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26: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经验分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是指“确立、收集、传播和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高校的青年教师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广,如何在这些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加以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是青年教师知识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从知识管理的内容上来看,知识可以根据其存在的形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明确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念、直觉、洞察力和价值观等的知识,是一类难以表达、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青年教师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不仅能有效传播显性知识,也必须使隐形知识也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应用并有所创新。通过将隐形知识显性化,可以增加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
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取得、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使个人知识上升到团队知识,在提升教师自身技能的基础上改善组织的绩效,促进学校和教育的发展。
二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青年教师通过知识的获取、转化、分享、应用等环节,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有很大帮助。还可以改善个人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能在规范的知识管理中端正自身的教育态度,树立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教育品质。
(二)促进组织的发展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教育实践的统筹规划等都离不开学校的有效管理。青年教师个人绩效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另外,青年教师在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养成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习惯,从而为整个高校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和学术氛围。
三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缺乏主动进行知识管理的动力
1 教学与科研冲突
从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来看,在校人数由2004年的709636人增长到2013年的5575218人,增长6.5倍,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由5.3%上升到22.6%,增长4倍多。民办高等教育在高速发展,目前,尽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不断地丰富和多元化,但是传统的教师授课仍然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来源。青年教师作为民办高校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许多青年教师都是第一次讲授所教课程,备课压力相对较大,缺乏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和更新自我知识水平,因此,自身知识管理的质量并不高。
另外,教学与科研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也是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学与科研往往存在失衡的现象。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体制中,科研工作是青年教师职业晋升和职称评定的决定性因素,也能为其带来较丰厚的经济收益和更高的社会评价,因此,许多青年教师集中主要的精力于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对日常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缺乏教学反思
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中,许多青年教师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对所授课程缺乏讲授经验,并且大多数人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不注重教学反思,这样不利于青年教师对知识的积累和创新。青年教师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进行科学的自我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另外一部分只能成为“教书匠”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主动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教学反思,探索出教学的客观规律,可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日常的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缺乏沟通,分享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呈年轻化的特征,许多青年教师都是“80后”“90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自我意识强烈,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倾向于显示自身的长处,隐藏自身的短板。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愿与人分享,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向人请教,大大阻碍了知识的更新。另外,随着办公环境的改善,青年教师都是一部电脑,一台手机,一个格子间,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分享反而减少,这都成为了知识管理的障碍,更不利于知识的创新。另外,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知识的更新,主要还是依赖学校集体组织的培训和进修等项目。
(二)民办高校知识管理的环境尚不完善
1 民办高校资金、资源有限,青年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
与公办高校相比,由于缺乏财政支持,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有限,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完善,青年教师的知识获取来源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书本知识,不利于知识的即时更新。
2 民办高校不重视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其师资力量受到严重的挑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管理者将过多的课程分配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量下,无暇猎取新的知识。另外,民办高校的办学经验都还比较缺乏,面临着国家评估机制的考验,这种情况下,学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倾斜于学校的环境建设、硬件设备的增加等方面,而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3 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把人类知识比作一座冰山,那么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师想要有知识的创新,大多表现在隐形知识的显性化,即通过特定的方式将抽象的难以表达的知识传播出去,成为人们易于接受的知识的过程。目前,民办高校存在教学资源有限,教学环境不够开放,教学网络不够健全等问题,增加了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难度。
四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改善途径
(一)拓宽知识取得的渠道,增强识别教学知识的能力
青年教师目前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还主要集中于图书馆,从传统的书本、报纸、杂志中获取知识,主要源于知识获得的便利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而且更方便、快捷,信息传播量大,青年教师应从广泛的网络资源中识别对自身建设有益的教学信息。同时,民办高校在环境建设的同时,应完善组织数据库的建设,增加对青年教师的校内校外培训。另外,处处留心皆学问,青年教师还要在非正式场合,从实践中,在复杂的环境中,识别对教学有用的信息。
(二)促进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从组织角度来看,学校要创造相应的条件,营造开放、轻松、和谐的环境,促使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的交流,使隐形知识在校园内良好地传播与应用。另外,完善激励机制,将青年教师在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
从青年教师自身来看,建立教师个人的学习网络,通过教学档案的建立、教学笔记的整理、教学案例的撰写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与经验。另外,通过参加赛讲、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微课大赛、公开课展示、教师间集体听评课等活动,学习别的老师的经验和长处,也有利于隐形知识的显性化。
(三)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沟通,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识获取阶段获得的教学信息是他山之石,只有将其整合于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将有价值的知识合理应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智能化、趣味化,传统的一支粉笔讲好课已经不适合现代课堂的需要。因此,青年教师要及时关注教育手段的更新,及时掌握信息化时代下教学设施的使用,将多媒体设备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熟练运用办公软件以及教学软件。
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擅长言传身教,也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语言是使知识在课堂中得以运用的最好工具,青年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协调沟通能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模式,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引入现代社交沟通平台,促进知识的沟通、分享与创造
随着办公环境的变化,青年教师的空间越来越独立化,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青年教师的社交沟通平台越来越多样化。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等都成了青年教师彼此联系的纽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平台,将其引入教学与交流中,以文字、声频、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方式,将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经验与体会、课堂实录、对科研论题的想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等上传发表,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将个人知识上升为团队知识。在沟通分享的过程中,在思维碰撞中,创造出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储节旺.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旭芳.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
大学,2009.
[3]孙志麟.教师专业成长的另类途径:知识管理的观点[J].
台北师范学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院学报,2003(1).
[4]高中膺.学习型学校教师个人教师专业、知识管理与工
作绩效之研究——以高雄市某私立中学为例[D].台湾
义守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2005.
[5]许艳.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
报,2008(2).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合作教学 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多是通过自身的学习深造或是实践—反思的模式促进专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方式都是通过自身获得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可以通过教师间合作的方法实现。根据国内(王坦,2004)外(Bauwens & Hourcade,1997)学者对专业合作的相关研究,教师合作已被认为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并未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合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一个团队中通过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方式有利于整合教师资源,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及现状
Fullan & Hargreaves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特定方面的发展,又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和实践的需要,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Richards & Farrell(2005)总结了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11种学习策略,包括自我监察(self-monitoring)、同伴辅导(peer coaching)、合作教学(teamteaching)、教师互助小组(teacher support groups)、教学工作坊(workshops)、案例研究(case studies)、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等,对我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发展状况和专业素质都不太乐观。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科研薄弱;进修资源不足;教学理念需转变;理论素养需提高等。从知识结构上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教师知识结构有限,不能将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教学方式上看,课堂上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英语的这种现状限制了教师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合作教学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在国外合作教育和合作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教学理念并形成了合作教学研究的热潮,通过合作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林思丽、侯晚霞(2008)认为:“合作教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共同计划、备课以及共同对同一门课程、同一个或一个以上班级学生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相互听课、共同反思、相互评价、共同授课、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牟宜武、柏桦(2009)认为:“合作教学(co-teaching),又称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和协同教学(cooperative teaching)。合作教学指两位或多位教师同时在一个课堂上以合作的方式,就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联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构建的“教师实践集体”或“教师学习群体”对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有推动作用,如以专家型教师为主导、青年教师为主力而形成的教师合作教学,有效促进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合作发展以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体成长为核心,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发挥团体优势,旨在通过在实践中教师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它有利于整合教师资源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教师的凝聚力、职业使命感与自豪感,最终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意义
合作教学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一条有效的策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以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为主要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合作教学显然能借助母语及英语两种语言作为交往的媒介,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合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合作教学能促进教师之间思想和经验的交流。合作教学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思想和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使同事间交往和合作的机会不多,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开展合作教学无疑能加强教师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彼此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二)合作教学有利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领域。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能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合作教学可以整合不同教师的优势领域,也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合作,每位教师都达到个人能力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合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
(三)合作教学有利于形成专业共同体。构建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专业共同体是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全体成员相互合作,促进专业发展的团体。在专业共同体中,教师获得团体成员的广泛支持,既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支持,又包括情感的支持,教师间相互督促、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坦诚地交流看法和意见,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在研究讨论中得到启发,互动发展,从而使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四、合作教学中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合作教学的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多位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材内容的选择、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课堂时间分配等内容,对课堂教学共同设计。集体备课制度为教师提供了与别人分享教学心得的机会,将教师的个体创造性置于群体之中,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共同提高,逐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实践共同体,使教师在交流与分享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实行听课评课制度,进行同伴教学观摩。实施教师听课评课制度,进行教学观摩,为教师提供及时、专业的评价和反馈。通过相互听课,观察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行为,与学生交流方式及授课内容,听课教师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审视教学过程,发现其他教师的优缺点,从而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举办教研科研讲座,带动教研科研发展。指定教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开设语言学、文学及翻译方面的科研专题讲座,搭建了教师互动机制和平台,逐步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的运行机制,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做到了资源共享。同时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激励教师将教学、科研的反思和研究推向更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和研究氛围,从而实现了教师教科研的共同发展。
(四)合作编写教学材料,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和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认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同时,彼此之间观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提高教师的学科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合作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大学英语教师要获得专业化发展,就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分享新的信息。在合作教学中,教师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和共享个人实践,在相互平等和互助的教师合作文化中构建良好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全面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2]林思丽,侯晚霞.合作教学尝试——综合英语合作教学评价与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牟宜武,柏桦.合作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
[4]陈培瑞,合作教学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5]卢乃桂.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3).
[6]Bauwens,J. & Hourcade,J.J.Cooperative Teaching: Rebuilding the Schoolhouse for all Students[M].Austin:TX:Pro-Ed.1995.
当前一线学校课题研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满足更多的一线教师的指导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教科室主任自身研究领域的局限性,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很难满足各种不同领域、不同类型课题的指导需求,而且也没有有效的机制引领和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不能对每一项课题的每一具体研究过程给予及时的点到点的点拨指导,引领的实效性差等都影响了课题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对优秀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缺乏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致使大量的在研课题成果、经验等无法进行有效地推广分享。一些课题在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具有良好借鉴和意义,原始资料、一手资料的积累更是凝聚了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将这些成果的研究过程、资讯及时的展现出来,是对课题研究者的一种肯定与激励,也可供其他研究者汲取。
利用博客平台强化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以博客形式建立课题管理平台,方便课题组日常资料收集与积累
博客具有平等、开放、共享的特点,是一种简便易用的网络叙事日记形式,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利用教师博客,进行良好的学习、交流、反思、积累和共享,可以加速课题研究专业研究特质的进一步形成,而促进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研究反思、交流共享正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对博客技术的清醒认识,教科室在校园博客平台上建立了“园区十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平台”,并要求学校所有课题建立以课题名称为博客名的课题博客,统一链接到学校科研管理平台上,以此进行学校课题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课题博客常规设置包括课题概况、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等7个基本栏目,内容涵盖了课题组学习制度、研讨活动制度等制度建设,课题组每月研讨活动内容,图文并茂地记录,原始、第一手资料及时整理上传,以及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小结、课题中期汇报全方位内容上传等。课题博客要实现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是展现课题组研究成果的一个全方位资料库,这个资料库中资料的多与少,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反映出课题研究过程的质量。因此,课题组成员不能把课题博客平台仅仅视为一个堆砌资料的角落,而是要用心地去经营,平时就要把点点滴滴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材料不断地进行梳理,使每一个课题组成员都能在博客上找到研究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为以后的结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博客平台为基础,提供跨越时空的指导与有效交流、分享
借力博客平台,上级教科研管理部门与课题组、甚至校内不同子课题成员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课题进展情况的及时交流分享。借助博客平台,再小的课题同样可以展现教师科学研究的大作为。交流研讨涉及制度建设、班级文化、学生社团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等很多方面,可通过分解以便于在教学实践环节细致研究,但不能分解过细,过细则子课题间就难以相互关照。在这个过程中,博客平台承担了大量的信息传递工作,各课题小组借助本校博客平台及时掌握其他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研究行动中加以运用和拓展,课题网络增进了同一学校内部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课题管理最终实现了多方面的信息顺畅沟通。研究信息在不同维度互动,激发了研究者新的思考与深入实践。
借力博客平台还可以强化教师课题研究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用博客管理平台来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课题组可以更直观、更便捷地回顾、追溯自己的研究历程,回味自己的研究细节,不断回溯、反思,积极修正,让反思提升研究的质量。通过开放的动态管理系统的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建立起在课题引领下,以活动案例、教学课例、学生个案、研究叙事、教育反思、主题研讨为主要载体的课题研究实践模式;通过博客文章,倡导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具有分享心态的学术研究交流氛围;通过博客资源的建设过程,培养教师善于学习交流、敢于发表展示、勇于反思积累的研究习惯和研究精神。
1课程建设
目前,英特尔已与国内逾百所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合作。“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要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院系,旨在支持高等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提升信息技术人才的市场竞争力。2007-2009年,该项目的立项课程共41个。其中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的四门课程经推荐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共有23门课程申请“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经过由8位高校专家和英特尔资深工程师组成的评审组的严格评审,14门课程被评选为2010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其中与嵌入式技术相关的课程共8门入选,与多核技术相关的课程有6门。英特尔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帮助高校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合作研究
目前,英特尔已与逾30家高校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分享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与国内高校交流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经验,每年支持数十个科研立项。合作研究涵盖了集成电路、多核技术、嵌入式等诸多领域。
在“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的合作协议”的框架下,从2007年至今,英特尔已提供超过一百万美元的资金,对13所高校共26项科研计划进行资助,涉及的领域包括多核技术、云计算、嵌入式与片上系统等前沿研究方向,有20余位研究员参与到各项科研计划中去。合作成果已初见成效,有12项研究计划已经通过验收结题。就已结题的研究计划来看,项目团队发表了百余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发明了近30项专利;上百名同学参与到项目的开展中,锻炼了科研能力;项目团队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作了80余场学术报告,展示了科研成果,扩大了项目影响力。2010年,英特尔在云计算、嵌入式与片上系统领域共支持了6所学校的7项科研计划。
3教师计划
英特尔以丰富多彩的学术论坛、专项研讨会、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拓宽高校间先进知识的共享渠道,配合高校的师资培养。目前,英特尔师资培训领域包括多核技术、嵌入式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技术创业等,有力支持了相关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此外,英特尔每年还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到公司进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访问和交流活动。
3.12010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
以“教育成就创新”为主题的2010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于8月19-20日在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成功举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国内近百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英特尔全球及中国的多位高层主管、技术专家及大学合作团队等193位嘉宾参与本次峰会。作为产业界与高等院校深入对话和经验交流的权威平台,本次峰会旨在全面分享英特尔最新的技术成果及解决方案,集中展示英特尔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的合作项目,并就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等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3.2师资培训
MeeGo是由英特尔的Moblin项目和诺基亚的Maemo项目相结合推出的一个开源项目,集成了上述两个著名开发环境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目前针对上网本、入门级台式机、手持计算和通信设备、车载信息设备、互联网电视和多媒体电话等应用环境。为了让高校教师尽早了解相关知识,英特尔公司联合北京大学,于2010年11月6-7日举办了MeeGo高级研修班,促进高校间、学术界和产业界围绕MeeGo前沿技术的交流,寻求长期研发及联合研究项目的机会。共有来自国内20多所大学的40余位教师参与了此次研修班,大家不仅通过学习和上机实验掌握了相关技术,还通过交流讨论,为MeeGo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和反馈。
3.3上海交大―英特尔透明计算及UEFI技术研讨会
为了促进国内高校教师的深入了解、学习,使其掌握透明计算、UEFI及相关新技术的最新进展,使高校教学、科研与当前业界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和英特尔公司联合举办的“2010透明计算与UEFI技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1日―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召开。研讨会作为“产、学、研”各界进行技术和业务交流的平台,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做了题为“透明计算”的主题发言。来自高校以及产业界的技术专家为与会者带来了12场精彩的专题演讲,50余名与会者深入交流了透明计算等平台创新核心技术。
3.4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
2010年7月1日,在清华大学和英特尔联合主办的首届“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百名教育专家、大中学校校长共同分享了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深入探讨了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在中国“如何孕育创新人才所需的环境”以及“如何构建多方协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两大命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表示,“清华大学与英特尔公司联合主办首次国际研讨会,迈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性的一步。希望能够打通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衔接机制,打造系统工程。同时,将创新企业引进教育变革的生态圈,更有利于就业和未来的产业创新”。
4学生支持
英特尔设立了一系列面向高校学生的支持项目,包括学生竞赛、英特尔奖学金、校园演讲活动、实习及联合培养项目和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等。
4.1学生竞赛
为激发大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探索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经验分享,英特尔发起并支持多项学生竞赛。其中,两年一届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基于英特尔技术、面向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专项竞赛。2010年,参赛学校已由2002年的15所增加到76所,参赛队也由28个增加到166个。竞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与声望的学科专项竞赛之一。今年,英特尔公司为了更好地支持本届大赛,不仅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和赛前培训,还首次通过英特尔软件网络提供了持续技术支持,并且邀请业界专家参与最后的获奖作品展示与交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经过四个月的激烈角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提交的作品“皮影艺术,凌动舞台”凭借新颖的设计思路,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
获奖参赛队高举“英特尔杯”
4.2英特尔奖学金
英特尔奖学金专用于奖励在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表现杰出的优秀学生。在中国,英特尔每年向著名大学的优秀学生颁发英特尔科学技术奖学金。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名学生获得了这一荣誉。英特尔奖学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不仅仅给获奖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奖励,更为每一位获奖学生指派了一位英特尔资深工程师或高级经理,作为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交流,为学生的成才分享经验,指引方向。正如今年英特尔奖学金获奖学生之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羽同学所说,“很多自己困惑而思考很久的东西,在指导教师那里往往一点就破”。
4.3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
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是英特尔在中国专门设立的创业教育项目,为大学创业课程教师研讨会、本地与全球学生间的创业竞赛提供支持,鼓励并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技术型企业家。英特尔杯中国大学生技术创业邀请赛是该计划的主要活动之一,大赛的优胜者将由英特尔资助参加“英特尔-伯克利国际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今年,我们开展了英特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时间夏令营暨创业教育教师研究班活动,而清华大学队在2010“英特尔―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中也进入了前8强。
4.4校园讲座
2010年,英特尔校园讲座的脚步已留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吸引了众多学子。2010年10-11月,与校园招聘同时,英特尔校园讲座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英特尔公司高级战略经理陈旭,英特尔公司高级经理、系统架构专家宋青见,英特尔公司高级经理刘云作为主讲嘉宾,从MeeGo的架构到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从独特个性到卓越多彩的用户体验,进行了全面展示。同时还分享了消费电子多应用支持框架,以及基于英特尔消费电子CE Media SOC开放平台的创新与挑战。
4.5实习及联合培养项目
该项目以北京和上海的研发中心为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了一流的实习环境,还特别指定英特尔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实习生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论文,积极配合大学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2007年6月底,“教育部-英特尔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上海紫竹高科技园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正式揭幕。该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联合国内重点大学参与共建,协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截止到目前,共有超过1 000名实习生在英特尔公司接受了实践锻炼。
5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
2010年是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的第五个年头。2006年,英特尔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关于多核教育的五年备忘录,并启动“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该计划通过多核技术大学课程项目以及多核技术联合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帮助提升中国高校在多核技术领域的教学及科研整体水平,为中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经过5年的发展,已有来自中国250余所高校的500余位教师参与了该计划,并使得6万多学生学习到最新的多核编程知识,从中受益。为了帮助高校老师了解多核及并行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2010年,多核技术高级师资研讨班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围绕多核编程和云计算技术展开。共有来自5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教师参与了今年的研修班,大家表示今年的新内容对充实多核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科研项目大有裨益。
6英特尔嵌入式系统大学计划
2009年,在支持26所中国高校开设基于凌动™平台的嵌入式课程,建立联合实验室并进行师资培训,从而使3900多名学生受益的基础上,2010年,英特尔又加大了对嵌入式系统大学计划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又有29所高校加入“英特尔嵌入式系统大学计划”,英特尔与他们共建联合实验室,并向所有加入该计划的55所高校捐赠了最新的英特尔®凌动™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英特尔嵌入式高级师资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3-15日在厦门大学举办,英特尔提供了最新的英特尔®凌动™嵌入式系统知识,以帮助高校教师在下学期开设或更新相关课程,与会老师和业界专家们就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科研领域,嵌入式的联合科研合作也取得了瞩目成绩。在“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中,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成果特别体现了对于生产和生活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如英特尔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基于凌动™处理器绿色集群服务器探索”备受关注,与武汉大学合作的“基于凌动™平台的无线网状网研究与应用”已经成功应用在鄱阳湖的生态监控系统及金山店铁矿矿井数字通信系统。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对于相似专业、相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若是能够充分借鉴、利用,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也可以激励老师认真备课,提升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但是目前的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资源的知识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资源的软硬件设施共享、利用程度不高,一些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机会很少,很多新的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不懂的借鉴、学习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们对于教学知识的共享缺乏热情,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共享交流的程度和水平,使知识共享的层次长期在表面徘徊。
1 教学知识软硬件设施共享的意义
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主要载体是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教师通过综合使用软硬件设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特点及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将不同老师之间的教学方法、理念进行融合,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机制,那就会大大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共享,还可以有效解决基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
2 现阶段影响教学知识软硬件设施共享的因素分析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完善、不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校在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没有过多考虑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这就挫伤了教师对于教学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激励机制是影响知识共享活动的重要因素。激励机制完善,知识共享便能顺利进行;激励机制不完善,知识共享便难以开展。
3 激励机制的完善措施分析
物质激励还远远满足不了教师的需求,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利环境传播工作经验和方法、考察和培训、物质奖励对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软硬件设施和激励机制需要从组织结构、开放网络平台和有效的激励三个方面完善。
3.1 改革传统的垂直领导组织结构,设计扁平式的领导组织 传统的垂直型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有比较多的层级,在管理效率方面比较低,由于过多的层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种组织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学校教学组织结构中,已经显得有些不适应。
信息网络使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型变为水平型,因此与此相连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如图2)。扁平式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有利于知识尽可能自然地流动,避免了知识的流失和信息的失真,更加民主与灵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创新人员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图2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资料显示,现代西方高校的学术组织结构一般按等级分为两层或三层。英国实行“校-学部-系”三层模式;美国也主要实行三级管理;德国高校形成了“高校-学系或研究所”两级组织结构;法国则早在1968年就取消了传统的“系”的设置,代之以两层教学科研模式。参考国外高校的组织结构,结合我国国情,我国高校在教学组织结构的改革中,应该大胆探索,逐步将组织结构精简,减少组织结构内部冗员,加强基层教师队伍的沟通协调,提高教育知识软硬件设施的共享层次。
3.2 构建开放的网络平台 高校教师的开放式网络管理有利于为知识共享提供平台,如教师知识库、教师媒体中心、教务办公网等。教师知识库、教师媒体中心是专为高校教师设计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汇聚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特长、教学经验心得,老师们可以在这里共同讨论问题,研究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听取别人的建议,弥补自身的不足,真正实现取长补短。将优秀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教学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具有专科、本科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知识共享综合水平更高和年龄在20-30岁和50岁以上的教师知识共享综合水平更高,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有利的环境,如知识共享小组、专项课题研究小组等,定期组织各种学习讲座,提高团队知识共享效率。
3.3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有效激励 ①目标愿景激励。目标愿景是每个人心中最真实最单纯的追求,学校教师要把实际的教学任务目标细化成个人的一种目标追求,通过对个人追求目标的设定,制定合理的阶段性任务。在这种目标愿景激励的影响下,教师可以感受到知识分享带来的收获,为了提高自己教学知识的科学性,教师会认真备课,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提高知识体系的丰富性,在知识分享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分享别人的经验。②层次分类激励。由于各个教师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兼顾不同的层面进行激励。出于公平的考虑和学术本位的原则,分层可以单纯地依据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知识贡献率的大小对他们进行层次分类,按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综合划分等级进行激励,尽量消除非学术因素在激励中的影响。以下层次分类激励方案可以参考。目前高校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层级,而我们可以考虑在高校团队内部进行激励的时候小范围地应用甲+、甲-、乙+、乙-、丙+、丙-、丁+、丁-八个层次划分法。甲、乙、丙、丁分别对应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种职称,并且把每一种职称又按照科研能力的较强和较弱分为+和-。对于在高校知识共享中作出共享但是职称低的教师要降低要求,加大奖励力度。在高校团队中,尤其是理工科团队,青年教师是科研上的“弱势群体”,因而在制定知识共享激励制度时,在利益方面要向他们倾斜,否则,这部分群体的成长是非常困难的。在分层次激励时要注重高校教师的需求,加强物质激励,多种激励手段并用。总之对于高校团队的激励要使其教师感觉到动力,使团队的每个人得到应有的认可。③负强化激励。通俗来讲,其实负强化激励,就是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老师实施惩罚。在高校教师教学知识资源分享过程中,一些老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怕别的教师模仿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很狭隘、很自私的表现。不仅不利于学术的交流、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对于这种行为,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负强化激励的手段可以参考减降奖金和职务降级这两种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教研组 教科研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故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有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只要搞好教学就可以了,不应该提教科研的要求,甚至认为教科研与己无关,对此,笔者并不认同。事实上教科研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师自主管理,即教师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及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等开展教科研工作;二是专业教研组管理,即在教研组内组织与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积累、交流与分享;三是学校管理,也就是基于学校层面大力推进教科研工作。事实上,上述三类组织管理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是学校及专业教研组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专业教研组是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的直接负责者,学校是基于整体层面的教师与专业教研组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管理者。笔者结合自己四年多担任专业教研组长的经历,探讨专业教研组在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继而找出基于专业教研组的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专业教研组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专业教研组是高职院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和科研单位,一般按照学科性质相近或便于科学管理的原则设置,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而专业教研组的工作质量主要是由教师的素质及能力决定的。因此,要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工作质量绝不能仅做好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的工作,更应该发挥专业教研组在教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1.专业教研组是教科研工作的“组织部”
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积淀少、底子薄,缺少实力雄厚的专业带头人,更谈不上拥有大师级的教科研领军人物。所以,在教科研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自我摸索,走自主创新之路。在自主创新这条道路上,专业教研组需要发挥“组织部”的作用。专业教研组要综合分析组内教师的教学情况、研究能力及结构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同一教研组内教师的共同点是教学及研究方向比较接近,但由于所学专业、个人经历、个人兴趣、教学方向等的不同,教师各有特点,专业教研组可据此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及重点,充分发挥组织与协调作用,合理配置研究资源、制订研究计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形成专业教研组的合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教科研水平。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组为例,该组在教师所学专业、教学方向等的综合分析下,明确了组内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主要包括贸易实务与单证、报关报检、经济法、货运、专业英语、国际金融六大方向,每一方向均有相应的负责教师,教研组根据各方向的师资力量及研究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教科研工作,从而避免“单打独斗”的现象,有利于提高教科研的整体水平。教研组的存在,可以将一些拥有共同兴趣但平时接触较少的个人或小群体集合在一起,以便相互交流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从而迸发出教科研的火花,做好教科研工作。
2.专业教研组是教科研工作的“设计部”
高职院校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年轻、最有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教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生力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的普遍现象是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数量较少,层次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薄弱、教科研能力不强、欠缺团队合作精神等,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缺乏经验,不知道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专业教研组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成为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设计部”,为青年教师找准研究选题、确定研究目标、设计实施途径等提供支持。专业教研组除组织和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外,另一项主要任务是进行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因此,专业教研组大可以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微观或中观选题为突破口,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为重点,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标。这方面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组具有一定的经验。该教研组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重点专业建设》及学院《国际贸易实务重点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进行任务分解,根据教研组内成员不同的科研能力,设计不同的科研任务,合作完成科研选题。同时在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教研组进行课题衍生,不仅申报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适应社会现状调查与实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外贸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等相关子课题,而且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人”培养模式研究》。从运行情况上看,教研组成功完成了上述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组内较有经验的教师均有各自主持的课题项目,而较年轻的教师都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教科研的经验,为以后主持课题项目提供了保障。
3.专业教研室是教科研工作的“后勤部”
在高职院校注重教科研工作的大环境下,现在一些青年教师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欲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建树。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申报教科研课题时,对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够了解;在撰写论文时,对文章要求、前沿理论、发表渠道等缺少经验,对教科研工作感觉力不从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专业教研组是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后勤部”。专业教研组要营造出良好的办公环境,让组内教师在这里有亲切感,愿意说出自己的烦恼与顾虑,同时也愿意分享经验和收获。教研组可以对组内具有一定经验的教科研骨干的经验进行交流,同时收集教研组内外有关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课题材料和渠道等提供给青年教师作为参考,打消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顾虑。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组在采用上述系列做法后,大大增强了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信心,提高了组内成员教科研的整体水平。
二、基于专业教研组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的途径
专业教研组在教科研工作中虽然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我们发现专业教研组在教学组织管理和教科研活动上均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往往很难达到“双赢”的局面。因此,教研组的组织创新便呼之欲出。管理学家帕斯卡认为,组织创新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分裂”,将一个较大的组织分解成任务更明确的较小单位,使他们拥有更强烈的主人翁感和独特感。我们建议高职院校在教研组的组织创新中可以根据这一理念,采取“大教研组,小教研团队”的策略。
所谓“大教研组,小教研团队”的具体做法就是将教研组“分裂”成若干个小教研团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小教研团队并非一定是一成不变的长期组织。他们是根据不同目的组建的小团队,例如可以是以完成某一项教学改革的具体任务为目标的团队,可以是以某门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的小团队,可以是集中具有相同研究方向和领域的教师组建的专业学科型团队,甚至可以是单纯只为统计相关数据、填写相关材料组成的小团队,等等。这些团队与课题组不同,课题组必须是在某一个研究方向下组建的,有固定的研究期限和申报时间,而教研小团队是在某一具体任务或目标下组建的,他们可以是临时成立的,也可以是计划安排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可以是在同一教研组或系部内组建的,也可以是跨专业、跨系部甚至跨学校、跨地域组建的,这主要取决于任务或目标的大小和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这类小团队的组建更灵活,团队成员的组成具有广泛性,绝大多数团队存在的时间较短,既定任务一旦解决,团队就可以解散,团队成员可以投身到另一项任务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改变组织结构,没有组织成员积极有效的参与,“大教研组,小教研团队”的组织结构就无法全面、高效地运作。所以,学院可以赋予教研组相应的权力,在经费及职权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如此,一方面,在小团队建立后,能够形成成员公认的团队规范和团队目标,团队成员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大教研组对小团队能够进行必要的监督与协调,小团队有序地运作,工作质量必然得到保证。长此以往,“大教研组,小教研团队”的组织结构对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科研工作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专业教研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专业教研组的建设与组织创新应受到高度重视,在强化专业教研组的教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院的教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翠兰.浅谈独立学院教科研管理工作[J].中国商界,2010(12).
[2]郑承志.高职院校应重视教科研工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朱媛媛.高等职业院校教科研工作探析[J].职业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