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安全内涵

网络安全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安全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安全内涵

篇(1)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4-0177-01

1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1.1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基本内涵

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是指通过运用网络管理措施和网络技术方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使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硬件设施、设备受到保护,免于遭到破环。二是逻辑安全,逻辑安全是指存储在计算机磁盘里的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使用性,这些信息不仅包括用户私人信息、资料,还包括网络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必须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各个方面着手,采取对应的安全措施,构建一个全面的、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

1.2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日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密切联系的不断加深,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是现实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与安全,也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有效地生产运营,更影响到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因此,加强对计算机通信安全防护措施是保护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 当前计算机通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近年来,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诸如研发应用防火墙、服务器、侵袭探测器等技术来加强防范,但是黑客恶意攻击并不因此而止步,反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数据的盗窃、黑客的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的肆意蔓延、用户信息的泄漏等依然是根深蒂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计算机内部系统引起的,另一类则是由一些不当的认为因素引起的。

2.1 由计算机本身系统因素引起的安全隐患

首先,计算机通信网络具有开放性与广泛性的特点,网络连接的范围非常宽广,面向广大群众开放,复杂错综的网络系统一定程度增大了数据信息保存与传递的保密性与完整性的难度。其次,计算机软件极易不定时存在一些漏洞,这些软件漏洞是因为在软件设计中由于考虑不周全造成的,倘若没能有效地及时修补,这些漏洞一旦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那么该计算机就会很容易遭到袭击。再次,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病毒、木马破环计算机功能。计算机通信网络速度提高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木马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计算机病毒、木马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的性能,潜入计算机程序破环计算机执行命令、指示的程序代码,使之出现瘫痪,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

2.2 由人为因数引起的安全隐患

人为因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户缺乏通信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导致一些可以避免的人为失误。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冒充真正用户恶意窃取、篡改、破环个人或企业运营服务信息资料。前者主要是指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出现一些低级是失误,比如为了方便记忆和使用把软件密码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者直接把密码情愿地告知陌生人,也有一些操作人员的安全设置方法不够规范,这些导致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为黑客等不法分子进行恶意攻击与窃取、篡改、破环用户信息等相关数据提供了便利。有些操作者只为享受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好处与乐趣,不管网站是否合法,都毫无顾忌地访问,这极易造成个人用户信息泄漏的后果。后者人为的恶意攻击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危害性更大,人为的恶意攻击又包括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个方面,主动攻击是恶意破环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被动攻击则是在不影响计算机正常稳定运行的情况下,窃取捕获用户个人私密信息,导致数据信息的外漏,这也极大影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

3 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范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是加强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有效的措施。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提高网络安全技术,第一,提高加密技术,通过设置一些不对称的密码比如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字母大小写并用等方式来提高伪装密码技术。第二,加强防火墙的设置,防火墙技术主要是通过数据的过滤和应用网关技术来识别外来数据信息,从而保证网络安全。第三,完善通信网络的内部协议,通信网络内部协议主要通过加强对外来数据信息的认证来提高加密技术,进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第四,提高网络病毒的入侵检测技术,一旦恶意的计算机病毒、木马入侵,计算机内部系统就会发出警告,及时提醒操作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剔除计算机病毒。

3.2 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自身性能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因此加强网络系统自身性能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要提高系统对数据信息的保密水平,设计通信协议的安全等级鉴别,达到减少漏洞、遏制病毒侵袭的目的。

3.3 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不仅针对内部计算机工作人员而且针对广大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群众,不仅要提高他们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而且要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熟练程度。

4 结语

总之,计算机是人们娱乐身心、学习沟通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对于企业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则影响到生产效率的保证,至于国家层面,计算机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机密安全问题,因此,要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自身性能与增强用户安全防护意识,来保证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周钧.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2):257.

篇(2)

当今时代正处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在各个领域内已经逐渐对计算机等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给网络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严重威胁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状况。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大对其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做好网络防护工作,从而加快推进安全的网络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和畅通,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内涵与特征 现状 技术新策略

最近这几年,由于全世界的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严重的威胁,比如网络的数据窃贼、病毒者以及黑客的侵袭,还有系统的泄密者。目前,人们虽然频繁地运用复杂的软件技术(通道控制机制、服务器以及防火墙),然而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计算机网络安全均严重危害着社会。此时应该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同时探讨出网络安全技术新策略。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与特征介绍

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还有网络系统里的数据经受保护,保证不遭受恶意的攻击或意外的因素破坏、泄漏或者更改数据,以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可靠正常地运行,还确保网络服务没有中断状况的出现,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自身的特殊性,分析出来网络安全包括下面的特征:难设防性;易受攻击性;快速传播性以及防范的高难度性。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计算机违法犯罪一直增加,对于信息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技术也较为低下,因此在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存在下述的特点: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人才没有较高的素质,对于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其较晚的开始起步,然而发展越来越快,但是还不能大力适应社会要求。

(2)信息安全意识也不深厚,许多企业,还有个人只是浅显地认识网络安全,没有较高的自我防护能力,有关积极的信息安全管理对策严重缺失,最后还未充分意识到具有严重性后果的信息安全事故。

(3)没有深厚的基础信息产业,许多关于硬件的核心技术,还有核心部件对外国的依赖性比较严重,对于软件,国际市场价格和垄断威胁着它们。

2.1 用户安全应急意识较为薄弱

在经常状况下,计算机网络是较为庞大的,用户自己偶尔由于不当的操作,会让计算机网络产生某些问题,进而会对整个网络发生影响。病毒经常侵袭人们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者虽然设置有关的一些权限,然而文件的丢失以及被感染、密码登陆发生失败有关的一些问题会产生,这些给网络用户带来相当大的损失。对于网络的访问系数,其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偶尔造成传输过程里的有些错误,在某个时候,由于防火墙设置问题,对一些程序的顺利运用会产生干扰。在这个时候,黑客便得到了进行破坏的机会,进而实施攻击,并破坏,到一定的程度上,不必要的一些损失就会发生。

2.2 操作系统漏洞的问题,还有网络设计的问题

在目前,比较常用的很多操作系统,都有安全漏洞的存在,对于这些操作系统自身具有的安全漏洞,黑客进行侵入系统。因为设计的网络系统不合理,也没有规范性,对安全性的考虑还缺少,进而影响到了安全性。对于网络安全管理,其认证缺乏,另外的人员极易进行盗用,人为因素导致了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3 网络安全技术新策略的探讨

3.1 第一个新策略就是4-7层网络安全技术

与原先的2-3层设备不同,经过4-7层智能应用交换设备,网络得以构成,能够让网络传输层之上的数据包得到合理分析,还能有效分析应用层的数据包,如此的设备可在负载均衡领域里经受大规模的应用,最终保证IP应用,还有企业流量处于INTERNET的最优服务以及运行;除此之外,4-7层智能应用交换设备又对安全模块进行了集成,它不但可以当作服务器,还能当作路由器前方的防线,对于应用层的病毒攻击对网络的入侵,其可以实施阻止。Radware让DefensePro专用高性能安全交换机推广出来了,可以就多余1200种的网络攻击实施预防,还能进行拦截以及隔离,进而合理实现高性能及即时的应用安全。最终在安全方面,大力体现出来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第二个新策略就是手机信息安全工具策略

对于手机信息安全工具策略,它就是新一代的计算机风险防范服务,同时它还有很好的前景,重点依靠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平台,借助于无线网络与手机,其就是传统网络安全防护的扩展及蔓延。在用户手机里面,进行对应插件的安装,让其和计算机网络的联系建立起来,用户手机会成为终端设备,能够进行身份识别、接收信息以及办理业务,它的优势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会一直改善,无线网络宽带得到扩展,时延得到降低,稳定性也得到提高,这些让手机信息化具有了大力的网络基础,用户能够让手机终端功能得到实现;用户关联度不仅高,而且风险防范能力还强,手机带着比较便利,还基于自己的PIN码,手机终端存在唯一性,当用户执行有关操作的时候,网络中心就发送给手机随机的二维验证码,在理论上,如此的作法让盗用者没有办法进行复制,网络风险极大地降低。

3.3 第三个新策略就是GAP信息安全技术

在外国内,GAP信息安全技术对专用硬件进行利用,让它的2个网络,在没有连通的时候,保证资源共享的实现,还让数据安全传输得到实现。原因在于GAP的硬件设计较为特殊,能保证内部用户网络的安全程度得到极其增加,不仅以色列以及美国的金融、军政与航天的要害部门对其进行了采用,另外有些电子政务网络也进行积极的采用。

4 总结

总之,需要积极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更要探讨出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新策略,以保证计算机网络可靠安全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宋文官,蔡京玖.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龙冬阳.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03).

[3]程宜康.现代网络安全的体系与发展[J].计算机世界,2008(06).

篇(3)

关键词: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保障措施

一、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的内涵及特征

1.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内涵。校园网络安全指的是在学校范围内对已经接入互联网的软件、硬件、操作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实施的技术保护,从而保证它们不会被恶意攻击或破坏。校园网络由系统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系统、学校管理系统、学生使用系统等部分组成。高中校园网络主要用于教学信息,宣传各种教研活动,以及对学生档案、资料等进行管理。高中应当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促进校园网络的正常有效运行。2.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特点。高中校园网主要以局域网和网站的形式存在,具有安全风险日益提高,抗风险能力弱,损失无法弥补等特点。高中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主要维护系统平台的安全,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信息内容的安全和对访问权限进行设置。主要工作任务在于防止校园网系统出现崩溃或损坏等现象,设置好对不同权限用户的访问限制,有效对学生个人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切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完整。由于高中校园网日渐庞大,传输量日渐增多,不仅要求高中校园网络有较好的硬件设备,还要能根据学生的使用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一旦校园网络安全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很可能使学生个人的学籍档案、一卡通财务数据、招生报考信息等重要资料丢失,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二、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的现状及问题

1.高中互联网的建设漏洞。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目的是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给高中校园网极大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为了有效的控制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使高中互联网资源更有利的向教学方向倾斜,高中的校园网络平台在系统设计上加装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代码或指令使学校网络平台更加复杂,很有可能存在着未被发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黑客发现,就可能会对学校的网络进行攻击,轻则使整个网络瘫痪,重则破坏教学数据信息。由于高中互联网是多台机器共用一根网线,只要一台机器下载了病毒,那么很有可能相关多台电脑都会受到牵连。2.病毒对校园网的攻击。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高中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网络安全技术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校园网络发展的越快,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就越高。目前,我国高中校园网不少都没有安装防火墙或是防火墙的级别太低,一旦有病毒入侵就会给整个网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会大量的消耗网络资源,使高中校园网络拥堵等问题频发。特别是在校园共用电脑,由于缺乏有效的隔离措施,任意U盘的随意使用,随意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这些行为都可能为校园网带来病毒,而且病毒传播的隐蔽性强,学校网络管理人员不易察觉。这种情况常常导致校园网络防不胜防,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正常使用,而且使高中校园网络中的硬件设备有惊人的淘汰率和故障维修率。3.硬件设施设备的陈旧。虽然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补齐上而不是更新上。国家对高中的投入,主要倾向于没有计算机设备或硬件设备短缺的学校,学校已有计算机设备往往要使用十年以上才能达到报废期。学校主要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拨付绝大部分资金,学校自己再自筹部分资金解决校园网络的建设问题。硬件设备的不足,更新换代较慢,网络建设过程上使用较低版本的校园网络系统。这些问题常常导致高中的校园网络处于半开放的状态,网络中的数据丢失甚至成为了常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校园网络安全预警和有效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三、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存在问题原因

高中校园信息安全网络防范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对高中网站的威胁,也有对校园网的应用系统的威胁。一旦发生招生考试信息被篡改,校园财务、教务信息错误等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从高中信息安全的建设来看,高中自身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网络安全防范缺失的重要原因。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高中校园网络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广大师生是否有意识的围护校园网络安全,都对校园信息安全防范起到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我国高中的校园网络建设往往都是一次性建设,一次性投入使用,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普遍对校园网络安全不重视,认为学校不是部门,没有必要在网络安全上加大投入力度,学校能用于校园网的安全经费更是十分有限。学校管理者认为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通常只注重网络速度快不快,能不能使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还有的校领导通常认为网络安全只是技术部门的事,与学校的运行没有太大的关系。殊不知,一旦出现了类似于招生考试报名泄露事件,学生一卡通财务数据被篡改等问题,后果甚至将是学校难以承担的。2.学校网络技术水平有限。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的网络安全工作都由学校自己维护,由于高中的技术实力相较大学等高等院校有较大差距,因此高中的校园网络也只能维持在保证硬件不损坏的水平上。但是,在高中校园数据的传输是依托公共网络实现的,高中校园数据有较大的被截获的风险。在日常管理维护中,高中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教师。这些教师忙于教学一线任务,并非专业的计算机安全操作和管理员,他们只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缺乏对计算机病毒的系统的研究,更无暇每天对校园网进行全天候监测。临时性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对校园网络进行合理的维护,发现问题时的处置方式也较为随意,还有的校园网自建立起就没有更新过病毒库,没有对校园网系统进行必要的升级,学校各班级的终端计算机的系统漏洞长期得不到更新的现象十分普遍。3.管理制度不完善。高中校园信息安全网络防范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原因,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没能建立起有效的校园网络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校园网络监督管理措施,不能有效的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使用,校园网计算机使用无据可依,校园网的使用随意性过大,有的班级为了防止出现网络安全事故,长期将计算机与互联网断开,还有的班级在接入互联的机器上随意下载各种盗版软件。而且,随着高中大量学生不停的在使用公用计算机,使全校师生都遵守一项共同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也变得越发困难,而且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也很难具体分清问题的源头和责任,这使校园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四、保障学校信息安全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围护高中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更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监管措施,从而使高中校园网络在充分依靠技术力量的前提下,使师生自觉的围绕校园网络安全。具体来说,保障学校信息安全的措施和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1.加强对师生的有效引导。为了有效发挥全校师生在促进校园网络安全上的合力,应当从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系统运行、数据保密、网络使用等方面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监管部门,要对网络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要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园网络安全监管体系,要多在校园内采用讲座、论坛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号召广大师生不使用盗版软件,不浏览不安全网站,不随便共享文件,不轻易打开来历不明邮件,不执行不明程序。2.对校园网站进行定期维护。高中校园网络作为一个半开放的系统,不仅需要师生有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要定期的对校园局域网和网站进行定期的维护,要定期按照安全检查制度逐一进行检查,要针对学校各班级、教师办公室、学校计算机房等的不同设备采用不同的检查方式,切实做到检查和维护工作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要定期为各班级和公共电脑下载安装杀毒程序,要及时电及操作系统的漏洞补丁通知,要聘请专业人员定期来学校进行专业的技术维护,从而确保校园网络在安全的环境下正常高效运行。3.对校园网进行层级限制。高中校园是全体师生的重要学习工具,是十分有限和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校园网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对校园网络的访问层级进行限制,要对校园网的可访问区域进行加密限制,例如要将校园的重要信息变为乱码的加密信息,要禁止对未经授权许可的人开放网络系统,要对所有的网络操作步骤进行可跟踪调取,从而使网络信息使用有可追溯的机制,这样不仅限制了浪费校园网络资源的现象发生,而且可以使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更有效促进学生安全文明的使用网络。4.加强数据备份和保护工作。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保护和备份工作,可以在校园网络出现安全问题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高中校园网络上的数据应当由专人进行定期备份,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备份两份数据,一份用于使用更新,一份用于长期保存,同时还要定期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恢复,从而保证校园网络上数据的长期有效性,备份后的数据还要定期进行检测,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及时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恢复,以保证网络流通数据的安全性。

结语

学校信息安全网络防范的措施应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采用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定期对校园网进行维护,对校园网使用进行层级限制,以及做好数据备份等方式尽可能的加强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有效应对攻击。

参考文献

[1]邢惠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23-124.

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

近些年,国内外媒体、学术界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相关的研究专著也陆续面世。但大家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使用一直含混不清,有人喜欢用“信息安全”,有人则认为用“网络安全”更准确。随之而来的,是对“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关系争论不休。有人说,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部分,因为信息安全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包括电话、电报、传真、卫星、纸质媒体的传播等其他通讯手段的安全。也有人说,从纯技术的角度看,信息安全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密码学,如各种加密算法,公钥基础设施,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而这些只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手段之一。因此,信息安全应该是网络安全的子集。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解析。

一、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之前,通信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强调的主要是信息的保密性,对安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只侧重于密码学,这一阶段的信息安全可以简单称为通信安全。20世纪60年代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和规模化阶段,人们对安全的关注已经逐渐扩展为以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目标的信息安全阶段。网络安全随着网络的运用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信息安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原则了,由此衍生出了诸如可控性、抗抵赖性、真实性等其他的原则和目标,信息安全也转化为从整体角度考虑其体系建设的信息保障阶段。网络安全同以前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成为科技界和政府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美国把网络作为人类的“第五空间”,和“领土”、“领海”、“领空”、“外太空”并列,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信息安全且早于网络安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内涵不断丰富。信息安全随着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网络安全技术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定义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

目前,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没有公认、统一的定义。常见的定义有以下5个:

1.美国联邦政府的定义: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意外或故意的非授权泄漏、传递、修改或破坏。

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信息安全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

3.我国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可控性。保密性就是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以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完整性就是抵抗对手的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篡改;可控性就是对信息以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4.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5.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定义: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在生产、传输、处理和储存过程中不被泄漏或破坏,确保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并保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从以上五个信息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美国联邦政府的定义主要侧重信息系统方面的安全,不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全面。我国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的定义强调信息安全的内涵及属性。百度百科把信息安全定义为网络信息安全,以偏盖全。而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定义准确把握了信息的含义,它涵盖了上述四个信息安全的定义,表述最为准确和全面。

(二)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不仅包括网络信息的存储安全,还涉及信息的产生、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如何定义网络安全呢?从狭义来说,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所以广义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包括信息设备的物理安全性,如场地环境保护、防火措施、静电防护、防水防潮措施、电源保护、空调设备、计算机辐射等。

从两者的定义可看出,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对信息(数据)的生产、传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有相同地基本要求,如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但两者又有区别,不论是狭义的网络安全——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还是广义的网络安全者是信息安全的子集。

三、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4个内容:

1.设备安全。设备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含网络)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和其它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过程。

2.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指防止数据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辨识、控制和否认。即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3.运行安全。运行安全是指为保障系统功能的安全实现,提供一套安全措施(如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应急措施)来保护信息处理过程的安全。

4.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是指有关的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手段,确保系统安全生存和运营。

信息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有5个:

1.密码学。密码学是信息安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现代密码学主要由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两部分组成。密码学研究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密码协议、密码技术和密码应用等。

2.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各个层次和范围内采取防护措施,以便能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进行检测和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研究包括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理论、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应用等。其主要研究内容有:通信安全、协议安全、网络防护、入侵检测、入侵响应和可信网络等。

3.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全、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库安全、主机安全审计及漏洞扫描、计算机病毒检测和防范等方面,也是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4.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就是要求信息内容在政治上是健康的,在法律上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在道德上是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的。

5.信息对抗。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领域的对抗从电子对抗发展到信息对抗。信息对抗是为削弱破坏对方电子信息设备和信息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信息设备和信息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对抗和计算机网络对抗等。

显而易见,信息安全比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要广泛得多,网络安全只是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之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含义更广,涵盖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在实践中多指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而且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对一般网民来说可以把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同起来,大家能明白其所指。但在学术研究中,特别在不同学科的研究中,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信息安全属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网络安全属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两者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学广等编著.信息安全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谭晓玲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翟健宏编著.信息安全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信息安全.百度百科,/view/17249.htm.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维护;应用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是为了保护信息传输的机密性,防止攻击造成的信息泄露,有必要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护软件,而且在使用网络时对收到的信息和发出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基于网络安全的计算机操作,维护数据安全,确保网络不受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损坏。在现代社会,信息化是一项重要资源,同时享受信息通信的便利性,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一些网络安全相关技术,如病毒防火墙技术,秘密安全管理技术和智能门禁技术,智能卡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智能认证技术等技术手段。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技术,确保日常工作正常运行,保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现行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1.1操作系统自身问题

为了方便开发商继续更新升级,操作系统均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无论是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Linux或Vista操作系统,这种扩展性给黑客攻击提供了便利,为计算机网络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计算机系统的漏洞是任何系统和程序的设计都不能做到完美兼容。网络操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目前很多技术漏洞存在于网络操作系统中,黑客就会针对这些漏洞进行攻击,一旦系统维护、补丁修复不及时,是可能使网络发生攻击,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用户需要做一个例行的bug修复,减少系统漏洞造成的损失。

1.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是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黑客在没有获得授权和许可的条件下,利用特殊的技术对他人计算机和服务器等进行未授权操作。黑客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攻击和信息窃取,对他人计算机进行控制,窃取用户的相关资料,对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很大隐患。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对用户的数据安全和硬件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计算机病毒传播较快,自身比较隐蔽,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给用户带来了很大损失。

1.3黑客攻击

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是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黑客在没有获得授权和许可的条件下,利用特殊的技术对他人计算机和服务器等进行未授权操作。黑客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攻击和信息窃取,对他人计算机进行控制,窃取用户的相关资料,对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很大隐患。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对用户的数据安全和硬件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计算机病毒传播较快,自身比较隐蔽,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给用户带来了很大损失。

1.4数据库隐患造成的安全问题

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核心,掌管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数据库可以方便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但是在安全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数据库防火墙是数据库对于信息数据保护的主要方式,数据库防火墙对于外网的攻击和非法登录有很好的限制效果。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库的防火墙发展较为迟缓,不能对数据库进行百分百的保护。数据库虽然能避免外网的部分攻击,但是对于内网的行为限制严重不足。在用户登录授权上,管理工作不规范,人员权限下发不明确,造成数据库管理工作混乱,影响数据安全性。另外,系统和软件的漏洞也是数据库产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2、网络安全维护中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2.1数据加密以及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运转过程中传输的数据通常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利用密钥对其控制是加密技术的核心,加密算法及密钥管理是加密技术的关键,密钥是数据接收者解密密文的主要攻击,加密算法则对数据进行对称加密算法或非对称加密算法,从而进行数据处理的转换,避免未经授权的用户修改数据信息。

2.2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

使用防火墙技术,计算机服务器的安全被简单有效的提升了,对服务器进行数据扫描能够从源头开始,在极短时间内中断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阻止病毒等的传播。防火墙技术主要有:(1)状态监测,监控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来识别数据信息的不安全性,这种防火墙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保护的延迟,缺乏一定的及时性,使用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数据流的主要分析,可能导致保护延迟;(2)包过滤防火墙,主要是对由路由器上传至主机的数据进行扫描和过滤,进而拦截位置数据,在保护协议的基础上,在安全保护的基础上,反映出保护的价值;(3)应用型防火墙,应用型防火墙安全性较高,可以针对性的侦测和扫描应用层,在侵入和病毒作用于应用层效果显著。防火墙技术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安全防护上占有主要地位,具有明显的优势,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保护水平。

2.3防病毒技术在网路安全维护中的应用

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是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黑客没有授权使用其他计算机和服务器上的特殊技术,例如未经授权的操作。防病毒技术包括安装常规防病毒软件,更新杀毒软件数据库,网络下载或接收邮件等文件扫描和病毒防病毒,特别是对于未知文件,需要确认病毒然后打开;一些木马等病毒经常通过盗版软件和恶意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攻击,需要更新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安装系统更新补丁,以确保最新最安全的状态系统;为了使用操作系统进行计算机攻击,计算机安装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以减少系统漏洞。

2.4网络安全管理

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也具有一定意义,提高安全管理要求,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访问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是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基础。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在新网络建设初期评估和设计新网络的安全性能。加强系统评估的安全性,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计算机用户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尽可能提高用户的法律意识,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安全需求的增长,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安全环境。

3、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扩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互联网的信息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使得信息的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问题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背景,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结合了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常见网络安全问题。从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和防病毒技术等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对于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信息财产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王蔚苹.网络安全技术在某企业网中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3]石海涛.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08(06):121-122.

篇(6)

[关键词]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

[作者简介]林咏梅,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拉萨850000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65―04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属学校安全范畴,不是通常所指的网络技术安全事故,而是特指学生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危及自身或他人的身心、财产,危及社会的现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分为两类:一类为危及自身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逃课、离家出走、突发疾病、自杀,甚至成为诈骗、、故意伤害、杀人、拐卖等刑事犯罪受害者的事故;一类为危及他人及社会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各种违法或犯罪,如因“网资”不足而引发的抢劫、抢夺和盗窃等违法犯罪,因网上黄色内容及网恋引发的性犯罪,因网上暴力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引发的绑架、杀人等暴力型犯罪等。

近年来,由学生不当上网引发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呈不断上升之势,给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造成极大影响与危害。科学合理的学校网络安全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能有效地使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但并不意味着事故可以完全杜绝。如何对已发生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进行准确分析判断,采取恰当措施对事故主体进行救护与援助,成为学校安全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涉及的诸如救助主体、对象、机构与人员、救助手段、程序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效联系、有机运行的系统总和。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内涵主要是:首先,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在对事故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救护和援助活动的运行系统。对事故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危害进行测度,是成功救助的保障。其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事后的救护和援助机制。没有事故的发生,就谈不上救助。再次,救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和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最后,救助机制是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运行系统,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行。

根据救助级别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可以分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救助机制,其中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救助机制又可划分为镇、县、市、省、国家五级机制。根据救助的时间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可以分为:长期救助机制和短期救助机制。其中短期救助机制是针对临时突发事故的救助机制,即应急机制。应急机制与干预机制的区别在于:一是目的不同。干预机制的目的是防止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机制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已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带来的危害。二是适用的阶段不同。干预机制适用于事前,即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前,是发出网络安全预警后的排警;应急机制则是事后的,是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救助。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预警与干预失败后的补救机制,是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危害的保障。

(一)预警和干预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发生的特性决定了救助是必要的。学校建立了网络安全预警与干预机制,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事故将完全杜绝。预警与干预是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防范和调控,而预警的主客观条件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预警机制运行中的任何差错、干预措施不当或客观外界不可预料的因素都可能使网络安全事故的警示与干预失败。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治患于已然便成为必然的补救选择。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决定了救助是必要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危及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财产,重则危及他人财产和生命、危及社会。因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和援助措施进行补救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将事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减少事故主体的伤害和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建立的可能性

(一)客观需要的存在。有需要就有可能,目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每年呈上升趋势。事故发生后,不仅事故主体要受到事故带来的危害影响,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都希望并需要得到来自各方的救护和帮助,使事故对自身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现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对学校安全问题极其重视,在学生安全救助方面已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办法和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救助提供了最基础的法律依据。同时国家正加快网络管理立法,逐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网络管理,在法律和政策方面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三)以人为本的观念基础。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观念正深入人心,这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打下了良好的观念基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的救助,目的是要保护事故主体一人的合法权益,降低事故对人的各方面的损害。在以人为本观念的影响下,参与救助的各方行动能够更加协调一致,利于整个机制的有效运行。

四、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构成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构成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救助主体。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体是指享有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权利,承担救助义务的有关组织或个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的主体是多元一体的,这是因为:首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未成年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重要责任。”第三款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进行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控告。”可见,从法律角度看,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主体是多元的。其次,由于影响学生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等多方面,决定救助不是单方面的学校行动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因此,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

体是多元一体的,即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共同参与救助。

(二)救助机构及人员。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体是多元一体的,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救助,但救助是一个系统的行为过程,需要一个常设的组织机构来具体组织和协调救助行动。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机构是根据救助机制的不同级别来设置的,可分为国家级救助机构、省市县救助机构、学校救助机构。不同级别的救助机构都是由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由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组成的救助组织。学校级救助机构是在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学校内主管领导、工作人员、教师及外聘法律、心理等相关专家组成。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构的功能是组织和协调救助行动,一些具体的救助行动,如对当事人的生命救助,就需要医疗机构具体实施,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则需要司法机关具体参与,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构在这些具体救助中是起协调和配合作用的。

(三)救助对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当事人有两类:一类是学校学生,一类是校外人员。事故的责任方有可能是学校学生,也有可能是校外人员,事故的受害方同样如此。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安全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从人道主义出发,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不仅要对事故的受害方进行救助,当责任方处于生命威胁时,还要对其进行救助;不仅要对学校学生进行救助,还要对校外人员进行救助,特别是在现场紧急情况下,不管是否属于校内学生,只要处于危险状态,都必须进行救助。

(四)救助形式。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形式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主体对救助对象进行救助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有不同的形式。根据救助主体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学校救助、家庭救助、社会救助和自我救助等;根据救助手段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经济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救助、心理救助、人道救助等;根据救助程序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现场救助和后续救助。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形式是多样的,影响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是复杂的,事故发生后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而这些救助形式在事故的具体救助中常常要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有效的救助。

五、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运行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运行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图1):

(一)现场救助阶段。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现场救助是指救助主体第一时间在事故发生地对事故主体进行的紧急救助,其目的是尽量控制事态恶化,把事故造成的危害与影响降到最低。一般来说,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多在校外,无论是哪种情况,救助机构都应在得知事故发生后作出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急救、及时报警、尽快联系家长等,必要时请求社区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因客观原因未在第一时间得知事故发生,赶赴现场后也应积极配合他人已经开始的自发救助,并将所掌握的事故主体的情况主动向警方汇报,并采取妥善方法安抚受害学生及家长。

(二)后续救助阶段。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的后续救助是指在对事故进行现场救助后,为进一步消除事故的后续影响而进行的相关救助。经过现场救助,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影响和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后,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其后续影响。对于事故造成的损失,责任方根据法律规定,按照责任的比例和受损程度向受害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对于责任问题、赔偿问题发生争议或纠纷调解无效,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事故,还将追究责任人的相关法律责任,以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网络安全事故对学生的心理危害也是极大的,无论是责任学生还是受害学生,在网络心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受害学生,常常处于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之下,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实施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疏通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仅仅危害自身且危害程度不大的事故,加强对责任人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7)

原文

引言

21世纪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当人类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时候,我国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

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体系实际上包括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平台。我国在构建信息防卫系统时,应着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安全产品,我国要想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最终的办法就是通过发展民族的安全产业,带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提高。

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集团联合研究开发。安全与反安全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所以安全产业将来也是一个随着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产业。

信息安全是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从系统的规划上去考虑它,从技术上、产业上、政策上来发展它。政府不仅应该看见信息安全的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部分,而且应该看到,发展安全产业的政策是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该看到它对我国未来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防火墙概述:

1.1什么是防火墙

防火墙是建立在两个网络边界上的实现安全策略和网络通信监控的系统或系统集,它强制执行对内部网络(如校园网)和外部网络(如Internet)的访问控制。

......

目录

引言:

1.防火墙概述

1.1什么是防火墙

1.2防火墙的四大功能

2.防火墙的分类

2.1从防火墙的软、硬件形式划分

2.2按照防火墙防御方式划分

2.3按防火墙结构划分

3.防火墙的选择

3.1总拥有成本

3.2防火墙本身是安全的

3.3管理与培训

3.4可扩充性

3.5防火墙的安全性

4.防火墙的发展前景

4.1在包过滤中引入鉴别授权机制

4.2复变包过滤技术

4.3虚拟专用防火墙(VPF)

4.4多级防火墙

结尾语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张炯明.安全电子商务使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2)吴应良.电子商务概论.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3)游梦良,李冬华.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广州.广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4)祁明.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5)王缜,叶林.电子商务中的安全技术.河北工业科技报.第4期.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