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5 17:14: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篇(1)

一、明确政策扶持对象,支持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发展

(一)以投资、合资合作、搬迁等方式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在区的独立核算、符合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产业准入条件的企业。

(二)为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持、专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发展引进的亟需人才扶持。

(四)购买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内企业相关设计成果,并成功转化,提高本区域块状经济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制造业企业。

(五)为设计企业提供平台的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六)其他相关的扶持对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发展

(七)建立多媒体产业园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积极筹措与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支持多媒体产业园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从2012年起,在省政府安排多媒体产业园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市政府安排专项配套资金1500万元,分三年(2012年—2014年)配套,每年500万元;区政府安排专项配套资金1500万元,分三年(2012年—2014年)配套,每年500万元。

(八)积极培育与引进工业设计企业

1.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基地创办与本地区块状经济产业关联的工业设计企业(机构)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

2.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分离研发机构在基地成立工业设计中心,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

3.对新引进的有利于推动本地区块状经济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企业(机构)一次性给予15-20万元补贴。

4.对工业设计企业为工业设计而投入的软件、设备等研发经费,按20%进行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5.工业设计企业年设计服务总收入首次超过100万元的,按收入部分的10%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之后三年内对增幅部分给予10%的奖励,每项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6.评为国家级、省级优秀工业设计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7.设计企业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

8.设计企业获得国际发明专利的,给予每项5万元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给予每项3万元奖励;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给予每项1万元奖励;获软件著作权的,给予3万元/项奖励。

9.设计企业获国际公认的如IF、红点、IDEA等奖项给予50万元奖励,获国内公认的如红星奖、IF中国等给予30万元奖励,省内公认的奖项给予10万元奖励。

(九)支持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支持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数据查询系统、快速成型、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三年内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年的补贴。

2.支持工业设计基地运行监测平台建设,开展工业设计企业成果统计、报送等,每年给予最高不超过15万元补助。

3.鼓励高等院校、相关科研院所与设计基地共建共享设计人员实训基地,每年给予实训基地10万元补助。支持设计基地引进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每年给予10万元补助。

(十)支持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1.支持工业设计基地和有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设立院士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后工作站,每年给予20万元/站的补助。

2.对设计企业引进的工业设计领域专业优秀人才,经认定三年内每年给予每人2万元的补贴。

3.设计人员获国际、国家、省和市级工业设计优秀个人奖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奖励。

4.基地每年按照个人获奖或专利取得情况评选优秀设计个人,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3万元,三等奖奖励2万元。

(十一)鼓励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鼓励本地企业与设计企业开展设计合作,分别给予合作企业和设计企业合同实际成交金额不超过5%的奖励,合作企业最高不超过20万元,设计企业最高不超过20万元。

2.鼓励本地企业购买基地设计企业的设计成果,对合作企业根据设计成果产业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一等奖奖励20万元,二等奖奖励10万元,三等奖奖励5万元。

(十二)推进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发展

1.设计举办工业设计对接会、优秀工业设计评比大赛或成果展、工业设计创意论坛等交流活动的按所需费用给予20%补贴,每项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设计设计企业参与国内外工业设计交流合作的按所需费用给予20%补贴,最高不超过20万元。

3.设计基地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的按所需费用给予20%补贴,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支持基础环境投入,对前期场地建设、设备购置等视情况给予一次性补助,以后年度按基地每年投资额的1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30万元。

5.促进基地健康运营,每年对基地日常管理运营给予一定的补助。

(十三)对重大项目实施政策倾斜

对推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有重大意义或设计成果转化产生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设计企业;对引进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投资额较大、技术层次高、影响带动作用强的设计企业和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支持。

(十四)加大对入驻企业的其他政策扶持

工业设计基地作为多媒体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媒体产业园重点培育与扶持的业态之一,对入驻企业税收奖励、房租优惠、人才引进与培养、金融、公共配套服务等政策扶持,按照《关于进一步扶持多媒体产业园的若干政策意见》文件中明确的政策执行,所需资金按从高不重复原则在工业设计专项资金中安排。

三、健全组织保障机构,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十五)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审计局、地税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示范基地建设试点运作主体组成区多媒体产业园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工业设计基地建设、运营、发展中的相关重大问题,负责审定工业设计专项资金具体支持项目及用款计划,定期召开会议,形成会议纪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负责资金补助的日常审核与管理。示范基地建设试点运作主体下设基地办,作为日常工作联系的常设机构,负责编制工业设计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及用款计划并报资金管理小组办公室审定。

(十六)加强资金审核和拨付

工业设计专项资金的申报、受理、审核、审定、资金拨付等按照《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多媒体产业园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四、附则

篇(2)

制造业的升级必须要有国际视野,瞄准世界级先进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天津制造业要进行跨越式的发展,要以自身为主体,引进世界顶级人才和一流的科学技术,结合自身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以及相对国际市场低廉的生产成本,夺取下一步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但在此基础上,工业设计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创新发展、产品附加值提升等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设计产业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政府,尤其是英国、日本、美国等,早在20世纪50、60代就已经对工业设计产业的价值及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投入不遗余力。工业设计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创造更大价值的有力手段。工业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而逐渐产生的新兴行业,在现代化产品生产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与多学科专业融合,为制造产业提供功能完备、外形美观、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它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是融合了信息、技术、制造、文化与艺术等多种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与制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速度空前提升。工业设计与制造产业已经“虚拟”为一个现代制造系统。基于产业发展多元化的特点,不同行业对工业设计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只有真正适合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才能达到提高制造产品价值含量的应有效果。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产品抄袭模仿之路将被堵死,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工业设计,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化解现阶段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市场条件和物质基础,工业设计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工业设计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因素,使工业产品的外观、性能、结构相协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天津市工业设计产业中的现状分析

从经济态势总体上看,天津市的设计产业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展日趋良好完善。然而,我市的工业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速度相当快,但是规模欠佳。与我国南方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设计对于目前来说在我国的情况还不是很好,我市工业当前更多的还是处于模仿、制造的阶段,自主设计的比例还很小。大量企业是OEM“代工生产”的成长模式,我市的制造企业一般都是通过为国外的大牌公司加工产品而谋得最低端的利润,在这个利润获得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靠劳动力换来的,同时还带来了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主要由于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低下,因此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只能替国际大品牌代工,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用。1.加工工业的结构水平不高一般性加工工业比重仍比较大,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比重变化不大。现阶段,OEM模式已跨入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OBM(ownbrandmanufacture)并存的新时期,设计创新意识正在觉醒。以“设计外包”方式将专利技术或新产品设想交由专业设计公司去完成,成为越来越多小型制造企业的具体行动。OEM到ODM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逐渐转化成不仅有简单的制造加工,并且有深度加工组装和相关产品设计的活动,但仍然是一种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代工形式。OBM的阶段则是企业拥有自己品牌,自主研发,进行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是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崭新阶段。但就现阶段来看,中国的设计创新力相对比较落后,国有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亟待加强,产品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制造业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阶段。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天津市具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主品牌,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阶段还没有全面到来。实现这种转化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天津市政府为企业创造自有品牌提供相应的市场基础和有利条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研发阶段的政策支持。其次,天津的制造企业需要具有战略性的眼光,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形成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乏自主设计研发,产品在价值链的低端徘徊成为制约天津制造产业做强的最大障碍。3.企业对工业设计重视度不够我市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对工业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十分狭隘,企业对于产品的研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创新意识不够,从而影响了产品设计开发的效果。一些企业则把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停留在产品的外观形态、产品的装饰、色彩,产品的包装等表象的层面,而没有从工业设计的本质层面入手,因此获得的效果也比较差。另一些企业对设计的投入十分不足,不愿意投入成本、人力、物力去从事产品的开发设计,往往照搬、模仿知名企业的产品形态,这样就很难形成自有的品牌,多数企业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设计创新力。大多数制造企业对技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产品的设计,一些企业盲目地认为只有产品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就能够生产出好的产品,但他们却不知道,一个产品即使技术再先进,如果设计出现问题,也不会成为人性化的产品而被人们所接受。

三、天津市工业设计产业促进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1.打造“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在全球化的商品竞争中,没有设计的产品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创新度,当然这包括了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越来越具趋同性,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已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通过“设计创新提升计划”的实施,促使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无缝对接,设计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对于产品开发设计的要求,为企业开发设计整套产品,提品研发设计的解决方案,企业则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这种设计创新的对接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还可以组织设计行业专家为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方向把关,及时寻找发现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一创新提升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设计产业的发展,更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提升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使企业在新一轮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2.合纵连横、整合资源,搭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长期的加工型工业体系使天津的制造业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工业设计体系。天津可以借鉴“合纵连横,整合资源”的成功经验,使产学研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有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天津市的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1)合纵:搭建天津市科技条件平台目的是为有效解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利用率低和开放共享困难的难题。现阶段的天津制造业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加工型工业体系向开发型工业体系迈进。而“开发型的生产则主要是靠设计来取得市场,即创造新的使用功能,以在新开拓的使用对象、层次、条件、环境中出现新的功能,这是创意新品质的产生。”建立“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提升制造企业设计水平有机结合、引进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与培育本土设计公司有机结合、加快人才培养与集聚同产品升级换代有机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和行业协会促动”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新格局。(2)连横: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天津可以通过建立工业设计产业技术联盟的方式,整合全市的设计和科技资源,即采取“连横”之策,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工业设计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高企业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指导企业在技术中心体系内建立健全工业设计机构,鼓励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提高我市工业设计水平。例如可以举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和工业设计成果展,确定一批天津市工业设计示范基地,通过专项资金扶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等举措。3.围绕环渤海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实现天津老字号制造企业的创新之路天津工业设计的发展基础依托制造业,通过推动天津的设计资源和模式与天津制造业对接,更好地推动天津制造转型升级。高度重视设计资源与制造业需求的对接,高度重视研发设计服务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分析。可以通过合同研发、研发联盟、研发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设计创新方式,促使设计行业与天津老字号企业对接。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拥有相当数量的制造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一成不变的产品设计形式,逐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设计创新才能盘活这些企业,实现天津老字号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4.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思路上引导政府采取具体的政策使工业设计产业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协调中介而进入到制造产业的流程链中,成为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环。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天津市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天津大多数制造业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缺少自己的研发机制,政府通过资源整合使设计创意产业与制造产业进一步融合,给企业建立创新技术转化平台。天津市暂时还没有建立各行业、各机构、各学科的社会循环机制来探索企业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和产业链。这就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政策支持,通过导入工业设计产业构建制造行业的持续成长动态运营机制,扶持企业自主研发项目,促使企业形成自有品牌,从而使天津市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四、以“天津设计”提升环渤海制造业的附加值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模式创新 法律保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合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不断地、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浙江省义乌市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10月经义乌市政府批准创立义乌市创意园,至2010年底止引进企业55家,其中有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等研发机构9家。搭建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引进创意人才,开发集聚义乌创新、创意的智慧,促进义乌小商品转型升级,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众多高校学子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学习、实践、调研、设计、创新,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使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为大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向社会输送合格过硬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本文试图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及运行特征,并提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思考。

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义乌创意园的实践探索

义乌具有闻名全球的国际商贸城,有批发零售各种商铺6万多家。截至2011年9月底,有针织、内衣、服装、饰品、玩具、拉链、文具、工艺品等行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20546家,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创立创意园,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可以服务义乌产业经济,促进义乌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

1、政府助推校企合作。义乌市政府为创立创意园公布了《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义政发〔2008〕66号)等文件,明确了入驻义乌创意园的条件、奖励措施,管理要求;下拨了人民币500万元启动建设义乌创意园,制定了创意园按年度预支管理资金的办法。创意园管理人员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聘任校外人员组成。2009年11月国家旅游局在义乌创意园成立了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任主任,先后有多家企业进驻,并且和义乌市旅游户外用品行业协会、义乌市文化用品行业协会进行业务联系、洽谈合作。在2011年中国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组织40余家旅游研发机构、企业,在义乌国际会展中心D1馆设立了34个展位,展览旅游、文化等新产品近300项。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且政府通过搭建研发、展览的平台,将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确并协调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通过制度和形式来保障校企合作的良性进行及发展。

2、校企合作研发创新。2010年初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研创中心进驻义乌创意园,并和义乌爱之语化妆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帮助该公司的化妆品外包装设计。该校发挥美术、产品、艺术设计的专业优势,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企业、商家需求相结合,帮助企业进行装饰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研发创新工作,将创意设计转化为经济成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达成双赢。

作为入驻义乌创意园的高校之一的江苏大学,2010年3月由一名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带队,1名教师和18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校企合作的研发队伍。通过调研、参观学习,7天内在义乌创意园提交了30余种设计作品,并通过企业和专家的评审,对于设计作品浙江真爱毛纺有限公司表示满意。随后江苏大学与浙江真爱毛纺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就设计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愿意继续深入合作。把企业文化和管理引入创意园,学生在创意园就可以接触到市场经济的需求行情,熏陶到企业文化、职业心态;提升专业知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筑艺术分院在创意园通过建立研发设计中心等,构建企业化真刀真枪的真实环境,在近2年时间已有数百学生先后在创意园学习、实践、设计、出作品成果,参加了中国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义乌的一些知名企业,之所以诚心诚意和义乌创意园合作,是源于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恰恰切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开拓创新和发展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了智力、创造力的源泉,同时也传播了企业文化,增强和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企业形象和社会知名度。

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特征分析

篇(4)

目前设计产业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政府部门推进和主导,由独立商业运营机构经营的设计产业园模式,划地为营,作为平台招募设计机构入驻,从统计设计产值上来讲,这种模式是设计产出最高的,也是最让政府兴奋的;第二种是企业的设计中心,该模式有企业投资,为该企业服务,一切围绕企业品牌和市场来开展工作;第三种是广大的设计服务公司,以设计利益为主导,为生产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并且广泛的入驻各个设计产业园,一方面集聚发展,另一方面争取和享受政府的扶持资金。第四种是院校开展的设计工作室,依托院校的设计资源和人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设计服务;第五种是研究院所的设计服务模式,以行业发展为目标从标准、研发切入开展的设计服务,该模式目前正在发展中,其作用也在慢慢凸显,但是限于发展模式和研究院所的机制等因素,不能如设计服务机构般全面迅速发展。

在如此多的设计服务模式中,从我国目前的设计业务来看都是“设计利益”为主,设计利益是产值统计的唯一要素,我们不禁要问,是否是设计服务机构的设计产值上去了,中国的制造业就升级转型了?设计越多,对制造业升级的辅助作用就越大?答案不是肯定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从一个案例展开来看:中国企业在20世纪60一70年代从日本引进波轮洗衣机产品,但近50年的发展中,洗衣机产品发展了什么?我们的企业和设计机构不断的在为洗衣机产品设计新的外观,每个企业每年度至少为洗衣机产品更换外观设计1次,而在花哨的外观设计的掩盖下,波轮洗衣机产品的内在设计确是出奇的滞后,至今为止还是波轮驱动洗涤的模式,依然没有解决洗衣机产品废水、噪音大、磨损高、洗净比低的问题。如此看来外观设计带来了什么?是企业繁华外表下的产品低质竞争,每一套外观都需要投入模具开发,设计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了吗?这些价值是有效的吗?设计真正帮助到企业培育品牌了吗?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设计界的反思吗?

以上是我们提出“设计标准”问题的切入点,为什么要在我国发展设计标准研究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设计标准体系研究的背景

我们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设计伴随着爆发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工业革命而产生,工业革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各工种的分工细化。分工暴露了生产各环节之间衔接、配套的矛盾,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相分离。正是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之中,逐渐体现出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由于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使大批区别于原来艺术品的拙劣、粗糙的工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引起工业制品与需求者的利益冲突,产品严重缺乏设计,工业振兴和设计危机的矛盾困扰着生产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就是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一方面是设计降低产品成本发展制造业体系,另一方面促进商业的发展,在这里工业设计在标准化和商业化里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从国际设计发展的历史上看,工业设计和制造业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工业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大量的OEM(代工生产)使企业不断丧失设计能力。在一些产品中,即便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但核心设计仍然是从国外购买的,这在汽车、机械以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很普遍。许多大企业对设计缺乏专门的资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设计师队伍。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一直没有走出引进-模仿-生产-再引进-再模仿的怪圈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三大重点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确立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处于国际化工业制造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优势正在减弱,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给中国的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迫使中国企业必须重视研发设计创新,走自主创新和品牌发展道路。我们更加应该思考如何促进我国的企业进行设计创新,除了轰轰烈烈的设计产业园和各种设计论坛活动之外,回到设计的基础、核心竞争力研发层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许这才是发展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条件。

我们再回到企业做设计创新的主题,设计促进品牌发展是企业开展设计活动的核心目的,品牌竞争力的载体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之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不是来自企业单方面的品牌宣传,而是体验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后的评价。产品的竞争力是企业品牌力非常重要的承载要素,产品支撑品牌有两大要素:一是品质,二是品位。品质层面涉及到产品的性能、安全等基本物理层面的指标,国家都有相关的标准进行规范;品位层面更加偏向于人文层面的评价指标,涉及到审美、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的要素,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规范。而这方面正是工业设计所要切入的部分,一直以来设计界都对设计标准采取回避措施。理由很多,最突出的声音是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创意是主要途径,标准和规范就是限制创意。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看看目前充斥在市场上的产品,有多少是有效的设计?无效或者过度的设计已成为影响评价我国工业设计能力的重要瓶颈要素。由此可见,建立设计标准的体系是当务之急,标准并非限制创新,从一定层面上讲,标准是规范和引导企业创新,设计创新必须是在达到一些必要的指标之上的创新。

二、建立设计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提出设计标准体系研究主题,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悠久,历史上我们有着国际一流的工艺技术,我们的产品曾经风靡全球,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五千年来,科学、艺术和文化资源的积累,是发展我国现代设计产业的基础。在战后各国发展经济,设计兴国的时候,我国因为历史原因,错失了机会,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晚、起步慢。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工业设计和制造业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工业设计成果的积累还是相当可观的。把我国的科学、艺术以及文化资源与设计创新有效的结合,形成我国自有的设计标准体系,是发展工业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二,从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来看,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集合力,是整合性的创新,在信息化社会,工业设计是科技成果孵化的重要手段。产品的竞争力从技术层面代表者性能质量,从艺术层面代表着设计质量,组合在一起才是“好产品”。适时的组织科研和工业设计的资源,开发和制定出一系列体现未来工业设计发展趋势与品质标准的共性平台,是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关键要素。历年来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都是“去技术化”,设计是感性的工作而非理性的研究,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设计没有评价的标准,大多数的企业工业设计仅仅是外观的变形,企业大多把工业设计当成产品“美容”的手段,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我国产品存在的粗制滥造以及质量低、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建立设计标准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创新设计的手段,运用科学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设计出重点的、关键性产品设计原型,以此形成该产品“标准设计平台”,这种产品设计标准是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的外观造型设计。一旦该产品的设计标准平台通过技术和用户验证,就可以制定并指导性的工业设计标准,指导企业以此作为产品企划、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技术规范。

其三,国际上标准化的概念已经在各个方面稳固地建立起来,并设立了许多制定和推广标准化的机构,力图在国家层次上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标准和连接标准,以保证互换性。现在标准化已扩展到了国际水平上。1902年,英国工程师标准协会,即后来的英国标准协会成立。1916年,德国标准化协会发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广泛的标准化运动。标准化的必要性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压力而再次体现出来。德国纳粹政府推行标准化和一体化是为了大批量生产,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一定程度上把包豪斯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并且在这次标准化运动中明确提出产品设计必须有良好的功能、美观、清晰的外形。美国标准化协会成立于1918年,美国制造体系的演化表明,为了进行批量生产,产品就必须标准化,即部件的尺寸设计应该精密并严格一致,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换性。标准化与合理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使设计完全脱离了手工艺设计的传统,使生产可以批量,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产品繁多而不混乱。特别是1949年日本公布了战后新的工业标准,基于这种标准开始工业设计。其中在引进和吸收美国的影响,于1958年在通产省设立特别部门主管工业设计,并制定公布了出口工业产品的设计标准。

其四,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支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政策,也一再强调工业设计对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政府的工作报告等国家重要文件中都能有发展工业设计的内容。我们制造业体现在科技研发薄弱,单纯的设计创新无法直接支撑升级,设计出来固然重要,如何转化升级成为瓶颈。从这一点上来看,发展工业设计是系统工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重点。目前来看企业工业设计薄弱的基础和发展路径远远不能承载工业设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产业升级的任务。推动企业设计变革的重心必须走到支撑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上来。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低质低价的产品竞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靠企业自主调整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行业组织或者政府引导上,通过必要的设计标准的研发和推广,以此来拉动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水平的目标,势必能够发挥工业设计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三、设计标准平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如上所述,建立我国有效的设计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对设计标准平台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设计标准平台是技术研发领域比较成熟的开发概念,也是一种创新技术。这种标准平台是指用一套的技术指标要求的、有具体可以操作和评价的实验室方法构成的、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应用发展的基础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设计标准平台应该是一组合适的设计技术标准、技术架构或设计概念的集合,用这种“设计集合”的方式来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及结构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研发设计的品质。长期执行,一定能够形成一系列重要的、代表性工业产品及其综合应用方式的成果,形成体现中国社会及生活消费需求特征的工业设计基础标准,并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各基层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从标准的层面来讲物理性的标准主要是品质保证的基础,产品层面基本涉及到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指标就是通过这些技术标准去规范,只有达到这些技术规范要求的产品才能够销售。这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基本保护,实际上技术标准也发挥了提升产品品质的基础平台作用;同理,目前众多的设计品质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技术规范的方式,但是这些涉及到人文层面的设计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是缺失的,更多的人认为设计是感性的,无法用理性的指标去评价,自然也就无法规范。未来技术和服务同等重要,人性化和体验越来越被重视。设计标准是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其重要程度上已经和技术标准同等了,企业目前只是对“技术性”的规范与标准体系的重视,而忽视了适用性的“人性化”的技术指标。企业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不能仅仅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那只是为用户提供简单设备的概念,提供满足用户人文需求的设计达标产品和服务是新时代产品竞争力新的发展内涵。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建立设计标准的重要性。设想我们的设计团队能够针对目标市场、目标消费群体设计研发出针对这些用户的理想产品模型,将适合于这个特定人群产品外观、功能构成及材料标准、舒适度标准作出详尽的研究与规范,该模型在经过用户和专业技术测评后数据化形成一系列的设计规范,由政府或者行业机构将其公开作为一种指导性设计标准供相关的的企业使用,其产品创新度一定是飞跃的发展。这种方法这就是符合未来工业设计支持制造业发展创新模式。

四、设计标准体系研究的内容和工作

如果上述概念成立,建立设计标准体系研究的内容及工作相应而出:

首先,要建立设计评价体系。

什么是“好设计”?必须要有评价的指标,这是前提。好的设计,不得不再次明确工业设计的目的,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制造的产品,要确保其成为“良品”,必须明确工业设计师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解决器物的功能性参数的问题。比如设计一把椅子,不是设计生产出来产品就行,首先是要通过设计解决椅子如何让人坐着舒适的问题,从结构、尺寸、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其次是解决产品的价值的问题,它必须要和产业化生产对接,要适合大批量生产、要满足90%的普通大众的需求。鉴于以上的目的,设计评价的体系就比较容易得出设立设计评价体系的参考坐标,建立科学性评价体系、适用性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艺术性评价体系。

现阶段,解决产品粗制滥造是当务之急,建立设计评价的体系是设计标准平台建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设计标准与设计评价是相辅相成的。笔者2011年春在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的指导下曾经牵头起草针对《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工业设计评价规则》,这是一个在家电行业推行的设计评价标准,结合我国家电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从6个方面对对好设计标准做了规范:安全指标、人机交互、审美、材料工艺、环保、知识产权,其中安全、人机交互、审美、材料四项指标结合实验室评测和用户体验评测,帮助企业规范和引导好设计产品的研发,经过2年多的时间,目前三分之一的家电企业把此规范定义为企业设计评价的标准。这对后期开发设计标准平台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目前笔者正牵头制定国家第一个工业设计标准的工作。

其次,是建立设计标准的技术指标,并把指标参数化。

设计标准平台是基于实验室和用户体验结合的研究方法创建的一种合理的模型,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标准的技术指标,通过一系列参数化的技术指标,让工业设计数据能够量化参考,否则就失去了设计标准化的意义。设计标准是界定设计质量的规范尺度,并不是杜绝和限制创新,正是使用创新的方法把涉及到产品品质之标准的部分量化处理,让企业对设计品质有一个量化的尺度,从而减少无效设计和过度设计的发生。

第三,建立针对于设计标准技术指标的实验室方法和环境参数。

建立了设计标准的技术规范,势必涉及到评价的部分,即如何检验一个产品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实验室方法和环境参数。是一个评估和积累设计数据的过程。目前我在设计相关的实验室建设方面进行了众多的实践,从工业设计的专业研究方向来分:ID实验室(外观、结构等试验)、CMF实验室(色彩、材料、工艺精细化等试验)、UI实验室(产品交互界面等试验)。从检测的层面上分:UT实验室和UX实验室,UT实验室是模拟用户的真实生活环境的仿真评测实验室,而UX实验室更多的倾向于适用性指标和舒适性的检测。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是辅助设计师设计研发产品的必要基础。

第四,必要的适度引进用户参与式验证的方法。产品为人服务,全面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流程是目前工业设计比较成熟的流程,决定了用户在阶段性节点参与验证和在发现问题的必要性,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开发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产品用户体验指数。适度的引入用户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建立用户参与式评价的机制也是很必要。

篇(5)

关键词:创新设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13-02

一、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处处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也必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竞争和机遇的时代。要想在新世纪激烈的科技和经济竞争与挑战中取得成果,必须具有独创能力。基于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进行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各国教育部门纷纷制定出与本国经济及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纲要,都把未来教育发展的眼光集中在了如何进行具有本国发展特色的创新教育。纵观世界,以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创新教育取胜。有学者认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创新。因此,未来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世纪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创新教育不仅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功能,而且体现了高等教育新的价值,高等教育是知识与技术创新、传播和应用的训练基地,更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的摇篮。高等学校应该也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时展的优秀毕业生。

二、创新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1.创新教育的定义。国际上很多学者在对创新教育进行定义时,把创新教育分为了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两大类。从广义上来讲,创新教育是指所有的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新型教育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进行创新教育的各类教育活动,都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造力为目的的。

2.创新教育的特点。传统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但它强调实践教学的验证性过程,注重对经典学说的认知和接受,创新性实践环节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从创新教育的定义来看,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该是启发式和开放式的。综上所述,创新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创新教育不是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它具有系列课程体系的特点;二是创新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自觉性;三是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四是创新教育具有实战训练的特点,在实践中让学生全面接触创新全过程和创新乐趣。

三、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是创新教育的直接体现

1.播撒创新思维能力的种子。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各类创新设计比赛,为大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展现搭建了一个面宽范广的大舞台。大学生们要想在比赛中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首先要学会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观察身边生活中的各类实际问题,思考技术路线的可操作性,最终形成自己的制作方案。而在这些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想到或想不到的技术难题,在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们学习探究能力,播撒了创新思维的种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2.播撒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种子。首先,有了创新思维,就要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证,了解自己的创新设计在国内外所处的一个发展阶段,有什么不足,怎样解决,即“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尽管目前许多学校开设了如《信息检索》这类课程,但是由于学生们平时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搜索到的信息就很难有效的加以利用,而创新类比赛则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实施平台。其次,为使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参与比赛,从方案设计到最后产品的加工制作,需要用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等多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们还必须进行相关能力的培训,包括对AutoCAD、inventor、3Dmax等建模软件与单片机、LabVIEW等控制方面知识的培训。此外,还有PPT、答辩、文档材料撰写等方面的培训。

3.播撒团队合作能力的种子。团队合作及交流表达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团队合作和有效的交流表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机械类创新大赛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为在此类比赛中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只有通过参赛队伍中队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制作出效果最好的作品。很多时候,为保证产品兼顾机械功能、控制功能以及美观的外形,一个很好的产品包括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测量与控制、工业设计等各专业的学生。

4.播撒创新实践能力的种子。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重要手段。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整个设计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型,充分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战能力是创新比赛对每个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现场加工不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制作符合一定精度要求的零件,而是切切实实的对于机械加工精度的无限追求。学生们不仅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加工方法,并且结合自己的图纸加工多代产品,不断地摸索和更正,在无数次的测量与应用中寻求最好的加工效果。

5.播撒艰苦创业的种子。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的选题范围宽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不断刻苦钻研、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和创造,才能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设计过程,学生们可以懂得科学的方法不等于捷径,就算有好的方法,如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任何人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四、关于机械类创新比赛的几点思考

全国大学生机械类创新设计比赛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为积极应对教育部和学校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武汉理工大学机电类专业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多年来,始终坚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科教学改革,通过创新基地、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等机构,将机械类创新大赛和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学生创新教育的制度,探索了一条实现学生创新教育的路径,构建了学院―专业―课程全域创新教育体系,在创新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实践训练、创新指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借助开展各种实践性教学和组织、筹备、参与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比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等比赛及自主创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级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相关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赛成果的企业影响力较低。机械类创新比赛,每一届、每一类比赛都有很好的主题,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获奖的作品很多都很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如何在比赛后将这些设计稍加改进转化为企业所认可实施的产品,培养发掘优秀产品设计人才、参赛成果如何转化生产等方面有待探索。

2.比赛成果国际影响力较低。我国的各类创新设计比赛,虽然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水平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产品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3.在技术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在比赛中,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各类综合能力,但在选题与产品制造过程中,学生们大多都是采用国内外现成的手段与方法,缺少自主探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而研究手段、方法与研究工具的创新,往往体现了研究的创新水平。

4.未能将创新设计成果与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设计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完成产品的加工与制造,拉近了学生们与本专业实际工业生产的距离,这些经历对于参与创新设计的同学们的机械结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但是如何将这些赛事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五、结语

不管是从国家今后的发展,经济市场对人才各方面的需求,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迫切性,还是从素质教育长远的追求目标而言,创新教育是中国高校的重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当然,创新教育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学科的教学改革,借助开展各种实践性教学和组织、筹备、参与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从创新教育的观点出发,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都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已经成为高校对人才定位的战略选择。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其创新教育是当今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创意;创意管理;创意价值;价值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4-0067-04

一、引言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创意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强劲动力,创意现象更是引来人们的普遍关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以“创意”为核心的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创意企业以及创意人才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意问题研究视角多元、成果丰富,但将创意纳入到管理范畴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创意定义研究的梳理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来对创意属性及价值进行系统阐述,以期能为创意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深层次的思维框架,同时为创意领域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行动指南。

二、创意概念的界定

(一)心理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心理学派对创意的研究起源较早,将创意界定为一种创造力的思维过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心理过程分析以及创造力培养方法两个方面。Bono将创意定义为一种“天才神话”,他认为,创意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智力,是艺术创造领域最稀缺最珍贵的资源。Bono还提出了著名的“水平思维法”及“六顶思考帽”,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及企业管理领域。Anna和Peter从学习阈的角度出发对创意进行界定,认为创意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结果。国内学者林崇德和胡卫平将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进行分类,指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的社会背景是创意的内涵。

心理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隐藏于人内心的思维过程的探索,突出了人脑神经物理过程的生态属性,并为创意能力的孕育及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就关于创意究竟是所有人共有的普遍特征还是特定人群原创思想的一种心理过程这一问题,至今还没达成共识。

(二)应用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应用学派认为,创意是一项对创意产品进行构思、甄选和运用的实用性工作,如作家、编剧、艺术家、设计师。Dorsta和Crossb在对工业设计成果的评判中发现,创意思维的有效发挥是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指出创意是工业设计师工作的最主要内容。Micael等认为“创意”能够给广告提供附加功能,即富有创意的广告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并扩大品牌知名度。国内学者李刺岢龃匆饫投这一概念,指出这是源于知识长期积累的一种复杂性脑力劳动。

应用学派的观点将创意能力集中在某些特殊群体身上,专注于个体工作能力、行为方式以及思维过程,带有将创意“专利化”的倾向。

(三)经济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经济学派认为,创意是一种生产要素,能够创造就业、汇聚财富和振兴经济。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指出,创意是能够引导技术、商业实践或营销手段等方面创新的动态过程,与获得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密切关联。关于创意的经济学内涵,还有的学者认为,创意是一种测量经济活动成果的指标体系。如Florida和Tinagli在对欧洲地区的创意现状进行评价时,提出应该从人才、技术以及包容性三个方面来测量创意经济活动的成效。2004年11月,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香港创意指数研究》,提出了“5Cs”创意指数支架。该研究主张通过结构及制度资本(structur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资本指数(culturalcapital)来衡量创意成果(manifestations of creativity)。国内学者吕庆华和芦红也对创意是经济要素这一观点持认同态度。

相较于心理学派和应用学派的研究观点,主张创意是经济资源的观点摆脱了围绕个体或者某个团体探讨创意机理的线性思维,而是开始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对创意价值的探讨上,是对“创意”内涵研究的一次质的突破。

(四)管理学派对创意的定义

管理学派认为,创意虽然是依托个人的思维创造而产生的行为过程,但由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也必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尤其是与经济组织有关联,因此,创意也就成为产业组织所关注的对象。Bihon较早提出创意管理这一概念。他指出创意价值的实现与升级离不开产业框架和管理机制的影响,创意是一个被管理的过程,而管理是一项创意工作。Fangqi和Tu-dort认为创意活动与企业管理行为并不是对立关系,主张通过创意管理方式来实现东西方管理方式的融合。我国学者刘友金、赵瑞霞等从创意价值链的研究入手,强调企业家是所有创意环节中最具资源整合能力的主体,进一步突出了创意管理的重要作用。杨张博和高山行分析了创意企业在创意产业链不同阶段存在的管理风险问题,并主张利用知识产权和合同管理等法律手段来规避创意风险,以提升创意企业的绩效水平。

管理学派的观点一方面延续了经济学派对创意商业价值的认可,同时又突出了企业管理手段对创意的影响作用。既考虑了创意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点,又兼顾了管理机制的能动性,顺应了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焦点的转变,是当前研究创意理论的主流。

本文对创意的概念性内涵倾向于复合观点,认为创意是以人类创造力思维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文化为背景,以管理为手段的价值创造过程。该定义以“人”为主体展开研究,既考虑了创造力产生过程的复杂性,又注重了创意工作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该定义突出了创意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融合,彰显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艺术性和系统性,是对创意概念进行界定的一种新尝试。

三、创意的基本属性

创意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也正因如此,创意具有其特有的属性。首先,创意具有自主性。创意是一个神经物理过程,这种过程伴随着某种可以大幅提高人类独立思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复杂心理情绪而产生。从表面上看,创意产品是为了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满足或创造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从深层次上讲,创意强调突破常规,力求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来进行原创构思和设计,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其次,创意具有普遍性。创意主要是利用人们的一些普通能力,如想象力、判断力、语言能力、推理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在目前普通教育体系中被大力强化,甚至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日益受到重视。第三,创意具有关联性。创意要产生价值、发挥效用,就必须要和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竞争者发生联系,没有任何人能够脱离现实而凭空构造出毫无根据的事物。最后,创意具有系统性。创意思维更多地产生于不同的思维组合,多样性和互补性、妥协和合作是创意工作的另一层要求。创意工作本身也遵循一定的逻辑路径,如创意的准备、酝酿、启发和生成过程等。因此,将创意活动置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考虑创意个体、团队、组织以及环境之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将是研究创意的基本立足点。

四、创意与创新、创业的辨析

从基本内涵来看,创意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业则是将创意与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活动,是实现创意和创新商业价值的必要手段。从内在结构看,三者都强调“创”的过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创意突出原创性,创新强调再创性,而创业凸显实用性。

(一)创新与创意

Schumpeter(1912)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基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而产生的新型生产体系,包括在产品、技术、市场、原材料及组织等方面的新突破。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市场化渠道同内部系统相结合来实现价值创新。Filippetti认为在复杂的创新战略中,产品的设计研发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国内学者许庆瑞等提出“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和全面协同”的全面创新概念。宋刚和张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出创新2.0概念。目前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技术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制度、文化及战略等方面的新突破,更多地集中在企业内部来研究创新要素,与文化艺术、地域特点、城市氛围等因素联系较少。

从广义上看,创意和创新都具有较为类似甚至是相同之处。首先,从主体上讲,不论是创意还是创新,两种劳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承载者都始终离不开人类,都与人脑的创造性思维密不可分。其次,从来源上讲,两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基础之上。离开了专业知识的积累,缺少了创造技能的支持,远离了生活实践的积累,创意或是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从成果上讲,二者带有不确定性。由于产品的设计者或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工作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和反复实验,这就必然导致成果在问世之前,能否实现商业价值,能否被受众认可,都是未知数。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创意与创新的内涵却有所不同。首先,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从应用层面分析,创新所强调的是实用功能,在处理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上往往聚焦于“一次性”的创新,最终效果是通过对生产工艺及流程的改造来降低产品成本和提升劳动生产率。创意虽然也追求经济上的增值,但与创新最典型的区别就是,创意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经济资源融入企业生产要素中,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的价值总量。其次,两者对行为主体的要求不同。创意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复杂性劳动,需要文化积淀、知识保障、技术支撑和经验累积。而对于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中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革新等创新工作的劳动者而言,在综合能力要求上,更多的也只是强调专业技术水平的精湛和超前,从广度上来讲,远不如创意。第三,两者的表达形式不同。创意劳动者的工作方式首先发起于思维的革新,是内在的、个人的和主观的,而创新工作主要缘起于对既成事物的一种新组合,是外在的、客观的和更加具体的一种劳动。创意往往能通向创新,而创新却较少引发创意。

(二)创业与创意

Drucker认为创业是一种普遍行为而不是特定的人格特质。Ireland等把创业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创业战略的三维度,即创业历史、创业要素以及创业成果。Grégoire&Shepherd利用创业动机、创业知识与环境的互动构建出创业集成系统。我国学者对创业理论的研究正式开展的较晚,但研究成果丰富。林强、姜彦福等指出凡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的个人、团队或组织都有可能成为创业者。翟庆华、叶明海等提出创业是经济增长要素,并证实短期内创业活跃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明显。

本文认为,创业是人类基于创造力思维和创新行为来开创建立新事业的系统过程。创业的内涵已从早期仅关注创业者特质向注重创业过程转变,研究层次也实现了由个体到团队、组织甚至社会层面的转变,同时,创业的系统化研究也日益彰显人、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与本文对创意的定义有耦合之处。创意是创业的源泉,而创业是实现创意的工具,两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首先,行为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同一性特征。不论是创意还是创业都不是属于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利,都具有普遍性特征。创意和创业既涉及个体、团队、企业,也与整个社会有关,全民创意、全民创业成为普遍现象。此外,“创意企业家”这一概念的兴起也印证了创意与创业主体的同一性。该概念被用来描述能够将想法转变为社会所需创意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家角色,文化创业者利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在文化环境和文化组织中寻找新的机会并开创新的事业。

其次,创意的基本内涵是创业的表现形式。在全球化日益蔓延的背景下,文化共用正成为一种潮流。在特定地理区域或虚拟领域内可以获得的智力资源体系,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文化区域和文化集群的演化。在博客、电子商务、推特网等新兴数字媒介的推动下,利用虚拟平台来寻找创业机会更成为一种共识,网商正悄然成为新兴创业群体。互联网创业依托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创业者通过对原有产品内涵和经营方式的创意和创新开展创业活动。

第三,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具有一致性。创意首先是建立在他人想法基础上,通过创业方式来实现创意也必然要求寻找与人合作的机会,协作创意和协作创业也已成为一种生存准则。此外,现代创业的价值已经不仅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生态创业。与简单的商品交易相比,个人情感的体验需求在创意产品和服务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开始成为创业价值得以实现的保障。

五、创意价值的实现过程

由于创意的产生往往源于个体的直觉、观察和体验,这些隐性知识是模糊的、难以表达的。因此,创意价值的生成过程本身就存在着难言性和不确定性。尽管学界目前对创意概念的认识还未达成共识,但在对创意价值的追求上,目标却是一致的。

Green(2001)较早对创意价值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他提出了“5I”创意程序(如图1所示)。在资讯阶段,创意者通过对已有信息模式的怀疑和否定,生成创意源;在酝酿阶段,创意者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试图打破常规,产生新图式;在启发阶段,创意者通过系统思维,将新图式与市场、文化、审美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相结合,初步呈现出新组合形态;在生成阶段,创意经过前期量能的积累后,在时间、环境和灵感相关因素的促成下,瞬间实现质变;在应用阶段,创意者需要将创意设计、服务、版权等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创意价值。这5个阶段是循环的过程,创意的应用又有可能对新的一种创意产生提供基础和来源。Howkins提出了“RIDER”序列,即创意要经历回顾(review)、孵化(incubation)、梦想(dream)、兴奋(excite.ment)以及现实检测(reality checks)5个阶段。Fjeldstad和Ke-tels提出了价值网络模型,指出企业价值的实现既依赖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传统产业构成,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Csikszentmihalyi认为创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创意过程主要由三个辅助系统来支撑,一个是创意所涉及的领域,一个是创意领域的转化条件,一个是创意人才,他强调创意人才是整个创意系统的核心,该群体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创意条件的合理利用以保证创意系统的稳定运行,最终达到创意价值永续的理想状态。

邢华在针对创意产业的价值生成与升级环节的研究中发现,网状的价值系统和线性的价值链是创意价值实现的两种主流模式。刘友金、赵瑞霞等提出创意价值链(creative valuechain,简称CVC)的概念,认为从创意源的产生到创意成果化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化过程,由诸如政府、企业、高校、文化服务机构等相关创意主体相互链接而成。同时将创意价值的生成细化为创意源、构思、设计、实验、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等六大过程。厉无畏从资本要素、价值链和价值实现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了创意价值系统(如图2所示)。刘捷萍以创意企业为出发点,构建了价值实现模型。她认为创意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让创意产品、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过程包括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以及售后服务多个环节,而创新是整个价值实现过程的动力。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对创意价值实现过程的研究视角已经开始由线性向系统和网状的转变。与传统价值链理论不同,创意网络的价值动力来源于网络成员间的匹配,更注重网络的整体价值,突出了协作共生机制在价值创造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思维将是目前研究企业创意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主要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