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5: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生德育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篇(1)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特征

第一,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心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第二,总的来说,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以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在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三,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

二 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我们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这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三 学校开展孝敬父母道德教育的主要形成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传统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1.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

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篇(2)

关键词:德育;素质评价;原则

在经济日益发展和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形势的需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育人过程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我在落实德育序列化教育,构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目的及意义

1.1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1.2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动能和珍断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可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不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的依据

2.1理论依据

人的个体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需要”和“激励”,“需要”是马斯洛的学说,共有五个方面,“激励”有两种:一是行为激励,二是认和激励,我的依据是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论。激励分三个方面: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感情激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一种气氛,使人情感及内心世界变化,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遵循这三个方面制定的。

2.2内容依据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中学生德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及相关内容进行制定的。

3、遵循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3.2科学性的原则。

3.3导向性原则。

3.4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原则。

3.5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3.6语言激励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4、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五个方面: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学习习惯、个性心理和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共24项,内容分年级体现了科学性、层次性和连续性,评价手册除了学生自评互评以外,还有家长助评。体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思想。

5、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资料上,我看到了襄樊市樊城区教委选了三所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验,一所是松鹤小学、一所是牛首镇竹条一中、一所是樊城区最好的中学三十五中。从试验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而这次试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松鹤小学,两周一次小班会,班会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主持,学生首先自评,然后学生互评,现量化,每次班会老师订出一个主题。竹条一中每次评价后评选出进步最快的学生然后把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给家长,三十五中评价出星级学生(分五种一、学习进步最快,二、品德进步最好,三、是最有创意,四、劳动最积极分子,五、综合素质最优。)实施评价方案后,他们不仅认真的做自我批评而且认真的帮助别人。这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6、一些感受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政策,是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提升运动与健康品位,审美与表现能力!

7、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面向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开发人的多种潜能,要坚持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评价。

7.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并与学科学习目标分离,最后确定“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文明礼貌、自尊自信、团队精神、审美情趣、良好体质”等18个要素。

7.1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学生和教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除研究性学习能力外,每项均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8、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的认识,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毕业与开学,而在于它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应追求“高附加值”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8.1综合素质评价能深化办学理念,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

8.2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延伸。

8.3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格与学力基础

9、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化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伴随新课程改革而产生,它也必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经历几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看到了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显现了评价改革对课程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助推力,也引发了我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9.1寻找综合素质评价价值的平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许”统一

9.2探索综合素质评价触角的延伸,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系统工程

9.3走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境地,促进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学生的毕业和升学中要么“硬挂钩”,要么“软挂钩”,“硬挂钩”导致评价仍然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工具,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不如不改;“软挂钩”导致走过场,起不到评价与考试导向素质教育的作用。如何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一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二是要建立教师和学生参加综合素质评价的培训机制,实现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2] 刘林平《爱的误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篇(3)

关键词:传统美德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80-0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渗透美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促进中小学校全面和谐发展。

1 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多;现今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学生存在自负、逆反等心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中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走极端,在德育工作中,将传统美德中积极向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引领学生,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方法,并让他们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人民的情感,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因此,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德育中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不仅使家庭和乐融融,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有重大意义。

2 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的方法

2.1 历史故事法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运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育,如立志、苦学、勤劳、公正、坚毅、尊长、诚信、友爱、创新等方面的历史典故,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强人格魅力培养,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2.2 文献参考法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文献时,应引导他们理解文献中蕴含传统美德的篇章。例如讲述《论语》、《孟子》时,针对里面的名言警句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美德应用到生活中,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积极发展。

2.3 实践教育法

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要随时利用实际生活中可以弘扬传统美德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讲述见义勇为例子让学生更深入感受中华传统美德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精神;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启示学生磨砺坚强意志,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美德,增强责任意识,做“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遵循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使学校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应仅仅零星地挖掘和研究单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并夸大其作用。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要和新课程中的“以德为本”的目标相一致。

(2)适应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考虑其心理特征,适应其心理发展需要,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人施教。

(3)主体性原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环境育人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主体性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最饱满程度。

(4)情感性原则。情感智力往往决定着每个学生的心理愉悦性。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有助于形成和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了这种交流、理解与沟通,学生往往会在无形中去学习他人的审美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方式及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比较容易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美德。

4 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4.1 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发挥着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学校要利用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学内容营造校园文化,如结合学校周边的地理、历史、人文信息,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班团活动,在校园悬挂中华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营造有浓郁地方历史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美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4.2 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中小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中小学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至关重要,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将传统美德渗透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与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关心别人,在集体生活中谦让、自律、自爱、自强;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团结互助中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

4.3 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内化美德精髓。如学校举办与时俱进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清明扫墓、参与本校教师组织的“草根”教育、考察汽车城等,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理想,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可针对生活中的某些道德现象,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把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并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因此,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更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使它不断发杨光大,促进中小学校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凤权,田刚.对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2).

篇(4)

关键词:班级日常管理 小学生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10-01

诚信是一种十分良好的品质,也是生活中的一种践行。在传统的小学诚信教育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种知识填鸭难以真正的引起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感化作用也十分不理想。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当从其日常生活方面入手。而班级的日常管理与小学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联系,因此,应将其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班级日常管理重要任务。我国的《小学德育纲要》当中,明确指出了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诚信教育。班级日常管理要求班主任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帮助小学生遵守相应的规范。而在这两项规范和守则当中,明确要求了小学生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因此,诚信教育是班级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在《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当中,也明确将品德指导列入到了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因此,班主任应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帮助小学生对已获得的诚信知识进行巩固,养成诚信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外,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当中,指出了班主任应当负责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班主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有正确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了人身安全、身心和谐、品格健全、素质全面等方面的发展。而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小学生品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诚信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班主任应当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对诚信产生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2.1生活化原则

一直以来,教育和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当严格遵循生活化的原则。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作为基础,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当中营造出诚实守信的环境,以促进小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生成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

2.2渗透性原则

在学校教育当中,有一些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进行体现的,人们将这种课程叫做隐形课程[1]。隐形课程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向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使小学生始终处在诚信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格产生着影响。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2.3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诚信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根据不同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小学生在年龄、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3.1优化班级诚信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对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制度规范环境加以重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管理,以使其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3.2树立诚信的榜样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对榜样进行崇拜和模仿[3]。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典型教育法,为小学生树立起诚信的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小学生,让小学生主动的对榜样的诚信品质和行为进行模仿,以提高小学生的诚信水平。

3.3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当中,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班主任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诚信行为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帮助小学生不断的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塑造小学生的诚信情感,最终将其转化为诚信的行为。

4 结语

在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小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基础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正处在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对此,班主任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小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小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浩栋.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

篇(5)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班主任德育工作 挑战 对策

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班主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应该与网络环境有机结合,开展具有网络时代特色的班主任工作,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目前班主任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1.交互性。2.平等性。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存在着负面影响:1.各方意识形态大量聚集。2.粗俗、低俗、暴力的内容容易给学生思想上造成毒害,使其道德滑坡,甚至误入歧途。3.网络容易导致学生的道德法纪观念淡薄。网络的“虚拟”交往形式,掩盖了现实中的身份和地位,在营造相对平等自由空间的同时,失去了社会和他人的监督和约束,导致虚假言论充斥网络,学生认为在现实中不能说的话,在网上能肆无忌惮、不顾道德法纪地乱说。

在网络时代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临这么多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现代网络时代,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信息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其中也有不少危险,中小学生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班主任就要正确引导他们:1.网络可以给人类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但不能因为上网而忽视了现实生活。2.网络可以缩短空间,拉近朋友、亲人间的距离,但是网络也更容易结交陌生人,这时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3.要注意分辨网络上的信息,中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络的一些不实信息蒙蔽,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4.利用网络学习和娱乐,但是不能长期沉迷于网络。

二、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规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在网络当中进行相关的活动,此时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就没有明显的约束力了。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网上活动,不要等到有问题再来矫正。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中要增加网络相关的道德教育,如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中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能力,要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拒绝道德堕落,要教育中小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现实道德列入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掌握,培养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网络道德责任感。

三、班主任要转变德育方式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大多采用的德育方式是“禁”。学校和班主任运用一系列规则、限制来规范学生的思想,禁止他们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禁”式的德育只是采取消极的手段使学生服从规则,限制学生的自由。这样的“禁”式德育会妨碍青少年的探索精神的发展。德育最佳的方式应该是“疏”,即发现和认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疏导他们的情绪等不通的地方,从而使学生获得德行等方面的提高。网络时代就给“疏”打开了大门。

班主任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学生愿意多说,网络上的聊天还配以图片和声音,更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倾诉愿望,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比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QQ群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对校园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的效果。学生们有时会在网络平台如QQ、微信朋友圈、微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动态,班主任通过阅读就能更加了解学生,以便下一步教育工作的展开。

四、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的,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由于年龄、知识储备大,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然而在网络时代,各种知识和信息非常容易习得,班主任的知识储备显得单薄,在信息获得方面班主任处于劣势,―些班主任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网络教育和培训,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普遍处于网络信息素养低的窘境,这种状况要尽快改变。班主任首先必须接受网络学习与教育,成为网络世界的行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上网。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班主任不能也不应成为时代落伍者,网络时代的挑战要求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应通晓网络知识与技术操作;班主任不仅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望者,更要成为网络时尚的引领者,成为能适应战斗的“网上作战部队”。试想,如果我们班主任在网络上游刃有余,学生必定心甘情愿受之教育。

五、家校结合,创设净网

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最重要的地方,班主任要与家长沟通协作,使德育工作的外延更为广阔。班主任应使家长意识到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不要谈“网”色变,更重要的是做到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上网监管的工作,严格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和上网的行径,避免学生上网成瘾。

网络时代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和原则,又要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让网络成为中小学生重要的发展阵地。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用网络技术武装自己,敢于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将德育工作做实。

参考文献:

篇(6)

伴随着高考制度形成的应试教育,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智育有余,德育不足。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孩子们受到多种媒体的冲击,尤其是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的普及,他们接触纷纭复杂社会的机会很多,在中学中不时地出现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加上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有效的思想督导,致使许多孩子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而误入歧途,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的德育教育进行新思考、再探讨。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德育工作的内容因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中学阶段,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建设祖国使命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组织一系列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活动使中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赋予学生为振兴民族大业而学习的自觉性,强调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学进行德育的具体内容,各中小学应长期抓下去。

2.公民意识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是遵纪守法的教育,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工作忠于职守的精神,使其能够溶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3.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良好的品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勤俭节约、不怕挫折、助人为乐、乐于合作、扶危济困等。对中小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的人,这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起点;做一个能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这是当今社会建设的需要,还要教育他们做一个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开拓创新的人,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这种精神。

4.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师者,以身垂范。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要想使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应当成为当今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

德育教育应认真分析中小学生的思想特点,看到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扎实的工作。

1.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德育领导,建立德育骨干教师队伍,也就是在校、级、班三个环节中组成理论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队伍,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和组织作用。自上而下地安排好教育方向、教育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德育工作的侧重点。做到内容明确,目标一致,认识统一。此外,与德育工作示范校及时沟通各种信息,交流经验,加强校级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平衡发展。

2.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民主平等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源自内心的自控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设身处地处理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被称为换位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换位理解最容易使双方达到一种同意与赞同。因此,教育者要经常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体会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能否被学生接受,能接受多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取得效果最佳等等。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入情入理,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评价

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一定方法来检验,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我认为可以遵照一下五项标准:

1.德育工作是否具有生动、灵活、多样的特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2.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3.是否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特点;建议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受不同的氛围熏陶,个性品质必然不同。一个生活在批评之中的人,往往遇事多用谴责;而一个生活在鼓励之中的人,往往拥有自信;一个生活在讽刺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卑;而一个生活在关怀之中的人,往往懂得感激;一个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人,往往充满忧虑;而一个生活在认可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爱。所以说,成长离不开环境,同时,每个人的行为也会对他人及整个社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引导人的行为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作为一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认清和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遵循和把握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道德建设特点及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一、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特点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亦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永恒发展。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无法以某种标准为尺度,不能靠强制力量来实行,它要求人们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潜意识中的某种信念来自发地支配其行为。也正是这些特征又使道德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许多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却归属于道德范畴,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因此,道德有时看似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种种示范作用,但它又由当前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受种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它往往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道德学习亦不同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因此,与之相适应,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道德不是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上层建筑,它在受社会各种现实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往往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

二、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小学一、二年级德育教育工作,应以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抓三、四年级德育教育工作,应以建立“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为主,为每个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五、六年级是学生第一次面临升学的转折时期,德育教育工作应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中学生是个性逐步形成、逐步走向独立的时期,德育教育工作应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在孩子逆反心理形成初期,提前抓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年级各有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特点,坚持“层次化”原则,既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又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

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对如何从事中小学生德育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教师团队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师必备的行为品质。中小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学校应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正师德、铸师魂、练师能”活动,如:学习教师礼仪,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看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师风电视电影片;聆听教育专家做师德师风建设报告会;邀请专家同全校教师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孕育道德的精深与师德师风的密切关系;在校内组织德育骨干教师进行交流演讲;校领导与每位教师鉴定《师德师风责任书》等。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素养,优化教师团队。

2.建立健全团队和相应的组织

学校要规范地成立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团委和少先队组织,如果同年级在四个教学班以上,可按年级分别选拔、聘任年级大队辅导员和团支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分层教育实践活动,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团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切实把工作聚焦到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建设上来。

3.依托节日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提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利用系列重大节庆纪念日,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成长。如:“三八”节,可以开展关爱母亲、报答母爱活动;清明组织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珍惜生命活动;“五四”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六一”开展庆六一文艺演出、书画科技展或运动会;“七一”利用校园板报、广播、红歌赛庆祝党的生日;“八一”与社区联合,进行拥军爱军和国防教育;九月教师节各班利用主题班队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感谢师恩教育;“十一”国庆节,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利用消防安全宣传周,学校与消防队进行“紧急消防疏散演习”,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技能;12月4日法制日,各班通过举行法律讲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各种节日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4.重视班委、班级团支部的选举及培养

在学生眼里,班干部是好学生的象征,是孩子们奋斗的动力,班干部的选举、班委的成立都应充分考虑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好采取不记名投票的选举办法,职责和权力应落实到个人,充分调动班委和团支部的组织带动作用,明确班级工作计划并确保其贯彻落实。

5.认真开好班会课

抓住每周班会课的机会,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多开展有关政治、时事理论及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如:开展时政辩论赛、时事有奖竞答等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保持清醒的头脑及对祖国应担当的责任,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6.抓好“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落实

德育办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评分标准,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严格执行并定时进行公布。以此促进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同时,还要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作为入团入队、三好生选举的标准之一。

7.重视正面宣传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宣传教育活动,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记者站、校报等宣传工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8.重视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投入

让校园的墙壁、石头说话,环境育人。如:可在学校的操场周边围墙上绘出经典的成语典故,楼房的面墙上镶嵌世界、中国、地区地图。利用长廊展出学生的手功与字画,教室过道悬挂名人名言,教室内布置团队阵地等形式,形成一楼一主题、一层一内容的立体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外部条件。

9.故事触情

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以故事为主。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朴素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理性认识。

10.增强与同学的交流

作为老师,首先要爱护和关心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自然地将老师当做最信赖的人,他们能一吐为快,相信老师能指点迷津。

11.办好“家长学校”

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建立家长学校组织机构,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学校活动。举办家教讲座,交流家教经验,问卷调查,表彰优秀家长学员,特别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开放日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畅通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沟通合作的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一是聘请校外的知名家教人士办讲座,二是开展“教子有方”的经验介绍,三是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走上讲台,交流家庭教育问题的得与失。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讯通”网络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手机短信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优质资源的作用。

12.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拓宽德育渠道

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数学教师通过数学课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质疑―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英语老师要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

教育。

无论什么课,教师们都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学科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