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22: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204-02
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们仍然坚信,生命科学这个专业终究会发展起来;但目前可能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程度还不够,生物学的就业前景还不是很乐观。要想成为生物学领域中占据一席之位,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另外,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已渐渐转移到了考研或继续深造。因此,了解该院学生的科研兴趣现状,可以为本科生的基础教学及提高考研竞争力等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三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27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45份,回收123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7.6%。其中男生72人,女生48人。
1.2.2 文献资料调研
为了对该研究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了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3 统计方法
将回收的调查问卷利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期间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面对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要求高标准,许多高校已经把本科生科研练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1-2]。学院通过对学生的前期理论学习及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的强调,目前三年级的学生已普遍认识到本科期间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如表1);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且对打算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2 大学生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由表2看出,男生与女生在参加各项科研活动方面比例差不多,无明显的区别;但是大部分的(64.7%)学生热衷于理论方面的学习,而真正能够动手去参加基础实验的学生占少数,尤其是完整的将一个小项目完整的做下来的学生可能更少。
大学生的学业相对来说较为轻松,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寻找一些途径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而在表2中,每周花在科研活动的时间小于4 h的学生占59.7%;比例次之的是,每周花在科研活动上的时间8~12 h;男生与女生在科研活动上投入的时间无明显的区别。
该院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是:(1)理论课程成绩占据主体地位,各项科研活动的成绩对自己的综合评价影响不大,导致学生在科研训练中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2)开展的各项科研活动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在参加科研活动的动机一项中,48.1%的学生表示迫于学院要求,只有24.5%的学生出于科研兴趣(数据未展示);(3)在课程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对本科生科研能力体系的培养不够。
2.3 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收获情况
由表3可看出,对男生来说,参加科研活动的收获分别是:增强团队意识(29.5%)、了解做科学研究的方法(23.2%)、结识很多朋友(20.1%);对女生来说,参加科研活动的收获分别是:提高专业能力(32.8%)、增强团队意识(25.0%)、了解做科学研究的方法(20.3%)。该院女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强,认真的参加科研活动,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
3 结语
该院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也能够投入一定的时间参加院里或校里组织的各类科研活动,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但学生参加实战性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及实现科研训练的真正意义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需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措施。如逐渐的增加科研训练成绩在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比例,使得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项科研活动;设立荣誉证书和奖金等方式对在各科研活动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尝试设立真正的大学生科研基金,如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都已经实现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选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开结题答辩、科研经费管理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广州高校
一、前言
1997年扩招以后,大学生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增长到2013年的7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仅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达到44.2万。1女大学生已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就业好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总体情况。本文从女大学生角度出发,采用数据统计和访谈法来分析广州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方法
调查样本涉及广东三所高等院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正式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17份,回收率为93%。运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
就业影响因素量表:本量表是自编量表,主要测试就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共包括17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价每项因素的重要性。
能力因素量表:本量表来自邓婵娟的硕士论文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问卷》中的能力因素量表。主要测试能力因素的重要性。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价每项因素的重要性。
三、结果
1.课程重要性
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能是教学,而教学则离不开课程,在课程准备重要性排序中,前两位是应用技能课程(3.68±0.94)与社会实践课程(3.68±1.00),最后一位是实验课程(2.91±1.05),而英语则排在了第三位(3.65±1.05),计算机排在第四位(3.47±0.97)。专业理论课程(3.18±1.04)排在第五位。
2.就业影响因素
就业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中位于首位的是个人能力因素(4.10),其次是人际关系(3.78)、学历层次(3.37)、学校知名度(3.35)、工作经历因素(3.31)。而性别(2.05)、户籍(2.18)、年龄(2.20)相貌身高(2.73)这些不可控因素排到了较后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个人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在个人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着重分析个人能力准备中的具体因素。
3.能力因素
能力的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是沟通能力(4.09),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4.07),团队合作能力(4.05),解决问题的能力(4.04),社交能力(4.00)最后五位的是自我规划能力(3.58),计算机能力(3.44);写作能力(3.20);发明、创新能力(3.19);科研能力(2.91)。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1.实践性课程重要程度大于理论课程
女大学生认为应用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是最重要的课程。因为用人单位更需要有一技之长,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女大学生往往会以工作单位的雇佣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实践性课程更重要。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公共课程被排在了第三、第四位,毕竟在就业过程中英语和计算机是一种基本技能。吴妙同学在访谈中谈到:“我个人觉得实践性课程更重要,我不太喜欢哪个纯理论的东西,就算学会了也未必能用上,如果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参考那些理论课程,我觉得会有更大的用处。至于英语,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要求有四六级成绩单,所以英语是必须的,计算机也是。”
2.个人能力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个人能力是就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人际关系、学历、学校知名度。因为中国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高学历、名校的国家,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找到工作的重要砝码。但是以性别、年龄拒绝录用女大学生的主要因素则分别被女大学生排在了倒数第一、第三的位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7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与立项的选题、查阅资料、论证思考、团队合作交流的过程,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一、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它检验了创新教育的成果,又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1]。
2.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活动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各种试验、进行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及分析,这些都从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3.科技创新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组成团队、立项选题、评审答辩、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等各个环节,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
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涵的协调发展,做到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效应。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专人负责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相对比较专业。因此,应成立一支多层次,范围广的专业工作队伍。由校领导、校团委、各院系团总支专人成立教师工作队伍。由各团总支、院系学生会相关组织、相关学生社团组成学生协调工作队伍。由此组成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队伍体系。
2.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规划决策方面。学校出台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意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为学校决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项目申请、经费管理、实践调研、教师指导、成果鉴定等多方面,涉及教务处、团委、财务处、科研处等诸多部门。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出台指导性意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具体开展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依据,进而确保工作的顺畅执行和可持续发展。
(2)实施执行方面。学校主要负责部门及各院系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实施细则》、《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鉴定、转化实施办法》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制度。
(3)建立激励机制。为激发学校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可以制定《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工作量管理办法》、《关于鼓励学校教师学生进入科技园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本科生科研班主任的指导意见》等[2],并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班集体(团支部)评优相挂钩。这些从制度上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
通过开设网上专题、下达书面通知、团支部负责人培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普遍动员。宣传内容除了学校相关通知文件外,同时应把学校关于科技创新学分制度及保研等相关激励政策规定向同学们介绍,以此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4.调动多方资源,丰富活动载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
(1)搭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社会调研”等丰富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优良的学术科研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染中逐渐养成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过程,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的温床,为学生开阔视野、汲取知识,提供了高效率的学习途径。
(2)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在基础学术活动平台之上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正式的科研和创新训练的平台。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助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为广大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和创新训练以及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3)充分利用学术科技竞赛平台。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科技竞赛。通过比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的增加、意志的磨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高,竞争意识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等。
(4)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探索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社团的专业性、优越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都是在课外进行,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科技社团起到了弥补作用,学校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要予以积极的鼓励,在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形舞台。
5.优化资源,科学引导
将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们参加适合其自身职业发展的活动。一年级学生主要参与基础学术活动,感受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创新意识。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强化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6.加强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
对在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优秀团队及优秀科研成果,注意及时关注、重点挖掘,通过网络、电视、杂志、广播等宣传平台,通过优秀个人访谈、优秀成果展、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加大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力。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因此,应该从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应该明确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因为,对每一位学生个体而言,其个人纵向的进步就是其个人的创新,每一个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突破。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既要重点指导,引导学生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对学生个体素质培养而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应重视过程,凡是参加过“挑战杯”等全国大型赛事的同学,往往让他们感触最深、收获最多的不是踏上领奖台那一瞬间,而是与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奋斗,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在相应评价机制中应该体现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3.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相联系
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最受用人单位欣赏的大学生,是能够将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不必投入较大的培训成本,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就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其产生工作效益。同样,这样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样的学生在毕业时才能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象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应以跟、学、参与为主,可以努力在数量上达到全员参与。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要求其能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助手,自己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5.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学的延伸,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要处理好与教学的关系。在教学计划、学分认定等制度上达成共识,在活动策划、专业指导、成果鉴定等具体操作环节上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专业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同学们处理好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既要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又要引导同学们做好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不能影响自身的专业学习。
6.注意探索形成自主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模式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模式的动力划分,可分为学校推动型和学生自愿结合型;按模式的功能划分,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和研究开发型;从主导模式的主体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学生主导型、教师主导型、学校主导型、社会环境主导型(企业主导型)[3]。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适合本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俊,等.论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csic.wh.sdu.省略/class.jsp?classID=1314278607769516&page
[关键词]大学生 实验能力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36-02
一、前言
大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和创新性实验能力两个方面。它要求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实验能力仍较弱,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际脱节、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创新创造能力薄弱等。
二、大学生实验能力差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科学实验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将来要从事科技工作的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教学始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实验教学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得不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依旧保持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自身实验能力的锻炼。他们放在实验课上的精力很少,由于缺少预习,往往在进入实验室前都不知道实验内容,一切都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无法真正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有些甚至连仪器如何使用都没有弄明白,靠抄袭实验数据蒙混过关。
(二)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不足
很多高校在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实验队伍的受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实验队伍的人员编制数量受到限制,一个实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往往比较繁重,而他们的薪酬待遇却相对较低,且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难度相对较大。这些学校政策层面的限制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很多教师在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工作以外,往往会将一部分精力花到与实验教学并不相关的科研上去,而对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等投入的精力则远远不够。
(三)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虽然很多高校近年来加大了对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创新型实验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学实验室的设备台套数不足、更新率低、且配套不齐全,往往只能满足演示型、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出率则很低。在一些作为创新型实验教学主要承担者的专业实验室,这一现象更为明显,由于紧扣学科发展前沿的关键性仪器设备的缺少或台套数严重不足,很多与之相关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无法开出,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无法真正得到锻炼。
(四)课外实验教学管理不完善
课外实验教学是创新性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很多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进行课外实验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类课外实验教学方式的管理较为松懈:为提高科研训练计划的参与率,在项目的申报立项上把关不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监督不力,很多项目都是要到结题了才匆匆开始做实验,草草结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实践基地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很少有机会长时间在这些实践基地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很多实践活动都被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所替代。
三、提升大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
(一)纠正错误观念,提高学生对实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纠正实验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实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新生实验教育中就应告知学生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区别,强调实验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将实验学习放到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的位置。各专业要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增加实验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考核绝非只是上交一个实验报告这么简单。此外,可以通过参观、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重点实验室,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结对、交流,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转变学生对实验的消极心态。
(二)转变教学思路,倡导“以学为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重新梳理“教”与“学”的关系,实验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基本思路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即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载体。
教师主要承担引导和鼓励的角色,应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确保实验的可行性。
(三)注重软件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队伍
高校管理者要转变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逐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加大对实验队伍建设的支持与投入。要注意实验教师数量与实验教学任务相匹配,注重实验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优化,引进一些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来充实实验队伍,同时也允许不适宜实验岗位的人员流出,保持实验队伍的适度流动性和动态稳定性。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持续性培养,鼓励和支持实验人员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交流,让他们能及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管理方法。要引导和鼓励实验人员创新,对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仪器设备自研自制、实验教材编写等要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四)加大硬件投入,建设设施完备、开放程度高、紧扣科技前沿的实验室
高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齐备、完好和及时更新,确保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有较高的开出率。对于常规仪器,要确保与实验学生数量相配套,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操作。对于台套数较少的高精尖仪器,可进行分组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仪器操作,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应循序渐进,逐步推行,并与实验预约系统建设同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使仪器设备利用率达到最大化。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的巨大助力,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资源投入到实验教学中,科研实验室也可向本科生开放,让学生能学到最新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提升课外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课外创新性实验学习
课外实验教学应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同时依靠学科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应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课外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严格依规管理,牢牢把关,促使学生摈弃懈怠散漫、临阵磨枪等不良实验习惯。不能因追求科研训练计划的参与率而降低评审标准,申请项目应有一定的淘汰率。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要倚靠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调动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授与本科生结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和实验环节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大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教育者转变思路,以鼓励创新为宗旨,以高素质实验队伍建设和紧扣科技前沿的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课堂实验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规范和提升课外实验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滨,王芳等.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94-195.
[2] 贾福全,权松.浅谈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39-140.
[3] 郑桂容,孟桂菊.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实验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14-15.
【关键词】微博;主动学习;教学科研
0 引言
当前高校很多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依然禁锢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即为了应付考试,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力监督,甚至逼迫之下去学习知识,这些大学生对于具有开放性的、自由性的、创新性的大学学习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大学成绩较高中阶段相比直线下滑,最后导致厌学、退学。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教师的辅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自主发展、自主成才[1]。大学生如果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即掌握主动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学习习惯,这对于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收获丰富的科学知识、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在主动学习精神培养中微博的重要性
造成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生本身、中学基础教育、家庭环境等等。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与师生之间的距离鸿沟在不断拉大存在直接的关系,而产生距离鸿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学教师不坐班的工作特点,二是现在很多高校校区远离城市生活区,使得教师来回交通不便;距离鸿沟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有问题也找不到教师,至于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甚至创新能力的提高就谈不上了。在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仅仅靠课堂上的两节课以及有限时间内答疑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或学校以外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相互沟通。微博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网络,其具有同步/异步交流的能力、及时获取评价/反馈的能力等特点,而且手机、电脑等IT设备让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被使用,因此利用微博可以消除鸿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使得教师更了解学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2 微博在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中的应用
微博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简便易行,因此教师可以把微博作为一种工具,使其应用于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中,可以使得大学生尽块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方式,为自己在大学中全面地获取文化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微博应用于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中,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学工作,二是科研工作,三是微博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这是因为大学教师日常从事的都是教学科研工作,而教学和科研都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教学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科研来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微博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的微博文本中提取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2],利用这一技术可以从学生的微博或评论等处统计出有用的信息,从而让教师能从多种角度去全面了解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学生。由此可见,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才能使得微博在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更为全面、更为具体可行。
2.1 从教学工作出发
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关键,因此首先需要做的是如何利用微博在课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其次需要做的是如何使用微博在课后进一步阐述难点内容及其学习方法,并且对学生的疑问做出答复,只有及时的答疑,才不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情绪。此外,还可以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在微博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将课程知识的应用背景、应用实例、应用源程序等等以转发或提供链接的方式在微博上公布,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和下载在课前了解相关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把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在微博上[3],然后,还可以在课后将课程内容中的难点以简要的文字在Word中加以阐述,并且与上课的PPT文件一起以微盘链接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下载,此外,针对每个难点在微博上发帖,让学生通过评论或私信的方式提问并解答。最后,每个章节上课结束后,可以在微博上以发帖的方式,布置一两到练习题,率先回复的同学给予考核加分。
2.2 从科研工作出发
科研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具有强烈的新鲜感。从事科研工作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它是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首先需要做的是如何使用微博告诉学生什么是科研,科研的目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只有了解清楚这些,学生才会感受到科研工作的魅力所在;其次需要做的是如何利用微博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具体科研方向,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学生只有真正着手进入了科研中去,才能对其主动学习能力有显著的增强;最后可以考虑如何通过微博解答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提出的种种疑问,答疑解惑可以消除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将与教师自身相关的各个科研方向的国内外科学家主页、实际工业应用示例、升学与就业前景等相关信息以转发、贴图、提供链接、甚至开设微吧的方式告知给学生,唤起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渴望。其次,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或喜好,为他们指定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在微博上以微盘链接方式提供给他们相关的参考文献和部分源代码等等,并且以微博转发的方式提供各种科研经验让学生学习。最后,主要采用微博私信的方式回答学生在科研工作的疑难问题。
2.3 从微博数据挖掘技术出发
学生利用微博与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进行交流,必然会留下很多如评论、转发、私信等信息,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如果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的统计处理,可以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能让教师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地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因此可以考虑着重将数据挖掘中三种技术,即聚类技术、分类技术和预测技术用于学生微博反馈信息的深度挖掘中。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收集学生的微博反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中文分词等预处理。其次,利用聚类技术获取同一主题的信息,以便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利用分类技术对学生信息进行优良中差的归类,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后,利用预测技术来判断下一届或下一学期的新同学对课程知识难点或科研工作重点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作为今后课程教学工作、指导学生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改革的参考。
3 小结
过去对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往往将研究对象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对于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其研究并不多,而且往往被忽视,其主要原因是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然而恰恰相反,很多大学生并不能适应这种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模式的转换,而且由于大学教师的工作特点以及大学校区的地理位置所限,这些不具备主动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又无法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因而经常在大学里出现学生成绩下降、厌学、弃学时常发生。微博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利用微博作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宏坤.让学生具有永续的主动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08(11).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高等教育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Innovation),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曰“创,始也。”新,则是与旧相对。创是始的意思,所以创造不是后造,而是始造;其核心在于“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造从来都没有的事物。适用于现代的解释一般来讲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信息,从而突破常规,产生或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包括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
中国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利用几年时间,将一个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已经习惯于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学生转变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不断激发他去寻求创新、积极努力奋斗,最大化地表现出优秀的职业水平,最终成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敢于改革创新教育体制。
二、创新教育在国外的开展状况
(一)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
国外比较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创新素质的教育,而且起步也比较早。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美国的高校教育有着比较自由教育的传统,而最主要的是其历来重视所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到1998年,哈佛大学就已有38名毕业生和35名教师获得了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上创新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二)增强学生对开发创新能力的认同
通过组织课外娱乐活动、课堂趣味教学、科学实验等,尤其是一些有意思的科学技术活动,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影响学生,慢慢地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先天因素固然会影响到创新能力,但是,后天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在社会的磨炼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教育学生理解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后天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性,让他们逐渐增强为祖国繁荣昌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创造财富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三)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
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文科和理科相互渗透。如英国剑桥大学开设科学哲学系、科学史、艺术史系和建筑等。在教学方法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如活跃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其科研动手和创造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三、我国创新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教育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即使有了创新意识,也不会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
有的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扮演了知识承受者的角色,学习目标单一――就是学会老师教授的内容,却不肯动脑去思考如何活学活用,如何举一反三,如何推陈出新。更不用说进行创新思考了。另一方面,学校也未必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条件,老师的教育也是填鸭式的,即使有条件,由于学生的不积极,往往也导致本已局限的现有条件不能合理被学生利用,导致学生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愈感茫然,最终更不愿意向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了。
(二)知识面狭窄,限制创新性思维发展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慢慢丰富起来,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性和知识面狭窄及应用不灵活,使他们在考虑问题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创新思维单一,往往呈直线式,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有创新的热情,但缺少创新的技能
通过平时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大学生有了创新的热情,但是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和社会了解的不全面,导致不知如何利用这些创新的思维和热情,没有既定的创新目标,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创新技能,这种创新热情是短暂的、不系统的,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四、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问题,拟提出如下应对策略:即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实施创新教育,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最终目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提高教师队伍创新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教师队伍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在知识的深度上并不差,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拓展知识的广度,科研思路受到限制,导致创新理念不足。教师自身都不重视创新,那些创新型的学生自然不能得到认同,仅有的一点对创造的兴趣也会不断衰减殆尽。
(二)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扩大知识面,为创新教育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高校的创新能力建设是决定创新拓展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应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扩宽知识面。高校毕业生最终还是要走向职场、步入社会的,所以创新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毕业生。
(三)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培养,设置创新教育课堂,加强实践动手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有侧重性地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地布置实践创新型的试验和作业,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姚玉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08).
[2]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比较滞后,因此出现了高校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上的需求的问题。目前,大学生面临的状况是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不能应用在实际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这是因为高校的专业和课堂设置不能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不少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实际需求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等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大学生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不满。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对于就业的期待值很高,但真正步入社会时发现自己的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导致大学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与不满。这种失落感和不满情绪也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与生活中。因此,必须将解决这些问题提上日程,尽快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新的规划。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物质, 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中所有直接可见的人文景观与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校园内的师生共同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而校园精神文化是指由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软件”。建设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目的, 而是手段。但有的高校甚至仅把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完全背离了这一宗旨。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是表面形式,根本达不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但现如今,这种行为却为许多高校所用, 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二)娱乐性倾向明显。适度的娱乐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中是很有必要的,但娱乐性内容过多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如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外娱乐场所众多,大学生又乐于接受新鲜刺激的娱乐活动,高校内学生沉迷于游戏、谈恋爱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课余生活”的丰富导致一些大学生上课精神恍惚不够专注。这是一种宣泄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能在有意无意中纵容了这种情绪。
(三)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步,大数据给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文化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师生之间的学习、工作、交流都因网络而改变着,而网络文化恰恰有着虚拟性、开放性的特征,师生们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不良的网络文化正逐步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起全员共建的意识,从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意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每个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全体师生,而建设的重要阵地分布在校园网络、校园社团等各种校园媒体,因此,在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些文化传播载体的正确方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校园中的教学、科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要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可利用文化的力量。通过一些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师生能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拓宽老师的教学深度。为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健康,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校园文化引入到各个方面,使师生广泛的参与,身临其境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加强网络建设。校园网站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