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节能减碳的方法

节能减碳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6: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节能减碳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节能减碳的方法

篇(1)

关键词:节能减碳产业;节能减碳;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源节约

Abstract:Scientific evidence of climate change puts the reality of human-induced global war- ming beyond any doubt. Various innovative industr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develop techniques and markets addressing global warming.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re subsequently induced by the ac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he scope of these industries relating to energy saving and CO2emission reduc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the fabrication of facilities and products; the integration service of ener- gy system; the cer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servi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arbon asset. The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for GHG-related industries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trategies for promo- ting these industries.

Key words:GHG-related industries;CO2emiss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saving;global war- ming;greenhouse gases;energy saving

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暖化及气候 变迁现象,似乎比过去的预估发生得更快、更显着.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 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 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 (Copenhagen 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 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 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 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 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 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 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 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 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 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 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 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 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其背后意 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 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 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 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 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 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 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 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1 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 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 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 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 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 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 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 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 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 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 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 节能材料 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 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 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 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 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 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 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 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 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 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 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 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 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 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 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 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 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 目的.

1.2 节能设备及产品业 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 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 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 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 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 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估 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 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 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 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 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 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 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 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 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 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 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 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 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 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 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 一般照明市场主流.

1.3 系统能源整合 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 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 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 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 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 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 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 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 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 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 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 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 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 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

1.4 节能减碳认证 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 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 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 14064及14065 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 书(GHG 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 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 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 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 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 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 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 Labels)、比较 性标章(Comparative 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 mation-only 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 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 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 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 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 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 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 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 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 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 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 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 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 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1.5 碳资产管理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温室气体的管制与交易俨 然形成新的探讨热潮。若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间认可 的弹性减量机制,自国际上获得资金和技术,进行节 能减碳工作,温室气体减量将成为有价值且可交易 的资产。碳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温室气 体减排项目的潜在效益,以期协助产业开发其在碳 市场的潜在价值、规划执行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取 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CERs/VERs)以及出售温室 气体减排认证等。碳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可包括: 国际碳资产交易、碳资产规划等服务项目。国际碳 资产交易的部分,可协助业界进行温室气体交易策 略,寻找与筛选最合适的减量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 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协助完成温室气体减 量采购协商等服务。此外碳资产规划则包括协助温 室气体减量项目方法学撰写、碳市场投资的风险评 估,协助进行碳市场开发策略的制订,协助建立关于 碳市场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资咨询至购买CERs的服 务等.

2 结论 鉴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 经相当明显,人类开始体会到,唯有确保环境生态资 源的稳定,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因此 必须同时考虑并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节能减 碳相关产业多属新兴产业,建议负责相关产业发展 的政府单位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新产业之发展 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因应节能减碳议题之产 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Climate Capital Network.CSR News-Climate Capital Network Launches Global Market for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s[DB/ OL].http:∥csrwire.com/News/11435.html,2008.

林唐裕,吴再益,梁启源.发展减温产业之潜力及其对总体经济之影响[R].台北: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李丽玲. LED照明技术及标准发展现况[J].能源报导月刊,2008(6):20-22.

吕锡民,陈发林,张忆琳.由美日节能成功案例规划台湾未来节能策略[J].能源报导月刊,2007(7):14-16.

篇(2)

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有不少低碳建筑的相关实践和研究,但对于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及其整体效能的研究不足,更缺少针对建筑低碳技术效能的量化评价,面对未来国际上建筑碳排放计量及评价的发展形势,有必要在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上做出相应的探索。基于低碳建筑与低能耗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在技术措施上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并且后者己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规范依据。因此,本研究计划通过系统的调查梳理中国建筑实践中的低碳技术问题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建筑碳计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际认可的CDM方法、IPCC的方法及ISO国际标准,针对中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评价方法,作为现有绿色建筑标准与碳排放计量对接的深化和补充。

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首先是对建筑低碳技术进行分类,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的内容,列出各项低碳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内各项技术的节能减排效果调研测试、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归纳整理形成各项技术节能减排指标基础数据信息库,为实际建设推广应用提供条件。最后针对民用建筑,结合现行的建筑相关规范及评价标准,提出一套建筑低碳技术效果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今后建筑减排认定及量化评价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

(1)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和减排效果评价理论研究。针对我国低碳建筑现阶段发展需求,从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建筑排放系统低碳技术、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传统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节能减排效果。(2)建筑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与跟踪数据统计研究。选择示范性集成应用低碳建筑技术的典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模拟跟踪”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测定、收集和计算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物质或活动数据,进行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核查,评判该建筑的减排水平和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低碳技术减排效果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适合我国推广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

研究思路及方法

1技术集成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课题对于低碳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建筑低碳技术的集成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体系:(1)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能等,以及各种与能源供给及使用的节能技术措施。(2)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外墙低碳节能技术、门窗低碳节能技术、遮阳技术、屋面低碳节能技术等。(3)建筑设备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楼宇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空调冷热源节能技术、输配系统节能技术、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技术、高效照明技术等。(4)建筑给排水系统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中水回收技术和卫生器具节水节能,以及雨水利用技术等。(5)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楼宇控制系统技术、建筑运营能耗管理技术等。通过课题支撑单位提供以上五个方面的各类低碳技术,研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测试分析。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化技术,对使用该项技术的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技术集成分析研究,建构相应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同时与传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评价其综合的减排效果。

2技术应用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典型案例跟踪分析选择典型民用建筑成功应用低碳建筑技术集成的案例,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分别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资源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建筑低碳技术5个不同的体系,分析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模拟计量监测,动态模拟跟踪“碳足迹”。(2)低碳技术减排应用效果的测算通过对典型民用建筑所有静态及动态数据的测定、收集与计算,针对各单项建筑低碳技术与措施,进行体系化和综合性分析,核算碳排放及核查减碳效果,评判该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减排效果核算方法及与评估对接通过对低碳技术集成减排效果的测算,分别对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进行减排效果数据整理,研究其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核算表达方法,解决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低碳技术系统性、全周期和实效性的定量评价问题。

3评价指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指标构架研究参考国际碳排放计量的CDM方法及IPCC的方法,参考DNGB评估方法,结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办法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评价低碳建筑的指标预选集,并进行信息处理、等级划分及权重确定,最终确定指标构架及评价信息模型,为构建低碳建筑技术评估体系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提供重要依据。(2)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可量化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3)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可以通过软件测算单项技术对于整个建筑过程的减排作用,在整个建筑低碳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对单项技术减排效果的经济性进行评判。

篇(3)

关键词:碳排放效率;随机前沿模型;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1-0014-05

一、引言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碳排放量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刻问题。与此同时,2011年西部地区①的碳排放强度为1.08万吨标准煤/亿元,高于全国的0.70万吨标准煤/亿元②,即西部地区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因此,研究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对于全国在2020年达到碳减排的目标有重要意义。另外,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分类,才能因地制宜地实施碳减排政策,才能充分利用碳减排的潜力来实现碳减排目标。

碳排放效率的相关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随机前沿研究方法(SFA)。杜克锐、邹楚沅(2011)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碳排放效率的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和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效率存在地区差异,并且差异在不断扩大。另外,发挥市场的作用、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对提高我国碳排放效率有促进作用。赵国浩等(2012)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对山西省1995—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和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的碳减排目标的可达性进行分析,结论为不可达。胡爱荣和岳磊(2011)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黑龙江省4个煤炭城市10年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4个煤炭城市的碳排放技术效率都不高,但都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第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塔斯金等(Zaimand Taskin等,2000)利用不同的DEA模型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部分地区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魏楚和沈满红(2007)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1995—2004年的省际能源效率。第三,TOPSIS和OWA算子赋权方法。周健(2011)基于TOPSIS和OWA算子赋权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除)2003—2008年的碳排放效率。徐胜和杨娟(2012)利用TOPSIS和OWA算子赋权方法测算了山东省17个地市2005—2009年的碳排放效率。

目前有关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评价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本文着眼于中国西部地区,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3—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分类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为西部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提供决策参考。

二、模型简介

(一)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随机前沿分析方法,采用的相关数据是宏观层面的,并且有些数据是通过基础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的,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噪声,选择随机前沿边界分析方法是较为合适的。另外,在随机前沿边界框架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定义更加直观,更能贴切地评价生产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这也是本文选择随机前沿边界分析方法的重要原因。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艾格纳、洛弗尔和施密特(Aigner、Lovell和Schmidt,977)以及米奥森和伯洛克(Meeusen和Vanden Broeck,1977)分别独立提出来的。最初的模型是专门针对具有横截面数据的生产函数,并将生产函数中的误差项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随机误差项,另一个是技术无效部分。该模型可用如下函数表示:

(二)碳排放效率的分类

1. 在进行碳排放分类时,本文最终选择西部地区各省区近3年碳排放效率的均值来代表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水平,这是由于考虑到若选择西部地区2003—2011年的均值会使得西部地区整体的效率值被低估,而仅选择1年的效率值则不能代表各省区碳排放的真实效率水平。

2. 本文将碳排放效率划分为碳排放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根据杜克锐、邹楚沅和赵国浩等的研究结果,国内先进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已达到0.900以上,因此本文将碳排放高效区的分类标准界定为大于0.900,又根据西部地区各年碳排放效率平均值为0.699,将碳排放中效区分类标准界定为0.699到0.900之间;碳排放效率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属于低效区,因此对碳排放低效区的分类标准界定为小于0.699。

根据对碳排放效率分类标准的界定和表2的计算结果,本文对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分类结果为:在2011年属于碳排放高效区的省只有1个,即广西省;属于碳排放中效区的省有4个,分别为四川、重庆、青海、云南;属于碳排放低效区的省有6个,分别为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如表3所示。

(三)计算结果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平均值在2003—2011年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由图2、图3得出平均每年增长4.080%,2009—2011年碳排放效率的均值为0.699。从图4中可看出,西部各省区的碳排放效率差距正在缩小。根据碳排放效率的定义,碳排放效率处于0—1之间,效率值越大意味着碳排放效率越高,因此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也表明西部地区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处于碳排放高效区的广西, 2011年碳排放效率已经达到0.923,在西部地区始终保持第一位,2009—2011年平均值为0.916,年均增长率为1.065%,增长速度缓慢,节能减排的潜力较小。从图4中也可看出,西部地区其余省区与广西的碳排放效率差距正在缩小。广西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720.87亿元,排在西部地区的第四位,碳排放量、年末从业人口、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排在西部地区的中间位置,而广西在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最高是得益于技术效率所具有的优势,以及旅游业、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

处于碳排放中效区的四川、重庆、青海和云南,在西部地区的排名分别在2—5位,碳排放效率高于西部地区均值,碳排放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在2%—4%之间,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从图4中可以看出,上述4个省区间的碳排放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最高的四川和重庆的碳排放效率较为接近,四川2009—2011年3年均值为0.836,重庆为0.804;青海和云南的碳排放效率较为接近,青海为0.749,排在中效区末位的云南为0.706。虽然在西部地区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基础较强,四川经济总量为西部第一,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但近年来的循环经济发展成效不突出,技术效率的进步不明显,使得重庆碳排放效率未能跻身高效区。云南的投入和产出在西部地区处于中间位置,技术效率在西部地区属于中等水平,节能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虽然青海的投入和产出比在西部地区都是最低的,但由于技术效率在西部地区也属于中等水平,使得青海位列西部地区碳排放中效区。

处于碳排放低效区的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分别排名6—11位,碳排放效率的年均增长率高。从图4中可以看出,陕西、新疆、甘肃的碳排放效率相近,差距在逐渐缩小,陕西2009—2011年3年均值为0.693,新疆为0.664,甘肃为0.641;内蒙古、贵州、宁夏的碳排放效率较为相近,但这3个省区与排在他们之前的省区碳排放效率差距缩小的趋势并不明显。上述6个省的碳排放效率都低于西部11省的平均水平,虽然他们碳排放效率的增长率高,但技术效率的严重不足,导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和其他投入也在快速上涨。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随机前沿的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2003—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在2003—2011年上升速度较慢,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2)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分类结果为:在2011年属于碳排放高效区的省只有1个,即广西省;属于碳排放中效区的省有4个,分别为四川、重庆、青海、云南;属于碳排放低效区的省有6个,分别为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节能减排要根据不同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从而更好地利用各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实现国家在2009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因此根据本文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进行的测算和分类,得到以下主要的政策启示:

(一)高效区: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对于像广西这样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效率。因此本文针对广西省提出的政策建议为:首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由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拉动;其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政府牵头引进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大力扶持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通过上述措施在保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量,从而提高碳排放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中效区: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对于四川、重庆、青海、云南这4个省,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因此针对这4个省提出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于技术改进的科研投入,积极建立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机制,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产能,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盲目扩张,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下降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提高碳排放的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低效区: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对于碳排放效率较低的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其碳排放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粗放的无效率的生产方式,而西部各省区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能放慢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因此其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应该着重提高生产的技术效率,更新生产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运营模式,加强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和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省区的工业生产功能区规划,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聚,从而提高碳排放的绩效,在保持原有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

注:

①本文所研究的西部地区是指除以外的中国西部11省,即:广西、四川、重庆、青海、云南、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由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未给出的碳排放数据,因此未将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②GDP由《中国统计年鉴》获得。能源消费数据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获得,并将8种能源消费量乘以碳排放系数得出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系数来源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量计算指南缺省值。

参考文献:

[1]杜克锐,邹楚沅.我国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性分析 [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

[2]赵国浩,李玮,张荣霞,梁文群.基于随即前沿模型的山西省碳排放效率评价[J]. 资源科学, 2012,(10).

[3]胡爱荣,岳磊.基于前沿生产函数的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技术效率研究[J].价值工程, 2011,(2).

[4]Zaim.O.and Taskin.F.E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OECD,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Journal of Evironmental Management.58(2).

[5]Aigner,D. J., C.A.K Lovell, and Schmidt,1977.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July).

[6]Meeusen.W.,& J. van den Broeck,1977.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8.

[7]Battese, G.E. & T.J. Coelli,1992.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3:1/2 (June).

[8]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

篇(4)

关键词:高碳资源 低碳化 利用 环保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58-01

高碳资源通常所指的是化石能源,在2007年的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当中,煤炭能源消费占有比例为27.8%,其发达国家中的煤炭消费比例在20%以下,而我国煤炭消费占据到69.5%,每吨煤炭所产生的CO2气体达4.12t,与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每吨CO2气体高于70%及30%,多煤、少气、贫油是我国能源结构真实状况,高碳也成为我国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之一,从环保角度出发,采取一定低碳化利用策略,可有效确保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1.中国高碳资源利用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体经济为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部门主要为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而第一与低能耗第三产业的比重低。我国已经建成的年产量在120万t之上的煤矿有434处,其核定力为12.6亿t以上,占据总核定力50.6%以上,大中型煤矿的产量在70%之上,煤炭消费量不断增加,对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实施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尽管我国对能源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煤炭比重逐渐在下降,不过相当长时间里,仍是主要能源,其消费绝对量依然会增长,预测2015年煤炭的需求量约为39亿t左右,占据能源总需求量65%左右。我国科技水平相对滞后,而技术研发力弱,是中国经济从高碳转变为低碳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实现资源的低碳化利用,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支持,像CO2收集存储技术、甲烷回收利用等。技术研发力不高,使得我国需要通过商业渠道进行引进,以实现高碳资源转向低碳化,而技术引进年资在250亿美元以上,高成本高投入是经济不算发达的我国无法承受的。我国在低碳消费方面的意识还较为薄弱,未养成良好环保节能减排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塑料袋应用无节制性,塑料袋应用减少10%,节省能耗为1.2万t标煤,降低31万tCO2气体排放,加强高碳资源的低碳化利用,可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2.高碳资源实施低碳化利用的环保思索方法

2.1紧抓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要实现中国高碳资源的节能减排举措,需要确立节能低耗与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思路,将铁合金、钢铁、电力与水泥等高能耗业中的低生产力进行淘汰,加强高碳资源工程、结构与管理的减排,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给地区经济低碳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相应空间,切实推进高碳资源的节能减排,需要加强资源能耗指标监测控制,对于现存与潜在高能耗因素要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处理,还应实施考核排名机制,对能源消耗进行跟踪监督,加强高碳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对小火电、水泥、造纸与炼钢铁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进行关停,加强有关环保的执法力度,并形成减排监管的网络,对于清洁生产工作加大审核,树立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典型,积极引导企业向清洁生产与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加强第三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进行转变,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2转变经济方式,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在高碳资源低碳化发展中,需要国家良好政策给予导向,依据分步走发展的思索道路,实施低碳经济短期与中长期计划,对常规化石能源方面的节能政策继续给予完善,对环境效益显著、煤炭等高能源消耗降低的企业与行业,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使用节能技术,减少工业能耗,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增强煤炭整体的开采率,着重构建循环经济,让煤电一体化,矸石与粉煤灰进行综合利用,并实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战略合作,实现煤炭从输煤、电与气的并举。在新能源的利用政策方面,应突出综合的环境政策,结合新能源发展中的自然条件同时,还应考虑当地发展规划,对功能、适度与禁止开发区进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时,先要对规划及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让项目建设更有前瞻性,给第五发展留出环境容量。对于现代物流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应加强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商贸物流政策体系,以提高第三产业的GDP比例,同时,构建低碳平台,促进企业在碳汇造林与排污权交易等方面的合作,让碳减排和国际相接轨,有效完成高碳资源向低碳化转变。

2.3加强高碳资源低碳化技术创新

要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化利用,加强技术创新是关键,面对石油能源的匮乏,煤炭能源的应用势必会继续加大,为降低能耗,增强煤炭的质量与运用效率,对煤炭烯烃过程当中产生的CO2气体进行控制,可实施绿化操作,运用新技术与新工艺,以实现节能减排功能。在节能技术中,要注意C分子有效利用,烯烃产生时,与C4-6产品相比,更愿意选择C2与C3产品,这是由于C4-6产品更易消耗与燃烧,所排放的C比较多,通过环保节能角度来看,选择C2、C3更好一些,节能技术能有效减少C排放量,而CO2的捕获与封存技术,能有效将C扼杀于摇篮中,CO2捕获封存技术所指的是经过捕集与输送,把已运用煤化工装置所排放高浓度CO2进行收集,同时,运用各类方法进行储存,防止进入大气当中的技术,技术包含CO2捕集、运输与封存等环节,通过此技术可将C排放降低85%以上。为加强高碳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还应注意水资源的可获得性,我国在煤制烯烃相关节水技术上,获得了较大突破,我国在节水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定额耗水与污水工业的回用这两方面,降低新鲜水消耗,已成节水关键,在煤制烯烃当中,MTO技术具有很强的节水效率,可在此技术上进行创新突破,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4转变消费意识,提倡绿色消费观念

为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的低碳环保发展,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进行转变改善是有必要的,可通过宣传活动与补贴消费等措施,对消费者的科学消费观进行引导,构建环保的再生资源市场,在宣传时,可借助电视、广播与报纸等媒介,并通过网络平坦或培训等形式,进行有效舆论打造与引导,再结合补贴消费等政策,对再生环保资源进行选择时,要比高污染化石能源付出成本要低,从而体现低耗高效的特点。

篇(5)

关键词:碳审计;国外碳审计实例;完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化、经济化、政治化和国际化问题。现代审计作为经济监督和经济控制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应该运用自身的知识特点、技术专长和职业能力助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知识文明向低碳文明、生态文明的转变。

一、碳审计概述

20世纪90年代,西方环境与生态学者曾建议设置一个类似传统会计账户的“碳账户”来处理碳排放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等事项。企业的“碳账户”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前须由第三方独立鉴证,即进行碳审计。这是比较早的碳审计思想。

(一)碳审计基本内涵

从西方发达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碳审计行为推进情况来看,碳审计是审计主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运用审计方式、方法对有生产、经营和消费或生活过程中因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地审验、鉴证,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和经济控制行为。

(二)碳审计特点

“碳减排”注重政治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就决定了碳审计不能仅依赖社会道德自觉,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力,因而应采用“以政府审计为主导,逐步向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过渡”的模式;碳审计应侧重于那些重点或主要的碳排放源行业企业,如采矿、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碳审计更依赖于环境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学、地球物理学等非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知识交叉。

(三)学科属性

碳审计不仅属于环境审计的范畴,而且更是一种多元审计。首先,碳审计是“碳”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目的在于促进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次,碳审计是“碳减排”政策的法纪和绩效审计及“碳减排”管理系统制度符合性审计。最后,推广到审计实务,碳审计是“碳减排”资金分配、使用、评价的财政财务审计和“碳减排”活动或事项的会计核算审计。

二、国外“碳减排”审计实例

(一)荷兰

早在2007年,荷兰审计院就审查了2000-2005年涵盖工业、交通、农业和个人家庭等多个领域,包括“碳减排”政策目标、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的信息提供、等内容的“碳减排”情况,开创碳审计之先河。

(二)英国

1、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EAC)提出了对诸如碳的收集与储存、减少运输排放、减少采伐森林造成的排放、碳交易市场、碳收支等低碳问题进行全面审计的《2008-2009年度工作情况报告》,成为全面碳审计的应用典范。

2、欧盟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TS),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模式。应英国议会下院环境审计委员会的要求,英国国家审计署(NAO)报告,内容包括:EUETS方案的结构和运作概况;EUETS方案对当前的影响;EUETS第3阶段发展展望。

(三)美国

2009年美国国家审计署报告指出:有关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高质量的数据是建立和完成限制GHG排放系统的关键,并把碳审计的重点放在汽车、房产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同年,美国众议院也通过议案同意投入资金,以检审美国税法中有多少条款在鼓励人们进行碳排放,迈出政府碳审计第一步。

(四)香港

香港环境保护署及机电工程署制定的《香港建筑物(商业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审计和报告指引》提供了一套系统及科学的方法,为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进行核算及报告。

三、我国碳审计现状

我国政府一向重视碳审计工作,审计署早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我国在具体实施细则及审计实务推进方面还存在问题。

1、从英美国家审计实例来看,国家审计机关应率先开展碳审计工作。但我国目前还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以及节能减排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内部审计通常由生产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实施,等于企业自己审计自己,审计深度不够。

另外,荷兰、英国及香港地区都将“碳减排”审计扩展到具体行业企业,甚至到具体产品与个人家庭的碳排放量稽核控制上,而目前我国主要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为主,大多集中在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方面,审计广度不够。

2、从香港的《碳审计指引》来看,明确“碳减排”审计的具体内容、程序、方法等更具指导性。但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碳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与程序,没有形成一个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完整体系及权威的碳审计标准。

3、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意识不强,碳审计在实际执行中受限。碳排放信息充分披露是碳审计工作顺利推进的保证。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仅有部分公司对碳排放信息作了定性描述,而且没有定量披露的信息。相当多的企业也没有明确的减排目标与计划,更缺乏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搜集体系、评价体系,严重地阻碍了碳排放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相应措施

虽然我国国情与西方有差别,但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清洁发展模式是我国增强经济发展持久力,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选择。“碳减排”审计作为清洁发展模式建立的重要保障,也应进一步完善。

(一)完善碳审计具体实施细则,构建碳审计法律保障

在现有相关审计准则中明确碳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增强指导性。在现行法律中充实与碳审计活动有关的内容和条款,为审计执法提供保障。同时,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范围,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全面推进碳审计工作

1、碳审计的特点及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碳审计工作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审计机关是碳审计责任的首要承担者。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性、揭示性和建设,主动开展“碳减排”审计工作,不仅应对“碳减排”政策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审查,还应审查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问题。此外,大力发展国家授权的独立节能减排审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节能减排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2、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民都应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尤其是企业应该主动建立“碳减排”管理及“碳减排”审计相关制度并切实执行,积极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保证碳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3、重视节能减排审计公告的力量。审计公告可借助媒体进行广泛传播,以开展外部监督。在公告撰写上,借鉴英国、香港的经验,不仅要包括“碳减排”审计项目的当前实施效果,也要预测对未来的影响和对出现的问题的应对,增强审计公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以人为本,以教育促发展,储备碳审计人才

传统审计人员多只具备财经、金融、法律等社会科学背景,但碳审计还会应用到环境、生态、工程、化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提早谋划、培养和储备碳审计专业人才。

助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碳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爱国.国外的碳审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2(5)

[2] 余成鲲.节能减排审计的产生、发展和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1(15)

[3] 李越冬、江纹、李俊.节能减排审计现状及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10(8)

篇(6)

关键词:碳排放;量化;建筑给排水系统;MRV

1 概述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相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大规模的共同行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相同的。在我国将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以来,国家主要通过行政及经济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据我国水利部《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我国年用水量大约为7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21.7%。同时,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减排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领域,是可持续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文章也只是管中窥豹,以期在这个领域中的更大发展。

2 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我国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可知,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也是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好、成本最低投资收益最高的行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的建立碳市场,试图通过碳市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促进我国各行业的节能减排。2011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建立碳交易区域试点,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成为我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区域。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标准。

3 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

3.1 确定项目边界

项目边界指的是一个物理和地理的边界,它包括项目参与方可控的、数量巨大的、而且合理归因于项目活动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划定项目边界的目的是准确全面的确定项目涉及的排放源,避免遗漏相关排放源,保证项目减排量计算的准确性。

3.2 确定项目排放量

项目的碳排放量是在建筑正常运行一个计入期(通常为一年)内的排放量,现阶段的计算的项目排放量只是估算值,监测阶段将对估算过程中不确定参数进行实际监测,在核查阶段用监测的实际数据代替预估值计算出项目的实际的排放量。

3.3 项目碳排放量化方法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碳排放量计算如下:

PEn=PEp+RE (1)

式中:PEn-项目活动中,给排水系统排放量(tCO2e/a);PEp-项目活动中,给水泵的排放量(tCO2e/a),按照式2计算;RE-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tCO2e/a),按照式3计算。

项目活动中,给水泵的排放量计算如下:

(2)

式中:pi-项目活动中,i型号给水循环泵的功率(kw);Ti-项目活动中,i型号给水循环泵的运行时间(h);Ψ-项目活动中,变频终端的节电率,若采用变频终端则取值为0.2-0.25,若无变频终端则取值为0;EFe-电网排放系数(tCO2/Mwh),按中国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取值。

全日制有集中供热水供应系统的耗热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3)

式中:RE-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tCO2e/a);RE1-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上限值(tCO2e/a),按式4计算;RE2-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理论值(tCO2e/a),按式5计算。

(4)

式中:p-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设备i的功率(tCO2e/a);Ti,j-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设备i的运行时间(h/a);i-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设备的型号;j-项目活动中,i型号生产热水设备的数量;EFe-电网排放系数(tCO2/Mwh),按中国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取值。

(5)

式中:q-项目活动中,该建筑热水用量(m3)取值参照GB50015-2010《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ρr-项目活动中,热水密度(1000kg/m3);Cp-项目活动中,水的比热(4.187kJ/(kg*℃));tr-项目活动中,热水温度,tr=60℃;to-项目活动中,冷水温度,取值参照GB50015-2010《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CF-项目活动中,GWh到TJ的转换因子,为常数3.6;EFe-电网排放系数(tCO2/Mwh),按中国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取值。

4 项目实例

4.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北京市某14层的综合办公楼,给排水给排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1-4层为I区,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5-14层为II区,由给水泵供水,在屋顶设有水箱供水。排水系统在底层的单独排放,排水立管设伸顶通气管,最后在排入市政管网。

该建筑的给水系统中耗能设备有两台(一用一备)11kw的II区给水泵,2台0.75kw的循环泵对整栋楼供热水,一台12kw电热水锅炉为整个建筑提供热水。

4.2 项目碳排放量计算

根据文章提出的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方法,该项目的碳排放计算方如下所示:

项目活动中,水泵排放量计算如下:

(6)

式中:pi-热水给水泵的功率2*0.75kw,生活用水给水泵的功率11kw;Ti-给水循环泵的运行时间2860h/a;Ψ-变频终端的节电率0.25;EFe-电网排放系数0.81145 tCO2/Mwh;PEp,z-循环给水泵排放量估算值21.75tCO2e/a。

热水制备的碳排放量计算:

(7)

式中:p-生产热水设备i的功率12kw;Ti,j-生产热水设备i的运行时间2860h/a;j-i型号生产热水设备1台;EFe-电网排放系数0.81145 tCO2/Mwh;RE1-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上限值27.86 tCO2e/a。

(8)

式中:q-该建筑热水用量565.06m3;ρr-热水密度1000kg/m3;Cp-水的比热4.187kJ/(kg*℃);tr-热水温度,tr=60℃;t0-北京市冷水计算温度15℃;CF-GWh到TJ的转换因子,为常数3.6;EFe-电网排放系数0.81145tCO2/Mwh;ηrs-热水设备的效率90%;RE2-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理论值26.67 tCO2e/a。

所以,项目活动中,建筑给排水系统排放量PEn为48.42 CO2e/a。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路运输;发展趋势

我国一直在提倡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在所有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量排在第一位,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公路运输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

1低碳经济理论概述

1.1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很少的温室气体的排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减缓全球变暖的气候危害。同时这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效减缓了气候的剧烈波动,避免了恶劣气候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1.2低碳经济的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层面来约束人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两个方面。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前提,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不应该是控制自然或者是战胜自然,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意义:一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表现,保护了大气环境。二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低碳经济的产业一般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的新型集约型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也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4发展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

第一是可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控制公路运输碳排放量。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中矿产资源的流失有着有效的约束作用,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也比较多,通过低碳经济的制约,有利于强制性的实现公路运输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通过节能减排可以有效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在公路运输工程中,大量的消耗矿产资源是运输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可以节约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公路运输减排观念不强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上明确要求各个国家深化节能减排系统,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就是以重工业为主的高碳经济,能源矿产的消耗量很大,煤炭占据主要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30%,减排工作还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在减排工作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少对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知识的了解,虽然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倡低碳经济,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节能减排观念不强,影响工作的开展。二是节能减排意识不高,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民节能减排工作。

2.2公路运输碳排放技术有待突破

公路运输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大,而在公路运输中碳排放交易的关键技术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我们国家也还缺少碳排放量交易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对碳排放量的认识比较滞后,教育行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不到位。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国家进行财政扶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为公路运输的事业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

2.3公路运输能源消耗量十分巨大

公路交通运输中,运输车辆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或者天然气,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这些不可再生型矿产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可持续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另外,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是公路运输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2.4公路运输造成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因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很大,而公路运输优势促使人们经常选择这种交通运输方式,但是在公路交通运输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尤其表现在尾气排放这一点,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物、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公路运输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我们要求节能减排并不是说就停止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要做到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并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2)公路运输要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不论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和国家引导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3)要加强和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我们上面也提到过,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技术也遇到瓶颈,应该加强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策制度,使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更加契合低碳经济的主题。4)建设降低公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最好能以有效的法律文件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政策,以强硬的手段来限制公路运输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运输车辆制造时注意碳排放量的限制,针对不同燃料的车辆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5)开发车辆能源限额系统。虽然我国目前没有这种限额系统的存在,但是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限额系统在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公路运输碳排放方面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对车辆使用的能源资源进行限额,就像在城市内对出行的私家车进行限号一样,对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6)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要协调公路运输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要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转变方式,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统筹协调多种运输方式,为了满通运输的需求,要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在进行货物运输时,结合距离的远近和货物的品种选择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比如说港口的集装箱运输是水运的枢纽,铁路运输的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适合长途运输。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可以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7)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公路运输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关的技术越来越重视,对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也提上了日程。所以公路运输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技术瓶颈,但是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会推进交通运输事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的了解,详细分析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地寻找方法改善公路运输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共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经济。让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作者:王汉丽 单位:河南省滑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