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化工的概念

生物化工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1 09:22: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化工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化工的概念

篇(1)

生物化工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大力发展,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食品、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之一。早在2002年,北京市政府就出台了《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振兴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化。2003年,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被列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天然活性药物的提取分离技术,新型制剂技术、中成药控缓释技术、现代给药技术等更是生物医药发展的重中之重。

北京联合大学(简称联大)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学科,以及制药工程研究所的建设,正是联大抓住北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自主调整学科专业的成功范例。其中功不可没的,是联大生物化工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工学科专业带头人、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林强教授。林强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瞄准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注重利用高新技术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着力于制药技术产业化,在生物制药及天然药物工业化,尤其是新型分离技术和制剂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学科特色:中药现代化

联大生物化工学院的前身是化学工程学院。20世纪90年代,林强教授作为联大生物化工学科带头人,提出将化工相关专业向处于朝阳产业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方向转化。他认为,北京正处于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学院应抓住这个机遇,形成以生物化工技术为主的发展方向,打造特色学科专业。

明确了发展思路,林强教授白手起家,创立了制药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现代中药生产工艺为特色的技术应用性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他还创建了制药工程实验室、药剂实训室、生物分离实训室,经批准成立了制药工程研究所,逐步形成了生物化工学科的雏形。

2004年,生物化工学科成为联大首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制药工程研究所成为联大校级研究所。林强教授作为生物化工学科和制药工程专业带头人,和其他教师一起完成了学科专业规划,确立了学科发展方向。制药研究所依托生物化工学科,以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中药新型制剂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中药应用研究,将高新技术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逐渐形成以中药制剂工程为特色的研究所。

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了三大特色研究方向。

首先是天然药物活性物质分离工程

当前,我国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业化程度低,基本上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实现产业化应用。分离技术的落后是阻碍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提取的主要因素。

该研究方向以中草药、农副产品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利用不同提取分离技术的耦合,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大规模提取分离过程,解决天然活性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的传质、传热及过程控制等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出一系列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提取分离工艺及装置。

研究人员利用双水相分离、超临界萃取、大孔吸附树脂,膜分离、酶降解生物技术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的组合使用,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真菌多糖分离纯化、壳寡糖制备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旨在解决天然中草药中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促进新型提取分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林强教授等人提出采用复合酶结合氧化法与酶催化法,制备出低聚壳聚糖,反应时间缩短25%,分子量分布大大变窄。用于中药材的种植、生长,可将有效成分含量提高75%左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反应与分离一体化,使反应程度超过95%,低聚壳聚糖纯度大于95%。采用复合酶比传统的单一性酶技术生产成本降低了50%。在壳寡糖的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提高抗逆性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该发明于2009年5月6日获得专利授权。

利用膜分离技术,研究人员还分离纯化姬松茸多糖、虫草多糖等食用菌多糖。设计出新的分离膜结构,实现了不同分子量区段的精确切割,将不同分子量段的产物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

其次,药物载体与生物材料

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和相关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药物、生物制剂、功能性食品、新型添加剂等人类健康重大相关物质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具有极高的价值。

该研究方向以缓控释及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及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制备微胶囊、脂质体、微乳等载药系统及材料,研究新型药物载体的结构与药物释放、生物相容性等的关系,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达到高效长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等目的。

该研究方向采用溶剂蒸发相分离法,成功制备了SOD微胶囊、免疫球蛋白微胶囊、蜂胶微胶囊、番茄红素微胶囊、蜂花粉微胶囊、阿莫西林微胶囊、盐酸酚苄明微胶囊等。对各类物质微囊化的最佳配方、反应时间、温度,搅拌速率等重要工艺参数,实现了优化。

该研究采用逆向蒸发结合高压均质的新工艺制备了高稳定性的纳米级脂质体,并设计了新型脂质体中试设备。采用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热敏水凝胶不仅可用于缓释材料,也可以用于活性物质的分离,为进一步开发及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最后,基因与酶工程

该研究方向以基因技术和基因工程为手段,研究核糖核酸酶及其他天然活性酶的基因表达、重组蛋白和基因改造等,以提高酶的活性,并研究酶在生物转化、生物医药及其他工业方面的应用。

三大研究方向鼎足而立,支撑起了生物化工学科与制药研究所。研究团队侧重于天然药物生产的下游技术,重在解决生物制药、天然药物由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尤其是新型分离技术和制剂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这是基于林强教授等人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研理念。生物化工学科本身就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林强教授从促进首都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出发,一向强调科研成果产业化,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成果转化:多领域应用

林强教授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分离工程与技术的研究,并注重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壳聚糖及壳寡糖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壳聚糖及壳寡糖对普通人而言是极其陌生的概念。但事实上,作为近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已被国外科学家誉为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并列誉为人体第六生命要素。壳聚糖是用虾壳、蟹壳等原料制备的天然无毒高分子材料,经过酶降解后可以制备低分子量壳寡糖。壳聚糖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造纸、日

化,食品,保健等领域,还可用于生产膜材料、吸附剂、水处理剂、纺织助剂等。壳寡糖更被誉为“软黄金”和“人体清道夫”,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排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肥美肤,延缓衰老,对现代文明病有着惊人的防治作用。

林强教授长期从事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制备,发明了纤维素酶一双氧水法制备低聚壳聚糖及纤维素酶降解结合膜法制备低聚壳寡糖工艺,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该项研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被列为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壳寡糖生产工艺中试及应用推广,将重点在保健食品和植物生长促进剂方面进行应用推广。这一项目符合首都生物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可以促进首都高科技农业和环保型绿化的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以分离工程与技术为中心,林强教授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开阔的研究视野,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最终落实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8年,林强教授主持的另一项目――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复合缓蚀阻垢水处理剂及制备方法再次被列为北京市教委产业化支持项目。水处理剂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等部门大量使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但传统的含氮、磷水处理剂存在着严重的结垢、腐蚀等问题,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推广使用无磷、无氮或低磷、低氮的绿色水处理剂是必然趋势。林强教授主持的该项目在原有发明专利“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复合缓蚀阻垢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水处理剂的制备工艺,促进项目推广应用,不仅对节水、节能降耗、保证工业生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建设绿色北京、和谐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几年来,林强教授还主持了北京市教委“利用分子蒸馏技术从大豆脚油中分离纯化植物甾醇”、彩虹工程“停车保护用绿色缓蚀剂研究”等项目,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生物分解塑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五――“食品包装用生物分解塑料的成型加工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林强教授将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北京市教委倡导的高校人才强教计划――创新人才建设项目中,林强教授通过两个重点科研项目――“乌头总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与“壳聚糖对中草药次生代谢过程的影响”,很好地锻炼了青年骨干教师,为建设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校企合作,也是生物化工学科建立伊始就确立的产业化传统。多年来,林强教授带领研究所先后与河北九派药业公司、河北天下康药业有限公司、武警总医院、天势生物波研究所等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多种新药及工艺研究。研究所与河北九派药业公司合作开发了钆喷酸葡胺新制剂项目的研究;与河北天下康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改进附桂骨痛片的生产工艺,开展了绿原酸提取纯化及中药材指纹图谱标准化的研究;与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天势生物波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合作,开展新型治疗糖尿病、新型抗癌天然药物研究等。

林强教授领导下的生物化工学科,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目前,除壳寡糖及绿色水处理剂制备工艺外,已经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还有:外科用液体敷料、峰胶微囊的制备方法、牛初乳免疫球蛋白微囊化的制备方法、低甲醛释放量脲醛树脂制备方法,另有盐酸酚苄明-乙基纤维素缓释微囊制备方法、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胶囊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处于公告期。

多年来,林强教授还完成了“NIPA/SPAPS共聚水凝胶的合成与性能”、“多孔性热敏水凝胶P(NIPA-co-SMA)的合成及性质”,“玉米须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SP825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提取苦参碱研究”、“熊果苷脂质体制备研究”、“无机陶瓷微滤膜处理虫草菌丝体粗多糖溶液研究”等科研项目,这些成果多是与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相关。

林强教授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研究过程中,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期望在更广远的层次上贯彻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研理念,可谓用心良苦。

体制创新:立体式教学

多年来,林强教授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还多次获得“三育人”先进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中,他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他制定了一套中药制药工艺实训教学方案,并编写了部分实训教材及教学大纲,开创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立体式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既是林强教授自身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研理念的体现,也与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宗旨――“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创办应用型大学”相一致。作为立体式教学支撑的,是联大的两大教学改革亮点工程――“百草园”与生物化工实践教学中心。

林强教授认为,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加大各种实践课程的比例。他积极倡导建立了与教学相结合的中药“百草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中药材实物照片和标本,为学生提供了野外中药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如今,“百草园”已成为融校园绿化、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地,成为著名的联大一景。

“百草园”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同时,林强教授还联系建立了五个校外野外实习基地一天津蓟县九山顶、北京雾灵山、河北安国中药材种植场,安国长安药行、安国中药材GMP提取车间。实习基地的建立融教学,科研、交流、实验、实训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学互动网络数据库,尤其是其中的实践教学图片库,使制药工程专业的教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百草园”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同时,林强教授还联系建立了五个校外野外实习基地――天津蓟县九山顶、北京雾灵山、河北安国中药材种植场、安国长安药行、安国中药材GMP提取车间。实习基地的建立融教学、科研、交流、实验、实训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学互动网络数据库,尤其是其中的实践教学图片库,使制药工程专业的教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生物化工实践教学中心是联大生物化工学院的另亮点。近年来,先后建成制药工程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化学与分析实验室和中试实训基地。其中,实训基地包括精细化工柔性系统、制药工艺系统、药物提取系统、仿真中心等,能部分满足首都八个行业――生化、制药、石油、化工、冶金、轻工、日化、食品――的培训要求。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GMP固体制剂车间与“百草园”齐名,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实验条件,同时还吸引了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该车间进行实习,在北京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可以说,林强教授开创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三个教学走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科走向综合、从校内走向校外,突出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超前适应能力,已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一模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篇(2)

如今的长春大成集团,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从深加工向精加工、从原料单一化向多元化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引领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四个“历史性转变”,化“危”为“机”开辟出崭新发展局面,不仅带动吉林省粮食深加工产业成为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为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深加工”向“精加工”

在长春大成集团的会议室里,有一棵硕果满枝的“大成玉米树”:树的底部是玉米种植基地;树干包括玉米淀粉、麸质粉、纤维饲料和玉米油;树冠是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包括变性淀粉、淀粉糖、生物质化工醇等类产品。

据了解,大成集团从1996年创立就提出,不能走单纯的产能扩张之路,必须不断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玉米深加工发展成一个真正的黄金产业。到目前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年加工玉米300万吨,产品主要有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基化工醇、变性淀粉、蛋白及纤维饲料等几大系列一百多个产品,是世界最大的赖氨酸供应商,在生物发酵、生物化工及非粮原料多元化上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仅次于美国ADM和嘉吉公司,是综合实力全球排名第三的玉米精深加工企业集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困扰东北广大干部群众的“东北现象”至今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玉米大省的吉林,更出现了玉米“储不下、运不出、用不了”的尴尬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大省、财政穷省。长春大成集团董事长徐周闻说,玉米深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限制初加工产品的生产,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引领行业向产业高端转移。

业内专家认为,大成集团立足自主研发,走精深加工的路子,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指明了玉米深加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典范。

从原料“单一化”向“多元化”

2008年,占全球玉米产量一半的美国实施了新能源法案,大量的玉米被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引发了全世界对粮食安全的热议,我国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也遭遇了原料瓶颈的制约。特别是饲料用粮的逐步增加,玉米逐渐由过剩变成供需平衡,遇有自然灾害等风险,甚至发生与人争粮现象。

大成集团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开辟原料“多元化”新路,糖蜜的利用在发酵产品获得成功,秸秆制糖也取得重大突破,可有效替代玉米生产化工醇。专家认为,伴随国内玉米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张,整体玉米供求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近几年来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经常发生因原料紧张而导致减产、停产现象,大成集团在原料“多元化”方面的有益尝试,使全行业对未来的发展看到了曙光,实现了有效的原料替代,产业未来的发展才有了出路。

普通秸秆制糖技术,特别是利用秸秆制作乙醇等,糖的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大工业生产。大成集团技术总监褚腊林说,他们自主研发的用秸秆制糖生产化工醇技术,含糖量占总量的57%,即2吨玉米秸秆可制成1吨多糖,其成本相当于玉米制糖的成本。

褚腊林算了笔账:玉米籽粒与玉米秸秆的成本比为l∶1.6,全国每年玉米产量1.6亿吨左右,秸秆产量约2.6亿吨,如果把秸秆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全国农民可增收1560亿元,增收比例高达67%,又可带动玉米秸秆的收集、运输和加工制糖业的发展,有力支持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

大成集团从创立伊始,每年投入科研经费l亿余元,先后建立了1个设计研究院、4个独资或控股的研究所以及多个合作研究单位,常年聘请7位国外知名专家立足自主研发,到目前很多技术已经取得世界领先优势。

褚腊林介绍说,6年前,外国人垄断赖氨酸生产技术,我国赖氨酸90%依赖进口,外国人以每吨6万元的高价卖给我们的饲料企业。“大成人自主研发,培养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效优良的新菌种,开发出世界首创的65%赖氨酸新产品。”他说:“目前,全球赖氨酸总量100万吨,大成就有60万吨,占60%,有权制订标准,左右全球市场价格。”

作为高效饲料必需的添加剂,大成的赖氨酸以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过去五六万元一吨的赖氨酸现在还不到1.5万元,有力支持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徐周闻回忆说,在2008年底一次会议上,全省养殖行业l50多人集体给他鞠躬,他们认为由于大成赖氨酸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国的养殖业,全国饲料行业发展至少提速l0年。

褚腊林说:“我们培育出的赖氨酸新菌种,每一个基因都打上了大成的烙印,由于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也令外国同行刮目相看。”据他介绍,美国嘉吉公司总裁、可口可乐公司全球副总裁、韩国希杰公司总裁等多家世界500强公司高管都专程到大成集团考察洽谈。如今,不少外国企业想用高价买他们的技术,有的要求合资在外国建厂,大成集团不用投资一分钱,只需承担建设和(下转47页)(上接35页)培训任务,就可占有一定的技术股份。

专家认为,技术问题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大成集团自主研发多项技术取得世界领先优势,是奠定其今天在世界玉米加工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发展,行业要进步,就必须有技术做支撑,大成立足自主研发加强技术创新也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从“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

吉林省经济专家宋冬林认为,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资源,其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隐患。大成集团利用生物质资源开发替代石油的化工产品,生产出的植物化工醇受到世界很多大公司的广泛欢迎,层次更高、战略意义更大,“植物化工”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率先引领全行业发展思路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玉米地正在“长”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篇(3)

关键词 绿色化学;南京化工园区;化工

中图分类号X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0-0046-01

绿色化工 (Green Chemistry)又称可持续发展化工 sustainable chemistry 是在上世纪末-1990年,美国政府通过的“防治污染法案”中明确提出这一个名词,同时其核心思想是在污染发生之前进行防止。绿色化工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及原理,减少或消灭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助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突出从源头上产生污染,研究环境友好的新原料、新反应、新过程、新产品,以实现化学工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绿色化工的特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经济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在有机合成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达到零排放。

绿色化工的概念及方式正在被世界乃至中国所接受。作为中国化工基地排头兵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也从建园伊始,就注重绿色化工的概念。 在园区的实践中,坚持走有园区特色的绿色化工之路,由于园区管委会是南京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园区日常事务,在实践绿色化工的概念是与企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园区更侧重于打造平面和建立新型的产业结构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绿色化工,而企业是以技术革新及产品开发进行绿色化工。

现阶段,园区绿色化工平台的打造分为3个层面:社会层面、园区层面、企业层面。

1)社会层面:南京化工园区以“五个一体化”的整合作为绿色化工平台的抓手, 将全市的化工资源在南京进行整合、包括产品、人员、公用工程、商贸等,取得的显著的效果。首先化工企业聚集形成的产业平台使得化工产品的集约优势明显,原来直接排放的副产品可以被下游企业实际利用。其次,公用工程的一体化供应平台使得产品能源消耗节约,单位能源消耗下降。同时一体化得污染治理平台保证了“三废”得以在园区内统一达标处理后排放;2)园区层面:园区的绿色化工的打造是以建立“循环经济+高附加值”产业结构来实现。园区的绿色化工主要是一种新型产业结构的建立,重点在于循环经济的建立,以及高附加值的实现。园区以初步形成了以C1产业链、石化产业链及氯碱产业链为代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在打造苯酚丙酮产业链。

以C1产业链为例:

醋酸:170万吨/年,合成气:60万吨/年,甲醇:30万吨/年,液体二氧化碳 10万吨/年 醋酸乙烯 30万吨/年 EVA20万吨/年 VAE 15万吨/年,该产业链涉及6家入园企业,每年产值超过180亿元人民币。 同时由于埃尔法气体的利用煤气化时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制成液体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使得该产业链的碳排放大大的降低,是南京化工园区设立绿色化工产业链的成功范例。

园区企业香港德纳化工利用扬子石化生产的乙烯,作为上游原料,生产EO,以管道方式供应下游的企业生产表面活性剂和多元醇醚。这样大大降低EO运输成本及风险,在园区内形成了新的产业模式。石化产业链中福昌化工利用扬巴的丙烯酸残液体进行回收利用,也是园区建立绿色化工产业链的尝试之一。3)企业层面:入园企业在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及产品开发以进行绿色化工的实践。例如塞拉尼斯将亚洲实验室设立在南京化工园区,重点研究羰基化合成技术,降低能耗、物耗。南京红宝丽开发了高纯度、新工艺二异丙醇胺产品工艺。 园区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打造着园区绿色化工的平台。 同时招商是园区的生命线,招商项目决定着园区的未来。毫无疑问绿色化工是园区的未来,绿色化工项目就成为了招商工作的重中之中。 而判断是否为绿色化工项目对招商局来说尤为重要。首先从项目的工艺技术上进行把关,尽量减少工艺上有易燃、易爆或剧毒的、高排放的原料、中间体、及产品等。例如PC的工艺选择中,以非光气法为先,EPOXY的工艺中尽量选择低排放的工艺。园区大力支持、开发生物化工技术;其次选择符合园区产业链的项目,力争在园区内对资源进行全面深度的利用,力求做到吃干榨尽。例如:在建立苯酚丙酮产业链的时候,引进PVC项目,利用PVC项目的HCL干气作为ECH的原料,同时又使得PVC项目乙烯需求最小化;最后,不仅仅南京化工园区需要在工艺上,产业链上对绿色化工有所要求,更要是在思想上对绿色化工进行要求。以绿色化工作为我们园区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向,严格把握企业入园时的标准,以及入园后的生产情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CDIO理念;“电工学”课程;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何莉(1971-),女,四川达州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徐勤(1981-),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30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67-02

“电工学”课程是高等工科本科教育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涵盖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传动控制、电工测量、安全用电、EDA技术等七个部分,在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和我国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为今后学习和从事与电工电子技术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据了解,“电工学”课程目前大多分了三个层次教学,一是多学时(80学时),主要是针对机械、汽车类等工科学科;二是中学时(64学时),主要针对是材料类等专业;三是少学时(40学时),主要针对生物化工类等专业。所用教材以高教出版社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上下册)为主。随着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学时调整,“电工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的生源大众化与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普通高校电工学教学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教学中,这种矛盾尤其突出。面向普通高校的大众化生源,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保障并提高教学质量,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是本世纪初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从2000年起,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提出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这种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况和抽象表达。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的、实践的、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问题驱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提高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更能符合社会、企业需求。当然,这也将明显增加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师工作强度以及任教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多被用于指导高校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上,但是在基础教学中尤其是工科基础教学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的、实践的求取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应用CDIO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的“电工学”教学内容一直是按照电类基础课程电路分析、电机及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的顺序安排的,一个教学单元相当于电专业一门基础课的浓缩版,从电专业的教学学时分配能很好地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夯实基础的教学目的。但是在“电工学”教学中,非电类专业学生明显感觉学习内容太多,跳跃太大,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不足。这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尤其突出,按照上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教学,在40学时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效果是有很大难度的。

按照CDIO教育理念,笔者把少学时“电工学”课程的作用和教学任务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改变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地培养。在此基础上,选用高教出版社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简明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甚至不限制任何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自编教学讲义,突破固定的教材教学模式,打破电类基础课程的单元教学模块,以器件特性和应用为主线设置教学问题和应用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结合EDA仿真软件加强工程实践意识培养,以此解决学时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以器件应用为主线编写讲义内容

针对少学时的“电工学”教学任务和要求,改变原来《电工学》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以器件介绍为主线,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重新编写了教学讲义大纲如表1所示。讲义与大纲要完成的教学要求变化不大,主要做了两点调整:由于授课学时限制和学生对象以生物化工为主,因此省略了电机及控制部分的教学;讲义内容安排不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而以器件应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强调工程测量和工程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控器件及电路内部原理性的知识讲解和学时分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主动学习。

2.以兴趣引导为主线组织教学内

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理论知识,以器件及应用划分单元教学,在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也不再以理论知识讲解和分析为主线,而以元器件介绍为切入点,以元器件的特性及应用为主线讲解,精心选择应用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从繁到简分析讲解,同时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及EDA仿真实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验实践意识。

三、应用CDIO改变教学方法

CDIO这种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使得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相互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人员沟通合作能力上效果显著。这在基础教学中可以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培养上。

1.精心设计教学实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以项目设计为载体,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自主的、实践的进行学习工程。在“电工学”教学中精心选择实际生活或工程电路,以此引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学习。比如第一单元电路元件,直接以手电筒日光灯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器件入手,导出电路模型和电路元件,再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说明元件标称值和更多的应用特性,这就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后续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结合EDA仿真软件,加强实践意识培养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电子电气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结合仿真软件教学,不仅能克服教学中的抽象性,同时还能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实践意识。比如在讲解门电路及应用时,选用大家常见的各种抢答器电路为实例,导出数字电路的教学讲解,同时以仿真软件展现不同抢答器的应用效果,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调动学生自行仿真分析和设计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3.多种考核方式结合,重在学习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其掌握学习方法。“电工学”课程作为非电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一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要防止陷入习题作业教学的误区。在少学时“电工学”教学中,把平时作业分成两种,一种是自己巩固练习,学生自查;一种是课堂随机练习或提问,教师考核。在最后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常规试卷考试方式,也可以采用小课题或论文考核方式,但是在学生的期末成绩评定中比例不高于70%。教师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掌控,让学生没有压力地轻松入门“电工学”。

四、结束语

在基础教学中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CDIO这种工程教育理念对于工科基础教学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笔者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考查)教学中结合了CDIO教育理念进行了这种教学改革尝试,从器件特性和应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实例展开教学的模式,结合仿真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实践意识,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非电类“电工学”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5-38.

[2]顾佩华,李昇平,沈民奋,等.以设计为导向的EIP_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Z1):47-49.

篇(5)

[关键词]联产品 成本 核算 标尺

笔者根据在氯碱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行业从事成本核算的经验,对联产品的成本核算进行归纳总结,试图将各行业的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共性归纳出来。本文建议建立联产品成本标尺。

一、联产品成本核算一般原理

联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同一原料经过相同工艺过程的加工,同时生产出来的几种主要产品。各种联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相同的原材料、经过同一个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终点或者生产步骤的某一个点上分离出来,这个点就称为分离点。在分离点前发生的成本为联合成本。

(一) 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

主要涉及4个方面:1.联合成本的确定;2.联合成本分离为联产品成本的分离率确定;3.分离点后可归属成本的确定;4.联产品计算方法。

联合成本一般直接根据分离点前的成本加以归纳。可以自定义对联合成本核算单位成本。

联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联产品都是企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副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些联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艺技术过程相同,因而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

可归属成本的确定。在分离点后进一步加工发生的成本因其可以归属到某种联产品上,因而称为可归属成本。可归属成本一般按产品的用途属性直接归产品成本。

(二) 联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模式

积数=系数×本期产量

分配比例(分离率)=该联产品积数÷所有联产品的积数

联产品分离点上成本=联合成本×该产品的分配比例(分离率)

联产品总成本=联产品分离点上成本+专属成本

联产品单位成本=联产品成本÷本期产量

产量一般由生产部门提供。

(三) 联合成本分配有不同模式

根据以上联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模式,联产品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分离率)便构成了不同的联合成本分配方法:系数都取1,构成实物量分配法;系数取固定的值,构成系数分配法;系数如果与销售价值相联系,构成销售价值法;“积数=系数×本期产量”公式中如果将本期产量换成本期产量×销售单价;分离率如果取销售净现值的比例,构成销售净现值法。系数分配法和实物量分配法本质上是实物量的分配方法,销售价值法和销售净现值法是价值分配法。实际上是量和价值两种分配方法。

可归属成本和联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比较容易确定,本文主要论述联合成本的确定和分离率的确定两个问题。

二、现行联产品成本核算现状

(一) 氯碱化工的电解单元

现行联产品成本的核算以氯碱化工行业较为典型。《电解法氯、碱产品成本核算规程》(以下简称《核算规程》)中提出的电解单元(ECU)概念具有现实的推广意义,即IECU=I.13NaOH+CL2。上式中NaOH、CLz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即在收获1吨CL2的同时会收获1.13吨NaOH(忽略了氢气成本)。在国际氯碱行业称为公制电化单位成本(ECU)。1电化单位=氯气价格+1.1烧碱价格。在国际氯碱行业,通过ECU动态调整氯碱营销价格,ECU是动态调整氯碱营销价格的标尺。本文借鉴来作为联产品成本分配的依据,作为联产品成本的一个衡量标准。完全可以说氯碱行业通过ECU间接反映联合成本。对照上述联产品成本核算一般模式,ECU也可以看作是取固定系数的联产品实物的和。

(二) 分离率取固定的比率

基本思路都是以联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为基础确定联产品的分离率。其中的价格和产量都是固定的值,因而在一个核算期内(至少一年)基本取固定的分离比例作为分离率,《核算规程》中NaOH、CL2分别取53%、47%。分离率取固定的比率相当于联产品在联合成本中取固定的毛利率。

三、现行联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缺点

(一) 对联合成本的核算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没有赋予其独立的经济意义

氯碱化工行业2003年前是不单独核算联合成本的,2003年提出了ECU的概念,只是将其作为联产品成本分配的二一个工具,对其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重视,即不核算其本身成本,不进行趋势分析、不在同行业比较。

(二) 联产品分离率中联产品的产量系数固定化不利于考核实际的产出效果

以《核算规程》中ECU为例,实际产出中由于生产工艺水平、操作水平、设备影响等,月度之间的投入产出系数是不均衡的,有时会有较大差距,系数固定化弊端较多,不能横向、纵向比较其实际的生产绩效。

(三) 对分离率采用固定的比例分配不能与市场定价相适应

出于成本核算的一贯性原则和同期同行业可比性原则考虑,联合产品成本在联产品间分配时,联产品的产量乘以的是事先确定好的价格,该价格一般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考虑了未来的变动趋势。按照成本(狭义)的定义,成本是商品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以价值表现的各种耗费,也称商品制造成本。因此成本核算从很大程度上是为产品的定价服务。这种方法(采用固定的分离率)在联产品市场价格变化不大时,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联产品的价格会出现较大波动,最高价有时会是最低价的数倍,这种情况下使用固定的价格作为分配联产品分离率的基础就不适当了。一些产品的成本盈利会很大,一些产品会出现大的亏损。这种成本核算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联产品的生产是配套的,任何一个产品的销售滞压都可能导致生产的不平衡从而使生产中断。

四、现行联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进

(一) 建立联产品成本标尺概念,赋予其独立的经济含义

笔者认为氯碱行业的ECU概念值得推广,不仅可推广到化工企业,还可以推广到所有行业,我们将上述ECU推广到其他行业称之为各行业联产品成本标尺。在氯碱化工行业现行核算体系中,联产品的成本标尺就是ECU。在制药行业中表现为物料平衡。联产品成本标尺建立过程如下:取某一联产品作为基本联产品,基本联产品的产出数量取为1,其他联产品的产量与基本联产品的产量比例称为联产品的产出系数;含有产出系数的所有联产品之和即为联产品的一个反应组合,我们称该组合为联产品成本标尺。以大米行业为例,某大米企业的联产品成本标尺为:大米联产品成本标尺=1×大米+1.51×碎米+0.77×米糠(表1)。

(二) 联产品成本分离率随联产品市场价格变化而变化

采用联产品成本标尺(以下简称标尺)中各联产品市场价值在该标尺中所占比例作为各联产品成本的分离率。在联产品的市场价格急剧变化时,联产品的成本的分离率的确定十分困难。当该分离率取固定比例时,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能随市场价格的调整而调整,成本失去了为市场定价的价值,而分离率取联产品的市场价格可以较好解决这一矛盾。在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时表2仍然以表1中预定的市场价格作为分离率分配的基础,而表3则以变化了的市场价格作为分离率分配的基础。

五、建立行业联产品成本标尺的意义和不足

(一) 可以较好进行行业比较建立了标尺的概念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行业比较。将标尺中各产品的价值乘以其产量系数就可以得出标尺的价值,该价值可以衡量该行业的综合产出水平,从而进行行业比较。

(二) 可以较好适应市场定价

当联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时,其成本随之变化,从而更好为联产品定价服务。

(三) 可以较好进行历史趋势的比较,可以通过联产品成本标尺的价值比较衡量不同时期联产品的投入产出

其不足是:联产品成本随市场价格和生产水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在原料成本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情况下成本常常起伏不定。

六、结论

篇(6)

一、 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

实验室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内容涉及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包括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等课程的内容。实验类型有验证型、综合型、开发型和设计型。必修实验主要根据以上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药品生产和科研技术的发展,开设6~8个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在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中药制药各领域方向的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生产制备技术及质量监控技术,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国际制药理念要求。实验中同时学习现代化制药过程中连续自动化模拟控制操作,熟悉工程化放大生产的制药技术要求,并熟悉液相色谱分析的原理和定性、定量分析,了解液相色谱仪在制药过程中质量监控的广泛应用。

专业实验课是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确药品生产的特殊性,对药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是进行药品生产和科研开发的必要准备。通过专业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一些专业实验中所必需的药物制备技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及其检测方法、药物制备过程中设备的布置、连接、作用和控制等工程化训练,学习实验的数据采集、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等,学习如何将实验方案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实践过程。

二、 实习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实践环节。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改革实验实习教学的措施

1. 在实验内容上,采用与科研紧密结合,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的方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将科研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好处。从教师的科研中选取一部分较成熟的、内容比较新颖的、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学生做起来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验措施上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而且是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开放。实行实验室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为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场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综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增加一些代表本学科前沿领域或从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保持专业教学的先进性、方向性。

2. 改变重原料药、轻制剂思想。我国对原料药的发展比较重视,而对制剂的发展考虑不够.支持也不够。因此,实验的选择在考虑合成原料药物时,同时考虑制剂工艺.在生物药剂学和药效学理论指导下,完善制剂实验,生产设备向高生产率、高洁净度和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进行。通过高附加值的制剂,还可改变制药工业中重数量轻经济效益的思想。

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具有方便、高效的优势,应该恢复和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应纳入学校编制。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好之后。要向学生开放。允许并支持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在此从事科技试验、技术创新等活动。这样,校内实习基地不但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而且还可以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中心。

4. 强调计算机仿真实习和专业课程设计。虚拟实验室是由美国的Wiliam wulf教授在1989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一个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环境。虚拟实验室是用仿真、数字建模和多媒体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操作环境。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虚拟实验技术发展较快,已有多家科研院所和电脑网络公司进行虚拟实验系统相关软件的研究开发,有多所大专院校将虚拟网络实验系统引入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认可。如: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均设立了虚拟网络实验室。制药工程虚拟实验教学的开展,可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促进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推动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符合培养现代制药工程领域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制药工程虚拟网络实验教学作为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的补充,是传统实验的延伸,是当今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5. 建设符合GMP标准的制剂实验室。符合GMP的实验室按照国家制定的洁净厂房、洁净室规范建设,实验室内部安装原料药的粉碎混合、造粒、干燥、压片、包衣、胶囊、包装等药物制剂设备。学生能系统地完成从原料药的合成到制剂及包装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理解药品生产质量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过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6. 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虽然能提供与工厂车间相同或类似的场所,但不能营造一个企业,一个车间所带来的氛围。校内实习基地可作为生产实习的补充。实习单位的落实可以通过学校或学院,本着互帮互利,长期协作的宗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关系,作为专业生产实习的基地。但是,目前各高校仍无力建设满足实习要求的“工厂型实验室”,即使建了也无法保证“工厂型实验室”的技术及装备与制药工业的发展同步。因此,只有在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才能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先进和优越的条件为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最大化。

与制药企业联合,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通过与本地或就近的制药企业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企业,了解药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及GMP管理,通过现场生产实习,熟悉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制药、生物技术制药等领域内容。了解企业的发展史、组织机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管理活动、GMP认证等。

篇(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广西农垦树立机遇意识和战略意识,抢占先机,争取主动,积极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一、广西农垦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广西农垦糖业集团依托16个农场和周边农村106万亩蔗区为原料基地,以蔗糖加工为基础,融合糖酒、糖纸、糖化工产品等深加工项目,不断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是利用蔗渣发展浆纸工业。从2009年开始启动年产9.5万吨漂白蔗渣浆和年产20万吨高级文化用纸两大项目,每年可消化广西农垦9家糖厂产生的60万吨甘蔗渣,相当于节约近40万立方米的林木,减少近7万亩森林的砍伐量,大幅降低糖厂生产成本。制浆项目在2011年初正式竣工投产,造纸项目今年5月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纸板。

二是利用废糖蜜发展酒精工业。农垦糖业集团先后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思源酒业和年产3万吨昌菱酒业两条酒精生产线,充分整合废糖蜜资源,变废为宝。

三是利用制糖残渣(滤泥)生产微生物肥,用酒精废液浇灌甘蔗。既减少了化肥施用过量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能实现施肥、抗旱、环保一体化,取得了高产高糖的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四是制糖衍生新产品不断问世。朗姆酒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并称为世界四大蒸馏名酒。广西农垦以甘蔗糖蜜或甘蔗汁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橡木桶陈酿、过滤及勾兑等工序成功研制出朗姆酒,既填补了国内朗姆酒生产的空白,又为广西发展甘蔗循环经济和延伸糖业产业链提供了新的思路。该项目一期工程于去年12月成功试产。中国首家利用甘蔗渣生产的糠醛项目去年已试产成功,今年甘蔗开榨即可正式投产。还有利用甘蔗渣生产木糖及木糖醇联产阿拉伯糖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

广西农垦糖业初步形成了“蔗—糖—酒—浆—纸—生物化工”一体化全面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甘蔗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翻一番”的飞跃发展。2010年生产经营总收入达到30亿元,2011年超过40亿元,2012年计划任务50亿元,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00亿元。再看看广西农垦的剑麻生产。山圩农场种植剑麻已有30多年历史,是广西目前最大的剑麻生产基地。以前,他们只是单纯地生产加工剑麻纤维,虽拥有单产世界第一、质量世界第一的桂冠,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这几年他们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农产品产业链的开发和延伸,用科技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聘请专家、引进技术,围绕剑麻废弃物综合利用进行合作开发。目前用麻渣提炼皂素、果胶、叶蛋白、叶绿素等巳取得阶段性成果,提取有效成分后的麻渣经发酵后还可产生沼气,制作各种有机肥,把整株剑麻“吃干榨尽”,产生最大效益。山圩农场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经营收入是单纯生产剑麻纤维产值的5倍。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1.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的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更离不开研发和掌握运用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义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人才资源是在经济发展诸多要素中占据第一位的资源。因此,必须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把开发和用好人才资源作为支撑点,企业发展才有保障。离开了人才和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广西农垦的实践就是有力的证明。广西农垦从“十五”以来大力实施“科技立垦”、“人才兴垦”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一方面大批量选送员工持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业务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或培训,另一方面加快人才引进的力度,招聘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的或社会上有才干的各类专业人才,及时充实到各专业岗位。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两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广西糖业研发中心和广西生物能源研发中心先后在广西农垦落户和组建,广西首家唯一由企业承建的“非粮生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挂牌运作。有了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队伍,又有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的广阔舞台,发展循环经济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2.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加强废物的利用和循环,更是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等前端因素。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政府理应成为循环经济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惟有建立政府推进、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严格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才能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的协调共进。发展循环经济在许多地方还停留在概念上,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和明确的制度约束,使发展循环经济还缺少起码的政策保障和外在动力。因此,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进步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改变,对循环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更应强化组织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理念倡导、实验示范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客观引导和调控作用,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广西农垦利用甘蔗制糖研发的朗姆酒,就得到了自治区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马飚亲自率有关厅局领导到广西农垦考察朗姆酒生产基地规划情况和召开现场会,决定从自治区层面正式启动朗姆酒产业化工作,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一作出战略性、全局性的部署,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举全区之力尽快将朗姆酒产业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为加快广西糖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最优越最便捷的条件。同时,企业也要进一步强化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众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要通过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