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4: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供应链优化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59-01
20世纪90年代,Reiter吸收了学者Porter的价值链以及学者Womack等价值流思想,使用了供应链来定义供应链是由客户(或消费者)需求开始,贯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活动。
供应链管理及其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商学界研究热点,而且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成果已经为企业带来令人瞩目效益,并且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行业整合和协同效应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和时效性等要求逐渐上升,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其本质是对供应链的选择。市场的产品多样性和周期寿命决定了现代企业竞争的复杂性,市场竞争从企业和企业的竞争逐渐发展到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所以,在我国,进行供应链管理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一、研究现状
英国电信环球物流总裁Taylor近日发表观点,对于倚重物流的企业而言,通常情况下供应链会占到公司成本的60%甚至80%。由此可见,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问题对于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举足轻重。如果供应链效率提高几个百分点将明显的提升企业的利润。假设供应链占到公司成本的70%,如果供应链效率提高5%,公司成本将降低3.5%。我国学者赵林度立足于公司产品整条供应链的宏观基础上认为企业实施供应链优化可以获得以下方面效率提升:1.总成本的下降;2.供应链系统中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3.订货一生产周期缩短;4.生产率提高;5.核心企业资产增长率提高。站在宏观的角度,供应链是一条企业与企业最后到顾客的一个产品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一环扣一环,密切相关。不管是哪一环出现了瓶颈都将会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就好比经济学家提出的木桶理论一样,整个桶装水量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赵林度认为,只有解决了供应链的“最短板”问题,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如今的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的表现极为突出,也是供应链优化中一大难题。一条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实现自己的利润。它包括所有与满足客户需求相关的环节,不仅仅是生产商和供应商,还有运输、仓储、零售和顾客本身。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驱动因素,一条供应链正是从客户需求开始,逐步向上延伸的。在“牛鞭效应”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供应链中各个环节需求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扭曲而产生的。朱九龙等在其文中指出“牛鞭效应”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1.需求预测;2.库存管理;3.批量订货;4.交货周期;5.价格波动等。其中需求预测的误差和库存管理是最主要原因。对于这一难题,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其中胡建波。提出九个对策:1.实现供应链的简约化和集成化;2.实现信息共享;3.稳定价格;4.实现小批量定货;5.减弱商品短缺时与客户的博弈行为;6.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7.实施联合库存管理(JMI);8.实施计划、预测与补货;9.采用中心化库存控制策略。总体来说我国关于供应链优化研究成果丰富。
二、供应链优化方法
因为供应链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的方法也不相同。所以供应链的优化的方法也是纷繁发杂,而且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适用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每一条等待优化的供应链,就好比等待良方的病人,不同的病人医生所开的药方也不一样,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每一条供应链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认真研究,针对特点适用不同的优化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优化的目的,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将供应链的优化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战略分析,用于分析获取资源和其他决策,如新设施的建立、新产品供应链的设计等;2.长期战术分析,决策企业一年内的整个供应链的供应、制造、配送、库存计划;3.短期战术分析,包括物流优化、生产计划优化系统等;4.经营分析,包括生产规划优化系统、配送优化系统等。姜大立(2008)等学者根据上述分类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供应链优化方法:1.网络图形法;2.数学模型法;3.计算机仿真分析法;4.CIMS-OSA框架法。认为供应链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结构设计、合作伙伴的选择、库存管理及生产计划与经营方式等方面。李亭亭(2010)总结供应链优化模型可分为排队论模型、对策论模型、网络流模型、策略评价模型、仿真模型等。
有关供应链及其最优化运作的方式已经被人们谈论了很多年。通俗点说,“供应链”描述的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上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具体包括货品、服务、信息等从原材料阶段向加工、运输、消费和处理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环节,所有的环节就构成了总的供应“链条”。尽管原材料的流动是单向的,但是在有效供应链中,信息流却是多元方向的。
近些年来,一些机构和公司对供应链的看法形成了两个分支:第一种是站在物流行业的视角,专注于物料的内部协调研究;第二种是站在管理学的角度的,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强调在控制一定的风险条件下,达到每个环节的最优化配置。然而,关于未来的供应链发展方向的争辩,并未偏执于这些局限观点的任何一方。
随商业模式变化而演化
当今的供应链面临着很多挑战。库存单位持续增长,制造业和配送业的界限难以厘清,现实商业活动中,垂直化行业正逐步走向非垂直化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供应链现状的几大巨变:我们开始注重企业的渠道构建、关系管理、顾客满意度、信息技术创新和全球经济格局,也开始转变对商业竞争模式的看法,这不再是单纯的“企业VS企业”,而是上升到“供应链VS供应链”的战略高度。
在供应链的竞争上要取得优势,企业必须建立独到的策略,不仅先要对当今供应链最佳探索做出总结,还要为其他人未来获得这些最优质的服务提供桥梁。为了达到供应链卓越管理,我提供了以下六个要素的策略建议:一是摒弃常规化经营;二是建立有效的渠道;三是注重提高价值链阶段的可视性;四是学会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五是了解供应链的集成;六是提升周转速度。
突破传统物流的界限
过去的物流强调货物的内部流通,即原材料从生产到成品物资调运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物流的环节起始于产品制造,终止于转运完成。无论是供应者或是顾客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会对供应链造成巨大的刺激,因此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来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在历史上,物流的供需网络很局限,从没被看成是一个真正的整合过程。
懂得方法永远比盲目的执行过程要好。因此,很多企业也指望能找到途径,以应对供应链的挑战。当一项技术或者方法失败,从而导致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就会急切于寻求最新的方法来解决困局。从这一项到那一项,人们经过尝试-再尝试-然后放弃,设计-重新设计-再重新设计,最后放弃设计的过程。他们不断对新科技尝新,并且坚持找到适用的技术,直到终于见证该技术产生爆发性突破为止。他们探索的方法涵盖着“需求链管理”,或者换种方式叫“需求网络管理”,一些方法目前仍在使用,如“需求的网络整合”、“价值链管理”、“顾客驱动性需求网络”、“供应链合作”、“供应链整合”和“需求/供应链管理”。
但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呢?需求链管理掌管了订单管理,销售物流,存货管理和需求计划交互,它注重环环相扣。而需求变化管理看似只注重在供应链的下游需求。相比之下,价值链管理的范畴更深广一些,“价值链”与供应链是同一个观念,它涉及了整条供应链的供方和需方的两方,但是价值链管理仍只是一个途径探索,不是最终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成果的最优化,而不是迎合持续增长的需要。
供应链合作是供应链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企业协作发展当然要比单打独斗要好。在调控供应链的过程中,允许相扣的环节有微小的差错,这虽然会影响供应链的速度和效率,但是供应链合作并不意味着供应链的整合,整合仍然是以每个环节最优化为基准的。
供应链整合被认为是革新技术,整合知识,化解商业风险、协调货物周转周期生产计划的一次尝试。然后,像其他提出的方案尝试一样,“整合”的概念并没提出该应用什么武器来应对当今供应链管理挑战。
需求供应链管理和价值供应链管理相像,这是传统供应链范畴(包括货物采购、存货管理、制造执行、物资需求计划和过程监控)和传统需求链范畴(如需求管理、计划、销售、订单生产)等的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就是需求供应链和供给供应链在物流学上的融合,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被细化,才能取到最优化效果。
上述谈论的所有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相对的界限。
供应链要取得成功不能存在边界。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应该是相互合作的,不仅环节相扣,在总供应链条也要相连和协调。所有企业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是通过增值我们的业务,还是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
供应链在当下的挑战
综合上述对“商业模式是如何变更的”进行的讨论,我们得知,当今的企业供应链发展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崭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策略和组织理念。
渠道构建和关系管理。在今天的商业环境,渠道建设变得逐步模糊化,而客户关系管理则变得流畅化。客户关系管理过程提供了如何发展和维护与客户关系的方法。通过这个步骤,管理者能辩认关键客户和客户群,并把他们作为公司商业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根据客户价值将他们分类,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专门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被誉为供应链网络各个主体企业相互连接的“脉络”,能有效消除信息交互的不良影响。近来供应链发展有了最新趋势,供应商要通过一定的认证程序,这为终端产品提供了额外的价值,也进一步加强了供应链建设。
顾客满意度。顾客的满意度是最至高无上的。新的供应链聚焦在定制化服务,顾客选择,顾客控制,顾客关系管理和“唯客思维”这些概念上,这和几年前人们对供应链的看法不一样了,从根本上说,顾客现在会对制造商生产的东西表达出主观的看法,而漠视顾客意见的商家将会被淘汰。
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十年之前,语音邮件和电子邮件仍不发达,企业的内联网、外联网、视像会议、流媒体和网络广播也还没发芽。互联网以最低廉的成本,方便人们以最迅捷的方式通讯。互联网已经进化成人们流畅交流的良好平台,这是商家竞逐的赛场,在减少了品牌损耗率的同时加速了利润化进程,也提升了人们对提供高品质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除了互联网,自动化认证,信息传播技术和商业软件业也逐步被标准化。系统整合商在不同的软件里植入了自定界面,来进行数据的交换。同时,中间商也想方设法的通过使用企业集成系统EAI和互联网应用把不同的项目和系统组合在一起。
全球经济一体化。商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者一片大陆,一家企业的成功和他们接轨全球市场的能力紧密相连。过去的二十年间全球政局变更,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极大减少了各国商业的隔阂。曾经激烈搏斗的国家和民族,如今也不得不依仗相互之间的贸易协议来共同谋取和谐发展。
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迅猛的信息技术推动之下,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变得宽广且无形化了,很多情况下,当使用互联网来传播信息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信息传播的下一站是何方。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今商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供应链之间竞争的高度。为了向终端客户传送最大的价值,提供客制化服务和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减少存货和操作失效、成本等,供应链一定要整合成独立的整体运来为终端客户服务。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么供应链的环节之间就会渐渐脱钩。
当今,供应链要确保灵活性、模块性和一定的规模性,以做好随着商业脉搏变化的准备。供应链的领导者一定会问,“我们怎么能利用供应链的优势,确保我们的顾客享受到他们需要的服务?”问题的答案在于供应链管理,这是企业供应链事业卓有成效发展的根基所在。
供应链管理的短板
展望供应链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摒弃局限的探索方法,摆脱各地空间的约束,同时要仔细研究供应链管理是对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换而言之,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事业的发展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利于开启供应链卓越发展的路途。
对于供应链管理,一个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如今,供应链管理的运作已逐步由管理产品的生产、转运、配送到成本链条的管理体系上来。
很多年以来,供应链管理都被看成是解决客户服务、沟通和关系不足的灵丹妙药。但是,尽管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上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我们的成效确实显微的。最近有文章对供应链管理作出了评论,说“很多公司希望通过投资软件、聘用专业顾问和重新配置物流供应链,来获取精益的回报,但是这些投资回目目前仍是十分渺茫。”
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非这些企业忽视了供应链的作用,相反,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用来满足顾客业务增长和盈利的需求,只是高效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这对于构建整个供应链来说十分重要。
要探源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到,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供给――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生产量而提供的限量供应。
链条――即由单独的,不连续的节点组成的联结。
管理――表明一种在静态环境中对作业主体采取控制和举措的规范行动。
供应链管理上这三个层面的制约是固有的,“应急生产”并不能把工作做好,因为这更多的是控制着产品供应者,而不是最终端的顾客。把供应链看成是独立的环节也是错误的,以求医的例子来说,这就好比医生治愈了病人表面的症状,却没有发现病灶在何方。
追求库存最大化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在供应链管理上,我们不能不考量其他因素(例如采购、生产、库存规划、交通、顾客满意度调查和配销)的作用。库存问题有可能不和仓储设备相关,而是和其他因素联系在一起。一个健康有序流动的供应链需要有更多的包容性。供应链管理通常也不包含运输成本,联结成本,顾客满意度,质量问题和制造成本。
关键词:供应链竞争力 不确定评价模型 系统论
一、供应链竞争力的含义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市场竞争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今,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具有更强的供应链竞争能力,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更清楚的认识供应链竞争力非常重要。
关于供应链竞争力概念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观点有: (1)供应链竞争力是指企业联合其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在市场竞争中,对顾客多变的需求做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快速、更有效的反应的能力。(2)供应链竞争力是指某一供应链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它是供应链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实力、能力、素质的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上所体现的力量 。
根据国内外对于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本文认为:供应链竞争力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组织能力、供应链运营能力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综合发挥的情况,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将导致供应链竞争力的下降 。
二、系统论简介
系统论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供应链也应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供应链管理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而且对待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观点,从供应链系统、企业、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来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系统论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然而在物流方面应用较少,特别是关于供应链管理问题方面尚未得到应用,所以本文从新的角度去探讨供应链及供应链竞争力。
三、供应链竞争力重要性的不确定评价模型
供应链竞争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还不被很多企业所重视,为了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供应链竞争力,现对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行不确定评价研究。供应链竞争力是由供应链组织能力、供应链运营能力及供应链整合能力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对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则评价方案U={组织能力,运营能力,整合能力},其权重如表1所示:
对于每一能力的评语又有很重要,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几类,因此有评语集={很重要,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根据实际问题,我设计了抽样调查表如表2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和不确定综合评判模型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不确定评判举证中不确定分量服从的分部如表3所示:
= (0.573,0.075,0.460)
经计算可得到在很重要这一评语上的不确定测度0.573为最大,因此对供应链竞争力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为很重要。
四、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方式
由以上研究可见,供应链竞争力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供应链竞争力的管理与提升。但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想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就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供应链合理化工程中必须有系统观念,通过系统整合来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来实现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
1、增强系统有机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性,而且有机整体不是诸要素的简单相加之和。即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其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要素仅仅注重其自身的活动,那么势必影响整个产品价值增值过程。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供应链的系统有机整体性,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而是要把从供应商、制造商到销售商的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各自的利益。
2、注重系统要素的相干性
相干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联系,具有一种"通讯机制"且非线性相关的联系。就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企业而言,供应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彼此的信息必须分享。相干作用之所以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效应,其原因在于相干作用构成了要素之间较为稳定的联系。
3、关注系统的结构层次性
系统的整体性质,是由组成要素的性质、数量及各要素间的结构这三个因素决定的。就供应链系统而言,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供应链上具有层次性,他们各自功能及利益趋向是不相同,从而导致它们的行为侧重点也不一样。要想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以期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应,就必须以整体观念来设计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结构。
五、结语
通过对供应链竞争力进行不确定评价分析,证明了供应链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发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供应链竞争力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竞争力是我们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吴金椿,朱应亮.《供应链竞争力的探讨构建》.《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2]余晖,张文杰.《供应链竞争力内涵与模型构建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13卷(第5期).
[3]刘建军.《不确定综合评判方法》.《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机大会论文集》.2010年,第17卷(第5期).
[4]穆东.《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研究》.2010年,第7卷(第3期).
关键词:传统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高级计划与排程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已逐步迈向市场,加入到市场激烈竞争的洪流中去。激烈的竞争使他们意识到,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以及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真诚合作,追求共同利益是在洪流中生存、搏击、制胜的法宝。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已逐步取代了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又使他们意识到,那个企业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顾客需求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先进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满足这种需求,它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顺应市场的需要,顺应竞争的需要,生产厂商、分销商、商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但其真正发展却是在90年代后期。供应链译自于英文的“supplyChain”,供应链管理则译自英文的“SupplyChainManagement(SCM)”。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传统上,大多数企业认为自己是和其它企业独立存在的,并且为了生存而与他们竞争。供应商与上下游之间经常是对抗多于合作,许多企业仍谋求把成本降低或利润增加建立在损害供应链其它成员的利益上。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将自己的成本简单地转移到上游或下游并不能使他们增强竞争力(也许短期有效),因为到底所有成本都要设法由市场转嫁给最终消费者。领先的企业认识到这种传统观念的错误,力图通过增加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以及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为什么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需要数天,数月时间,而制造时间仅仅是几分钟,几个小时?为什么零售商的库存一般在10周左右, 而制造商具有每周的制造能力? 为什么经营者总是评价生产的价值,而不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什么总是觉得需求不准确?需求与供应总是不匹配? 答案是简单的,供应链不同步,且没有优化。
一、传统的供应链计划模式
传统的供应链计划有三种模式:垂直模式、水平模式及综合模式。垂直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此种模式设置复杂,计算方便只有DRP,但速度较慢;水平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此种模式设置较简单,但计算复杂(MRP/MPS/DRP);综合模式在日常的生活中此种模式是常用的,单一组织用内部MPS/MRP,而外部多组织用DRP,我们可以看出设置简单,计算灵活。
二、 ERP的供应链计划
ERP的供应链计划其含义是对所有的组织进行计划,用DRP计划分销渠道,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计划,其计划扩展到客户与供应商;DRP是计划分销中心或客户,可以定义执行单一的,多个的组织计划,可以反查供应链;BOD(Bill of Distribution)支持多种设置,包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定义各货源的优先和有效日期; 必须定义供应链网络,货源规划,把物料分配给分销清单(BOD),对供应链进行同步的,顺序的计划(未优化)。
三、基于APS的供应链优化
1、基于APS的供应链优化的范围和内容
最大化满足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在最低成本下,满足客户需求和客户服务。减少不确定的供应与需求。通过能力约束、供应约束、运输约束等等。还包括非物理约束如客户或优先区域(自动分配有限的供货)、 安全库存、批量。结合供应链中所有的需求如销售预测,客户定单和补充定单和供应链中所有的供货渠道,包括原材料库存、 半成品、成品库存、确认分销订单、确认的生产定单和确认的采购定单。同时使用这些信息,APS比较需求信息和存在的约束,当三个要素未满足时,立刻产生警告信息。通过供应链,例如几十个工厂、 几十个分销中心、和几百个销售渠道实时平衡优化需求,供应和各种约束。这意味着一旦有未意料的变化,改变了需求、供应、及约束、APS就能立刻看到它的影响。
通过整个供应链进行成本和服务的优化。用APS建立有效的模式,它是有效的客户响应(ECR),使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价值服务。
在供应链里,减少非增值的活动。在实施APS之前,进行BPR。用JIT的管理思想消除浪费,减少准备时间,文档资料和行政管理。
在供应链里频繁地增加过度复杂的管理方案,仍会增加成本。管理计划依赖于销售预测,然而,销售预测本身有许多不准确因素,那么强化销售也许能达到销售预测的准确性。但是,供应链里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没有足够的供货能力,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结果是销售计划会引起企业失去销售和超出成本。 当基本问题未能解决时,提出复杂的方案实际上是抵冲效率的。
需求信息和服务需求应该是以最小的变形, 传递给上游并共享。利用APS通过计划时区持久的平衡需求、供应、约束、同时看到发生的供应链问题。由于实时,双方向的重计划能力,计划员有能力执行各种模拟以满足优化计划。这些模拟提供实时响应。如我的安全库存水平应是多少? 这是最低成本计划吗?我使用的资源已经优化了吗?这个计划满足我的客户服务水平了吗?我以经最大化利润了吗?我可以承诺什么?
同步化供需是对服务和成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有几个因素影响这种匹配:(1)大批量。(2)生产上维持高效率,而不是满足客户需求。(3)缺少同步,使得库存水平高,和变化频繁的库存水平。
可靠的、灵活的经营是同步化的关键。可靠、灵活的运作应该主要集中于生产、分销。销售与市场的角色是揭开需求。
2、APS所依赖的一组核心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高级的计划能力, APS依赖一组核心的能力:
计算的速度。基于内存的计算结构,比MRPII/DRP的计算速度快300倍。这种计算处理可以持续的进性计算。这就彻底改变了MRPII/DRP的批处理的计算模式。
可以并发考虑所有供应链约束。当每一次改变出现时,APS就会同时检查能力约束、原料约束、需求约束。而不像MRPII/DRP每一次计划只考虑一种类型的约束。这就保证了供应链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有效。
基于约束的计划――硬约束和软约束。
APS可以达到同时传播影响到上游和下游。
在交互的计划环境中实行解决问题和供应链优化算法。它有能力产生反映所有约束的有效计划。而且,有能力产生最大利润的计划。
3、APS与SCM、ERP的关系
APS是SCM的核心,它能代替ERP的预测计划、DRP、MPS、MRP、CRP和生产计划 APS不能对业务管理如货物的接收、原料的消耗、发货、开发票、文档管理、财务、生产定单下达、采购定单下达,客户定单的接收。 APS也不能处理数据的维护如物料主文件维护、BOM维护、工艺路径维护、货源和设备的维护、能力表及供应商、客户、资源的优先级的维护。
综上所述: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就是在未预料的事件发生后, 实时的供应链重计划,保证持续的优化的可行的计划,保证按事先定义的业务规则,供应链系统进行重计化、财务优化。
作者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75.
[2]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1.
[3]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6.
[4]霍红.物流师,认证教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8-59.
注释:
与巨大的发展机遇相对应,零售和快速消费品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的零售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从高速成长阶段向成熟市场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零售和快速消费品企业都备感竞争的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挑战,企业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解决规模和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管理好消费者需求。
为了提高运营效率和更好地了解、满足消费者需求,同在―个价值链条上的零售商、快速消费品制造商,连同分销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保证物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网络中高效无障碍地流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供应链与各方,特别是工商双方的紧密协作。
系统协作,共赢未来
系统协作是将供应链作为一个价值链整体来看待,它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提升整个价值链的效率,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大价值的同时,使参s该价值链的各方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协作矾来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工商协作的重要意义在近年来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但是,国内的工商协作水平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从20¨。7工商协作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工商企业对于协作的整体满意度在近两年徘徊不前:零售商对于快消品制造商在供应链合作上的满意程度尤其低,而快消品制造商在战略合作和零售前端管理方面对于零售商也有更大的期待。
中国的工商协作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表现是工商企业合作缺乏战略性的合作框架和双方认可的合作议程。即便是在协作方面领先的工商企业也停留在单个项目合作的阶段,缺乏系统性的协作机制和考核指标(见图1)。
何为系统协作
系统协作是指一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业务管理流程:
・用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发现协作机会;
・参与合作各方都有明确、清晰和可量化的考核目标;
・伴随经验的累积,协作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增加;
・是一个致力于持续改进协作模式的学习型机制。
系统协作是将供应链作为一个价值链整体来看待,它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提升整个价值链的效率,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大价值的同时,使参与该价值链的各方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实现系统协作需要一个强大的集成化的物理平台和信息平台来确保物流和信息流在端到端的供应链中高效自由流通。在系统协作的体系中,供应链优化和品类管理是工商系统协作的两个关键行动领域,而数据整合是实现供应链优化和品类管理协作的关键能力。
协作创造消费者价值
无论是快速消费品制造商还是零售商,最终服务对象都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需求往往很简单,他们需要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价格”买到“适当的产品”。而这三个“适当”背后,涉及供应链管理和品类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参与零售消费品价值链条的各方通力协作,共同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见上页图2)。
供应链优化是工商协作的关键
供应链优化不仅要保证每一个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为下一个环节用最少的成本投入提供最大化的价值,还要保证供应链局部优化的同时使整个价值链做到最优化,从而为参与供应链的各方,并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价值。
零售消费市场的供应链是一个横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分销,一直到摆上零售商货架出售给消费者的复杂过程。供应链优化包括供应链战略、供应链规划以及采购、生产和物流优化。供应链战略是公司战略在供应链方面的体现,它是所有供应链优化活动的纲领。供应链规划是对与供应链相关的各业务领域进行规划,目的是降低供应链成本,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以及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采购、生产和物流优化是供应链优化的三个主要的业务领域。
供应链优化的过程虽然复杂,其理念却很简单,就是从原材料供给到以产品的形式在销售终端出售给消费者的整个价值链中,将供应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视作一个价值的提供方和接收方。供应链优化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保证每一个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为下一个环节用最少的成本投入提供最大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保证供应链局部优化的同时使整个价值链做到最优化,从而为参与供应链的各方,并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价值。
工商协作与采购、生产和物流这三个业务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零售商对制造商更准确的信息反馈可以使制造商优化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更合理地安排生产,进而影响制造商的采购战略。在这三个领域中,与工商协作联系最紧密的是物流优化。
物流优化是通过优化物流分销网络布局,以最低的投入来更好地满足不同渠道的客户需求。物流分销网络优化主要通过改进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即运输、库存和仓储管理的优化。要达到物流分销网络的优化,供应商要考虑以下一些细节:
・在网络中和区域内的物流设施数量。
・确定物流设施的作用(仓储、通关、配置等)。
・每个设施的目标服务客户是谁?
・何时、何地、如何利用外部存储和运输设施?
・用于运输产品的模式和途径。
・制造和销售哪些产品以及服务哪些客户从而提高利润?
・基于季度性的需求每个月制造、储存和运输多少产品?
建立消费者主导的优化的供应链网络,这―概念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真正执行起来并取得有效成果却非常不容易。如上所述,供应链优化涉及众多合作伙伴和多个业务领域,要想使物流和信息流真正在一个“透明”的供应链中自由地流通,工商企业还面临着来自以下三方面的障碍:
1、数据不充足:中国的工商企业普遍反映无法获得支持供应链优化运营的足够的数据。其原因是,一方面工商企业出于保密的考虑或利益冲突而不愿分享信息;另一方面是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从现有的数据中准确分析和提炼有价值的商业洞察。
2、行业标准不统一:中国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在数据、包装和物流等许多方面还缺乏统一的商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供应链效率的低下。
3、没有整合的IT平台:零售商和制造商的供应链管理IT平台尚未标准化,因此信息整合过程存在难度,这使得供应链协作在中国变得更加困难。
通过品类管理协作增长市场份额
供应链优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系统协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对消费者需求的管理。消费者既是整个供应链的终端,又是源头。因为整个供应链都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服务的。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管理,不仅可以带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更可以使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生意份额共同成长。
与供应链优化一样,消费者需求管理同样是知易行难。满足需求首先要了解需求,多数工商企业都意
识到了解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但许多企业都还不具备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洞察消费者真实需求的能力。
晶类管理是消费者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一系列结构化、规范化的流程有效地管理品类,其目的是始终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协调供应链,最终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提高利润。
这种能力的缺失一方面在于没有足够的信息和数据,另一方面在于他们还没有具备专业的数据分析技能。这种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而盲目通过压低价格来竞争的结果是工商企业的利润持续走低。
零售商的另一个普遍困惑是不甚了解如何将品类利润最大化,也不太清楚如何通过平衡不同的品类来提高利润。
品类管理是消费者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一系列结构化、规范化的流程有效地管理品类,其目的是始终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协调供应链,最终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提高利润。品类管理是一套成熟的体系,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品类定义:品类管理首先是定义品类,即根据商品和服务的相关性来划分品类,建立品类结构,给出清楚准确的定义,其目的是决定该品类的产品构成。统计显示,通过深入的消费者研究来定义品类可以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生意机会。
2、品类角色:定义品类之后,我们需要决定品类角色。品类角色是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阐明每个品类对于消费者和对整体生意的重要性。决定品类角色需要对大量的数据(包括销售、市场、竞争对手数据等)进行分析,以发现每个品类对于不同消费者的意义,对自身销售和利润的贡献,以及对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作用(见图3)。
3、品类分析:品类分析简而言之是通过对品类表现、市场竞争环境、消费者需求和供应商的综合分析来发现品类增长的机会。
4、品类战略:在发现品类机会之后,品类战略决定在不同品类采用何种战略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比如是重点采用吸引客流到该品类,或侧重增加该品类的平均交易量,还是集中强化品类中的某些产品以保证该品类的竞争优势等。
5、品类战术:品类战略制定后,还需要通过制订相应的产品组合、陈列、定价、促销、新品引进和订单库存管理等品类战术来保证战略的实施。
6、品类管理实施:在实施阶段一般是通过制订详尽并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目标、方式、时间、成本等来保证品类管理各阶段目标可以在预期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成。
品类管理并不是一个局部的优化行为,而是一个涉及供应链上多方合作伙伴和多个业务领域的系统的优化过程。品类管理协作需要来自多渠道的信息和数据来支持决策,比如,在确定品类角色时需要来自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多方面数据(见图3)。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多渠道集成共享的数据平台是实现有效品类管理的基础。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为经营目标,涵盖了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销售商、客户和服务商的全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运输、仓储、顾客服务等内容。供应链中各环节都存在库存,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一、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库存管理
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有三个:(1)高品质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2)总成本最小化(降低采购成本、库存成本)。(3)业务流程最优化 (错误成本和浪费点的消除)。其中的库存(Inventory)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现在和将来的耗用或者销售而储备的资源,包括原燃料、材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同于传统单一企业的库存管理,它是根据客户需求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中快速协调,以使供应链各节点库存达到位置最优化、数量最优化,从而降低供应链库存总成本。这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在信息共享、横向协调运作、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未形成集成化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系统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为政,从短期效益出发,片面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影响整体最优。(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供应链环境下,时间与速度已被看作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ERP只是打通了企业内部环节,而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数据资源传递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供应链管理效益。成员企业间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由于数据资源的垄断造成信息不能共享,企业对客户需求不能及时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无法做到实时准确分享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信息。(3)缺乏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成员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企业间缺乏相互信任,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不稳固的根本原因。(4)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需求计划时,无法顾及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内部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市场变化引起的产品需求波动等,都会对企业安全库存产生影响。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建立集成化供应链。首先,要树立相互协作的互赢理念。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意识到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一同去追求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其次,在各成员企业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将其组成一个“虚拟组织”,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条件下,整个供应链内部流程运作透明化,使供应链库存管理数据能够实时、快速传递到各个节点,各成员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信息等不确定因素,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降低企业安全库存成本。
(2)精简供应链结构。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类型、数量多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低、供应链库存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精减供应链结构,使其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供应链的节点数,简化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保证供应链各节点信息传递顺畅高效的关键,也是做好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础。
(3)优化信息流程。供应链库存管理要达到库存成本最优化,各节点关键数据必须做到实时更新、精确计算、完全共享。自动化操作和精确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减少了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我们要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形成一个虚拟的、适时的供应链。合同制造商可以通过外网连接至生产执行系统,了解到可能发生的订单类型和数量,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实时共享库存管理中订货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状态、缺货情况、运输安排等数据,同时做到精确计算,减少失误。信息整合也使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能共享有用的信息,各个成员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
(4)建立完整的库存管理运行机制。无论构成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数量的多少,也无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类型、层次有多少,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各成员企业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体系需要一种明确的制度来强化各成员企业合作的稳定性,实现整体目标化,达到全局最优。首先,建立信息流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各成员企业共同合作目标、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利益的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确保关键信息在供应链上准确、及时传递。其次,建立供应链库存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制定合同规则、协作交易规则、库存优化及控制方法、订单处理规则、财务结算规则等规则章程,确保各成员企业间合作的良性循环。第三,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关键指标评价、流程协作等指标考核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程度与经营状况,依据考核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齐严.美国供应链趋势及其对我国物流业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0(10).
[2] 汤中明,刘志学.易逝品VMI与TPL集成供应链研究[J].管理评论,2010(01).
[3] 肖红,陈旭娜.VMI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日本近铁国际物流公司实施VMI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1).
[4] 张民,贾东浇.VMI模式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5] 曹武军,李成刚,王学林,胡于进.VMI环境下收入共享契约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01).
[6] 张梅艳,高远洋.引入第三方物流的VMI模型优化研究[J].管理学报,2007(01).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material purchase cost, order management cost, inventory holding cos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sts,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the bullwhip effect of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factors, puts forward five ways to optimize the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Key words: supply chain; cost for control; optimization approach
1供应链和供应链成本因素分析
在“价值链”概念基础上产生的“供应链”概念,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解释。但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种理解: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它以供应作为源点,以消费作为终点;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
根据以上解释,供应链结构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如图1模型。
从图1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是由所构成节点的企业组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物流或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1.1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所以,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供应链管理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其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故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1.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
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体现在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上,即价值增值=用户价值-用户成本,而供应链成本=供应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由此可见控制供应链成本需从供应成本、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着手进行研究。
2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MIS成本和牛鞭效应上,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2.1物料采购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分析
物流的供应成本主要表现在采购成本上,而传统的采购只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供应商之间的多头竞争选择合作者即价格最低的供应商。但往往顾此失彼,减小局部成本而扩大总体成本,不能和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共赢,故不能根本上降低采购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产生于企业所持有的库存量而发生的一切成本。通常包括报废成本、损坏、保险、存储资金和缺货成本。如缺货成本不但来自额外的文书工作,还来自各部门中处理订单文书、检货与包装、回答查询的人员所化费的时间。甚至还可能包括诸如小量发货而产生的高运费。所以库存中任何不协调因素所产生的成本都是很客观的。
2.2管理信息系统(MIS)成本
构成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成本有:因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导致的信息延迟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的下降,甚至由于延迟而影响的库存量精确度,造成短期生产计划的难以实施;交货延迟成本;不确定因素成本,如订货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质量、生产周期、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因素,进而造成因库存增加或库存不足而产生的成本。
2.3牛鞭效应
若以消费者为下游终点,那么制造商就是上游的起点。所以作为消费者对许多商品的需求是起伏不定的,虽然其变化值往往是在某一范围内。然而,当下游需求发生变化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这种变化的信号就会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渐放大,这种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如图2所示。
当供应链遭遇牛鞭效应时,会产生如下危害:
(1)制造商通常依赖分销商,对其销售定单进行产品预测、设计生产能力、控制库存及安排生产时间,然而不断起伏的需求变化对制造商而言难以管理。
(2)产生过量库存;由于需求不确定性及需求变化,会导致供应链中每一个成员库存变大,导致销售不畅,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使供应链的潜在销售流失。在实施卖方管理控制下,当产品在供应链上实施分配时,失真的需求信息常常会顾此失彼。
3供应链成本控制的优化途径
3.1通过ABC分类法控制库存成本
ABC分类法来源于人口理论中“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该理论应用于库存时,将这一概念称为ABC分类法。即假定任何库存可区分为3个部分:A类物品:高值――其总价值占库存总值70%~80%,物品量为总量的15%~20%。B类物品:中值――其总价值占库存总值的15%~20%,物品占总量的30%~40%。C类物品:低值――其库存总价值只占5%~10%,数量却是物品的大多数,通常占60%~70%。下面以一个只有10种物品的简化例子,来说明如何去做ABC分析,如表1。
然后,按序数排列这些物品,并计算出累计年度使用金额与累计百分数。如果任意地决定A类物品,到第五这三类物品将属B类物品,它们占总物品数的30%。其余50%的物品将属C类物品,如表2。
3.2通过采购优化控制采购成本
优化控制采购可以通过不断开发供货商,向供应商要利润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
因对针对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较理想的状态是采用鲶鱼效应,不断开发更有威胁力的供货商,让它像鲶鱼激活沙丁鱼一样,在供应商之间营造彼此竞争的氛围。进而,谈判中向供应商要利润。并通过谈判等途径,正确地减少供应商,将供应面缩小到可管理的水平,在选择中去粗取精直至最优。与此同时对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绩效目标,将其商业道德作为评级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分享资源使供应商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目的。
3.3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控制订单管理和交货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订单过程和完成运输及配送中的信息交流,即实现供应链功能集成,协调供应链采购过程、物料计划、销售过程,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以及可互发紧急通知等。所以,缩短服务的响应时间,改善与客户间的双向通讯流,便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到供应链中。
3.4通过缓解牛鞭效应优化控制供应链成本
通常情况下,供应链中每一成员会通过他们的计划传递其预测信息。所以缓解牛鞭效应可通过以下方法:(1)实施卖方管理存货,即上游掌握下游需求与存货信息,并以此预测对下游的供货。这样,上游便能控制上游至下游的重复供货。(2)消除不合理的短缺博奕现象,因为当消费者毫无制造商供应信息时,短缺中的“博奕”现象会达到最高峰。故有必要实施更严厉的取消订单的政策措施,这对缓解牛鞭效应是有益的。(3)实施渠道联合,在供应链中除了信息共享外,加强上下游之间在定价、运输、库存计划及所有权的有机整合,建立优先合作机制,如建立统一控制的库存系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本企业,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因此,对信息进行精确、可靠及快速的采集和传送,变得日益重要。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支持技术就是为了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和费用而产生的。所以,在供应链结构中,各节点企业间都存在着供应与需求的买卖关系,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钟爱军.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综合防治[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5(12):13.
[2] 孙惠,王爱云,马丽.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问题研究[J]. 物流科技,200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