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1: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活动的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分析是会计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务工作的角度看,会计分析在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界对会计分析理论相关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樊行健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分析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概念和相关理论,出版了《财务经济分析论纲》、《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等系列专著,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分析相关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本刊专此约请樊教授、张先治教授撰文介绍会计分析相关理论,以飨读者。
《会计原理》告诉我们,会计是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环节组成的。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与延伸,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的必要补充,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五条的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具有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其中会计核算与会计分析属于核算职能,会计检查属于监督职能。在此基础上,会计学科分别由专业会计核算(包括预算会计、企业会计等)、会计分析(经济活动分析、财务分析等)和会计检查(会计监督、审计学等)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会计分析以会计核算信息为起点,以研究会计核算信息的相关性为手段,并以此得出评价结论。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提供以会计报表为主要资料的经济信息,但它还只能认为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初始信息,因为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在大量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会计分析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研究评价,使它们成为对决策有用的高级信息。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是会计分析的基础,会计分析则是会计核算的继续与发展。
审计的结果是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表达意见。审计的基本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会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和故意或非故意的不规范处理。会计分析及其工具和技术是审计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错误和不规范处理对许多财务、经营和投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对这些关系的分析有时能够揭示出其潜在的内涵。会计分析作为审计程序的一个部分,其运用在审计初期阶段经常最为有效,因为它经常能显示发生重大差错的环节,而这些环节通常正是审计希望予以特别关注的地方。而在审计的完成阶段,这些工具又能对会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后的检查。同时,这一分析也能迫使审计工作者依据经济和行业情况理解企业的经营及其经营业绩。总之,会计分析作为一个基本的审计工具是非常有用的。
由此可见,会计分析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准则的出台与实施,会计核算(表现为狭义的会计学)、会计检查(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唯独会计分析的改革与发展却踌躇不前,其学科建设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长期以来由会计原理、部门会计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企业财务组成,曾经称之为“老四门”,后来增加了审计学,则改称为“新五门”。
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会计分析的延伸,当时在我国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运用中受到了高教师生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2年起,我们学习前苏联经济活动分析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并在国营厂矿中结合具体情况,广泛地开展了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很快在改善和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与保证全面均衡地完成国家计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重工业部所属部分生产企业从1954年开始推行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的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后则在各企业全面推广,并且已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例如重工业部某局在1955年召开了所属某厂的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检查分析了该厂1954年的经营工作情况。从报表数字看,该厂工作是有成绩的,已经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但是经过会议的分析对比,特别是与同类企业比较,发现该厂许多经济技术指标不是先进的,并指出了该厂消耗定额高、产品成本高、生产损失大、劳动生产率低、资金周转慢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促使该厂在会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工作很快得到改进。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我国高校很早就开展了经济活动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我国出版的第一本经济活动分析方面的教材是1952年由王立才同志翻译的前苏联沙洛莫维奇所著《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活动分析”课程。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教材,此书参照前苏联经济活动分析的成果,结合我国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理论总结,对于形成我国自己的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发展我国经济活动分析教学科研工作,和指导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实务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全国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的财政部正式组织财经院校的专家学者统一编写经济活动分析教材的工作是从1980年开始的。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共三次组织教材编写组集体编写、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第四次统一组织编写经济活动分析教材是在1994年,当时在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范围内采取招标方式征集编写组成员,笔者当时作为湖南财经学院的教师认真撰写了标书参与投标,经专家匿名评审,有幸中标。此时正逢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后,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内容亟待更新。因此,财政部统一组织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工作暂时中止,其中也包括笔者中标的《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教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高校会计学科体系改革出现了新局面。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由于其传统的理论与实务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分析方法单调等弊病,因此,也成为了改革中讨论的热点。许多高校认为经济活动分析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太多的联系,于是在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中取消了该课程。至此,会计分析作为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继续存在与发展遇到了危机。
众所周知,溯源于会计分析的经济活动分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管理中的计划、核算、分析三个环节之一,经济活动分析在总结经验、挖掘潜力的基础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要求企业在经济大潮中洞察秋毫,知已知彼,因此,一刻也不能离开经济活动分析。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为企业自身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服务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时代,它还必须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需要。在这方面,俄罗斯高校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前苏联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号定名的。有关会计方面的专业有“1737会计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专业”,“1739检查与监督专业”。前苏联高校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时即已开始,他们在专业设置上一直主张宽口径、厚基础,为了加强会计的监督作用,将“1737专业”与“1739专业”合并为“0608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与监督”专业。前苏联解体后,“检查与监督”课程被“审计学”课程所取代,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遂将会计专业正式编号定名为“0605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与审计”,全面反映了会计学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容,体现了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受到学校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俄罗斯会计学界一贯重视经济活动分析的理论与实务,在其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中仍将此内容保留并予以更新改造,这也是俄罗斯会计专业教育的传统特色。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们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这本来可以作为一个改革创新经济活动分析和巩固发展会计分析学科地位的良好契机。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财务分析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开设的,对会计学专业来说,或者将其只列作一门选修课,或者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列一章财务分析的内容。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探讨的。一是财务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从实质上都来源于会计分析;二是经济活动分析包含财务分析,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分析,对于探索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是非常有意义的。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始于19世纪的美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从一开始就是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今天,当经济活动分析的继续发展遇到困难时,我国会计界自然就注重对财务分析的研究与应用。我们认为,这不是对经济活动分析的否定,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即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分析,以更新改造经济活动分析的传统内容。在西方国家会计界,有着较为完整的财务分析理论,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们是以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为研究背景的,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照抄照搬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西方国家的财务分析也存在体系混乱等问题,受其影响,国内出版的财务分析教材的体系也是多种多样,各自为政,很难规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分析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包括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等三部分,其优点是内容全面,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展开分析,其缺点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离的,是一种重点不突出的板块式结构,财务分析则主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展开分析,其内容包括以偿债能力分析为主的财务状况分析和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主的财务成果分析,它的长处是突出了财务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这是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不足之处是没有与生产经营过程相联系,不能对财务指标作因素分析。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相结合,在探讨新学科体系的内容框架时,应将上述二者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三大部分内容,实质上是变板块式结构为逻辑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主角地位。为了体现以财务分析为中心,此时拟将二者合并称作“财务经济分析”。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会计监督 经济活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24-01
习惯上称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在我国会计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本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把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作为会计两项重要职能。
1 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核算职能
在研究会计核算职能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内容上刊,不能把会计核算职能单纯的理解维记账与算账,把会计看成是单纯的描述性工资,即记录、分类、计算、综合等一系列手段。提供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活动及其结果的会计资料,包括:文字、数字—— 主要是数字—— 资料,而对这种反映的要求和内容,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而在不断前进变化,它由简单的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的把收支、支付等记载下来”。这种反映资料向包括完整、全面、系统的指导体系发展。作为观念总结的核算本身蕴含着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比较、预测等任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便上升维管理阶层,也就是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它不仅指对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聚财、用财、生财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的管理,而且还包括由于资金的变化而引起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处理和协调,如企业与国家财政、税收机关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单位,与用户等之间的关系,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企业与投资者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职工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管理职能,如计划职能,通过制定并执行财务收支计划莱规划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组织职能,通过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合理使用、调度资金,及时筹集供应资金,保证企业生财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挥职能,通过对资金调度来平衡整个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决定哪些业务可以进行,哪些不可以进行,以及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范围、时间及规模等;协调与控制职能,通过价格形式莱协调、控制各项业务活动,使之按照预定的计划有顺序、分层次的进行,所以,有人不无夸张的说:好的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专业的会计人员,而应是优秀的企业家,是“艺术家”,是帅才。
其次,从时间上看,核算职能应包含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即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一,会计要记录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提供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第二,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及时控制经济活动的进程;第三,要根据历史记录加以分析、整理,转换成新的经济信息。由此可见,核算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会计核算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所记录、计量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有些经济现象其规律性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还无法用科学方法去计量和描述,为了使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对会计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定,这种判断和假定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价与币值稳定。
2 会计的另一职能是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也就是预测、控制、分析和检查,这些都是监督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的,为了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进行会计监督。
加强经济监督是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监督,这是会计固有的职能。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资料的需要,监督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逐渐的扩展。监督职能一般含有监督、控制、参与决策等环节。
会计的监督职能,一方面铜鼓乖哦凭证等有关会计资料的审核进行事前监督、审查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活动内容是否合法、合理、真实可靠,是否符合财政制度和财经法纪的规定:通过事前监督,以及时发现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以避免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还要对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及其有关资料加以检查和分析,进行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通过事中、事后监督,可以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贪污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确保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正常进行。
会计的监督职能,不仅指对会计信息进行识别与检查,以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在国际的法律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还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其目的在于通过监督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即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3 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会计监督 联系 区别
随着我国市场的经济发展,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有着重要的关系,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节省会计监督成本,并扩大企业的会计监督收益。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企业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企业的管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没有内部审计企业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以及会计监督就非常的重要。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
内部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主要是指通过审计、督促和监察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运行。审计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审计监察,通过审计来了解被审查单位的经济活动,然后给出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
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单位或者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的提高,因此,内部审计是单位或者部门经营的监督者,同时也是单位或者部门管理的咨询者。内部审计的服务主要特征为内向性。内部审计的进行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来进行的,是只向本单位的领导负责的。
内部审计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独立的进行,要独立的评价部门和单位以及单位和部门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活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是单位的机构,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是单位的员工,这样会让内部审计的工作独立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都可能让内部审计的独立受到影响。
二、会计监督的相关内容
会计监督主要是会计机构和人员凭借授权的职权,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特定经济活动的主体来进行全方面的、持续的、综合的监督,来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的运作,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监督主要表现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另外是对会计本身的监督。
会计监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合理性。合理性主要是指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单位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会计监督要能及时的制止和监督。同时会计人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和完整,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有权拒绝。及时性。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控、预算和决策。单位有效的会计监督要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制止。这是其他的经济监督做不到的,会计监督可以较早的发现问题,并利用问题的解决来避免损失。综合性。会计监督是贯穿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从经济活动的计划到实施,从资金使用到利益的分配都需要到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全面的,例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税收、物价等都是反映在会计工作中的。相对于其他的监督活动,会计监督涉及面更加综合和全面。双重性。会计工作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作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并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因此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具有双重性。
三、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具有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监督的工具。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但是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主要为通过监督和执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法规,来维护法律和保护财务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其次,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内容上有相似性。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内部审计是按照制度和法规来进行的,一般为定期的和不定期的,通过查账以及检查会计的工作来进行的。会计监督的内容同样是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程序,在日常工作中来进行的,因此,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
再者,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互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职能为监督,监督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合法性,监督的范围是包括财务会计活动的。内部审计能否正常的发挥作用是依据会计核算及时和准确的。另外,财会部门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做好会计监督,也是依赖内部审计来进行的。因此,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是互为基础,都不能缺少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首先表现为业务内容和地位的不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内部独立的机构,在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对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的。内部审计不参与核算,也不管理财务,是相对公正和独立的部门。会计监督是和单位资金运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会计分析、监察和核算。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其次,监督对象不同。会计监督的对象主要是结合日常的工作来进行,主要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而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更加广泛,是独立于单位经济活动之外的部门,是高层次的监督,也是对会计监督的再一次监督。最后,监督方法不同。会计监督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日常的会计工作来进行,对不合法、不真实的收支拒绝,对不完善的凭据不报销等来进行的监督,是更为直接的监督,而且没有相应的系统程序。而审计监督是相对间接的监督,也是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审计工作: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长期的审计计划,在过程中一般是先听取单位负责人的介绍,然后集中资料来进行监督,并向单位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最后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在由单位的负责人批准后下达决定,被审计单位是必须要执行的。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是经济监督体系中不能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两者之间各有特点,同时在经济监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要重视经济监督对企业单位的作用,让两者较好的结合来为单位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经济学;发展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329-02
一、对音乐经济活动的探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效益。音乐经济活动就是音乐活动领域中的经济行为,它包括音乐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储存、消费过程。
音乐经济活动的核心是音乐商品。音乐商品就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 具有有形或无形效用的音乐文化产品。根据音乐满足人们需要的方式将音乐商品基本划分三类:
1.音乐文化型商品,如MP3、唱片、音乐书刊、音乐贺卡、音乐文物、音乐软件、相关的音响器材、乐器等。
2.音乐体验型商品,如音乐表演有偿演出、音乐作品有偿创作、音乐广播和电视频道的点歌服务。
3.音乐附属型商品,如商场、公园餐厅、茶馆的背景音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
这些音乐经济活动都充分利用了新技术手段,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的表现能力。“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必然使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产生更大的消费需求,这些都将促使音乐经济活动的大力发展,音乐商品的需求也将渐趋明显。
二、音乐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经济学以音乐产业链为导向,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及经济价值。在目前传统的音乐产业链中(如图1所示),明显可以看到存在以下问题:
1.音乐商品单一化。音乐商品作为音乐经济活动的核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音乐产业链上音乐商品比较单一,并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音乐商品管理体系不健全。音乐产业链中各机构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掣肘的管理体制仍然制约着中国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
3.音乐商品重复内容过多。目前,中国音乐经济活动中音乐商品大多反映的内容局限于很窄的领域,对于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众文化的音乐商品仍不多见。
4.音乐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并未显现。音乐经济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而忽略了社会效益,这就是目前音乐经济学呈现出畸形发展,使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群众逐渐脱节。
三、音乐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大力发展公益性音乐经济活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但中国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还很明显,音乐经济活动更应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2.创新音乐经济活动政策。创新音乐经济活动的政策,制定积极的音乐经济政策,逐步建立与世界普世规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根本国情的音乐经济政策系统。积极调整音乐经济结构,推动音乐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础。
3.提升音乐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音乐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音乐经济活动需要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鉴赏力的不断增强,对音乐商品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也从客观上促使音乐经济活动的创新,因此必须制定创新战略,推动音乐经济活动的蓬勃迅猛发展。
4.创新音乐经济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人是音乐产业链中最具活力的一环。面对音乐经济活动中人才短缺的难题,音乐经济活动应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针,一边着手引进,一边自己培养。我们应该在高校中开设音乐经济、音乐管理和娱乐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培养高层次、多领域的音乐专业人才。还应该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更多的音乐产业论坛,为音乐创作和音乐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
5.规范音乐经济市场。大力保护中国的音乐市场,积极协调音乐与经济的关系。必须合理利用知识产权,尤其是加强网络音乐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中国网络音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网络音乐商业模式开始建立,网络音乐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还要坚持促进技术进步与合理可控地利用技术相结合,技术发展对音乐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趋利避害,加强管理。既要发展新兴的网络音乐,也要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音乐产业。
参考文献:
[1] 徐羽中.对音乐经济活动研究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5):62-63.
“茶叶”,就物质方面来说,饮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对身体的益处早已被世 人所肯定。因此,茶叶才能和咖啡、可可成为世界上的三大饮料。然而,这世界三大饮料之 中,唯独茶叶深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饮茶的意义不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 物质功能,更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出来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所带来的平和心 境、愉悦心情和充实的精神滋养。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韵味,还要喝它的文 化内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叶的活动中发展出“茶技”、“茶艺”、“茶道” ,而陶融成“茶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结果。
今天,一个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能只是拥有经营理论,认真做茶叶的买卖就可以,他 还必须要有茶叶的知识、茶具的概念、茶艺文化的涵养,举凡“选茗艺茶”、“鉴泉评水” 、“烹茶技术”、“茶具搭配”、“环境营造”、“茶艺体统”等等相关的知识,都需要俱 备有专业的修养。因此,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是“茶叶”的经营者,而应该是“茶业 ”的经营者。
茶业的经营范围,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茶叶经济;二是茶艺文化。因此,完整的茶业 必须是茶叶和茶艺文化同时经营才能成就事业。只有茶业才能带动茶叶经济的价值,也就是 说把茶叶赋予文化的诠释,才是茶业经营的茶叶的价值,茶叶高贵的经济价值也只有在茶业 的经营中才能彰显出来。所以,茶叶经济的发展是茶叶的生产销售和茶艺文化的推广,两方 一起进行的结果,这也才是茶业发展的方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艺文化的参与将是跛 脚的经济,是原始的经济,只是农产品买卖的经济,很难能发展成现代的经济。如果,茶叶 经济只是单纯的茶叶买卖,在二千年前就形成了,它的经济价值就是茶叶生产者将制造完成 的茶叶交由商家贩售,它的售价是生产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一般是达到以货易货的功能,满 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欲望而已。它的经济价值是:成本+利润(五分之三成本)=售价,这 种价值的算法一直是茶叶买卖的合理售价。但,当茶叶经济等于茶业时,那茶叶的价值就是 有相乘相加的效果了,它的价值计算是:成本+合理的利润+茶艺文化成本加减2,这时候的 茶叶已经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茶叶了,它是艺术的农产品茶叶,它是结合文化、休闲、保健、 生理需要和精神满足的产品。而茶艺文化的成本,一般是这样定的:2倍的茶叶进货成本=茶 艺文化成本。
因此,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至少具有四种地位: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四种地位
(一)、继承优良传统的地位
茶文化是传统的优美文化,而文化需要靠经济活动才能发展成优美的文化传承下来;另一方 面,茶叶经济也需要靠茶文化的支撑,才能有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 烂多彩,在唐朝陆羽所着的《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 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2)
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王褒的《僮约》记载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规条。可 见,二千年前就有茶叶经济活动。隋、唐以降,饮茶风尚更广为流行,陆羽《茶经》提升了 茶俗的文化层次,奠定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因此,陆羽被称为“茶神”,在茶叶经济活动 中成为行业的守护神。同时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 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 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饮茶之风大为盛行,必然引发茶叶经济活动的广阔活跃。
宋、元、明、清,以至于现在。由于,茶文化的代代相继传承,茶叶经济活动才能历久 不衰;属于茶文化的茶道、茶艺、茶技的光芒万丈,照耀着茶叶经济活动灿烂辉煌。
(二)、实现广而告之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不仅在于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所做的交易行为,更在于人们心灵的满足而 遂行茶叶买卖的活动。因此,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于茶艺文化的活动往往抱有更高的 兴趣,从唐、宋以来的斗茶比赛、茶歌、茶舞、茶诗、茶文等等文化活动,在在都吸引了人 们对茶的好感和遐想,这无非是茶文化广而告之地引导人们接近茶、喜爱茶的最好弘扬和宣 传。近年来,各地所举办的“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 评比会”、“茶王赛”、“茶艺电视大赛”等等,岂不是为茶叶经济活动热身吗?岂不是为 茶叶经济的活动广而告之吗?如果茶叶经济活动没有茶文化参与,是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的,也不容易把茶叶经济活动做大,不容易做出效益的。茶文化是为茶叶经济作先锋,茶叶 经济是为茶文化收战果的最好写照和最佳拍档,两者互相影响,茶叶经济为茶文化提供经济 基础,茶文化则是茶叶经济的最好广告。
(三)、诠释茶叶价值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中,茶文化对茶叶的诠释可提升茶叶的价值。茶文化借着赋予茶叶优 美动人的商品名称,透过高雅的茶叶冲泡品饮技艺,举办茶叶大赛,授予种种头衔,如:金 质奖、银质奖、茶王等等荣誉称号。以茶文化来诠释茶叶,得到文化诠释的茶叶在经济活动 中,必然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人们的兴趣和信任,茶叶的价值就从原有物质性的价值上, 提升到具有文化、精神意义的价值上,那它的价格必然可以增加到二倍以上,茶叶的经济效 益立刻就反映出来,所以,茶叶最后的真正价值是由茶文化诠释出来。经过成功的茶业经营 者概算出来,订定茶叶的价格是有一定的公式,茶叶售价应该是:售价=生产者成本+3/5生 产成本+2倍的生产成本正负2。明确的说法:茶叶零售价格=进货价格+3/5进货价格+茶文化 价格(2倍进货价格+-2)。
(四)、代表先进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茶文化发展和茶叶市场经济统一起来,进一 步的明确了先进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茶叶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也 唯有把推动先进茶文化的前进同茶叶经济发展全部结合起来,保证茶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 发展,才能创造性的推进茶叶经济活动的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日益精 致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中的茶叶经营活动,提供与时具 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两个作用
至于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具体效果,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茶叶经济 活动中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演出,虽然有最传统的,但也可以有最现代的 舞台,歌舞、戏曲、民俗、杂技、茶艺、茶技操演等等多种形式的、多种样貌的表演,这些 茶艺文化都能和茶叶经济相结合。在这些茶艺文化的表演中,不仅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的欲望,也能在活动中以茶会友,增长智识。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 有二方面的发挥:
(一)、发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相辅相成的作用。近年以来,各地纷纷举办各项有关茶叶经济的活动,举凡是“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无不加入茶文化的项目,如茶叶博览会,势必配合茶业论坛或茶文化研讨会;茶叶节或名茶比赛也要有茶文化的活动才能吸引人们。更有喧宾夺主以茶文化做为主角,茶叶经济活动为配角的活动,例如举办十多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轮流在各地举行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等。也有各地方主办的,例如:云南昆明、西双版纳、思茅。四川雅安。广西桂林、横县。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安溪、福安。广东广州。浙江杭州、新昌。江西庐山、婺源。安徽芜湖。湖南常德。河北赵县。河南信阳。山东济南。山西五台山。陕西西安。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以地方性的形式办,也有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方式举办,10多年来,经济效益明显的发挥出来。不但,中国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区,也是如此。这些有关茶的活动,无不以茶文化搭台、茶经济唱戏,一搭一唱的演出,一场比一场的演得起劲,一地比一地办得规模大,活动内容都包含茶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演唱;至于茶诗、茶文吟诵和茶书法、茶对联,茶技、茶术,纷纷出笼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应有尽有,茶叶经济就藉此竞相展开积极的活动,各茶厂、茶叶公司、茶庄、茶行所安排的摊位拥挤,商务洽谈、零售叫卖,有关茶的周边商品也不落人后,茶壶、茶桌、根雕、茶器、挂饰、茶叶包装、保健茶等等琳琅满目,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人士都来展场、各取所需。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辅相成的活动,造就了今天茶叶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开拓了茶叶市场的新天地。
(二)、发挥了“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美化人生,善化社会,文化世界,以茶结缘,广交天下朋友,茶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与了解,把平淡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具有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的高雅生活上。而茶可入道,这种以茶为生活的方向,为生活的道路的观念,把茶导入为生活的一部分,“茶是社会的君子”、“茶是良师益友”,在茶人互相鼓励、交流的影响下,让生活中有茶,可以广结善缘,结交高人、雅士的风气,促使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不一定是为了买茶而来的朋友,往往超过经营茶叶的人。因而,茶叶经济能在公平、和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进行活动。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三个代表意义
茶文化本来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并不表示停留在久远的年代里,它可以运用各种媒体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可以让广阔的大众分享茶文化的美,透过茶叶经济活动,将茶文化的美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中,传播到每一个家庭里。
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前进的文化才是灿烂的、恒久传承的文化。理所当然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要应用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发展上,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有三个意义,也就是三个代表的意义。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东方,而东方文化的精华是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达的时代也是代表着中华文化辉煌的时代,中华文化辉煌的时候,世界文化就灿烂。因此,茶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龙头,引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带动人民生活的方式和素养无论有形、无形方面的丰富和提升。于是,茶文化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茶文化也就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为生活,生活为生产。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生活的发展,茶叶是古老的产业也是传统的产业,在农业社会时期,茶叶的生产力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了。之后,制茶工业的出现,也是社会工业化的代表之一,制茶工业是产业工业化的先导。早期的生产力靠大量的劳动力来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是取得大量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生产继续发展的结果,资本的集中控制了技术,有资本就有了技术,技术密集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时至今日,技术密集已经不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法宝;而是需要靠知识密集来赢得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物科技逐渐应用在茶叶生产上,这是很实际的项目。文化和产业相辅相成,茶业的生产力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久以来,广大人民的开门七件事,即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直是广大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即使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广大人民重视的生活品味,也是离不开“琴棋书画诗酒茶”。广大人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始终都离不开茶文化,也就是说茶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必须根据这三个代表才不会走偏锋,茶业发展才可恢宏,才可大可久的继续传承发展下去。茶艺文化的推动,以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使命;制茶工业的发展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要求;茶叶的市场流通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是一体的两面的关系,期许我们中华茶人都能做到这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中华茶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中华茶业更为辉煌的成果。
四、结论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茶叶经济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论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还是说“茶叶经济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都离不开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谈茶文化不能没有茶叶经济,谈茶叶经济不能不说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相提并论是中国茶业的特色,也是茶业发展的不二法门。お
注释:
1研究区域概况及经济活动发展历史
绥棱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绥棱县境内,地处东经127°37′~128°21′,北纬47°26′~48°6′。森林覆被率80%,森林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小兴安岭亚区。主要森林类型是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山产品较为丰富。地下有铁、煤、大理石、白云石、高岭土、铝、锌、金等矿产。施业区面积21.48万hm2,人口4.8万人。
绥棱林区始采于1902年,1918—1924年,开始官办采伐。1938—1945年,日本对该林区进行掠夺式采伐。1957年开始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其中,1962—1966年是营林事业兴旺时期。1995年开始封山育林。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九五”前,支柱产业是林产工业;“十五”已调整过渡为多种经营的产业建设。
2经济活动变化分析
2.1森林采伐与更新造林数量的年际变化及影响
林木资源的利用上从1949—1975年,一直处于采伐面积超过更新造林面积的生产状态。由于多年的森林面积负增长,使得林区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随着生态格局的变化,林间栖息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逐渐向森林深处退让,其种群数量也逐年减少。
1976年开始,更新造林面积超过采伐面积,并且1995年开始实行“封山育林”工程(图2),由此森林面积开始稳步上升,但是人工林的生态功能远低于天然林。人工林品种单一,很少进行多树种合理配置,易发病虫害,且蔓延速度快。树木成材周期长,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选择。人工林内生境单一,林下植物的数量和种类均少于同等面积的天然林。
继封山育林措施之后,1998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开展了公益林建设,1999年又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使得林地最大限度地用于树木生长。森林覆被率达到了80%。林业生产已由单一的木材生产向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多元结构转化,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的生态功能逐年恢复,观赏价值、旅游潜力进一步提高。
2.2经济活动内容变化
随着林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林区经济活动内容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九五”期间,支柱产业由林产工业向多种经营转变。木材生产从单一的原木采伐为主,向木材深加工转变过渡。出现了生产根雕、树雕、人造板、木片、卫生筷等林区经济活动。在“十五”期间,多种经营项目不断增加,如食用菌、药用菌、山野果、山野药、花卉等林副特产栽培种植;绿色食品的培植和加工、天然矿泉饮品系列开发;野生动物驯养、家禽畜及各类经济动物的饲养繁殖等。这些经济活动对推动林区经济发展、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也为林区生态恢复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3经济活动对林区资源的影响
在林产工业为支柱的发展阶段,采伐、抚育、人工造林等经济活动对森林资源及绥棱林区区域内的动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都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导致森林质量下降;密林变疏林;混交林变纯林;有林变无林;复层林变单层林。珍贵大径材已不多见,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御灾害能力下降,病虫害频繁发生。从经济活动转向多种经营后,随着生产场地的转移和经营内容的转变,森林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并得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物种丰度和多度明显增大,资源质量有所提高。
3建议
3.1科技兴林,提高资源效率
林区的发展,科学技术是基础。对木材产品的深加工、林下产品的潜力开发、药用植物的规模生产和利用以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等都需要科学、长远的规划。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尽可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林区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内,可利用资源种类和数量较多。如何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并获得经济收益,是林区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快科技步伐,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并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3.2减少干扰,注重生态建设
人为干扰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即可以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浪费和生态干扰。如绥棱林业局山上林场所,板杖子已被榆树等绿篱墙取代。既节约了木材资源,又达到了生态美观。如今林区很多家庭已用煤替代木质燃料,减少了对薪炭林的需求。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收入途径,提供就业机会,逐步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减少干扰和提高森林质量,维护森林健康。
综合分析报告结构格式
综合分析报告的格式通常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较完整的标题应写明被分析单位名称、分析时期、分析内容和文种,如《华林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有的标题只具备其中的一两项要素,如《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执行情况分析报告》。
(2)正文
1)导言。导言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开头部分。它的写法主要是简明扼要地陈述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提出存在问题、指出分析的必要性和目的。也有的前言从介绍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出发,以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2)分析。这是综合分析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对有关数据进行运算推导,对各项经济指标做逐项的分析,对影响经济指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既分析经济活动的成效和经验,又找出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然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得出结论。
以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写作为例,应首先分别列出总产值、产品质量、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利润、资金、成本等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数据),通过同计划指标的对比百分数、同上期指标相比的百分数,来表明各项指标完成的好坏。然后分别分析生产、成本、销售、资金运用等重点指标对总产值、总利润的影响程度,再分析各指标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问题 原因。
主体部分运用数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数据表格相对集中,先列出表格和主要数据,然后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另一种是边列举数据边分析评价,最后再附列完整表格给予总的评价,得出总的结论。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一定要充分运用准确的数据,结合文字加以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可信,更能说服人。
3)建议。结尾部分主要是在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即针对主体部分分析的种种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措施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