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文化的分类

网络文化的分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5: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文化的分类

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先进网络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61-01

一、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新形态,是指以网络为物质媒介,以应用软件为工具,以数字化为基本手段,涵盖人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内容的体系。信息技术促进网络文化系统的形成,人类有了新的文化的载体。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这说明,互联网作为人们日常工具的价值正在提升,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文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社会的很多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兴起并发展起来。网络文化产业成中国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络文化在教育行业迅速发展。我国网络教育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已经形成。网络文化对于宣传我国国家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传播业在网络文化的促进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提供了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独享和垄断的交流平台,使人类文化得以交汇集成。网络文化的发展,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创新与革命。

二、优化网络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优化网络文化,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网络文化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相结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富于网络文化以中国风格,反映中华民族的特色。加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抵御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侵害。

第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意识形态为主导。

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想建设,抵制低俗网络文化的危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广大网民,大力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依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引领网络文化的前进。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中各种思潮。发展网络文化,仍然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升阵地意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网络文化发展的目标,坚定网络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网络虚拟世界,仍然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树立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风尚,使网络文化做到宣传积极上进、贬斥消极低俗,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第三,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严惩网络违法乱纪行为;建设网络管理制度,如“文明上网管理条约”、“网民管理条例”、“网民文明上网公约”等;与此同时,网站创办者要在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刑法》等相关法律法条的指引下,制定网站信息传播准入条件,主动做好网站的管理工作。加强网络的管理,净化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网络活动践行者本身的义务。

第四,实现虚拟世界文化传播与现实世界文化教育结合。

做好现实世界文化教育和传播,实现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推进网络文化前进有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气氛,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将这种先进文化的传播模式,带入到网络世界中去,开发虚拟世界的广大资源,拓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软实力;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人们依赖于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网络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秦皇岛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持续推动秦皇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网络文化不只是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和对象,更重要还在于它对网络时代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提升。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充分适应网络文化的内在属性和规律,进一步发挥网络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潜力。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信息传输系统来传播思想文化和风俗民情。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秦皇岛正在由文化城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除抓好旅游立市百项工程外,将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目前,秦皇岛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都日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亟待加强。②网络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不强。③网络文化的主体网民普及率偏低。④网络文化监管机制有待完善。⑤网络文化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⑥网络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二、创建和谐安全网络的主要策略

发展和谐网络文化,提升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要植根于优秀地域文化,努力在网上形成具有秦皇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主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体策略如下: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和谐网络建设。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

5.网民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因此,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从网络传媒、网络文化企业、网络生产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来探讨网络文化管理的措施。应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1.打造品牌网站,形成网上文化信息传播辐射中心。网络媒体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它担负着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秦皇岛市要积极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新闻网站,提升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2.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建立立体化的网络文化传播圈。网络应用涉及网络新闻、即时通信、博客、网络购物等。秦皇岛市要发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播安全文化,以满足网民的不同需求。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制约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制约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秦皇岛市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民的素质,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4.遵循规律,科学管理,形成安全网络文化传播的有序化运行。用科学发展观认识网络媒体,按网络传播规律管理网络,疏导结合,掌握好管理的度,以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5.加强教育,提高安全网民的媒介素养。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自律文明上网,形成和谐健康的网络文明生态。

6.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网络技术、网络经营管理等高级人才,他们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保障条件。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术过硬、懂得网络文化经营和管理规律的人才队伍。

四、小结

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就要继续大力弘扬以“开明、开放、开拓、开发”和“创业、创造、创新、创优”为核心的秦皇岛人文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想内涵,体现实践特色,着力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也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秦皇岛文化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帅.网络文化的软实力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2,14(03).

[2]魏友苏.浅议网络文化发展问题与管理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2008(06).

[3]张晓玲.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J].情报杂志,2007(01).

篇(3)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文化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网络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应该将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

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高校加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基本建立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大网络产品提供力度,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新形势。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优势向国内高校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网上集中反映,对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情绪情感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方面,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前瞻性缺乏,对网络时代的适应性不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升了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意识有待增强

近年来,校园网络发展迅速,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知识传承、意见表达、娱乐生活等方面带来了积极作用。高校也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但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仍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和选择的环境,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在现实环境的知识获取和网络平台资源教育的作用下,学生不断成长,随之,又会对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伴随求知欲和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和变化。二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抱有部分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传播制度,缺乏对网络信息内容主动研判的能力,不能达到健康有序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这种情况的出现,制约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2.2内容有待丰富

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其承担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主要供给者的角色。高校也在不断总结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规划,优化技术,加强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互联网络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表现形式异常丰富。校园网络在建设中也需要跟上互联网络的节奏,满足网络使用者的需求。然而,现实中高校部分网站内容还显得比较单薄,枯燥乏味,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网络平台更新速度慢,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但是有的高校还未形成特色的栏目和网站,对网络优势的利用不足。实践中,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思想教育平台远不如信息交流平台、交友联系平台等吸引力强,高校BBS、红色网站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还赶不上商业网站和专门的新闻网站,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和客户端的使用程度不及普通交流的客户端的使用频度高,等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加强,高校及校内各个部门都在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网络平台搭建、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上,也存在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资源整体统筹不足,管理流程不清晰,部门协作不顺畅等问题。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部门、各院系,甚至各个学生组织都建立自己的主页或者网络平台,数量多,宣传力度不一,普通同学面临信息接收混乱的困境,无从选择,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往往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和管理人员,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各个队伍、各个板块的合力尚未形成。

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3.1增强意识培育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满足广大师生需要为目标,不断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二是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网络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要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意识。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需要(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深入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把网络文化建设放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虑。同时,网络文化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高校要主动开展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努力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开展研究,重点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不断创新网络宣传方法和策略,强化网络平台的主动教育,让网络文化引领校园高校文化。

3.2强化内容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繁荣网络文化内容,把握传播的主动权,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就要不遗余力地繁荣网络文化内容,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在网络平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拓展网络文化功能,把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成为融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等功能于一体,既要建设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和各类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也要建设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共账号,还要打造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

3.3完善建设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有职责。高校要建立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应该在技术和资源、传播、监管、操作、保障等层面采取措施,实现资源统筹合理、建设职责清晰、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程序科学、部门协作有效的局面。另外,要保证高效网络文化建设机制运行有效,必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高校要广泛吸纳和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有政治觉悟的网络文化工作人员,包括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等,并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其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4结语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巨大。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丰富高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并完善体制机制。根据互联网络发展趋势,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使用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技术,建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篇(4)

【关键词】校园 网络文化 平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网络在校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且对于高校的师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和社交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背景下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引导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形成网络时代下的校园网络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形态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和构建就成了高效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及网络文化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和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的融合就成了校园网络文化,这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必然的产物。这种文化的活动主体同样是高校的师生,而校园文化则是这种文化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平台则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载体。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为了更好的引导和创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必须要构建相应的平台来促进该文化的建设和引导。该平台是以创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理论核心,并以.Net作为该平台的开发环境,是通过运用动态网站设计以及数据库技术以及流媒体技术等构建具有多功能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平台设计分析

2.1 平台的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该平台需要结合传统校园网络文化的分类进行建设,目前该平台的主要模块包括了文化建设、心理辅导以及论坛和网站后台管理等。具体如图1所示。

2.2详细功能设计

依据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总体架构,其具体的模块功能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系统登录权限设计、文化建设诸多子系统模块功能的设计、心理辅导四个子系统模块的设计,另外还有论坛子系统以及后台管理四个子系统的设计。

3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平台实现分析

3.1 系统架构

这个平台架构采用的是B/S架构,也就是浏览器和服务器端的架构,总共有三层,其中第一层是浏览器,第二层为逻辑处理模块,通常是由各种应用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承担。第三层则是由数据库承担。比如各个模块对应的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完成信息的存储和。

3.2 后台数据库设计

该平台建设后台核心就是处理校园网络文化涉及到各种数据和资源,是该平台得以运行的核心基础。浏览器端显示的各种信息都取自于该数据库空间。这也是该平台架构中的第三层。也就是后台数据库层。该层次能够将各种前台子模块中的数据统一管理,比如用户信息以及心理辅导信息等,这些不同的子模块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能够有助于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防范用户隐私信息泄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数据库数据流的平衡性,对于该平台的运行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更方便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有关用户信息的数据库主要存放的信息为用户注册时的提交的信息。该平台的构建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而网络文明则是该文化的重要构成,为了规避不文明问题的出现,这个平台需要注册用户提供个人电话、身份信息以及所属班级、所学专业等诸多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所以对于安全和保密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文化建设数据库中主要保存的该模块诸多子系统的数据信息。其中有红色文化信息、学习文化以及就业文化和额生活文化等诸多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一部分是由平台管理人员通过上传提供。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和学生提出相应申请,然后由管理员进行审批,并到评天上。该数据库之所以独立是因为这七个子模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组合在一起相对容易管理。心理辅导数据库所存放的信息数据则是该模块诸多子系统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往往和用户的心理咨询有关,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所以将其单独存放至一个数据库。另外文化建设论坛则主要存放的用户在论坛上的交流和讨论的数据内容,由于论坛数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很多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可以将其单独存放至一个数据库进行管理,这样有助于降低数据库的工作压力。

3.3 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

本支持平台能够运行的平台为视窗平台,因此运用了微软开发的Visual 2010作为该软件平台的开发工具,应用服务器则选择了微软开发的IIS6.0,由于后台数据库的功能要求较高,所以选用了微软开发的关系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2005,而中间的逻辑语言及和前台和后台数据库的交互则运用了、C#和Jscript等技术。

本系统的低层环境为Windows操作系统,而前台的显示层则使用了.Net Framework框架。另外在这个框架层,又使用了通用语言环境CLR,以及.NET Framework类库,其中CLR负责程序的执行,并能够提供内存管理、线程管理以及异常处理、通用类系统以及生命周期的监控等。在CLR之上为.NET Framework类库,能够为平台提供丰富的接口,如、XML、输入输出以及调试和多线程等。

参考文献

[1]李停于游.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2(03).

[2]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

[3]夏祖新.论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09).

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网络文化,狭义上说,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我们也早已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同时尽量规避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给正常教育教学带来的不良冲击,针对这方面的诸多问题,教育界的同行们尚在困厄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诸多影响,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求教于方家。

针对网络问题,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前者乐观其成,不仅津津乐道于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了“突破”,而且早已摩拳擦掌,积极谋划“网络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不妨称他们为“融合派”;而另一派则更多来自现实生活,众所周知,过度上网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或家长,都知道要牢牢把住网络关,对孩子上网严加防范,甚至彻底杜绝孩子上网隐患,他们是实际生活中的“严禁派”。很难弄清楚有多少理论上的“融合派”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立即变成了铁杆“严禁派”,但仅仅这一矛盾出现的本身,就足以说明,对于网络文化的思想分歧已势如水火,绝非轻易可以弥合。

其实,网络绝不仅仅是一个新工具那么简单。第一,网络文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第二,网络文化自身具有选择性。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对于所承载的文化,具有自然的偏爱和选择。只有认识这两个特点,深入分析,才能看透网络文化的真实本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

首先,严禁派是靠不住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因此,当网络技术已经融入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后,再想要屏蔽它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从这个意义来讲,融合派或许有无所作为之嫌,但是严禁派却必将走向失败。如果说严禁只是为了暂时的效果,那么这效果往往意味着将来需要以巨大代价加倍偿还。

严禁派的做法固然行不通,但融合派也同样毫无前途。通过游戏学习,彻底寓教于乐,也许是融合派最诱人的广告之一,可是与其说它是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不如说更像看似富丽堂皇的海市蜃楼。因为技术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死板简单,容易摆布。对此德国技术哲学权威F・拉普也曾指出:

第一,技术过程和对象当然并不总是事实上中立的,例如可能永远找不出高度专门化的军事武器有什么和平用途……第二,技术不仅会产生物力上的副作用,同样还会产生感情和精神上的影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所有媒体技术的本质就是娱乐!网络文化作为事实上的“第四媒体”,在娱乐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和教育教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感悟理解的本质完全抵触。

返回到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相比这些轻松愉快地娱乐,学习无疑就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艰苦劳动,一项意识世界里的马拉松比赛。唐人卢延安叹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文教学固然不反对以苦为乐,乐观地看待学习,但是若以为艰苦劳动或许可以被轻松娱乐所替代,这也实在是有缘木求鱼之嫌。而娱乐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能够将声光色等令人眼花缭乱地映像直接诉诸感性。语文教学完全是一种思考训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融合派不仅是没有前途,甚至还有潜在危害,因为它让很多教育者正在放松警惕。

因此,看清了网络文化的娱乐本质,才能阻止它对于语文教学的蚕食。典型例子就是网络文化快速多变的特点,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消解。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就是贴张特写照片,实在是非常具体,完全没有发挥想象力的必要。长期暴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语文素养怎么会提高。所以奥威尔之问正好揭开了整个媒体时代的核心机密――“即便是终日迷失在娱乐信息的海洋里,也得不到任何严肃思考所需的有用信息。”

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网络文化已经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承受无比巨大的阻力。可只要转换角度,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找到相应措施。我们认为:教育除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帮助他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3

[中图分类号] F062.9;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53- 01

1 网络文化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持续多年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奇迹,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性选择。我国要寻求可持续经济增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文化产业具有发展经济与繁荣市场的功能[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网络文化产业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网络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业[3]。其核心是内容产业,具有高产值、易推广、环保好、个性化和全球化等特点,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4]。

2 河南互联网络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的平均普及率是38.3%,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2个省市的普及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山东、湖北等9个省市高于全球水平但低于全国水平;而湖南、河南等10个省区的互联网普及率既低于全国的水平也低于全球的水平。从网民的数量看,河南省网民人数达到2 582万,在统计的31个省区中排名第6位。但考虑到地区的人口因素,河南省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0%,排名到了26位。相对于上一年的增长率,河南省2011年上网人数增长率只有6.80%,排名31位,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12.20%。

由此可见,河南省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互联网普及率处于全国末位,并且增长速度缓慢。这是目前河南省网络发展的突出问题。造成的原因首先在于河南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比例结构。

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全国拥有的网络域名774万个,河南省拥有19.8万个,占全国域名总数的2.6%,列第10位,而排在首位的广东省拥有域名140万个,占有比例达到18.1%。网站数量上,全国有2 295 562个,河南拥有63 128个,占2.8%,排列第10位,全国拥有网站排名第1的北京市拥有网站384 881个,占16.8%。

表1反映了网页建设的情况。其中动态网页是指网页内容事先并不确定,在访问者提交访问数据请求时即时生成的、具有个性化内容的网页,与此相对的静态网页是指网站建设者预先设计好的网页,其内容是事先已确定的。静态网页技术上相对简单,但是根据目前的技术,有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

可见河南省网站建设信息量较大,但是静态、动态页面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相对北京和全国其他省市来说,河南省网页信息资源被传统搜索引擎收录的比例较低,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河南拥有信息资源丰富,而对外影响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力度的原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南网络文化业界还应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增强网络影响力和辐射力。

3 河南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从基于网络应用情况,河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需要解决的几个方面:网络普及率低,网络使用的增长速度处在低位平台期;网络文化内容相对丰富,但是影响力不够,缺少知名品牌和网站;网络文化资源吸引力不够,缺少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具有时尚感的表现力。因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1)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重点在于普及电脑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网络技能,带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扩大相关消费,是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健康、有序、活跃的网络文化市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村局域网络消费习惯,催生一批较为活跃的网络用户,将潜在的消费变为现实的消费,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培育和扶持网络文化企业,提高网站数量和质量,扩大河南网络文化的影响力。①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使人力增值,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网络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需要一大批专门人才。河南应当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培养一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教育、培训部门有意加强相关专业的建设。②目前河南的网站数量不少,但是上规模、在国内外有名气的企业少之又少,现有的网络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融资困难、投资不足,缺少发展后劲等问题。

因此希望结合国家有关政策,从河南具体情况出发,抓紧出台扶持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名气的网站,扩大河南的网络文化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J].宏观经济研究,2005(12):34-37.

[2]李怀亮,方英,王锦慧.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J]. 经济问题,2010(2):26-29.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教育策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4-03

1 背景概述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进程深刻地塑造着传统文化的网络特征,尤其是给青少年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络文化形态的开放、动态和虚拟性,将传统的接受式求知扩展为体验式的网络学习,促进了主动参与的认知拓展;也吸引学生远离课堂教学,造成正规学习质量弱化和心理、道德、法律等负向影响。结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特征[1],该文从“网络文化教育”的视角,将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教育”联系起来,系统考察和剖析青少年面向“网络文化教育”的健康成长引导策略。

2 网络文化观与网络文化教育创新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和发展繁荣,带给青少年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开拓了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知视野。处于成长时期的广大在校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辨别力和自控力不足导致的网络行为失范。在青少年中倡导积极的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形成净化网络环境和良好个人心理,从而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下通过探究正确网络观内涵与教育创新机制,为网络文化教育有序发展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方法指南。

2.1 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

网络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参照,又是依托网络环境的物理重构。网络文化观是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范畴的作用表述,指人们对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2],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体现了特定群体和个体针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也即现有网络社会规范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倾向。青少年由于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差异,网络文化观上必然体现出不同特征。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该是利用网络文化增强知识理解、拓展思维视野,促进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价值趋同。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遵从传统文化价值,注重网络参与的氛围和谐、道德规范和法律合规。

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是网络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外在行为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导向。要求个体和群体的信仰、理想、精神、道德、心理,在自然状态中体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理性遵从——将网络看成现实社会延伸,遵从其技术工具性、资源平台性、知识教育性的本质约束。网络文化观作为一种在网络文化视野下所体现出的认知观,针对青少年则要求“文化先进、主题和谐、科学发展、重点管控”,从而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群体参与和个体介入目标,确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衡量准则,不断规范和引导积极创新的网络文化教育取向。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可以帮助青少年对齐学习成长的目标期望,依托网络文化教育聚焦知识学习的主航道,促进求知欲提升和价值观养成。

2.2 积极创新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驱动的教育传播及传统教育的网络延伸。首先,教育作为传播网络文化的重要途径,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其次,网络文化结构制约着教育方法的选择路径,从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过程和效果施加影响。当前网络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是除了先进网络技术引入之外,部分领域还局限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层面。需要通过实施符合学科特点的网络学习模式创新以拓展全方位的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差异性,要求网络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自由与社会责任并挖掘网络知识获取的工具优势,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群体教育成功。以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为指导,实现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方式融合,必须抓住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能力养成主线,充分整合现代教育的网络技术、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心理疏导等教育手段,开放宽容地适应网络文化教育挑战。

3 网络文化教育机制及其基本原则

推动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以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协调传统与网络文化教育中的能动要素和发挥教育功能整合的积极优势。

3.1 网络文化教育作用机制

网络文化教育是运用教育和文化传播理念,以网络环境和社会空间为载体,突出社会核

心价值主导、文化知识传承、主体强势参与、双向互动交互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传递、传播和促进文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传承完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作用机制参见图1所示的描述:

1) 学习成长是网络文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的特定群体,其网络生活基调体现为“知识获取为主、其它参与为辅”,正是繁荣网络文化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依赖于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知识引领及校园文化主阵地坚守。

2) 网络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方针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网络的虚拟、开放、自主特征,使网络学习动机和知识获取有别于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理性求实态度、内容取精思维、整合创新能力,必须确保网络资源组织和知识内容协调一致。

3) 始终坚持教育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长效作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和知识管理革新推进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化可能。从网络学习本体演进到更高层面的表达参与,需强化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导引,以实践网络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遵从统一。

4) 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优势: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技能不仅要提供内容健康繁荣的知识资源,更要激发青少年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文化教育协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5) 实现网络文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机融合:网络信息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知识源泉和安全网络生活环境,提升网络资源内容建设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健康网络文化素质养成。

3.2 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3.2.1 教育主导与文化多样性结合

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文化教改,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有序融入现代教育全过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呼唤教育的主导性以坚持正确方向并带动健康发展。知识获取为主的网络文化教育要面向教育主导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挑战,以网络文化繁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2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网络文化教育强调个体参与,更追求学习者协同。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前提。融合网络教育时代性和社会文化传统性,网络文化教育要坚持科学素养成与人文精神同步发展。体现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强化自由兼容人文精神哺育,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环境,促进青少年求知激励、学习成长、情感向上与和谐发展。

3.2.3 网络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渗透

网络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延伸,其层次、对象、目的、手段上存在互补渗透。网络文化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协同规范以达成学习自律,采取适当形式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健康心理等教育形式的改革,并与网络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有机融合,更能体现出网络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综合促进作用。

4 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成长的核心在于健康地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扎根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向上网络文化观和教育原则,提供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路径[3]。青少年面对网络生活时的正确认识和理智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结果[4],网络文化教育体现出其“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方向”价值。

4.1 绿色文明与阳光和谐网络构建

以控制网络准入和内容繁荣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提供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时代防火墙。绿色网络是实现网络行为控制的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及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

保持虚拟网络世界的健康秩序必须繁荣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建设——强化“阳光工程”、“绿色通道”,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氛围。通过网络监管技术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内容提供,形成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数字校园,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文化教育需求。

4.2 健康网络文化教育正向导引

青少年参与网络生活时所需要的创新学习意识、正常心理认知、知识整合思维、文明价值观念、开放协作精神,依赖于网络学习聚焦以处于教育导引的受控轨道:

1)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对网络学习的工具职能的积极认识,重点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规范遵从意识。

2)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学习,兼顾青个体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整合的知识共享,促使不同需求学生以知识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正向心理意识疏导:学习生活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及时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以培养健康向上心理思维。

4)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教育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健康文化占领教育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规避错误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向影响。

4.3 网络文化的青少年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是指综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意识观念的一致性和道德法规的遵从性。网络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素质养成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通过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传统主流文化精神,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网络,实现网络行为自我调节和辨识能力提升。2)强化网络学习和信息共享的工具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网络文化教育创新促使青少年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教育质量效果。3)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网络文化教育,锻炼青少年正确操作网络信息、介入网络交流、维护网络纯净的运用能力,促进正确认识网络本质和理性地参与。

5 主要结论

针对网络社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挑战,该文聚焦网络文化教育总体要求,提出了以正确网络文化观指导的教育作用机制、基本原则,归纳网络学习和素质养成的教育策略,强化网络文化教育的内容整合导引,对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共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必须重视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向引领和主导作用。2)促进青少年成长要切实做好以健康网络观为指南的教育导引工作。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引导他们聚焦学习成长,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处于健康成长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J].学理论,2011,7(21).

[2] 潘勇,李霞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观 [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