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污染事件

环境污染事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污染事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污染事件

篇(1)

从灾害链的角度对Na-tech事件进行环境污染风险分析。采用临汾市历史地震资料和10家焦化企业的数据资料及当地的气象资料等,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区域内,一旦强震破坏了化工设备,造成粗苯泄露,易造成公众中毒事件,所研究区域是典型的高中毒风险区。

关键词:

Na-tech事件;灾害链;地震灾害;环境污染风险

近年来,因地震产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数量越来越多,后果越来越严重。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逾2×104人遇难失踪,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造成核泄漏,数万人紧急疏散,对环境的影响将持续若干年,是有史以来自然灾害所引发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之一[1]。在中国,地震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毒气污染7起,其中3人死亡,18人中毒。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也引起部分化学品的泄露和释放。这种由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灾难被定义为Na-tech(NaturalandTechnologicalDisasters,自然和技术灾害)[2],它可看作是灾害的一种链式反应,国内对灾害链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3],但对地震引起的环境污染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从断链减灾的角度对Na-tech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具有普通的现实需要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1研究区域情况

本论文以山西省临汾市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在历史上发生过2次大震,同时又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但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又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具有极高的中毒风险性。

1.1大震的复发区临汾盆地具有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活动时间长的特点。自公元649年以来,盆地内共发生过地震震级M>4.7级地震21次,其中8级地震1次,734级地震1次,6级~6.9级地震3次。其中1303年和1695年临汾地区先后发生了洪洞(M=8)、临汾(M=734)2次特大地震震中仅相距45km,在400a间相距这么近的地区相继发生2次特大地震的情况在华北历史地震记载中是孤例[4]。

1.2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汾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临汾区域的焦化企业不仅星罗密集,生产粗苯的量较大,且分布较分散,一旦发生事故,较难以集中处置。

1.3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临汾市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水文条件非常不利于大气环境污染物扩散。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临汾市市区全年静风频率高达48%,逆温频率高达38%,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和水平输送。

2研究区域内的潜在震源区及污染源的设定

2.1潜在震源区的设定本论文选择临汾盆地中北部强地震带上震级大于等于里氏7.5级和8级的活动断层作为研究对象,沿地震带通过ArcGIS随机生成57个震中,地震带震中分布如图1所示。地震烈度的等震线形状采用椭圆衰减模型,沿着地震破裂长度方向即为长轴方向。临汾研究区域处于中国华北地区,故选用中国东部的烈度衰减关系式(1)和式(2)模拟区域的烈度分布情形。利用式(1)和式(2)计算临汾区域内每一随机设定的震中在每一潜在泄漏源处的烈度值,临汾强地震烈度值从6度算起,即本研究仅考虑单个震中在粗苯泄漏处造成6度及以上烈度时的粗苯存储罐破损情形。

2.2潜在污染源的设定研究区域一共有38个涉及粗苯(苯和甲苯)的焦化企业,本论文选择其中10家焦化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在研究区域和震源区、污染源设定后,假设临汾中北部发生强地震,地震破坏了危化品粗苯的存储罐,造成粗苯泄露,粗苯泄露直接威胁到公众的生命。Natech事件具体影响灾害链如图3所示。

3地震与化工设备破坏的风险分析

建立地震烈度(修正麦加利烈度,MM)I与破坏状态之间的关系矩阵,通过破坏状态与破坏状态比例的关系矩阵,得到主要化工设备在6度以上烈度(MM)I的破坏比例,用来表示化工设备的地震破坏脆弱性。结果如表1~表3所示。采用MonteCarlo抽样模拟各级烈度下形成的破损比例的分布范围,再将样本转化为Probit,用标准状态分布的反函数+5表征Probit,用Probit数与地震烈度完成线性回归,得到地震烈度与破坏概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如式(3)、式(4)所示。

4化工设备破坏与粗苯泄露风险分析

4.1粗笨泄露量与体积的关系假定粗苯卧式储存罐受到临汾强地震破坏后,其罐内所存粗苯(苯和甲苯)将在1h内全部泄漏到空气中。故将焦化企业中粗苯的存储量作为粗苯储存罐破坏后粗苯的泄漏量L,粗苯的体积泄漏速率V如下。

4.2风险分析从4.1分析可知,化工设备的粗苯存贮量直接决定了泄露后产生的危险性。

5粗苯扩散与公众中毒风险分析

粗苯泄漏后在大气中进行扩散,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化工设备破裂后,粗苯所处的污染源状态,另一个是地震后的地面气象条件,随着地震时间增加,粗苯扩散产生的中毒范围也不一样。研究选取气象资料比较完整的临汾市区、洪洞县、襄汾县、隰县、吉县、浮山县和翼城县7个地面气象站点和5个高空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时,在不足时用内插法补全所需的气象数据。运用CALPUFF大气扩散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根据相关数据,绘制出粗苯15min最大浓度中毒风险图如图4所示。由图4所知,在粗苯15min浓度最大值时,按中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标准,研究区域有一半以上地区中毒风险在0.1以上,即有10%以上中毒概率,这属于比较高的中毒风险;同时研究区域有1/4以上地区中毒风险在0.25以上,即有25%以上中毒概率,这是很高的中毒概率。这表明此时研究区域是典型的极高中毒风险区,研究区域内人员应立即撤离。

6结语

在模拟发生在临汾市的地震粗苯泄露的Na-tech事件中,地震破坏了危化品粗苯的存储罐,造成粗苯泄露,粗苯泄露直接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和地震直接对公众中毒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可通过断链减灾的模式进行风险控制。a)通过震害情况分析,化工设备直接受地震破坏的影响不大。要对罐体本身和相关联的部位作好减震措施并日常及时维护,可避免化工危化品存贮设备的破坏;b)泄露速度与存贮危化品的量直接相关;c)临汾市中北部是典型高危险中毒区。

参考文献:

[1]潮轮.日本悲恸:地震海啸核泄露[J].生态经济,2011(5):8-13.

[2]盖程程,翁文国,袁宏永.Natech事件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灾害学,2011,26(2):125-129.

[3]李鑫,郭安宁,赵泽贤.日本东北9.0级大地震与台风的成链关系[J].灾害学,2012,27(2):39-42.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 突发事件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全国各类事故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给国民经济、环境及人们生命和健康带来巨大灾难,能否及时防范、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是对环保部门能力和水平的检验。而应急监测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环境应急工作成败和高层的决策是否正确。但是,目前,应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管理水平还比较低,表现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能力不强、应急监测现场协调指挥能力不强、应急信息的报告和反馈不够及时和准确,应急监测装备能力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监测人员缺乏应急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后勤保障不足等。所以,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管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目前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能力不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非正常的、不可抗拒的,在时间、地点、场合、排污方式、途径、种类、数量、浓度等方面难以预料,一般不可预测,有些有一些苗头。目前环境监测还不能够做到预测污染事件发生,甚至有些突发污染事件已经发生了七八个小时后才接到污染事件的报告,往往错过了最佳的监测和处置时机,监测工作的被动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如何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如何在一些事件发生前进行预报,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是环境监测管理需要去努力探讨的问题。

1.2应急监测现场协调指挥能力不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有方方面面的领导到场,在环境应急监测现场指挥上,目前存在着过分依靠领导临场发挥的情况,有时领导之间的意见不一致时,各方面的行动难以协调地开展,特别在监测的频次、持续时间等方面,没有科学的评估,受到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权影响太大,容易造成应急权力失控和监测资源浪费。

1.3应急信息的报告和反馈不够及时和准确。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后,到现场的人很多,但往往缺乏一些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手段和知识准备,对现场污染物种类、数量、产生的二次污染物以及相关水文、气象等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掌握,所以对污染突发事件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的危害等初期评估方面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在应急监测过程中往往还忽视了监测的质量控制,不能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监测数据的上报的过程中,有时往往受到行政方面的干预,只报好的方面,对严重的情况还有瞒报的现象发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监测信息系统。

1.4应急监测装备能力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里存在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急监测装备能力配置不足,缺少必要的应急监测装备,对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不能及时准确分析污染因子,甚至有时仪器设备的数量不够,束手无策。仅仅靠日常的监测设备和分析手段是不能满足应急监测要求的。二是应急监测装备配置不实用,有些地方花费了很多的资金,购买的应急仪器不适用,有贪大求洋的倾向,忽视了基本要求的配置。而在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并没有下功夫,容易造成应急资源浪费。

1.5缺乏应急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监测人员缺乏根据现场污染情况、条件和污染事件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的能力,知识面不够广。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特别是现场大型监测分析仪器的操作技术不够熟练,往往造成应急监测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现场监测人员还缺乏应急安全知识培训,对于在应急现场如何根据各种复杂污染情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容易受到危险伤害。

1.6后勤保障能力不足。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复杂,各种各样的化学危险物爆炸、泄漏的污染因子很多,有易燃易爆、化学、腐蚀性、致癌物等有机和无机的物质以及放射性,针对对各种污染物质的安全措施目前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应对综合应急、流域应急等情况的后勤保障能力不足,对特殊污染因子分析的物质保障不足,监测的机动性不足等。

二、完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管理的对策

2.1开展早期预警是对环境突发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关键.如何增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能力,笔者认为,作为环境监测部门是有许多工作可以做的。首先建立当地风险源档案十分必要,利用环境监测的优势,对本地有可能发生环境突发危机事件的单位和工段进行摸底分析,排出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刺激性、致癌性以及放射性等危险物质名称、生产和储存数量方式、地点方位以及化学特性等,形成本地区风险源信息图,做到对本地区风险源心中有数。第二,建立完善的环境预警机制,监测站除了成立应急环境监测小组外,还需要充分发挥耳目哨兵的作用,可以联合当地的安全监督等部门一起组织重点风险源单位、工段和安全事故多发地的一线人员加入到应急监测网,可以通过他们对安全和污染事故隐患和苗头及时掌握,以便在第一时间及时判断做出反应。第三,建立现代预警系统工程,目前,县级以上的监测站一般都建设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重要的河流断面也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一些重点的污染源也建立了自动监控系统, 要充分利用这些自动监控系统,增加超标预警信息功能,充分发挥这些自动站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的作用。还可以根据当地财力的情况,增加一些环境重点区域和重点源的特异因子自动监测站,为及时了解和掌控危机应急进程提供技术保障。加强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应急知识和意识也是一项提高环境预警水平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要以"快速、简便、经济、科学、高效"为目标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2.2针对各种突况进行演练,是提高应急监测现场指挥协调能力的基本保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可以说是全面检验环境监测站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作为应急监测现场指挥应该首先掌握每次突发事件污染特点、范围、危害程度、污染物的性质、二次污染物产生情况以及最佳的监测方案。根据每次现场监测的具体情况,做好和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监测网络站的协调和沟通,要把最新的情况和有关污染物知识、事件危害程度和范围以及监测的打算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以便现场最高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过分依靠领导临场发挥的情况。特别对于监测的频次、监测持续时间等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初步意见,摆出充分的理由,既要对污染事件进行充分的监测又要防止不必要的监测应急资源浪费。所以建立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和预案,并针对各种突发污染事件进行相关方面的联合演练,做到在实际情况发生时胸有成竹,增强上下左右协调性,对监测站提高应急监测现场指挥水平和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2.3要解决应急信息的报告和反馈不够及时和准确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现代化的通信系统,各个监测站还应配置一套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比较清楚的卫星遥感地图,图文传输技术可根据各地的条件配备。这样便于在现场对污染事件发生地的情况有个整体的认识,可以迅速形成比较完善现场监测方案,对污染的范围和重点保护区域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应急监测的报告。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污染事故不同的时期,编制初期现场报告和中后期的不同的形式的监测报告。污染事件往往发生得很突然,大部分污染事件的持续时间不长,污染事件初期污染物的浓度大,可以应用快速的检测手段,以快速定性和半定量为主,结合整个现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最新的有关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危害程度现场向有关领导汇报。污染事件中后期,以监测污染对环境的持续影响为主,主要依靠实验室的分析结果进行报告。目的有差异,对报告的要求也不一样。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关键还是在于平时人员对监测技术和仪器使用的熟悉程度、人员的责任心、平时对应急仪器和方法进行经常性的校准比对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水平。在涉及网络站共同监测的情况下,要统一数据的上报,不能多头上报,提高应急监测报告的时效性和质量,以适应整个应急工作的需要为准。对于只报好的方面以及瞒报的现象,可以采取上报数据法律责任追究的办法,对现场主要指挥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监测数据的记录尽可能保存仪器的自动记录,没有自动记录的采取严格措施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真正做到应急监测信息报告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科学。

2.4在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配置上,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目前,各地都比较重视配置应急监测装备能力,在配置时首先应该考虑能够测试本地有可能发生的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刺激性、致癌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侧重有机毒物能力的建设。应急监测装备能力配置应该和实验室平时的建设密切结合,根据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要一味攀比档次。

2.5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除了进行布点、采样、分析等监测专业技术基本知识培训外,还要注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必须进行法律法规、各类污染物化学物理性质、安全处置、环境综合评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和技术水平。培训的范围不能仅限于应急小组成员,必须扩大到全体监测人员,使他们真正做到一专多能。除了业务技术的培训外,还需要进行野外突发性事件应对综合能力和体能、适应性等训练以及针对不同危险情况和污染物质如何进行自我防范等方面。

三、结语

总之,生活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强环境监测,才能有效遏制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篇(3)

关键词:环保检测;应急系统;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也愈来愈多的显露出来,由环境保护问题引起的各种生态问题接踵而来,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社会的生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人们生活在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解决环保问题刻不容缓。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是进行环境监测,根据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污染程度进行不同的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效途径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善,仍处于建设的阶段,所以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时候,管理人员只能对环境污染事故有大体上的了解,无法对环境事故做到全面的了解,管理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污染信息,从而也就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环境污染事故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1 国内外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状况

1.1 国内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状况

目前,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已在我国投入并开始运用,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广,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我国还是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因此,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要利用好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在最短的事件内做出最佳决策,在实践中探寻有效的方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2 国外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状况

环境污染的严重化使得许多国家都采取响应的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比如在化学物品的堆放方面美国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计划;在环氧问题上日本建立预防结构体系;联合国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的突发环保事件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与处理方式。以上例子说明了,环境污染在恶化,全世界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上升。

2 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

2.1 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警系统是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预报警的系统。建立监控预警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测重点污染源及其环境质量,降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处理突发事件积累更多的时间。监控预警系统包含两个模块:监控模块和预警模块。监控模块主要负责对重污染源进行实时的监测,根据分析数据的结果制作环境统计报告;预警模块的职责是根据不通过环境污染的不同预警条件,对从监控模块中取得的监测信息进行系统性的评估,以此来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级别进行确定。

2.2 现场处置系统

通过运用现场处置系统中的监测设备,可以较为准确的知晓污染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范围等信息,能够提高处理突发污染事件的效率。现场处置系统也包含两部分:环境应急监测和现场视频传输两部分。环境应急监测部分的主要职责是对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涉及的范围以及危害度等进行初期的判断,然后报告给上级单位,为管理人员更好地采取措施处理环境污染事件提供了条件;现场视频传输部分的主要职责是在突发污染事件现场和环保应急指挥中心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应急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对突发事件有较准确的把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2.3 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的主要职责是对污染事件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它是一个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的系统,包含五个部分:进行应急接警、进行指挥命令调度、进行车辆监测调度、进行应急视频指挥和进行应急信息展示部分。

2.4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对突发污染事件进行分析,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评估工作,与此同时,结合以往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2.5 灾后评估系统

它是一种对环境污染事件的事后评估系统,通过分析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影响,制定有效的解决途径,降低日后此类事件再发生的概率。灾后评估系统包含四个部分:对评估标准进行维护的部分、对应急处置进行评估的部分、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的模块和对事后方案进行制定的部分。

3 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发展的原则

3.1 应急措施要与预防措施相结合

提前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措施是进行事件处理的关键,这样在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的时候,工作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从而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度。具体措施有:将重工业生产作为重点,做好预防;相关企业要详细记录本企业的危险品的储存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水源保护等等。

3.2 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理

在应急组织中设有应急办,其中的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进行规范和制定,增加技术存储量,并且预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处理,对于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在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之后在进行处理。另外,在平常的应急工作中要提前制定好预防措施,以保证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

3.3 在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协同处理事件

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仅仅依靠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无法达到最佳处理效果的,因此,需要应急工作人员及时的向上级政府部分汇报,在政府的带领下,各个部门协助处理事件,明确分工,提高解决效率。

4 总结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刻不容缓。相关环保部门要随时关注环境保护的动态,制定有效的措施,争取在最短的事件内处理好环境污染事件,降低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薛秀秀.关于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8):95+105

篇(4)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连漏油事故发生两月有余,肇事公司一如既往地沉默应对,大连市政府成了信息披露和善后清污的主力军。即便如此,渔民的油污打捞款也仅发放50%,有关的损害评估和赔偿事宜更是毫无进展,受害者诉讼无门,只得走上漫漫维权上访路。而刚刚近期发生的中海油渤海蓬莱19-3油田海上渗漏事件,从6月21日一条微博曝出至今已经从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演变为一起公共事件,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令公众痛心,相关企业在事故处理中所透出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国内外案例对比分析表明,在对环境污染的执法处罚方面,我国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企业违规造成的污染事件屡见不鲜。频繁发生的事故责任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机制来惩处污染企业,遏制污染事故?尤其“十二五”期间,“有效防范环境风险”是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四大重点战略任务之一,我国需要在污染损害赔偿方面建立健全哪些法律法规支撑?

本文在分析国外政府针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所适时制定的一系列应急管理政策与措施基础上,概括指出国外环境应急管理机制特点:首先,环境突发事件推动了发达国家相关应急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加强;其次,环境突发事件促进了发达国家环境应急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再次,环境信息公开是发达国家有效预防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时,建立应急管理基金及提供灾难损害补偿机制是环境应急管理坚实的经济保证;最后,建立有效的责任与利益分享的市场机制是有效减少环境突发事件风险与影响的必要。为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经验,更新应急管理理念,加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

国外环境应急管理机制特点

国外尤其发达国家面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环境及人们生命和健康等巨大损失,深刻反思之后针对国内外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背景制定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在机构、法律、政策措施等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其预防和应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推动了发达国家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加强

强有力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是应对和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发达国家不断建立和加强了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常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紧紧抓住了一些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的机会,改革和加强相关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以弥补当时环境突发事件或环境危机管理机构的缺失。如为预防或应对类似1986年印度的博帕尔灾难,美国建立了国家应急反应委员会及地方应急规划委员会。1970年1月1日,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签署建立环境质量委员会(CEQ),为总统提供环境问题的建议并审评环境影响报告。这些报告要求包括所有联邦机构规划项目和主要环境结果。1970年12月2日,美国环保署签署法令,卫生教育和福利国家大气污染控制局(NAPCA)及内务部水质量管理司(FWQA)成立。1979年建立联邦应急管理局。1990年由国会授权,美国建立了化学品安全和有毒物质调查委员会独立机构,其职责为调查特别化学品事件及一般性化学品事故,报告及为改善安全状况提出规章调整等政策建议。

环境突发事件促进了发达国家环境应急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是检验各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完善和符合现实需要的重要标准。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已相当健全,并根据应急形势的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日本政府在震后40个小时内没有采取任何应急行动,国家的抗震救灾行政管理几平陷于瘫痪。这是日本政府的一次重大教训。针对这一重大教训,日本政府全面改组了灾害的救援系统。1961年日本国会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并于1995年进行了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各个行政部门的救灾责任、救灾体制、救灾计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后恢复重建、财政金融措施、灾害应急状态等。这种严密的法律,再加上对于各个条款都制定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同时还有其他一些领域的专门性法律相配套,因而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环境信息公开是发达国家有效预防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环境信息公开已成为各国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内容、范围、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和环境灾难经验中,环境信息公开作为各国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重要工具也是其重要内容。如公开有毒物质的存放和释放信息,有利于公众监督,对有效预防环境突发事件尤其重要。

在美国的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法中,要求那些非常危险物质的储存量超过一定限度的企业向相关机构通报,而且要求相关企业对600多种有毒化学品释放数量每年进行报告,并将这些报告向公众公开。美国有毒物质控制法要求在化学品制造或分配之前优先对健康和环境影响进行测试,而且要求保存这些记录,同时允许环保署通过公民程序执行。美国的有毒物质释放清单(TRI)要求公众可以免费获得有毒化学品的年报。公众还可以根据记分卡网站(污染信息网站)公布的数据了解其周围有毒物质的释放情况(WWW,SCORECARD,ORG)。事实上,许多社区组织已经使用的数据给企业施压使其减少排放,同时,重要的是,许多企业由于信息公开的要求已经自愿减少了其化学品排放。

建立应急管理基金及提供灾难损害补偿机制是环境应急管理坚实的经济保证

众所周知,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政府财力和社会保障方面,发达国家除了由强大的政府财政的财力支撑和保障外,还通过政府、民间机构、市民三者分担的形式,构建起了一个安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由包括居民、企业、NGO、NPO在内的社区和政府共同组成,建立了市民自主应急组织和企业自身应急体系。美国相关法律在这方面也有具体规定,而且事实证明,提前建立特别基金并提供灾难补偿机制对处理环境突发事件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综合环境应急、补偿和 责任法”中规定建立超级基金(Superfund)为政府处理环境突发事件提供资助。超级基金最初规定每5年基金额为16亿美元,并通过对化工产业征收新税提供资助。1986年超级基金的预算提高到90亿美元。

建立有效的责任与利益分享的市场机制是有效减少环境突发事件风险与影响的必要

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方面,发达国家提倡参与主体多元化,危机应对机制市场化。即在环境应急管理中,明确环境突发事故的责任主体以及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利益分享义务,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有效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美国“综合环境应急、补偿和责任法”中指定了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责任主体,包括:有毒物质释放时,设施的所有者和运营者;处置有毒物质设施的所有者和运营者;发生泄漏设施有毒物质的生产者;有毒物质释放的运输人员。除此之外还明确规定了事故的扩展责任,包括:任何责任主体都对所有清洁有害物质的清除或补救行动成本负有法律责任;任何责任主体都对所有其他应对有害物质释放的费用负有法律责任;对自然资源的伤害和损害负有法律责任;对受影响社区执行健康评估负有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美国“综合环境应急、补偿和责任法”最具威慑力的地方是它认定环境责任具有可追溯性,即如果个体行为造成环境污染,那么该个体需要承担污染治理的有关费用。这无疑是为很多公司增加了巨大的环境风险,由此企业自身积极要求和推进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这便导致了环境责任保险产品的诞生。多数的环境保险公司都是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成立的子公司。因此,发达国家在环境应急管理中,都非常重视市场激励与约束手段如环境责任保险等金融工具的运用。

篇(5)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措施

环境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必须把握好数据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两个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经常发生,所以需要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上做好准备工作,处于一个最佳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一个最好的保证,从而避免环境污染的事情的发生。所以对于建立科学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做好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监测的准备工作,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首要环节,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准备工作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从而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1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有重要作用,在技术保障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确保环境应急处置系统运转正常。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通过应急监测及时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等相关危害,从而为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突发事故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为应急预案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二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周围群众的财产安排。在突发事故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应急监测快速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情况发生。

2目前我国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

2.1没有进行全国统一的应急监测规范

在现阶段,如果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的检测规范,做出相关的应急检测的布点工作和采样工作。但是现在这种检测规范都是平常工作应对环境质量的常规检测手段,对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来说,这种常规的环境检测规范在处理应急检测上来说,是不合理的,在准确上也有欠缺。

2.2应急监测硬件设施需要提高

在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监测系统的配置和国外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大部分使用的是检测管和常规污染物的便携仪种类不全,另外在对污染物进行分析的色谱比较少一些,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在环境基体不同污染物的是分析需要,所以必须提升我国应急检测系统的配置,缩短和国外水平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服务。

2.3应急监测经费短缺

在现阶段的应急监测工作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快”和“准”,所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要配备比较好的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所在在经费方面开支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在阶段我国的各级监测站在监测经费上不足,尤其是在应急监测经费方面是严重的不足,所以在应急检测经费方面必须加强,这也是能过处理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一个重要保证。

2.4应急环境监测网络有待提升

在现阶段,我国在很多地区建立了环境监测站,但是相对来说在统一布局上面有所欠缺,在覆盖全国各地的应急检测网络还有一定差距,这方面很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在在方面进行提升。

3加强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

3.1制定相应的应急监测预案

如果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必须在第一时间制定出应急监测方案,再最快速度地开展工作。在整个工作中,对事件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什么人来做,怎样去做,什么时间去做进行明确的指导,从而保证有序的开展。另外应急检测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作为文件必须熟练的掌握,这样一来在事故发生后,能过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处理。

3.2补充完备应急监测装备

在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应急检测设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是常用的一种的应急检测装备,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能够直接读数,能够快速的响应,在操作方法上面也非常的简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污染区的浓度进行确定。除了这种应急监测设备外,还应该有对于的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等相关设备。有完善的应急监测装备是处理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基础。

3.3加强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工作

在应急检测和演练工作上必须加强相关工作,这样一来可以使工作人员能过很好地掌握应急检测技术,增加对应急检测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在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上必须熟练,从而提升检测数据的准确率,要对工作中可能要发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不断积累在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相关经验,为后期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积累经验。

4总结

应急监测工作相对来说是实践性很强的的一种工作,这就需要监测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应把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事故处理列为重要工作来执行,在环境监测人员的培养与队伍能力的建设上面下功夫,提升现阶段的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环境污染 监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45-01

陆续发生的松花江污染、北江镉污染、云南曲靖铬渣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不同程度地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同时对如何正确、及时、有效处置环境污染突发事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环境污染事件的特点及危害

环境污染事件根据事故发生原因、污染物主要性质,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其具有突法性,在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产生方式、污染物排放方式及途径、排放种类、数量、浓度等均难以预料的,所以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危害的严重性、处理处置和恢复的艰巨性。瞬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引发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可能对对环境局部造成污染破坏,事故发生区域环境内的空气质量、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给人群的身体、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是环境管理部门掌握环境污染种类、污染物浓度、范围、极其动态发展趋势的技术支撑和主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初步掌握污染物类别

应急监测人员通过对事故现场勘察,确定事故范围,采用先进的现场仪器可初步定性污染物种类,半定量确定污染物浓度,能迅速形成突发环境事件的初步分析结果。为现场应急指挥争取时间,掌握污染物性质,控制污染发展趋势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及时掌握现场状况

应急监测通过以污染事故发生地及其附近为主,注重对人群和敏感区的影响,考虑对地表水径流、地下水、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合理布设参照点、监控点,采集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以了解污染发生地环境状况、污染程度和范围。为现场应急指挥掌握现场污染物状况,采取必要得当的措施提供了数据保障。

2.3 配合现场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配合环境监察对事故地进行现场取证、取样,为环境管理后期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提供依据。

2.4 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应急监测对污染物进行事故中、事故后跟踪分析,并根据事故发展状况应急监测快报,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应急的指挥中心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反应提供信息保障。

3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

3.1 缺乏足够的重视

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少、工作多、任务重,开展必须的监测领域工作就显的力不从心,环境应急监测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2 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

近年来,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能力的建设上逐渐加大了力度,但是在应急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因而缺乏现场必须的应急仪器、设备等硬件保障措施,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3.3 缺乏完善的应急监测体系

基层应急监测工作没有具体详细的监测体系机制做指导,万一出现了应急事故,大多数凭经验、凭判断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可能会出现应急处置不及时、信息反馈不及时、后勤保障未跟上等环节纰漏。

3.4 缺乏必要的环境风险识别

由于对本区域内存在的或外来的环境风险因素不了解,出现突发事件会显得非常被动,情况复杂时更难以识别。

4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建立

4.1 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基层环境监测站要充分认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职责,开展环境应急监测规范文件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目的、要求、原则、实施方案、设备操作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增强监测人员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紧迫性的认识。

4.2 加大应急能力建设力度

争取多方面资金投入,采购必备应急监测现场仪器设备,开展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培训,使每位队员熟练掌握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做到训练有素,有备无患,切实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

4.3 建立完善的基层环境应急体系

(1)制定本地应急监测工作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监测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分工和职责,形成合力,运行有效的应急监测程序。

(2)参照环境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和国家应急监测相关规程,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应急监测技术规范,重点加强现场快速分析手段及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完善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3)编制环境应急监测计划。针对区域内存在环境风险因子,并根据事故现场可能出现的特定污染因子,编制完善地监测计划,包括从接受应急任务开始、准备工作、现场监测布点、采集样品、实验室分析及内部质量控制、报告编制与提交、应急程序终止等具体可行的实施步骤。

(4)充分运用现代通讯保障手段,及时、准确、快速传输应急数据信息。

(5)通过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落实组织、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后勤等项具体措施,建设反应迅速、高效的应急监测队伍,确保发生污染事故时有兵可用、有兵能用。

4.4 建立区域环境风险识别体系

基层环境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区域内存在的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特征的行业的定期排查,重要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的定期调查,并建立具体的防范措施、制定相关的应急监测预案,相关信息档案,以准确预警、安全防范环境风险。

综上所述,基层环境监测站要以加大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为抓手,加强人员培训,逐步建立确实可行的应急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反应能力,不断为环境管理处置应急污染事故提供及时、可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监测;事故应急管理;

1 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危害制约着生态平衡及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的预防、减少以致消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更要特别注意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又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和人身的危害。在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环境监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进行环境质量管理和宏观决策,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所必须提供的基础资料和依据的来源。环境监测是政府授权的公益型行为,环境监测是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环境监测可理解为对环境的监视、测定和监控等。环境监测可以定义为: 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定期的或连续的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达到监视环境质量的好坏或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进一步预测其变化趋势,以便对环境质量起到监控作用。环境监测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对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源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和生态性能变化趋势的监测等。

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在瞬时或较短时间内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剧毒或污染环境的物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恶性环境污染事故被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发生突然、难以控制,防不胜防、来势凶猛,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破坏性大,对人民群众及生物生命安全危害极大。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进入高发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其中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不但包括常规性环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学品、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过程中污染导致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3.1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

第一、发生的突然性。突发性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事故的发生有很强的偶然性与意外性,往往突然形成,污染物排放途径和方式不定,在瞬间或极短时间内就造成危害。

第二、形式的多样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包括放射性污染事故、溢油事故、爆炸污染事故、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等多种类型,涉及众多行业与领域。

第三、危害的严重性。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突然,在瞬时内大量泄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如果事先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在很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控制,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事故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都较大。

第四、事故处理的艰巨性。因为这类事故通常具有污染范围大,处理难度高的特点,要根据污染物质属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彻底清洁,同时还要阻止污染的继续蔓延和扩散,因此处理起来任务艰巨。

3.2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以下四种类型:

3.2.1 剧毒农药和有毒化学品的泄漏、扩散。

3.2.2 易燃易爆物质的泄漏、爆炸。

3.2.3 溢油环境污染。

3.2.4 非正常大量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

4 环境监测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作用

4.1 事故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指中央及地方级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为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 有时甚至是危机) 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巨大损失,有计划、有组织的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或者危机) 的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动态过程。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并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唯一手段。

4.2 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

4.2.1 应急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指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之后,为了快速对事故作出反应和处理,需要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而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活动。具体是在事故发生后,由应急监测人员进入事故现场,采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的检测仪器、设备和一定的技术装备及实验室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等重要信息。应急监测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监测是为了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适用于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开始阶段; 定量监测是为了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确定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并进行标志的监测。同时,定性和定量监测也可以是查明导致事故发生的客观条件而进行的监测。

4.2.2 应急监测与事故应急管理。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与处置; 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必须首先找出泄漏源,并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除此之外,还应查明污染物的泄露和扩散态势、影响范围。充分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泄漏量和污染范围。环境监测部门应能快速做出应急监测响应,科学的实施监测,并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事故污染现状,为进一步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是事故应急救援的四大基本任务之一。其具体要求就是要针对事故对人体、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检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如果没有应急监测的实施,就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数据,也就无从判断污染的程度如何,更无从去谈如何控制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因此,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是正确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前提。

5 结语

通过应急监测我们能迅速获得污染事故的初步分析结果,如污染物的释放量、形态及浓度,估计向环境扩散的速率、受污染的区域和范围、有无叠加作用、降解速率以及污染物的特点( 包括毒性、挥发性、残留性) 等[8]。这对于评估事故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整个事故影响区域产生的后果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污染事故的有效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这为制定处置措施快速的提供了必要的信息。鉴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应根据初步分析结果迅速提出适当的应急处理处置措施,或者为决策者及有关方面提供充分的事故信息,以确保对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反应,尽量将事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杨若明,金军. 环境监测[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5- 16.

[2]徐民英. 环境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06,( 20) : 135 -136.

[3]张晓勇,黄卫,司蔚等. 浅谈当前环境突发应急监测的发展[J]. 江苏环境科技,2006,19( z1) : 84 -86.

[4]刘铁顺.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27( 12) : 30 -32.

[5]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25.

[6]肖勇泉,齐燕红.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 2) :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