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5: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规划的方法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

篇(1)

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毕马威认为,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传统企业的核心要点是在云上完成这次数字化的产业升级。

毕马威将整个数字化转型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尝试阶段,扩展阶段,服务化阶段以及智能化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代表着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次升级。

在国内,8月10日,云服务平台阿里云首次“双中台+ET”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借此推动诸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阿里云研究中心主任田丰认为,阿里巴巴的技术与方法论均诞生于解决互联网技术挑战,完善于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果说阿里巴巴体现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代表,那么双中台+ET的这套黄金组合是其中的关键。如今这些架构与方法论也成为央企、企事业单位拥抱互联网,走向数字经济的有力助手。”田丰说。

据了解,为了应对挑战,阿里巴巴技术团队进行了诸多创新。包括在2009年成立阿里云并自主研发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现在,云计算支撑了每年双11屡创新高的交易和支付峰值。

2015年,阿里巴巴开启了企业架构调整——在“业务中台”模式下,前端业务部门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调用平台上的产品技术模块,从而快速搭建新业务场景。

篇(2)

1 休闲农业的特性

1.1 休闲农业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长的相关性

休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伴随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它日趋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消费生活。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应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休闲旅游的组成部分,农村休闲旅游成为旅游者优先选择内容之一。

1.2 休闲农业定位的可变性

产业定位实质上是涉及产业归属的问题。一般来说,产业归属、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产业归属最为重要。确立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可以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化休闲农业的内涵。休闲农业属于新兴产业,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产业的积累,功能发生改变。因而,休闲农业的地位具有十分明显的可变性。

1.3 休闲农业的继承性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结合,以乡村为经营空间,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的有机统一。休闲农业中休闲包括了休闲生活、休闲行为和休闲需求等。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2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休闲农业为兼具农业、旅游业及服务业的新型产业,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规划不仅应关注景观的开发价值,还应关注景观土地的利用问题以及当地居民的短期利益,更强调其给人类带来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这决定了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笔者要做好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坚持绿色环保生态意识为前提

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休闲农业生态景观所依赖的环境基础,其自然特征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保护,避免过多的人工改造,而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如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同时还应把绿色环保等生态意识贯彻到景观的规划活动中。如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替代以生物除害、有机肥料等手段,营造纯绿色的生态景观。

2.2 以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为基础

要把休闲农业生态景观作为系统来规划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无论从观光、休闲功能的角度还是景观生态功能的角度讲,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斑块都应和自然的廊道、基质共同构建景观的整体性和美学功能,以形成良好的旅游景观基础。为此,应建设高效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景观要素,营造具有宜人景观的环境氛围,塑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等。

2.3 以景观空间配置多样化为准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可能的组合要素有草地、耕地、林地、道路及水体等,其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顾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土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另外,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旅游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从而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

3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方法

在实践中,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块和廊道的设计。基于生态原则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整体性规划方法,包含了针对各种目标层次的方法手段,这些方法彼此共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论体系。

3.1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存在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

3.2 生态工程方法

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 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3.3 景观风貌设计方法

从功能上划分,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支持类的景观,是纯人工建造的。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持亲切的家园感,就要考虑乡村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风貌。

相应的规划方法,是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性质规模、现状条件、美学要求,提出对乡村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建设艺术的骨架。设计特别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和谐,建筑既要保持本地区特色,还要体现一种群体之间的、统一的总体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景观的生态特征。在景观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分类,对不同的景观单元按照景观功能进行规划,最后配置出理想的景观格局,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生态格局。

4 结论

篇(3)

作者:印红旗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经济运动理论与劳动分工地域理论、区位论及人地关系基础经济地理学理论、规划区域理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区域理论等。陈才将经济地理学分支总结为经济地域条件、要素成分理论、能效理论、体系与形式理论、开发及组织理论等。经济地理学虽然同区域经济学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同时包含,互相渗透。经济地理学还涵盖贸易分工、增长极、发展梯度、产业体系、专业化与集群产业等分支理论。当前,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可从具体方式、方法论与研究模式等层面进行细化讨论。经济地理学相关方法论,包括传统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理论、人本思想与结构体系理论等。其主体研究模式应作用于整体分析研究流程之中,指导实践操作与程序。具体涵盖实地调查、实践研究、文献统计、对比、探讨等,同时还包括释疑探索、描述剖析、纵贯分析、个案证实、抽样分析与普查实践等设计模式研究。

当前,我国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手段,包括定量定性分析、非线性研究、仿真模拟、耦合研究、尺度衡量、现代化计算机研究等。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涉及规划开发、区域条件、经济结构、发展调控等领域。另外,随着研究范畴的持续扩充,经济地理学还逐步渗透至区域差异、资源分布、地域环境、生态条件、金融状况、创新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统筹管理、政策调控等实践领域。[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创设了广泛的实践领域。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树立了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国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区域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这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者们研究地缘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学科建设,明确了其理论性质与具体实践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地理学逐步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逐步创立了相对完善、统一的学科体系,为我国区域调控与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才便预言了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经济地理学体系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应注重过程控制,开展多层次探究、多视角研发,其理论体系应体现开放系统特征,提升可操作性。同时,研究方式应由单一模式逐步向丰富、集成、规范性发展,各类研究实践应体现良好的协调性,使研究理论、思维模式、实践方式起到对整体学科的科学推进作用。基于该目标,经济地理学应在地球科学体系框架内继续向地理信息体系与现代经济学领域拓展延伸。其学科体系应与经济学、地理学实现持续的交互融合发展,引入动态模型体系,实现模型的周边化、系统化、产业化。同时,应创建新型贸易理论、产业原理、增长发展理论、网络体系理论、综合体系理论、增长发展模型、动力发展理论、产出投入经营理论,形成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随着温室效应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环境危机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地理发展、资源建设开发、产业规划、空间布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该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区位体系会受到时展、社会经济增长、环境生态安全保护的集成作用影响。在上述三维目标的综合作用下,现代经济地理学将创设以此为目标的空间理论,并继续朝着该方向推进。环保理念的逐步形成,进一步推进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扩充了经济地理学的内涵。

随着循环地毯经济、环保城市、低碳金融产业的研究在我国的逐步开展,现代社会开始向低碳模式转型。为满足当前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经济地理学势必会探寻适宜的学科体系、方法模式。伴随经济格局的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应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宏观与微观调控、综合理论拓展延伸、全球性发展,等等,该类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析,拓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前景。总之,面对多变的实践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机遇与严峻的考验。只有树立战略化目标,探究发展现状,明确学科发展趋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才能实现该学科的优质发展。

篇(4)

关键词:拟建项目评价 三维结构体系 评价流程

中国的高科技园区之路,是从1988年起步的,那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后历经近25年的发展,高科技园区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是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然而伴随国家与地区间竞争的加剧,外在资源与政策的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如何继续保持高速、良性的循环,并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园区尤其是企业主导型园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拟建项目评价的必要性

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主导型的园区,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来全面承担园区的综合开发和管理。其核心业务是进行园区土地开发建设、园区服务、管理和产业孵化。即将“生地”变成具备建设条件的“熟地”和厂房、研发楼、办公、商铺、住宅、酒店公寓等物业。在此过程中,开发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来“制造”并向市场提供其核心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则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孵化等“经营”活动来为其产品和服务创造有效需求。在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企业如何科学的引进并建设项目,成为有效实现企业战略和园区发展目标的关键。而对开发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项目决策科学化,促进项目投资规范化,并能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伴随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对拟建项目的评价也在不断的优化。

园区开发启动初期,为了从无到有形成产业规模,开发企业对项目的引进没有选择的条件,对拟建项目也不进行专门的评价,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采取的策略是所有开发项目一起上,通过规模效益吸引产业客户,企业追求的是开发速度;园区开发进入到加速期后,产业规模逐渐成形,在与其他园区差异化竞争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此阶段企业对拟建项目开始进行评价,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挑选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项目入驻园区,采取的策略是在政府的有效指导下,根据产业项目的需要进行开发建设;当园区开发步入成熟期,外在资源与政策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园区的发展主要靠开发企业内在的良性循环予以支持,此时的策略是在政府有限的支持下,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符合阶段性特征的评价,控制开发节奏,选择正确的项目进行合理开发。因此,这个阶段对拟建项目的评价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必然,是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

2.拟建项目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对园区拟建项目进行整体评价是一项结构复杂,涉及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虽然此前也有过对入园项目的评价、拟建项目的各类专项评估等,但大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评价多采用对比法或专家打分等过于主观和单一的方法。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系统科学家霍尔在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学者也在许多的研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

因此,针对目前园区项目的多属性的特征,本文尝试从霍尔三维结构出发,结合国内学者李金海提出的项目评价方法论的三维结构,针对园区拟建项目的特点构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拟建项目评价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形成具体的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合理评价。

3.拟建项目评价三维框架的具体内容

3.1维度分析

时间维是指在拟建项目评价中按照实际需要将评价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初评、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但整个过程在项目评价全周期中均属于项目前评价的范围。

逻辑维是指在项目评价的各个阶段中具体的评价过程,在此框架中各阶段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分为确立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处理;选择评价模型;得出评价结论。其中,初评是对项目信息的基础处理,评价过程相应简化,在确立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后,确定评价标准,对比基础信息即可得出结论。

知识维是指为完成上述各阶段和各步骤所需要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由于此次评价具有的复杂性、综合性特点,在不同阶段其涉及了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每个步骤和阶段根据具体问题不同,评价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主要侧重于产业评价、经济评价、风险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环境评价等方面。

3.2评价方法确定

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项目评价方法的多种多样,由于项目不同评价阶段的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选用数据参数的不同,其项目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4],因此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园区拟开发项目的正确评价十分关键。

在研究中通过引用国内学者李金海的三维结构项目评价方法论中的结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了适用于本评价框架体系的评价方法。包括了定性评价的专家评议法、定量评价的经济分析法、系统评价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3.3评价流程

综合考虑园区开发项目的产业特质以及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以三维评价框架为基础,以多项目选优或者单项目方案选优为目的,形成了分阶段评价的具体流程:初评阶段,对所有入园项目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及对比分析,检验产业、规划、环境和能耗等方面的法规符合度,初步筛选出符合园区要求的产业项目;再评阶段,对通过初评的项目信息进行归纳汇总,并构建产业性评价体系从经济价值、战略协同性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核查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同行评议为项目评分,最终分为战略性项目、市场性项目和待定项目三类;终评阶段,针对战略性项目和市场化项目分析其实施可行性。前者属于必须实施类项目,因此采用经济分析法衡量实施后的财务情况,在经济不可行的情况下启动财政补贴程序;后者则采用综合性评价体系从经济效益、风险水平、产业影响、土地利用水平、其他效益等五个方面核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为最终决策提供优先排序。

4.结束语

时值“十二五”开局之时,国务院批复同意张江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后的第三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张园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此重要的时期要实现园区目标和企业战略,更需要通过合理评价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直接的、最终的依据,选择产业先进,建设可靠,运营可行,经济有利的项目予以实施。由于评价框架的建立是基于对现有评价的整合、改进,因此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同时以三维结构为基础进行分阶段评价,可以使得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对园区内拟开发项目构建三维评价框架有效的指导了园区开发项目的前评价实践。

参考文献:

[1]李金海.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白思俊.王项目评价方保强,项目评价与项目中评价[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4(3),37—39

[3]李金海.刘辉.赵峻岭,评价方法论研究综述[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2)33:131

[4]苏义坤,王海飙,袁正国,杨世静,李秀民.工程项目评价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34

篇(5)

总得来看,中国现在的品牌建设与管理任务主要落在企业和广告公司身上,而基于广告公司本身特点和目前环境原因,造成了几乎全面依靠传播来建设、管理品牌的局面,这种做法不可能造就一个稳固的品牌,因为传播仅仅是品牌建设和管理的终端层面工具之一,若干现实事例中为何这样传播等似乎没有足够的支撑。企业也好,广告公司也好,仍没有把品牌建设与管理看作是企业经营的重要行为,因为各方面现实或历史原因,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对品牌认识的不够,造成市场的就事论事、此事按此法的决策不够系统规范,而事情进行中或结束后,又往往会感觉到迷茫和浪费。企业对于智慧、知识服务业的认识有偏差,以物为重的思想占很大成份;同时因为缺少科学实效的方法论,若干知识服务机构水平较低,不同程度地伤害了企业的信任和期望。专业、规范的品牌建设与管理服务还未形成一个较大较好的市场,在势上不够到位。但是,不可否认,国内企业和知识服务机构在品牌建设与管理的路上已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和汗水,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企业的营销战略将如何调整和规划?品牌整合传播将如何演进和提升?营销渠道将如何科学架构?网上营销又将如何与传统营销融合,实现赢利?中国的本土广告公司应承担提升本土企业在品牌,品牌管理、销售管理、形象传播等若干市场行为水平的责任。当“品牌价值说”在80年代末期成为热门话题时,当市场日趋成熟化、消费者日趋理性化时,人们逐渐发现品牌意识、认知价值、顾客忠诚度和强有力的品牌个性与关联度是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利器,品牌已成为企业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资产。为此,在品牌管理上,品牌管理&形象传播作为构筑一个新型管理指标的方法论,正致力于开展品牌资产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客户经常会问,“在品牌管理及传播上,你们有什么新的东西?”。作业理念中,就方法论而言,其实是什么新的东西也没有,HERO信奉的是“拿来主义”,取各家之长,进行价值的综合是我们的方法论。因此,在HERO的作业理念中,你会发现麦肯锡公司的价值评估工具、哈佛迈克.波特的竞争战略与价值链理论、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智威汤逊的“品牌全营销规划”以及奥美的品牌管家之道等均为HERO所借鉴。同时,将他们与中国市场的特点紧密结合,去深刻理解和实践品牌是企业、人、产品、符号的理论,从而将品牌所有者与品牌管理者乃至第一线的市场人员和消费者的价值驱动联系起来。

虽然中国企业业已经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但在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方面,尤其在和品牌管理公司合作方面仍然存有很多问题,在这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低效和争论,就品牌管理公司方面来说,存在着作业方式、人员素质、作业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客户在选择品牌管理公司服务时要仔细慎重,选好自己的合作伙伴;从客户方面来讲,客户普遍存在观念和作业程序认识上的问题,很多客户对广告、咨询的认识比较片面。同时客户不能在观念上接受长期合作的理念,缺乏真诚合作的伙伴概念,他们有时争功近利,认为你给我作服务,就应该立即见效,缺乏品牌长期投资与经营建设的理念。并且由于部分客户存在“有钱就是老大”的思想,不肯接受广告咨询公司建议,对于产品和品牌缺乏相应的长期战略,担负不起建设品牌的责任。所有这一切,必须在未来有所改变,否则对于中国广告咨询业与企业都没有益处。中国已经加入WTO,企业会逐渐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原来有的产业保护机制没有了,原来的市场壁垒拆除了,所有这一切会使客户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便其观念的转型。如果一时不适应,则会使其茫然而不知道如何面对市场竞争,所以专业性的品牌管理与传播公司在这个阶段将大有所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人因购买了IBM的产品而被解雇,这是因为IBM所提供的服务是最好的保证。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存在于任何领域,不同层次的企业都可以采用品牌战略,品牌传播肩负着企业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企业营销的最高境界,品牌管理公司和客户应该共同扛起品牌传播的大旗,实现共赢。从专业理论上界定品牌执行了四种主要功能:品牌的识别功能,品牌的信息浓缩的功能,品牌能够保证给消费者提供他所期待的安全性利益的功能,第四个方面是附加价值的功能。在品牌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这四个因素在不同情形下其重要性会有一些改变,但必须存在。这里强调一点,即识别差异是品牌中心内容,举个例子说明,宝马意味着强的工作性能,而沃尔沃则意味着安全可靠。

篇(6)

行业信息化

最佳咨询服务奖

作为神州数码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承载者,神州信息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为行业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开发、专业技术、系统集成、金融自助设备等服务。神州信息的智慧城市研究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方法论和完整的框架体系。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神州信息) 隶属于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神州数码)。神州数码于2000年从原联想集团分拆成立。

作为神州数码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承载机构,神州信息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为行业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开发、专业技术、系统集成、金融自助设备等服务,旨在帮助客户打造强劲的竞争优势,提升业务价值。

企业优势和特点

领先的行业地位:作为神州数码IT服务业务的主要承载机构,神州信息在中国IT服务市场的出色表现,使神州数码连续多年位列中国IT服务市场份额之榜首。

IT服务标准的先行者:作为专业的整合IT服务商,神州信息一直走在服务标准化、产品化、品牌化的前列,以自身实践引领中国IT服务产业走向标准化之路。

2008年,神州数码前瞻地推出“锐行服务”,实现清晰的服务定价、可衡量的服务质量和可考核的标准。

2009年,神州数码以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的姿态持续参与了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验证及推广试点等一系列工作,为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贡献了自身力量。

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 :经过近30年的IT服务探索与实践, 神州信息已成为金融、通信、政府、制造和流通等领域机构最为重要的IT服务合作伙伴之一。神州信息的客户已遍及中国经济的多个领域,所服务的客户达数万家。

全面的服务资质:神州信息及其下属各子公司获得的国家认证资质包括: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一级、 安防工程企业一级资质、 CMMI 成熟度等级三级证书、 信息安全服务安全工程类一级资质证书、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 20000体系认证、 ISO 27001体系认证、 ISO14001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等。

用户反馈

篇(7)

关键词:生态优先;生态敏感性;用地适宜性;GIS

1 相关理论综述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的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常用的方法是多因子加权叠加法。1969年,麦克哈格在其代表作(Design with Nature),以环境科学知识为基础,分析各种环境因子并划定区域中具有高自然度的环境敏感度地区,在先期评估阶段即依城市发展或公路规划等不同的需求,经叠图技术分析换分出适宜性高低地区[1]。

经历了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时代,保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的重要前提。俞孔坚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和“反规划”理念,将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比作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需要规划具有前瞻性。而“反规划”的方法论一改传统城市规划着眼于建设用地的视角,从恒常不变的生态基础设施出发,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2]。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将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景观资源加以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无论是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都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优先这一原则[3]。

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忽略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安全格局等生态因素。其栅格加权叠加、不同的分级方式也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失真,使生态优先原则没有得到完整体现。

2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赣湘合作试验区湘东园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产业园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避免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湘东园规划面积约100km?,区域内现有国道G320,浙赣铁路、沪昆高速等重要交通设施。最低小海拔高程为45m,最大海拔高程为300m,高差约255m,整体坡度缓和,属于低丘缓坡地貌。区内有萍水等重要水系流经,自然生态本底丰富(图1)。

2.1 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首先从老关镇低丘缓坡的自然地形条件出发,以高程、坡度为地形评价因子,再从产业发展路径出发,引入交通、区位条件等因子,形成开发建设视角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接着构建由地形地貌和水安全格局组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式,通过比较合区,将规划区划分为不同生态敏感性分区。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结论,修正完善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形成生态优先理念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图2)。

2.2 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在产业园发展初期,用地选择主要考虑靠近现状产业基础,便于提供生产配套服务;靠近对外交通设施,便于物资集散;靠近城镇中心,便于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基于以上的产业发展路径,本次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作为评价一级评价因子。在二级评价因子中选取对产业布局起关键作用的因子,交通条件有G320、沪昆高速,区位条件从生活配套因子(老关镇区、湘东区中心城),生产配套因子(醴陵东富工业园、萍乡陶瓷工业园)全面考虑规划区用地适宜性。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各单因子的分级及赋值标准,将不同量纲的因子转化为适宜性等级(表1)。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各评价因子栅格化处理(图3),通过加权叠加和分类得到规划区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4)。

2.3 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适应的能力[1]。本次评价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宜规律,明确不同生态敏感性地区的空间范围。

2.3.1 评价因子与赋值

受基础资料收集的限制,生态敏感性评价从地形地貌敏感性、水敏感性进行评价。地形地貌敏感性包括高程、坡度敏感性,水敏感性包括地表径流、现状水系、低洼易涝敏感性[2],共五个因子构成本次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专家打分,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分级及赋值标准。与加权叠加方法不同,水敏感性评价通过二级评价因子之间比较合取叠加的方法,两两比较后取生态敏感性较高的栅格值作为比较后新生成的栅格的像元值(表2)。这种方法避免了同等地位的因子因为加权叠加和分类方法的不同产生的评价结果失真(图5)。

2.3.2比较合取

采用比较合取的方法,将水敏感性和地形地貌敏感性进行比较,取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像元值作为新栅格的像元值,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可以发现较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为规划区内地表径流和重要山体,并形成连续的生态斑块,是规划区生态廊道、禁建区适合的选取对象。

2.4 生态优先理念下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对基于产业发展路径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完善。将生态高敏感性和较高敏感性区域归入特别不适宜建设区,即Ⅶ类用地。考虑到栅格叠加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零碎用地,是评价结果的“噪音”,即干扰信息,应整理合并。此项工作可借助Acrgis10.0中消除(elimination)工具完成(图7)。

经过修正后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按从高到低分为六级。其中Ⅰ、Ⅱ、Ⅲ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用地地势平坦开阔,交通区位条件良好,生态敏感性较低,适合成片开发建设。Ⅳ类用地为有条件限制建设用地,地势稍有起伏,生态敏感性中等,有低丘分布,在维持现有地形特点、保护原有植被格局的前提下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减小对原有生态格局的影响。Ⅴ、Ⅵ类用地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布在区内主要山体和地表径流、现状水系等区域,生态敏感性高,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可打造城市山体绿地、滨水公园,作为生态廊道重要战略节点保留[1]。

3 结语

本文在生态优先理念的指导下,以生态敏感性对传统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修正,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受基础资料收集和规划编制重点的限制,本文在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选取上不够完善,权重分布和分级标准有些仍依赖规划师主观经验判断。这也有待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优化。

参考文献

[1] 马烨,张昀,马小晶.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株洲枫溪生态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6):23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