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22: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正常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比较。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其编制的过程中就不断进行着信、效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标可以不断增加和完善,效标检验的工作本课题还将不断进行。”[1,2]。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实证效度,即探讨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被试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质上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差异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分析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为研究工具[3]。
2.2被试与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大学生共计425名完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21份无效问卷(主要为漏答项目太多和具有明显默认反应方式的问卷)后,获有效被试404人。其中一年级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级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级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级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试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参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并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筛查(筛查标准即建议约谈的标准)出的115名一年级大学生。要求他们在接到约谈信或主动前来约谈前填写《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问卷。剔除14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试中的404人作为本研究的正常被试,而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01人作为有心理问题的被试。测验结果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数对404名大学生《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测验结果进行信度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34~0.886之间,除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较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适应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6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极显著,各维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个体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适应的角度讲,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的确在情绪、人际、学习、生活及生理、社会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
3.2.1人际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人际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人际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人际交往和人际调控等维度的差异显著,而人际知觉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低、品质较差。
3.2.3个性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个性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个性素质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差异显著,而在冒险、责任、独立3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4动力系统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成长性动机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动机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除这两个维度外,在动力系统分量表总分及其他5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3.2.5自我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总分及自我认知(包括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个方面)、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分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自我较为消极。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自我调控差异显著,而在学业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异不显著。
3.2.6认知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冒险―稳重)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认知倾向,喜欢任务和情境适于已有的程序和规则;正常组大学生则具有较为创新的认知倾向,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环境。在认知风格总分及认知决策(场景―自我)、认知方法(灵活―单一)、认知加工(整体―局部)、认知行为(独立―合作)4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7归因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4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两组大学生在归因风格分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3.2.8应对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应对风格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可能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采用较少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和变通性;正常组大学生则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处理面对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差异显著,而在其余7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4讨论
4.1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质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以“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和题目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检索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引发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大致有四类,其一是调查研究,如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其二是关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关于在整个研究中贯穿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所引发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拓展研究,如关于军人、教师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及特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后续研究中实证研究更能科学地反映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实质,理论研究更有根据、教育措施更符合对象的特点,有必要进行此项研究。
研究发现,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5个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3个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即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测量,并依据标准一(即部分维度测验的分较高,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专家约谈)筛查出的超过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本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能够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
4.2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中,适应分量表是状态量表,其余为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分析的结果看,完全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的结果一致,说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学生适应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个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当中,有4个分量表,即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和应对风格,有心理问题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
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在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诸维度上与正常组大学生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的主要是大一学生,从个体内外原因上分析,他们生理上处于青春期末期,易兴奋,情绪易产生波动,性生理趋于成熟与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冲突,这是内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问题突出表现为适应不良。生理与生活上不适应,直接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和学习效率低下,引起情绪不良,也造成学习、人际、社会等方面的不适应。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上各种适应不良交织在一起,如果疏导不及时,个别学生则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2个维度上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与正常组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健康的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交往对象时,都希望受到关注,有机会展现自己,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自身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进一步引发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异常组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之中,出现冷漠、孤僻、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从而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对自我价值就会产生怀疑,体验到挫败感,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加剧。本分量表的测验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与正常组大学生的人际知觉没有差异,而有差异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尤其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的技巧。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良好的个性素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个性的养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若处理得不及时或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个性素质低。个性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纳性与包容性、独立性和冒险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个性素质较低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易产生焦虑、烦恼、困惑、愤怒等负面情绪,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个性的培养应该从达观的人生态度、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3个方面差异显著)、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上的差异显著。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影响其行为,也与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人际关系、情绪状态有较为满意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自我调控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得分较低的大学生,对自我不满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败,计划性较差,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提高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认知方面应注意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认等应对方式。应对风格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尤其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或两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绪和行为上均缺乏稳定性。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3个分量表上,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维度上,正常组大学生在利他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上得分都较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得分高。大学生动机系统已基本确立,但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应从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认知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两组大学生无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5结论
(1)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正常大学生的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和适应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分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区分正常和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郑日昌, 邓丽芳, 张忠华.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5-01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窃以为,书籍还应当是防治人们心理疾病的妙药良方。唯其如此,中小学图书馆应当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联合国卫生组织早在28年前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独立又互相依赖,只有两者都具备才算是健康。谁不希望健康?健康是人人向往的。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将失去意义。然而,我们的教师、学生的家长,往往是对孩子们生理上的疾病重视有加,心理上的问题熟视无睹,以致延误了最佳矫治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问题。
有鉴于此,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对此,中小学图书馆理应责无旁贷。那么,中小学图书馆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其所能呢?笔者以为,应当:
一、加强图书馆建设,不断丰富和改善馆藏,优化读书环境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助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摇篮。它应该有丰富的馆藏,除了不断收集、整理大量报刊资料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不断补充大量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都较强的图书及电子读物,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如《面对挫折》、《积极的心态决定一切》、《心理医生》、《心理问题自己解决》之类的图书。因为这些无声的老师,更能激起青少年的兴趣,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的作用。
阅览室是青少年集中阅读的地方,环境布置务必轻松、优雅、舒适、温馨,使读者进室阅读时能心情愉悦,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有条件的似乎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分设阅览室,以营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更有利于读者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负责地向师生推介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
图书馆应当经常地、主动地向教师推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使其能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授人以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积极心态,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谓“真乐事,读书写字”。
青少年受知识面的局限,往往对读什么书缺乏选择能力,而图书馆员正好发挥自己的强项,帮助他们选择。不妨向他们推介一些伟人(名人)传记、英雄传奇、改革开放以来创业精英们的奋斗纪实等等书籍。借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其志存高远,爱国爱党,不怕挫折,顽强奋斗,独立自强,合作宽容,成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样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1.开展“快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
2.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心理问题案例、解答心理问题咨询、剪贴心理问题文摘、介绍心理疾病防治办法。
3.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完善电子阅览室硬件建设,屏蔽不良网吧诱惑。
四、延伸图书馆的功能,和学生家长一起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中国的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太少了!为此,图书馆要发挥资料丰富的优势,配合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为家长开设讲座、宣讲心理知识,推介图书目录,建议他们去读一读《都是爸爸妈妈的错》、《做全国最好的母亲》、《藏起一半的爱》等等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书籍。务使他们明白:孩子终究是要自立的,你不可能一辈子守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爱要逐步淡化,儿时的亲近要逐步拉开距离,要给孩子机会在大量的生活磨练、人际交往中强化意志、优化人格,学会合作,学会打拼,练就生活的本领。否则,把孩子送进再好的学校也是徒然。
还应该告诉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心理学家丹尼尔·古尔曼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高,表现在更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具进取心、信心和毅力,眼光远大,善于维护和处理人际关系,具备很好的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的心里很脆弱,并且青少年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时期。所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进而度过特殊的心理年龄段。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意义重大,其不仅是教育课程考察内容,更是现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普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着重要的潜在推动作用。故此挫折教育不仅是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也是学校必备的德育教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青少年的抗挫折整体能力极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学习中压力的增大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表象;其二是在生活中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处事能力均差强人意,其中也存在着应试教育后遗症。青少年心理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我国青少年需要心理素质教育,但现阶段学校教育中却极度缺乏相应的课程,包括本文探讨的重点———挫折教育。心理素质差的现象会严重的影响着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20世纪末我国相关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的调研对象是我国中小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心理素质变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急需采用相应方法予以解决,其中典型的案例,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出现自残、自杀以及犯罪等现象。高强度的学习以及超高的竞争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变大的重要诱因。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生阶段是有着典型的特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生理和心智正趋于成熟,但又具备着不稳定因素。心理学家对其有诸多的定义,譬如心理断乳期、矛盾期、危险期以及冲突期等。下面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生理机能的转变和发展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包括性特征第二次发育;其二、青少年内心渴望成为“大人”,但客观条件为能达成,故产生相应的偏差;其三、教育方式的不合理,进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包括学校的教育以及家庭的管教;其四、竞争的加强,高负荷的学习,使得学生精神高度紧张,长期下去必然会产生心理的问题。
二、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适量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学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却更加关注教学的效果,进而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和现象。最常见的表现如下,即学校在开设相关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时,容易出现体制化问题,宛如流行时尚的选择一样。现在均在重视挫折教育,所以开设此类课程,如果关注其他问题,就又开设另外课程。孤立的状态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适度问题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其具备着差异性以及主观性特点。挫折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其最终的效果是体现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把握度的原则,若力度不够未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强度太高会击垮学生原有的抵抗能力。如何把握适度原则,是挫折教育的的核心议题。适时问题青少年阶段是特殊的人生时期,所以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很关键。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需考量以下两方面因素:首先是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们真正的能够活学活用,解决现实的问题,并以此树立起信心。其次是当出现问题,或者结果以“失败”告终时,此时需要给予鼓励,让其更好的面对问题。符合“罗森塔尔效应”。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互联网络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引发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包括信息交换、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成长打上了网络的印记。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获得网络上的互动和满足,形成“网络同侪”,为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互联网发展出了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青少年是网络人际交往的活跃主体,这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交互状态,它具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网络交往形式:(1)网络聊天。这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网络的聊天室虚拟环境之内,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聊天室,参与交谈活动。(2)电子公告牌。也即BBS,它是一种继时的网络交往方式,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告牌,然而其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如:网络讨论区、电子邮箱、聊天室等。(3)网上论坛。它归属于继时网络交往方式,然而具有更为优化的、高度清晰的图文互动界面,可以更好地使参与者围绕特定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4)网络游戏。这是一种多人同时参与的在线互动游戏方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体验到现实社会中不曾有过的角色体验,在这个网络游戏环境中,参与者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同步交流的游戏情境中分享游戏成功的喜悦。(5)个人主页。这也是反映网络主体个性化的界面,可以在个人主页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自己的手工设计和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其区别于现实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境线索较少。在网络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互动都转变为了文字、影像、声音,这种特殊的、虚拟的人际交往缺少了情境的因素和线索,尽管在计算机网络上也采用一定的表情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然而,毕竟缺少情境化的特色和温暖的一面。(2)匿名性。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使交往者无法展示出真实的身份,这就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无须顾及对方的社会身份,可以袒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在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吐露自己内心的隐私。(3)弹性的同步互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可以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也可以由使用者自主选择互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立即响应的互动压力。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状态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过网络媒介加强沟通,在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条件下,更好地传递个人的讯息,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较好地减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压力感
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如:寻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软弱无能的压力,破坏自身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则会面对持久或过分的支持依赖,而使自己有限的资源枯竭。然而,网络社会支持则可以无须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不会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提供网络社会支持者而言,也可以无须面对自身精力和资源被耗竭的困境,从而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
2、可以使寻求社会支持者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环境之下,透过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责任扩散的影响,而产生误判情境情况。同时,在网络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网络社会支持者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联机状态下,人们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是极为宽泛的。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环境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由于互联网和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正向的关联
有学者将现代青少年称为“网络的一代”,他们运用互联网生成了新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使用习惯,具有了新的价值观认知和理解,并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之下获得相应的社会技能,@现出整体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也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聊天网络交往方式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某种形式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所获得的情感支持越多,自我开放的程度越大。还有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可以较好地给抑郁、孤独、敏感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网络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和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体验。
研究学者通过对网络BBS的研究,指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扩大青少年的人际网络,通过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帮助,可以获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网络社会支持,并增进青少年个体对团队的意识。通过对网络游戏的研究,认为网络游戏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战的在线聊天方式下,发展出信任度较高的团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在网络的在线讨论区和在线支持组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撑。
由上可见,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可以突破地域、个人身份等的束缚,扩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促进形成新的人际关注、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负面的关联
与上面的研究结果相对,社会研究学者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加强了关注,并指出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然而,却妨碍了人们现实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群体的互动交往中缺乏合作技巧,难以真正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也无法真正从内心里体谅他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和冲突难以应对,难免陷入到现实的疏离感危机之中。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依赖者,严重者还会在网络中寻求赌博和情感支持,以达成现实无法满足的需求,依赖于网络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还会导致出现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心理状态,其主要内因在于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四、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从整体来看,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然而还并没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维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信息社会支持 〉友伴社会支持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相对于职校生和大学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尤其是理科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感知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同时还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另外,现实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自尊、孤独心理的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网络使用环境的日益频繁,网络将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鉴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要关注青少年中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新型人际关系,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和网络感受,注重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影响,立足于现实,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创设丰富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重点,并且要创设丰富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入手,积极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实施网上咨询和辅导,更好地消除学生的网络情结和心理孤独等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
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2、从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家庭要成为青少年温馨、和谐的港湾,父母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网络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积极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择友建议,排遣孩子内心的烦忧,给予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3、从青少年个体来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青少年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制力,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网络时间,要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正确对待现实和网络中的问题,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完善自我人格的健全建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健康地使用网络,合理地获得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自身成长阶段中遭遇的问题和冲突,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生活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使网络人际关系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捷. 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南开大学 2010
[2] 陈永涌. 藏族大学生乐观、社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机制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3] 卞军凤. 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关键词:青少年;学习;心理问题;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89-01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对事物的认识不足。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诱惑,同时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对青少年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青少年本身就处于身心发育期,再加上身边的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加以正确指导,很容易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表现
由于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以及压力等原因,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动机不正。由于受到父母或亲友的激励,说如果考试考了第几名或者考了多少分就奖励多少钱或什么东西等,导致青少年学习的动机不正,他们学习的动机是为了那些所谓的物质奖励或者别人的羡慕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学习。(2)学习习惯不良。大部分青少年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情况,今天的学习任务会拖到明天,数学课做语文作业,上课迟到、早退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3)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都有好玩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却又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一件事,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东张西望,做作业粗心大意,甚至答非所问。(4)学习能力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但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还流行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施行。很多家长老师给学生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青少年学习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对他们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5)自控能力差。现代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有来自周围的同学朋友的,也有来自网络的,一系列的诱惑导致青少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上课看小说、玩手机,不认真听讲,有些甚至逃课去上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6)学习焦虑。由于来自父母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青少年将学习成绩看得特别重,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主要表面为考试时显得焦虑、晚上睡不着、一会儿就要上厕所,一系列的焦虑情绪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7)自卑心理。很多学校都会给学生的成绩排名次,甚至有些老师会当众公布名次,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好的待遇,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会无形之中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对策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要采取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应对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老师和家长之间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报喜,委婉报忧。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成绩有一定的进步或者按时认真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老师要及时跟家长沟通,给学生多一些肯定,家长也要及时看到孩子的长处,多鼓励;如果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不能第一时间就向家长“告状”,要和学生多沟通,弄清楚情况,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实在不行,就和家长商量,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促进青少年成长,不能动不能就打骂他们。
2.正确看待青少年的成绩,不以成绩论“英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学习成绩都会有好有差,老师不能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也许他学习不好,但是他乐于助人,他体育很棒,他热情活泼。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他们多一点肯定。
3.开展与青少年有关的主题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自我认识和对社会的认知不足,容易受到周围不良事物的诱惑。学校和社会可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向他们传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动态,给他们提供心理咨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给他们多点关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教师要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指导机构,给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及时提供帮助,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正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全社会要携起手来,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积极应对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斌锋.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困扰;常见类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心理困扰及其成因
心理困扰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因内、外部原因的影响而引起的在某一时期出现的焦虑与烦恼、迷茫与疑惑、低沉与沮丧等不良反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扰本身不是病态反应,它是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时段出现的一种认知冲突、心境烦燥、体验不爽的心理反应。它可以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上的,或者是学业、工作、处事等等诸多方面的不适感受。
相比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言,个体心理困扰往往表现得轻微些,是一种偏离正常心理状态的轻度心理问题,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可通过主动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摆脱困扰,得到解决。[1]但是,任何重度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的演进过程,心理困扰是引发一切更严重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起因。心理困扰往往使个体自我感觉痛苦、深深体验到紧张、消极、无所适从、不愉快、内心矛盾等等心理感受。经常性的心理困扰必然导致个体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态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至心理危机就会相伴滋生。因此,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及解决对策的探讨和研究,是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中日益严重和普遍的心理问题的务本之举。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遇到了新的考验。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恶化,心理矛盾不断突出,心理困扰“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我国大、中学生中的心理困扰问题更有日趋严重和普遍的趋势,据《中国青年报》披露:“如今,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罕见,心理学界近年来的诸多研究结果表明,16%~25.4%的大、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以烦躁、焦虑、自卑、不安、孤独、寂寞、嫉妒、恐惧、懒散、懈怠等为表现方式的心理困扰在青少年中频发不断、尤为普遍。”[2]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困扰频发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1)心理困扰来源于人的社会性要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具有本我的欲望,如食欲、、求生欲、成就欲等,但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当两者矛盾和冲突时,必然产生心理困扰。青少年时期,欲求很多,且多有不合理的成分,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难以全面满足,久而久之,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滋生。(2)心理困扰来源于对社会剧烈变化的不适应。当今青少年经常面对的是社会竞争激烈、环境变化快速、价值多元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等变化。当青少年的心理与外部环境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发不安、焦虑和困扰。(3)心理困扰来源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要在社会适应、异往、自我成长等方面不断发展,他们渴望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渴望形成独特的自我,但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易片面,情绪易偏激,这种渴望独立而实质难以独立的现状,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困扰就在所难免。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的诸多心理困扰严重威胁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并制定策略帮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扰,应成为当前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困扰的主要类型
(一)学业类心理困扰
学生以学业为主,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学业类心理困扰,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类型之一。据一项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0.4%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困扰。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鼓励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严厉管教,使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常导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厌恶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经常表现出迷茫、烦躁、疲惫、压抑、内疚等等困扰反应。
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地应付学习,是引发学业类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许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在上课、做作业、考试的漩涡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枯燥无味,从而消极应对;加之学校的教育方式陈旧、呆板,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厌烦情绪,自我评价降低,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连连滋生。同时,部分有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常产生严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与希望。
考试焦虑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忧和紧张为特点的心理困扰状态,据统计,高中生平时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占35%左右,而升学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高达50%左右。[3]考试焦虑影响学生的认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使考生陷入思维混乱,从而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过度的考试焦虑还会危及考生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中,如果长期处于考试焦虑状态,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出现痉挛、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应。考试一旦失利、心理困扰就会长时期地笼罩着青少年的心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生活类心理困扰
青少年与成人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必然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应对,他们一样也经受着与社会变革相关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一系列相关心理困扰现象。比如,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生一般表现出高敏感、低自尊、敌对、逆反等心理。贫困生由于被经济拮据困扰,逐步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担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耻笑,因而引起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相伴滋生社会不公心理,对社会抱着仇恨态度。自卑的消极心理暗示贫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长期被自卑困扰会形成对自身能力、人格等过低评价。贫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碍,他们自我设限,不愿和同学沟通,使他们有意无意地走向孤独和困苦。再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热”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随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学习,其环境适应障碍表现明显。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缩,有时甚至感到孤独无助;部分学生来到新班级时,面对同学中高手林立,由“鸡头”变“牛后”,因而垂头丧气,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抑郁,必然引发他们心理上的诸多冲突与困扰。
(三)情绪类心理困扰
情绪类心理困扰,主要是指由于内、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体验发生冲突而出现苦闷、低落、消沉、激怒、绝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绪困扰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多情的季节”,是人生中激情荡漾、热情奔放的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没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现突出,自我失控表现明显,因而常表现出诸多负性情绪困扰反应。比如,抑郁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消极情绪困扰。受抑郁困扰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漠视一切,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对前途持冷漠、悲观的态度。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种较普遍的情绪困扰,受浮躁困扰的学生,轻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见异思迁,学习上缺乏韧性,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焦虑也是一种紧张、害怕,并与焦急相伴的复杂情绪困扰,受焦虑困扰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师批评,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烦躁,容易导致学业和考试失败。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绪困扰,引起自卑困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觉得自己学业、才艺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贫困等。嫉妒是一种因羡慕与敌视相复合而构成的情绪困扰,一些青少年对其同伴取得的成绩,具有的才能或拥有的财物,不是“见贤思齐”,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困扰心理。以上种种,都是当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经常出现的情绪困扰现象。
(四)交际类心理困扰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恋,渴望友谊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期待,为此,许多青少年把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列为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任务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加之他们本身认知、情感素养发展不成熟,极易认知偏颇、情感失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常引发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31.56%的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难, 20.9%的中学生与老师的交往存在困难,28.03%的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难,19.52%的中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存在困难。[4]
父母与子女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父母给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管教太多太细,不愿听子女诉其心声,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迫切要求独立和自主,从而隔阂加剧,引发子女产生厌恶、逆反和对抗等交际类困扰;师生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缺乏换位意识,教学中不考虑青少年特点,批评多,鼓励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师不公平待人,追捧学习成绩好的,鄙视学习成绩差的,久而久之,师生间隔阂加剧,交际性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间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备的交际技巧,很容易导致孤单、自卑、抑郁、寂寞,表现出对同伴的漠视、敌对和攻击心理,整日忧心忡忡,自我封闭。孤独和寂寞会使人变得封闭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还存在着担忧、恐惧,害怕被人不接纳等心理,如此等等也会引发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
(五)恋爱和性意识类心理困扰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情感和性意识渐渐成熟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爱慕,随之就会产生诸多情感和性意识类的心理困扰。许多青少年对青春期的到来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烦恼,女同学对月经感到羞涩,对胸部、臀部的发育感到害怕;男同学对遗精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异性的情感问题;部分同学在内心深处暗恋着异性同伴,既感到一种无名的兴奋和,又感到可耻、自责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坠入情网,常处于苦恼、焦虑和紧张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青少年还会因自身感情不稳定、审美标准偏激、缺乏责任心和处理感情问题想当然等原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风波;更有甚者会做出自残、轻身、报复、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
在我国性教育滞后,也是引发青少年性意识类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学校和家庭长期不重视对青少年性意识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没有获得性知识的有效渠道。据调查资料统计,我国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5]他们普遍存在着扭曲的或者错误的性理解和性认识,比如他们认为“遗精会伤元气”;遗精、、性幻想是下流和不道德的;在恋爱中发生拥抱、接吻、抚摸是有伤风化和罪恶的行为;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极易产生畏罪心理,整天忧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现出罪责、懊悔、恐惧等心态。诸如此类,种种心理困扰,使许多青少年经常性地笼罩在焦虑、紧张,甚至罪恶的心理阴影里。
(六)成长与发展类心理困扰
成长与发展的烦恼已成为困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之出生,成长与发展的走向,就成为其家人及其本人始终关注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定向直接影响着其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这就必然会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一进入初中、高中,就始终被一个似乎与个人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能否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困扰着,迫使着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达到这一愿望而紧张地忙碌着,焦虑地期待着。处于高中毕业阶段的青少年,大多数要走向社会择业与求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体制不完善,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巨大考验和压力。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长和求职技巧,往往屡经曲折、处处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发展无望,困惑、浮躁、焦虑等许多心理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进入大学校园继续学习,也会经常遭遇到许多发展和前途类的心理困扰。比如,有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迷失方向,丧失进取目标,安于现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吧、游戏厅、谈恋爱等活动中,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毕业之时悔之晚矣,往往会深深陷入困扰之中。另有许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高,缺乏就业指导,没有求职经验,社会关系又匮乏,在择业求职的慢慢长路上,也常会因苦读数年而择业受阻导致困扰不断。如此等等,表明成长与发展类的心理困扰,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中日趋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扰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三、引导青少年战胜心理困扰的策略与方法
学校和教师要采取措施,注重经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扰,让其永葆一个相对平静、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应积极投身其中,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才能引发“共生效应”,取得好的效果。
(一)加强心理保健教育,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冲突
开设心理保健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应设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为人人必修的课程。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站、广播、宣传栏等途经,广泛开展对心理保健教育的宣传,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扰的途径,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参与热情,使其想学、爱学心理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自身心理困扰问题。
学校可以引进心理测评技术,定期对青少年进行测评,对心理困扰问题突出的学生要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使心理保健辅导有的放矢,做到早发现,早矫治;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缓释心理冲突;应当把面谈辅导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结合,拓宽心理辅导途径,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扰。
(二)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适和寻求他人帮助相结合,及时缓释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们的大多数问题是通过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决的,解决心理困扰也是一样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扰,首先应通过以下方式自助解决:第一,可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阅读相关心理案例,自我测查心理问题,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导,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走出心理阴影。据宫梅玲等人的调查,在185个有性心理困惑的学生中,就有165个求助于图书馆资料解决了困扰,占89.2%。[6]第二,学会改变自身对事物的认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 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多心理困扰是青少年不正确的认知所致,不能正确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归因,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是化解心理困扰的重要步骤。第三,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采用合理的途径有效转化情绪。例如,参加长跑、足球等体育活动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扰与苦闷。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扰时,还可以通过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扰。据甘诺等人对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扰时,53.6%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20%的学生选择向家长倾诉,26.4%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或请求他人帮助。[7]向长辈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扰的一个极有效的途径。其优点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对长辈和同伴熟悉,缓解了其心理紧张,具有易于沟通和接受的优点;二是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加之对长辈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时得到可行的建议;三是长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中肯的缓释建议。但由于长辈和同伴并非专业人员,他们有时缺乏科学的心理知识指导,也许会有误导的可能,因而当遇到严重的心理困扰时,应尽早向专业咨询人员求助,以便及时获得专业人员的科学指点和帮助。
(三)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困扰,注重强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针对“学困生”、“贫困生”和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典型问题,应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化解其心理困扰。“学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应帮助“学困生”挖掘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人的动力越强、越正确,所激起的战胜困扰的斗志就越强。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帮助“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注重克服学习中的误区,以缓解学习无助心理。比如,语文学习应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引导其多读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练笔。第三,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考试,注重缓解考试焦虑,学会以认真复习和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获取优异的成绩。
化解“贫困生”心理困扰应从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导正确认识贫困,改变其对贫困的认知。让其明白贫困只是一种现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可向其宣传安徒生、爱迪生、马克思等家境贫寒却实现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其次,引导“贫困生”寻找自身优势,充实精神生活。贫困生“精神并不贫困”,可从多方面发掘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努力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导他们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学业去缓释其心理上因贫困导致的困扰。例如,贫困生可以在体育、美术、音乐、写作等方面发挥自身的天资,赢得同伴认可和赞许。第三,贫困生应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胆追求友谊和进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种竞争活动中去,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家贫,但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事,我能办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贱、自缚等不平衡心态。
化解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扰,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让此类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会意义以及交往对自我发展的巨大价值。要鼓励他们突破交往活动中的自我设限,树立起大胆交往的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激励,唤起与同伴主动交往的热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诚的作用,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灵相悦的一般方法,学会用科学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际隔阂,保持长久友谊。第三,加强情商教育,提高此类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学会在交往活动中调控自己的情绪,注重引发特殊的关爰心、移情点、向心力,增进与交往对象间的相互认同、理解与吸引。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多位一体,为青少年平衡心态、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心理困扰与所处的物质和人际环境有关,注重净化其成长环境有助于减少其心理冲突与心理困扰滋生的条件。学校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要注重用丰富的文化去装点校园,可通过花文化、草文化、树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身居其间,饱受陶冶、启迪和激励,为净化其心态奠定环境基础;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为特色的,它具体包括:学校领导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引发全校师生民主参与,目标赞同,为共同办好学校而奋斗;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友好竞争,共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与尊重,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满腔热忱关怀学生,学生既要与教师平等相处,又要认真履行教师布置的学业;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是要相互友爱与团结,做到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校园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家庭也应注重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要勤于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不仅要给子女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还应该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要注重经常性的帮助子女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父母还应积极主动了解和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适当给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礼貌文明的家庭美德,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调,以及和睦相处的亲情关系,都会大大减少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
(五)针对群体性的心理困扰问题,进行团体心理教育与辅导
针对青少年在性心理困扰、就业心理困扰等方面的共同性困扰问题,可采用团体辅导方式予以疏导和化解。团体心理辅导,是指由咨询员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咨询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以解决小组成员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优点:感染力强,效率高,省时省力,且效果容易巩固。如广州市石化中学的朱穗清老师就曾采用团体辅导方式对初中生进行性心理的成功干预。干预实验的实施过程分为:对被试者实施专题团体辅导课堂教学,在实施干预前和后均使用同一问卷进行测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在性心理干预中能提高初中生对主流性道德的认同,减少学生关于性情绪困扰问题,能端正学生的性情感态度及相关性意识。
在对就业心理困扰的辅导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更高的可行性,效果明显等优点。例如,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社区援助中心,曾针对该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全面规划职业生涯,做好择业、就业的准备。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业构想,通过生涯旅游、我的名片等几个环节,引导分析和判断,帮助毕业生澄清职业理想和目标;第二个部分是模拟招聘,将毕业生带到一个真实的模拟现场,让他们实际感受招聘气氛和流程,以锻炼其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该活动为即将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就业实战演练,提升了就业技能,有助于缓释和化解学生因就业而滋生的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 张旭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J]. 当代青年研究, 2006(10).
[2] . 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其心理求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2).
[3] 欧林革.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2).
[4] 欧晓霞.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困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 2008(4).
[5] 武俊青, 仇丽霞. 山西医科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1997(3).
【关键词】图书馆 心理健康 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浪潮以不可抵御的态势席卷全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及信息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深刻改变着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素养在无形中已成为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叛逆心理强,是非辨别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低,没有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中充斥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给他们的尚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威胁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点问题。
校园图书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部门,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图书馆紧密合作,充分挖掘图书馆的功能,探索出一条促进信息素养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一、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强与图书馆的合作
(一)转变学生观念,树立学习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不断提高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预防和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为重要任务,而学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远远不能完成以上任务,所以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要转变学生观念,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平台,主动地查阅信息,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并将掌握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转变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交流,激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内心的经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热情,提高自我探究能力,丰富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达到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加大宣传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健康发展
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学校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备的强大功能,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图书馆,利用自己所掌握信息检索技能,搜索资料,查阅书籍。这样在图书馆进行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又通过知识储备促进了心理健康发展。
二、充分挖掘图书馆功能,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图书馆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部门。因此,要充分挖掘图书馆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提升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意识,用丰富多彩而又健康向上的书籍来吸引青走进图书馆这个五彩缤纷的精神家园,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大合作,丰富馆藏资源
图书馆应加强与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之间的合作,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征求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意见,科学的制定图书购买清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诸如个性塑造、人格心理、心理障碍矫治、记忆开发、心理保健及情感问题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建立起包括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等各种文献载体、品种齐全的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的特色馆藏体系,使青少年在阅读中掌握心理保健方法,缓解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质。
(二)建立心理书籍阅览室
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所以建立心理书籍阅览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图书馆的合作非常必要。图书馆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让学生阅读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推荐的一些有益的书籍,以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问题,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阅览室内的环境布置要优雅、舒适、祥和,在书架上张贴“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策略”“压力放松” “励志”等导读标记,引导学生方便快捷的选取书籍。学生可以在阅览室优雅安静的环境中,专心的投入到阅读当中去,排除心中的紧张与困惑、烦恼与忧愁,促进身心健康。
(三)设计留言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为了加强学生与图书馆的互动,方便学生把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害羞遇到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图书馆应设计一本留言册,放置在阅览室,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与困惑以匿名的方式写在留言册上,图书馆管理人员定期联系心理辅导老师,在每条留言后面,给学生提出建议,解答难题。这样,留言册又是一本真实生活中的案例集,其他同学还可以通过阅读留言册上面的内容,增强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预防和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家长信息素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