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9 16:2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篇(1)

【关键词】护理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47-02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内涵和基础,是优质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应贯穿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护理,才能促使病人好转或康复,护理质量才能得到根本的体现。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方面

1.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病人的权益 ,对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1.1.2 业务水平不高,技术操作不熟练 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急救技术及仪器操作掌握不熟练,理论与实践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缺陷差错,单独上班时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护理操作。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多,在对待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

1.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一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主动服务意识淡漠,未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工作马虎不细致、不负责任,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主要表现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无菌观念淡薄,处理医嘱不及时,执行医嘱查对不严,不按等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危重病人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病人,安全防范意识差。

1.1.4 护理文书中的不规范行为 如主客观资料认识不清,记录中常出现主客观判断混淆,不能正确评估病情。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操作性护理措施未记录,抢救病人以及为重病人做了大量专科治疗及护理却未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和医疗病程记录不符或记录不完整。如果发生纠纷,护理记录单将不能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将十分被动,为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1.1.5 护患沟通不够 轻视人性化服务,不主动和病人及家属交流。交流的信息量过少,语言失度,解释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病情询问、用药咨询、费用查询时,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将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甚至护患纠纷。对患者态度生硬,遇事容易情绪化,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后果,这些常常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1.1.6 护理职业的特殊性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和具体性,多数护理活动都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的特点。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的谈话、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病人签字或知情,病人和家属对期间的操作可以质疑,护士夜间巡视病房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

1.2 患者的因素

1.2.1 患者或家属对治愈的期望值过高,若病人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2.2 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家属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的影响,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1.2.3 患者的自身素质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但部分病人因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如擅自外出,请假不按时回院,有的垂危病人需要陪护,但家属出于各种原因,不履行应尽的责任。一旦发生意外引起纠纷,患者家属的不合作,也将会增添护理安全隐患。

1.3 医院管理因素

1.3.1 管理制度、护理常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护理管理者对护理服务流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不能及时发现,缺乏有效的报告、监测、评价系统。上级对下级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启动各项应急预案。

1.3.2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管理层重视成本核算,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加上长期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无法顾及患者情绪和心理反应,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质量下降,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1.3.3 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 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不到位,专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这些方面对护理安全的影响也很显著。

1.4 社会因素 在医患纠纷中,媒体的态度多倾向于患者,对医院方面的报道有失真的情况,这种舆论导向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一定的偏见;过高的医疗费用导致患者将不满情绪归咎于医院,使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常常以不信任的态度对待护士;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待遇低,而工作压力大,承担的风险大,导致一些护士将不满情绪转嫁到患者身上,这些都是引发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制教育 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应通过不定期法律专题讲座及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有关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病人和自己的权益。

2.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培训, 管理者应创造条件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在医院内每季度进行三基考核,专业技术操作考试,对护理人员的成长进行动态观察。同时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护士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技术操作,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以点带面。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发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的实施护理,发挥良好的职业道德,准确为患者解决问题,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2.3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都是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以医德为基础、以对患者高度负责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制定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遵守。对可能产生的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顿,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只有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2.4 重视关键环节的管理

重点加强4个关键环节的管理,即关键人员(新参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人员)的管理,根据不同人员特点,合理排班,合理应用人力资源;关键病人(急危重症病人、大手术病人、疑难病病人、新入院病人、采用新技术新医疗项目治疗病人)管理,以不同方式,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关键时间(节假日、中夜班)管理,实行弹性排班,加大监督力度;关键科室(急诊科、手术室、分娩室)管理,加强科室管理,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2.5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情况和护理工作强度及复杂性,配置一定数量的护士,合理搭配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病人高峰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制,当天的突发事件和危重病人的抢救都应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6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法律证据。事实说明,一旦发生纠纷,详实的护理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的关键证据。因此,护士作好各项护理记录,不仅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需要,还要看到它作为证据的重要性。培养护士“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遵循护理文书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的书写原则来记录文字内容,从法律角度来规范护理文书,带给患者的是安全,留给护士的是平安。

2.7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分析医疗纠纷所涉及的护理问题中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缺乏疾病知识,不了解治疗和护理方法,对病情变化不理解而造成,有的则是由于对护理质量不满而提起投诉的。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安全活动,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注重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培养,应用“换位思考”,掌握正确的服务方法,不仅会得到患者的配合、理解及支持,而且能使其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从而有助于化解矛盾并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8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 护士在临床承担着大量对病人的治疗和照顾性工作,与病人接触密切、连续、广泛,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关系密切。组织护士参加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院内感染的意识。平时工作中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认真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的就医环境。

护理安全是反应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前提,它使医院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也是增强医院效益的有效保障。让完全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篇(2)

【关键词】儿科 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 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 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 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 考 文 献

[1]尹慧贞.临床护理安全的相关分析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3期.

篇(3)

【关键词】 流动采血;护理工作;血液污染;问题

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普及, 采血模式已经由原本的政府指令执行单位集中采集[1-3], 逐渐发展成为街头流动采血车的居民志愿参与无偿献血。因为流动采血受到气温、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积极开展有效防范措施是确保血液质量的重点。护理安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增强护理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血液质量的好坏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优质的服务是医院输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现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站流动采血车参加无偿献血的268例, 针对其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站流动采血车参加无偿献血的268例, 包括男168例, 女100例。年龄21~49岁, 平均年龄(32.51±5.49)岁。

1. 2 防范措施 ①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不断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查找安全隐患问题, 并制定相应、有效的防范解决措施, 加大落实力度。②坚持严格要求、高标准的原则[3], 在护理工作、服务方面不断完善, 同时围绕质量管理的要求, 逐渐完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护理工作的质量, 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隐患问题, 为献血者创造优质、安全的护理, 积极保障献血者的安全, 进而避免或减少护理差错问题、护理纠纷的发生。③采血不但要求娴熟、过硬的技术水准, 并且还要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才可以保证血液的质量。所以, 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律己, 并且技术上应该精益求精。血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 流动采血时必须将安全的血液质量放在一切行动的首位, 努力提高质量意识。④根据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 加强把控质量管理, 在根本上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严格内部管理, 不但改进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 提高工作人员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严格抓好质量, 同时这也是实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 血液质量的好坏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优质的服务是医院输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 结果

流动采血护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与工作问题。本组268例献血者中, 3例献血者由于环境在质控中会有菌落超标, 从而造成血液污染, 约为1.12%。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增强护理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流动采血车为便于献血者无偿献血主要以流动式运行。采血车一般停泊在人流密集的地方, 车内环境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车内空间有限, 很难划分采血区与非采血区。人员流动性大, 频繁进出, 车内不容易保洁, 很容易污染采血环境。护理人员或献血者如果衣着不规范、随意进出车内[2], 也会污染采血环境。大部分献血者不是特意前来献血, 一般多是临时路过, 献血的随意性比较大, 所以不会特别注意个人卫生、衣着卫生等, 很容易污染采血环境。因为献血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等一般资料各有差异, 对献血的认识程度不同, 在献血时身体状况不同, 一些献血者存在劳累过度、睡眠不足、空腹、体虚以及烦躁等情况, 均会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身体状况缺乏评估, 未了解详细的既往病史。对于献血者献血次数、上次献血时间未进行询问了解, 献血者的资料不完善或发生误差, 均会对献血者、采血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高低对献血者的献血状态具有直接的影响, 消极态度、生硬的语言均会导致献血者的身心不适, 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产生。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也会导致血液的污染或献血者发生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 不仅会增加献血者的痛苦, 还会提高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本研究268例献血者中, 通过加强流动采血过程中的防范措施干预, 仅3例献血者由于环境在质控中会有菌落超标, 从而造成血液污染, 约为1.12%。因此,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仍需继续努力加强防范措施, 提高护理服务意识, 将护理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正确诠释护理安全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护理的理论水平、强化专业技能, 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注意观察, 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郝琼, 夏华红.流动采血车采血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探讨.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1):163-164.

[2] 蒋会远.流动采血护理服务质量与管理问题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1, 23(12):631-632.

篇(4)

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安全隐患;安全防范;患者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7-01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一般病情严重,很多患者存在意识不清、行动障碍等症状,使得神经内科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科室[1]。尤其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引发较大的医疗纠纷。在临床护理中为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必须对安全隐患做深入分析,找出有效的防范对策。我院神经内科护理中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180例,男性120例,女性60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为66.4岁。将所有患者随即平均分成两组,每组90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性资料的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按照神经内科既有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实验组采用安全护理对策,除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减少护理安全事故之外,还加强了对患者的管理,优化病区环境,为患者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治疗环境。

1.3评价标准主要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有四个层次:非常满意、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全部采用SSPS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方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90例患者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9例,占到患者人数的10%,对照组90例患者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17例,占到患者人数的18.9%,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观察组高8.9%。患者满意度中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72.1%,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4.8%。

3讨论

3.1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患者方面的隐患。神经内科患者一般存在行动不便、意识障碍、偏瘫等情况,所以较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烫伤等情况[2-3]。在接受治疗中一些患者意识不清,还容易出现意外拔管,导致输液外渗。一些吞咽障碍患者容易出现进食呛咳引发窒息。另外部分神经内科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容易出现自杀倾向。②护士方面的隐患。护士责任意识不强,对安全的重视度不高,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护士护理知识和技能不强,对一些突发状况不能很好的处理,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4]。另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没有准确、完整做护理记录,导致在发生医疗纠纷的时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③医院环境方面的隐患。主要包括室内空气质量较差、地面湿滑、床位拥挤、病区人员过多、声音嘈杂等,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患者治疗,而且可能引发交叉感染。

3.2安全防范对策要减少神经内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要从患者、护士、医院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安全防范。①在患者入院之后,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家属急性健康教育,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明确告知,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意识[5]。例如,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士要提醒陪护家属经常性的为患者换衣、翻身,防止褥疮的出现。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护士要提醒不能随意走动,必须要有人员陪同。患者家属在陪护中不能一味依赖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②护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对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准确的了解,在护理中加强注意。其次,要提高自己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进行,也可以自学进行。护士要具备较高的穿刺技能、熟练使用抢救器械、熟练使用心电监护仪等,不仅能够对护理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更重要的是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再次,护士还应该提高职业道德,在护理中能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病情进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后,护士要提高法律意识,在护理中不仅要保护患者的权利,而且也要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③医院要避免不安全隐患,首先要加强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护理制度和护理监督制度,保证护士按照正常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及时发觉不安全的护理行为。其次,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病房患者人数和不同时间段,安排足够的护士。最后,要重视医院环境安全,病房要定期消毒、适当布置床位、减少噪音污染、地板进行防滑处理等。

参考文献

[1]殷凡娜.神经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当代医学,2013,19(10:128-129.

[2]蒙晓娜.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4:132-133.

[3]王曦.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北方药学,2013,11(2:97-98.

篇(5)

关键词:外科病区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护理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护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而且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还是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对患者提供安全护理是其神圣使命,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希望[1]。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外科病区护理这一角度,对其中的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深入探究。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外科病区所包括的若干科室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工作的档案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的隐患,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除此之外,还对防范措施开展前后的并发症、医疗纠纷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1.2隐患分析

1.2.1医嘱不规范所致的隐患包括医生通过口头方式让护士调床,没有提供书面的调床医嘱,调床操作之后,仍旧按照原来床号开医嘱;医生床边查房过程中,停止患者吸氧,却没有补开医嘱;医生的换药操作,没有将其反应反映在医嘱上等。上述原因将会加大护理人员的收费难度,进而造成患者对护理人员不信任或者有所抱怨。

1.2.2年轻护士及实习生隐患包括新入职护士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如无法做到"一针见血",导致患者方滋生不满情绪;护理人员工作繁杂,再加上心理压力大,导致部分护士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这一情况多见于年轻护士,具体表现是,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对患者病情发展未能给出积极的预判;部分护理人员法律观念不强,片面关注患者身心健康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可能的法律问题,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和能力,如不执行非抢救状态下的口头医嘱,然而部分护士没有做到这一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之后,没有及时签名或者执行时间的记录存在偏差,在危重患者抢救环节,没有做到及时而有效地记录,也就无法实时反应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等[2]。

1.2.3电脑因素包括电脑在设置上存在各种不合理,如医生输入了出院带药的医嘱,护理人员也进行了校对,然而药房电脑却没有相关显示;对于同一种药品,电脑给出不同的剂量、规格以及价格,甚至存在显示的问题。

1.2.4社会环境因素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待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又或者患上癌症等不治之症时,患者方有时无法直面这一残酷现实,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医护人员,甚至动辄提出经济赔偿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人们的不正确维权意识。

1.3防范措施

1.3.1加强医护沟通重视并做好和医生的沟通工作,保证各类医嘱的规范性,采取针对性的办法来纠正和避免医嘱不规范的存在。另外,护理人员应自觉抵制非抢救状态下的口头医嘱,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1.3.2重视并做好新人岗前培训工作由护士长带领新入职护理人员熟悉工作环境,掌握病房规律,强调"三查七对"做法,重点讲解所在病区的特殊药物和典型药物的作用、禁忌以及用量用法等,如10%的氯化钾不允许用来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不允许用来肌肉注射等。带教过程中,最好采用"一对一带教"方式,向新人讲解"三查七对"制度,然后要求他们去实际执行,指出存在的不足,再要求他们去做,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从而落实新人岗前培训工作,让她们养成"三查七对"的良好职业习惯。

1.3.3与电脑房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电脑房工作人员进行积极沟通,从而减少电脑设置漏洞。如果是同种药品但属于不同规格,则需要予以明确标记,在电脑设置状态不正常时,责任护士有必要和责任查看电脑出院带药是否已经记账。如果没有记账,有责任提醒患者暂不结账。另外,责任护士应对患者用药信息,包括规格、剂量以及用法等,从而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1.3.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及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应结合本病区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予以合理的、动态的安排,采用弹性排班制,要求护理人员随时候命。为护理人员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有效提升她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帮助她们树立按规操作的护理意识,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提升穿刺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培养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其观察力以及应变能力,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并做好护理人员的法律教育工作,在适当时间组织他们系统学习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代表的相关法律及规范[3],让她们明确自身权责,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并做好护理安全教育,通过奖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来刺激护理人员认真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工作中的缺陷,从而实现对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防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实施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之后,外科病区护理工作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2.69%下降到实施后的4.23%,x2为7.453,t<0.05;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5.59%下降到实施后的3.20%,,x2为10.463,t<0.05;护理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1.87%上升至是实施后的97.86%,,x2为8.867,t<0.05。

3讨论

在当今环境下,护理人员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专业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如此才能为医院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在减少医疗纠纷的同时,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傅丽英.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的应用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2,02:62-63.

篇(6)

【关键词】内镜诊疗部;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诊疗患者就诊数量日趋增多,由于前来就诊的内镜诊疗患者在文化水平、经济状况、诊疗需求、个人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作中有可能出现各种护理安全隐患、纠纷,甚至出现伤害事件的发生。正确认识内镜诊疗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安全,是内镜护理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内镜诊疗部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环境因素 内镜诊疗部设于门诊大环境中,等候区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流动性大,

私人物品存在有失窃现象,由于诊疗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于患者无法实行时间管理。且由于诊疗时常有家属陪伴,高峰期无法满足一人一椅,因此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1.2 患者因素 在经历前期排号、就诊、缴费等程序后,由于禁食造成身体不适

等原因,往往来到内镜诊疗部时就带有一些不满情绪,易发生护患或患者之间的纠纷,造成诊疗工作忙乱。另外由于求治心切,检查前签署各种同意书时未问清情况,盲目签字,有意隐瞒自身疾病等,都会成为后续纠纷隐患。患者同名现象,存在有发生错误患者的危险。

1.3 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专科性操作不熟练,配

合不到位,操作时违反护理常规,内镜清洗消毒记录不完善等,易发生纠纷及差错。

1.4 设备仪器因素 内镜诊疗设备使用频率高,日常定期、不定期的维护保养尤

为重要,如维护保养不到位易导致在诊疗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无法完成诊疗工作;消化道出血患者诊疗时,吸引设备故障无法吸引造成患者误吸出现危险等。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2.1.1完善查对制度 虽然护理工作是高风险的,但护理查对制度是防风险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深入到护理人员的职业理念和实践中【1】。由于内镜诊疗患者数量较多,同名现象时有发生,为防范风险科室建立专科查对制度,患者身份核查流程,护士工作指引等规章制度。工作中严格执行反问式查对,患者家属参与等形式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有疑问的情况及时复核。内镜诊疗过程中采集病理标本时实行医护人员双人核对,送检标本时再次双人核对并签名确认,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2.1.2 加强设备管理 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设备检修和保养体系。日常维护由内镜诊疗护理人员完成,定期由厂家专业人员对设备和内镜进行检修和保养。并建立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档案,每次维修保养均有记录,内镜存放于专用储镜柜内,设备定点放置。

2.1.3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细节管理 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认真做好内镜使用后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严把清洗消毒关,定期监测消毒液有效浓度及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做到一人一镜一用一消毒。

2.2 加强沟通,合理分流 建立预约诊疗服务,改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开展品管圈找出诊疗患者就诊等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为有多项检查患者提供先后顺序指导,为患者提供诊疗医生信息,合理分流一部分患者。检查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询问禁食禁饮情况,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强调知情同意书相关内容,为患者提供便民措施,建立互信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2】。内镜诊疗部患者主要由门诊和住院患者组成,患者就诊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在保证护理人员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在患者诊疗的高峰期,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对易于发生护理纠纷的环节进行重点防范,加强质量环节控制。

2.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法律意识 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项护理技术和理论培训外,科室建立专科护理常规、专科岗前培训计划和各层级护士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培训及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专科各项技术操作。安排业务学习,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将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学习和考核,学会规避职业风险。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及服务流程。

3 小结

内镜诊疗护士不仅是管理者,也是执行者,参与到检查和治疗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加强沟通,合理分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法律意识等风险管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效、高质量、安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急诊手术;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不同于择期手术,急诊手术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高,尤其是遇到多台手术同时抢救,时间紧,病情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易使工作出现漏洞,轻者影响治疗,延误手术时间,重者使患者致残、致死。通过对急诊手术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完成急诊手术347例,男181例,女166例,平均年龄45.8岁。术前诊断:胃肠穿孔45例,肠梗阻36 例,颅内出血32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合并脏器破裂37,开放性骨折合并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52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 89例 ,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56 例。

2 安全隐患

2.1法律意识不强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列》,加大了对患者的保护力度。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工作中易忽视患者的合法权益。医护人员术中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这些不当的语言,将引起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怀疑[1] ,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术后一旦出现身体恢复不良,患者很可能将术中这些不规范的言语作为日后纠纷和投诉的证据。

2.2人力资源短缺,素质及应急能力低下 我院手术室开放手术间6-7间,共有护理人员17名,每天白班人员12名。2年以下护理人员占30%,人员素质及应急能力低下。抢救仪器的使用及操作不熟练,不能迅速有效地配合抢救。

2.3护理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2.3.1接错患者 对急诊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很少,急诊手术患者无腕带,护士疏忽大意,未认真履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导致接错患者或放错手术间。

2.3.2 手术物品清点核对制度执行不力,有手术物品清点不清、遗留在患者体内的隐患。

2.3.3 手术部位错误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执行不力,某些双侧器官等部位手术,由于手术医师在手术通知单上面未详细注明左右侧,在手术进行时巡回护士、麻醉医师又未认真核对,极易造成有手术部位开错的隐患。[2]

2.3.4 发生药液、血液相关的差错 “三查七对” 执行不力,有用药错误的隐患;“三查八对”执行不力,有输血错误的隐患。

3 防范措施

3.1加强法律意识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

规知识,并将医疗法规教育与“三基”操作训练相结合,严格考核。

对发生差错或护理纠纷要进行分析,从法律的高度来认识产生纠纷的

原因,使全体护理人员学法、懂法,并懂得在护理中如何运用法律手

段,维护护患双方合法权益。

3.2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我科从2013年5月起新增护理人员4名。白天开放手术间7间。安排护理人员14名。夜班安排一线护士2名,二线护士1名,三线护士1名,满足夜间急诊手术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及应对能力的培训。制定护士分层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 3.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3.1 如急诊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手术室护士核对各项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别,腕带,手术部位标记以及手术方式进行查对。确保手术安全。

3.3.2 防止物品遗留体腔内 应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要求洗手护士提前15分钟上台,仔细检查台上器械是否齐全,性能是否完好等,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做到4次清点核对: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后、手术结束时。清点器械、敷料等,每次巡回护士逐项记录好,以防遗留体腔;采取跟台制;无特殊情况,术中常规不更换洗手护士,以减少交接不清发生差错的几率。

3.3.3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病人离开手术间前,巡回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共同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

3.3.4 防止用药及输血发生的错误 手术患者术中带药,手术护士用药前应明确患者的过敏史以及有关药物的皮试结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术中输血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按照输血登记表执行操作并作好登记,输血登记表随病历保管并与病房护士交接。抢救患者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一遍后再执行,留下安瓿于抢救完毕与麻醉医生再次核对并登记。

我院手术室通过制定及严格执行有效的急诊手术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患者满意率达由实施前的92%升至98%,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手术室工作是一项细致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思想集中是手术安全的关键。手术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各项护理要点和操作流程,加强业务学习,及时发现手术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彻底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