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础教育评估

基础教育评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础教育评估

篇(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分值

考核要素及评分标准

A1良好育人环境营造(30分)

B1依法办学(6分)

1

C1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0.5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0.5分

2

C2发展规划。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符合校情、科学合理,自主对标国内外名优学校,按照规划发展路径、推进步骤稳步实施1分;年度计划落实到位1分

3

C3制度建设。学校《章程》基于校情、科学合理,教职工认可度高1分;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1分,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0.5分;有效发挥激励作用,执行落实到位0.5分

B2校园文化(4分)

2

C4办学思想体系。校长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体系完善,特色彰显,内涵解读充分1分;师生有效内化并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1分

2

C5文化建设。学校环境整洁美观,校园文化独特、鲜明1分;校园内讲普通话,使用规范字1分

B3课程建设(18分)

2

C6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体系完善、内容丰富1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生参与面达100%1分

4

C7课堂教学。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形成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可推广性强2分;积极开发区域优质学习资源1分;教师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1分

2

C8教学常规。“五项管理”等教学常规制度完善,过程管理落实,成为师生自觉行为2分

10

C9教学研究。教科研制度健全,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研修机制1分;学校自主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每年举行专题研讨会1分;课改科研成果(独立)突出,市一等奖,省二等奖以上4分;校长有独立或领衔出版的论文、专著4分

B4合作开放(2分)

1

C10交流合作。与川内外优质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定期开展研学活动0.5分;形成有特色的研学课程0.5分

1

C11互访学习。每年开展师生互访活动,教师互访人数不少于3%,时间不少于1周1分

A2引领教师专业发展(20分)

B5发展规划(3分)

3

C12队伍发展规划。学校中长期教师培养规划科学合理、有效落实1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特色化,教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1分;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教师达10%以上,并享有较高知名度1分

B6师德师风(2分)

2

C13行为师表。学校师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完整1分,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规律,为人师表,爱岗敬业1分

B7专业成长(7分)

2

C14学习型团队建设。建设学习型团队,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教师学习提升、团队发展1分;各类教研团队积极活跃,形成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1分;

5

C15名优教师。建立骨干教师层级培养模式,各级名优教师达20%2分;教师获得荣誉表彰市级0.3分,省级0.5分,国家级0.8分,累计不超过3分

B8成果成效(8分)

3

C16学科教师“大比武”。区县级0.1,市级0.3分,累计不超过3分

5

C17课题论文。坚持科研兴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人人参与,人人提高2分;课题、论文区县级0.1,市级0.3分,省级0.5分,国家级0.8分,累计不超过3分

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0分)

B9品德发展水平(4分)

1

C18理想信念。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认同、社会责任、集体意识、人生理想认知度高,表现良好1分

1

C19公民素养。学生珍爱生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乐于助人,表现良好1分

1

C20价格品质。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强、尊重他人、乐观向上,表现良好1分

1

C21行为习惯。学生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表现良好1分

B10学业发展水平(12分)

2

C22知识与技能。学生积极投入课程学习,求知欲旺盛1分;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勤于动口、动手、动脑,达到各学科能力目标1分

8

C23学业质量。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养监测机制健全,落实过程性评价,积极推进“双减”工作,学生无过重课业负担2分;小学:学业质量监测综合结果达标6分。初中:全科合格率和一次合格率达80%以上6分,80%以下75%以上4分,75%以下60%以上3分,60%以下不得分

2

C24实践创新能力。学生会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批判质疑、钻研探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分;关注现实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愿望强烈并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分

B11身心发展水平(4分)

2

C25身体素质。学生体质监测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分

2

C26心理健康。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咨询活动开设良好1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尊重并理解他人,能正确评价并约束自己的行为1分

B12兴趣特长养成(10分)

3

C27课后服务。学校课后服务符合“5+2”“1+X”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兴趣社团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并纳入课程管理体系2分

7

C28成果成效。学生兴趣爱好浓厚,个性特长得到明显发展,学生获奖市级0.3分,省级0.5分,国家级0.8分,最高不超过7分

A4提升办学效益(20分)

B13示范引领(2分)

2

C29学区制管理改革。学校优质资源辐射、影响区域内外学校1分;开展区县级及以上专题现场会,有效带动兄弟学校发展,效果明显、反映良好1分

B14办学水平(8分)

4

C30特色创建。围绕办学思想,特色办学体系完善,特色建设成效显著1分;学校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区县级0.1,市级0.3分,省级0.5分,国家级0.8分,最高不超过3分

4

C31办学成效。教育综合质量连续3年在县域年度综合考核中保持领先2分;办学成果凸显学校特色,在国家主流媒体、核心期刊进行宣传报道,并得到专业领域高度认可2分

B15满意度评价(10分)

5

C32行业评价。学生、教师对学校教育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满意率≥90%5分,≥85%4分,≥80%3分,<80%不得分

篇(2)

一、实验工作评估的目的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是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评估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估县(市)区及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实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估,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措施和方法,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实验工作评估的依据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文件为依据,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实验工作的要求进行。

三、实验工作评估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评估以县(市)区、铁路及直属学校作为评估对象和分析单位,进行整体评估;评估内容涉及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

2、阶段性。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较长周期的研究工作,实验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重点。评估将根据实验的进展情况,分别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每一阶段的结果都将是实验工作整体评价的组成部分。

3、可操作性。每一阶段的实验工作都要按实验方案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进行。评估时,根据实验的总目标与每一阶段的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使实施者和评估者都了解评估的标准,以期促进实验工作的良性发展。

四、实验工作评估的内容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行,既重视对结果的评估,又重视对过程的评估。依据我市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的要求,从实施的准备、实施、结果等几个阶段,分别对县(市)区、铁路及市直学校的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乃至社会各界分别进行考察,进而对实验工作做出整体的综合判断。具体的评估范围和内容同见附表。

五、实验工作评估的方法

1、统一设计,分步实施。按实施的总体目标,统一设计实验评估方案,规定对实验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的参与者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估。评估随着实施的进展,分阶段实施。一般至少要为起动、过程和初步结果三个阶段进行评估,根据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评估等。

2、集中管理,分片落实。实验工作的评估由市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统一组织,分为县(市)区和市直学校进行评估。

3、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每次评估先由实验单位自我评估,再由专家组进行评估。

六、实验工作评估的实施

课程改革评估工作组由市专家工作组成员组成。按阶段和专题等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1、实验的准备与启动阶段的评估。重点评估实施方案、实验条件和实验启动情况。在实验初期进行,一般可安排在实验启动后的1个月之内进行。

2、实验的常规与观念评估。重点评估实验是否走上正轨,相关人员的观念是否发生转变。一般在实验进行3个月至6个月之间进行。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现状;作用;预测

一、国外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现状

1.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做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家。1969年,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机构(NAEP)成立,这是美国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评价机构。NAEP作为全国性的、持续性的评价学生学业的研究部门,定期公布四年级、11年级、12年级学生教育进展情况。重在呈现学校提供学生在各学科、各方面能力的描述性信息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趋势。NAEP由此成为“国家成绩报告单”,在美国教育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有深刻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参考。英国的教育质量监测是由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学生学业评估标准,公布指导与监测的报告。英国的监测评估体系包括学校效能、教师评估和学生学业水平三个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学业成绩。5――7岁的儿童要接受阅读、写作、数学的评估,由学校教师组织实施;8――14岁的学生要参加这三个方面的国家考试。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还要接受由教师负责的历史、地理、外语、设计等方面的评估;14――16岁的学生则要参加国家考试。1998年,英国出台《教育改革法》,其中规定了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政策和标准。这是至今英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仍在使用的标准。

2.有影响的基础教育监测与评价的国际组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这个组织设于世纪经济合作组织的旗下,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影响面广,参与的国家多。2000年这个组织对32个国家的26.5万名15岁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评估,衡量各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方面的素养。其评估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编制整个评价方案。此后,PISA每三年组织一次国际性的学生评估,意在为各国的素质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信息。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这个组织于1967年成立,是教育评估与监测领域中知名的国际性机构(这个组织还管理着TIMSS)。IEA在国际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会议上介绍其组织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果,在研究探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国际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研讨会。提到国际性的研讨会,自然要涉及到中国。从2010年到2012年的两次国际性会议均由中国和法国主导,是主办国。也就是说,在世界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和探索中,中国和法国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届‘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次国际性会议由中国教育部督导办公室和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主办;中国国家基教监测中心与北京师大承办。法、美、英、韩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50多名专家或代表到会,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参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到会并致辞,北师大常务副校长董奇(时任国家基教中心主任)作题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与体系》的报告。与会的国际组织代表与各国专家交流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经验,探讨了相关的问题,一致认为,各国在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使监测过程与结果更趋于科学有效。

二、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1.诊断与服务的作用。诊断与服务的功能,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也即通过教育质量监测,对学生学业水平和身心发展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准确地报告教育质量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例如,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就是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找出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方面的能力优势和不足,为各国的素质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信息。

2.影响与调整教育决策的功能。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过程中,国际性评价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到一些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变化。TIMSS组织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成绩趋势测评,就是通过对各国教育状况的比较,指出了美国在数学和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督促美国在这两个学科上改进和加强。在参与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费用是韩国学生的两倍,可在考试中美国学生却远不及韩国学生。这说明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一些小国,如捷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投入也低于西方富国,但这些国家学生学习成绩都远远好于那些富国的孩子。这些比较推动了一些教育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和地区迅速调整和改变教育政策;也启发人们深刻思考究竟哪些因素能够深入改变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这些因素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应怎样选择适合本国的有效的模式。

三、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走向预测

1.国际性教育质量评价组织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日益增大。一是参与国将会日益增多。以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成就趋势测评(TIMSS)为例,1995年有41个国家参加测评,2003年近5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011年有63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万名学生参与。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日益增多,说明国际评价组织影响力日益增强,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监测与评价的国际化有可能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从而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推进测评的开展。

2.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工具开发与使用范围将会日益增多和扩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尚无统一标准,监测、测量的手段和工具也处于初级阶段。监测的主要工具包括纸和笔、问卷、量表、测量模型等。纸笔测试和心理测量是在目前监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而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属于统计测量的工具,如马尔可夫分析法是可用于分析随机事件发展趋势的工具。如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软件(卓帆科技)已经问世,它是以软件与网络为载体的教育评价工具,能够实现对教育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的自动化,具有诊断、调控、导向的功能。这是据我们所知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最先进的技术工具。

3.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将日益密切。国际性的合作不仅体现于国际评价组织所开展的测评活动中,更重要的体现是各国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的共同探讨。过去,由中法两国组织的两次国际性会议的参与国并不多,但意义深刻,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使监测的结果更趋于科学有效。从这一愿景考量,在其参与国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民主化的程度将会日益提高,由中法两国主导召开国际性会议的局面势必被突破,也即由两级发展为多级。如同申办奥运会,会引起诸多国家争相申办“国际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研讨会”,并且通过国际性会议促进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4.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范围将会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局部走向整体,从而形成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纵观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现状,其着眼点大多集中在几个关键年龄段的学生身上,没有顾及全体学生。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其发展必将促进各国、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增强各国的软实力,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施以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所蕴含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纪明泽等.国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现状与评述[j].上海教育.2011(21)

篇(4)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成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实验区”,参与了《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级课题研究,并运用武侯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区域与学校经验,提供了研究资源与样本,提出了管理办法与政策建议。为此,武侯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全域国际化的战略构想,制定了《教育国际化五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以基础教育为主要层面的教育国际化改革创新实验。笔者就成都市武侯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情况、基本认识、基本做法、发展方向做简要介绍。

一、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认识

(一)县域推进是县域基础教育国际化实施的有效途径

武侯区在区域内以学校为单位推进教育国际化,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践层面的成果,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际化工作推动力不大、辐射力较小、校际之间差异较大、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等问题。一些学校有较丰富的资源,校长和教师形成了共识,教育国际化也开展得很好;而有些学校的地理位置没有优势、资源相对较少、师生国际化理念不强,几乎不开展教育国际化的相关工作。

如果以省和市为主体来推进,涉及的范围太大,而大区域内的地区差异和地方领导机制,也会使工作无法做实、学校办学水平不平衡导致虚位推进等问题出现。

以区县为主体的教育国际化推进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克服以学校为主体推进时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改进以省、市为主体推进时面临的范围过广、差异过大的问题。县域推进能有效整合区域内学校的校本资源,依托区域行政和专业两条线共同推动,更具广泛性、群体性、指导性和拉动性。

(二)教育国际化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否应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有很多争论,其核心是“国际化是不是西方思想的渗透或侵蚀?”我认为,这个问题有魂、体、表三个层面。“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教育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是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民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在传承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表”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国际化、教育合作交流等。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在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发展空间。因此,基础教育国际化是遵循教育的“魂”和“体”,在教育的“表”上进行充分挖掘和思考。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国际化不是把学生送出国,不是照抄照搬国外教材,而是在课程中挖掘、开发、整合国际元素,丰富和发展传统课堂模式。武侯区教育局汇编的《武侯区国际理解教育系列丛书》正是遵循这种原则,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好评。

(三)教育国际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到武侯区调研时说过,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这样做,何愁培养不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呢?

基础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而是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区域推进应聚焦在国际理解教育上,国际理解教育应与和平教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等国际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在提倡“爱家、爱集体、爱城市、爱祖国、爱地球”等普适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儿童和青少年应对全球化挑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沟通技能,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教育国际化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只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一个举措。因此,教育国际化当前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要通过实质性的人员交流、地区和学校间的国际合作、跨国教育活动等,整合、创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五)教育国际化是本土创新和区域创造的有效融合

教育国际化是双向的,一是学习与借鉴,二是输出与推广。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吸收、批判、改造、融合、创新、输出等。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本土创新和区域创造,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国际水准的教育品质。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做法

武侯区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教育国际化推进模式,包括顶层设计、标准引领、政策创新、平台搭建、交流合作、研究支持、课程建设、氛围营造、全民融入9个核心环节。

(一)顶层设计

武侯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先导区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武侯区《教育国际化五年行动计划》,保障了政府资金五年投入2.5亿,启动了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生能力培养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社区工程建设。

(二)标准引领

武侯区建立了区域教育国际化的30项核心指标体系,制定了国际化示范学校的评估办法与评估标准,开展了相应的督导评估。另外,还与美国旧金山大学共同开展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研究。

(三)政策创新

为保障区域内所有学校全体师生参加国际化活动,以及教育国际化在规范的道路上发展,成都市武侯区非常重视政策的制订。近三年来先后制定了16项政策文件。

(四)资源平台

武侯区目前已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列治文学区、英国韦克菲尔德地区结为友好地区;武侯区30余所学校分别与美、英、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在美国等地建立多个教师培训基地。

(五)交流合作

2012年,武侯区举行了“成都市武侯教育国际交流月”活动,来自英国、美国、新加坡等5个国家的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武侯教师进行“中外课堂大碰撞”。在此期间,以“一周一个国家,一周四类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举办“中英教育交流周”“中美教育交流周”“中法教育交流周”“中新教育交流周”。每个交流周期开展四类活动:中外课堂大碰撞、校际连线课程互动、教育学术交流、教育论坛,从而将更多、更先进的教育国际化理念、教学方式引入武侯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同时也面向世界全方位地展现武侯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我们可以看出,世界通过课堂计划、中英校际连线、海外“武侯课堂”、双语教学实验等极大地丰富了武侯区学校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活动。

(六)研究支持

作为全国首个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实验区,武侯区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了《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促进了武侯区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七)课程建设

武侯区积极研发国际理解教育教材,实施中美、中英国际课程共建,在全国率先系统汇编了涵盖学前至高中各学段,职业、社区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教材,包括《童眼看世界》《认识地球村》《走遍地球村》等8套共15本丛书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

(八)氛围营造

武侯区大力推动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国际接轨,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的步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武侯区每年举办以“国际教育”为主题的中小学“送教进社区”公益讲座、文化共享活动200余场次,培训居民近4万人次。

(九)全民融入

武侯区教育全面实施“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了“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在美国、英国多地建立了校长、教师海外培训基地,每年选派100多名干部和教师赴美研修一个月。同时,武侯区大力实施武侯教师“全球招募计划”,建立了由国内外32名教育专家组成的“武侯教育全球智库”。目前,全区96%的中小学聘请了外籍教师或助教,所有中小学的英语教师都参加了暑期外语培训,初步形成了中外教师共教共研的常态机制。

三、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探究和创新实践

(一)理论探究

针对在县域推进过程中的理论建树、政策突破、资源挖掘、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绩效评估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有关理论探究主要涉及6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任务,二是教育国际化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关系,三是以区县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动因及其特征,四是教育国际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容与共生,五是伟大“中国梦”指引下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六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地位与作用。

(二)创新实践

篇(5)

【关键词】群体水平直接估计法;IRT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在实现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后,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检测和监控的研究及实践方面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耿申,2011)。当前我国尚未开展针对整体学生发展的地区性大型评估,缺乏有效方法是重要原因。目前已开始深入研究PISA、TIMSS、NAEP、TASA和PIRIS等国际大型测试,努力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方法。

二、含义与现状

群体水平评估是指针对由一定数量个人所组成的单位、团体组织进行的评估(蔡艳,丁树良,涂冬波,戴海琦,2012)。过去衡量学生、教师、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大多依据学校升学率和学生成绩(吴志华,王红艳,王晓丹,2011),多建立在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基础上。但群体人数会直接影响群体估计(Tate & King,1994),而且在大型评估中,评估工具往往较大题量构成,远大于学生一次测试能够接受的题量,这个矛盾常出现在实际工作中。而另一种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可以克服这一困难。IRT的估计也受到样本大小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也表明:运用IRT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若将群体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需要大量试题也能保证估计的精确度(吴国华,1990)。基于IRT作群体评估时,获得考生的个体领域分数后将组内个体的个体领域分数平均,以此获得该组个体的群体领域分数,即平均所有个体在各题上的P( )值作为群体能力的指标。该方法类似CTT的求均值,会受到群体数量和题数的影响。还有另一种方法,先获得群体内个体在各题的正确作答概率,利用正确作答概率估计出群体水平,又称为群体水平直接估计法。蔡艳(2010)使用该方法英语阅读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及认知诊断,仅用20题,且每题10人作答,每人答一题。

三、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国际大型考试的题量多少直接体现在预定的测试时间。PIRLS2006研究团队认为,需要近7个小时才能完整测试一名学生在两种不同阅读目的下所进行的阅读活动,但鉴于实际情况,PIRLS将测试时间规定为80分钟;NAEP对学生答题时间精确至每一道题,两种形式的阅读评价试卷总耗时均为50分钟(杨清,2012);PISA测验有若干个试题册,每名学生样本只要求作答其中的一套,测验题量一直保持在130题以上(苏洪雨,2008)。在心理健康评定使用较多各类心理健康量表里,SCL-90有90个项目;由王极盛主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有50个项目(王极盛,1997);《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UPI)有56个计分项。辛涛(辛涛,谢敏,2010,2011)研究表明,实践中当总题量确定时,为了较精确地估计群体领域分数,每个题本中的项目数≥25较为合适;在保证精确性的前提下节约编题成本,每个题本的题数不可超过60;从编题成本和估计精确性角度考虑,题本项目数在30左右较为合适,最好不低于30(“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系统”项目组,2009)。在题量会大于20的实际工作中,群体水平直接估计法效果如何还有待探索。

现有研究也表明题量、项目难度和区分度、群体大小、群体内个体能力分布会影响群体水平能力估计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以及群体能力认知诊断。作为一种全新且有效的方法,虽在实际工作普遍应用还有距离。经过一段探索和发展,相信它会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系统”项目组.IRT下题量与被试量对参数估计模拟返真性能的影响[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6):3~10

[2]Tate,R.L.,King,F..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cision of School‐Level IRT Ability Estimat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94,31(1):1~15

[3]蔡艳,丁树良,涂冬波,戴海琦.群体水平IRT模型及其应用——兼与IRT的比较[J].心理科学.2012,35(006):1497~1501

[4]耿申.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回归“质”的评价——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1年专题研讨会述评[J].中小学管理.2011(6):20~25

[5]苏洪雨.PISA:数学素养测试题的设计和研发过程[J].教学与管理.2008(5):49~51

[6]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篇(6)

一、抓主抓重,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发展义务教育重点要在均衡发展上下功夫,见实效”的要求,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是研究草拟了《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等四套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起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体系,受到国家督导办充分肯定:“如此完善的体系,全国见到的还是第一家。”二是组织专家对今年规划实现均衡的10个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算,寻找差距,指导促进工作;三是召开了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临泽现场培训会,对各市、州和10个县主管局长、督导办主任进行了培训,观摩了临泽县,并对临泽县均衡水平进行了实地测评,有力有效促进了全省和10个县的义教发展工作。四是组织省政府督学、专家对今年规划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嘉峪关市和安宁区等9个县(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省级督导评估验收。评估结果基本达标,对存在的问题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力促其整改完善。督导评估有力有效推进了各市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督促市县财政拨付教育经费6亿多元,为国家督导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拓展领域,开展高职高专院校督导调研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关于“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导评估”的规定,为促进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13年对全省21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首轮全面督导调研。专家的一线指导帮助,学校的自评整改,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导办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兄弟省的关注。

三、深化监测评价,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修订完善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监测评价软件系统,为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评价、推进的技术手段。同时,研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办法,为建立甘肃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打下了基础。我省监测工作也得到国家高度肯定,并将我省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建设项目省,省教育厅与国家签订了《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建设项目协议书》。9月29日,我省组织兰州市七里河区、天水市秦安县和武山县等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家视导员对我省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员培训及监测工作全程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强督政研究,规范提升督政工作

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认真总结了2012年市、州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经验,分析问题,完善评估制度,为规范提升今年督政工作做了充分准备;研制拟定了2013年度市、州政府年度教育责任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充实、完善、修订了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并对2013年督政专家进行了有任务、有目标的专题培训。上述工作对加强今年及今后督政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启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督导办组织12位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和有关市、州幼教专干,对我省学前教育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甘肃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为各市、县督导评估学前教育、规范促进学前教育提供了评价依据。

六、聚焦教育热点难点,开展专项督导

学校安全、中小学减负等是目前政府、教育、社会、人民关注的热点、难点工作之一。为此,根据省教育厅安排,主要开展了三项督查,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上半年组织对中小学寒假、节假日补课进行了三次深入督查。二是开展维稳、安全督查工作。3月,组织全省督导系统对学校安全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6月中旬,组织省政府督学,对河西五市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三是对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专此给兰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核查解决兰州市城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的建议》,引起了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促成了兰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保留并加强对已确定撤并的百年老校—兰园小学及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基地、场馆的决定。兰州市委、市政府还规定,今后凡撤并中小学,必须进行听证后由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遏制城市建设中挤占、撤并中小学,保护校园校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四是配合国家教育督导组对地震灾区岷县、漳县及5市13县受灾学校的秋季开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并形成了《甘肃省岷县漳县6.6级地震学校受灾及秋季开学情况报告》和《甘肃省7.22定西地震学校秋季开学复课情况自查报告》两个专辑汇报材料上报。随后,根据9月10日《中国青年报》关于《甘肃地震灾区师生过冬有困难》的网上舆情报道,按照王玺玉副省长批示,9月18日给国家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上报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报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项督导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督导委的好评。国家督导委的评价是“甘肃省高度重视,认真整改落实”。《中国教育报》的评价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甘肃已经基本落实专项督导意见”。

篇(7)

不久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公布了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均取得最高成绩。这一消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既有兴奋与喜悦的表达,也有客观与理性的探讨,更有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度思考。

一方面,看待我国基础教育不可骄傲自大。PISA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树立了我们的信心。但就PISA测试本身看,正如很多专家所言,测试样本有着明显的地域局限,且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位居前列,教育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而且,就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而言,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明显不足。毕竟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职责,基础教育同样肩负着自身的使命。更何况今天的基础教育依然是矛盾错综复杂、问题积重难返、改革异常艰难。因此,在看待我国基础教育时,保持一份清醒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看待我国基础教育也不可妄自菲薄。当人们对基础教育表达失望时,可以列举出种种事例和现象,其中“小留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在家上学人数持续增加会成为重要佐证。从表象上看,似乎很多家长已经不堪忍受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摧残”,在万般无奈下或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或选择留孩子在家上学,而这样的观点是否过于偏颇呢?事实上,我国“小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真实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它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家长特定需求密不可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在家上学人数的持续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诉求。学校教育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方面的欠缺,是很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家上学也绝非中国基础教育的特例。在现实环境下,在家上学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长,倒是需要好好思量一番。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将目光瞄准世界的同时,很多国家同样也在潜心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并试图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对此,我们也不必刻意回避。

面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面对“小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家上学人数持续增加等现象,就此断言我国基础教育遭遇了信任危机,未免有点武断。正如同我们不能因为上海学生PISA测试结果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取得最高成绩,就此断定我国基础教育领先世界一样。毕竟对一种教育现象的分析应当基于客观、理性的视角,任何简单化的结论都不足以让人信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并不那么完美,但也绝非毫无优势。

也许有人会说,多一点忧患意识没有坏处,但我想说的是,树立一份信心同样非常重要。在保持一份基本信心的基础上,正视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才是更为理性的态度。正如同我们在培养孩子时,不仅仅要让他看到自身成长中的问题,更要让他保留一份信心,也只有这样,成长的动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难道不该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