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9: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技术交流,无论是在企业外部、还是在企业内部,每天都在发生。
对外,工程师与客户沟通需求,与外协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技术人员沟通技术信息;售后人员向客户描述应用注意点等。企业内部,工程师需要与部门内外的人员进行大量的技术交流:向采购描述外协件的技术要求、向制造部门的工艺或加工人员描述制造及装配关键要求、向质检人员描述设计关键。
技术交流在产品的不同阶段都非常重要,企业有赖于准确、高效的技术交流制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当前,虽然多数设计工作都已由三维软件完成,三维模型也已成为产品表达的核心。但多数技术交流目前仍以二维图纸为媒介进行,如同以二维设计工具进行产品设计。用二维表达三维产品的各种弊端在技术交流中也同样暴露无遗。
基于二维图纸进行的技术交流,首先需要设计工程师将三维模型投影为二维图,而后交流双方都需要解读二维图,将二维图在各自头脑中重新构建为三维模型,即需要从三维到二维,再回到三维。这不仅延长了流程环节、增大了工作量,而且交流麻烦,不符合人们常规的认知习惯,不直观,对交流双方要求高,且易于出错。
如果各个交流环节也可以以三维模型为媒介,那么就会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另一方面,三维模型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比如形状、尺寸、公差、材料、零件号、装配关系、技术要求和材料明细表等。如果忽视三维模型的内在价值,就仿佛智能手机只被用来打电话,或者互联网只被用来查电子邮件一样。因而直接进行以三维模型为基础的技术交流、指导生产制造也变得顺理成章。
一、SOLIDWORKS 技术交流解决方案
SOLIDWORKS 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以三维数据媒介进行数据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交流解决方案,以充分挖掘三维数据的内在价值,让有关产品的技术交流更加方便。eDrawings Professional 可让设计工程师通过浏览三维模型、动态查阅图纸等快速、高效地交流产品设计信息;SOLIDWORKS Composer 可以让用户基于三维数据快速、准确地创建图形化的内容,从而让用户可以清晰、准确地介绍产品,尤其是让非技术人员通过直观的三维展示可以轻松理解产品的技术信息;SOLIDWORKS Inspection 可以将工程图快速转换为质检用的尺寸序号图,并生成质检报告,可以帮助用户节省接近90% 的时间。
SOLIDWORKS MBD 是技术交流解决方案中的新成员,随SOLIDWORKS 2015 的正式,可以让工程师抛开二维图纸,并直接在三维模型上表达所有工程信息,将帮助用户开启技术交流的新时代。
二、SOLIDWORKS MBD 介绍
SOLIDWORKS MBD 是SOLIDWORKS 用户的无图纸解决方案。可以让SOLIDWORKS 用户在三维模型中定义、组织及产品制造信息(Product ManufacturingInformation,PMI), 并以行业标准的三维PDF 和eDrawings 等格式来三维模型。
通过三维模型来表达产品制造信息, 将极大简化企业运行流程、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各类错误。SOLIDWORKS MBD 支持多种行业标准, 如ASMEY14.41、ISO 16792 等。
通过SOLIDWORKS MBD,在三维模型上可以定义的产品制造信息包括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焊接符号、注释及元属性等。
所定义的产品制造信息,还可以通过类似二维图纸中的视图及不同的显示设定,将所定义的产品制造信息清晰、简洁地展示给用户,甚至可以在旋转模型时动态地显示和隐藏三维注解信息,如图1 所示。对于细长零件,还可以使用断开视图来表达。
如果用户计算机未安装SOLIDWORKS,可将包含产品制造信息的三维模型输出为eDrawings,并使用免费的eDrawings Viewer 查看。或基于自定义的PDF 模板,将三模型为PDF 文件。浏览PDF 不需要安装额外的阅读器,只需要使用免费的Adobe Reader 即可查看,这将极大降低沟通的成本。
用户可以自定义三维模型输出的PDF 模板,包括调整模板布局、调整三维视图、缩略图及文本描述等的位置,添加公司标识、嵌入文件元属性或加入BOM 表格等,用以满足制造、质检和采购等不同部门对不同交付物格式的要求,如图2 所示。
无论是在eDrawings Viewer 还是Adobe Reader 中,用户都不仅可以查看二维的信息,如工程注释、材料明细表及丰富的元属性(零件号、材料及审批信息等),还可以对模型进行多项操作,如移动、缩放、旋转和测量等,以更准确地理解设计信息。
三、以SOLIDWORKS MBD 进行技术交流的优势
SOLIDWORKS MBD 内嵌在SOLIDWORKS 设计软件中,并可以在直观的三维模型中定义各类工程信息,因此使用SOLIDWORKS MBD 进行技术交流,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SOLIDWORKS MBD 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数据一致性。省略了二维图纸,先前需要在图纸和模型两处表达的信息,现在全部集中于三维模型中,真正实现了数据源的唯一。同时所有元属性,也可以由企业的产品数据管理软件驱动。这样通过软件做出的属性修改,可以自动更新到三维模型中。因此SOLIDWORKS MBD 可以极大地避免由于数据不一致带来的沟通错误。
(2)SOLIDWORKS MBD 可以方便下游部门或合作伙伴的应用。通过SOLIDWORKS MBD 可直接在三维模型中定义产品制造信息,并直接将三维模型传递至下游部门或合作伙伴。SOLIDWORKS MBD 同样支持中间格式,如果用户不方便发送带有特征的原始模型,也可考虑将三维模型转换为中间格式后再添加产品制造信息,如图3 所示。直接传递包含PMI 的三维模型,对于内部的下游部门,可以避免由于图纸更新不及时导致的各类问题。对于外部合作伙伴,再也不用根据二维图纸重新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产品的开发周期可以大大缩短。
(3)SOLIDWORKS MBD 的输出物更易于理
解。在eDrawings Viewer 或Adobe Reader 中打开SOLIDWORKS MBD 输出的eDrawings 文件或PDF 文件,选择大小尺寸或公差等标注,对应的几何元素即会高亮显示;对于装配体,在材料明细表或装配树中选择一项,模型区域对应的零部件也会高亮显示,反之亦然。工程信息非常易于读图者理解,可以有效避免产生歧义,如图4 所示。
同时,无论是eDrawings 文件还是三维PDF,文件更小,更便于传输。
(4)SOLIDWORKS MBD 可以方便读图者的反馈。
读图者使用eDrawings Professional,可以直接在相应图形区域直接添加评述文字。如果以PDF 格式进行输出,只要在定义模板时,在模板中预留反馈区域,读图者就可以在PDF 中直接表达设计反馈意见,如图5 所示。因此以SOLIDWORKS MBD 进行技术交流,可以让读图者更方便地发表反馈意见,同时也更便于设计者查阅,避免通过邮件或多余文档再进行额外的描述。
四、结语
SOLIDWORKS 提供了完备的基于三维的技术交流解决方案,让企业内外部所有相关人员可以享用三维带来的好处,进行直观、有效、高效的沟通。
随着大电源、大电网不断发展,电源与电网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调度机构对并网电厂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为了提升源网协调能力和智能调度水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从构建源网协调沟通管控模型和安全管理体系、源网多场景的生产协作、源网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支撑智能集约化管控、构建和谐的源网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实践。
【关键词】源网协调 四川源网协调 源网安全 源网协调智能安全管理
1 概述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用电需求剧增,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厂的大量接入,使得电力供应、需求的两端发生了变化,为电网运行和调度管理提出了挑战,面临着能量管理和运行控制上要求更加协调、同步,网源间的信息交互上要求更加全面、及时,从电力生产到并网环节的安全体系要求更加统一、健全、安全、智能;因此大电源大电网和智能电网新能源背景下的“网源协调”面临着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需求和管理的挑战。本文介绍如何通过源网生产业务协作、安全智能管控要求以及安全体系的研究,构建有效地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源网协调安全管理智能平台,实现调控中心对发电厂的集约化管理以及构建和谐的源网关系,确保电网安全经济有效的运行。
2 研究背景
四川统调统分电厂较多,由于电厂投资主体多、电厂的规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调度技术装备普遍落后、源网协调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调度执行力弱,如何加强管理和保障涉网安全,是对电力公司的严峻考验;此外随着生产规模与调控数据的不断增长,给源网协调管理带来一定新挑战;从电源侧来看,部分电厂存在调速器参数入库率低、参数整定不规范、验导则执行不到位、复核性试验未定期开展等问题,可能引发电网系统性安全风险,加强并网电厂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因此通过研究构建全面、科学、合理、安全智能的管理体系,实现各种数据之间的及时沟通协作和规范管理,同时建立高效、便捷的管控平台,实现对电厂进行集约化管理,提高调控的管理水平。
3 源网安全智能管理研究成果
3.1 研究内容
分析源网调业务的组织范围、人员结构、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流程,相关制度规范和调度管理机制,业务信息和数据范围,动态和静态的数据管理要求,对交换的业务进行统一的规范,完成构建源网之间交互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模型,打通电网与电厂之间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制定相应数据分类、信息分类的标准规范。研究利用自定义平台实现电厂端与电网端各类文件的传输以及相互之间的通讯。并通过自定义平台满足随时定义报表、定义传输数据类型等业务需求;实现对并网发电厂的全面集约化管理。
3.2 研究成果
3.2.1 源网安全智能管理体系的应用
四川源网协调安全智能管理体系的应用不仅建立了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促进两者之间交流的多层次化、智能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智能管理的科学、规范、合理化。具体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如下:
(1)调控中心的端的管理方式。调控中心设立源网协调总体接口负责人,职责范畴为沟通、协调日常事务,和审核相关重要文件和通知以及工作要求,考核工作完成情况,同时建立和维护调控中心的基础数据资源。调控中心每个业务部门设置业务联络员,由每个业务部门资深业务专责承担,负责源网协调专业的业务管理工作。
(2)电厂端的管理方式。电厂端的人员有1-2名调度业务联络员,且必须是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相对稳定,其主要职责范畴负责对接所有源网协调业务快速响应。电厂端专人维护基础数据资源如通讯录、定制单、各项源网协调技术设备的相关参数,必须及时更新实时维护,以确保基础数据资源准确、全面。相关源网协调的工作完成情况均纳入发电厂运行管理考核中。
3.2.2 构建源网协调安全智能管理支撑平台
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构建安全智能管理平台,成为调控中心与电厂之间安全、智能化、双向交互的公共的通道和平台,实现上下之间顺畅的业务协作沟通交互,采集下达专业业务数据、生产信息等数据,在采集聚合专业业务数据后可以与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分享和融合。
3.3 源网协调创新点与突破
(1)对于电网和电厂集约化、智能化、立体化、安全化、一体化的管理平台,目前国内外均处于空白状态,该领域的管理模式探索和规范的建立属于突破性的创新。通过源网协调安全管理智能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源网之间一体化的管理,优化了源网之间的业务管理方式方法。
(2)通过自定义平台思路和柔性架构的体系,可以适应各种业务场景变化。自定义平台可以满足各种场景数据交互需求,业务人员通过定义采集数据和逻辑规则实现各种数据采集和报表要求,并可自动实现对数据统计汇总。
(3)数据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覆盖面和有效性均大幅提高。通过电厂实时修正相关基础数据动态数据等,电网可及时掌握电厂的相关变化,并确保准确性和实时性。
(4)突破传统的沟通方式,构建立体有效的沟通管理模式和体系。平台提供的实时沟通功能,较原有模式在效率上有极大提升。
4 结束语
通过构建安全智能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了对并网发电厂的集约化的管控能力;动态建立并网发电厂和调控中心的基础数据和公共资源,为源网协调以及集约化管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源的保障;通过自定义平台实现定期和不定期的生产业务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分类统计分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协作管理的效率。通过构建调控中心与电厂之间安全、智能化、双向交互的集中管控平台,调控中心实现以运行管理、参数管理、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对电厂进行集中管控。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石俊杰,周京阳,等.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01).
作者简介
张弛(1974-),女,四川省人,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庞晓艳(1968-),女,现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彦沣(1981-),男,四川省绵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作。
钟甜甜(1981-),女,湖南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医院信息化中,项目的进度管理为信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纷纷建设新院区,以扩大医院的规模及影响力,服务更多的民众。2011年3月,惠州市大亚湾区政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在粤东地区建设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公立非营利性综合医院。项目拟通过2年的筹备,在粤东地区建成一座现代化规模的、具有“中山一院高水平”的新院区。因此,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展开。
2现状与问题
新院区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医院信息化弱电基础设施、医院硬件及工作站、医疗信息软件三大部分共80余个子项目,由当地政府全额投资完成。项目拟于2013年初医院试业时正式上线使用,2013年底医院正式开业时完成交付。从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而言,本项目存在以下问题:①项目工期紧、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供应商多,项目干系人组成多,项目的时间进度控制难度大。②从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来看,医院信息化建设非短期之功,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立项、招标、选型、合同、实施等全系列过程下来,事务性工作量大,流程繁琐。③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要求严谨,需求调研、分析、设计、实施,环环相扣。④信息化各个环节均为医院试营业及开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关系到医院开业全局的进程。因此,如何高效地推进新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如何有效地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进度,是摆在医院信息化筹建过程中的难题。
3难点分析
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包括使项目按时完成所必需的管理过程。其基本过程主要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资源估算、历时估算、制定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等。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项目工程建设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并交付使用。纵观该新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本信息化项目在进度管理方面有如下难点:①项目子模块多,共80余个子系统;②项目实施的范围较广,参与科室多,需求复杂;③项目由数个不同的供应商承建,存在较多的接口与先后次序,控制过程复杂;④项目的干系人多,沟通量大,沟通不到位易构成潜在的项目进度风险;⑤项目的实施周期短,只有将近2年的筹备时间,而且要求新医院试业时一次性同时上线。⑥项目建设的要求高,当地政府、中山一院、新医院及群众的期望值高。因此,项目进度控制的难度可想而知,同时项目进度计划的拖延会影响医院整体开业整体进程。
4进度管理的管控方法
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医院项目团队充分分析了项目当前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需求、目标与约束,采取了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论,对项目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进度管控,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确保了项目的如期上线。
4.1活动定义
活动定义是指通过工作分解结构(WBS),将项目工作分解为一系列更小、更易管理的活动,并将其识别、归档的过程。在新医院信息化项目中,我们首先通过收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定义范围、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核实范围、控制范围的一系列范围管理过程,对医院信息化项目进行了WBS划分。将整体信息大项目,按照WBS的分解原则划分为弱电基础设施、硬件及工作站、医疗信息软件三大类,共80余个子项目。进而,根据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5个项目管理过程组的内容,对各项目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最后,再按项目管理8/80原则,将单项任务再分解到最底层的WBS工作包,形成项目进度管理的输入———项目活动定义清单,并采取文档形式使用列表型结构进行记录,实现项目组内共享。
4.2活动排序
活动排序为识别与记录项目活动间关系的过程。它通过分析项目活动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确定活动的先后依赖顺序。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根据活动定义清单,采用前导图法(PDM)对活动进行分析排序,形成了项目计划网络图,并检验活动定义清单中各活动的先后顺序。
4.3活动资源估算
活动资源估算是估算执行各项活动所需的人员、物资、设备或用品的过程。它包括决定需要什么资源、资源的数量、何时使用资源执行活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参照值的欠缺,我们先采用自下而上估算法对项目活动资源进行一次估算;再采用专家估算法,邀请了院本部专家对各项目所需要的资源进行二次估算,形成了各项工作包(活动)的活动资源需求表,进而汇总成为资源需求总表。
5结语
关键词:资源估算 进度控制
一、精细准的项目的活动定义与活动排序
活动定义是制定进度计划的基础,为了保证分解的活动能够全面覆盖,根据需求分析说明以及WBS进行项目工作的分解和定义,将工作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包并形成活动文档清单。在活动定义的同时,为各活动的控制点建立了相应的里程碑,其中包括:需求开发、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系统验收四个里程碑,这样就使得后续的项目控制行为有了连贯的基础。工作包确定后,需要依据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各项业务分析、业务分解以及业务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对分解后的业务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并绘制出活动进度网络图PDM。 在活动定义和排序过程中,应组织技术和业务专家的全面参与,如有必要还应邀请甲方干系人参与,对项目的各项业务进行全面、准确地进行分解和排序。项目精细准的定义以及科学合理的排序,为制订进度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进行各项资源估算和技术难度估算
资源估算和技术难度估算是进度管理中的关键一环,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的基础。资源包括技术、时间、人工、工具及相配套的设施。为保证有充足的资源和时间去完成,应按照项目需求说明书以及数据字典和工作包的分解,邀请团队所有成员以及技术和业务专家参与,技术和业务专家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活动提出需要的资源条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估算,对每一层下面具体的工作所需资源进行估算,最后将所有资源进行汇总。在进行资源历时估算时采用乐观估算A、悲观估算B、正常估算M进行三次估算,并使用PERT公式[(A+4M+B)/6]再进行计算。在关键的链路应估算并预留足够的资源。关键的技术的估算是在确定了需求之后重点考虑的问题,关键技术如果得不到解决,项目的进度难以得到保证、成本失控,甚至项目终止。对关键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估算之后,在关键的技术接口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储备,避免关键技术而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三、随时监控项目进度,按需进行进度纠偏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WBS,编制了项目进度计划甘特图,并分配相应的资源,在各关键活动指定负责人,确定每项任务的时候都确定该任务的工作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通过查看甘特图就可以较好地把握项目总体的进度绩效。同时要让每个项目组成员都知道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时间进度表,根据自己的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多个进程同时进行,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中的监控和调控工作将十分重要。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控,从多方面精准地掌握工程的进度。监控工作进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工作日志。工作日志要求项目成员(尤其是关键节点)的工作做详细记录.对自己的工作进展做出结论,向项目组汇报。在工作日志中,不得使用“差不多”、“大概”、“完成了90%”、“基本完成”… 等模糊字眼。而是采用某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或者“90%的工作全部完成”或者“再过1 天全部完成”…等方式。各工作节点的成员对自己做出的日志负责,项目经理随时了解项目进度,为调整项目计划提供客观基础。
在进度出现偏差时,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调整。在偏差计算时,应结合成本的挣值科学合理计算。在监控中发现进度有了偏差,进行计算确认后,及时纠偏。如在进度监控中,发现使用成本超支,进度滞后,应尽快找到关键问题,增加高效的人员和关键技术,以控制进度,但在进度控制的同时,注意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不好,将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进度。如在进度监控中发现进度超前,成本节约,不应欢欣高歌,而是应尽快找到此现象的成因,注意是否因关键工作包没有正确识别、范围有无缩小、工作质量是否达标,对进度、成本、范围进行一致性确认,最终找到问题所在。根据经验,很多时候进度超前和成本节约并存时,不是好的工作现象,而是范围的变更和工作包的确认偏差问题导致,如不能得到及时监控和纠偏,质量将得不到保证,进而影响工程进度,从而导致项目的最终成本超支、进度失控。
四、进度控制重点关注关键路径
进度控制是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进度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进度得不到控制,项目的范围、成本、质量均得不到保证。进度的控制是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均应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对进度计划进行监控,及时找到进度偏差成因,并采取相应有效的纠偏方法。在进度控制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关键路径的进度。关键路径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关键路径上的资源若得不到及时供给,关键技术得不到支持,关键路径延期,从而导致整个工期的延时,并可能浪费很多其他链路资源,导致成本严重超支。
五、资源冲突的解决方法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找到一个授课内容相同的教案已不是难事,但是在课堂“被应用”的成分少之甚少,“自己写在教案上的话有时并不会在课堂上被应用”,看“名”师的公开课,一节课就像是一座冰山,被我们肉眼所见的并不一定是最为核心的,“谁的课创设的情境好,谁的课设计的练习精”,被感官所率先记忆的并不一定是教师课堂的核心要义,备课应该不是以课堂教学环节为线索来拼凑,拼在一起不一定是好的,七拼八凑又难免东施效颦四不像。下面我以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谈谈如何有效备课。
一、目标解读
(一)课标解读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教材解读
1、分数的定义:
定义一: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定义二:两个自然数m、n(n不等于0)相除的商,叫做分数。
定义三:两个自然数m、n(n不等于0)之比,叫做分数。
定义四:形如(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数叫分数。
2、教材内容的呈现:
(三)概念解读
概念: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自然数情况下商不变性质的延伸。
“分数的基本性质”引起了分数表示的不唯一性。这些数构成一个由无限多个分数构成的等价类,其中的每两个分数彼此相等,
而其中约分、通分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数计数单位的改变过程。一个分数是一个“等价类”,其中最简分数具有某种代表性,却不能代替一切。彼此相等的分数,各有各的用处。自然数的相等,就是自己和自己相等,一个自然数只有一种表示法;分数则不同,同一个分数可以有很多种表示法。分数的相等性质,是分数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教学研究
(一)已有学情的分析
“数学课程应当让学生感到亲切(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备课初应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经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立足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我在引入环节出示了两道算式唤起学生对旧知“商不变的性质”的回忆。例:
(二)学习方法的引导
1、通过直观模型(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的直观材料)的操作,如小棒、计数器、长方形或圆形图、数直线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把面积、形状都相等的正方形纸,用不同的对折方法表示与这张纸的相等的分数,并逐步呈现多个分割图,对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建立直观形象,为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通过线段模型建立几何表象。线段的单位是抽象的“1”,与圆形、三角形相比较抽象,但是仍然是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分数的含义 。例:
这是数轴的雏形,在学习自然数的时候,已经用过这样的表示方法。由此可见,分数是填在自然数之间的新数,位置在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和后续的比较分数大小、约分、通分也都可以呼应。同时,线段模型是“圆模型”的半抽象化,可以充当分数的“份数模型”向“除法的商”定义过渡的几何载体。
(三)课后习题的选编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的高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教”的角度来设计好的练习内容,还应从“学”的角度来安排好的练习方式,只有有效、高效的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例如我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既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练习,如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讨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对吗?
又要考虑到面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练习,如你能找出大于又小于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你能找出多少个?
最后,还要综合考虑知识的纵向沟通。本课中老师充当了“魔术师”的角色,课始让学生经历从÷ 变形为―(分数线)的过程,从“商不变的性质”引入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课末再次让学生经历从―(分数线)变形为:(比号)的过程,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入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使前后内容融会贯通,知识脉络清晰明了。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心中有教材,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必能将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演绎得富有智慧和充满艺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虚拟团队 绩效 沟通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组织工作性质变得更加复杂化、动态化和全球化,所以许多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虚拟团队这种组织形式。虚拟团队是继虚拟企业、虚拟组织概念后产生的一种 “以项目为中心”的动态、柔性、高效协作的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虚拟团队由于其特有的优势而体现出其竞争力,然而,组建了虚拟团队并不就意味着获得竞争优势和成功;相反,虚拟团队的成功比传统面对面团队的成功更加困难。相关研究指出,虚拟团队的失败率大概为20%~50%,虚拟团队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虚拟”优势并赢得成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从提高虚拟团队绩效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虚拟团队的基本概念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虚拟团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虚拟团队的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虚拟团队常常是面向具体项目的团队,其成员分布在不同地点,而且可能来自不同的组织;(2)虚拟团队是自我管理的知识型团队,由分散在各地的专家组成,团队的形成和解散都是为了完成具体的组织目标;(3)虚拟团队是地域和(或)组织分散的群体,他们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方式来共同工作以完成任务或目标。
尽管学术界对虚拟团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其典型特征的描述是一致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项目为中心;(2)成员具有互相依赖的任务、共享的目标、责任、共同对团队结果负责;(3)成员通常是跨地域和(或)跨组织分布的;(4)成员更多地是分散工作而不是同处一地;(5)团队沟通主要依靠技术而不是面对面交流;(6)团队共同解决问题和作决策;(7)团队成员通常少于20人。
虚拟团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它代表了工作团队发展的一个趋势,相对于传统团队而言,它具有独特的优势:(1)联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运用分布式的人力资源而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2)沟通方式主要采用电子方式进行远程沟通,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数量和速度;(3)团队任务多数是临时性的,便于根据问题或者项目的需要而灵活变化。然而由于它自身的一些内在特征, 比如团队成员没有共同的工作经历,以及由于沟通渠道的限制而造成信息抑制,从而给虚拟团队的有效运行带来了许多挑战。由于虚拟团队出现的历史不长,对于如何提高虚拟团队的绩效,理论家和实践者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思路,此类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因此探索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因素分析
作为一支高效团队,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它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2)相关的技能。团队成员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良好合作;(3)相互间信任。每个人对团队内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4)共同的诺言。这是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奉献精神;(5)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交流;(6)谈判的技能。高效的团队内部成员间角色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这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充分的谈判技能;(7)合适的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下属;(8)内部与外部的支持。既包括内部合理的基础结构,也包括外部给予必要的资源条件。
Lurey和Raisinghani提出的虚拟团队效能模型考察了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4类因素,即群体因素(规模、相似性、构成、凝聚力),任务因素(类型、复杂性),情境因素(组织文化、时间压力和奖励结构)以及技术因素(如沟通工具的选择等)。他们的研究把影响虚拟团队成功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团队内部驱动因素和团队外部支持因素,前者包括任务特征、团队选拔过程、团队成员关系、团队内部管理等因素;后者包括薪酬激励体系、领导风格、工具与技术应用、沟通模式等因素
王重鸣、邓靖松认为虚拟团队有其特定的任务情境,而有关任务特征的变量是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关键变量。因此,必须针对具体的任务情境,选择不同管理方式才能有效促进虚拟团队的绩效。绩效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加强团队互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才能有效改善团队的绩效。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把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因素归纳为:(1)虚拟团队的领导素质水平;(2)虚拟团队成员的选拔与配置;(3)对团队和成员的激励;(4)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5)团队成员间的沟通;(6)对团队成员的培训;(7)团队文化的建设。以下本文将对这七个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虚拟团队绩效的途径。
三、提高虚拟团队绩效的对策分析
1.虚拟团队要有高素质的领导
由于虚拟团队的工作方式比较松散,因此领导对于虚拟团队绩效高低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虚拟团队中有效的领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明确团队使命和任务目标、分配任务;(2)及时提供有关目标达成和任务进度的反馈,促进团队的沟通,协调成员之间的进度;(3)能够利用各种团队训练培养团队成员的信任感和凝聚力,增强团队成员的信心。
2.合理配置虚拟团队的成员
虚拟团队的人员配置要适应虚拟团队任务的要求,贯彻因岗设人的原则,根据虚拟团队的任务目标,确定所需的人员。在选拔团队成员时还要注意,成员除了需要胜任各自岗位的工作,还需要很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为虚拟团队的工作不仅仅是个体工作的累加,而是全体成员工作的协同。
3.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虚拟团队是一个差异性极强的团队,团队成员会因为价值观、立场、视角以及专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在共事当中产生很多差异和不一致,这些冲突本身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一个团队里有不同的声音,可以激发灵感,增强团队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但是不管冲突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其冲突水平一旦超过一定标准,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将会导致对立,同时也会导致内部分裂、各行其事的不合作局面。因此在虚拟团队激励中,应该采取“团体激励”机制,可将物质激励与整个团队的绩效目标挂钩,把团队共同的目标转变为具体的、可衡量的、现实可行的绩效目标,从而提高团队的合作水平,减少恶性冲突、充分利用良性冲突,达到明确团队共同目标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是把物质奖励作为虚拟团队奋斗的目标,而是通过它的讯号作用,在成员的心目中将整体绩效目标进行强化和放大,不至于让有的团队成员仅盯着自己的目标,而忽视整体目标。
4.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的。绩效评价是激励的基础和依据,激励机制使得绩效评价的影响得以实现。而两者的设计都必须以公司的战略目标、团队的共同目标为指导,为某个时期的长期、短期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实施,达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整个团队,为了促进团队之间的人际协调和通力合作,薪酬不仅要考虑个体胜任力及个体绩效上的一些差异,还应该考虑将团队的绩效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即团队成员的部分薪酬是基于团队绩效的。
5.拓建沟通平台
虚拟团队的绩效依赖于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和沟通媒介的丰富性,例如仅使用单一的电子沟通工具无法克服跨时间、满足同步实时沟通的需求,而采用多种电子沟通的渠道能够让团队成员更多的相互交流和管理、共享信息,从而提高虚拟团队成员的满意感及团队的最终绩效。为了保障虚拟团队的绩效,在建设虚拟团队的沟通平台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首先是增加沟通的渠道,例如email、网上即时沟通、电话、视频会议等,必要时还需要增加面对面的沟通。其次是增加沟通媒介的丰富性,比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沟通的可视性并增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此外,还需要保证沟通平台运行的可靠性并选择通用的沟通技术,以确保团队成员能够运用合适的网络沟通技术实现有效交流。
6.强化技术培训
虚拟团队是自我管理的,团队成员只拥有完成各自目标所需的技能,而其他的新技能需要培训。而要提高虚拟团队的绩效,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由于虚拟团队的特点,对虚拟团队成员的培训难以实施,因为虚拟团队是快速组建的,没有充足的时间把团队建设为熟练的高效团队。因此在实施培训时,虚拟团队必须充分评估不同地域的团队成员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并且评估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行性,力求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并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评估培训的效果,以促进虚拟团队提高团队绩效、完成团队目标。关于培训的方法,一种方法可采用即时培训,即随时评估需要更多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领域,并制定和实施培训方案。另一种方法是团队会议,团队会议使得团队成员有机会共同确定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从而改善团队的绩效。由于虚拟团队是新生事物,可以借鉴的普适方法较少,团队成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适合于自身的培训方法,促进成员快速掌握所需技术。
7.建设良好的团队文化
由于虚拟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组织或者部门,成员各自的背景差异带来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产生文化冲突。为了消除文化冲突问题,需要采取各种文化塑造的练习来提高团队成员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和培训,使虚拟团队成员相互理解和认可彼此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因此在虚拟团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注重营造互助协作的工作氛围,培养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在明确各自角色责任的基础上,主动和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共享团队的资源,并为其他成员提供帮助。
虚拟团队文化的建设要特别注意培育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信任的建立和维系是虚拟团队管理的核心问题,相互信任是虚拟团队运作的基础。然而,由于虚拟团队成员缺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信任关系既难以建立又容易失去。当别人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的时候,相互猜疑、虚拟欺诈等问题更容易产生;此外,虚拟团队是一种临时性团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就越低;最后,虚拟团队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道德风险难以避免,从而影响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因而在虚拟团队中有效建立和维系信任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是虚拟团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结束语
[关键词]快速信任;临时团队;建立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28-02
1临时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以团队的形式协作完成各项任务已相当普遍。临时团队是由于完成临时性任务组建的。最早研究临时性组织的Goodman等人将临时团队定义为:因完成复杂任务,一群技术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一起工作。这个定义是通过对当时拍摄电影或戏剧所形成的临时性系统的研究得来的。后来一些学者从团队的临时性、临时团队的时间控制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临时性团队通常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团队成员间相互依赖,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团队目标。
2快速信任理论
基于对临时团队的思考,特别是临时团队任务完成的时间紧迫性,学者们提出了快速信任(Swift Trust)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也就是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由于临时团队具有“临时”性,除非以前有合作经历,否则成员间往往是不太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即使以前有合作经历,也容易导致情感因素的产生,如果这些情感因素是积极的,那对团队目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如果由于以往的合作,在认知或情感上产生了消极的想法,那无疑对团队目标的实现会产生消极影响。加上临时团队的成员往往具有专业和技能的独特性,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建立信任关系,团队沟通与知识的分享,特别是隐性知识很难在团队中进行。
由于临时团队有明确的时间限制,需要团队成员在工作上相互依赖,形成紧密的关系才能高效地达成团队目标。因此,临时团队的成员往往不能通过长期的相处过程来建立普通信任,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信任的建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个历史依赖的过程。而临时团队的特点决定了为保证团队目标的达到,必须通过在合作之初建立快速的信任,而不是通过共事的经验来判断谁可以相信(Meyerson,Weick & Kramer,1996),这样才能使团队成员互相融合才能使团队工作尽快开展。因此快速信任的研究往往与临时团队的特性紧密相连。
Meyerson等(1996)将快速信任定义为:“某种集体理解和集体关联的特殊形式,可以控制临时组织的不稳定、不确定、风险和预期问题。”
团队快速信任与以往研究的信任相比除了在建立的时间上比较短外,还与普通信任存在一些差异性,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
Meyerson等(1996),快速信任是基于集体感知关联的,而普通信任是建立在个人感知和他人能力计算上;快速信任强调过程和任务的同时基于团队成员的角色期待,受诸如环境、任务等的影响,具有依赖性,普通信任是对个人善意和诚信的预期,基于交往经验;快速信任主要存在于临时组建的团队,普通信任主要以相对稳定的组织和团队为背景。
3快速信任机制的建立
临时团队快速信任的建立对于临时团队目标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个体层面和团队层面两个方面探讨快速信任机制的建立。
3.1个体层面
在临时性团队中,成员如果要建立快速的信任关系是受到个人感知的影响。Jarverpaa、Knoll & Leidner(1998)提出信任者的信任倾向是影响团队快速信任的因素之一。如感知一个人值得信赖,就会去信赖。
快速信任的建立还受到对被信任者善意和真诚的预期。预期一个人品性端正,诚实可靠,自然会倾向于建立信任关系。Meyerson等(1996)年也提出团队快速信任是基于对团队成员能力和真诚扮演某个关键角色的预期和感知。同样,预期某个人具有善意,那么就会倾向于去交流。
“我们之所以愿意去相信工程师是因为我们信任工程学,我们相信工程师受到的良好的训练,能很好运用工程学,实现工程学的有效原则”(Dawes,1994)。同样,我们在项目中有多个学科的专家和具有一定特长的成员,他们协作的基础在于彼此相信各学科的专家、技术能手能够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为整个团队以及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快速信任的建立还基于个人能力,一个在团队中具有可靠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成员更容易受到其他成员的信任。
临时性团队成员角色的扮演以及团队成员对角色的期待,加强了快速信任的建立,并克服了达成团队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建立基于能力、善意、真诚的团队角色,让团队成员愿意并且信赖加入团队的成员的能力、善意以及真诚性,从成员个体感知以及预期出发,去相信他人,乐于沟通交流分享,才能更好地促进团队目标的达成。
3.2团队层面
3.2.1团队共识的建立
基于临时团队是建立在任务基础上的,以任务为导向,快速信任的建立也必须基于团队活动的展开。因此可以在临时团队成立之初通过实施一定举措加深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及任务的理解,让成员对团队目标有共同的认识,促使他们快速进入各自的任务角色,融入为同一目的而奋斗的大家庭中。并且,这一共识还需要在临时团队过程中通过沟通、激励等手段不断强化。
3.2.2团队文化的建立
团队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团队都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有助于团队成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要注重团队文化的塑造,培养开放、坦诚、平等以及易于沟通的团队氛围,使团队成员在尽快融入团队角色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相融合,从而有利于快速信任的巩固与提高。
3.2.3建立公开的团队冲突解决机制
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临时团队来说,任务的依赖性以及创新性都可能导致团队中冲突的产生。积极的冲突有利于团队的发展,而消极的冲突则不利于团队目标的达成。冲突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冲突朝有利于团队绩效的方向发展。因此,建立公开的冲突解决机制,建立冲突快速解决的平台,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团队冲突,有利临时团队中快速信任的快速建立及巩固,更有利于团队知识的学习以及共享。
参考文献:
[1]钱焱,刘洪论构建临时团队的快速信任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1-75
[2]王惠东,祁红梅,惠静薇团队快速信任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