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2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近代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62-01
一、需要教师明确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准备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于现行教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材,其中初中历史第五册的内容是世界近代史,共分4个单元,25课,其中包括4节探究课。第一单元是“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该单元共有7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帝国等主要内容;第二单元是“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该单元共有6课,主要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等主要内容;第三单元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该单元共有8课,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前的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主要内容;第四单元是“构建文化的圣殿”,该单元共有4课,主要包括近代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重点说明近代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思想文化、拓展市场空间、积累资本和政权转移来初步完成社会转型任务的,意在突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不仅仅是政权的转移,而是全面质变过程的基本史学观点。
二、需要教师重视教材知识,做好教学工作
现行的教材都是由众多的专家、学者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指导进行编撰的,同时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教材知识,合理利用教材,以便更好的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课本主体内容的讲解,而忽视辅助部分小字内容的讲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调的认为掌握大字内容就可以了,忽视小字只是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首先要把握好课文的主体内容,同时也十分注意课本的小字部分,因为这些知识能把各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是课文知识的连接和过渡。另外有些课文中的小故事的挑选和设计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都要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较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又能对某段历史有一个总体和感性上的把握和了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需要教师联系知识体系,做好教学引导
历史知识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同时各国的历史发展中也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独的依照时间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教学显得单调、缺乏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善于将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做好教学引导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材除了每个单元内的课程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主线展开外,各个单元之间也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解释世界近代史形成与发展的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世界近代史分期方法,以近代化和近代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为划分世界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即分为: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三个基本阶段。在体系结构上做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既可以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又能照顾到某些问题的专题性,同时也突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本质,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的又一个优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这些特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思路,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做好启发思考
传统的教材在每节课的结尾往往会有一个总结性的段落,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对于事件、案例进行评析,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则改变过去教材的唯一结论,在史料准确、叙述客观的基础上,很多结论都是点到为止,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与发挥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的切实体现:鼓励学生通过教科书中所给出的材料和提供的材料线索,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独立思考,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追求结论的唯一,允许和鼓励师生对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以体现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和人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个性化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在学习与探究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设计上,独具匠心、富有创意,既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如“与哥伦布同舟远航”“追《根》溯‘园’”“弹‘命运’论‘英雄’”等。力图探索一种寓教于乐、融合各科知识、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教学模式。
总之,新版本的教材是新课改思想的综合体现,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的予以理解、运用,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内容,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措施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属于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它记录了世界人类起源、社会制度、政体组织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外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对初中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由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此外,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具有阶段性、文化性以及延续性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初中历史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并有效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力度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等几方面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面非常丰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考中历史课程所占的分数相对较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无法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同等高度。因此,许多初中学校在对历史教学的投入、师资培养以及课程安排方面都较为轻率,这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思想存在误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教师定位错误。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等,从而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其次,教学方法陈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单一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简单化。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死记硬背,教学缺乏创新性,没有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角度出发,导致学生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知识根底不牢固。
二、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一)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师首先应当改变传统以数、语、英、理、化为主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思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历史理念思路,确立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历史教学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安排并保证课时等。
(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教师应当敢于更新自身的教学思路,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圆明园中珍藏的文物图片以及被烧后圆明园的遗骸图片,并对它们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对历史意义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中的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人们在没有纸张前,都用什么来进行记录?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了造纸术呢?东汉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教师自身水平的考核与培养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首先就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师自身水平的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历史教员组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就目前先进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及时沟通,并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其次,对历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采用笔试、课堂测评以及学生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末尾淘汰的措施,对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成绩较差的教师给予惩罚,从而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是初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当给予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2.马执斌.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2005(07).
3.黄砾卉,张庆林,陈宁.论批判性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结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4.孙琳.米尼奥大学东方学本科课程现代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兼谈初级阶段寓汉字教学于文化教学的经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
关键词:历史;多媒体;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23-01
1.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集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技术于一身,利用电脑将这些技术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加工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光,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中国古人认为史学是治国之学,帝王之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即所谓的"以史为鉴"。今天的史学同样是一门智能之学:从历史上,人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历史的文化遗产中,人们可以继承其优秀部分;从历史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培养历史感,即看问题具有历史意识、历史眼光。所以,在历史教学的智能培养上,今天更要发扬历史的智能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和分析能力为核心,使他们成长为聪明的、有能力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得历史课堂的教学变得灵活、生动和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最终让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前提下学史,进而悟史及明理。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这些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人物大多难以记忆,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观察、想象、分析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在我国近代史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二•九运动",整个事件仅靠倾听教师的讲述显然不够。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寒风凛冽的天气中,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数量之多,感情之激愤。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冲破重重关卡,高喊着运动口号,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冲击,引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接下来,通过罗列时代背景,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的作用,带领学生梳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在学生对事件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可以提供相关的事件链接,包括"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当时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学生可以自己操作计算机,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析、想象和推理。教师围绕课程主题,设计丝丝入扣的课堂提问,让学生从网站上获取相关的史料,搜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评价。 此外,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组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从知识的整合能力发展到能力的整合。由此可以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通过这种网络环境的教学,进一步拓展学习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在进行阶段性的课堂总结时,还可使用多媒体程序中存储的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
教学中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较长时期的存储期限,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地图地貌、相关人物等资料相对固定,如有新的史实被发掘出来,只需在原有基础上添加或修改即可。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设计成果跟其他同行进行交流。
3.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动态演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的创造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常规教学手段也不应被忽视,单纯让器材讲课,而忽略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就走上了另一条呆板和僵化的道路。实际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入木三分的分析,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斯马尔蒂诺等著;郭译.教学技术与多媒体。[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1.(8)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和目标,其整体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但是,对于历史科目而言,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历史生活化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初中生对历史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出现这一问题有很多方面原因,其根源是教师认识不足,仅仅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对教材重难点进行剖析,这样的教学方式牢牢地将学生与书本连接在一起,使他们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课堂质量很低,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且将学习作为一大乐趣。但是,现在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生活。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个崭新课题,教师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的生活化教学思想。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要求我们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初中生需要充分的生活化教育。初中生已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历史是一门生活化学科,生活是真实的,在这个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进行历史生活化教学
1.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想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积极转变思想,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不如外国学生,这是由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问题,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切断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有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潜能,则更容易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仅有生活化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要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只有自己有了学习热情,才能主动将生活与历史科目联系在一起。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针对学生不同意见,给予鼓励,使课堂成为生活的基地。
3.创设虚拟的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虚拟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一个难度较大但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引入新的历史问题。所以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虚拟情境的方式再现历史情境。例如,讲到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时,就可以虚拟历史环境,假设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唐朝子弟,根据教室座位的分配格局,扮演农民、商人或者官吏,然后选取代表,说清当时经济状况,学生的表达必须符合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如一名学生是唐朝的农民,他就可以起来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的农耕工具是曲辕犁,灌溉方式是筒车,这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位学生的表达中突出了唐代农具改革的特点,达到了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
4.总结知识方法,拓展生活思维。适当的总结能够让学到的知识更系统化和科学化,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体现出独有的价值观。如讲解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对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用“比较法”分析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进步意义。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增加自己的见解和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在课堂上做出总结,让他们在总结过程中结合现实谈谈畅想和困惑。
总之,实施生活化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真正让学到的知识为生活服务。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需要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爱国主义 历史事件 教育 民族利益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代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项主要要求。少年强,则国兴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密联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有诸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学生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近代的屈辱史和先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探索和牺牲,也会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质;而且,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增强为国争光、积极建设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路
1.介绍祖国历史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伟大文明,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幻灯片,将四大发明展现给学生,将万里长城的图片放给学生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语文课堂上所学的唐诗宋词,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自以来,中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政府的昏庸,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应该一一展现给学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学生需要了解在祖国母亲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在哪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怎么做?
2.借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该通过热点问题,来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近期发生的“事件”,日本企图用钱将国有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教师需要将事件的起因,自古以来的争端在哪儿,都体现给学生,同时还应该结合近代的中华屈辱史来说明,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雄心壮志,不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在明朝中后期,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便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民的抗争史加大渲染力度,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给学生上一节关于“五四精神”的专题课,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4.讲述英雄任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历史教材上,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老师可以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统领的岳家军,令金军闻风丧胆,收复了大量失地,还写下了《满江红》等优秀的诗文。岳飞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他的了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入爱国英雄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初中生正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需要老师从内心来影响和指导。老师在讲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的时候,需要声情并茂,语言和声调富有感染力,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述帝国主义暴行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华、中法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就会被激发起来,这就将爱国主义融入了教学当中。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和信心,来逐渐渗透给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靠他们这一代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需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拥有爱国情操的“四有”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09.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中考 复习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订好复习计划
1.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制订好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精心编选复习题
1.明确复习对象。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多鼓励,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后进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精心编选复习题。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综合题两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等。
再次,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举两得。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能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真正做到知识过关。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课;上课40分钟;提问技巧;做题方法;
初中历史中考时采取开卷考试,许多人都认为历史简单易考,平时不用学,只需考试时临场发挥,翻翻书就够了;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及中考历史成绩来看,开卷远比闭卷难多了,而且每年成绩也不容乐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复课中达到“高效”,在中考时取得理想的成绩,让在中考升学中比重不大的历史成为“拉分”学科呢?这是我们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恳请批评指正。
第一,一定要利用好“上课40分钟”。由于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小,根本不可能指望学生在下课后去学历史,所以能不能利用好“40分钟”,是历史复课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
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会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革命的开端”等等;
二要注意每个阶段特征,比如中国古代史战国时期的特征就是社会变革,明清的特征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等;
三要多研究中考题,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能会怎样考,可能会跟哪些知识综合,都尽量要跟学生提到,在复习到后边知识点时时,可以把前边的知识再回顾一遍。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以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等。
四要注意对一些重点知识应反复强调,对这些知识不能指望学生下课去背,但又必须要掌握,如果我们上课时强调的多了,学生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第二,一定要注意“提问”技巧。在中考时是开卷,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必要记知识点,但找准关键词却是做材料题时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变通”。对一些时间、人物、意义、口号等等,直接说出来答案让学生判断是哪次历史事件。比如提问、,我们不直接提问两次运动的口号,而直接提出关键词“变法图强”“民主共和”让学生判断是场运动,直接提问“中华民族由失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以及在考试时经常出现的一些表述“陷阱”,以及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等。给学生树立“平时不注意记,考试翻书都翻不到”的意识。
第三,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现在学生基本上一碰到题,就要翻书,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看题,就在书上乱抄一段就作为答案,结果往往浪费时间,浪费笔墨,却一分都得不到。以下是我自己研究中考说明,总结出的一些做题方法,仅供参考。
1.选择题分虽少,却是提高成绩很快的一个途径,做题时切记“细心”可先看选项本身是否正确,若错可直接排除。
(1)组合型选择题,最好用排除法;(若遇到自己没见到过的内容,不必“心急”,可不看;只看自己会的!)
(2)选择题选时找准“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且多以“时间”为主!
(3)若选项中出现“彻底”“根本”“完全”或“初步”“已经”等等之类的词,一定不可放过,而是要认真“推敲推敲”。
2.非选择题鼓励学生应敢想,但一定不可“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去想”。
(1)看到题时,先看问题:
①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题,答案可以在资料中找到一部分,在材料中也可找。
②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这类题,那你就别费心在资料中找答案了,应直接从材料中分析,甚至可以直接找答案。
(2).从一些问法上看:
①若问题是:“某个朝代(或某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兴盛(衰败)的原因”这类题,多半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来分析。
②若问题是:“某个地方称为什么的中心的原因”此类问题,一般可从其地理位置,经济,历史沿革等方面来分析(当然,可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除外。)
③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的特点”此类问题,在材料中找出与其特点相关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了。
④若问题是:“分析……的影响(注意既要答其积极影响,也要答出其消极影响)或历史作用”此类问题,一般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
(3).看图题一般都是很“单纯”的题,你看到什么就答什么就是了,而不要想多了!
(4).图表题最重要的是要看“时间”和看标题、看变化(横向、纵向)
(5).最后一道综合探究题应先看清楚这道题的“主题”,答题时应时刻围绕其“主题”来答。
6.开放性题答题要根据材料来答,切不可“胡思乱想”!并要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