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22: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经济调研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民收入突破性增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务创收成效显著的目标,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92亿元,较上年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0元,增长15.1%,是近年来增收最多的一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一)农民增收实现历史性突破。自治区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狠抓了低收入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实现历史性突破,增收额首次超过400元,与全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南疆三地州农牧民收入增长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增速首次超过了全疆平均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民增收领域拓宽:植棉增效260多元,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环塔里木盆地收益超过3000元的精品果园不断涌现,特色林果业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畜产品价格上涨和出疆量增加,使畜牧业增收势头强劲;劳务创收能力显著增强,农牧民人均劳务增收130元以上,现金收入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此外,保护性耕作、测土施肥、高效节水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起到积极作用,多熟制、万元田及设施农业等一批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领域。
(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区以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加快四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87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确保了区内产需平衡;棉花产量达270万吨,增长8.4%,在全国棉花市场的占有份额继续提升。特色林果果品产量450万吨,环塔里木盆地已形成近千万亩的特色林果产业带。以肉类、牛奶为主的畜产品产量分别达169.2万吨、194.2万吨,增长6.9%、8.0%。以枸杞、啤酒花、加工番茄等为主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结构调整的又一举措,以冷水鱼养殖为特色的水产品达8.8万吨,增长4.1%,以反季节瓜果、特稀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规模达60余万亩,大棚温室效益明显增加。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伊犁河南岸干渠明渠衬砌和隧洞开挖过半,额尔齐斯河喀腊塑克水利枢纽发电引水洞挖基本贯通,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开工253项,完工192项,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已围堰截流。农业节水力度不断加大,新建灌区配套建筑物2.7万座,打机电井2426眼,修防渗渠道4494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改良盐碱地7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5万亩,完成退耕造林110万亩,绿洲内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和改造加固城乡抗震安居房44.3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扩建农村公路6700公里,解决了2.1万户用电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6.45万户。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力不断增强。重点扶持了红枣、核桃、辣椒、褐牛、冷水鱼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加快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扩大精深加工,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174家,辐射带动全区60%以上的农户增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全区17.3万名农村经纪人已逐步成为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力量。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香梨、杏干、红花、大米、肠衣等农副产品已享誉国内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外向型为主导的优势产业。
二、**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我区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农民快速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
××县是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85.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2%,人均7.6亩。其中山地73.39万亩,占85.4%;原地5.3万亩,占6.2%;川地7.2万亩,占8.4%。共辖3镇12乡,111个村,646个村民小组。总农户2.46万户、11.33万人。
20xx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1072元,占总收入的39.1%,家庭经营收入1098元,占总收入的40.1%,财产性收入211元,占总收入的7.7%,转移性收入359元,占总收入的13.1%。从收入的类型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和××县是农业大县分不开的,在粮食增收和草畜产业建设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家庭经营收入肯定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共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2%,这突显了××县农民增收是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相结合稳固增加农民收入为特点的,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渐的增加说明了国家的强农、惠农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成效显著,对××县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县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凤川的白瓜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县还不到25%。这说明,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①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③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乡镇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各乡镇应依托本乡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乡镇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 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知识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实施和落实好国家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国家每年为“三农”问题出台许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总会出现政策与实际操作有差别,因此加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而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①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②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③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④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加强农村道路建设。交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我们对邻边陕北几个县的考察发现,陕北的市、县几乎都是高速,乡、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县目前乡与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仅仅代表着运输业,更是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经济交流的枢纽,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
9、利用自身天然优势发展。××县属于产油大县,全县15个乡镇几乎都有石油,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期,利用各乡镇的暂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增加,由乡镇政府带头组织农民搞一些副业和服务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路子,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我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安置于油田单位和石油工人一样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实施。产业上继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科技上加强科技兴农的培训力度,保证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充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乡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到,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喜人,一、二、三产业全面振兴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各乡镇都突破了以粮食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特色农业唱起了主旋律,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畜牧养殖发展势头好。调查中发现,各乡镇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20xx年全县生猪、肉牛、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94万头4.97万头和 36.26万只,增长速度分别为1.7%、88.9%、91.4%。特别是各乡镇的特色养殖也已经悄然兴起。
2、农业科技示范效果好。各乡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一些农业示范园。就对全县全膜双垄玉米的调查,今年××县全膜双垄玉米播种19.11万亩,产量达到79499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4.9%,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目前××县农业发展现状,预测今后农民增收情况,总的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种植粮食品种较为单一、农作物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虽然“政策刺激”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农作物品种单一及粮食价格的不稳定仍制约着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进一步限制农产品获利空间,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难以持续增收。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三、建议和意见。
做好明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县是农业大县,从近期看,农牧业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保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专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2、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各乡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镇一业”,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白瓜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畜牧业养殖规模也逐步壮大,体系不完整、产业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做后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险,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
2010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情系大悟”社会实践小组,赴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希望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现状,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并积极的分析思考,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宣化店镇是时期打响中原突围第一枪的地方,人口63620人,面积268.4平方千米,下属2个居委会、40个村委会。鉴于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等一些客观因素所限,主要采取的是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深入到多个农村及当地乡镇企业和居民家中,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调查,看到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缺失。
1.农村产业结构不协调。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农村的产业严重偏向于农业,出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甚至是缺失的现象,使产业链条大大缩短,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带动机制,原本力量就薄弱的农业很难高速高效的发展,工业的起步也很艰难。
2.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当地的大部分农户所采取的土地经营模式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因此土地经营给农户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几乎为零。另外由于土地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成本过高,而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又会使土地产出率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难以优化,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靠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由于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需求不足,因此没有动力使政府向当地农村投入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重不足。这又会造成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运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形成,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等问题。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当地的农业生产只能在低级的生产模式下进行低效率的生产,难以形成发达的农业基础产业链。
4.农业科技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很低。就生产工具而言,几乎全是手工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工具没有运用。就生产资料而言,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很低,对农作物的日常护理作业几乎全靠人工完成。另外所种植的农作物的结构单一,很难形成合理种植,没有科学的异季农作物轮换,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保持土地肥力的最大化,进一步造成土地产出率低的现象。
5.特色产业的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调查了解当地的特产是板栗,但通过调查发现板栗的种植户很少,而且板栗种植的规模也很小,没有大规模的山地板栗林,多数的山地处于荒废的状态。并且当地处于大别山区,茶也是当地的另一特色农作物,但当地只有极少的几个茶厂。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的特色产业的优势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很小。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或农户方面
(1)农民对小农意识存在严重的沿袭。农村居民在思想意识上严重沿袭封建小农意识,农民对贫穷落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去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的创富意识。再加上农村经济基础的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的落后,又使得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进一步降低。这也是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模式在农村长期存在,农民难以摆脱贫困以及农业经济难以取得发展的原因之一。(2)对政策的了解不足。农民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了解不足,农民难以从国家惠农政策中受益,难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3)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将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个体的创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去。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低,必然导致农村经济建设推进的难度大、速度慢。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已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4)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缺乏。土地规模经营、兴办企业是土地的租赁及厂房的兴建、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在政府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农户仍需要自己拿出大量的资金。这使得农户没有资金力量去办厂,进行规模化生产或是发展当地优势产业,从而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被阻滞。
(二)政府方面
1.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由于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农民难以真正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与政策。这使得农民没有意识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政策安排,农民并不能积极的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
2.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对农村的产业发展缺少科学的组织引导,在农户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缺乏等各种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或是无法进行优势产业的发展时,政府不能积极主动的鼓励和引导农户解决困难、发展优势产业,使农村优势产业的优势不能发挥,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3.政府投放到基层进行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由于政府开支中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数量有限,而且政府下属的村委会太多,使得政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力量分散的结果就是执行到每个村的支持经济建设力度不强。名义上是政府有资金投放到基层,但是由于投放的量少,这些资金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起太大的推动作用。
4.政府的农村经济建设运作机制的缺失。农村经济建设的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的缺失,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难以长期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没有很好的运作机制,每一届村委会成员出于自己的政绩考虑,都希望农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的发展,而又惧于农村经济建设起步的艰难和过程的漫长,造成农村经济建设难以起步,或是起步后难以保持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对策的建议
1.加快推进科教兴农进程。(1)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加大对农村知识建设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下乡科技队伍的科教知识普及作用,积极大力的对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科学知识普及,以科技的力量指导和带动农业的发展。(2)通过教育及科学普及来提高农民的认知程度,改变农村居民落后的小农意识观念。可以采取以政府组织、村委会带头的形式积极落实和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基层居民中的普及扎根,让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农业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变落后的小农意识下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科技的力量在农村基层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软实力支撑。(3)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化和机械化。首先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带头作用,积极进行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和机械化进程。可以试点型的采用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代替农户单独经营模式。引导规模农业在农村的建立,并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在先进的生产模式建立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化生产工具,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2.加大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宣传力度。将宣传工作做到每一个村、每一户农家、每一个农村居民。让他们清楚的了解政府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形式和支持力度。让农民有积极性和充分的信心投身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3.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实施力度。(1)政府在大力发展强势农业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城镇或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引导和发展。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以政府带头、鼓励农户参与的形式积极兴办乡镇企业或是鼓励村办企业兴办,带动乡镇和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村的产业结构链,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硬实力支撑,使农村经济在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下高速高效的发展。(2)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调节农民收入结构,使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稳定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完善的过程,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使农民收入多元化的最主要的方法。规模农业的发展必然会使农民收入增加,但也会使农村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则可以使乡镇和农村有更多的岗位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推进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教育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含量,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外出劳动力归乡,使农村的经济建设拥有一批相对优质的劳动力量,这些将大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建立产业间、企业间、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机制。政府应积极的推进不同的产业之间、不同的企业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发展机制。企业与企业之间、村与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经验、相互合作、互展所长、互补所短、协力发展。产业与产业间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工带农、以农助工、第三产业协助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产业带动互助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产业的优势,形成产业链的延伸与转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4)完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完善管理规则、严格管理制度的方法,完善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解决因腐败、道德风险等而产生的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行为。最大程度的做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制度管理保障。(5)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在完善资金的投放管理监督机制下,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力的资金保障,使每一笔资金都可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最大的力度。并且适当的扩大符合政策导向的贷款额度,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4.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委任。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先锋。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农村,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基层干部大胆的带头、积极配合国家政府的政策、积极的推进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因此一批素质优良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必不可缺的力量。所以政府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机制,为农村建设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主力军。
5.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建设长期运作机制。政府应根据不同农村不同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长久、科学、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的政治、科技、教育、卫生、医疗等,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一、职能调整
(一)划入的职能
1、原县农村经济委员会的行政管理职能。
2、原县农业局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强化职能
1、强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调研,组织指导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定、计划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
3、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领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主要职责
经过上述职能调整,县农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研,研究拟定我县种植业的政策及实施措施,并负责监督实施。
(二)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种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指导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参与研究制定有关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以及财政扶持等方面的规定;按管理权限,负责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重大项目。
(四)研究贯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和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组织协调菜篮子工程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及农业信息系统建设;负责农业统计、预测并农业各行业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状况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会同有关部门贮备、安排农业生产救灾物资。
(五)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研究拟定农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规划和相关规定;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六)负责农业各产业的产品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工作;组织协调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测、鉴定和执法监督管理;组织县内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负责农业生物物种资源和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管理;组织协调植物检疫工作,疫情并组织扑灭。
(七)按照管理权限负责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工作,组织实施出口创汇农业,推动农业对外开放;依法监督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
(八)组织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审工作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组织农业农村基层干部的继续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指导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及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科技调查报告是针对科技领域的某一事物、某些现象或某些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认识之后所写的一种报告性文书。科技调查报告要陈述事实、列出数据、分析特征、把握规律,是一种将叙述、说明、议论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的实用文体。
科技调查报告的作用是为科技领域的决策、管理、研究等提供参考资料。
(二)科技调查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体,它或者针对科技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力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针对科技领域里的某些情况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科技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材料、数据、意见、建议,往往会对科技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据性
科技调查报告对情况、现象和问题的揭示并不是主观印象式的陈述,而是要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供大量确凿的数据,把认识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大量来源可靠的数据使调查报告显得内容充实、真实可信。
3.及时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针对当前科技领域里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而进行调查、写作的,它在时效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当前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科技领域也日新月异。如果调查和反映内容已属时过境迁,其意义和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三)科技调查报告的写作
1.标题
科技调查报告的标题有三种写法。
一是直接由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组成标题,如《光电技术产业动态调查报告》。
二是用提问的方法拟制标题,如《cad能够帮助我们干什么?》
三是正副标题写法,正标题用来陈述事实或提出疑问,副标题写明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如《无证造缆车,六成不合格——对×市七家游乐场游览车质量的调查》。
2.导言
导言是科技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用来简明扼要地介绍调查展开的背景,交代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方法等,阐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主体
主体是调查报告中是篇幅最长、内容最重要的部分。对基本事实的叙述,对各种现象的统计和分析,对特点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都是在这一部分中进行的。
科技调查报告的主体要分出不同层次进行撰写,每一层次可以有一个小标题,也可以用标序码、层间空行、段首关键句提示等方式显示层次。
4.结语
科技调查报告的结语,也就是全文的结尾部分,它可以用来概括全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提出希望,可以用来作些补充说明。
【 例 文 】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与实践
——关于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调研报告
科技部赴福建南平调研组
20__年5月25日
【摘 要】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福建南平市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探索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在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南平市通过大批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特长的科技人员直接下派到农村一线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服务,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把短期行为转为长期行为;不同于科技副职,把对基层的行政领导转为直接的参与农村生产实践;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不同于“定点扶贫”,把农村的脱困解难转为示范带动;不同于机关的“分流下派”,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人生价值得到最直接的具体体现;也不同于简单的技术服务,把个别项目的个别行为转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注重农产品品质、品牌、专利和标准,兴办农村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供销的集成运作和系统运转。通过综合调研我们认为,在闽北贫困山区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带动了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资源的进一步作大,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特派员”,使当地农民尝到了用科技增收快、增效快、致富快的甜头,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基层政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是在地方农村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一种适合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创举
1.积极探寻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南平地处闽北山区。建国以来,南平一直是福建的经济重地。南平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近年来,随着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统购统销环境下形成的闽北传统农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原有的单一以粮林为主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减缓,农民收入增幅下滑,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农业成本提高,卖难问题加剧。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落差增大,一部分农民抛荒土地,外流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空缺。
南平“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民科学
文化素质低与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矛盾;二是农业发展亟需加大投入与农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分散的农民小生产的矛盾;四是基层各级党政领导方式上下自成体系与农民自发性生产经营“两个循环体”相互游离的矛盾;五是群众需要干部转变作风、贴近服务与干部作风不深入、脱离群众实际需要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是闽北最突出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全国农村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南平市领导班子通过调研认识到,在众多矛盾中,农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另一方面,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解决南平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只有科技才能救“三农”。
2.积极探索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的新途径
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把大批科技人才派到农村,在科技与农民之间建立起一个直接联系的机制与平台。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进驻215个行政村。这些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涉农部门干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一般任职时间为1~3年。这其中不少人员,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只是普通干部,他们比农民科技、文化、政治素质高,派到农村后就好像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找到了干事业的舞台,发挥了超乎预料的作用。三年多来,已先后分四批选派2238名科技人员,进驻1364个村,覆盖了闽北85%以上的行政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浪潮。
南平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推进的过程。其主要做法:
一是实行双向选择,寻找科农的结合点。(略)
二是创建利益共同体,科技进大户,形成龙头企业示范。(略)
三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成果转化一步到位。(略)
四是建立保障机制,解除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略)
五是小农经济与集约化联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略)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在哪里
经过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就特在制度、机制和途径等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特殊的抓法(略)
2.特殊的政策(略)
3.特殊的使命(略)
4.特殊的地位(略)
5.特殊的工作方式(略)
6.特殊的效果(略)
三、启示与思考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南平市在经济发展遭遇诸多困难、经济增长陷于低谷、经济结构面临艰难调整之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南平市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也没有一味向上伸手“等、靠、要”,而是自寻发展路径,在发展中创造条件,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致富,使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开端。这一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也给我们科技管理工作者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深层的思考。
1.在落后地区把资源做大,在农村基层“筑巢引凤”,使科农携手,实现了“双赢”。(略)
2.突破“三部曲”,三个资源一起抓,以人力资源重组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略)
3.重心下移,高位嫁接,营造农村科技创新平台和网络,为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奠定基础。(略)
4.机制重于技术,防止市场失灵,激活农村经济细胞,做到系统有效。(略)
5.在农村播撒科技种子,把点的技术固化转为面的技术辐射,是新时期农村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使命。(略)
6.通过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资源的重新整合,巩固和稳定党的基层政权,是我国结构性稳定的前提,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略)
四、西北地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刻不容缓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西部的经济发展与西部稳定问题密切相关。同志最近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一条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
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最大的贫困、半贫困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那里的农村经济能否通过引入科技实现较大发展,闲置的科技人力资源能否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得到盘活,特色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能否同步进行,是新时期的重大政治问题。根据调研,我们认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革命老区、闽北贫困山区进行的一场制度和机制创新,是我国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在地方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可以在西部进行“移植”和试点。下一步,我们建议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宣传福建省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
2.科技部将选择西北地区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进一步总结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示范推广。
3.认真贯彻《20__~20__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关于西部地区人才政策、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等精神,在促进西部人才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积极鼓励东部地区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向西部选派和流动。
4.目前,西北地区正在积极制定有关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方案。拟于下半年在西南地区试点,进而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科技部应对试点进行政策上的指导。与此同时,对西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地区和城市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农业产业链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小规模生产现象明显,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了了解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选取皖北地区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
一、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杜的特点
(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近年来,无论是依托商业化的企业、还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农民专业社发展都很迅速。在合作社的规模、带动非合作社的社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通过实地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皖北地区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选取了合作社入社社员数、固定资产、经营收入、盈余和培训等方面的指标,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特点。
在调研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5家亏损,占调研合作社的13.1%;有3家盈亏大致平衡,占7.9%;其余30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利。尤其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营利水平和社员入社速度以及带动非社员农户规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组建形式多元化
在调研的38家合作社中,有3家是从以前的集体组织演化而来的;3家是农民自发形成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乡镇干部及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等农村的“能人”。牵头下组建而成;目前发展较为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由商业化的公司或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的稳定的供求关系。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的“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寻求自强、自富的一种内在需求诱致的制度变迁。随着皖北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经历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较规范、从松散联合到紧密联合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合作关系上,呈现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等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多种形式竞相发展的喜人格局。
(三)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对农民的培训需要加强
从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对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70名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仅有8人;占大多数的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员,甚至还有7.3%左右的人员没有读过书。这种知识结构与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在调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5家农民专业,还没有对社员进行培训:对农民培训最多的合作社年均培训也只有8次。由于皖北地区是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年迈的老人和仅受过高中以下的妇女,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科技化的要求有着很大差距,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其社员的培训应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区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在调研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覆盖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产、加、销一体化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内部的各个领域,在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已从本村、本乡为主转向跨村、跨乡镇、甚至跨县域拓展,吸收的社员也突破了乡村界限,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调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合作拓展,其中的4家合作社还实行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统一”服务,合作的层次得到了提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二、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2007年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皖北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导和安徽省的高度重视下,皖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快发展,结合皖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今后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成为城乡产业链互动的连接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保证农户利益的增值性。以分散农户作为产业链的起点不利于提升产业链和实现农户增收,必须有合适的组织载体将农户组织起来,才能保证农户参与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并分享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增值。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而且应该成为城乡产业链互动的连接体。农户生产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必然能够提升农业的比较利益。在调研的38家合作社中,已经有了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了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包装销售产品,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绩效。而城市的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规模、批量购买能够提高与城市工商业谈判的能力,帮助农民获得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农业生产资料。这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桥梁。能够实现城乡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提高党的惠农政策落实的效率
近年来,党对农村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政策的宣传、实施、落实以及效果的反馈,面临着效率问题。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对农村的政策。笔者在皖北地区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民对农村的诸如中央2009年1号文件的大致内容、大病救助、特困补助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的方针和政策知之甚少。还有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这是由于皖北地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仅仅通过有限的大众媒体、从合作社获得的大多是农技方面的有限信息。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实现皖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淮河从皖北地区流过,经常的洪涝灾害和日益转移的农民工,加上农业制度变迁中累积的许多问题,使得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实现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流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的路径是皖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在普及先进的农业科技,将农业科技运用于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实践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
行为比单个分散的家庭生产更容易监控,更加有利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基于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结合2009年中央和安徽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台作社的指导性文件,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有。
(一)学习其他省份的经验,出台配套政策,支持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湖北、河北、四川、广东、甘肃、云南等省相继下发了促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文件。北京、江西、海南等省市在财政、税收、登记、建设项目、科技、人才、信贷、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浙江省先后组织开展“百社万户”和“千万工程”。湖北将农业板块资金整体运作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重庆市财政安排资金组建合作社担保公司,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业保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比其他省份,安徽在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政策支撑力度还不够,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采用多种政策配套措施。首先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要改进支农方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其次,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皖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经常遭受淮河水患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财政上加大补贴力度;最后,给予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要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二)为皖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为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技术服务,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科学决策;农产品推介服务,相关部门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中的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对经济实体的对接服务,拓宽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