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3-06-18 10:3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培养途径
一、引言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是体教专业大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为未来从事的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教学改革的深
入,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新的挑战,只有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构成要素发生新变化,培养途径需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
求。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综合能力,主要包括:
1.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专业能力
(1)体育教学能力(包括:制订教学文件、组织教材教法、语言表达、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处理偶发事件、合理利用场地器材的能力);(2)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制订训练计划、科学选材、临场指导训练、合理训练方法的能力);(3)从事课外体育运动的能力(包括: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裁判、运动会的编排、一般医务监督、制订运动处方);(4)体育科研能力。
2.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必备的专业能力
(1)品德教育的能力;(2)持续学习的能力;(3)创新能力;(4)实习实践的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适应新环境的能力;(7)担任社会指导员的能力;(8)掌握外语与运用多媒体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等。
三、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剖析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很重要,其中道德修养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必备条件。师德是否纯洁高尚,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加强品德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教师素质。
其次,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体教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第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得未来的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当今的学校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不能简单满足和局限于今天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应特别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强调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
培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人才能力的培养上,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的理念为目标。
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1.品德教育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校并非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提升师德最关键的途径是自我修养,开展法制宣传讲座,提高道德意识。邀请师德典范者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讨论会,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引领作用。
2.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培养终生学习的观念。例如,经常在课堂上开展相关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校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通过权威效应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的必要性。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开展模拟职场大赛让新生认识到以后竞争的激励与残酷,让学生树立必须学习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报、多思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努力创新钻研,使他们的持续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立。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研读、讨论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或技巧,以熟悉、掌握教学模式或技巧的基础。互相鼓励,给予队友最大的支持。为了促进队员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仍需来自队友提供的适度的鼓励、协助、教学观察和回馈。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墨守成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5.体育社会指导员能力的培养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倡,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体育锻炼的行列,这也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去社区为体育锻炼的群众指导正确的锻炼方法,到青少年俱乐部协助教练员完
成训练与比赛的任务,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设计健身计划。
6.适应教学环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成为教师以后,无论是分配到条件多么艰苦的地方,都要能够临危不惧、胸有成竹、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校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实习实训时,教师只给予教学上的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挖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高适应能力。
五、结论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除了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外,应重点突出品德教育的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学习与合作能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社会竞争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要采用多种途径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典明.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一、自我教育的意义及其作用
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行动的活动。它是学生高素质形成及思想品德培养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自我教育符合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还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想让学生自觉的活动,就必须要学生做思想斗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
2、自我教育符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能让学生变得成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种能力的养成,可让学生受益一生。在人生道路上,在正确的规范、标准里约束、支配、驾驭自己,直至成为社会的强者。
3、自我教育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能让学生逐步实现“理想自我”。大学生因其生理、心理、知识等因素,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学习者。此时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大学生满怀激情,在追求梦想、面向未来的时候,往往会改进现实自我,追求理想自我。这是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符合大学生善于思考、不满足现状的心理特点,这时的自我教育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自我教育能力具有的特征
自我教育具有多种特征,根据当代大学生所显现的特质,大致归类如下:
1、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断增强,但存在片面性。在信息化的当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知识较为丰富,已初步具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并从中规划自己的人生,寻求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归宿。
但是,大学生毕竟是生活、成长在学校这一净土,缺乏一定的个人阅历和社会经验,还不完全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知时,免不了带有不彻底、不太成熟和片面性的自我认识。
2、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但存在主观性。人的评价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无论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他人到自己,还是从片面到全面,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显然使评价能力达到了较高的阶段,自我评价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能较好的根据社会、学校或其他集体的需要和舆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不断的评价。
但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主要是依据自己所理解的标准进行的,因而评价的结果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在自我评价时,总会掺杂些个人的主观感情,多半评价自己的优点,较易忽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3、表达情感丰富多样,但有较大波动性。 大学生有着丰富、复杂而强烈的情感世界。热情而奔放,却也易于激动。较之之前的自己,在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上有所提升;但与成熟的成人相比,大学生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加之当下表达自我的方式、场所的增多,在这轻松、自由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粗鲁、缺乏应有修养的行为就更加外显了。再者,新时期下,大学生的自尊心普遍较强,但是自控能力还不能与较强的自尊心相匹配,更加使得学生情感的表达具有波动性。
三、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当代大学生富有激情与创造力 ,有着无限的活力,自我意识、自信心、自尊心不断得到强化,但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激励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果。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明确自我教育能力特点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知识,在思想上、行为上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呢?
第一,抓住自身特点,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大学生尽管已初步具备正常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因知识与阅历的不完善,在进行自我认识时,往往有所偏差。故而,大学生抓住自身特点,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才能较为完整的评价自我、认识自我。
第二,利用第二课堂,提升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第二课堂即是老师教学之外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的、学术的、知识的、公益的活动。大学生可以有意识的参加诸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开发智力,并可在实践体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高低,帮助自己培养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参加一些社团、协会,多与他人沟通,可以获得不同的人生认知与体验。总之,把空余时间用在扩大自己的视野和陶冶自己的情操上,便可收获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陶冶的能力。
第三,参加体力劳动,磨练自己的刚毅意志。劳动是改造人的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多劳动可以体会到劳动者的朴素情怀、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可增强劳动的尊严感,从而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在了解生活艰辛,劳动辛苦的同时,知道我们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历史责任感。
第四,通过对比学习,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人在对比中前进,不管是与比人对比,还是与过去的自己对比,我们都会看见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会思考,才会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榜样,通过与榜样的对比学习,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缺陷,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
第五,养成良好习惯,融洽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是一个集体,不是哪一个人的大学,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我们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这个的前提。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有足够的底气与信心面向未来,迎接挑战。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及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反复的教育和实践而形成,是高校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过程与环境,使一个人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一种教育手段。
(一)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客观需要。首先,在思想道德上,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社会角色。但在社会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观念和道德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他们标榜以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人。忽视社会、集体,同时也缺乏远大理想和目标。其次,“另类文化”在大学校园出现。有的大学生滥用网上最新的另类语言,盲目追求所谓的“非主流”,实行夸张另类的扮酷。这一切都说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二)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他们生存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纪律松弛。具体表现为宿舍脏乱差现象严重,学生动手能力差;饮食习惯不好,不少学生有吸烟酗酒的现象;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有的缺课、逃课,对学习失去热情,有的最后不得不留级甚至退学。
(三)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他们承担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工作。辅导员经常深入基层,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比较了解,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因此他们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说明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者。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辅导员要根据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实际需要制定长期和近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规则和计划,并在不同阶段组织好各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的教育活动。在养成教育中要使同学们提高对品德模范的认识,增强其遵守思想品德规范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是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监督者。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管理监督是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它包括大学生的学习管理工作、组织行为管理工作、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活动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从而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营造良好群体环境,实现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进而形成优良的学习、生活秩序;同时辅导员还要对包括寝室卫生、就餐秩序等日常行为习惯给予足够的重视,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党团组织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是良好心理素质引导者。高校辅导员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已经初步社会化的年轻人,他们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作为辅导员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有效巩固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抵制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上进、和谐适应、宽容感恩、协作友爱、能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人的人性特征。
三、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凡是要求大学生达到的行为要求和思想品德要求,就要在在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中有措施,而辅导员正是大学生监督管理者。
不仅如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不只是教育、管理的对象,更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辅导员应创造有利条件,调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发挥正确的主体意识,开展广泛的自我教育活动,以达到让学生达到养成教育中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加强学生实践活动,使理论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养成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环节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应带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辨证思维能力,培养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
四、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体育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既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又能培养人们的品质,健全人格。体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具有非常强的竞争性,但是如果过多的关注竞争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恶性竞争问题的发生,甚至于出现肢体冲突等现象,就这一问题看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通过德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群体明白,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参与要比最终结果更加重要,每个人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远远比竞争结果更加有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生存压力,就业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等一座座大山使当代大学生肩头的压力与日俱增,以至于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和恶性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将德育教育和高校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群体心理负担的减轻和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1.从教材特点入手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可从教材特点入手。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社会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特点,掌握学生的学情,在实际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有计划地、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其特点,都有实际意义与操作效果。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技术动作的内蕴,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如:在器械体操与跳跃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在篮球与排球项目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利用竞技体育中拼搏奋争、战胜困难、承受挫折、争冠夺魁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
2.从课堂常规入手
课堂常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课堂常规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课堂常规的教学,因为在体育课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体育教学。课堂常规有:课前整队集合,检查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以及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这些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以及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不要忽视课常规的教学,要对学生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在课堂常规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课堂常规的要求贯彻落实,如对学生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3.从集体项目入手
集体项目是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集体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与的集体融会和刻苦训练。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采取集体项目进行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应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要团结协作,共同奋斗,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地“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
4.从偶发事件入手
[关键词] 责任感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综合能力。因此,利用大学这个塑造人格的场所,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及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职责。
一、 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及原因
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不满足毕业时只拿个专科学历。因此,许多人一入校便开始了明确的个人规划:一方面,参加自考或争取毕业后升本,从文凭上为自己增加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入党、获奖,为就业增加砝码。可以看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大多定格于个人发展,凡事都从个人利益出发,以“我”为中心。
大学生责任感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国门打开后,伴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的进入,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批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易被对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崇拜的大学生所盲目接受,从而导致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
(二) 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现处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念遭遇挑战,而新的价值体系还尚未建立,加之市场经济所遵循的追逐利益的价值规律,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过分放纵和溺爱孩子,削弱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缺乏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的方法手段,致使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内容空洞、方法陈旧,同时,也缺少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没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导致进入大学和社会后问题层出不穷。
大学生虽然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人生观也尚未定型,而大学正是塑造人格的场所,因此,充分利用这个有效时机,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不断引导他们担当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多年来,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 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的探索
(一) 思想教育贴近学生实际,指向明确、具体。
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空泛,与学生实际比较脱节。“两课”内容过于理论说教,学生对长久以来的这种“大”而“空”的灌输已麻木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增设了《人生修养》系列课程,目的是将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现实需要,让品德和修养的提升成他们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引导学生行为模式的转变。
转变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固然不易,但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更加困难,大多数人容易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建立了一套量化的行为管理系统——诚信银行。如果学生思想端正有较强的责任感,积极上进表现优良,愿意为同学、团队和社会奉献爱心,经常参加社团和各种实践活动,全校教工都能给予诚信银行加分的鼓励,反之,若学生责任感缺乏,不思进取且自律性不强而违犯校规校纪时,将给予诚信银行扣分的处罚。诚信银行的积分将与学科成绩同时计入期末的综合测评,作为评优评先、推荐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诚信积分的合格标准是每一位学生必须达到的,否则,不能顺利升级和毕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是一个艰辛和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时间的积淀也需要一个平台,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便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利平台。因此,我们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引领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同学、学校及社会的责任感。
(一)、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参议会。在每年一度的参议会上,学校都广泛收集了学生代表反映的意见和问题,从学院的管理、教学的设计、学生工作到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每份议案都提给出了可行性建议与解决方案。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将自己当作学院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院的各项管理中,主动为学院的发展和进步献计献策,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的责任感,这一活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二)通过各种校内活动,增进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
1、为了有意识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专门设立了辅导员助理岗位,让他们协助老师开展工作,帮助一年级同学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每一学期,我们还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对口的学习交流和技能比赛,增进各年级间的交流和情感,不断增强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以榜样的作用示范和带动低年级学生。
2、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平时的宣传和教育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不仅要埋头读书,还要关注国内外形势及社会发展与变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同时,要求学生在社会需要时,应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开展社会活动,如: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清洁市场和社区环境等。志愿者还定期进入当地小学开展义教活动: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教给小朋友防震减灾的小知识等。
“实践出真识”,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重在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他们搭建体验的平台,有助于帮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责任。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机会,一方面,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修养也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引领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江,郭文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管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5(05):35-36.
一切艺术形式只要以真、善、美作为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就必然会与道德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着道德观念。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具有培养主体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优秀人格的隐性育德功能。如果在普通高校中能够在较为感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会为以理性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提供有益的补充和支持。但是,要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必须首先弄清楚艺术教育到底能不能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究竟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一些西方艺术哲学观念对我国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唯美主义”。一些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奉行“唯美主义”。他们极力批判在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观念,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与道德无关;而艺术教育就是纯粹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无关。艺术若与道德扯上关系,就玷污了艺术的纯粹性,就是“伪艺术”。而艺术教育若与道德教育挂上钩,则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这种思潮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产生了影响。一些教师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对道德观念采取回避的态度,追求所谓“真正的艺术教育”。那么在普通高校,将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到底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
1.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学校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育人”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这是任何学科都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育德”,而艺术教育主要“育美”,但二者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都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不过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普通高校教学实践中,为了育人的共同目标,二者应该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不应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因此,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内容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艺术教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只顾其审美性而放弃教育性,那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闭口不谈道德,将艺术教育完全孤立起来的做法,才是真正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李岚清同志说:“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并进一步指出:“审美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美育的主要实施内容和途径,其直接功能是“育美”,最终目标是育人。在实现其育美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其自身学科特点优势,为德育的发展出份力,是完全可行的。
2.艺术教育隐性育德功效发挥以其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前提条件
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效是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形象影响人的审美感觉感知、意志等,潜移默化地促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并进一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在艺术作品中,理融于情;在艺术接受中,情先于理。艺术总是先使接受者受到情感的感染而后才引起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从而受到教育。艺术教育通过审美情感体验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而非通过理性的道德说教,这恰恰是艺术教育发挥其育德功能最为隐蔽和巧妙的地方。由此看来,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的发挥是以其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育德功效是艺术教育在其实现自身审美功能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附属功效,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与其审美教育的性质并不矛盾。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涉及道德教育内容就会违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当然,这种不矛盾的和谐状态是建立在艺术教学实践中,尊重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本质,真正遵循着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来进行教学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完全可行的,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育人的需要,也不会违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那么,艺术教育自身是否又真正具有发挥“育德”功能的可能性呢?艺术教育在育德方面是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某些优势呢?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育德的可能性及优势分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自办私学,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并把礼乐作为其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将音乐课程纳入学校教育。孔子认为人的修养过程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教育在他看来是促成完美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也特别强调美育特别是音乐教育的作用,认为音乐是培养品德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目的在于教育便当选取最优良的培养品德诸乐调”。可见,古今中外,艺术教育在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眼中就是培养青年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必备内容和必经之路。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并具有其他学科所具备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艺术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当今普通高校的德育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德育课程不受大学生欢迎。一些高校的德育课程与社会发展脱节,教育方式以理性说教和道德观念的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生硬,缺少感召力和说服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多,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性格中还有少许叛逆,带有强制性的传统德育方式已经很难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艺术教育是一种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具有形象性、感染性与愉悦性的特点。艺术教育自身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教育性,既可动之以情,又可晓之以理;既能深入人心,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外部不自然的压力,其轻松活泼的形式使人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与传统德育手段相比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结果。正因为如此,在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因其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富于娱乐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而深受学生喜爱。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寓教于乐,淡化德育的强制性痕迹,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艺术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弥补了高校传统德育的不足,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2.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体验来获得
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歌德也认为:“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来。”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再现人们的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风貌,通过对典型形象某种品质的强烈渲染,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观念影响。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与道德的这种关系实现其育德功效的。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的发挥并不通过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趣味变得高尚。而高尚的审美趣味进而又为健康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与传统德育及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育德的基本特点和最大优势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虽然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更容易实现道德目标的“入耳、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高校传统德育和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育德”的功效。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育德功效对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前面已经从可行性和可能性方面做过分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促进作用。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来说,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普通高校是未来社会预备精英培养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和谐社会人才的重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才,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品格,它由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因素构成,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行和整个精神面貌,包含信仰、情操、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它是以自然性为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含教育)、生活方式、职业、社交活动为基本内容所形成的个性特征。而所谓完美的人格,就是构成人格的几个因素完美结合,真、善、美高度统一,知、情、意和谐发展。
培养大学生真、善、美和谐发展人格的目标,如果要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分别以教育形式落实,则分别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格,用来育美的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郭声健认为:让自己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和贪图感性享乐,失去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与让自己禁锢于理性世界,情感受到无情压抑的人一样,都是不幸的。因为,无论是理性的“单面人”还是感性的“单面人”都不是心灵完善的人。因此,在当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艺术,同时应该懂得艺术。意思也就是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理性和感性和谐发展的,艺术能够发展我们人格中感性的一面,是健全、和谐人格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要塑造大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离不开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大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有助于维护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乃至和谐的社会关系
我国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个时期的青年虽然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上却尚未完全成熟,青年中期正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据调查,在我国普通高校,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失恋、学业受挫等因素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艺术是人本能的一种精神需要,艺术能使现实生活中人的焦虑、压抑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使人的心灵趋向平静与和谐。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际上也是满足大学生这种天然的艺术需求的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大学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使他们的心境趋向平和与和谐。同时,艺术教育能通过维护每个学生精神状态的和谐,进一步维护大学生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达到维护校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成因;对策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1.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而家长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但是不少家长仅仅重视子女文化知识水平的培养,却渐渐忽略了对子女诚信、善良、团结等优秀品德的培养。自身尚且不具备优秀品质的家长,更难以引导子女形成诚信的优秀品质。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育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难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数高校还是重智轻德。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上往往也是走形式,直接向学生灌输大道理,缺乏感情投入,难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优秀品质。
3.社会环境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少人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顾诚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欺瞒消费者的行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市场经济,还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不诚信现象泛滥,社会影响恶劣,这对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从社会现象的感性认知出发来理解社会,这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彩,局限于自己关注到的现象[1]。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个性意识得到增强,这导致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引导大学生自律
家庭、校园与社会都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诚信品质的因素。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诚信的意义与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利用自我批评反省自身,养成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担当的品质,以此来保证大学生行为上的诚信;最后,要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分辨是非对错,自觉抵制不诚信的行为和现象。
2.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教育感染力
一是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虽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为了使大学生传承优秀品质,但是也要注意添加现代元素。
二是要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工作者成为引导型、对话型、交流型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引入案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诚信道德的重要性。
三是将诚信教育融入教学任务当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培育大学生道德责任心、诚信、善良等品质。
3.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可以有效督促大学生时刻以诚信要求自己。档案的内容应该详细且贴近大学生活,应该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诚信与不诚信行为记录等内容[2]。档案会随大学生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也随大学生走向社会。学校教育者可以通过档案对学生进行监控与管理,及时提醒学生不要做出违反诚信准则的事情。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在校表现做出承诺,由同学、教师进行监督,签订承诺书并存入信用档案。通过此举,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监督转化为自我监督,潜移默化地形成诚实守信的观念和意识。
4.建立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设置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作为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保研、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现在已经有不少高校正在试行“信用档案”,通过大学生在校表现,对比学生最初的诚信承诺,进行诚信评定,并且与学生在校经历挂钩,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
⒖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