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技术创新

医学技术创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9 16:21: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技术创新

篇(1)

医疗卫生是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行业。技术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医疗质量建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医院竞争和发展的主要标志。要以创新思维为先导,拉动医疗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永续创新,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目标,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1]。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提升医疗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

1医学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含义

1.1医学技术创新的定义自1912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技术创新定义以来,厄特巴克、缪尔塞等经济学家不断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所谓技术创新,即“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应用到医学中,引进、改进或创造现有的医学理论或技术,并付诸于医疗技术活动,从而提升医疗质量的过程即医学技术创新。

1.2医学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依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分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人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技术创新理论既是技术创新也是理论创新。医学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在医学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实际医疗活动的过程。

2医学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对于医疗质量的作用

2.1引进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能够保证医疗质量引进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就是将院外成熟的技术创新理论成果引入到本院中,并应用于实践。优点在于可以快速缩短与先进医院的技术差距,医疗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缺点是缺乏超前能力,不能够进行改进和完善,依赖性较强,医疗质量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

2.2改进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能够提升医疗质量改进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是指引入成熟的技术创新理论后能够结合医院实际,进行再创新,再应用,是目前大多数医院采取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缩短技术差距,而且还能够与医院实际紧密结合,有的放矢,提升医疗质量,缺点是依赖性强,自主性不够。

2.3自主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能够跃升医疗质量这种模式对于医疗质量的作用是颠覆性的,通过自主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创造出一种优于先前的全新的技术方式,突出表现在不能治疗的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或者治疗方式变得更简单有效,这是医院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经过30年的创新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肠功能障碍”理论体系,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2010年,该研究成果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对于医疗质量的作用效果

3.1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要避免因为出现差错和事故等因素而给患者造成医源性伤害和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同时更要避免因为医疗措施采取不当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或者延缓了疾病的转归。创伤是34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如何有效控制原发损伤,并最低限度减少手术带来的继发损伤已成为创伤救治的关键。我院普通外科在国内首次提出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并成功应用到创伤救治、危重疾病的手术治疗等临床实践中,有效降低了创伤救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成功率[3]。

3.2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特性,即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应当对疾病具有治疗效果。我院率先在国内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到临床中,对患者疾病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实行有效、彻底的治疗,减少手术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4],以达到病人快速康复的目的,不断提高显效率、治愈率。例如,在腹部外科中,早期开展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患者结肠切除术后2~3d就可以康复出院[5]。

3.3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必须及时,以尽快消除或减轻患者痛苦。对医疗服务的时间要求,客观上由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急迫性所决定,具有紧急需求的患者应得到及时救治。医疗服务及时性的实现同时也为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我院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创新急救模式,设立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时间要求紧迫的疾病绿色通道,病人随到随诊,介入治疗及时参与,有效降低疾病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创新了ICU协作模式,全院ICU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危重病人能够及时收住,得到规范、有效治疗。创新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模式,血液净化随时随地能够实现,在救治批量重度中暑病员中,因及时应用连续性血液进化技术,所有病员全部康复并无一留有后遗症[6]。

4几点体会

4.1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医院技术创新的三个模式实际是一个连续积累的过程,一般经历从引进创新到改进创新,再到自主创新三种模式,层次逐渐增高。一般来说,一级医院由于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应该采取“拿来主义”,以引进创新为主;三级医院由于在资产规模、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等方面有较强的实力,现有技术创新基础较好,主要以自主创新为主;二级医院介于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一般采取改进创新模式。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应从医院实际出发,这样才有利于技术创新,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医疗质量。我院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全面建设正在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迈进,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在坚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将人才、技术优势重点放在自主技术创新上,放在医疗质量提高上,不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篇(2)

关键词:医药 产学研结合 产业技术升级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约750亿元,同比增长25%,居全国第三位;保健品总产值达300亿元,占全国近四成份额。作为广东省属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入贯彻“立足广东,服务广东”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多科性医科大学的技术创新和学科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办学特色,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服务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格局,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1 发挥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特色优势,把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大力发展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互补优势,在中药新药、健康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领域集中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致力解决医药产业技术升级中的关键问题,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学校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在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由于强大的产业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学校的认知力、创造力,生产力进一步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重大合作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共2100多项,获得研发经费近6亿元;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个研究机构先后获得国家CNAS认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0项,2008年获得广东省唯一的1项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5次入选国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闻,原创论文在影响因子高达51 296的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先后自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国家1类新药心脏微球超声造影剂和第一台国产x线刀等一批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拥有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五大学科领域分别获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 以中药新药创制和健康保健品研发为突破口,深化中西医结合,助推广东中医药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在中医药产业领域首开全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先河,“一体两环”办学模式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原国家教委曾专门派出调研组来校总结经验。学校曾先后创办了南方制药厂(三九集团前身),康臣制药厂、南方李锦记保健品有限公司,洁银牙膏药粉厂、东方药林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2004年,三九集团的“999”品牌以83.6亿元的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药品品牌榜首。

在中药新药创制领域,学校组织中西医药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的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颗粒等中药新药,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三九胃泰从1987年到1989年短短三年时间里,产值达3.5亿多元;正天丸投产以来累计产值10.65亿元,利税3.2亿元,尿毒清颗粒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治疗尿毒症的中药新药,给广大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葛根芩连微丸被国家列入首批中医急诊必备药。目前学校与侨鑫集团合作投资1亿元,加紧研发肝泰粉针剂、清风胶囊、益妇灵胶囊、颈锥舒颗粒,都梁软胶囊保、骨灵片、保肝宁胶囊等十几个中药新药品种,将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拳头产品。

在健康保健品研发领域,研制的无限极口服液系列产品,其品牌评估价值达80.83亿元,成为中国保健品第一品牌研制的参芪含片等系列保健品被选为军队特需专用保健品。目前,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健康保健品研发力度,先后推出了保健酒、益身元口服液、护甘宝口服液、中药美容护肤系列产品等,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近20个,为下一步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3 以大型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和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为龙头,深化理工医结合,助推广东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大力推进理工医交叉与融合,以工程技术为支撑点,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先后组建了医疗器械、医学图像、医学物理、医学电子工程、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理工医交叉学科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位,是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和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

以解决大型医疗器械产业化中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重点开展基础性通用核心部件和关键算法研究。研发了第一台国产“x线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功能化PACS系统,成果获得教育部发明一等奖,已在全国1 家大型医院推广使用: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磁共振系统T1加权成像的伪影问题”,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破解了磁共振国产化和产业化中的瓶颈问题。

以研发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售后服务方便的基础医疗器械为目标,先后研发了三维脑电地图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便携式x线机,心脏DSA减影系统、截瘫康复步行器,骨伤治疗仪、创伤急救系列器材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目前正在组织省内相关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开展康复与治疗设备关键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关键技术、生化检验仪器关键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与人工器官、医院信息化与远程会诊系统、应急与救援医学设备、手术仿真培训系统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可望给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批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4 推动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南方医科大学先后组建了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药用天然植物开发中心、医疗仪器研究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一批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为了能够把技术创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辐射到产业领域,先后与东方药林药业公司共同组建了“保健食品新功能与安全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和佳集团共同组建了“肿瘤治疗设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惠州九惠制药厂共同组建了“中药新制剂和剂型改革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一批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目前

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作为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目前在着手制定广东省“十二五”该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的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目前已发展了全省近40个医疗合作单位,涵盖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该中心结合基层医院创伤救治需求,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急救医疗器械和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大学科技园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广州和东莞松山湖建成2个园区,重点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研究公共平台、保健品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平台、代谢病药物及治疗研究中心,健康产业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技术、人才等扩散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孵化,有力带动了地方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

5 培养和引进中西医、理工医结合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与“本科生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与“定向培养”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同时,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2009年举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中,总分名列广东省高校第一名。培养的高质量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广泛青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3.89%,部分专业毕业生早早被企业预定一空。

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研发技术人员,从美国整体引进了创业领军人才惠宏襄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世界代谢病研究与应用最早最著名的单位美国UCLA胰腺病中心合作,结合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在东莞松山湖打造“国际代谢病研究与产业发展中心”,有望经过5年~6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相当规模的国家代谢病生物产业基地,年产值10亿元人民币。

学校多次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到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重点地区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邀请医药、保健品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到学校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交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使专家教授的科研工作进一步与市场需求接轨。积极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广东省各地市的医药、保健品、食品等行业的5。余家企业派驻了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建立了长期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6 下一步助推医药产业技术升级的主要举措

6.1 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历史契机,按照《纲要》指引和要求,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定位,发挥学校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联合攻关,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争当广东医学院校产学研结合排头兵和示范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为服务广东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2 拓展产学研结合空间,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发展空间,以南方医科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主阵地,做好发展规划与计划。选取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研发项目,配备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用一流技术和一流人才同地方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筹建园区;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延伸到广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广东医药产业科技辐射网。

6.3 面向珠三角产业升级,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完善生物芯片,反恐技术、创伤救治,生物信息学,免疫诊断技术,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关键技术等六个研究中心,在医药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破解关键技术难题j全力打造好新药筛选与评价技术、临床检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技术等三个共性技术基础条件平台,为医药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科研保障:实施生物医药、中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四个科技专项,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

6.4 多科性向理工科拓展,培育产业急需学科专业

坚定不移地走以医为主的多科性发展道路,根据广东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向理工科专业方向拓展力度,努力做到学科专业设置和市场零距离:精心准备,科学论证,适时开辟生物医学材料、医用设备制造、制药器械技术、医学光学技术、生物医学化工、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医药工业自动化等产业应用前景极强的专业领域,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高级研发人才和技术支撑。

6.5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

篇(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改善生活和生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实现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作为一类特殊商品,不仅是保证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对加入WT0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尽快培育、壮大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国家计委决定组织实施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下简称专项)。

一、专项的工作思路与原则

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必须以满足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把握好技术发展方向,突出产业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规模产业和大型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加快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产业化,大幅度提高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力。

(一)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利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长远发展的内在机制,择优支持、扶优扶强,促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二)加速有重大需求和技术基础的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产业化进程,特别是技术含量高、产品性能—价格比和疗效—成本比优良,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能满足大多数人医疗保健服务需要的重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产业化。

(三)突出自主创新、综合集成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相结合,加速形成和发展我国特色、优势技术领域,特别是在电生理检测分析、超声治疗、组织工程等发展前景大、带动性强、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领域,建设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我国具有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化系统集成能力的产业化基地。

(四)重视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鉴于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与人身健康有直接关系,在强调项目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求项目产品必须具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产品证书或生产批准文件。对于项目申报单位,除应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筹资等方面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生产企业许可证。

二、专项的主要目标

加快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引导、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促使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在2005年达到500—700亿元的产业规模,并保持年均10—15%的增长速度;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格局,促进4大类10大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特色产业领域;强化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形成产业技术持续创新机制,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三、专项支持的重点技术方向

(一)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装置,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康复和诊疗装置,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和急救装置,应用物理原理的新型肿瘤治疗技术和装置等。,

(二)社区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装备(以亚健康状态调控为核心),包括睡眠医学工程技术和装置,心脑血管系统功能检测技术和装置,便携式(电)生理检测装置,小型化生化检测装置,社区医学信息技术和系统等。

(三)医学影像技术和装备,包括技术含量高的常用医学影像装置,有限功能的小型化医学影像装置,手术中实时监控医学影像技术与装置等。

(四)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器件(构件)及其制备工艺,组织工程和生物人工器官,生物微系统技术(床旁生化检测技术、介入式微型检测技术等)等。

四、专项实施的组织方式

(一)专项按照《国家计委、财政部印发关于组织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计高技[*]2433号)、《关于印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计科技[]2239号)及《国家计委关于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指导性意见》(计办高技[*]767号)的精神组织实施。

(二)专项将在项目主持部门申报的基础上,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专家评选,择优支持。

篇(4)

事实上,从2003年“中式卷烟”的概念被提出开始,中国烟草企业就已经选择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中国烟草企业的自主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无论是企业管理、体制沿革还是品牌建设,中国烟草行业都在谋划着引入创新思维。善创新者得天下,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

技术更新――抓住创新之本

在应对国际大晶牌香烟竞争上,中国烟草企业通过仓rj新,已经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办法。2003年4月,“中式卷烟”这―概念被提出,随后被正式确定为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方向。而“中式卷烟”就是指以烤烟型为主的有着中国特色的卷烟产品,“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是其主要特征。在发展“中式卷烟”的思路上,许多中国烟草企业选择了在烟丝中添加中草药的独特法门。

像南昌卷烟总厂的金圣香烟,就一直致力于在烟草中添加中草药。据该厂晶牌经理周小青介绍,南昌卷烟厂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共同开发在烟丝中添加中草药,降低香烟的危害性。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试验数据也表明这样的尝试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广东梅州卷烟厂的五叶神晶牌香烟也在烟丝中添加中草药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烟草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在资本上,中国烟草企业还无法与国外巨头抗衡。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产量上与万宝路这样的大晶牌对抗是看不到希望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有希望应对更激烈的竞争。

当然,中式卷烟有了差异化的功能还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曾表示“对晶牌营销而言,以情感价值联系客户的品牌终将大获全胜”。白沙、芙蓉王、金圣等品牌已在构筑与消费者进行隋感交流的平台,并已形成了一定的晶牌个性。而延续晶牌忠诚度已经成为―道难题。

品牌革命――打造创新之翼

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看来,技术创新和晶牌建设息息相关。在分析中国烟草行业的一次报告中,他就明确表态:“紧紧围绕培育10多个名优晶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力求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还要变成产品,要靠市场说话。优秀自主品牌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强势自主晶牌,就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单靠引进和模仿会永远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那些已经实现了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所面临的国际晶牌直接的冲击不同,虽然中国烟草行业依靠专卖政策,品牌在国内市场上还没有真正受到跨国公司晶牌的冲击,但是着眼今后国际竞争条件下的品牌竞争,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已是迫在眉睫。与国际知名晶牌相比,中国烟草产品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如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力和竞争力仍是今后工作的突出重点。院士朱尊权曾指出,“烟草科技以前是以模仿为主。从以模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培育大品牌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为支撑,否则晶牌规模越大,其风险性越大。中国烟草行业必须要以培育10多个重点名优品牌为目标,以技术力量的整合推动晶牌的整合,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式卷烟代表晶牌。

管理突围――夯实创新之基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晶牌建设,都必须依赖企业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烟草行业而言,管理创新更是企业能否再上一层楼的门槛。

烟草行业的技术设备不可谓不先进,资金实力不可谓不雄厚,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效果却与预期还有较大的差距。仅以发明专利为例,2000年~2004年烟草行业申请专利438项,其中仅88项是发明专利,占20.1%,而同期国外企事业单位申请中国烟草专利488项,其中469项是发明专利,比例高达96.1%。究其根源,科技成果与进步,是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链的最终产品,而只有优质的管理才能让创新生态链发挥出最佳效益。

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相对,反观行业自身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近年来行业技术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成本高、费用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不少企业效益增长还是建立在简单地调高结构、片面地追求增加产量、盲目地扩大经营差率上,配方成本、包装成本、经营管理费用水平居高不下,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行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只有管理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烟草行业才能夯实创新之基,在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费用上取得突破。

体制变革――搞活创新之源

随着卷烟市场逐步控制到位和产品结构不断拉升,依靠结构和总量的持续提高与扩张维持行业发展的余地已经不大。要在较高的税利水平上实现持续增长,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曾长转变。

而中国烟草行业也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全面的自主创新必须要重新建立一个更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随着FCTC(《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英文名称的缩写)在我国正式启动,烟草产业的发展空间将受到更大的制约,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需要行业更加重视产品的技术创新,加强减害降焦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卷烟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危害,体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篇(5)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苏钢强介绍,为期四天的展览,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和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医疗服务能力、规模和服务特色、对外交流合作成果以及中药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感受中医药“治未病”和健康保障等特色服务。

“KY3H健康保障服务”独树一帜

苏司长特意介绍了“KY3H健康保障服务”――中医特色健康保障之路上的新模式。“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人以健康为本,健康以体质为本,体质以‘形神’为本,健康以保障模式为基础”,倡导“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以健康文化为基础,健康管理为核心,健康保险为保障,结合具有经济补偿承诺和健康服务承诺的健康保险,探索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个体化诊疗范式和健康保障模式。这也正契合于《黄帝内经》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随后,记者来到中国中医药展的中医药体验区“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展区,看到展区挤满了体验者和参观者,人们排起了长队,等候通过“KY3H―五脏相音辨识检测系统”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人们用体质检测和健康评估仪现场体检;并依据健康状况,得出个性化的医疗保健建议,体验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最新成果。

应对医疗危机的治未病模式

21世纪全球医疗危机,三重疾病谱――传染病(如SARS)、慢病(如癌症)、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时时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慢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70%,中国每天2万人以上死于慢病,未来10年,慢病死亡人数增长率全球为17%、中国为19%。1998年WHO指出: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已经成为全球性医疗危机,美国到2028年也无钱维持其医疗保健体系运转。

对于医疗危机的根源,1996年WHO的GOM小组指出:“在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目的和生物医学模式”。专家建议,医学目的应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而“治未病”是针对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在病前、病中、病后三个阶段中,预防疾病“生、成、发、传、复”五个风险因素所组成的风险,发生、发展和变化,正契合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KY3H健康保障服务”就是基于这种治未病理念形成的。

KY3H提供“治未病”理念落地的途径

据苏司长介绍,“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项目中“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及其实施模式”,对“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专家论证认为,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健康文化“三位一体”健康保障新模式(KY3H模式),提出了健康风险管理新思路,即防病前、病中、病后之病,并在“知己”的基础上指导、协助就医。

它以传统中医学和养生学为主,融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等,提出了以中医体质和身心整体功能状态有机结合的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干预、评估的方法学体系;对健康状态风险和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人面临的健康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提出了“三种人”、“八类健康状态”、“六个健康风险因素”和“五个管理方法要素”。

这一模式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个体人健康信息的智能系统为支撑,个性化全程健康管理与被保险人疾病损失的事后补偿相结合,实现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健康管理技术与健康文化传播结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工程科学的方法在健康保障服务领域的成功应用。

“KY3H健康保障服务”五个创新

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健康标的的创新,从而带动了保险标的的创新,从保“病有所医”变为个性化全程服务,这种转变必然会推动亚健康状态干预等的研究,带动一系列创新。

第二,是技术的创新。必须推动技术创新,中医“治未病”优势的实现是需要研究推动和技术创新的。

第三,防治理念的创新。传染性疾病必须预防,而非传染性疾病也同样要预防,两者同等重要。

篇(6)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73-01

创新(Innovation)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原意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达到创新的目的的原则是改善人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进而对社会的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产生根本性的积极影响,促进社会的发展。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在1912年,哈佛大学的教授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这个概念引入了经济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就是指要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就是指市场的开辟;要素创新,也就是在生产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以及制度创新,也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和管理结构方面的创新。美国的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的概念引入管理的领域,形成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指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的一种行为。现在“创新”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扩展到了医学领域。

医学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重新认识、新的诊断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新的治疗方法的设计与研究,到临床应用的研究,是一系列科研活动的总和。因此,医学科研创新,存在于医学活动的各个领域,是促进医院诊疗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医学活动中的创新思路,它是开展医学创新活动的灵魂,对促进医院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基层医院的科研活动相对比较薄弱,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对促进医院科研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呢?本文就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进行述评。

1加强科研活动,培养信息时代意识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 医学科技信息在医学科研活动中所占份额愈来愈大。作为科研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步,科研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寻找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包括掌握医学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多种不同载体的医学信息资源,学会文献检索方法,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 并能够通过互联网检索和查找所需信息,利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信息等。 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准确的医学科技信息, 密切掌握科研动态, 进而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促进医院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 加强科研管理人员信息获取能力对于提高整体科研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2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首要因素。所谓创新人才,是指那些最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开拓性、奉献性、协作性、独立性、复合性、全面性的人才。创新人才具有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素质的形成既要靠坚实的专业知识,也要以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基础。坚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的创新,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然而,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知识,不涉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就会导致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从而影响研究者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及独创性,也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医院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除了专业基础知识以外的研究方法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知识,使研究人员容易受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启示,为医学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创新方法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奥秘之一。所谓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和别人不一样,而是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修养,具有力求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这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是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应用灵活多变的科学思维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充分应用各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包括科研设计方法、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等),力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达到科研目的。

4加强医院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21世纪将是一个革故鼎新的科技时代,医学创新是医院寻找发展契机,增强综合实力的动力和源泉。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提高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医院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定医院科研发展的合适培养人选,采用“送出去、迎进来”等方法,加强学历教育,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医务工作人员。其次,推行“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贯彻“重学历而不唯学历”和“重年资又不唯年资”用人方法,是合理应用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总之,没有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就没有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基层医院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提高和发展事业的主要途径,也是基层医院全面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曹凯军.论医学技术创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9):517-519.

[2]李恩.创新思维是医学科学研究的灵魂[J].疑难病杂志,2007,6(3):190-191.

[3]张华.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队伍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17(2):111-112.

篇(7)

内蒙古、辽宁、吉林、青海等蒙古族聚居地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水草肥美、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蒙古族人民长期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医药学并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防治风湿、心脑血管病、妇科、肝病、肾系疾病等类疾病的特效方法。蒙药品种多达2200余种,甘草、黄芪、麻黄、肉苁蓉等药材驰名中外。蒙医药学在实践中积累了近10000余种疗效显著的蒙药方剂,具有“生、猛、简、廉、绿色”的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显著疗效,是中医药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医药产品的消费理念和其他需求因素的变化,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品的消费市场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同时,由于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具有药食同源、毒副作用低、疗效确切等特点,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也为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专业蒙药生产企业6家,另有数家中药企业同时生产少量蒙药产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等地,其中内蒙古最多,有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最新的在2005年建设完成。从产出收益情况看,除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蒙药厂在2005年建设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尚未生产及产生效益外,其他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全年总产值不足2亿元;其中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1家,产值1000万元以下的1家;年利润过1000万元的1家。但是各家企业均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速度,行业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其中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近4年来保持了10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蒙医药治疗方面,内蒙古各个盟市及多数旗县、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都有蒙医医院,其他综合性医院中也多开设了蒙医科室,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蒙医药教学方面,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都开设了门类齐全、学科丰富的蒙医、药专业及课程,大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及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在两校中授课。两校均具备了蒙医药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资格。

蒙药研究方面,以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成为蒙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生力军;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代表的国内著名药学高等院校已与内蒙古有关蒙药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立了蒙医药研究所,专业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国药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等大专院校,也在人才储备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蒙药的发展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形势。

二、蒙医药产业的优势

虽然蒙医药的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发展的程度还很低,在全国的医药产业中只占据很小的市场份额,甚至与其他一些民族医药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蒙医药拥有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蒙古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蒙医药吸收了中医药、天竺医药、波斯医药等各民族医药的精华,加以融合与吸收,形成了独特、严谨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和用药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我国民族医药中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少数医药体系之一,这为蒙药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蒙医药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蒙医药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直到“十五”期间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研发机构的角度上说,2000年以前,蒙药产业几乎没有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机构仅限于各地的蒙医研究所及几所大学的研究力量,多年没有新产品推出,研发工作进展缓慢。2002年以后,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成立,极大地活跃了蒙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仅2004、2005两年申报的蒙药新技术、新品种获得国家SFDA受理就达37种,大大超过了其他研发机构获受理品种数量的总和,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了研发层次,同时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原通辽蒙医学院在联合了其他几所院校的基础上,在“十五”期间扩大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招生数量大大增加,专业类别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内蒙古医学院的中蒙医学院和药学院均开设蒙医药课程,学科门类不断健全,2004年刚刚投资改建了蒙药综合实验室,2005年又新建了蒙药教学楼,教学能力和实验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蒙药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的紧密合作,更是为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从生产的角度看,2000年前全部4家专业蒙药厂的年总产值仅4000多万元,产业规模非常小。2001年后,蒙药产业开始进入加速期,各个蒙药生产企业的年增长速度均超过30%,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更是达到了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2005年,几家蒙药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已经接近2亿元,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全国蒙药生产能力最大的金山蒙药厂也正式竣工,并于2005年底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蒙药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三)蒙医药已经得到了全国市场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从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新药研究是我国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蒙药属天然药物,疗效显著、毒副作用低,符合未来药物的研发方向和目前市场的需求,因此,蒙药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目前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并且在俄罗斯、日本、东欧等地也有很大的需求。在蒙古族聚居省区以外的北京、天津、武汉等省市也开设了蒙医医院,就诊患者非常多;蒙药的销售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市场的广泛认可,主要销售市场为长江以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创造出了“红城”“丹神”等一批蒙药知名品牌。蒙药产品“冠心七味片”更是在全国中药OTC市场销售中占有重要份额,证明了蒙药产品确切的疗效和市场对蒙药的认可。

(四)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政府将生物医药列为自治区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将蒙药列为重点支持的领域大力扶持。2001年,成立了“内蒙古生物技术和中蒙药产业化科技开发领导小组”,由自治区主席亲自牵头,办公室设在科技厅,全面领导和协调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同时,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蒙药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蒙药产业的发展。

(五)蒙医药产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内蒙古及其他蒙古族聚居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蒙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蒙医药已逐步成为所处地区的支柱产业。蒙药材种植基地对于解决当地的土地使用及农牧民脱贫致富问题,蒙药研发对于提升当地的医药文化水平问题,生产型企业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以及由于各个企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外部资金等,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蒙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蒙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从事本领域工作的人才缺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不能继承就更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目前主要是缺乏资金及人力的投入,使得此项研究工作举步维艰,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在蒙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由于缺乏蒙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骨干人才和在国内及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影响了蒙医药的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非常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行业技术、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到位,在理论基础方面尚存在着一些学术争论与技术空白,这就造成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也不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这就在根本上限制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先进分析技术利用不够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始的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蒙医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蒙医药的科研基础良好,研发人才层次、研发机构数量、在研品种类别等方面都不缺乏,但是由于蒙药地区跨东西范围极广,又分处几个省区,文化背景及地区差异较大,导致了蒙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一个机构最大限度地集约蒙药资源,引导其有序发展,形成合力。

(六)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蒙医药产业的历史也很长,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蒙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计划的总体思路

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大力提升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制订目标,重点突破,以蒙药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战略联合,集成各方优势,利用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在高起点上促进蒙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化层次,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基础难题、填补蒙医药学术空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使蒙医药产业成为蒙医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亮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