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能力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1 09:22: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能力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学能力的重要性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是小学生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数学课以其严谨、严密的推理和逻辑推导,通过对数字、公理、定理、公式的表达与解释,让学生加以训练,就可以对思维进行培养和影响,从而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差异中,思维品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也认为“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充分体会到探究思维品质及如何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非常实用和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数学课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积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方法,这是提高他们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思维活动,而且,它本身也蕴涵了情感素养的熏染,不仅对小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塑造严密科学的行为方式大有裨益,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培养的方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例如,师傅和徒弟共生产零件2000个,其中徒弟生产了 ,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学生分别说出了两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1:从题中的条件可知是把师徒两人共生产零件的个数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零件的个数是2000的 ,师傅生产的个数就是总个数2000的(1- )。这样从师傅生产的个数里减去徒弟生产的个数就是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解题方法2:从题中条件可知是把两个人生产的总个数2000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了 ,师傅则生产了(1- ),那么师傅比徒弟多生产了总数的(1- - )。关系式是:师徒生产的总个数×(1-×2)=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求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就是求2000个的(1- ×2)是多少个。

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需要特别注意和训练出来,因此学生在课堂表述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毛病。数学老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指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能说到会说,从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上来。

2.加强听取、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重要性;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 “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策略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如初一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

2.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1)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在第三册中开始出现几何证明的教学,因此,阅读、理解、辩清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成了学生首要做的事。在讲了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每种方法后,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理提炼归纳,让他们在演算中注意。

(2) 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在教材编写中,有些推理的理由,证明的过程会省略,这时指导学生自觉的在省略的地方批注出理由,思考省略的证明过程。

(3)数学阅读之后,可把某些数学问题转化为自己易于理解的方式或语言。

3.教师应有选择性布置阅读内容

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

4.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

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例如,阅读了单项式的概念后请学生口答,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又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后,马上出示简单计算及改错题,通过练习及改错题,让学生及时的,仔细的辨别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这两个公式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都是混淆不清的。

5.推荐课外读物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策略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认识,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看见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只有几个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变成光听不说的“木头人”,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唆、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甚至是“满堂灌”,完全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的“单向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弱,以至于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出现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一、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问题归纳及原因分析

当前许多小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1)完整性不够。如我在上《复式统计表》时,屏幕上显示了电脑小组、美术小组、轮滑小组、科技小组四张不同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统计表,当我问及第一张表中“合计”指的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都说是男女生的总人数,虽然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但表达得不够完整,容易产生误导,这里有四个兴趣小组,到底是所有男女生的总人数,还是电脑小组男女生的总人数呢?(2)准确性不够。在将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在一起后,我要求学生能否将表格进一步简化,并让学生同桌相互讨论。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看出表格中“性别、合计、男、女”这四栏是重复的,应该删除重复的,保留第一栏就可以,可是往往学生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个别甚至说去掉“性别、合计、男、女”下面的东西。下面有多少东西,这样的表达完全是错误的。(3)简洁性不够。在让学生总结复式统计表的特点时,学生长篇大论,话语很多,却没有在点子上或者说意思是对的但不够简洁。

但是,在整节课上,你会惊喜地发现,有些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回答的问题既完整又准确。同样一个班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这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息息相关。学生中有的已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因为他想说,有说的欲望。而有的学生则因为性格内向,胆小害羞,不愿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言,久而久之就失去说的欲望和机会。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策略

那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策略。

(一)抓住数学语言的特点,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其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所以教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应做好使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的导师。儿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规范,给学生作出榜样。

在《复式统计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只是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备了下来,而是将整节课我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备了下来,然后反复斟酌,觉得有不准确的或唆的语言再反复改之,争取做到每一句上课讲出来的话都精辟到位,学生容易理解。例如这节课中我有这样讲到“既然这样四张表一张张分开看这么麻烦,那怎样才能看起来方便些呢”、“为了看得更清楚,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等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很容易明白问题的意思,达到教学目的。此外,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我都适当进行总结。如:“像这样的统计表称为复式统计表,它包括三部分内容――标题、日期、表格。”“在填写复式统计表时,我们一般先填的是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再计算合计和总计”等总结性的语言,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

(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在心理情感上做好说的准备,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说话心态,激发说话的欲望。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呢?教师要经常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通过各种策略,促使学生想说话,敢说话。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数学语言,熟练数学语言,愿意并且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在上课之前,我创设郭巷小学兴趣小组活动这样一个真实有趣的情境,再附上相关的照片,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是学好整节课的首要前提,特别像《复式统计表》这种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更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在课堂上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多种互动形式。这样不愿举手的孩子也得到说话的机会。本节课我让学生多次进行同桌相互讨论,在课前我还让四个小组分别聚在一起统计三种饮料的喜爱情况。

(三)重视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教学;重要性

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研究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为中心,以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新课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综合化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1 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而已,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条件。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 设置悬疑问题,培养学习思维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疑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如果一个人有了对问题质疑的思维,就说明他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样他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可以设置问题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实现数学教学成效提供了保障。这样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

3 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

根据活动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山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篇(5)

一、多角度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发散思维,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是思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逆向思维,提高思维的创新性。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可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请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专家学者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教材编者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专家学者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学计算;重要性;教学方法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里最基本的课程,计算能够对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有良好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有逻辑性和缜密性,因此,对于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的探究,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思考的课题。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重要性

小学的计算教学,必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中,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摆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困境。

通常情况下,教师要花费很多的课堂时间来对学生解释算术的原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的,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计算练习的时间也不多,使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当给计算课程留足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对课堂内容进行联系,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

二、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法

1.善用情境创设法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计算这一数学手段来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使小学生深入、准确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

例如,在7+( )=11和4+( )=10这样的题里,虽然课堂上已经讲述了相关推导的公式以及相关知识,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这道题目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应当将抽象概念转变得形象而具体,比如,可以通过道具或教学工具等的物件来辅助教学。在对题目的讲解上,教师可以拿出11支笔来,让学生数一下笔的数量,并拿掉其中的7支笔,再让学生来数一数。通过让学生动手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数量关系,并轻易地理解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行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运算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日练习里书写工整,按照数位对齐的原则来进行计算的书写,以降低运算的错误几率,使运算的速度得以提高。

教师应认识到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并善于使用情境创设法,重视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引 言

若把解题看作一场战役,则审题就是战前的情报分析,是奠定胜利的基础.因此,对审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导致解题错误.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不重视审题;(2)审题方法有误;(3)审题时不能因题而变.

所谓审题,简单说来就是指弄清已知什么,要求解什么.据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审题即是读懂题目,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其实不然,审题是一种数学素养的表现,在解题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笔者认为,审题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需要充分理解题意,发掘隐含条件,把握题目的本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并提高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呢?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其一,对审题重要性的认知;其二,规范教学中的数学语言;其三,对审题方法的培养.

一、强调审题重要性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不正确审题就无法正确解题.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解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多学生在考试过后给自己找的失分理由多数是因为粗心大意导致题目没看清楚,或者是因为语言理解力差,题目没看懂.此类现象,大都是对审题重要性认识不够的表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常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不仅将审题作为一种习惯,更应作为一种能力去培养,使学生掌握审题的步骤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技巧.

二、规范教学中的数学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所用数学语言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数学语言规范,进而言之,会影响到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解题能力.审题是对题目中所述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相关处理,从而转化为数学文字、符号、图形等语言进行表述.数学语言作为一种专业术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变得难学难懂,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数学语言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训练,以规范的数学语言以及简洁准确的数学符号描述定义及定理,达到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的程度.

三、培养审题能力

1.认真读题,抓准关键

审题时,不能只就题读题,而应强调严谨读题,抓准关键.根据数学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字、词、关系句,以充分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与此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抓准题眼,寻找关键词.具体可按以下步骤执行:

(1)对题目字、词、关系句进行分析.

(2)寻找关键词,并将其勾画出来.

(3)将复杂句子简练化,保留主干条件和问题.

(4)抓住关键,把握本质,找到问题突破口.

2.挖掘隐含,转化处理

对于综合题,已知条件较为复杂,不易看懂,需要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通常解决这类题目,在审题时就需要善于对已知内容进行转化,对未知的信息需通过已知内容挖掘,找出其隐含信息,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简单易解.

例 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对称轴为x=1,在x轴上截取线段长为4,且与过点(1,-2)的直线交于点(2,-3).求直线与抛物线解析表达式.

结合本题,需对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对转化后的条件相互结合,得出隐含信息.分析如下:由x=1为抛物线对称轴得-b2a=1,由线段AB长为4可得b2-4aca=4,且由抛物线过点(2,-3)可得4a+2b+c=-3.结合这三个等式求解可得a=1,b=-2,c=-3.设直线表达式为y=kx+m,因为直线过点(1,-2)和点(2,-3),则有等式k+m=-2,2k+m=-3成立,求解可得k=m=-1.综上所述,直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分别为y=-x-1,y=x2-2x-3.此例题表明,将题目所述内容经过如上转化之后,问题就很容易求解了.

3.数形结合,发散思维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大多数学生在做题时,不能够做到一边审题一边将题目中所给信息用图表或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根据题目类型,结合题意,通过绘制图表或图形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集合类问题时常常使用文氏图来求解.

四、总 结

总之,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调审题的重要性.(2)规范数学语言教学.(3)引导学生抓住提干,提炼信息.(4)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应在教学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而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融会贯通、灵活地应用审题策略,以达到提升学生审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