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数学教育学概论

中学数学教育学概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9 16:21: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数学教育学概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数学教育学概论

篇(1)

查看更多《数学教育学报》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

       数学教育概论

        (1)中国数学教育的当代研究 喻平 徐斌艳

        (8)探析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及本质 常春艳 涂荣豹

        (11)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及特征 温建红

        (16)关注班级全体的有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 葛军

        (20)弗赖登塔尔的hpm思想及其教学启示 蒲淑萍 汪晓勤

        调查与实验

        (25)上海高中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 吴颖康 李凌

        (29)准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调查研究 黄友初

        (32)架起数学史成为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桥梁 龚运勤 唐振球

        (36)数学教师能力获得途径的调查研究 刘燚

        无

        (39)《新大众数学意义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整体设计研究》年度研讨会征文 无

        调查与实验

        (40)高二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交互的调查研究 聂东明

        (44)手持技术与高中函数教学整合研究 陈兆华 梁亚鹏

        比较数学教育

        (48)追寻优质的数学教育——一所综合了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美国高中学校简介 王兆云

        (51)中英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以英国aqa考试委员会与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平面向量为例 王奋平

        (56)美国sat数学考试述评与启示 张紫茵 马小刚

        (59)基于实践的高中微积分课程比较研究 马峰

        争鸣与评论

        (64)微型分析:理解和分析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的新理路——以“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比较分析为例 张定强 胡俊林 曹春艳

        (68)试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数学方向为例 曾小平 郜舒竹 王智秋

        (74)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 戴风明

        数学教育改革

        (78)网络环境下数学建模过程的系统模式探究 罗奇 唐干武 周莹

        (82)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分析 王宽明 夏小刚

        (86)复变函数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应用的思考与实践 曹月波 吴昭君 田宏根

        (89)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伏春玲 冯秀芳 董建德

        (93)超级画板在提高数学师范生教师素质中的应用 侯小华 范永顺 刘芳

        会议纪要

        (i0001)《数学教育学报》第二届副董事长、副主编(扩大)会议纪要 周学智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思考;数学精神

1 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提倡“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使得数学教学方式将从本质上发生改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转变为“再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数学课程中,应该设立一系列具有探究性、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尽一切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新课标还指出:“中学数学课程应多设置一些自主学习探究性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1]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高度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不但学到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对概念与结论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领悟其思想方法。同时在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深刻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推理及论证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学习信息等能力 [1]。而数学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恰好提供如此的机会: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引进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数学知识,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2 数学实验教学理论分析

数学实验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有利于观察的数学对象,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数学实践活动,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让学生借助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的数量化特性进行观察、测试、仿真等,并自主进行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数学教学活动[2]。与物理、化学实验相比,数学实验不但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思维量大是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数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对数学进行研究,增强“做数学”的能力。数学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从本质上改变数学学习的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试图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激发其创造力。数学实验活动以数学知识为背景,创设数学实验情境,提供自主探索的实践空间,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深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得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3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3.1 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具有抽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将数学理念“直观”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理念的本质,掌握数学理念的变形与发展。比如“平行线的特征”在教材中给出的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由此教师可以对该数学理念设置为这样的情境:你可以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并对你的折法进行介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没有得到答案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指导,最后通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当学生折出一条直线截这两条平行直线,这时与教材上所描述的三线八角相同的基本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指导学生分别对三线八角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进行量测,也可以剪下其中的一个角,将剪下的角贴到与其同名的角上,观察其是否重合,从而使得两个角的关系得以验证,如此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轻松地理解了数学基本概念。

3.2 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能够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背景资料及数学定律等的发现过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数学的发展过程,对数学概念、定理的基本思想能够得到深刻领悟,增强数学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分析概念形成与总结论证公式、定理发现过程中,以及“做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3.3 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在数学实验教材中,不但重视培养学生对学习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数学实验室,其主要源于生活,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教材的指导,通过自主讨论、分析、归纳完成学习任务[7]。比如当学习了一些图形相关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些相关的数学模型,比如正方体、柱形体等模型;或要求学生设计方案并解决一些类似“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这样不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验机会,还能够使得学生充分体验到思维加工的过程,从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所学到数学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4 数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4.1 运用数学实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

授课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新知识引入时,能否激起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教师灵活地利用数学实验巧设问题,使得学生“疑中生趣”,从而展现出求知欲望。比如在进行“对数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问:世界最高山峰有多高?有的同学积极地回答:珠穆朗玛峰高8848m。然后教师拿出一张白纸说:一张白纸的厚度是0.083mm,将其对折3次其厚度仍不足1mm,现将其对折30次,估算一下其厚度?学生相互进行探讨,课堂气氛活跃。稍等片刻后,教师说:那能否计算出对折多少次能够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立即表露出惊讶,然后教师列式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照这个进行计算,其即麻烦又浪费时间,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那就是今天要讲的对数运算,那么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运用数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4.2 运用数学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数学教学并不是教师直接将数学概念、定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需要根据自身体验,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参与数学实验教学中,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例如:进行“圆锥侧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一组发放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和一个圆锥形的纸帽子。然后让学生试着将长方形的纸片折叠成圆锥形的帽子。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观察与试验,再让学生把圆锥形的纸帽子从中间剪开,学生会发现原来圆锥形的帽子是由扇形所折叠而成的,由扇形可以知道圆周角,那么已知圆锥形的母线长以及底面半径,那么扇形的圆心角又该如何计算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求知欲,然后教师将剪开得到扇形再折叠成圆锥形,然后再展成扇形,如此反复进行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对其进行引导,相互进行交流,对圆锥的母线长、底面周长与扇形的半径、弧长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圆锥底面周长等于扇形弧长。如此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推导圆周角的计算方法,从而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也迎刃而解。

4.3 运用数学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把数学教材中所要学习的概念、定理,一股脑地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而不是自主地去学习、归纳、联想和总结,从而导致学生依赖于教师与教材,一旦出现变化,学生将变得束手无策,如此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限制,无疑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相互合作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将多种思维能力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高。

5 总结

数学实验活动以数学知识为背景,创设数学实验情境,提供自主探索的实践空间,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深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得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精神及创造力,从而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深入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通过数学实验进行数学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参与数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从而使得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深入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傅海伦,贾冠军.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 曲长虹.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研究[J].中学数学,2006,2.

[4] 林光来.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6,5.

[5] 孙立博.浅谈中学数学实验[J].数学通讯,2005,9.

篇(3)

一、引言

目前,很多从事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仍然采用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因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校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要求,高校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课程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改革.近年来,有关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1-4],然而高校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比较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高师《数学分析》课程中微分概念探究教学为例,提出《数学分析》教学应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微分概念的教学探究实践与分析

Klausmeier指出概念是简化世界的类目,是将一系列物体、事件和思想进行分类的心智结构.概念是重要的,概念反应思想,但概念并不出思想,不是通过概念的变换产生思想的,相反,思想产生概念.[5]事实上,人类社会现有的数学概念都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劳动实践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6]因此,教师在微分概念教学过程中,应从微分概念知识起源中寻找切入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理情景,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抽象出微分的实质,自主构建微分概念,并感悟概念形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逐步培养自身的数学概括能力.

1.注重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体会概念形成过程.微分概念比较抽象,若教师直接引入,学生很难理解与接受,故可以结合微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来引入微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根据测量值来近似计算某些物理量,故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片段1:教师拿出三个正方形纸板如下图1所示,展示三个正方形纸板的面积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一:观察三个图形中面积增量主要取决于哪一部分?

问题二:思考当边长增量Δx0时,ΔS,200Δx,(Δx)三者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图形演示,创造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观察面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感官上的一种具体认知和判断.然后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朝着预设的教学目标方向进行思考,并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学生在讨论后给出答案:当边长增量Δx0,故有

显然,学生能够利用已学导数的概念来分析问题,但是对问题的理解缺乏方向性,没有刻画ΔS,200Δx,(Δx)三者关系,此时教师可以做进一步补充:

说明边长增量越来越小时,面积增量的实际值主要决定于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再借助高阶无穷小量可知

ΔS=200・Δx+ο(Δx)

从而使得微分概念的雏形自然而现.进而针对一般函数f(x),给出微分的一般定义形式

其中ο(Δx)是Δx的高阶无穷小量.

教学分析:好的教学情境的引入,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初步认知往往是具体的,并且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如下问题:我的理解方式与已有的概念是否存在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结论是否具有推广性?若不能推广,是否可通过修改条件实现结论的推广?等等.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会对已有的认知和理解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自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不断得以释放,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并逐步达到抽象思维的认知水平.

2.注重学生对概念深化理解,通过变练演编等方式巩固概念.王光明博士认为: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懂而不会的”现象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真正的理解[7].因此,当微分概念给出后,并不代表着学生能准确认识和理解概念,它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挖掘概念,解释概念,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分析:本题的解题过程充分展现用定义法验证函数在某点可微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在对微分概念讲解时要循序渐进,对问题的探究思路和角度要多元化,对教材例题要进行剖析和演编,同时还要给学生一些与例题类似或演编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微分概念的理解.

3.在概念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对例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发现新问题或新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波利亚在其著作《数学与猜想》中写道:“数学的创造过程是与任何其他知识的创造一样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先得推测证明的思路.”[8]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已有结论进行反思、归纳和论证,促使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并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片段3:教师请学生观察分析上述例题中给出的微分表达式的特征有哪些,并猜想在具备同样条件下的一般函数f(x)是否也有类似结论成立,若成立尝试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情推理和归纳证明的能力等,通过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给出答案:(1)微分都是一个常数与自变量增量的乘积的结构模型;(2)算例表明常数恰巧是函数在该点处的导数值;(3)由导数定义形式可推知

-f′(x)=ο(1)?圯Δy=f′(x)Δx+ο(Δx),

表明函数f(x)在点x可导一定可以推出f(x)在点x=x可微.

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进一步补充说明:一元函数可导一定可微,反之,可微也一定可导,证明如下

显然根据导数的定义可知A=f′(x).至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上述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可导与可微是等价的,同时也找到了判断函数在某点是否可微的另外一种重要方法,此方法比微分定义法更容易证明.

教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演练、搜集数据和观察对比分析,并借助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大胆猜想,提出假说,进而论证假设的真伪性.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不仅增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结构,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体验了数学创造的艰辛历程,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分析课程探究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1.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思维氛围.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因此,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应尽可能开展“情景―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设置一些能够与学生认知产生冲突的情境问题,将学生置身于探究未知问题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形成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课堂氛围.

2.开展探究教学活动要以教材为核心,做到循序渐进,问题解决方案多元化.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由于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学时又有限,所以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核心,重点突出基本概念与定理,并且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问题要适中,难度有层次性,能够形成问题链.问题提出循序渐进,能够体现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此外,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多元化,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寻找切入点,提出多种新颖的见解,进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多回顾与反思,形成新的认知水平.回顾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养成“回到概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发现数学问题及其解答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发现数学问题,方法和理论之间的广泛联系,有利于发现许多相关结果中的交汇点.[9]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多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反思与总结去改编,引申或者推广已有的问题和结论,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宁连华.数学探究教学设计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39-51.

[2]曾小平,汪秉彝,吕传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对数学探究学习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1):82-87.

[3]郭宗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5):41-44.

[4]徐章韬,梅全雄.论基于课堂教学的数学探究性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6):1-4.

[5]张楚廷.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6]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王光明,杨蕊.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0).

篇(4)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习动力;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88-02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直伴随我们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可以说很多学科都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小学打好数学基础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数学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以至于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只有在有了学习动力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数学学习机会,而在此过程中,良好的学校环境将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家庭环境也会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从影响中学生数学成绩的三个因素入手,详细探析了教学模式,并提出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是对于教学内容感兴趣,在求知欲望的趋势下使得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之后,学生往往更加容易被教学内容所激发,从而将学习看作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由此,其在开展学习的过程将会更加的主动,更加的有激情,学习的速度,质量和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其本身特点就在于抽象、逻辑、精准,一旦学生失去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态。教材中融入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结合众多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发展历史比较感兴趣。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学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融合有趣的数学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对于数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开展圆周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分数近似标示等内容讲解给学生。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进古代数学成就的内容,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往往热衷于数学家的事迹,对此教师可以以数学家的事件去激励学生开展数学学习。如积极利用课余实践向学生讲解华罗庚教授的爱国事迹,使得学生形成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数学精神。增强自信、科学学习激发内在动力,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使他们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怎样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要让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来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使学生在自身实践的成功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层次提问并及时评价,使好生永不满足、中等生方向明确、学困生不气馁,这样学生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二、学校环境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方面受到的是学校的文化知识教育,另外一方面也潜移默化的受到校风,班风,学风的影响。无可厚非,优越的学习氛围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相反学习氛围处于低下水平的话,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难以得以提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加以指导才有效。学生喜欢数学,往往是受数学教师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思想进步,知识吩咐,事业心强,亲和力强的教师,其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到平等对待,从而使得学生喜爱这位教师的课程;相反,如果任课教师教学不严,方法不当,知识肤浅,缺乏敬业精神,在处理学生关系的时候往往造成学生的厌恶情绪,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的。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老师可以把烦琐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第一感觉就可以消除对复杂问题的畏惧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点记住,而且也不容易忘记。老师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把一些知识点连贯的记忆起来。数学老师大部分都愿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见解,而且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及时的肯定,给予恰当的表扬。因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老师往往会以各种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考核,如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数学随堂的测验情况等,这不仅仅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还将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长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部分学生思维非凡,解题思路完全不同于其他人,但对于数学答案的追寻却从未松懈过。在面对这样的学生的时候,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应该以树人的观念去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去打压学生的思维发展。班级风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有着重要影响。班集体的学习气氛,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每位学生的学习。勤奋、刻苦、严谨和注重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的学风,促使数学学习得到良好的发展;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促进数学学习的共同进步。作为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还要成为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平时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进行交流和融会,密切注意学生情感变化,因势利导,避免学生的嫉妒心理和自卑感。

三、家庭环境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学校有校风影响着学生,班级有班风影响着学生,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样是一所学校,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健康,积极,正确的家庭环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前提。另外,家庭的情态发展情况也会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影响。如果家庭和睦,学生备受关注,为人父母积极给予子女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将会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学习的效果自然会不断提高。有的家庭表现为和平稳定,虽然也有矛盾和争执,但能很快缓和平静。如此氛围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力的,学生不仅仅能够在诙谐幽默的环境中实现学习,还可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此相反,部分家庭一直处于紧张矛盾的状态下,或者已经产生很深的裂痕。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该多关心下孩子,多与孩子交流,避免代沟的产生,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家长要为学生营造学习数学氛围。也许有的学生抱怨自己的家庭条件比好的同学差,自己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上不能帮自己,导致成绩比别的学生差。从客观上来说,这部分学生在环境上的确处于劣势。然而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可以提高学生成绩的机会,及时的查缺补漏,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往往会对于自己的子女有着一定的期许。家长完全可以以暗示的方式去强化子女的自我肯定感,使得其有充足的信心去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如果家长对于子女的智力估价过高,往往会造成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增高,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因此,为了能够尽量达到家长的期望,学生往往会加倍的去学习,去努力,这不仅仅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将为家长的智力估价提供反馈信息,依照上述信息去实现措施的纠正和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良性循环系统成立,将对于子女成绩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家长对子女的智力估价过高,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而且通过努力常常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对子女学习数学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家长对子女的智力估价过低,就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低,无法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潜力。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要恰当,不能过高或者过低。

我相信,注重上述三个方面的管理,学生数学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景斌.中学数学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40.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7-308.

[3]鲁洁.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1-391.

篇(5)

[摘 要]: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数学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数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许多辉煌的成果的取得,往往来源于敏锐的数学直觉、惊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数学美的思想。数学的历史和科学家的体验表明,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刚进入高一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数学课的学习还是挺感兴趣的,能意识到数学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学好这门学科,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大多不是学生的智力因素造成的,而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培养。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目标,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一、加强数学教师的情感修养,用充满魅力的人格影响学生

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实验已证明,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积极的情绪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应。

1.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加强教师自身情感修养。尤其是数学教师,除了要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学习,加强文学、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从而提高自身情感修养。教师的知识面越开阔,课堂上回旋的余地就越大,联系到哪一方面的知识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让学生激动、喜悦、赞叹,并由衷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知到数学是“宝库”,藏有无数的财富;感知到数学是“艺术”,可以享受形式美、对称美、方法美;感知到数学是“故事”,是“历史”。

2.不少学生有这样的体会:他们喜爱哪位老师,就喜欢哪位老师听教的课;不喜欢的老师,也就不喜欢他所教的课。因此,优秀的老师也必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关爱学习,教学民主,能和学生友好相处。学生上他的课总感觉到很温馨,心里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主体性便容易发挥。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愉快的投入学习,这也许就是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吧。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此外,要加强同学生的课外交流,主动找学生谈心,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还要挤时间同家长联系,特别是未当班主任的数学教师,更要补上这一课,采取电话、家访或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建立师、生、家长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情感教育的外部氛围。

二、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感彩,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设疑激趣,用数学知识的思维美,结构美诱发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学生普遍反映,同一节课,采用多媒体与不采用多媒体,学习兴趣相差很大。因此,用好信息手段成了情感教育的新的措施。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进行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之间出现差异,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互动课堂在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共同协作的学术研究风气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因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全过程中,频繁地运用比较、想象、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法,在新体验与旧经验反复冲击下,形成相对完整和正确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发展。开放的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主动学习的心境当中,一定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不仅包括认知领域内的思维,也包括思维过程中的意志力、直觉力、想象力等,而这些能力仅仅靠会解题是不可获得的。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需要,也是全面育人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是希望利用数学学科的一些特点,以高中数学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数学教学

数学教材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主要是能动地吸收前人积累的认识成果, 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认识过程。在数学教育中, 智力因素( 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的培养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然而却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本文就学生心理素质在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谈点浅见。

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定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影响

学生心理素质是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立存在、不可代替、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虽然有些学生智力因素很好, 但由于他们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以影响了水平的正常发挥, 考不出理想的成绩。相反, 有些平时思维不很敏捷、反映较慢的学生, 由于学习态度认真, 计算细心, 书写工整, 考试成绩反而较好, 这就是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弥补了这些学生智力因素的不足。在平时教学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但由于意志薄弱, 学习的刻苦性较差, 学习的情绪不稳定, 时而因有兴趣而积极, 时而因没兴趣而畏缩, 成绩起伏较大。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仅仅从培养智力上去着眼解决问题, 想必收益甚微。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得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对800 名男性进行三十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差别不在智力因素,而在于对事业是否有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等良好的意志和性格品质。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正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指出的“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1.激发热情,形成学习原动力

学习热情来源于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首先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自强自立为切入点, 讲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辉煌成就, 讲科学家的艰苦奋斗经历, 激发他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激励他们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2.激发兴趣, 促进师生互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是各学科的基础, 小到日常生活, 大到科学研究, 应用极为广泛。然而就是学生认识到这一重要性, 具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不足以维持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原因是他们没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变苦学为乐学、没有激发更大的求知欲。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摸索规律, 找出窍门, 精心设疑, 使学生学得有趣,练得有效。

3.端正态度,养成良好习惯

学习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智力因素相当的情况下, 学习态度的好坏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 从学习态度上还可以看到一个学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环境较差, 但学习很自觉、很专心, 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遥遥领先。也有些学生缺乏意志力, 因贪玩控制不住自己, 晚上又摆脱不了电视的吸引, 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可见意志、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的复杂性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智力因素与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是统一在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促进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而智力活动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达到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因素与以情感为杠杆的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情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周学海.数学教育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郭燕杰,高恒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入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吕振家,王滨.新教师创造力开发入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5]何克抗.E- Learning 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2

篇(7)

关键词:自学数学、打造、激励、欣赏、感染、特色渗透、自学领悟

在课堂教学中,有富有表演艺术的教师用表演打造特色教学艺术;富有激情的教师把课堂教学提升为激励艺术;用阳光的心态去欣赏、感染学生把赏识教育打造为课堂艺术……以上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但是,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如何自觉学习也是我们要关心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就成为了我们要关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及自学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小学生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等特点,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抓好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中学时期良好的自学习惯及自学能力还要更近一步加强,也要不失时机地抓好中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从全体学生着眼,一个班集体学习成绩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往取决于该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

我在数学教学中,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对有困难的学习内容,也尽量让学生先自学,教师针对疑难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和讲解。我常采用先让优生把自学看懂的学习内容讲给全班同学听,通过优生带动中等生、后近生,逐步把全班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逐步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根本所在。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中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有效地促进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全面开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开展多项评优、树标兵的活动。做得好的学生、小组、每周一评。此外,每月还评比十名做得很好的学生予以表彰。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这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但对学生有强烈的引导性,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作为一种机制,公正、恰当地评价学生尤为重要。

1998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在长沙隆重召开了“全国第七届自然教学年会”,年会上共展示了全国各省推荐的最优秀的课12节。在评课活动中,章鼎儿老师对这些课中的学生活动时间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学生活动时间平均每节课9分27秒,最长的一节15分钟,最少的仅3分钟。因此就有人说:“看来还没有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或认识到:要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他们,否则就不叫自行探求,而是老师灌输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时间自行探求知识呢?我认为至少应做到如下三点。

一、在平时教学中多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因此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否则就不可能放手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或者放手学生就会胡乱弄一阵,最后什么都学不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教给学生一些自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这是让学生获得充足时间自行探求知识的前提。

二、在教学中尽量减少老师的直接参与

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实验活动很不放心,生怕学生弄错了或搞不懂,而且最怕的是怕学生不跟着自己设计的过程和自己的思路去做,从而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要参与一下,因此使得留给学生自行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而我是这样教的:首先提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接着请学生看书和讨论把书中的问题全部自行解决,最后汇报各自己的结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大大减少了老师活动时间,而且效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还好得多。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减少老师的直接参与,是让学生获得足够时间自行探求知识的关键。

三、在教学中尽量精简老师的语言。

老师在课堂上课的任何语言,都应算作老师的活动时间,老师少讲一句话,就会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活动。因此它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语言应更加精炼,特别是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废话”尽量不讲。例如有的老师上课伊始,讲一个很长的故事导入课题,虽然讲述很动听,学生很喜欢,但学生只是对你的故事感兴趣,并非在他后面的学习中起多大作用,因此这样的故事导入要改换,不然就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有的提问只要问一句就可以了,而有的老师喜欢反复地问,例如在上《爬行动物》时,许多老师常把这个问题这样问:“壁虎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它怎样运动?乌龟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它怎样运动?蛇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它怎样运动?”总共提了九问,显得太繁杂。其实只要问一句就可以了:“壁虎、乌龟和蛇各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身体各是什么样的?怎样运动?”这样不但问题清楚,而且又大大减少了老师的活动时间。再如还有的老师由于对教案不熟或其他原因,上课时常出现重复提问,像第一次没问好,接下来又问第二次,这样也耽误了时间。因此,精简老师的语言,让学生获得充足时间自行探求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自学,尤其是独立思考,就是诸多良好学习习惯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自己的自学特色渗透在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爱自学的习惯呢?

1.预习时自学;2.讲例题时自学;3.质疑问难时自学;4.小组合作时自学;5.做作业时自学;6.课后复习时自学;7.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8.多给学生出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教会学生自学,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自学的世界里。自学的方法,仅凭认真听讲是学不来的,它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地自学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品尝、体会到自学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参考文献:《名师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