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代文学基础

古代文学基础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5 17:14: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代文学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古代文学基础

篇(1)

1.1信息技术辅助古代文学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中,古代文学的教学依然维持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由于每一名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不甚相同,特别是一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即便是有信息技术辅助,也会使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产生心理上的排斥感。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内容的教学中,将所有的学生都作为整体的教学目标,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循规蹈矩地进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体,被按照平均水平教学,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且并没有注重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1.2信息技术喧宾夺主信息多媒体技术辅助古代文学课程在一些学校已经有所运用,但是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实现创新,而是仅仅作为演示的工具,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展示到多媒体课件中,甚至于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都展示在课件模板上,代替了黑板的板书。也就是说,从目前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的教学设计来看,往往会出现由于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辅助,而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出现了信息技术喧宾夺主的效果。

1.3完全忽视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教育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得以广泛应用,改善了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但是,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传统教育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课件仅仅是黑板的替代品,而学生依然是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教师成为了多媒体的操作手,虽然起到了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但是,却没有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当中,造成了课堂效果的负面影响。

1.4教师没有与学生建立起课堂互动教师教学的过程与信息技术传输的过程有相互雷同之处。将知识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传递给学生,学生则会对于知识进行选择性接受。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将需要重点掌握的古代文学内容有所关注,教师就需要进行技术性地引导,以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事实上是形成逻辑思维,并发挥创造能力的过程,如果仅仅是通过课件将课堂内容展示出来,由于信息量大,而学生又没有充分的时间细看和思考,那么,所展示的内容就很难于被学生消化吸收。所以,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是非常重要的。

2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途径

2.1将信息技术与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实现古代文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课堂上的现代气息,从而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产生一种新奇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认知。当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从接受到欣赏,直至进入到自我陶醉的境界的时候,那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也就成功的一半。

2.2以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将多媒体的工具性改变,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其是建立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的,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于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那么,在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古代文学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社会性、时代性,以及学生的兴趣和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首先建立在计算机课件操作的基础上,变换的图片、动态的展示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教师与多媒体之间建立成为有机的组合体课堂教学内容是古代文学,那么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来。所以,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中的诸多元素,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都要建立起缜密的关系,使相互之间形成连贯的整体,而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操作则是有机的组合体。

2.4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古典小说和戏曲的课堂教学,古代文学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将课堂教学技术在网上授课平台公布,请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收集资料并整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将自己所整理的资料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来,并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来讲解自己的所知所感。之后,教学可以从学生所整理的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础,并与自己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

3信息技术辅助古代文学教学实践

在被时尚所包围的时代,古代文学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近乎被淹没了。为了能够使古代文学继续绽放其特有的魅力,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将古代文学元素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起新的活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古代文学毫无用途可言。那么,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首先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最为时尚的元素与古代文学课堂内容相结合,以做到以今索古。中国的成语多数都源于一个古代的故事,中国的流行歌曲中也含有传统的元素。比如王菲的一首《水调歌头》,其歌词就是苏轼所做的一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果仅仅将诗歌的内容展示在课件上,也许很少有学生关注,而如果播放王菲的这首歌曲,就会对于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将现代与古典相互结合,让学生从现代的意识出发走进古典文学欣赏境界,可以让学生懂得我们所追逐的时尚中并没有将古代文学抛弃。

篇(2)

古代文学的创作离不开“情”字,而古代文学艺术中的情,本身反映出来就是一种本真与原创性质的思维痕迹;本文尝试对这个创作特征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赏析古代作品必须高度重视作品中情感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

古代文学;情感;体验式思维;本真;原创

文学作品脱离不了关于“情”的描述,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点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脱离“情”字,文学便不成其为文学,艺术也就没有了生命与灵魂;因此,分析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习惯于从“情”字入手,解剖开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的元素,也就能够充分把握住古代文学作品的脉搏所在了。

一、古代文学中“情”的要素具有原创意义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以“天人合一”为主要特征,其情感体验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属于一种感性活动,这就决定了古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出来的“情”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文学艺术本身是文化的子项目,其必然是从属于文化并受文化的制约的,因此,揭开了“情”在古代文化中的原创意义,也就自然揭开了“情”在古代文学中的原创意义;对于古代文学而言,其显著的特征就是缘情而生与缘情而立;对于古人而言,其生存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可避免的成其为一种情感体验类型的文化,所谓“凭天机本能,糊涂了事”,便是对这种情感体验文化的直观描写,充分体现了难以言说的直觉体验的文化特征,这也构成我们古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正因为古人的情感来自于生活中直观的体验,因此,古代文学中关于情的内涵意义,首先就是一种原创性质的意义。

二、古代文学中“情”的要素具有本真规定

情是属于一种人性的本能,是不需要去特意学习而能具备的一种特质,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恶等等方便,这是一种本能生理需求,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的自然行为;因为情发端于生命的本真,所以情的状物又往往和另外一个用来表述生命存在特征的“性”连接起来使用,通称性情之谓;古人热衷于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探究,以追求其本真为目的,古人在建构文化和艺术实践方面,往往是从追求其本真的角度出发,并基于本真的标准来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原理,评判行为的标准。因此,可以理解在古代文学中体现的“情”的要素,本身就是古人对事物本真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所以可以这么说,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情”,符合本真的规定。

三、古代文学中的“情”具有原创意味

古人的思维形态中,其情发乎于本真,而本真出于血缘亲情,因此,古代文学中的情之一字,是具有原创特征的,其本质上是古人建构和把握世界的心灵方式;古人通过这种思维形态来关联日常社会文化生活活动与艺术活动,并使二者之间不存在于直接明显的界限和区别。古人的情感主要是一种体验型的情感思维模式,其关注点在于现实与历史的各种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的包含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包括人们之间的情感关系,也包含个体的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的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情感关系,通过对这些情感关系的体验,并细腻真切的表述出这种情感体验,便构成情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四、古代文学中“情”是创生艺术的母体

中国古代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明显差异,在于中国古代艺术中往往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要求,这种早熟的抒情艺术,催生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涌现。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式中最早出现的无疑是音乐,而音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抒情性;音乐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最早出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中国古代音乐的出现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在这种自觉中走向成熟。音乐之外中国古代艺术中另一个很早就出现的艺术形式就是诗,而无论是音乐还是古诗,其都是以抒情为基础,并通过情与乐将诗与音乐有机结合,形成了璀璨的艺术隗宝。音乐与古诗通过情的粘合而为一体,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人伦文化,这种人伦文化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本质。

五、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论以“情”为统领

篇(3)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分类号】I206.2-4

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时间跨度长,从先秦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元明清,这段漫L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发展与定型时期,文化差异变化大。从学科角度来讲,本课程在主讲文学的同时,还涉及到语言学、美学、文艺学、史学、哲学等交叉学科,学习难度较大,故本学科的教学,更应重视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本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众的轻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航空、金融等专业更受广大群众的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似乎远离了市场经济的学科,普遍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轻视,甚至连学校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专业则深受大家的喜爱。相反,需要静下心来大量阅读书籍、用心体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受到不同程度的轻视。同时高校课程设置多样性与时效性的趋势使压缩传统课程学时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古代文学作为一门课时相对较多的传统课程,更是首当其冲,在有些学校甚至被压缩到二百课时左右。以袁行霈版本为例,古代文学不仅包括四本文学史,还有六本作品选,通过笔者实际教学证明,250节以下的课时,基本要完全舍弃作品选的讲解,非常影响教学效果。

(二)缺乏兴趣基础知识薄弱

作为地方院校,生源的质量确实无法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甚至有些学生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因就是认为本专业不过是看小说而已,很容易能取得毕业证。另外还有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甚牢固,而古代的文学作品与现今的用语习惯、写作习惯差异甚大。需要下功夫一点点学习的、一个字一个释义识记的、相对枯燥的基础专业知识、需要进行大量阅读的古代文学课程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更加缺乏学习兴趣。

二、改革途径

(一)协调好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古代文学是从大一就开设的基础课程,而大一新生们在中学时期已经学习过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以人教版为例,初级中学语文总共169篇课文,文言文和古诗词有43篇,大约占总数的1/4,而且每册后面还有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高级中学语文总共65篇,文言文和古诗词有29篇,将近占总数的一半。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对即将到来更加大量的、更加专业的古代文学学习有非常好铺垫作用。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有利于缓解学生对本学科的畏惧心理。

(二)处理好作品选教学与文学史教学

古代文学现在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一般是介绍作家生活背景,讲解作家思想,简单举例作品,最后总结作家的艺术创作风格,基本舍弃作品选。这样的模式确实非常适合在有限的课时下讲授大量的知识,但这种僵化的模式也确实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让学生清楚把握作家的风格以及作品的艺术魅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作品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阐述自我文学观点的能力,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三)注重学科交叉教学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学好古代汉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多阅读文学作品对学好古代汉语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古代文学毕竟是一门文学课,是顺应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条无法与割裂的一条长河。因此学习好古代文学,对学习历史以及现当代文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注重多学科间的交叉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面更加全面。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教学教法研究的深入,改革教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需要,教师常常要引用书本上没有的原典文献,若是只是说给学生听,学生往往听不懂教师说的是什么,而多媒体能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紧跟教学进度。同时多媒体能够把视频、音频带入课堂,使实际教学更加生动, 尤其是诗词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透彻的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五)开设选修课

古代文学学科知识范围广,名家名作甚多。每个学生喜欢的范围不一样,每个老师擅长的范围也不一样。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比较受欢迎的选修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视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也能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便更好的提升自我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方式

1、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学好文学课的关键是要多读多思多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好古代文学的关键。大量的阅读原典文献不仅使学生更为直接的体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也能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观点,可以为日后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水平、共享知识和读写能力都在降低”,甚至“没有准备,也比以前更不喜欢读书” ①,因此开展一些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势在必行,比如读书月活动、文学创作社团等等。

2、课堂讨论,开拓思维

文学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领域,虽然在无数优秀人士的努力下,已有很多作家作品都被发现并深度挖掘,但文学没有定论,在课堂讲授的时候,教师要紧跟科研新动态,把最新的学术信息引入课堂,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把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转变为开放互动的课堂,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给课堂注入新的气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借鉴他人的经验成果,“研究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获得所谓阶段性或终结性的科学结论,而仅仅是企望于能够提供一种视域、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来与前人以及当代人交流和沟通、 相互启发”②,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马丁・特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濮岚澜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2]阎光才. 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岩.关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

篇(4)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即使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面对时展,古代文学教学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以新的手段、注入新的思想等实现教学的时代化和现代化,而教学的内容和精华始终不变。总之,古代文学教学实施改革创新也是必然和必要的,而就其改革,以下则从教学改革的现状入手,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

在时展之下,古代文学教学既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抓住机遇面对挑战。针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许多高校都在积极采取行动。但是,纵观当下一些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其中存在着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将会直接影响到古代文学教学的效果,影响到该教学作用的发挥。就其问题而言,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1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缩减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针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古代文学课程部分也发生了改变。从其课时来看,相对过去古代文学的课时缩减相对较多,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许多学校认为古代文学课程属于基础性的课程,与汉语言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排位相对靠后。但是,依据笔者教学经验,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缩短,实际上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古代文学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从先秦至近代几千年的优秀作品,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这也意味着其包含的知识点也非常多。而该课程的课时缩减,则对教师对学生均是一个挑战。对教师而言,在时间范围内要讲授所有古代文学知识,教学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古文学教学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涉主要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关,其中代表文学作品包括《诗经》、诸子百家的作品、《战国策》、屈原的《楚辞》、宋玉的作品等,仅仅是《诗经》就占有上古文学教学的一定比例,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对其中内容的讲解和深入分析必然会相应减少。由此可见,教师减少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教学的深度则相对不足,学生对各个时代的文学理解不深入,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则更多停留在表层,最终在汉语言学习以及古代文学研究、传承及发展方面都是不利的。

1.2古代文学教学新方法应用的问题

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及创新,最为突出的则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当前,在大的教育改革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并且这些教学方法及理念大多也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例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中某一知识的理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时,面临着对新的教学方法内涵理解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以上古文学教学为例,上古文学具体的时间可从西周东周开始至秦始皇时期,这段时间内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多,以其中《诗经》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风、雅、颂”,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而后将探究的成果以小组为代表在课堂上分享和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学生参与该主题教学当中。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度淡化,这对教学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综上两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就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笔者对其教学改革与创新有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2.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创新建议

基于当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关于其改革以下具体的建议和改革对策。

2.1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

针对古代文文学教学课时缩减的问题,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1)基于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合理组织高校教师对该教学课程的课时设置进行研讨,实现合理科学的课时安排;(2)可在现有古代文学教学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以古代文学为主的选修课程,以该选修课程作为相应的补充,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厚重性,又在专业内容拓展方面开阔学生眼界,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3)可就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进行调整,即直接增设该教学课时,并对该课程教学设置相应的学分。以上三点建议,主要重在保证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为该教学提供足够的时间条件,从而推动该课程教学有效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2.2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改革创新

目前许多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当中已经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但是在具体实施这些新教学方法、理念时,存在的对新教学方法、理念的理解不深刻等问题,以下则以当下应用比较广的几种教学方法为例,提出几点看法:(1)探究式教学方法下,教师可以问题为引导,以体验为手段,教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积极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即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说明、要求以及指导,或者在某一教学主题下设计好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究,并且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合理的评价,也可针对古代文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延伸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延展思维;(2)情境创设教学之下,具体以情境为基点,以交互为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构造教学内容背景、进行情境的模拟,以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当中所包含的“美、艺术、情感”产生共鸣及思考。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当下古代文学教学多会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这一方式可以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改革创新当中,也需要注意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无视文学课程自身的个性特点,否则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古代文学的美感,学生在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方面也均会受到影响,最终教学则是不成功的,其改革创新的效果也不能得以体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代表着我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新时展背景下,古代文学更是应当被继承和发展,因此其教学应当不断就行改革创新,以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时代要求。就此,以上主要针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建议,希望可以为该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不断促进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8:141-142.

[2]董素贞.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163-164.

[3]金艳霞.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理念改革的几点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7-111.

[4]郑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再审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7-50.

[5]孙玉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34-137.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也都发生着变化。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立起来是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课题。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的加快以及全世界对中国关注的升温,对外汉语专业正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因而,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设好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现代的教育观念

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因而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专业的中国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也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就国内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来说,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是很感兴趣的,能够流畅地背诵唐代诗歌是他们最骄傲的事情。就世界汉流来看,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城大学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有11个;梨花女子大学33个课目中与古文有关的课目有14个。”韩国大学的这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实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作用,重新树立古代文学课专业必修的坚实地位。

观念转变最根本的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其本质是文学课而非语言课,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古代汉语课无法替代的地位。同时,古代文学课和中国文化课也有区别而不能相互替代。中国文化课将“文化”放在第一位,传授的是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涉及古代文学。但古代文学课在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之外,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传统优秀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因而,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中,虽然古代文学课不必像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占有至少四个学期的学习时间,但也决不能忽视其比重,轻视其地位。高校应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法将其贯穿到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其中作为必修课的学习时间决不能低于两个学期。

不仅学校应该加强对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重视,任课教师也应在自己备课的教案里以及每一堂知识的传授中增强现代意识,阐明古代文学在该专业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实用性,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在国内外文化圈里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现代的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陷人了一种尴尬和无奈: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只是由于课程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有的学生甚至将其与公共选修课等同视之。古代文学课的这种冷遇与单一僵化的教学内容不无关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材是根本。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教材为核心而展开。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状是:没有专门的教材。几乎所有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因而,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古代文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内容。由于专业设置和专业领域的差异,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并不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去看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以,这样不加区分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作为古代文学课的教材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内容过多、涵盖面过大;缺乏“史”的线索,古代文学课变成了大班的“语文课”或“文言文课”;教材的专业特征不明确,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因此,真正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确古代文学学科的性质。古代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读本。作家作品的选择要根据课时安排选择每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代表性的文体,即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能体现中国文化、审美心理的主流。

第二,要注意系统性和时代性。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教材在编写上应以作品为基点,并以作品为核心辐射出一个面—古代文学的全貌,并尽可能多地丫本现出古代文学所包含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背景下解读文学作品。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性,根据当下世界的变化适当地更新内容。一些固有的陈旧的概念,如反封建制度、批判封建礼教等应适当减少。而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取得的现代成果应该引人进来,将其与古代文学融会综合。

第三,注意跨文化的运用,突出专业特点。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不同,应着眼于在世界范围内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阐释应注意多文化的视角与研究。“文了匕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应将中国古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和世界文学融合在一起,从世界范围内给中国古代文学定位。在作品解读别要注意吸收国外汉学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从文化心理、思维意识等差异角度选择作家作.

三、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是富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旨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生为本”,“为学而教”,改革传统的“继承性”、“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一教材一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格局,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核心是采取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学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活动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古代文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法主要是他人教育,即教师“一唱到底”。主张“自我教育”绝不是说要学生抛弃教师“自修”,而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自教”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内容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引导探索、抓住重点,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内容、原则和注意点,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教师起穿针引线的辅导点拨作用。实施教学时,可以依据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采取“教师提示一学生自学”式,“学生质疑一教师解答”式,“学生讨论一学生总结”式,“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融理论于实践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部分是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反复接触学习的,尤其是名家名作,学生早就耳熟能详。与其教师做重复的“无用功”,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亲身的教学实践,教师作评论引导,在需要的地方扩展已知,增加未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体现了对外的专业特点,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双项能力。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小李杜;全数据模式;相关关系

大数据的应用为社会带来了根本性改变,它可以在多个领域上进行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以此来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和结果。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脉络久远,积淀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资料等多种文学信息。由于时间跨度长,历史深厚,在研究上也有着一些阻碍,很多问题难以获得解决突破。大数据作为一种新观念和新方法,我们应该积极将其利用到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寻找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向。

1大数据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内在关联性

大数据作为新的概念应用于社会,我们应该对其有基本的认知。“2008年9月《自然》杂志刊发《BigData:ScienceinthePetahyteEra》一文,将大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式推出,使其超越于数据在“量”上的单方面描述,指向了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对待数据的全新的态度、理念与处理方法。”[1]也就是说,大数据从表面上理解,即指大量的数据,但它并不只是指庞大的数量,还包括对数据的利用,以及对其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等等。大数据所带来的改变会涉及到每个大领域上,更重要的是还会体现在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信息上,这些独立的个体信息会让我们获得与之前大为不同的认知和体验。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社会的大变革,也为我们带来了认识世界的新的观念和探索方法。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累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学宝库。古代文学发展的时间跨度大,资料多样,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包括很多相关的艺术审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等多个方面。“古代文学研究中需要综合考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文学创作、接受、批评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都可以称之为变量。”[2]大数据就是这些所有量的集合,并且这些数据也会随着古代文学的研究发展而进行实时更新,为我们提供最新和最客观的数据资料。我们不必再费时费力地对各种繁杂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大数据会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这样不仅会提升我们文学研究工作的效率,还便于我们对古代文学基本的文学信息和研究情况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古代文学的文学艺术价值就好比是等待人们开发的巨型宝藏,大数据就是挖掘的工具,大数据会为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就目前来说,很多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去进行研究论述,而从细微方面的论述研究又过于分散独立,没有一个很好而又完整的体系。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固有的研究理论或成果来进行“为什么”式的追问论述,无法摆脱固有思想的阻碍进行角度创新。笔者认为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从作家的个人角度切入,进行深度的研究和解析,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高中甫说:“一部作家的接受史,它一方面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作家,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期待视野,社会思潮以及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发展和变化。”[3]从作家本体出发,对其作品和所处时代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对当时文学的审美倾向和文人们的艺术水平,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等多个问题有一个进一步的整体感知。我们在立足作家个体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个体剖析,用多数据型的立体思维来思考问题,解析当时的大环境。数据的客观庞大会为古代文学的研究带来充足的论据和可信度。

2全数据分析模式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一切都可以量化的时代,关于古代文学方面的文献材料等多方面资源都可以被数据化,成为庞大数据库中的部分存在。全数据分析模式是基于所有样本数据而言,与传统的随机分析法相对。全数据分析模式抛弃了随机性的样本研究,而是贯彻样本即是总体的整体观念,强调充分利用每一个数据,并将每个数据集结成一个整体,重在对整体的分析研究。全数据分析模式不仅重视对事情的整体感知,有一个宏观的掌控,更强调基于全数据实现信息的细节化,提高认知的精确度。可以说,“全数据模式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保证资料占有的全面性,又可以避免资料的片面性带来的误区。”[4]全数据分析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在所有数据的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研究依据和考量,并且能够毫无遗漏地反映该研究问题的方方面面。傅漩琼先生在《唐诗有了排行榜之后……》一文中说到:“依据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是否科学可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采样的全面与否和具体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5]全数据分析模式重在一个“全”字。比如关于“小李杜”的信息,数据化的相关信息资源都会被大数据搜集成一个数据总集供我们分析研究。这就解决了数据采样全面的问题。而具体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则在于我们能否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利用全数据分析模式,我们可以对小李杜进行全面性的对比研究。二人并称为“小李杜”必有其中的原因。李商隐和杜牧作为晚唐的杰出诗人,都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和文坛地位,在文学创作上也是不分伯仲,但两人的文学理念却存在个体认知上的差异性。这些问题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数据整合,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李商隐和杜牧两个人的文学创作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比较二者的异同优劣。在所有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研究的精确性,并将之前笼统的大概念加之细节化。对于小李杜的争论颇多,对于二人的并称说法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基于这种理论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利用全数据分析模式对这些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会反映每个观点的比例,从比例中看出各个观点达到什么样的认知程度。我们也会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各个观点之间具体的不同点和矛盾所在。大数据讲究的是事实,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因此,我们在全数据分析模式下可以看出当下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普遍性认知,在这种认知下,我们可以实现怎样的观点创新。我们可以基于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对“小李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无论是诗歌领域还是骈文领域都要给予关注,还可以从宏观视角上对两个人进行深度的个体剖析。将两个人分开研究分析后,我们会得到完整而又立体的李商隐和杜牧的形象,再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抛开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成果,以全新的立体视角来进行两人的对比分析。这种全视角的立体思维会让我们看到平时无法注意到,甚至是没办法去想到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找到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切入点,在全数据的基础上实现认知上的全面提升。李商隐和杜牧两个人的文学创作的发展动因复杂,我们应该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全数据分析模式在我们的研究中构建一个立体的“小李杜”时代。我们可以将两个人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个性品行及其艺术追求等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模拟构建出一个他们生活的时代。李商隐和杜牧虽然都处于晚唐时期,处在差不多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但是由于自身的个体经历不同,导致他们的文学创作存在着差异性。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二人又同受杜甫的影响,但两个人对杜甫的吸收和继承却不尽相同。我们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立体式的整体分析可以清楚地掌握他们的发展脉络,并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方面对他们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基于大数据对两个人的发展变化和创作走向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将对“小李杜”的研究朝向更细节化的方面发展。

3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是基于对相关联的数据的应用,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数据的相关关系追求现象结果的认知,重在预测事情的发展。数据的相关关系强调事情“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与我们现在追求因果关系的观念正好相反,可谓是反其道而行之。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有这样的思维转变,才会为我们的古代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角度,开拓新的视野。这种逆向思维可以让我们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文献资料和已成形的研究结果之中,而是会为古代文学的研究开拓新的天地,征服更广阔的领域。大数据不追求因果而是让数据发声,这种客观认知会让我们避免在研究上产生偏差。笔者可以通过搜集与研究相关联的各种数据,在联系中分析问题,预测结果。我们对大数据相关性利用重在预测,同样,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预测也是大数据的核心。从相关关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文化继承与接受的发展情况,并对此有更深刻的认知。李商隐和杜牧都对杜甫的文学创作理念都有所继承和发展,但对于杜甫的继承两个人又有不同的选择。两个人在同受杜甫的影响下,李商隐又融合了李贺的创作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想象丰富,注重艺术审美;而杜牧则又受到韩愈等人的影响形成自己雄壮沉郁的诗风,关注现实,注重文学的思想性。两个人在这种继承和自我吸收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发展了诗文创作,并且也影响了后代诗人的文学创作和发展。由于信息的独立分散,在对于“小李杜”的研究上很难全面兼顾到这些纷繁复杂的关联,而且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于数据化的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具有的绝对优势,深入文本将所有与之相关的资料抽调出来。”[4]193我们可以先对这些抽调出来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将数据进行串联,整合成一个合理完整的体系。古代文学研究的一大阻碍就是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很多事情无法找到原始记录,只能靠我们的猜测和推敲。因为诸多问题长时间无法解决就导致很多相关的文学研究无法进行下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文学的研究进程。这种因为时间的跨度太大和历史信息记载的残缺造成很多文学信息难以追溯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来解决,在合理的分析研究中进行有效的推理和估测。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整合,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在这种关系的延伸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可利用信息,而且在这种信息辐射中,我们常常会发掘到平时无法寻找到的关联信息。这样的数据网络会将数据间所有的联系客观具体地显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去研究探索它们的内在关联,找出事情的关键要点。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事情的整体构建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还有利于我们的思维延伸。数据是我们研究的依据,数据的相关关系不仅会告诉我们古代文学之前的发展轨迹,还会告诉我们古代文学未来的研究走向。

4结语

大数据时代就是一个变革时代。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大数据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6]在文学量化的进程上,古代文学研究的形式与方法有必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更新我们的文学研究理念,还要积极引进和发展新技术来推动古代文学的研究进程。古代文学因为其独特深厚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文学界里璀璨的瑰宝,我们应该重视对它的研究,挖掘古代文学的潜在价值,开拓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宋学清,刘雨.大数据: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一次变革[J].情报科学,2014(9):15.

[2]张三夕,张世敏.古代文学研究中计量分析的应用与限度——由唐诗宋词排行榜引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2):176.

[3]高中甫.《歌德接受史》“引言”,转引自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前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7.

[4]丁莉,宋学清.大数据对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影响[J].作家,2015(2):192.

[5]傅漩琼.唐诗有了排行榜之后……[N].光明日报,2012-02-05(5).

篇(7)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lect on the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under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TANG Jingju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n newly upgraded colleges, s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should reform from the curriculum offered,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body, 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ethod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中文系开设的与古代文学相关的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以下简称“古代文学课程”,是新升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里的基础性课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该课程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古代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涵,因此,加强古代文学教学,探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是新升本院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古代文学课程开设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与努力,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不过,该课程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升本院校里表现明显。新升本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否具有较好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古代文学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新升本院校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等做出改革,引导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发展。

1 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未能及时适应本科教学。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本科教学就是在专科的基础上再加一年,文学史、文学作品再多讲一些而已,所以有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固有的专科教学模式,没有真正搞清楚本科和专科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方面、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的区别。

(2)教师的教研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在专科阶段,学校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教学上,无形中忽视了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科研意识较为薄弱、科研能力相对较低。而升本后,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求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及参与课题方面做出要求。面对新局面,如何快速提高科研能力,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许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在教学模式上,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把古代文学处理成“古代汉语”课的翻版。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固定,如讲解作家及其作品时,总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面面俱到地分析讲解,缺乏新意。在教学手段上仍然采用口授与板书结合为主,虽然一些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基本上是把授课内容罗列在PPT课件中,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材的整合。

由于上述原因,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情况不乐观,再加上新升本院校的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学生普遍对古代文学兴趣较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生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外语、社会实践等方面,而不再去阅读那些用文言文写作、对他们来说存在阅读障碍的古代作品,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 新升本院校加强古代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措施

做好新升本院校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使本课程更好地发挥作为重要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总体目标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2.1 课程设置:实现真正的专业“选修”

很多新升本院校虽然也设有专业选修课,但实际情况是,专业选修课常被规定为必修课,抑制了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为此,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改变观念,还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并且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二是要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

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改变过去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努力求新、求变。

(1)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注重讲授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视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来。讲授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庐山文化、领略庐山仙境,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断;学习《西厢记》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越剧演员尹桂芳的唱段,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古人“愿天下有情的皆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感受古典戏曲优美的曲调。

(2)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推进数字化建设,建立教学网站,不断丰富与优化网上资源,如开设教授论坛、名师课程全程录像视频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互动。另外,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表彰学生学习实践成果,建设学生论坛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实践教学。古代文学课程常常被误认为纯理论课程,但实际上,古代文学课程同样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课程论文的形式。教师将写论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选题、查找资料等,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论文的创作过程使学生对于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而且,经过多次练习,学生一旦掌握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取专门的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布置专题给学生,学生结成小组课下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由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这种方式相对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

为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古典文学的艺术修养,培养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可以以古代文学专业课程为依托,成立“古典诗词社”、“戏曲表演社”、“国学读书社”,由相关老师定期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有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研讨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戏曲表演等。

2.3 考核方法:加强过程考核

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笔试轻实践的问题,考核效果难以客观体现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认为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做如下调整:

改变原有的单一的以笔试为考核标准的评价体系,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意识,使考核不仅是体现成绩的手段,更是探求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与方法。如学习古典戏曲时,学生不仅要掌握戏曲发展的历程、基本常识、经典名作,还要思考古典戏曲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

2.4 加强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位优秀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师应该树立民族信念,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情感性,教师要专注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从知识与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古代文学作品,后者尤为可贵。教师要将对作品的感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的欣喜、愤激、无奈等情绪感染学生。为此,教师还应学习一些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再次,古代文学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抛弃过去那种只专注于教学不从事科研的弊病,要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树立“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的观念,真正把科研放在教学工作的先导地位。

最后,相对来说,一位拥有古典气质的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课外活动中更易于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说,古代文学教师可尝试培养自己的气质,使自己逐渐具备一种洒脱之气。

教育部1998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于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得以积极推动。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一环,而通过中文系学生的校园交际,可以辐射至全校学生,所以说,对新升本院校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在提升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新升本院校在基础专业课程方面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为安康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新升本院校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0522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