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6: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

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41-02

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趋于国际化,对会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会计必须提供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1.含义: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相联系,是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获取并提供的会计主体价值运动方面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是衡量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基本标准。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行为指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作了具体要求,因而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活动中,应当遵从原则性规定,直接受质量特征的指导。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评判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的最终产品就是生成的会计信息。做为“产品”的会计信息是有质量的,质量的优劣程度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影响很大。有了明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供需双方才能够在利益分配关系上找到平衡的支撑点。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会计的目标简单地来说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能够对会计信息起到约束作用,进而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事项,原有的会计准则、制度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会不相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中外会计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争论较多,各国会计准则对会计质量特征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关性内含有预测价值和确证作用以及重要性的部分,而可靠性则涵盖了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另外作为约束条件有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的会计信息质量分级体系。其要点为:第一,会计信息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的构成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构成有如实表达、中立性和可核性。第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特征。第三,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第四“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普遍性约束条件。

3.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有了一定创新。它将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主要有:相关性及内含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及内含如实表述、实质性、谨慎性、中立性、完整性等;第二部分信息质量与报表表述有关。主要有:可理解性、可比性及其内含一致性和披露。第三部分信息质量是约束会计质量的。主要有: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另外还有传统性要求的真实与公允性。

4.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我国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角度论述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明晰性、及时性、谨慎性、完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2006年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不再提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明确了八个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指标,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

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如实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并具有可核性。相当于把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原本的认识,不附加外部的主观条件。客观、公正、中立体现了可靠性的实质。

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其一,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经济情况进行评价;其二,对过去已作出的评价得以证实或纠正。因而相关性质量特征具有预测、反馈的价值。

3.明晰性。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楚明白。财务会计报告内容应做到完整清晰,形式简洁明了,容易被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当然这种可理解性是建立在会计使用者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基础上的。

4.可比性。可比性质量特征内涵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同类或类似的会计信息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可比;其二是同类或类似的会计信息在不同企业应当可比。信息使用者据此可以进行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分析评价。

5.及时性。及时性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在时效上的要求。信息的价值和时效相关,所以企业要对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及时处理,及时传递和报送,不得提前或延后。以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充分利用信息以作出决策。

篇(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竞争和风险,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等。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要保持应有的谨慎,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负债,应当充分予以估计,在会计报表上进行揭示,以防范信息使用者因为依据不充足而过分乐观,最终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前,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会更加关注企业对不确定交易或事项信息的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就显得愈发重要。若谨慎性原则运用得当,企业可以通过恰当的确认和计量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若运用不当,会增大企业风险,同时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也称之为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谨慎性原则的发展历程

1993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引入谨慎性原则的概念。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充实了谨慎性原则,在对一些交易或事项的账务处理中选择了能体现谨慎性要求的会计方法。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大力进行会计改革,在2007年1月1日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财政部对38项具体交易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要求,例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存货期末计价、或有事项的处理等,要求企业选择不虚增资产和利润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三)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1.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a折旧中的体现。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耗用创造收益,而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耗费或磨损,这些耗费或磨损的计量要通过计提折旧完成,因此,固定资产折旧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固定资产折旧包含折旧政策和折旧计量两大要素。其中,折旧政策指的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采用的方法,折旧计量指的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采用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根据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记入产品成本或管理费用,影响企业的所得税。在企业运营中,有时会选择运用一些高磨损和更新换代快的固定资产,对于这部分资产,其收益会在前期优先收回。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也应该是前期多后期少。为了满足谨慎性要求,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我国个别企业采用加速折旧以推动技术进步。

2.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的体现。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作为企业的存货,应该以历史成本计价。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市场价格下降、陈旧过时或毁损等原因,存货的价值会发生减少,这时如果仍以原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作为存货的账面价值,将会虚增资产,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企业存货的实际价值,可能引起企业过分自信,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因此,为符合谨慎性要求,要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以客观反映资产的状况。

三、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意识淡薄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要素确认方面给出了严格规定,以保证企业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而在实务中,企业管理层未意识到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不能严格按准则要求进行要素确认和计量。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同时符合以下5个条件才能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5个条件,缺一不可的,而一些企业只依据一两条或者没有严格按照以上五条规定就确认了收入,这就违背了谨慎性要求,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谨慎性与其他原则相冲突

1.与客观性原则冲突。客观性原则一方面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不能虚构交易,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应当如实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信息和经营成果信息,不得虚假反映。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于可能发生的一些交易或事项要确认负债或费用,显然,这与客观性原则是有一些矛盾的。

2.与可比性原则冲突。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符合纵向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互相可比。为符合谨慎性要求,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计提方法,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坏账准备金提取方法,相同企业随着经营管理活动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这就使得不同企业间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来源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弱。

3.与及时性原则冲突。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及时收集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并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不得提前,也不得延后。而要使会计信息符合谨慎性要求,有时需要会计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获取更充分的证据以确认可能的负债和费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违背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不当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的过程中既能够避免企业会计中存在的虚盈实亏以及会计信息不准确性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会计业务中却容易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比如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候的存货价格问题的选择方法完全是凭会计人员的意愿决定的,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并且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操作繁琐,愿意完全采用繁琐具体操作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因此我国更多的中小企业还是选择较为简便的方式进行操作。

四、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

若不运用谨慎性原则,则无法揭示企业风险,导致信息使用者过度?饭郏蝗艄?分使用谨慎性原则,则很可能违背客观性和可比性等要求,因此,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最重要的是适度运用,在尽可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下,寻找充分的依据对不确定因素加以确认和计量,以反映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或遭受的损失。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依靠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

(二)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真实性要求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要考虑到不能违背真实性。但是,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具体经营范围和经营管理水平不一样,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平衡各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运用顺序。一方面,企业应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减少其与其他信息质量要求的冲突,防止会计处理过于主观、随意,防止会计人员滥用谨慎性原则,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另一方面,企业在财务报告中要对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冲突的部分充分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企业对不确定交易或事项处理的依据,进行比较、判断,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 谨慎性 公允价值 影响

2006年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第十八条说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从准则要求中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处理原则需要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对相关交易或事项进行合理的评估。

一、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的理论依据与背景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理论依据是谨慎性原则的普遍被接受,在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法国和德国由于企业的资本主要由银行等信贷机构提供,更强调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把谨慎性原则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三大要素(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之一。这进一步说明了谨慎性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建立过程中,较早地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认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业务日渐全面和综合,以及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在此背景下,为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让企业的财务报表更加真实的企业的活动经营状况,突出对会计处理的谨慎性要求。

二、与其他会计信息要求的联系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概括起来有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和及时性信息质量要求特征。严谨性的处理原则最基本上确定了会计的处理思想,与其他要求共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推行谨慎性原则的意义

促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行适应谨慎,从其短期来看,有利于排除企业虚盈实亏的现象;从长期来看,增强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同时增加了资本保值的保险系数。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正确引导投资。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在实际查账工作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虚盈”的现象,或与现行制度相抵触的现象。

四、谨慎性在会计实务中的主要运用

资产的跌价或减值准备。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价方面的运用是流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等跌价或减值准备的计提。包括:在存货方面,根据企业规定,应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对存货有毁坏、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事项,应对存货提取跌价准备。在投资、固定资产等方面,对相关资产进行检查时,如果是由于市场价格下跌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金额的,应当提取跌价减值准备。

应收账款坏帐准备的计提。由于企业的用户千差万别,资信条件不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市场多变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企业资金营运,稳固企业的经营实力,增强企业的后劲,较多的体现会计稳健原则,应计提应收账款坏帐准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和避免企业经营风险。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企业的坏帐准备可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的5%比例计提。此外,坏帐准备的计提还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账龄分析法,账龄分析法是根据期末应收帐款账龄的长短,确定不同的坏账计提比例,这种方法比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可能发生的损失。

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运用即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面对市场环境,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加速企业技术更新,需对某些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加速折旧法可提前收回部分投资,从而减少因物价上涨而发生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确保固定资产价值和实物补偿的统一。

五、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的确认与计量为估计范畴,难度较大。目前的税法运用与谨慎性有背离之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要求的是尽量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与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该核算方式会削减企业的利润,同时与配比原则相冲突。

六、对问题改进的思考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完善市场会计信息报价系统,使企业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另外,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本文通过对谨慎性研究,探讨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会计谨慎性原则提供了改进建议:健全和完善资产市场会计信息,同时合理科学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并加强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另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建立和也具有现实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玲.对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的探讨[J].绿色财会,2007,(4).

篇(4)

【关键词】谨慎性 局限 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谨慎性原则又叫稳健性、保守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可收回性、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等。一般认为,当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不高估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预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有效地控制风险、防范风险,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定义和具体规范的缺陷以及操作中的一些主观随意性,使得会计实务中出现谨慎性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滥用的问题。因而,对于谨慎性原则在定性和定量方面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基于此,当前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与运用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自身的不完善

(1)定义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对于谨慎性的定义是“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然而,对于定义中的“高估”与“低估”并没有明确的程度限定,对各种业务中谨慎性的运用也缺乏量化的标准。这往往导致实务中出现两类问题――谨慎过度与谨慎不足。谨慎过度的企业通常表现为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在经营活动中应用谨慎性原则对资产进行隐匿甚至过度提取减值准备,从而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而谨慎不足的企业或是由于过度乐观,或是由于担心经济指标不达标,使其不能充分估计资产减值金额,不能准确披露会计信息,进而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引起误导。

(2)主观判断性大,易导致盈余管理。谨慎性要求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正确的评估资产,然而在这样的谨慎下使当期利润状况显得稳健而使后期的利润会出现很大的波动。以存货为例,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表现出不稳健的状况。对于一些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利用谨慎性的这一特点便能很容易的进行盈余管理。

(3)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冲突。谨慎性与其他质量要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与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相关性的冲突上。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有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这就明显的违背了反映可靠性的要求。同时会计人员运用谨慎性时所进行的估计与判断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可靠性相冲突。

可比性的要求是会计信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但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当一项交易或事项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在不影响真实反映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不但影响同一企业各期间的可比性,还由于每个企业选择方式存在差异而使不同企业不可比。比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未明确规定,这便使不同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采用不同比例,从而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能反映同一行业统一会计期间的企业资产真实状况。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而谨慎性对于不同质的不确定事项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其要求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损失的不确定事项必须要进行及时的确认和计量,而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事项则一般不予确认和处理或滞后处理。

相关性又称有用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先进流量情况。而谨慎性原则对于不确定性事项及或有事项的反应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显然这种反应上的缺陷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也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4)会计政策存在较大的可选择性。我国会计准则对谨慎性的运用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实务中由于存在多种核算方法,具体的选择权还是在企业手中,这显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企业可根据与固定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自行选择采用直线法还是加速折旧法,但不同会计政策则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情况,甚至改变盈亏。

(二)谨慎性原则实施的外部环境影响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谨慎性原则有较强的主观性,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对其在运用谨慎性时所做的职业判断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在估计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可收回金额时,准则规定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还规定了一些例外和给予特殊考虑的情况,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然而,会计人员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或是为维护企业利益而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损毁会计资料,报送虚假会计信息。也可能有的会计人员思维僵化,自身业务知识贫乏,专业指数水平低或是缺乏经验,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会计业务,在一些判断上出现失误,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

(2)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企业会计计量需要市场信息作为其基础,尤其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如果市场信息不充分,就很难保证达到真正的“公允”。然而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措施和规定尚不健全,同时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不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使得无论是资产评估行业、企业亦或是证券管理机构,都没有办法获得各种资产准确的当前价格信息。而确定非上市企业投资市价的难度就更大,计提这些准备变得非常困难, 计提弹性较大, 非常缺少衡量制约的标准和手段,资产和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三、谨慎性原则在实务运用中的改进措施建议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督体系

我国是注重法治建设的国家,通过法律约束来规范会计信息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注重责任与惩罚体系相关法律建设,强调责任源头与起因的追溯。重点把握利益相关者利用谨慎性假造会计信息而获取利益的途径与手段,以法律斩断需求者的获利渠道,打破这一供求链,使虚假信息失去服务对象,从根本上使谨慎性在虚假会计信息中没有用武之地。当然,惩戒体系亦需完善,但如上所述,应将重点转移到源头控制上,将各种惩戒措施在不同责任人之间进行综合协调。最终使会计信息造假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其所能得到的利益。

在法律约束的基础上,监督体系的完善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亦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财政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的统领工作,规范有关的监督管理,使监督工作能切实有效开展。其次,加强社会审计监督,更加关注能够利用谨慎性的有关科目,如存货、固定资产等。通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报表的审查,核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企业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同时,应注意对内部审计的科学定位。内部审计可以借助审计委员会来实现自己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利用审计委员会发挥报告和监督职能,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从而更好的为提升企业信息质量服务。

(二)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目前准则有关谨慎性原则的操作规范仍不够具体,各种比例缺乏相应标准,因此应该通过对制度的实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规范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增加更多的解释性条文,细化各种比例与方式的选择条件。比如以各种行业和不同条件下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大量数据汇总研究作为参考依据,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不同的业务在不同情况下减值准备的计提规定一定的标准与比例,为具体操作指明方向,指导企业在会计中的实践,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准确性。同时,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如存货计价方法就包括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准则应进一步细化各种方法选择的前提条件与适用范围,缩小其选择空间,使各种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如对上述存货而言,就可根据存货的性质、类别等具体情况来规定相应的计价方法。

(三)完善市场信息机制,将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与谨慎性原则的利用相结合。

在宏观层面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期货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发展,各种价格数据与交易信息极其庞大,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各种价格信息中心及信息报价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根据不同数据的性质与类别建立各种资产价格、数量等信息的数据库, 实时更新数据。定期向社会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就像目前人民银行公布汇率那样,使各企业对存货、投资的计价具有合理统一的依据。

在微观层面上,首先,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切实关注市场变化,及时接收判断价格变动信息,并将其传递到各相关需求部门。从而使会计人员更充分地获取市场信息,为在公允价值的判断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其次,企业应利用信息系统向外传递数据,即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包括运用时间、范围、程序等,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做出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做出全面阐述。同时,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难以避免主观判断,所以,企业对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尽量予以初步的量化,如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未必发生等几个类别,针对资产、收入、费用、负债等不同的会计要素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合理增加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内容注,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紧密相关,很多情况都需要其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应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第一,加强高校中基础专业知识教育,保证会计职业团体有较好的基础业务水平。第二,完善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业务不断更新与丰富,适合企业、市场需求。其次,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坚持正途,不提供虚假信息。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第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充分了解其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第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机制,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第三,会计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管理与约束,形成良好的职业风气。

(五)企业内部应加强对相关法规的理解与认识

企业内部应加强对相关法规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使会计人员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状况。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化,使不同会计人员能够结合自身业务现象与企业具体情况,在不违法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对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协调好谨慎性与其他质量要求的冲突状况,分清不同情况下孰轻孰重,使谨慎性合理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云.会计法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准则与税法研究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郑瑞斌.谨慎性原则局限性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171).

[4]徐俏. 对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28).

[5]陈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52).

篇(5)

1.体现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体现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紧密联系,前者往往对后者的内容有决定作用。一般来讲,财务报告目标包括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根据对信息量需求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尽相同。第一,两种财务报告目标都存在迎合他人之嫌,容易被视为作假及操纵利润的诱导因素。根据前者,企业管理者任职情况,乃至去留都可能发生变化;根据后者,投资者们可以制定出不同决策策略。通常而言,会计信息如实反映旨在提供可以与真实经济现象相一致的会计系统。第二,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都要遵从如实性原则。其中,前者信息建立在如实性原则之上,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履行或责任、使用投资者资本的具体情况等如实反映。尽管前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对于信息可靠性本质的要求,但却没有给出对可靠性的明确定义,如实性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另外,后者主要关注的是信息相关性,容易形成片面的会计信息。因此,从这两点来看,如实反映更有利于决策准确性的实现。

2.体现会计计量属性

当前,我国会计计量的主要属性有重置成本、现值、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及可变现净值。我国所采用的会计计量模式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如实性要求较高。当市场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或膨胀阶段时,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企业实际财务经营状况、历史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这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与如实性影响较大。如实性原则对于会计计量的要求为真实反映经济现状同时,当发生资产价值变化时,公允价值计量通常被采用,若其中某一项资产出现变动,公允价值计量便较为准确;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估算。对于企业而言,公允价值是衡量其未来发展情况的有力指标,尤其是对于经济交易的反映更是十分科学。我们通常认为,会计计量属性根本在于对于现实经济现象的真实性反映,当所采用的会计计量模式能够很好的与会计现状相符合,便能够使会计核算的精准度、可靠性大幅度提升,便更加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报告目标。

3.保障财务报告透明度

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提出的概念框架中能够看出,会计信息的如实性反映属于存在于可靠性信息质量特征当中的,并立于谨慎性、中立性、完整性,且具有实质性特征的指导标准之一;同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曾将会计信息的如实性反映并于可靠性内涵当中。早在2010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文件并指出,会计信息的如实性能够取代可靠性,区别于以往的谨慎性及对于形式的重视,转而加强对实质性的重视。从这一点我们能够看出,如今会计信息的如实性内涵相比于以往有了更大的拓展,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有所扩大,同时披露条件也有所放松,这势必会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早在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曾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如实性与透明度之间紧密不可分割。对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将对于信息相关性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总结

篇(6)

当前人民银行财务制度规定计提总准备金,对具体资产的减值测试力度不足,存在虚估资产现象,不符合谨慎性要求。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再贷款,金融机构未提供任何担保和保证,该类再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损失,但人民银行仍然按照业务发生时的价值在报表中列示,未考虑该项再贷款的可收回程度,也未根据风险损失的大小来合理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再贷款存在的风险未得到充分的披露,致使人民银行账面反映的资产价值与市场价值或实际价值发生偏离。另外,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储备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尚未采用国际惯例合理评估风险,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二、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适度分离会计体系,兼顾两种管理目标

我国央行属于国家行政单位,这决定了我国央行会计改革离不开政府会计改革,但是央行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财务会计改革方面应采用更加适合的会计标准来提供真实、完备的会计信息。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央行会计标准改革需要兼顾预算会计目标和财务会计目标,将两者适度分离,分别采取不同的核算标准。具体来说,预算会计应借鉴政府部门的改革途径,继续沿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定期披露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及时性;加强预算分析,评价财务结果与预算目标是否相吻合,建立适应于央行的预算管理责任机制。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如实地反映出财务实力状况,应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改进核算基础、计量方式、信息披露等,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透明性,逐步缩小与其他国家的会计标准差异。

(二)稳步推进权责发生制,实行两种核算基础并行模式

为确保人民银行预算会计目标和财务会计目标各得其所,笔者认为应改进目前单纯的收付实现制,有步骤地推进权责发生制,对央行资产、负债、费用、收益等要素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确保收入与费用能够合理配比。而预算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即对费用预算核算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便于实时掌控现金流转和费用预算指标执行情况,实现收益流和现金流的统一。

(三)引入多种计量属性,真实反映会计要素信息

笔者认为,应逐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加强对央行各主要资产项目的计量和管理。如可以将资产分为储备资产、再贷款及再贴现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根据不同资产种类确认不同的计量标准。对储备资产和证券资产可以根据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对再贷款及再贴现资产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对固定资产可以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购置时进行资本化处理并在使用过程中按期计提折旧。这样可以将资产因受市场风险影响引起的价值波动合理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四)合理计提准备,提高会计信息的谨慎性

篇(7)

摘要:2014年1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 39),要求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文章以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相关性以及谨慎性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质量 计量属性

一、引言

公允价值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出现而导致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改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能够改善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但由于公允价值的估计性,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使利润虚增、会信息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仅会损害所有者的权益,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当前经济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中开始逐渐使用“公允价值”术语;到了80年代,公允价值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这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初步建立,公允价值的发展进入了里程碑时期。

(一)公允价值的属性特征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自愿的双方在当下交易(而不是被迫销售或清算)中,能够承担(或购买)一项资产或清偿(或销售)一项负债(或资产)的金额”,并且规定,如果能够取得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应将其作为计量的基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当中,熟悉情况的各方,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债务清偿或者资产交换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不需要或者不打算对经营规模进行重大的缩减甚至是清算,或者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2014年1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了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以上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强调了公允价值以下的几个特征:(1)其产生于公平交易中,进行的交易是自愿的,交易的双方是熟悉情况的,而且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是双方都认可的。(2)其产生的市场是相当普遍的,只要在该市场环境中发生了公平交易,那么不管市场是否活跃都能够产生公允价值。(3)其计量对象是全面的。即公允价值不仅对负债进行计量,而且也对资产进行计量。

此外,还应当按照三个层级计量公允价值。第一层级:在计量日企业可以在活跃市场上取得相同负债或资产报价的,将该报价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根据;第二层级:在计量日企业可以在活跃市场上取得类似负债或资产报价的,将该报价作必要调整后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根据;第三层级:企业不能够取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的市场交易价格的,将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的过程中利用的参数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根据。

(二)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根据计量的目的,无论是在财务报表的揭示、收益的确定,还是在有关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信息的揭示上,只存在单一的计量属性是不可能的。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必然会促使多种计量属性的产生。

以资产计量为例,从对资产计量的时间和资产估价的立场双重标准来看,可以将资产计量属性划分为以下6种,如表1所示。

由于未来成本和历史售价在会计实务中不使用,所以它们与计价无关。因此选择另外4种作为资产的计价标准。除了这4种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外,从资产评估的角度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又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从时间角度而言,历史成本是基于过去时点的,重置成本和脱手价值都是基于现在或计量日时点,现值是基于未来时点的折现。而公允价值则没有时间限制,它可能是现在时点,也可能是未来时点。在具体应用计量属性时,如运用历史成本不能够准确计量不确定性比较大的业务和领域(非货币交换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投资性房地产等特定的交易和事项)时,则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三、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投资者和债权人要做出有利的、正确的决策,必须要有可靠并且相关的会计信息作保证。下面就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以及谨慎性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说明,按照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资产和负债,就是如实地反映了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尽管从公允价值定义角度分析,公允价值完全符合可靠性要求,但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出发,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了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和负债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但由于其确定方法的复杂性以及所得到的金额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仍然得不到保证。

例如,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方大A,股票代码000055)的投资性房地产就是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从该公司2007年年报(见表2)可以看出 ,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使得方大A 2007年利润增加了4 243万元,而2006年只因此增加了851万元,该增加数比2006年整整多出了3 392万元。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如果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方大集团2006年和2007年的净利润都是负的,其将处于亏损状态。

众所周知,2007年整个房地产市场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期,其所对应的房产的价格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即使是一天当中不同时点其价格也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运用估值技术确定其房产的金额,即使确定过程出现微小的差异,其得到的结果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来说,其可靠性还有待商榷。

综上所述,从公允价值本身的定义来看,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从其确定方法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包含了计量日和有序交易两个条件,这分别从时间和交易性质方面加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正是未来信息在现在时刻的反映,是面向未来的,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因此公允价值符合报告使用者对会信息的要求,有助于其进行经济决策,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公允价值的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与当前市场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公允价值计量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在谨慎性方面的欠缺。因为市场处于随时变化的过程当中,特别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加入,市场的变化更是迅速,当市场的波动起伏很大时,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在谨慎性方面的不足尤为明显。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案例明显地认识到这点。

由表3可以看出,成都建投于2007年4月份了第一季度报表,由于资产置换,使得其总资产为43.37亿元,比2006年期末增长近10倍,股东权益比2006年年末增长近5倍,每股净资产增加了2.59元。同时,每股收益竟然比几个月前该公司2006年年报实现的每股收益-0.33元增加了1.15元,达0.82元,不仅比经营绩效相当好的五粮液的每股收益0.27元高,甚至比同期的绩优股贵州茅台的每股收益0.57元还高出了许多。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一季度成都建投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高估资产和收益的嫌疑,这明显反映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的不谨慎性。

四、公允价值在实务应用中遇到的障碍

尽管2014年财政部颁布的公允价值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但是从目前看,公允价值尤其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由于决策者需要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所以在会计反映上,我们应该摒弃按交易价格入账后一劳永逸的静态反映观,而是要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公允价值是会计反映从静态观点向动态观点转变的开始,必然会面临许多挑战。在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因为历史成本是以已经发生的交易为依据的,并不是通过人为主观来确定的,这种计量本身就是直接通过市场来取得的,本身就是一种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而公允价值,当市价不容易取得时,就需要通过估价技术来估计,当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成分,人们对其可靠性也就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所以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并且因为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公允价值具体准则的执行效果难以保证,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二)公允价值的取得不具有及时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将公允价值的第一层级定义为活跃市场中的公允价值,并且对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做了充分的肯定,但公允价值的这种相关性是建立在其及时性的基础之上的。目前,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并不是直接依据市场交易来获得公允价值信息,而是通过像定价机构这样类似的机构来获得。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严重的滞后性。由于及时性的缺失,所获得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很难保证,这就成为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实务运用中的阻碍。

(三)导致财务报表数据的不稳定性

公允价值强调必须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那么财务会计就必须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反映,同时还需在表外进行披露,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可见,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数据的波动,导致相关的财务报表数据不稳定性。

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会计制度应该详细规范企业公允价值估计的程序及方法,从而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除非估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更加准确地估计公允价值,不然企业估计公允价值所运用的政策不应当进行变更。在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有效的监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对严格的公允价值估计程序的运用。

(二)规避公允价值的不谨慎性

笔者认为对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未实现的利得不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只将其计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因为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动是不确定的、具有风险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当期不会多计收益,从而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遵循谨慎性。对于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基于对谨慎性的考虑,除了减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外,还应当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三)完善公允价值的市场机制

一方面,需要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提高会计执业人员的素质,缩小具体准则执行与市场环境以及会计人员之间的差距,使公允价值具体准则的执行得到有效的保证。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尽快建立一个有序、平稳发展的成熟市场,从而降低公允价值的波动性,使企业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公允价格,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估值技术的运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会计信息的不谨慎性。X

参考文献:

[1]洪文志.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D].厦门大学,2012.

[2]司春明.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郭爱平.公允价值应用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Z].2014.

[5]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6]李端生.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五大困难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24):23-25.

[7]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3-8.

[8]李平,葛学韬.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4,(17):88-89.

[9]罗玲.浅谈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4,(5):213-213.

[10]杜孝森.从公允价值定义的变迁看公允价值的本质[J].新会计,2013,(11):2-4.

[11]程福德.论公允价值定义的内涵及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J].中国总会计师,2012,(5):68-70.

[12]刘芳.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分析――基于公允价值估值角度[J].会计之友,2012,(26):26-28.

[13]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14]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r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22-28.

[15]张国华,曲晓辉.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研究――来自A股资本市场四个行业的数据[J].会计之友,2014,(3).

[16]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2):24-30.

[17]Deans,Sarah.Discussion of “Is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levant and reliable? Evidence from capital market research”[J].Accounting & Business Research,2007,(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