯粹的电脑培训机构中,名气最响的是博日电脑培训学校,但是我们通过浏览官方网页的介绍,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离水晶石、火星时代等国内一流的电脑培训学校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培训力量的滞后,使得泰州地区数媒产业的人才供需产生了一个断层。一边是泰州地区相关产业的人才迫切渴望得到培训或是再教育,进入泰州(如数码领海公司、大地装饰等企业)或是长三角地区相应的工作岗位,以提升工资待遇或拓宽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一边却是泰州地区滞后的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培训力量,使得大多数的本市相关人才只能去附近的上海、苏州、南京参加培训与再教育,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1.3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门类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品牌、工艺品制作等。而泰州在现阶段主要以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为主,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可以和国内相关行业一争高下。但是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其他方面涉足不多,或是规模比较小。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上就更是匮乏了,万达广场内的影城算是不多的亮点,但是这个亮点在苏南等城市早已普遍存在。动漫玩具专卖店,自主设计的服装品牌及专卖店,动漫乐园,主题公园等数字媒体艺术的衍生产品在泰州较难见到踪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与泰州一江之隔的常州,却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衍生品开发的有声有色。动漫嬉戏谷、恐龙园、春秋乐园是常州主打的三张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名片。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的开发,不仅提升了常州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名气,而且还拉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改革转型,促进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发展。
2 发展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优势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尚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泰州发展相关产业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的。
2.1 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是江苏“淮扬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理位置临江近海、水陆交通便捷,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江阴大桥成为泰州与上海、苏南连接的快速通道,328国道、宁通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新长、宁启铁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成就了泰州承南启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上海、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地区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基地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泰州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高技术人才,快速发展自身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
2.2 文化资源丰富,独具地方特色
泰州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包括千年古刹光孝寺,安定书院,明代园林日涉园,始建于南宋的“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以及梅兰芳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给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源泉(例如动漫设计中的人物角色,网络游戏中的场景、故事等)。
2.3 市政府规划、政策大力支持
《2012—2015年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泰州将来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都非常有利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基地的发展:
(1)发展目标:以实施“1210”工程(“一核”、“两带”、“十大园区”)为重要抓手,到2015年,建成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其中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3个,形成3~5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其中上市公司力争2~3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0万人以上;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重点任务:紧紧围绕“一核、两带、十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传媒出版、文化用品制造、广告会展、娱乐休闲、文化演艺、文化培训等重点产业,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2.4 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的模式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与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数码领海公司在共建研发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方面已经展开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特长,希望通过互相合作实现共赢。双方还签署了《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3 泰州市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意义
3.1 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是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兴起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城市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直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通过创意设计、品牌培育、营销策划等手段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领域的高端产业,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和改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使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的手机用户居于全球之首,也正因为此,我们在手机彩铃、短信等移动内容方面在全世界也走在了最前面,而随着这个平台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网民也在迅速的发展,我们相信,互联网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最大的创意产业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版、教育等产业将会是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一个亮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早已引起了泰州市政府的重点关注。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七章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内容的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其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了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就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发展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我县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总体形势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相当一部分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关闭或停产,全国房地产业严重不景气,煤炭价格急剧下跌,矿山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导致我地相当数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失去就业岗位返乡,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农村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压力。据县人劳局劳务办的统计显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返乡农民工的总数为***人,占全县外出务工总数的9.99%,截至3月27日,全县尚有5***名返乡农民工尚未重新就业,占全县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97%。
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年初以来,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一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经济产生冲击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了对劳务经济的领导;二是通过召开大型劳务洽谈会,加大了有组织输出的力度;三是提前开工了一批本县的建设项目,积极与***项目方协调联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四是立足本地农村产业的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投入农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五是创造宽松环境,指导、帮助一部分有头脑、有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累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万元;六是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措施在乡镇和村级组织得以落实,已经取得或者正在显现效果。**、**、**、**等乡镇积极与***项目部联系沟通用工信息,认真搞好有意参与***项目的返乡农民工的报名统计工作。**、**、**等产业大镇积极引导部分返乡农民工从事畜牧、养殖等绿色产业的规模经营。**镇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村二组***利用10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投资***万元建设**厂,建成投产后,可就地吸收返乡农民工130人。**镇**村采取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项目辅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使返乡的农民工人人有事可干。从目前来看,农村的社会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
二、返乡农民工的要求和应当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在调查中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目前返乡农民工对政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求政府提供可靠的用工信息,继续加大有组织输出的力度。加强与***项目、***等建设单位的联系,使他们能够就地就近解决再就业问题。
2、部分打算留在家乡从事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在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
3、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提供“订单式”就业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便于今后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
4、有回乡创业能力的务工能人要求政府对他们的创业给予招商引资同等的政策支持。
5、乡(镇)、村两级要求县上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就地消化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同时,调查组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当前在返乡农民工这个群体和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
1、缺乏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难的应对准备,相当一部分返乡农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缺乏长期战胜困难的心理负荷。
2、依赖、等、靠思想严重。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不愿回到土地务农,等待政府想办法安置他们,观望等待,坐吃山空。
3、对再就业薪酬的心理预期值过高,特别是原来在矿山企业打工的返乡农民工,现在大钱没处挣,小钱又看不上。本地有一天30-50元薪酬的工作不愿干。
4、乡镇对返乡农民工的底子不清,担心如实统计上报会自找麻烦,影响当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关返乡农民工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县上的宏观决策。
5、村级组织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三、我县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务经济收入在我县农民纯收入中占据绝对比重。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千万个家庭的生计,也事关全县农民能否持续稳定增收,大量返乡农民工没有正当稳定的职业,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妥善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当前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十分紧要的问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认真调查摸底,掌握真实情况,以利于县上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返乡农民工的数据、情况与乡镇统计上报的数字、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分析一方面与基础统计工作不实有关,一方面也与乡镇担心真实统计会自找麻烦、影响乡镇的考核有关。因此,建议县上拿出相应的办法,鼓励乡镇统计真实数字,上报真实情况,以保证县上根据真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在全县开展一次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返乡农民工统计调查摸底,不仅要掌握真实数字,还要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同时,建议解决村级劳务信息员的报酬问题,加强劳务信息和数据统计等基层和基础工作。
3、多措并举,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加大有组织的输出力度,继续有组织输出一批。我县劳务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有组织的输出。因此,要继续坚持两眼向外的战略,既要密切与我县劳务输出老区的关系,又要扩大与新区的合作;既要发挥县乡两级劳动服务机构的枢纽作用,又要发挥务工能人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有组织输出。二是加大协调,借助***、***等重大项目建设消化吸收一批。当前,***项目建设业已开工,县乡两级要积极利用援建关系,与***建设承包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尽可能地吸纳本地劳务工从事非技术性劳务。同时,要力促***项目尽早开工,吸纳一批返乡农民工。三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移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就业一批。四是绿色产业转移一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务工能人回乡参与绿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兴办绿色企业,就地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同时,要用好扶持政策,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五是组织技能培训一批。教育引导青年农民工不要逆势而动,盲目外出,在全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有组织的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为今后外出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由于我县人人技能工程启动于200*年,在200*年以前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建议加大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培训期限的安排上,多办短班。在培训科目上,应当采取“菜单式”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工种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学员要求培训什么科目,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在培训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增加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内容。使广大适龄青年只要经过培训,就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人。六是扶持创业带动消化一批。要着力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鼓励在外闯荡多年,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创业能力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消化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4、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对返乡能人创业在领导上给予高度重视,对投产后可以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在领导精力上应当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实行一个企业一个领导包抓,一套班子服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切切实实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县上应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的同等待遇对待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在项目申报、用地审批、资金信贷、税费减免、供水供电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第三,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建议适时组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鼓励有一定资金规模和技术实力的返乡人员独资或联办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关键词:大湘西;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建议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现代农业视角下农民技能培训模式研究――以大湘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例”(项目编号:14C0919)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9日
一、大湘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当前农民科技素质与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经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吉首地区的花垣县、保靖县、怀化地区的洪江区、中方区、会同县、芷江县、通道县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湘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素质低下,农民接受新科学技术知识能力不强。目前,大湘西连片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地理位置限制及经济条件制约,农民家庭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状况低下,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高中以下学历水平,以初中文化为主。稍有文化素质的年轻农民大部分基本已转移进入城市打工,留在农村土地上劳作的青年农民很少,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劳作力差、参加职业培训少、信息渠道窄、从业门路窄,人均收入低。由于新技术、新知识推广要求的文化素质较高,很多老年农民接受知识能力弱,学不会,能读懂农业生产方面说明书的人很少;掌握农业机械用具操作技术的人也不多,基本上只会使用耕整机、大部分不懂农业机械修理知识;大多数农民对动植物的疫病防治知识和技术了解程度不够深,主要是凭经验种植及养殖。加上长年在农村长大,眼界不开阔,对一些新技术接受不了,学习意识淡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态度保守,故大湘西连片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属于典型的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
(二)大湘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当前农民收入情况分析。课题组成员经各方面收集数据资料显示如表1所示。(表1)
(三)农民技能培训需求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湘西各贫困地区农民也意识到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及生产种植技术,无论是在本地务农或进城打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领域工作,实现增加家庭收入目标,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大湘西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80%的人愿意参与农民技能培训,只有20%的人不愿意参加培训,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非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农民希望政府出资参加免费培训,不愿意自己出资培训,并且最好采取就地培训。但各贫困地区财政经费紧张,往往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以县为中心,要求各乡农民到县里参加培训班学习,而直接下乡培训形式较少。
(四)大湘西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供给现状。要发展大湘西地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就有必要对大湘西地区农民职业培训供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弄清在湘西地区职业培训有哪些基本类型、培训内容有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及方法进行培训等现状,根据现状找出原因,以便找出相应的政策来加速大湘西地区农民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其收入。目前,各地区培训主体是各职业学校及政府部门,主要有由职业学校主导的农民技能培训、政府主导的农民技能培训、由民间企业力量主导的农民技能培训等形式。
二、大湘西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分析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湘西各贫困地区在经历多年实践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得以更新完善,这些方式方法都是各地区经过多年实践提升出来的,有的已上升至模式层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推广应用价值。(表2)
三、大湘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实施路径
由于大湘西地形地貌主要是以丘陵山区为主,气候湿润,四季明显,植被资源丰富,故在农民技能培训内容上,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政府统一规划和农民迫切需求的内容来设置培训内容,实现脱贫致富、达到扶贫攻坚目的。
(一)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效率
1、采取生产能人、经营能人示范带动方式。由于落后贫困山区农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对提高自身科技素质水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故政府部门首先要对农民进行“洗脑”教育,通过“耳目一新”实现“脱胎换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要让农民认识到接受新的科技知识在将来能带给他们经济收益,实现农村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然后,不断培育一些观念新、思维活、带头致富本领强,具备新型农民素质、在农村具有影响力的生产能人、经营能人,以能人带能人,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培训农户,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政府采取“三给措施’给予重点专业户技术支持,配备专业技术员;给予生产能人创业平台、政策支持;给予生产能人、经营能人优厚待遇、授予特殊补助津贴等条件,让这些能人在本地传播种植生产技术、养殖技术、推广新农业机械维修技术等。具体措施有:通过生产能人传播大湘西贫困地区特色种植产业技术,如葡萄、猕猴桃、黄桃、香瓜、葛根、核桃、中药材、蔬菜、杂交水稻制种等产业,并且通过经营能人把这些农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杂交、改良培育山区野生生态水果新品种;普及特色养殖,如猪、鸡鸭鱼类、野生禽类等;利用经销商农机能人、农机员传播新型农业机械用具使用维修技术等。
2、培训教育方式方法更具多样性。可采取远程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订购农业杂志、VCD或DVD光碟等形式传播种植、养殖、农机具使用维修等技术,当前农村40岁以上农民基本不会操作电脑,对于这部分农民可采取广播、VCD或DVD光碟方式学习,40岁以下的则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实现农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家家开通有线电视、网络宽带,传播各种科学技术;在农事季节聘请专家采取夜校式培训,以村组为单元,因地制宜选点,利用学校等闲置资产将附近村寨群众集中,不定期举办讲座、收看光碟的方式进行培训;也可采取墟场坳会式培训,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利用侗乡、苗寨的传统民风民俗日,及时把党的惠农政策、科学技术编成山歌,制成光碟,传播给老百姓;还可采取协会拉动式培训、点单服务式培训等,围绕产业发展,组建民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培训,农户需要什么技术知识,政府部门就安排哪方面的技术培训。
3、加强基地带动、产训结合方式。在当地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业现代园区等示范基地的培训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学员参与某一农业生产技术操作,按照农作物周年生产技术要求全程实践,让学员全面掌握理论及实际操作知识,熟练掌握每一项技术的要领与操作流程,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
(二)农民技能培训模式有效选择基本策略。由于大湘西地形是丘陵山区,农业作物生长地带主要都分布在山坡或较平整山地,各地区小气候也稍有些不同,故农作物也稍有些不一样。从而必须根据不同经济区域选择不同模式原则、不同产业领域选择不同模式原则、不同培训目标选择不同模式原则,合理恰当的选择适合各地区的模式,不要照搬照抄其他省份的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四、小结
大湘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模式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这些培训模式及培训方式方法,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在开展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有机渗透。一切以农民真实需求为中心,围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开发效益,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着力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求,把农户当前缺失的、迫切需要的、乐于接受的、对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的培训作为各培训主体的神圣使命。如此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及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大湘西贫困地区这片土地上将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军,何晓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模式分析及几点建议[J].教育研究,2014.1.
关键词:通才培训;互惠理论;员工期望;培训合同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才竞争,不少企业纷纷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员工培训。同时,企业担心投资是“为人做嫁衣裳”――员工培训后的人才流失。因此,企业一般不倾向提供通才培训。然而,根据互惠理论,通才培训应该更能让员工感到有义务回报企业。
一、通才培训(General Training)
(一)培训的定义及分类
培训,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培养和训练。非常简练表明了培训的目的和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培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简而言之,员工培训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促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得到提高,以保证达到组织和个人的预期工作标准或将来要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可见,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培训的分类按不同标准有多种方法,本文就论述主题采取按培训内容分为两大类:通用技能培训和专用技能培训。通用技能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专用技能培训则是针对本岗位或本企业。
(二)通才培训的定义及特征
通用技能是指能应用于各类企业或多种岗位的技术才能。此类培训旨在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员工自我增值,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很少会愿意为员工提供通用技能培训,除非该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垄断或近乎垄断的地位。这取决于此类培训的两个重要特征:广泛性、风险性。广泛性是指从培训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经验等除了适用于本企业外,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类组织。风险性主要指员工接受培训后还没为企业带来回报或只创造极少价值就离职,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零回报或低回报。有研究人力资本投资的学者指出,通才培训是一种收益可转化的高风险投资(Rees,1979)。
(三)老牌外企通用技能培训现状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逻辑和通用技能培训的特征,应该只有少数情况下,企业才会投资为员工提供通才培训。可国外最新的研究结果却不尽然:世界500强中,仍然有57%的企业为员工不同程度地提供免费的通用技能培训(《哈佛商业评论》,2006)。在美国,企业输送高潜力的年轻员工参加日益火爆的MBA培训的趋势不断加强,这个培训的内容正是通用的管理技能。最近《商业周刊》一个关于MBA项目的调查报告指出,52%的企业为员工全额支付学费,65%的企业会支付一半或以上的学费(《Business Week》,2001)。报告同时指出,几乎所有出资的企业都将会在员工结束培训后提拔其到管理岗位,尽管管理层的年薪平均在76000到100000美元之间,这无疑增加了通才培训的成本。
二、互惠理论
(一)经济交换
美国经济学家艾蒙森指出,当资源(如物品、服务等)的相关价值被交换时,交换双方所获得的必须等值,经济交换才会平衡。交换双方之间的关系是短期的、非个人的,而且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在这种交换中,双方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最好的状况,从对方身上获得最大收益,自身各方面信息都是透明的。由于他们根本目的是自身收益最大化,因此双方彼此的信任度很低。
假设经济交换发生的市场中所有产品质量都一致,竞争取决于价格和产品种类。超级市场里,顾客从店员那买一条面包就是一种经济交换。被交换的资源是面包和货币,都是可以客观衡量的。但若是其他资源,像服务(包括培训)、知识等不太切实而且难以衡量的,只有象征性的价格,就是下文论述的社会交换或互惠。
(二)社会交换/互惠
社会交换的概念首先由Blau(1964)提出,并且被现在的学者用来描述员工与组织等社会关系。社会交换和互惠都是社会人(包括组织和个人)为建立和加强彼此关系(如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而进行的行为。两个社会人之间的互惠是社会交换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用以加强双方的联系。其发生基于平等原则――人们必须帮助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从交换观点看来,当交换双方所得基本平等,他们的关系才会平衡。
当两个社会人相互发展日益紧密,在模糊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认为互惠行为是个人性的。在互惠关系中,双方不会把自己所得和所付用明确的价格表示。明确公开交换的价值,与展现良好关系相比,对维持双方关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另外,互惠双方之间的信任度相对较高,因为大家都让自身处于易受攻击的状态(如其中一方付出后没有得到回报,自己必须承担风险后果),和投入很多的时间去维持关系。
(三)互惠理论中的通才培训
员工会认为自身的经济收益在企业提供的培训中得到保障,心存感激,感到有道德上的义务报答企业,当然不会盘算是继续留任还是跳槽他方。员工回报企业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行为和态度上的合作,以表示对企业利益的尊重和重视。例如,员工除本职工作外扮演组织剂等角色,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因此,企业可以从员工合作中获得的利益来证明通才培训支出是值得的。
无论是个人任务还是团队工作,合作的行为态度都是个人的,却是非常必要的。合作的员工会在扮演自己的工作角色时首先考虑集体利益,他们可以根据对不同个人或团队任务的判断来决定表现的行为态度。这样的员工不管知识能力如何,肯定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惠”。企业得到利益后自然感到有责任提供有利于员工发展的“惠”――通才培训就是一个主要途径。互惠双方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即使利益价值难以用具体数字衡量,彼此关系仍然不断巩固,大家共同发展。
三、企业培训状况实证研究
(一)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更加深入确切地了解企业培训状况,本文设计了相关问卷,随机抽样了400位年龄为20到40岁的广州市企业从业者(以外资企业为主)进行问卷调查,回收387份,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96%,覆盖了IT、金融、医药、制造、能源、咨询、物流、服装等多个行业。
问卷选择以广州、深圳作为城市代表是因为:第一,广州、深圳为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企业内管理模式较为先进;第二,广州、深圳各行各业发展蓬勃,为本次调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选择以外企为主(78.2%问卷来自外资从业者)的原因是:第一,老牌外资企业的培训发展相对成熟;第二,西方学界对互惠理论的研究相对深入广泛。问卷发放与回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
(二)问卷设计和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共设计了10道客观题,主要考虑到被访者时间有限和统计方便两个因素。问卷围绕三个方面设问:企业培训现状;从业者对培训的看法;员工对假设情景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了解以上内容,并通过数据分析更科学地阐述互惠理论对解决企业培训问题的启示。调研所得数据是定类数据,分析将采用频数进行。
1、企业培训现状。在《员工培训调查问卷》中,有大约98.8%被访者所在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各类培训,仅4位被访者的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占总人数1.2%。可见,现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都会培训员工。而且,企业不是为做表面工夫,而是切实重视员工培训。380位所在企业提供培训的被访者中,296位的企业培训频率为每年三次以上,约占77.8%;81位选择的培训频率为每年一到三次,占21.3%;只有3位的频率较低,占0.9%。毫无疑问,培训费用和培训时间是企业培训的主要成本。在调研中,334位被访者的培训费用完全由公司(单位)支付,比例是87.9%;45位是企业和个人分摊费用,占11.8%;其中12位既有企业支付、又有分摊费用情况,占3.2%;只有1位的培训费用自己承担,仅占0.3%。另外,322位、即84.7%的被访者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58位、约15.3%被访者在周末或节假日培训;其中32位即8.4%两种情况兼有;没有人的培训占用个人休假时间。这足以证明大多企业不惜增加成本以提高培训质量。
2、从业者对培训的看法。312份是认为培训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个人,占82.1%;另外68份则认为所在企业的培训仅对企业有好处,比例约为17.9%。没有一份选择“培训浪费时间和金钱”,证明员工总体来讲比较认同培训。相比企业现实的培训类型,员工更倾向于可能令企业陷入高风险的通用技能培训。在只能两者选其一时,384位从业者中304位选择能提升个人价值的通才培训,所占比例达79.2%;剩下的80位则倾向提高现岗位绩效的专才培训。现实确实存在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企业应该规避风险,尽量少甚至不组织通才培训”的情况。
3、员工对假设情景的行为反应。328位被访者认为自己应该“更努力工作以报答公司(单位)的栽培”,占85.6%;56位想借此机会提出加薪,占14.6%。出乎意料,没有人选择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风险――“跳槽到别的公司(单位)谋求更高层次职位”。不可否认,不少企业的某些培训含金量确实很高,也就是企业高投入、高风险、期望高回报的投资。为降低风险,许多企业都使出“培训协议”的招数――培训前规定员工必须签订一定工作年限的劳动合同,甚至专门为培训列出诸如“提前离职需赔偿企业培训费用”的条款。员工真的甘愿接受吗?从《问卷》统计所得,认为此举合乎情理的有75位,只有19.5%;觉得“强人所难”的人数达280人,比例为72.9%;其余的都是冲着培训奔去,过后再考虑行动,占17.6%。似乎这种预防措施不太得人心,很容易影响员工情绪。
四、基于互惠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启示
(一)考虑员工需求和感受
互惠理论中,若被交换的物品是随便、马虎准备的,如破旧的或过时的,都会影响互惠关系的平衡。双方交换的东西必须有一定的情感价值来补偿它的经济价值。虽然那物品不会经过严格的经济核算,但更重要的是获得交换关系另一方的尊重,得以更好维持关系。
(二)避免强制签订培训合同
互惠关系中的双方实际上都会很清楚现时双方的交换平衡或不平衡状态,根本不需言明。若交换物的价值被公开,双方都披露己方和对方所得,互惠关系必然会受到破坏。因此,企业应该避免在通才培训前强制员工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培训的员工必须承诺规定的服务年限,否则需要赔偿企业培训成本或应收回报。
(三)避免公开企业培训期望
研究互惠理论的学者提出,交换双方把己方期望(如何时、何地、多少价值等)模糊化是保持关系平衡应该遵循的重要逻辑。当期望回报发生时,公开通过经济运算得出的期望价值、回报时间等方面信息,对彼此之间的关系会造成损害。
(四)鼓励员工的企业公民行为
当收到交换物品哪怕是法律规定或情理上要给予的物品,收物方都应该对给予方表示感谢和赞赏。这种感谢和赞赏是互惠双方保持良好关系的剂,使亲切与慷慨进入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经过以上论证,可以得知,企业为员工提供通才培训,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经济交换层面,而是要提升到互惠层面,致力建立发展企业与员工的良好关系。在有效利用通才培训方面,对企业的建议措施有:考虑员工需求和感受、避免强制签订培训合同、避免公开企业培训期望、鼓励员工的企业公民行为。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劳动力;资源;强市
中国分类号:F404.1
农民工培训工作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一环,随着新农村建设,村庄合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到城市工作,他们在城市工作中遇到的重要的问题是如果工作,和做怎样的工作的问题,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通过近几年的培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在培训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农民工培训的历史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南方工作。当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经济的困难,许多农民是空着两手去的南方,在外面打工的日子里,有些聪明好学的青年,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投入到学技术,学本领当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创业成功,成为新城市人,过上了体面的城市生活,融入了城市,成为南方一些城市的新市民。也有些把辛苦挣得钱带回家乡,在家乡创业发展,取得成功。
不管怎样,在城市工作需要技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家电维修培训班、缝纫机培训班、打字培训班、电脑培训班、装潢培训班,车床培训班,电工焊工培训班等等,都曾经很火爆,各类的培训班的小广告贴满了大街小巷。吸引了大批青年来学习。一大批的私人培训机构,培训学校也是这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得到了发展。
二、农民工培训的变化
我国每年有大批的适龄青年,从学校来到社会,他们怀着对城市的渴望来寻找工作,而真的到了工作岗位,可能才发现,当初在学校所学习的文化知识,与他们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进入城市之后,才发现只能从事二、三产业中简单的初级工作,承担城市中的脏、苦、累、危险等一些岗位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繁荣了社会经济。但是,一旦几年打工经历以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加,渴望经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想融入社会,在城市生活,这就迫使他们必须面对自身知识缺乏,技能不足,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的岗位要求的困境。希望能提高技能。
三、农民工培训中的难题
1、培训主体不足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来支持对进城务工的人员培训,但是农民工培训的问题并不简单,当前我市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多数在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时节才回家省亲休假,根本上无暇参与市里举行的相关技艺培训,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有培训愿望和需求的人员很少,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少寻找新常识、新技能的盼望,因此实践参与培训的农民不多,成班培训的难度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效果也不能明显的出现。
2、参加积极性不高
这几年,我校为农民工办了很多免费的培训班却老是‘叫好不叫座’,农民工对培训的看法还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自动参加培训的认识淡漠,动员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深入学习的难度较大,没有尝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甜头。而作为企业培训方面,关注的更多是自己的生产,管理问题,积极性不高,没有和职业学校进入深层次的合作,因而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3、培训安排不当
我市农民工培训工作很多部门都在抓,有人社、教育、农委、工会等部门都从各自的单位安排,开展了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为培训乡村劳动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各部分之间各自为营、职责不明、本能机能穿插、机制不活,不足需要的联接和共同,没有构成合力,培训结果没有很好的安排,学员培训结束后对工作安排不是很满意。结果是一方面糜费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一些农民培训后仍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合适岗位的员工。这就是所谓的“就业难、招工难”两难的场面。
四、农民工培训的思考
1、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必须进行岗位培训,这样可以使劳动者节约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经济总量非常可观,但人均经济占有量任然处于中等阶段,这也迫切需要我国在科技、教育、资源、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深化内涵,做好做细,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使国民收入,经济效益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早日进入发达社会行列,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
(1)开展农民工培训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当前,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是最关键的一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在市一级组建劳动力资源开发领导机构,统筹城乡社会劳动力培训、就业机构的管理,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各个行业、企业都应该与人社部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教育部门的职成科也要切实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工作的督导和安排,与人社部门相互配合,在初,高中的毕业年级开展职业技能的免费培训,加强相应的宣传效果。引导农民在学校期间就明白,学习的意义和社会培训的作用。工作时能积极参与培训,利用培训提高技能,找到满意工作。
(2)开展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满足农民工群体变化的需要。
现阶段的农民工大多为独生子女,80、90后,思想活跃,接受外界的影响较强,改变生存现状的愿望十分强烈,有继续接受培训教育的意愿。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将越来越高,这为农民工培训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
自2008年短暂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民工荒”现象越演越烈,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我市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城市,进驻了大量的企业,随着规划、基建、设备购买等前期工作的落幕,这两年纷纷投入生产。由于生产设备更新,原有的农民工技能很难适应新设备对人才的需求。
2、大力构建新形势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民工培训原则上应当遵循“政府统筹、行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努力构建以政府牵头,企业、教育部门、培训机构以及其它社会力量等各司其职的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农民工培训整体实效的提升。
(1)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筹力度
农民工培训工作需要政府高度关注与综合协调,各级地方政府要制订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方案及政策措施,督促有关部门的政策落实情况及工作进展程度。政府不需要直接参与农民工的培训事业,主要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检查,对农民工培训管理机构的调整和职责分配,对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的规范,以及财政投入与配置这五个方面着手,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引导扶持和宏观调控。
(2)鼓励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在岗培训
企业是对农民工进行使用与培训的重要载体。企业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能认真贯彻地方政府制订的各种培训政策,并能主动接受地方政府的监督,确保培训安全到位;二是农民工上岗前,企业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对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培训与企业的规章制度培训等等,通过培训确保农民工尽快上岗,为企业创造财富;三是对已上岗的农民工,企业要根据单位发展的需要,经常组织在岗农民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巩固并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力量。四是企业应当提供农民工培训的企业环境,企业要合理安排农民工工作与培训时间、分担培训经费等。
(3)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
各类社会培训机构是组织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学校类教育培训系统和企业类教育培训系统。学校类教育培训系统主要是指各类职校和技校、各种培训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农民工自身的需求开设课程,编写适合农民工的教学大纲,并对培训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培训质量的最优化。其次,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查。配合当地政府制定培训计划,随时调整培训方案。另外,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等其它社会力量是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监督者和协助者,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能够有效监督政府、企业培训机构,能够协助相关部门营造农民工培训的环境。
3、大力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改进措施
当前,随着各地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民工群体自身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实现农民工长远发展的根本措施。农民工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更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1)要充分激发农民工主动参培的积极性
由于存在“民工荒”,当前农民工普遍存在的无技能也能工作的就业观念,主动参培的意识严重缺乏,尤其是刚走出校门的初高中毕业生。各类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也普遍感到培训生源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苦脏累的技能培训生源更为缺乏。因此,当前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最关键的是要端正农民工的培训观念,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各个单位在招工,各个学校毕业学生和各个市民聚集区,社区,乡镇办事部门都要有人社部门的宣传材料,要让国家的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把就业培训工作普及到全市的各个村镇,社区,形成一个就业要培训,转岗要培训的良性机制。典型引路、案例说法等多途径,宣传参加培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农民工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充分感受,方可让他们充分理解参培的优势,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培的积极性。
(2)要充分把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针对性
技能培训不仅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也要适应农民工能力现状。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首先要对当前农民工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农民工的能力期望,同时要掌握新形势下社会和企业实际,分析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工技能的需求,从而动态掌握农民工能力缺口和企业的需求缺口,只有把握二者缺口相结合的培训,才能确保农民工参加培训后能及时上岗,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才能真正保证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3)要充分把握农民工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目前,农民工渴望改变生存现状的动力与当前就业压力并存。各类职业学校及技能培训机构应该遵循农民工追寻就业机会和更高生活层次的原则,以灵活多样且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将新的、更高级的技能传授给农民工,尤其是要做好农民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对新生农民工可以采取边培训边实习的办法,满足新生劳动力就业与培训的双重需求;对在岗农民工可利用晚上和休息日的时间,在不影响农民工工作的前题下,做好农民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效果才显现。
(4)把农民工培训方式做到源头
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及辍学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的宣传工作,组织初三毕业生在假期进行岗位、技能方面的学习教育,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开设就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明白学习技能与就业的关系,减少盲目外出形成的资源性浪费,对高三毕业生组织免费的科学、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引导学生在升入高校或进入社会前了解技能培训的作用,在需要工作或者改换工作时能想到参加技能培训。
(5)做好培训内容的更新和数字化
1搭设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
采取设立网络论坛、QQ群、E-mail等形式,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搭设一个虚拟或实体的长期、高效、互动的交流沟通平台。从数字资源的服务内容、方式到数据库的订购等各个方面,多渠道、多方面收集读者意见,不断改进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2优化网站信息
目前图书馆与读者联系比较多的是图书馆网站这一窗口,因为很多读者经常利用网站进行图书续借和书目查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优化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加入多个关键词,提高搜索命中率,让读者养成使用图书馆网站的习惯。
3提升检索功能
少儿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基本上是各馆各行其是,其资源数据库检索也无统一定式,不仅给读者查找信息造成不便,也给少儿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少儿图书馆应采取一个合理可行的方式,将本馆和各馆的数字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数字资源集中管理,跨地区、跨馆际、跨平台、跨数据库检索。整合数字资源是对不同数据库进行无缝集成的过程,其关键是建立统一索引,并依据读者或用户需要,制定统一的检索入口,使各馆读者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检索到所有馆藏数字资源。通过整合不仅统一和简化了各馆数字资源的检索方式,而且也完善各馆数字资源的检索功能。
4提高读者利用能力
读者数字资源利用能力直接影响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对读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则是提高读者数字资源利用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少儿图书馆读者群体分为两类,一是少年儿童,二是教师及与教育相关人员。少年儿童读者基本是学生。笔者认为,各中小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开设不同程度的文献检索教学和实践课。少儿图书馆应发挥其专业特长,定期举办具有导向的各种学习辅导班和培训班,引领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有效利用数字资源。此外,面对教师开展计算机知识、数字资源利用技能培训,也是少儿图书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读者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可以整体提升少儿图书馆读者群利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5多层面推广
少儿图书馆要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使其价值最大化,必须采取“建设”与“营销”并举的方针。所谓“建设”就是不断提升和优化少儿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质与量,所谓“营销”就是运用“营销”理念与战略,注重和加大数字资源推广力度。少儿图书馆读者群由儿童、少年、青年及其教育工作者等多层面人员构成,其数字资源由文字、音频、图像等各种信息组成。近年来,沈阳市少儿图书馆根据资源与读者多层次、多层面的构成特点,深入社区、学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面的读者群采取定期滚动式举办宣传与推广活动,向读者介绍数据库的收录范围、特色信息检索、数字资源介绍、Internet常识、网上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方法等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6多馆资源共享
2001年,我国10余家省、市级少儿图书馆联合创办了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站,开启了多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航程。通过网络进行馆际合作,联合购买超大数据库、创建本馆特色数据库,链接各馆资源库,重组、扩大和完善数字资源,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雄厚的数字资源服务,从而达到多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少儿图书馆数字资源最优化、使用价值最大化。
7搭建网络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调查,几乎每个网站都设有论坛,其利用率最高、最火。互动是论坛的核心功能,具有相同爱好和需求的网友们可以选择所需要的论坛就其感兴趣的共同主题进行交流。对少儿图书馆网站而言,设立数字资源主题论坛是普及、推广少儿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有力平台。
8寓教于游戏之中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技能培训体系 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5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促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也是顺利就业的途径之一。与大学本科专业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以掌握技能为主,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色。因此,如何科学构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技能培训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技能培训体系,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仅针对会计专业的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提出一点建议。
一 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教学现状
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虽也有实践操作,但分量较少,主要模式仍类似于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一年级基础会计、珠算,二年级财务会计、小键盘录入,接着学习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理论知识为主,实训课程仅是基础会计学完后的一个月时间以及四年级一个学期的手工账务处理。从课程安排来看,学生高中毕业进入高职学校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大量的会计概念、种类,在认知还不完善、缺乏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这些会让他们觉得会计晦涩难懂,失去学习兴趣。
2.追求实训内容,缺乏岗位训练
会计实训操作流于形式,根据书本内容设计一套实训题,填写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所有工作由一个学生来完成,无法让学生对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出纳岗位、工资岗位等,应针对就业目标岗位进行专门培训,掌握相应技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3.实训考核制度不完善
成绩评价是实现实训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作业式的实训,使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甚至有时抄袭完成作业的学生比真正独立完成账务处理的学生成绩要高。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校企结合有难度
实训教师往往是教授会计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来担任,而大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在模拟实训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推断来指导实训,与实际工作相悖,使实训成为纸上谈兵。另外,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在企业的重要性和隐秘性较高,使校
企合作很难开展,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去会计师事务所也大多是打杂,这都使得学生对会计的实际工作无法理解。
二 对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扬弃本科院校的做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1.增加实训教学项目与课时
在一年级学习基础会计的同时,增加出纳岗位实训,出纳岗位是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个岗位,是会计工作的开始。实训具体内容可包括数字书写训练、点钞训练、数字键盘录入训练、填制原始凭证训练(识别原始凭证)、日记账登记训练、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这项实训和基础会计课程同时开展,有利于将枯燥的会计知识形象化,使其直观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二年级学习财务会计的同时,增加以经济业务处理能力为核心的实训。对高职学生而言,部分较难的章节如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换、或有负债等可以少学甚至不学,他们最重要的是掌握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主要经济业务的处理。多年来的教学表明,纯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财务会计学得不好,并导致厌学。因此,财务会计的教学建议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从原始凭证分析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再由教师归纳总结知识点。这一阶段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根据原始凭证判断经济业务发生情况(读懂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依据原始凭证做出正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总账,能手工编制常用会计报表的能力,也就是具备制单、记账的技能。三年级时可开设会计电算化,同时具备手工记账和电脑记账的能力。
在毕业前一个学期,开设手工账务处理实训课程,对于会计人员,无论面临怎样的工作环境,手工账务处理是基本功。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会计工作,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可采用分岗式和混岗式两种不同实训方式,使学生对企业的财务运作有综合的认识,实训中掌握各项经济业务的流程,每道流程中涉及的业务手续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2.完善实训教学教材与考核制度
好的实训依赖于好的教材,市场上实训教材不少,但都大同小异,基本以工业企业为例,给出一个月的业务资料,由学生完成整个的账务处理,但实际上学生的就业单位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等。另外,会计准则不断修订,而实训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因此在选用较好的实训教材的同时,学校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员编制实训讲义,满足学生需求。
为了取得较好的实训效果,需要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应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以手工账务处理为例,过程考核包括建账、填制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编制报表和装订会计资料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结果考核可由教师将做账内容整理成题目,由学生抽题答辩,这保证了学生实训过程的真实性。双重考核避免了学生的投机取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另外,定期在学校举办会计技能比赛,如手工账务处理、点钞、会计电算化等,这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完善师资力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授人。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会计专业教师既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应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对那些学历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有“讲师+会计师”证的“双证”教师,鼓励他们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锻炼或担任兼职会计,使他们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情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于取得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而没有会计师等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要鼓励他们在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同时,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资格考试,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打下基础。
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高级财会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外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拉近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师资力量的完善对学校实训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完善会计模拟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是最好的实训方式,但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使其校企合作很难开展,而且学生多单位少。学校可利用自身的关系,联系并固定几家企业、事务所为顶岗实习单位,每年把在学校技能比赛中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送去实习,既能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有利于其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刺激学生注重技能学习。
对于大多数没有顶岗实习机会的学生,也应为其提供一个完善的模拟实训基地。这需要会计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设计出一家虚拟工业企业,模拟企业的实际业务过程,开设生产车间、仓库、销售部、财务部、人事部等职能部门,每个部门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并确保每位学生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生产企业的业务流程。也可根据需要开设虚拟银行、虚拟超市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实训内容。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也是高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高职财会专业可以逐步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会计岗位技能要求,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创建,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孙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N].财会信报,20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