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1: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管理技术风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外包 信息技术 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16-01
当前,大多的企业战略都会选择信息化建设,其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银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业务运作形式是必然的趋势所定。所以,研究银行信息技术的外包风险是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意义。
1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的定义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以下简称为TT外包)是指银行与IT服务商签订合作协议,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IT工作人员与资产是由IT服务商进行管理,且IT服务商要提供给银行部分/全部的IT功能。IT外包是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非常重要且必段的手段,其优势表现在:IT外包的实行可让银行最大限度的运用IT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专业技能、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来取得业务、成本、专业的优势。
2 分析国内银行IT外包存在的风险
2.1 没有将IT外包风险确实并入系统风险管理的领域
现在,国内大部分银行的系统风险管理水平还非常初浅,有明显的漏洞存在,缺失风险管理文化与理念。粗放式经营思想普遍存在:重视营销却轻视管理;重视外部却轻视内部;重视数量却轻视质量。全行风险管理战略未细化,全体股东风险偏好不清楚。具体的风险系统管理方面,IT外包风险还未被纳入银行系统风险管理的领域,而是过度夸大了信用风险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的地位。对银行方面信用风险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忽视的IT的外包风险,甚至忽视了IT外包风险的潜在威胁,只是一味的去强调信用风险的重要及必要性。就在这样各部门只是局部重视IT外包风险的管理和预防时,是没有办法将风险管理归入至总体的框架中,由此在未来则可能会在IT外包风险后出现无法掌控的局面,而重视的是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会让银行在市场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2.2 IT外包风险组织架构的不完善
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说,未有创建首席信息官(CIO)的管理体制(由董事会领导),无法真实的建立起由CIO负责的全行IT外包风险的一体化管理的机制,只是将信用风险、IT外包风险(包含IT外包风险在内)、市场风险全部归入至首席风险官(CRO)来独立管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IT的外包风险会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会把三种风险混合至一起发生渗透与串联。正因如此,如果风险一旦发生起来,没有相对稳定的专业风险管理专家队伍系统分析和管理风险,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各种风险分散管理的事态。
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角度出发是暂时没有办法对IT外包项目经验以及风险经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建立和推行的改革。风险经理指的是系统风险管理各项政策的终点站,是全行风险、建设内控体制的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沟通、交流、合作,让IT外包项目经理和风险经理的配置比最终实现合理。
2.3 不能很好地对 IT外包进行全流程控制
IT外包包括:项目选择、服务启动、合作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合同的执行情况和验收、服务等系统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在我们国家,大部分银行都按照上述这些流程来进行IT外包的,可是,都无法很好地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全流程的控制。如果把前期过程看得非常重要,那么到了后期就容易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
3 银行IT外包的风险及管理策略
3.1 要建立系统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通过各优秀的风险计量模型与测量系统高效计量、控制、监测、识别来推进全面的风险管理,并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加快、发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关系,把需要发展的道路变更成以内涵为主的方式,在规范中发展,做好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统筹,实现这四者长时间的统一协调发展。经营管理一定要把风险管理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执行,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风险管理文化有机结合,将经营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最佳契入点。
3.2 确立系统的IT外包组织架构
(1)尽快确立首席信息官(CIO)和首席风险官(CRO)一起承担IT外包风险的运营管理模式。银行经营管理特点就是以风险代价为基础的经营和管理,基于IT外包的专业特性,首席信息官(CIO)和首席风险官(CRO)必须一起承担IT外包风险的一体化管理。(2)对于IT外包风险管理的各部门而言,各部门不可缺少的要分别设置一位IT外包风险经理。所以的风险经理统一向首席信息官汇报情况,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3.3 建立全面的应急处理预案
(1)建立IT外包业务和全面的应急演练方案;银行对外的社会形象、银行综合竞争等与银行的IT是紧密相连的。尤其重要的是银行应用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和更重要的IT外包项目的连续安全运行。由此可见,建立IT外包业务和系统的应急演练方案对银行来说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定期、定时、定量的进行相应演练,模拟IT外包业务和系统突发故障的真实环境,通过发现问题来调整拟定的演练方案,只有经过了一定的实操训练,在真实突发的情况下才能让紧急预案的方案发挥有效作用。
(2)准备方案:建立TT外包后人员;银行IT业务的重点不单在有良好的运行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应急预案,最重要的是在于技术人员AB角保障。原因在于现在虽然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但仍无法找到了一个完全全能型的技术人员,所以,IT外包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机体在某他子项目负责人以及备用人员的预备方面,这样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第一负责人无法确保在现场的情况下,可由第二负责人来进行现场的处理工作,并且确保第一负责人可以给予远程的技术指导,否则,所有的控制与计划都会成为海市蜃楼。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如西方国家,IT外包发展比较迟,银行IT应用水平并不高,IT外包市场仍然没有发展成熟,因此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所以,正确的系统分析和考察有关的复杂因素可以使 IT外包决策正确,并高效防范并进一步消除各类风险,服务于银行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学术界和银行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路勘察;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实践运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the west and constantly in remote area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ppear constantly difficult construction, local environment complex situation, plus a few years this country of traffic construction of the open policy, many foreign investment, private capital into traffic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market, our country road construction industry also rapid development. Our enterprise how to catch this survey in a good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management, to reduce survey safety risk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Therefore, highway survey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highway survey; Safety risk; Management technology; Practice by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海西高速公路网莆永线永春至永定泉州段是海西高速公路主骨架网中“四横”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的中间段,与拟建的福泉厦漳高速公路复线相接,是联接珠江三角洲和闽台两大旅游区的便捷通道,也是泛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线路总体里程YK28+349.497~K100+601.546,全长72.252Km。其中桥40座占21.2%,隧道23座占57.2%,路基占21.6%,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24.5m,设计时速80Km/小时。我院承担了该段的勘察任务,主要有地质调查,钻探12km/392孔,物探28km。
二、安全管理风险识别
项目开始,我们就采用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事故分类法、历史信息法、统计数据法得出两级WBS,基本情况如下。
一级风险因子分4大类,主要为:来自外部作业队、来自内部、来自外部协作单位、不可预见风险。
1.行为风险指由于个人或组织的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如过失、疏忽、侥幸、恶意等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2.内部经济风险特指缺少安全投入、安全物资不充足或者不合格造成的安全事故。
3.外部协作队伍经济风险特指由于队伍本身所需求的安全设备以及工序过程中设备数量缺少、不及时提供或者质量不合格等。
4.现场安全管理风险指内部的安全交底不完善,无针对性,安全教育、管理措施不到位;外部协作队伍未及时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未严格按照安全技术交底执行带来的风险。
5.爆破伤害是指物探等施工作业程序中使用民爆物品而出现的伤害风险。
三、安全风险分析
1.安全风险定性分析
根据院“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程序”,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风险定性阶段采用风险概率影响等级评价矩阵法(具体见表一),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分析。
风险概率采用很低(0.05),低(0.1),适度(0.2),高(0.4),很高(0.8);描述危害等级程度采用:非常高的、高的、适度的、低的、非常低的描述,对发生概率高、危害大的风险来源进行风险形势分析。
表一 风险定性阶段采用风险概率/影响等级评价矩阵法
(1)来自外部协作队伍
①员工个人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差、违章施工、违章作业、侥幸心理、疏忽等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②物体打击:高空作业时零散碎物下落伤害下方人员或者零散碎物放置不稳而导致伤害下方人员。此类事故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十分常见,约占事故总量的15%。
③机械伤害:由于施工作业中借助其他机械设备而发生的伤害,此类伤害在进行钢筋加工、土石方开挖中比较常见。
④爆破伤害:进行爆破作业施工中,违章作业、违章施工、违章指挥,未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执行是造成此类伤害的主要原因。
⑤行为风险:外部协作队伍负责人、现场负责人、班组长不认真执行安全技术交底、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不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不提供足够的安全用品,作业人员“三违”可能造成其他风险的发生,此类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量的40%。
(2)来自内部
经济风险、组织行为风险:由于业主资金严重不到位,使施工材料进场困难,在此种情况下,要求加大安全管理的成本比较有难度,安全防护材料、安全技术措施不能及时到位,施工周期较长,一些安全防护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安全防护等。须引起足够重视。
(3)来自外部协作单位
①租赁设备: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机构设备老化,对现场施工情况不明确,租赁设备存在缺陷。
②车辆:便道路况不好,施工人员聚集,有可能有交叉作业产生,超速。
2.安全风险定量分析
安全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多种,根据工程勘察特点,我们采取主观评分法。主观评分法是利用专家经验、现场安全管理实践经验等隐形知识,直观判断项目每一个单元风险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为0~10之间的一个数值,其中0代表无风险,10代表风险最大,然后各个风险权重相加,再与风险评价基数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见表二。
表二采用主观法进行项目安全风险定量分析
(1)最大风险权重值计算
用表三的行数乘以单个风险列数,再乘以表中的最大风险权重,即得到最大风险权重值。表中最大风险权重为8,因此最大风险权重值:29×1×8=232
(2)项目整体安全风险水平计算
项目全部风险权重和除以最大风险权重值即海西高速公路勘察项目整体风险水平。项目的全部风险权重和为145,则该项目整体风险水平:145/232=0.625。
(3)项目整体评价基准设定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并参照相同规模、近似环境下的土建项目,设定项目整体评价基准为0.7。
(4)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该项目的整体安全风险水平为0.625,小于项目整体安全评价基准0.7,则该项目整体风险水平可以接受,项目可以继续实施,但施工风险依旧较大,必须加强安全风险的控制。
通过一级风险权数同总权数的比,还可以得出一级风险所占的百分比。
①外部协作队伍占风险权重的百分比:98/145×100%=67.6%
②内部占风险权重的百分比:35/145×100%=24.1%
③外部协作单位占风险权重的百分比:8/145×100%=5.52%
④不可预见风险占风险权重的百分比:4/145×100%=2.76%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加强外部协作队伍的安全管理以及内部的安全管理对防止安全事故的繁盛起决定性作用。
三、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外部协作队伍的管理为本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这也是同目前整个施工企业的管理重点相吻合的。因此,必须加强外部协作队伍的安全管理,我们对此采用三种手段同时进行,综合治理。
1.加强合同管理
外部协作队伍属于劳务合作公司,属于独立行事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作为一个可以正常运行的公司体制,其本身就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我项目部相配套。事实上,高速公路勘察在进行劳务合作时,审查体系不严格,许多外部协作队伍进场时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专职安全员,有的高速公路勘察采取边培训边作业,这样就存在了很大的风险,事故隐患频频出现,而高速公路建设勘察特点为地理条件复杂、跨度大、工期紧,为了赶进度,项目部往往会迁就劳务合作队伍,而外部协作队伍也就习惯了这样的管理模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与劳务合作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时,除了一些基本事项外,必须加入勘察施工安全管理合同。安全管理合同必须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确定后,一旦事故发生,按照相应承担责任规定,对应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民事赔偿责任。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一个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引申,各负其责。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合同,也就约束了劳务合作公司安全不作为的局面,使得外部协作队伍无法逃避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迫使他们强化安全管理,自觉的进行安全管理,自觉加大安全成本的投入。这样就进行了一个有效的循环模式,使外部协作队伍对非法用工、三违作业、自身安全生产投入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实施。因此,明确法人自身安全责任,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的根本手段。
2.加强安全教育
依法对外部协作队伍人员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实施各种安全宣传教育手段,从员工个人安全意识上着手,提高有效的预防控制。进行及时的安全技术交底,三级安全技术交底层层落实也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中规定,外部协作队伍进场后,必须接受法定期限的三级安全教育,接受入场教育的人员必须在项目部备案。由于高速公路项目勘察的特殊性,外部协作队伍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因此,在合同管理上必须明确规定:如外部协作队伍进场人员不及时申报,项目部无法及时对该部分人员进行入场三级安全教育,事故发生后,则所有的责任将由外部协作队伍承担。
3.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旁站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基本手段。
在工程进行比较紧的情况下,有限的现场勘察施工管理人员无法照顾到各个作业施工面,加上高速公路项目跨线长,工期紧张,作业面大,作业点多,现场施工人员立体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可能将所有的施工人员都纳入管理视线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应发挥外部协作队伍的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外部协作队伍负责人、班组长(兼安全员)的安全管理效能,将其利益与安全挂钩。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与项目所有的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外部协作队伍所有人员的安全职责,在现场施工作业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使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通过项目风险管理,勘察现场无重大伤害事故发生,自2009年进场以来,陆续完成了初勘、详勘和施工补充勘察。项目管理获得业主的好评,在年度安全生产评比中获得安全先进奖的奖励。达到了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长峰编著,现代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 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 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 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 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由于操作风险形成原因复杂,且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建立适合金融市场要求和监管要求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对区域性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柜面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窘境
传统的柜面管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仍比较集中。一是涉及银行操作风险的业务处理流程不但包括业务操作流程,还包括证件、凭证、现金的实物流程,很容易造成多流程协同工作的逻辑顺序错误,从而导致后续一系列处理方式的错误,给银行带来风险隐患和损失。二是柜员身份的识别与控制主要依靠柜员号加柜员密码和柜员身份识别卡的手段实现。柜员密码的易失窃、易泄露及柜员卡的随意“借用”与盗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三是由于系统控制刚性不足直接造成事后监督与稽核检查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且事后监督仍依靠网点内部执行,稽核检查实施周期较长,无法对业务起到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作用。四是在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中,分支机构负责对操作风险事件的数据进行收集并上报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由于分支机构所在的外部环境不同、服务产品不同,导致上报数据的内容和标准不尽相同,这就为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分析、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决策等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仅仅依靠操作风险管理流程规章制度等软约束条件无法满足有效防控柜面操作风险的要求,还需要通过不断引入科技创新手段、提高银行自身IT系统风险防控整体实力、建设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降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黄河农商行的选择和实践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监管日益规范的大环境下,区域性商业银行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监管框架下建立切合银行发展特点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黄河农商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从业务出发,建立特定的操作风险基础框架和技术平台,由各业务部门广泛参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黄河农商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管理基础,按照业务条线或职能部门的重要性程度分别展开,先选择实施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模块,再逐步推动其他模块的建设。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充分评估外部环境及银行现有风险管理基础的前提下,确立适当的建设目标,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系统在银行的实践中得到有效使用。
应用指纹识别技术,杜绝柜面身份认证安全隐患。2008年初,黄河农商行实现了全辖范围内使用指纹登陆与认证方式进行核心系统柜员身份识别,并在2009年第二代综合业务系统中继续沿用。
多种渠道实现客户身份有效识别,先后应用客户指纹识别、客户图像采集、身份证读卡器、人民银行联网核查直连等技术。
应用影像识别技术实现自动验印。黄河农商行逐步上线行内电脑验印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处理系统,2013年行内验印的使用率与成功率分别达到了89.3%和96.7%。
应用影像传送技术,实现柜面远程集中授权。目前,黄河农商行远程集中授权系统平均每日授权业务量为1300~1400笔,授权柜员日均处理授权业务100多笔、影像档案日均产生500M左右,正常授权率97.21%,瑕疵授权率0.54%,拒绝授权率2.25%,柜员操作规范性显著提高。
收益及效果分析
操作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化。系统通过建立违规问题识别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和违规问题处理流程,记录了管理制度执行和工作人员的履职过程,采集业务系统的数据并加工分析,从中识别违规问题,对违规问题的检查和纠改过程进行规范和监督。
操作风险预警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加强。黄河农商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有效监测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合规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及时发现各种业务操作中的风险和差错事故,达到风险监督关口前移,进一步提高了操作风险的预警和分析能力。监测人员在核定操作差错或违规业务后,定期向各网点进行操作风险预警情况通报,切实降低了操作风险的差错率。
关键词:铁路工程;隧道施工;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施工风险管理技术
自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领域中的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而细化到铁路隧道施工领域中也呈现出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施工难度不断提高的态势。针对这一局面,在当今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更为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最大程度降低施工中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施工单位完成工程目标,同时达到最大化经济利益的重要措施。
1工程情况简介
乌岩山隧道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境内,隧道总长度为6208m,根据列车行驶速度200km/h的规格开展单洞双线铁路隧道施工。隧道通过的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断层破碎带较多,裂隙水发育,软弱围岩所占比例较大,造成施工的难度及风险巨大。该铁路隧道穿过丘陵低山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辅有平缓的褶皱构造,主要岩体有凝灰岩、泥岩和花岗岩等,隧道最大埋深为480m。除断层带外隧道进出口各300m范围围岩等级较差。隧道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新奥法”作业,该方法从岩石力学的观点出发,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的方法和原则。为了保障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施工方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并指派相关人员开展了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该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使用的风险管理办法
2.1铁路隧道工程风险的识别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是促使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损失幅度增加的因素,风险识别是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确认和分类,工作中应以收集各工序的风险作为主要途径,以相关经验及资料整理作为辅助途径。根据工程开工前展开的施工调查揭示,在该工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较突出的问题。
2.1.1该铁路隧道洞身横穿了多条地域性断层岩层并受此影响,在隧道内施工过程中,隧道岩体非常容易发生碎裂现象,并且该种岩层十分易于水的贮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有发生坍塌和突水突泥事故的可能。
2.1.2因为该工程当中最大深度为480m,按照相关理论公式进行推算,在隧道最深处的温度可能达到34℃以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给技术人员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1.3相关勘察人员分析,在此工程中存在有泥岩地质结构,含硫化氢地层,因此在隧道洞身可能存在有天然气气体的聚集,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2采取的风险评估办法按照《铁路隧道风险判定和管理办法》当中建议使用的风险评估办法,并结合该铁路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使用了下列风险评估办法:2.2.1风险打分。风险打分是按照铁路隧道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实际状况,把铁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归纳成设计类、地质类、施工方法类等多个部分,对这些部分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以评分的方式进行风险判定,最后根据总的评分结果,对该隧道的整体风险进行全方位评定。
2.2.2专家分析法。专家分析法是施工方和相关工程方面的专家取得联系,并对该工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向专家进行询问,并让专家对工程中的风险给出判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归纳统计的办法把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的意见全部进行考虑,很好的避免了其他风险评估办法中涵盖面不全的弱点。使用此办法的流程有以下四个方面:(1)把该项目工程的基本状况和施工方所提出的问题提供给专家;(2)以成立调查组的方式提出个人意见,分析时对各方的意见进行整合;(3)将整合的结果返还给专家,专家就所整合的意见再提出自己的看法;(4)重复以上过程多次之后,意见就会趋于统一,这便是施工范围在后续施工作业中进行决策的根据。
2.3铁路隧道的风险评估程序
2.3.1针对起始风险进行判定,相关技术地质勘探人员列出该工程当中的潜在风险表,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工程层次模型。
2.3.2使用层次分析与专家调查的方式对潜在风险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风险系数进行判定。2.3.3由专家对起始风险中所指出的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进行评定,并分析这些风险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后果,最终得出各大起始风险的等级。
2.3.4施工单位根据收集获取的可能发生的风险与后果,商讨出与之匹配的施工方式和解决方法。
2.3.5施工方还需要针对该项工程开展一次再评估,分析可能出现的其他潜在风险。
2.4工程中主要风险等级认定
2.4.1隧道起始阶段的风险。在起始施工阶段,重点要求做好各项检查准备工作,针对此次风险判定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关于安全风险方面,并将产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作为最重要的风险判定目标。在对该工程风险判定的过程中,考虑到岩层极为破碎,岩层自稳能力极差,所以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风险判定上,等级为极高风险。
2.4.2隧道入口处的风险。在该铁路隧道的入口处,山体是剥蚀中低山型地质,这种地质存在风蚀断裂的地层,在自然环境中,该地势的坡度大约在50°~60°,并且因为植被的发育,导致这些地区的岩层较为松散,覆盖层薄弱,围岩变形大,施工安全极为不利,所以该段落风险等级定为高度。
2.4.3隧道洞身段的风险。经相关地质人员进行勘察,在该工程铁路隧道洞身当中,岩层因为受到风化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不具有较高的完整性,施工环境较差。同时,在隧道中含有水,一旦操作不慎,很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该段落中断层破碎带以及可能的天然气涌出地段定为极高风险,其他段落定为中度风险。因此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尤为重要,重点做好钻爆施工、支护方式、衬砌类型、通风排水等方面的工作。
2.4.4隧道出口处的风险。该铁路隧道的出口处位置在斜坡之上,地形极为陡峭,并且斜坡之上覆盖有厚度为0.5m左右的粉状黏性土壤,在粉状黏性土壤之下为砂岩性岩层。因此在隧道出口处,地质环境增加了施工难度,整体施工安全形式严峻,该段落风险等级定为高度。
2.5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开展铁路隧道施工的前期,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是工程管理当中一项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在项目开展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条例,对该工程开展现代化的风险管理。针对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部门管理人员,开展对应的责任划分,以求提高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3减少该铁路隧道工程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
3.1总体措施
3.1.1在施工过程中,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针对之后开展施工的区域进行地质环境的预报工作。对该铁路隧道工程中可能发生坍塌、突水突泥、危险气体过高的区域,施工方在开展施工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处理预案,以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1.2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在开展正式施工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和发生事故之后的自救应急教育。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需要为工程施工人员添置相关的安全设备,保障施工的安全开展。
3.1.3在该工程的高危地段,提高一级支护等级,进行不间断监测,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力求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3.2具体办法
3.2.1对全体施工及管理人员进行各专业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岗位工作,坚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作业设备运行保养良好,建立完备的人员考核、设备登记保养制度。
3.2.2该工程的铁路隧道出口位置由于地理环境较差,施工较为困难。因此在开展施工之前,在该地段的临时边坡处进行了相关防护施工,同时增强坡顶处的排水作业,以求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2.3在隧道出口和入口处进行开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并未使用强爆破手段,而是加强管棚支护及预注浆处理,避免了发生隧道坍塌的可能。3.2.4指派了专业勘探人员对施工隧道的地质情况进行全方位预报,全过程建立预警机制,在断层破碎带、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地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加强围岩量测,实行信息化施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反馈指导施工,防止坍塌等事故。
3.2.5富水地段采用“以排为主”,“防、排、堵、截”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裂隙水发育和水环境要求严格的地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组织施工。3.2.6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先期预兆时,果断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组织撤出。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隧道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对于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障建设各方的综合利益有着显著的意义。因此铁路隧道施工时,应准确地分析与评估出各类风险问题,编制切实有效的防控计划,并将风险监测、监督管控、查漏纠偏等工作进行循环改进,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保证,并始终贯穿于隧道施工的整个过程,才能使工程安全质量得到较好的保障。
作者:庄志恒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夏润禾,边玉良.山岭地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以贵广铁路客运专线金宝顶隧道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0).
[2]贺志军.山岭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
关键词:HSE;危害因素;风险管理
主要做法
加强“一个推进”(推进全员责任落实);开展“三个深化”(深化专项整治、深化监督检查和深化隐患排查与治理);实施“三项严控”(严控设计风险、严控“四新”风险、和严控环境风险),推进全员责任落实,深化现场风险防控,全力确保健康安全环保稳定态势。
1加强“一个推进”
1.1推进全员责任落实
完善责任体系。按照“统一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系统分级管理、业务分类指导、全员确认执行”的原则,完善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核心、覆盖全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切实推动“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求的落实。
完善岗位描述。按照“以岗定责、以责定权”的原则,完善岗位描述,逐级明确领导岗位、管理岗位、操作岗位的健康安全环保责任,根据责任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宣贯培训到每个岗位、每名员工。
实行过程积分管理。制定健康安全环保积分管理方案,将年度总体工作量化分解为单项任务,并确定每项任务的分值,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评定分数,每月进行公布。以积分为基本依据,作业系统按70%比例、其他单位按50%比例评先选优。侧重考核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落实、阶段重大工作部署、日常管理、监督检查、体系内部审核、上级大型检查等情况。
2开展“三个深化”
2.1深化专项整治
开展作业许可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动火、高处作业、管线打开、吊装、挖掘、临时用电、进入受限空间、脚手架等非常规作业许可管理程序,建立基层单位动态施工报告制度,严肃落实直线和属地管理责任,做到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开工、不开展安全培训交底不开工、现场监督监护不到位不开工
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客车、危化品车辆的视频监控系统等内容。运用GPS、视频监控等手段,严厉整治无证驾车、超速驾车、酒后驾车等十大不安全行为。加强长途车管理,实施长途车全程监控;严控跑私车,严格路单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将日常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中。
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消防知识宣传,重点要害部位实施“户籍化”管理。认真履行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备案、验收工作,杜绝未审批先施工、未验收投入使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2.2深化监督检查
健全监督机制。梳理监督检查流程,明确监督检查责任,构建横向联动、纵向垂直的监督检查格局;制定年度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将HSE监督融入业务流程和生产组织过程。各业务主管部门落实直线监督责任,及时开展本系统HSE监督检查和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
强化现场监督。各单位每天及时上报动态施工项目信息,尤其是高危作业井、城区施工井、基建项目、零星工程、重点工序和高风险工作等,各业务主管部门及时组织力量进行重点监控,重点施工监督率要达到100%。对修井作业施工现场每周覆盖监督检查两次,重点放在夜间生产和特殊时间段上。继续对大修队和注汽锅炉搬迁实行旁站式监督检查;对大修施工实行驻井监督检查。
2.3深化隐患排查与治理
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主题,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讨论、全员风险大排查”,结合季节变化,深入开展春季、雨季、冬季风险排查活动。对排查出的所有事故隐患,自下而上实行岗位、基层队站、科级生产单位、处四级监控,并健全隐患分级管理台帐。各单位能够自行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不能自行整改的隐患,上报相关部门协助整改。所有隐患必须明确监控程序、责任分工和监控人员,每月上报整改及监控情况。
3落实“三项严控”
3.1严控设计风险
按照“谁设计谁负责、谁审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二级以上井控风险井、重点井、起大直径工具井、复杂措施井、新工艺新技术实验井等施工设计环节安全环保管理,辨识安全环保风险,核准设计执行标准,完善防控措施,严格设计与施工安全环保交底;城区井和“三高井”施工必须落实审批制度。
3.2严控“四新”风险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使用新设备,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结合工艺流程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论证。对涉及防爆设施、特种设备、新化学药剂等试验项目,在规划方案、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中明确健康安全环境要求。“四新”建设项目,设计单位要在设计中编制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措施。“四新”采购、引进部门要组织使用单位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对作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掌握安全技术特性和防护措施。禁止引入不成熟或者威胁安全生产的“四新”项目,禁止使用未经安全性能论证的化学品。
3.3严控环境风险
严抓环境风险基础防控,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环境风险识别工作,依据风险等级,制定可靠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健全防控设施、管理内容、流程和检查标准。加强对注汽锅炉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控,确保废气达标排放;加强修井作业清污管理,油泥拉运实行定点、定线路,严格执行联单签字制度,有效控制二次污染;加强修井作业施工过程管理,认真执行“三铺一盖”,起下作业必须使用防污设施,大修残余泥浆现场堆放必须做防渗处理;加强运输罐车的监管,防止因闸门损坏或关闭不严出现渗漏,对罐车司机进行环保常识、法规教育,杜绝罐车违法排放污水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外部监管
信用风险是源于信用活动和交易对手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银行正处于内外交困的阶段。一方面入世后面临着外部的竞争,使银行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实力,如何在纷纭复杂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体制问题,造成了大量的坏账呆账,过高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影响银行正常运营的巨大障碍,并且也影响到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国外银行不断完善的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给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意义
1.信用风险内涵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一种最古老的风险。具体来说,信用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对手或债务发行人违约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来讲,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讲,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2.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它是运用一种管理工具和技术,对授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债务人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进行预测、监督和控制,通过贯彻执行银行发展战略,实现风险和收益配比最优化的过程。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和银行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通过现状调查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一般采取的是定性的方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完善,具体如下:
1.建立完善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以下方面优化内部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权份额,引导具有现代银行管理经验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优化董事会结构,真正发挥董事会的决策功能;构建有效的长期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2.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从评级标准、评级方法等基础环节人手,积极借鉴国外同行业先进的评级思想技术,并与国内同行业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开发评级参数,同时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对内部评定结果进行修正,增加评级结果的前瞻性,制定出一套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并能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内部评级体系。
3.建立信用风险基础数据库
信用风险量化模型需要诸如企业违约概率、违约贷款的回收率、评级转移矩阵等时间序列资料,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信用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数据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存在诸多问题。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落后,严重制约了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可以借鉴西欧部分国家的经验,国内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突破数据源的障碍。
4.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推行与改革风险经理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也在向客户和职能两个方向设计的矩阵型管理体制转变,但是改革还不到位,风险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较为严重,没有发挥矩阵型管理体制在进行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影响了我国风险经理制的推行效果。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才开始推行风险经理制,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都在推行风险经理制,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经理制与国外同业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职能风险经理从客户经理、业务风险经理中分离出来,培养自己的职能风险专家。
5.注重信用文化的建设
我国银行在控制风险时一般局限于将信用审批集中于高层或信用委员会。然而,银行全体成员都应具有风险意识,而且对银行的风险容忍度有共同的认识。这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因此,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并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三、结论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新理念的分析和学习,我们提出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相关建议,为今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由于国内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的薄弱性,健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以偏盖全,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切实将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以健全组织管理结构人事制度为手段,以开发实用性风险计量模型和方法为核心,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优化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