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进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5: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的进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历史的进程

篇(1)

【关键词】新史学;唯物主义理念;高中历史教学

新史学观是近二十年来主张从史学实践上研究历史的史学研究潮流,其特征是提倡拓展史学研究领域,加强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分支学科的合作,注重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新课程改革在安徽开展业已有六年多了,在此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史学观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目标,将是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坚持唯物主义的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多元化的历史因素

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唯物史观承认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非经济因素这种反作用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新史学观认为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文化、教育、亲缘关系、政治权力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有时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史学观去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让历史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让他们学会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多元化因素,立体化凸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评价和解读。历史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的就是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对于它的解读都不可能存在统一的标准,只要在多元化解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整体观感。

二、从文明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新史学观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是多姿多彩的。既可以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区分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也可以按地域类分为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还可以依据分为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等。从文明形成的角度从宏观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让学生视野更为开阔,能突破国别、朝代、种族和文化的界限,更加深入发掘历史人物、现象和事件的本质特征,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文明的角度把握历史,就要超越时间、地域、国别和种族,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高中历史课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历史知识中认识和领悟现实社会。譬如在讲授古希腊和罗马历史时,不一定要求学生完整把握古希腊和罗马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是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认识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和罗马时代法律至上的思想,这些都是古代人们留给后世无比珍贵的精神文明遗产,这些历史文明至今还在影响现代社会。

文明的内涵十分广泛,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可以强化他们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新史学观原本主张对历史要从多层次、多方面综合考察,加强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交融与渗透,对历史做深层次的、结构的研究。从近年来安徽的高考历史命题来看,历史课考察内容大大强化了与其他社会学科之间的联系,范围不仅涵盖了历史知识,也涉及了语文、政治、地理乃至艺术等学科内容与历史的有机融合。因此,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把历史课程与政治、语文、地理和艺术等学科的内容与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去解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 从世界史的角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历史进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史学观十分注重学生全球史观的培养。近年来安徽的高考历史命题和文科综合类考试中都有不少以世界通史观范围内的命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学会从世界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从人类诞生至今的历史,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加强和深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新史学观要求要以“大社会空间”而不再是以“国家”作为历史审视的基本单位,“社会空间”指的就是那些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生活圈,生活圈的大小范围不限,但其中的内容直接会影响到圈内的每一个人,同样,生活圈中的每一个体的行为,也会影响到生活圈的存在。新史学观彻底摈弃了传统史学观里的地域中心论,主张历史研究应当从世界的角度出发,用全球整体性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重视中心与边缘、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运用新史学观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就要摈弃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简单地将那些经不起推敲的历史观念传授给学生,如此一来既无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也不适合时代要求。历史教师要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新史学观为指导,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新的史学观念培养人,以新史学观和史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在深入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效率。

一、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内容驳杂,主要讲述中外历史的大事件,将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本书。这样看起来虽然很有调理,但仅仅是纵向的分类未免会使学生忽略横向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性把握不全面,逐渐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授历史的时候,以一些历史故事为例,就可以以小见大,将整个历史脉络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教师在使用历史故事讲课时,还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测故事的结局或者是影响,这样对提高学生历史兴趣很有帮助

例如,在讲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课时,这个专题有许多要掌握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直接让他们记忆这些知识点非常枯燥,所以教师就可以用历史故事引出故事的背景、意义、目的等内容。比如,教师想要讲解的知识点时,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当时爆发的故事,告诉学生当时清政府的情况,再描述一下英国工业革命的故事,让学生判断,当古老的木船和坚船利炮之间对阵,哪一方会获胜。之后再问学生,如果有一方战争失败了,战胜方会怎样,这样引出了那些不平等的条约,如《》《》等。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学生自主发现内在的背景意义,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v史故事优化课堂学习氛围

历史这门课总会给人一种厚重感,这也是大部分人对历史的一种刻板印象。其实许多学生对历史也有这样的看法。所以,教师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不仅有着厚重的文化内容,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优化历史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期待。活跃历史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第二,学生给学生讲历史故事。

例如,讲授《“蒸汽”的力量》这课时,因为这节课主要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期间有许多历史故事,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发明了一些机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教师就可以讲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氛围。如,教师可以通过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的故事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并鼓励学生去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最后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总结。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这课时,也可以问问学生知不知道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讲一下相关的历史故事,有时候甚至比教师讲故事的效果还要好,因为学生讲故事的课堂学习氛围会更好。

三、用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以史明鉴,发展学生对历史认知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分析历史,全面看待历史事件,然后得出相应的理论以及人生哲理等。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用历史故事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这样才方便学生去判断历史的是非功过。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教师可以用故事来引出历史的内容。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经历了、维新变法、,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于是,随之展开。教师还可以讲一讲鲁迅《狂人日记》里面描述的“吃人”的内容,让学生感悟历史,了解历史为何而进展,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情感教学

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教学方面变革的不断完善与深入,情境教学法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大力关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想情境再现,需要教师经过一定的思考设计,把相对抽象、枯燥的历史事迹与知识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借此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强化历史教学的效率。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情境的相关设计不理想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为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提供了有效的助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效率提升来说又稍显不足,这说明历史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在历史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只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反而忽视了相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状况,单单只是生硬地借用别人的方式,这只能暂时达成活跃课堂的要求,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体验依然是平平淡淡,从而导致学生在思考与接受的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二)历史情感教育不完善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及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之中往往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以及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工作,学生只是单纯地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背诵记忆,实际上并没有对所学的东西进行深刻的了解以及思考,因此常常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为了完成考试而记忆,对我国历史的情感十分淡薄,对学生养成爱国情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合理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感情。历史本就是实际发生过的,如果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发生时的境况,不仅能够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于历史的记忆,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爱国情感以及对历史的崇敬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之中,为了在其中增加情感因素,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历史进程中出现过的东西,如文字以及艺术品等,经过具体的实物展示,学生便能对历史产生更加形象、更加贴切的感知,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如果缺少实物的演示,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仪来进行历史背景或者是历史物件的展示,例如在讲解人类原始社会的生活情况时,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找出相关的原始社会中人类运用的器具或者是某些遗骨方面的资料进行一定的课件制作,然后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们在经过一定的了解与分析之后,就会对人类原始的生活状态形成大体的了解。不过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教师们注意的是,一定要了解到学生是否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或者是对一些原始器具存在疑惑,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们根据当时课堂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与解答,从而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与此同时,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有关的模型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司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对应的模型,然后在实际的展示中教师可以讲一些书本之外的历史传说或者是故事,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以最大限度诱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实现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历史遗迹参观活动,直观地给予学生一个接近历史的机会,帮助学生体会历史的进程与发展,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同时发掘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以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非常重要的学科。只有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进程的规律有一个充分的、准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教师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依据,综合考虑我国历史教学的方式以及当代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将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融合到一起,大力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规范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陆树霞.情景再现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6).

篇(4)

“历史,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我们今天所有的生活。”问题是联系历史和今天之间的枝蔓在哪里,这需要我们逐一梳理,找出脉络。之后你就发现,哦,原来这些生活是这样演变的,它来自历史。因为它已经融入我们骨髓、血液里太久,你已经找不出归处及来龙去脉。王维的辋庄,陶潜的桃源,那些写在大地上的诗所承载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消失,余先生在山居之中,听得残荷雨声,从历史中寻得宁静方圆之地,以现代的视角,倒过来去培育所需要的土壤。历史的款步悠悠而来,也指引着我们去建设一种历史风骨犹存的现代化。

那么历史的款步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自是它的文明与野蛮。

文明者如余先生笔下的魏晋风度,一曲《广陵散》,一身薄履素衣,一柄耕犁,一个绝世独立的背影。如山西晋商,怀揣着最初的梦想朝着西口启程,打下自己的一番天地。又如像苏轼一样突围人生的文人们,给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绝响。历史的文明,带给我们的是无数令人仰止的灵魂,指导着如今不再着青衫长袍的我们面对人生。面对人生须有魏晋的风度,不被世俗浊染;须有晋商的锐意进取,勇敢开辟未来;须有文人们不畏挫折的品质,任凭风吹雨打,吟咏《上邪》。历史的文明,带给社会的是明智的前鉴,改革开放以来,商人们就如同当年的晋商一样,忐忑启程,揭开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历史的文明,款步悠然。

当然也有野蛮。宁古塔边,流放的是无数人的青春年华;河姆渡的猎首祭奠仪式,贮存着触目的残忍;而历史的暗角里,可憎的小人吞噬着历史的浩然正气。

历史的款步中并未掩饰这一切,我们也应直面不讳。正如余先生所说:“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象,我们还躲不开与蒙昧和野蛮周旋,因而文明永远显得如此珍贵。”而我也愿历史的野蛮可以反哺出如今的文明。

思及此,再翻开书,我仿佛看见了历史悠然的款步朝我走来。当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里渐行渐远渐无书,历史帮助我们拾起历经千年才铸就的风骨,而我也乐于去正视它,正视它的文明与野蛮。

我与它,正如羁鸟与旧林,池鱼与故渊。

篇(5)

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一个地位最低、婢女生的儿子叫毋恤的,最后回来,却告诉父亲:“宝符找到了。”赵简子说:“呈上来。”毋恤说:“我从常山上俯瞰山那边的代国,代国就是我们的囊中之宝啊!”赵简子毫不犹豫,废了原先的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这就是赵襄子。

赵襄子比乃父更加蛮横狠毒。

赵简子一死,还在服丧期的襄子,就亲亲热热地请来代王及其僚属,进行友好访问。宴请他们时,赵襄子安排每人后面站着一个厨师伺候,厨师们用硕大的铜勺子为他们斟酒。当代王和僚属们带着对襄子的感激之情,仰脖子喝酒时,厨师们一起动手了:他们挥起铜勺子,猛击代王和僚属们的脑袋,瞬间血肉横飞,陈尸灯影。

然后,赵襄子挥兵伐代。完全丧失精英阶层的代国一片混乱,毫无抵御之力,代国并入赵家版图。

这是历史的大叙事,为历史讲述者们津津乐道。

但是,打动我的,则是这大叙事中的一个小细节。

被赵襄子的铜勺子击碎脑袋的代王,还是赵襄子的姐夫——代王的夫人正是赵襄子的亲姐姐。弟弟开疆拓土了,姐姐则在一夜之间丧夫亡国。而且,弟弟不仅让姐姐夫死国灭,还陷她于不仁不义之境:一边是相亲相爱琴瑟相谐的丈夫,一边是手足之情家族代表的兄弟;丈夫死了,麻木不仁,不为夫报仇,是无情;向弟弟复仇,损害娘家家族,是不义。

赵襄子倒没有这种纠结,他坦坦荡荡地派使者去接姐姐归国。

没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

没有道德痛苦纠结的人,也就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

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的人,常常就显得果断而有力量。

悲剧的是,这种果断和力量,往往又为俗人所赞美和崇拜,为众多历史讲述者所津津乐道啧啧称赞。

是的,恶在很多时候比善显得更有力量。

战国时代,就充斥着这种无道德甚至不道德的力量,它们强大到操纵了历史的进程。对这种力量的赞美和崇拜,鼓噪到淹没了人们的良知。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道德也有力量。这种力量往往在细节之处,在宏大叙事的疏忽之处,悄悄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改变着历史的成色,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

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一历史大叙事下的小细节。

姐姐面对着弟弟派来的接她归国的使者,掩面悲泣。旷野上,姐姐与使者休息片刻。环顾破败的江山,兵燹过后的家园,姐姐拔出头上的簪子,在石头上悄悄地磨砺。末了,她收泪站起,手握锋利的簪子,以令人猝不及防的动作,一下子扎进自己的喉咙。

深为这人间悲剧所震惊,目睹这世间的冷酷,对人性、对人间深感绝望的使者,在姐姐的尸首旁默立良久,最后,拔剑自刎,跌倒在她的身旁。

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伟大了吧?一个史学家,一个历史的书记员,他不仅看到了历史上那位叱咤风云永垂史册的弟弟,他还看到了那位柔弱的跌倒荒野埋没荒草的姐姐。他不仅听到了弟弟的金戈铁马之声,他还听到了姐姐悄悄的饮泣之声。

读历史,不能总是关注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往往就是历史强权,就是一种野蛮。它往往以历史必然性或历史趋势的名义,抹去无数小人物的鲜血眼泪,遮蔽他们的悲欢离合!

透过历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掠地的刀枪剑戟,让我们能看见那根细小的闪着凄光的簪子。

透过历史长河中熙熙攘攘争权夺利的帝王将相,让我们能看见这位柔弱的悄悄泣血的姐姐。

血沃中原肥劲草,我们的历史原野从来不缺少鲜血,但,我们要珍重的是,这位姐姐的血。

这样的血,才是吾民族血脉之中的铁,骨骼之中的钙!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光荣,最后的力量。

篇(6)

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及其文化表征,在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艺术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出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表达方式,而这代人恰恰又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力量的主体。北岛和李陀在《今天》杂志“七十年代专号”的编者按中,着重说明了这代人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我们这里说的一代人,是比较具体的,主要是指在70年代度过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一代人,这代人正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种成长的特殊性造就了很特殊的一个青少年群体,而正是这个群体在‘’后的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特殊的作用。”于美术界,一批艺术家以图像叙事的方式对他们的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如王广义、方力钧、马六明、陈文令、张培力、岳敏君、武明中、南溪、袁晓舫、傅中望、薛松、魏光庆等。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能构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源于他们个人艺术历程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而发展的。他们以自我差异化的视觉表达,和多元、丰富的个人叙事,成就并发展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镜像。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经历,抑或说他们的视觉讲述无疑是和这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透过这些艺术家不断变化的视觉景象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探寻这些艺术家的发展行迹,不难发现,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则构成了他们视觉叙述的主要路径。在他们的视觉叙事中所呈现的对历史的反思,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充斥其间的社会主义经验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记忆,则唤起了一代人共有的集体记忆。但难能可贵的是,弥漫其间的精神召唤,文化的重建与利用,都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惑,昭示出他们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关怀。在他们视觉表征的背后,他们有意识地建构了自我的图像体系。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对传统进行批判和扩充。应该看到,在当代视觉文化体系中,这些艺术家们以各自独有的视觉语汇,在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同时,也把对当代社会与艺术人生的激情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王广义的《大批判》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语符,“”式的图像表征和当代社会消费符号的重构,让我们深深地思考政治性对艺术、对人性所带来的那种无法抹去的记忆。方力钧作为玩世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视觉图式彰显出一代人的无聊、肤浅、苦闷、彷徨,这恰恰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精神困惑。他的颠覆性强烈的个性特征,及个人经验的内心体验,无疑成就了这代人的光荣与梦想。马六明最早以行为方式进入当代艺术界,并确立了自我独特的鲜明的艺术图式,在其图式背后,实则隐含着是对生命、政治、欲望的一种表达,近期则以架上油画的方式作为表达自我对当代艺术与社会人生的一种思考。陈文令以草根的立场、社会边缘人的文化身份和底层叙事的文化关怀,为当代艺术界带来了“小红人”、“幸福生活”、“英勇奋斗”、“紧急出口”、“中国风景”等叙事母题。南溪则智慧性地将摄影、图像通过笔墨转换到宣纸上,它的视觉图式带有一种非绘画性的数码成像风格,数码网点取代了传统的水墨话语,又被人称为“南氏晕点”。

张培力是中国大陆最早做录像艺术的,他的视觉方式伴随着社会进程的转型与发展不断变换,但每一次变换都透露着一股极强的创新欲。他的激情和想像及对历史与文化的认知,也使他总能适时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敏感神经。岳敏君选择《开国大典》作为自我在艺术上的一个突破口,这也源于他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判断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武明中虽然仍以传统的写实语言作为自我视觉表达的特征,但在写实表象背后,也凸显了他近一阶段的浪漫想像和激情思考,视觉表达仍沿袭了他的关于“易碎”概念的思考,并且适时地回应了一种回归传统的文化热潮。袁晓舫着力在探讨自我的个人经验与社会制度对抗的一种方式。知识是在《早读》的重复训练和不间断的实践中体现出了同权力及整个社会控制体系的关系,这也印证了福柯的一种观点,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同时代都被严格地通过各种制度和仪式的规定而被社会化和文化象征化。

篇(7)

摘 要:舞蹈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一支独特的分支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之一,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表现状态,即“强势的发展状态、能对别国文化产生影响、对文化继承产生积极作用“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三方面的分析使得我们客观认识舞蹈艺术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不同的视野研究它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角度。

关键词:舞蹈,文化,软实力,表现状态

一.前言

艺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作为一种中坚力量是最易传播、最生动、最有力量的体现。无论是历史的进程中,留给我们关于舞蹈艺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诸多史实;还是现代社会,各种艺术门类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中,舞蹈艺术一直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国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凸显着本国的实力与特色。舞蹈艺术已经作为国家文化实力的代表,在社会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我国而言,舞蹈艺术无论是历史的过往、现在、或是未来中,它都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方面。

二.历史进程中,我国舞蹈艺术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状态

历史的发展总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时间的推移从激情澎湃变得波澜不惊。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连绵不断的向社会传递着艺术的能量。并且在每个朝代的国与国之间总能找到舞蹈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史证。

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舞蹈艺术最能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面就是它有着强势的发展状态。如果说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是形成表演性舞蹈初期时,对于特定阶层的“特殊服务”的话,到了春秋时期,舞蹈艺术已经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发展状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才有了历史上的“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实质上就是民间乐舞的强势发展状态,影响了在周代就已建立起来的乐舞体制,导致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在乐舞时已屏弃了旧时的体制,从而也体现了社会制度即将瓦解的一个鲜明史例。也正是由于民间舞蹈的兴盛发展,才促进了舞蹈作为表演性艺术的形成,也培育出了一些专业的舞蹈人才。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也增强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于舞蹈的喜爱。同时,舞蹈的强势发展也造就了它对社会民众的巨大影响力。才进而出现“以舞相属”的礼节性舞蹈和即兴舞蹈。比如汉代宾客间就有相邀起舞的习俗,在当时如果你拒绝起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舞蹈能作为一种礼节仪式已经是它强势发展状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得以肯定的表现。而即兴舞蹈普及性的发展,更可以说明社会发展过程中,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作为礼节仪式的普及及老百姓可以自娱即兴舞蹈,可以看出在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下,舞蹈艺术的发展状态是强势的。

在舞蹈艺术自然的互动中对别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舞蹈艺术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地域的迁移与他国的舞蹈艺术频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他国优秀的舞蹈艺术强大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对外交流中也对他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启,打开了东西方物质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激起了东西方艺术的碰撞。早在周代,中原地区乐器就曾传入西域。到了汉代东西方舞蹈交流更为频繁,西域乐舞也曾对汉代“百戏”的发展助力。而到了舞蹈艺术大发展得唐代,舞蹈艺术不仅继承了前代所留下的优秀乐舞文化,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了本朝代的乐舞艺术,对他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代乐舞对日本艺术的影响,当时由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经典乐舞形式,至今也可在日本的雅乐、能乐中觅其踪迹。而朝鲜的音乐中的《唐乐》,演奏乐器都是我国一些传统的器乐。在艺术的碰撞中,被吸收的一方一定是有值得为之自豪的某些方面。在朝代更替的纷繁战乱中,舞蹈艺术也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朝代的变更中形成自己的舞蹈美学思想,作为思想上的武器影响着战乱中的各国人民。比如儒家的乐舞理论,除了对舞蹈本质的论述外,它所提倡舞蹈的社会作用及政治作用。不仅在历史中被历朝历代所推崇,在现代社会还起有一定的作用。不仅对我国,甚至对周边国家的艺术思潮也有所影响。

舞蹈艺术对国家文化继承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艺术的继承是复杂而奇特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舞蹈艺术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融入了戏曲艺术。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并且没有被湮没在这样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中。它不仅承载着戏曲艺术的传承,同时也维护着自我的艺术特性。也保证了后来的艺术家在戏曲中对它进行剥离。同时我们发现,历史中除了乐舞以外,其他的艺术门类,比如诗歌、戏剧、文学等等也有很多是通过舞蹈作为载体在表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汉代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传统文化没有区分明显的时候,诗歌的表达并不单纯是文字的书写,伴随着高亢的情绪,有时候是歌唱、甚至是手舞足蹈的形式。也许正是这么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才值得人们记忆深刻。也正是舞蹈的这种特性,才可以让更多的文化通过这样生动的形式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同时也逐渐深入到社会中而得以保存。

三.结语

无论是历史发展脉络中的强劲动力;或是由于自身散发的独特魅力对别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再或者在文化继承中作为鲜明的符号记录着自身发展脉络。这些都是舞蹈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方式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发展状态。我们试着分析它可以更加深知舞蹈艺术的独特性,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历史中它所能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诸多方面。这样,在现代社会中,会对我们更好地认知这门艺术,提供更好地借鉴、参考作用。由于水平有限,文章不足之处请多指教。(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