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8 10:39: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能力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能力培养

篇(1)

1 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找准病因)

1.1 学生对待计算的不良原因。

影响学生计算错误(或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长期以来,经过本人的观察与研究,这种不良心态有两种:一是畏惧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无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数字大时,就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二是轻视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等不良倾向。从而困惑所有的人:都知道“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却往往出错,错的一塌糊涂。

1.2 知识技能不熟练。

一是对法则、运算顺序、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理解不充分,掌握不牢固。二是口算能力不过关,造成计算失误。

1.3 具有不良的计算习惯。一是计算后不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二是计算书写马虎潦草;三是不愿意动笔演算,一看就算,想想就写。很多学生不用演草纸,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对计算不重视。造成计算失误。

2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训练(对症下药)

2.1 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的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进行口算练习,内容包括本册的和以前学过的基本的口算内容。让孩子进行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值得强调的是要区分易错、易混淆的口算题目。如“24*5”与“25*4”或“125*8”与“125*4”等。

2.2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循序渐进)

3.1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五查,即先看清体重的数字和符号,然后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再想怎样算简便,寻求简捷的方法。而后动笔计算,最后要自我检查,做到殊途同归,力求追确无误。

3.2 培养认真演题的习惯。训练学生做题时要有耐心,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试题也要谨慎。题量再大,时间再紧也要沉着。演题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即使在草纸上计算也要求写清楚,方便检验。

3.3 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要耐心细致的检验。

3.4 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以判断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4 正确对待错误的出现(防微杜渐)

篇(2)

一、加强口算方法指导

口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同时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思路。教师要在口算方法中,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如在进行10以内加减法口算时,我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等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数的组成,并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加减法算理的指导。在进行“9”的加减法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复习“9”的组成,使学生知道1和8、8和1、2和7、7和2、3和6、6和3、4和5、5和4都能组成9。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探究1+8、2+7、3+6、4+5分别等于多少,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方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因为学生在探究时都能想到1和8、2和7、3和6、4和5组成9,所以1+8=9、2+7=9、3+6=9、4+5=9。因为9可分为8和1、2和7、3和6、4和5,所以学生能很快口算出9-1=8、9-7=2、9-3=6、9-5=4。再如,第二册教材中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内容,是在10以内加减法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时,对比出现34+2和34+20,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别说出34、2和20各数的组成,再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说34+2应该怎样算,就是先把4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得到6个一,再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36,所以34+2=36;而34+20,就要先把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得到5个十,再由5个十和4个一组成54,所以34+20=54。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了10以内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基本算理,掌握了口算方法。

二、加强口算方法多样化练习,感受口算价值

口算是一种独特的计算形式。它具有速度快、方法多、形式活、省时、方便的特点。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有意义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既练习了口算,又感悟口算的意义。如在进行两位数加减与两位数加减法口算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栽花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汇报栽花情况。一组栽花26棵,二组栽花33棵。我让学生根据这两组数据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两个组一共栽花多少棵?2.一组比二组少栽花多少棵?3、两组比一组多栽花多少棵?……我组织学生对两个组一共栽花多少棵,进行口算练习。让学生想一想结果是多少,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把26看成20,把33看成30,20+30=50,

6+3=9,50+9=59。

生2:我把33分成30和3,把26分成20和6,30+20=50,

3+6=9,50+9=59。

生3:我把33分成30和3,30+26=56,56+3=59。

生4:我把26分成20和6,20+33=53,53+6=59。

生5:我把26看成27,27+33=60,60-1=59。

生6:我把33看成34,34+26=60,60-1=59。

生7:我把33看成40,40+26=66,66-7=59。

……

此次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多样化方法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思维水平。

口算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就能达到的,必须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娴熟。本学期在创设情境教学的同时,坚持进行上新课前2~3分钟的口算训练,主要采取视算和听算的方法进行。视算练习就是采用看着计数器、练习卡、口算表及游戏(如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就是教师读题,全班齐做,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平均做题率,使口算教学既加强了方法多样化练习感受其价值,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口算练习效果的检查

篇(3)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教学中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1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凑十法、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还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2 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而在计算教学中,讲清算理是关键,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1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还可以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维持训练的持久性,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思维训练是核心 计算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大纲》指出:“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篇(4)

1.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篇(5)

那么怎样提高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计算兴趣,强化计算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将枯燥的计算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学生不再认为计算是一种重复的机械活动.如在有理数、整式及平方根等易错内容的教学中,可采用卡片接龙、小组竞赛等形式,比运算速度和准确率,既提高了训练容量,又增强了趣味性,学生的计算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增强学生对计算重要性的认识.虽然新课标中要求要避免繁琐的计算,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少量带有一定难度的计算训练,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强化对计算重要性的认识。

二、重视算理的探索推导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的推理论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中总结规律,探索结论,掌握计算性质和法则.由于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所以在每一步的计算过程之中,都能做到有理有据,不出差错,如《整式的运算》一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应强化对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推导,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练习,并叙述每一步的法则依据,这样,学生在清晰的算理指导下,整式运算能力便能迅速提高。

三、强化基础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任何基本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的长期训练,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熟能生巧。

(一)充分加强口算练习

中学阶段的计算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运算及平方根的化简等,都是从口算开始的,应坚持在口算强化练习中熟练法则,提升准确率。

(二)强化变式训练,突破计算难点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只有先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实际体验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才能形成技能,掌握解题策略.

学生计算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符号问题和法则混淆问题,因此教学中可专门设计一些变式性的比较练习,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算理,突破计算难点.如整式运算中设计下列比练练习帮助学握法则:

①a2・2 a4

②(2 a2) 4

③-2 a2・a4+(-2 a)2・a4

④(-2 a2・a)a4

⑤(-2 a2)4÷(- a2)

⑥-2(a2)4÷(- a)2

通过上述问题的比较分析,学生对指数的不同运算律应该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归纳反思,探求合理解法

阿莱格尔先生曾经说:“数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途径,而不是只有一种完美的解决办法.这种思想应及早教给学生,否则容易使学生思想僵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运算技巧的研究,从数学基础技能的学习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把计算的技巧与发展思维融合在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试题的结构特点,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多种运算途径,然后比较分析,得出更为简捷的计算方法,逐渐掌握一定的运算技巧.如一元二次方程(3x-2)2-12x+8=0.按照常规思路解题可能先去括号化成一般形式,再用公式法求解,费时费力易出错,但仔细分析方程特点,会发现后两项可提公因式得(3x-2)2-4(x-2)=0,用分解因式法求解要简单得多.可见计算中加强思维分析,掌握方法技巧对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至关重要。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篇(6)

一、激发计算兴趣

激发计算兴趣,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计算中去,爱计算、乐计算。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记忆力好、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学中可适当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一定的计算情境。情景引入要做到:一是现实性,情境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设计,高年级侧重实践,低年级侧重趣味,尽量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二是新颖性,情境形式要常变常新,吸引学生眼球,切忌单调乏味;三是简洁性,情境创设要力求简洁明了,紧握教学目标。再比如,出题形式上,低年级的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等玩的方式;组织方式上,可以是全班算、小组算等,可视教学情况恰当选择。此外,还要重激励,会表扬,对于计算又快又好的同学,可采用“夺星”、“评优”等方式予以鼓励,还要注重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进来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阐明计算算理

算理就是计算的依据、道理,由数学概念、运算规律、运算性质等内容构成。它主要是教给学生“为什么这样算”。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在于理解。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阐明算理、讲解法则,让学生去理解掌握。首先,可从直观教学入手,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教学中尤其要侧重对新旧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去理解、掌握数字与数位、数与形、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算理和法则。

三、教授计算方法

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规律和方法,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教给学生“怎样计算”。科学的计算方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感悟计算方法,并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逐步概括出计算方法,从而避免对计算法则的死记硬背。我们尤其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展示一些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算法,比如“凑十法”、“分解法”等等,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归纳、比较、选择,促进学生对算法的主动建构,从而优化计算方法。此外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种算法,也不是生搬硬套算法,而是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思维品质,寻求最优策略。在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探求灵活多样的算法,不仅要具备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还能优化计算方法,找到计算的捷径,从而为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勤做计算练习

计算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而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因此要勤算勤练,贯穿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课上,可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方法,熟中求快。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量的反复操练,但这并不等同于机械式、题海式的练习,而是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篇(7)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98-01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就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哪位同学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我们班教室的四扇窗户一共有多少块玻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便“1、2、3……”地数起来。当多数同学正数到“6”、“7”时,一名学生大喊一声:“老师,一共有十六块玻璃!”班里顿时安静下来,将目光投向这名学生。于是我就让这名同学把自己的算法说出来。他说:“横着数4块,竖着数4块,四乘四等于十六块。”接着我让大家再接着数下去,验证一共是不是十六块。得到验证后,大家觉得这种计算方法很好。这样,就使学生不仅了解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明确了“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其次,老师应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因为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口算不用计算工具,也不列竖式,而是通过视、听、说的过程,讲计算的道理并计算出结果。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练好口算可以加速笔算,亦可减少笔算的错误。

为强化口算训练,我们准备了许多口算卡片,天天练,堂堂练。学生备有口算本,家长则有帮助学生练习口算的任务。基本上每天留20道口算题,每周检查一次。口算内容包括:整百数加减法、乘除法;能凑成整百整千数的乘法;10以内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等。能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限定时间完成。

再次,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法则、定义、性质等算理进行计算,并要学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最佳的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例如在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例题“356×208”时,就选出三名学生板演,结果出现了以下三种形式:

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行分析,使他们认识到,以上计算,其中(1)(3)种算法正确,尤其是(3)的算法最佳。因为它遵循了三位数的乘法法则,即“从乘数的个位乘起,用乘数的哪一位去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的道理,而且将“用0乘”这一步省略了。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可减少运算的过程。而(2)的算法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法则中“用乘数的哪一位去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的原则。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计算不仅要快速、正确,而且还要灵活地选用计算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概念、法则、定义的综合运用,即算理的应用。等到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率”之后,一部分学生就能主动地将“356×208”的竖式列为(3)了,这说明他们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今后再做多位数中间有0的整数乘法或小数乘法时,也就无师自通了。

计算训练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智力就是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计算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法”的六个例题之后,我就给学生留下了道习题:3368÷354,1456÷182,2032÷254,24541÷253,965÷193,1305÷261。要求学生根据各题的特点,迅速找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