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兴市场研究

新兴市场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5 17:14: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兴市场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兴市场研究

篇(1)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卡蒂·休伯蒂(Katy Huberty)去年2月份表示,面向新兴市场推出一款价格更低的“iPhone Mini”对苹果来说是“有意义的”。去年12月份,Zacks声称苹果今年能销售1000万部尺寸更小的iPhone。来自供应链的传言称,iPhone Mini将配置与iPhone 5s和5c相似的4英寸显示屏,而非iPhone 6的4.7英寸和iPhone 6 Plus的5.5英寸显示屏。

为什么说苹果可能推出iPhone Mini

推出iPhone Mini将延续苹果在iPod、iPad和iPhone 6中采用的尺寸和价格多样化策略。

iPhone Mini可能对喜欢尺寸较小的iPhone 5s和5c,或认为iPhone 6和6 Plus价格过高的消费者有吸引力。它可能有助于苹果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上与谷歌的Android One和微软的低端Lumia手机竞争。

在新兴市场上的优势很重要,因为美国等成熟市场在迅速饱和。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估计,2015年美国智能手机用户将比2014年增长11.4%至1.826亿。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今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将接近5亿部,到2017年,巴西智能手机销量将激增3位数至6600万部。eMarketer还预计,到2016年印度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2亿部。

尽管苹果在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高达42%,但在发展中和新兴市场,苹果的市场份额要低得多。苹果在成熟和新兴市场上市场份额的差距意味着,苹果需要推出更廉价的智能手机,在不断增长而且规模颇大的新兴市场上占领更高的市场份额。

苹果不会推iPhone Mini的原因

推出尺寸更小、价格更低的iPhone的核心问题在于,它将降低苹果对高端客户的吸引力。例如,宝马(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经常把苹果比作宝马)不需要生产低端车型,蚕食印度Tata Motors或中国比亚迪的市场份额。

苹果的主要对手都缺乏这一认识:认为品牌吸引力重于市场份额。三星生产包括高端、低端在内的数十款产品,索尼、HTC都采用与三星相似的策略,但这三家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都遭到苹果打压,在低端市场则面临包括小米、联想在内的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激烈竞争。

更为重要的是,三星的低端市场策略并未能阻止其市场份额下滑。IDC发表报告称,去年第三季度,三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由2013年第三季度的32.2%下滑至23.7%,同期内苹果市场份额由12.8%下滑至11.7%。

同时平板手机的需求则在不断攀升。IDC预测,今年全球平板手机销量将由去年的1.75亿部增长至3.18亿部。在市场看好大屏手机的情况下,推出一款4英寸手机是“逆势而动”。

iPhone 5c参照物

“iPhone Mini”的参照物可能是iPhone 5c。与流行的看法不同的是,iPhone 5c并非是一款失败的产品。《福布斯》估计,截至去年6月份,苹果销售了至少2400万部iPhone 5c,而且iPhone 5c利润率要高于iPhone 5s。

问题在于,媒体把iPhone 5c描绘成一款低端iPhone,尽管其价格只是略低于iPhone 5s。如果把iPhone 5c的目的定位为蚕食低端Android手机市场份额,那么就确实是一款失败的产品。但如果把它看作一款入门级iPhone,iPhone 5c是成功的。

篇(2)

新兴市场已患“债务病”

近日,国际投资机构高盛指出,新兴经济体拥有大量外币债务,这在本国货币贬值、美元走强、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时期会令前述国家遭受重创。而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简称“标普”)则更加直白,声称新兴经济体已患“债务病”。

其实早在今年9月,IMF就在其《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数据称,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实行低利率的大背景下,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债从2004年的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8万亿美元。在此期间,这些经济体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显著增加。

“新兴经济体的确面临债务风险隐患”,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肯定看法。在她看来,新兴经济体的债务风险主要由3个因素造成:自身债务上升、本币贬值、美元升值和资本外流。

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资本大量进入新兴市场国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国家都长期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大规模信贷投放和大量投资刺激政策,这加剧了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债务。张茉楠说:“从长期跟踪的国际金融数据看,2014年新兴经济体企业外债规模达到2.6万亿美元,数额巨大,而且其中四分之三是以美元计价的。”

然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如今多数处于贬值期,这就触发了另一个问题:还债成本上升。

新兴市场大量借债的时候正值美元贬值阶段,融资成本较低,规模巨大,如今本币表现平平,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货币甚至在今年一直下行,毫无回升趋势。而美元自从2015年年初以来整体表现良好,加之美联储加息在即,全球资本市场都对美元未来抱有很大期待。“以前,美联储加息的话题没有提上日程,新兴市场国家的压力或许没有太大,如今加息近在眼前,债务压力就变得更大”,张茉楠分析,“特别是美联储若年底加息,不排除新兴市场次贷回流的可能”。

此外,张茉楠强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吸引资金的魅力也不似从前,加上美元升值,资本基于利益和安全的考虑,也会为新兴经济体债务市场造成“抽血”。“现在美元指数已经突破了100大关,其最大影响就是会让新兴经济体债务情况恶化。”

上述3个方面叠加,都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问题产生消极影响,而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也会因此降低不少。

那么,看上去颇令人担忧的状况是否代表危机近在眼前呢?

惊已现危未到

近年来,全球债务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张茉楠告诉记者,跟踪数据显示,2007年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全球债务规模为70万亿美元,而在2014年这个数字就超过了100万亿美元。显然,这其中既有发达经济体的也有新兴经济体的。

那么,风险到眼前了没?“只有当潮水退去,你才能看到谁在裸泳。”如今用这句话来形容新兴市场的债务问题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研究员张建平对《经济》记者说:“最近确实有国际机构或国外媒体谈论这些问题,个人以为,这些观点是预警性质的,毕竟新兴市场包含很多国家,而债务本身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概而论并不能够说清问题。”

张建平这样解释,债务危机说到底是资不抵债或延期偿还债务或者构成债务根本违约,比如曾经的希腊,大家对该国债务局面有目共睹,可是如今还没有任何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对外宣称没有能力偿还债务。因此,“要区分不同国家地区的情况,详细看待”。

按照他的分析,中国的债务重点在企业债和地方债,而巴西则是政府债,俄罗斯目前最头痛的并非债务而是国际油价的走势,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则因为货币贬值严重而面临偿债能力降低的风险。“即便如此,新兴市场国家也有很好的表现,比如中国的外商投资一直逐年增加,大量资金进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印度则在2015年成功吸收了四五百亿美元的外资。”

在他看来,新兴市场的确在当前有消极表现,但这种倾向并没有实际转变成危机,至于国际机构的评价或外媒的舆论,都可以为新兴经济体提醒。毕竟,在过去十年间,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很快,投资回报率也很高,资本追逐新兴市场,大量进入,如今出现上述问题也并不意外。

与此同时,张茉楠则表达了更多担忧。“美元结束量化周期和美元升值,这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周期,不是说一两年就结束,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美元启动加息,会对新兴经济体债务市场造成更多‘抽血’。更何况,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并不景气,今年全年也没有起色,国际油价暴跌,石油美元缩水,对依靠资源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种打击是很沉重的。”因此,她认为不排除风险在未来转变成危机的可能。

改革是关键

张茉楠的担忧不无道理,石油美元的大幅缩水已经让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和中东国家出口受阻。而从前投资新兴经济体国家房地产、资产、证券的资金也已经出现逃离倾向。消息显示,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就出现了净撤资的情况,连锁反应下,财富缩水,资产重新配置不是不可能。

然而,新兴经济体能做些什么呢?“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有些传统优势消失后不会回来,比如中国的加工业,逐渐向海外转移,曾经的低成本已经过去了,但是大宗商品就不一样,它是一个变量,对所有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都有翻牌机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原副主任白明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在白明看来,新兴经济体需要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地位,减少对出口的单纯依赖。

张建平则强调这些国家应该将重点放在改革上面,在他看来,经济结构改革几乎是每个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的问题。“一些国家的居民消费潜力很高,但是自己产品不好,结果民众都跑到国外消费,但是如果能够提升商品品质,致力于挖掘本国消费空间,很多资金或许不会流向国外。因此,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价值才能创造收入,才最有利于偿还债务。”

的确,在全球经济基本面缺乏明显改善迹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疲弱、而美联储加息在即、美国经济复苏相对明显的大环境下,新兴经济体短期可能无法摆脱债务压力加大的困境。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曾经长期的贸易顺差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规模并没有明显过高,如果保持灵活的货币政策,避免本国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爆发债务危机的概率可以降低。

篇(3)

诺基亚已经在目标国家建立了九颗人造卫星设计工作室,旨在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研制不同的产品。将全球总潮流与各市场的具体特征结合起来。

今年9月下旬,诺基亚将为这些新兴市场量身定做的七款手机。诺基亚设计总监Antti Kujala积极策划了这个项目。他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接受了《商业周刊》记者的采访,畅谈了诺基亚面对不同的国家市场时在设计上的细微差别,并对未来手机的设计潮流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从人种学角度来设计新产品

《商业周刊》记者(以下简称问):在诺基亚全球多样化设计策略中,人种学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ntti Kujala(以下简称答):诺基亚拥有一支超过250人的设计团队,包括图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颜色及材质专家、心理学家、研究人员、人类学家和技术专家7类人才。

我们的人类学家们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去研究,预测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他们研究全球各国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如何交流、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发现可能会影响移动通信新格局的早期信号。我们的设计者经常去各国深入观察和了解。并将他的发现与洞察跟产品设计师们分享,这样往往会激发设计师们的灵感,使他们产生新的创意。

我们有着一支高效能的设计团队,他们能预测未来5到15年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发人深思的想法,研究和预测整个社会的宏观潮流。

我们也有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它既着眼于长期、宏大的社会趋势,也立足于颜色、款式和材质等短期的时尚潮流。我们找出某个国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潮流,同时我们也努力挖掘各个国家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似性和全球性的趋势。实际上,这就是指有本地化色彩、外观材质和墙纸、服务、铃声等用户界面的内容。在对于新兴市场的研究中,一个很大的发现就是每个用户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

设计以人为本

问:诺基亚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语是“科技以人为本”,那么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呢?

答:现在世界上有63亿人口,其中30亿人拥有手机,到2010年,全世界会有40亿人享受到移动通信的便利。在今后几年内,将会有10亿人第一次用手机。我们既要了解消费者的相同之处,也要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

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全球的手机制造商,必须去理解全世界消费者的使用和行为习惯,知道今后手机的设计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这都是我们的人类学家们要研究的东西。目前,就是使产品更多地体现出地方化特色来。我们经常会深入到各个市场中去,与消费者进行交流,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款手机?是喜欢它的外观?觉得它环保?还是比较便于操作?我们把消费者的喜好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去,也更易于我们的产品走向市场。

瞄准新兴市场

问:以印度和中国为例,诺基亚在这两大市场推出的手机产品有何不同?

答:在印度,人们有着强烈的购买欲。他们很关心外形、款式以及一款手机呈现的质量。而且,在印度,拥有手机并不单单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还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前进。

而在中国,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所以价格的定位非常讲究。非洲的情况也差不多。我们下一步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去了解这种全球不同的特性,并将之融入到产品的功能和用途的设计中去。

问:针对新兴市场,你们怎样将全球最时尚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低端手机之中?

答:拿比较低端的诺基亚2630来说吧。我们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以款式和时尚为主的手机,所以采用了与其他产品类似的圆滑设计,同时保持价格适中,保证当地用户支付得起。此外市场上很多低端手机外形相似,令人一见就产生“低档”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也十分留意,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我们把这款手机改成圆形的边,背面是弯曲的,这样拿在手里就会很漂亮。我们也使用颜色的对比来制造圆形的平滑的外观和感觉。它是我们外观最小巧的一款手机。

问:诺基亚在新兴市场研究上有什么惊喜吗?

答:多年来,我们的人类学家一直在研究,在比较偏远的山村,人们是如何克服日常生活的交流障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成本,他们往往一家人甚至一个村子的人共用同一部手机。

问:这个新发现对于手机的设计有什么影响?

答:首先这变革了诺基亚的观点,以前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都认为一部手机只能有一个主人。我们设计出了诺基亚1200和诺基亚1208,其特点就是可以多个用户共享使用。这两款手机都很耐用,足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我们添加了可共享的住址名册,便于家庭中或者村里的每个成员都能保存自己的联络人和号码而不至于相互干扰。另外,这两款手机还有电话追踪功能,让人们能够预设好每次通话的时间和费用。

同时,它们还有着一些特性来保护自己――无缝的键盘保护键盘之间不进灰尘,特殊的抓握区又使得即使在天热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拿,而不至于太滑。

同时设计者们还在酝酿一些新的创意。这两款手机都有一个可触摸的手电筒(以防能量不足),有着不同的语言版本,还有演示模型,使得没有使用过手机或者很少使用手机的人也能很快学会使用它。

问:您已经宣布,将要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建一个新的人造卫星工作室。你们会和当地的设计者合作吗?

篇(4)

在这家公司的450家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中,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司”)以及中国国家社保基金同时在列,这是两者首次共同投资同一家海外上市公司。而普洛斯项目也是中司在新加坡投资的第一单。

作为中国国家投资基金,中司的一举一动颇受市场关注。10月5日,中投副总经理汪建熙的俄罗斯之行,释放出中司将积极参与俄罗斯政府的国有企业股权私有化的信号。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国内流动性逐渐恢复,发达国家对财富基金的担忧和戒备心态呈现上升态势,并有可能启动新一轮监管风潮。以提高透明度来应对发达国家的监管和审查效用逐渐降低后,财富基金或将被动转向新的投资地区。

中司从成立以来,大部分资产配置都在发达国家(主要是北美),如今已经明显感受到日益严厉的监管对其投资决策造成的压力。此次有意参与俄罗斯国企私有化,是继2010年5月在第二届财富基金国际论坛上公开呼吁放松监管后,中投再次明确表示,将积极参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

试水俄罗斯

继2009年收购诺贝鲁石油公司以后,中司第二次对投资俄罗斯产生了兴趣。2009年10月15日,中司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诺贝鲁投入3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用于收购了公司45%的股权,其余投资将支持油田日常运营及扩张。

与诺贝鲁石油相比,中投这次面对的投资标的可谓是纷乱庞杂。俄罗斯财政部在2010年7月首次公布的出售名单上包括10家大型国有企业,涵盖石油、电网、水电、商船、农业及银行等多个行业,均为行业龙头公司。

按照俄罗斯财政部的规划,计划通过出售这些公司的少数股东股权,在未来三年筹措290亿美元。

俄罗斯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对媒体表示,国内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均可以参与竞购,而且对海外投资者没有设置任何限制。

按照私有化方案,俄罗斯政府仍然对改制的国有企业保持绝对控股权,加之这次出售的资产规模对资金量有很高的要求,海外投资者参与竞购的可能性比较大。

“俄罗斯过去十年来,先是私有化一批企业,后来又大规模国有化,对待少数股东很糟糕,股市也不稳定,这次私有化或是俄罗斯政府想要稳定下来,是很理智的决定。”长期追踪财富基金的泽奔商务咨询公司(Z-Ben Advisors)伦敦执行董事柯梅克在电话中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柯梅克认为,如果俄罗斯政府能够拿出足够好的资产,中投是一个极佳的买家,“因为中投追求长期的投资,不会经常交易持有的股份,只希望做少数股东,也不想要公司董事会席位,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冷静又稳定的投资人。”

伦敦一家专注投资新兴市场的基金经理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如果俄罗斯政府希望国有企业私有化顺利进行,应该寻找一些财富基金或养老基金以及大型的共同基金作为主要投资人来参加竞购,因为这会给其他投资人传递出信心。

上述基金经理管理着一只投资俄罗斯市场的基金,他认为中投是俄罗斯很不错的选择,但对中投来说,则要充分考虑俄罗斯声誉不佳的投资环境,做好承受风险的准备。此外,他还建议中投可以选择联合其他有实力的投资者共同参与以分摊风险。

在近期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中投副总汪建熙透露,公司对投资农业长期看好,其认为全球性土地短缺及气候变化都是农业具有投资价值的原因,中司正考虑加强在这一领域的配置。

但俄罗斯公布的出售名单中仅包括一家农业公司Rosagrolizing,主要在俄罗斯从事农机租赁。

柯梅克认为中投不会对所有出售的公司都感兴趣,其看中的很可能是那些规模最大、治理最好的公司,典型就是俄罗斯的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可能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

风险衡量

在表现出兴趣的同时,中投也并不讳谈在俄罗斯投资的负面因素,其中包括许多俄罗斯公司不分红。中投希望俄罗斯政府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及保护少数股东权益。

汪建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投并不谋求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仅追求利润,但希望上述两点要求能够得到保证。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国际投资分析和咨询人士均认为,如果要完成交易,中投应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为交易设定严密的保护条款,以避免作为少数股东的利益被大股东或政府干预而漠视。因为短期内俄罗斯政府对该国《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修订的可能性似乎很小。

俄罗斯SKOLKOVO商学院新兴市场研究院(SIEMS)不久前了一份对“金砖四国”(BEIC)财富基金的研究报告,该份报告的研究员克里斯多夫•鲍丁认为,中投还应该就俄罗斯政府对国有制的态度进行判断,如果这一态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么未来干预企业决策以至于损害少数股东利益的情况仍然可能会发生。

“我认为中投参与俄罗斯私有化是一个很冒险的投资决定,因为俄罗斯的政治风险太大,只要看一下过去5~6年俄罗斯投资和私有化的情况,我想任何人都会同意。”克里斯多夫•鲍丁告诉记者,过去5年中有很多私有化的公司资产被迫出售,这些资产要么来自于海外投资者,要么是那些与政府政策和意愿相悖的国内所有者,俄罗斯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干预太多。

专注投资俄罗斯市场的繁荣资本(Prosperity Capital Management,下称PCM)首席经济学家哈利根针对这次的私有化提醒海外投资者务必谨慎,因为俄罗斯的法律体系、包括对财产的保护仍然非常不健全。

PCM的风险警示来自于自身的失败教训。PCM在参与发电企业TGK-2的私有化过程中身陷泥沼,遭俄罗斯联邦参议员控制的公司拒付巨额资金。

“俄罗斯政府应该公布私有化明确的时间表和出售名单,越细化越好,这对整个私有化的推进会有帮助。但在我看来,关注推出时间和公司名单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注如何去做私有化。”柯梅克说。

哈利根认为,剔除掉法制不健全以及公司治理糟糕的因素,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仍然具备投资价值。例如俄罗斯的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在GDP的占比仅为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1/3;在去年经历近十年来首次下滑后,俄罗斯经济今年迅速反弹;此外,石油等资源品对俄罗斯国民收入的贡献率已经从2003年的40%下降到了20%左右。

莫斯科一家国际投行的策略分析师告诉记者,不少投资者考虑到政府的态度问题,但他认为价格会真正吸引到投资人。

“一方面,计划出售的国有企业均为行业龙头,且大多数为资源型企业,盈利非常可观,如果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未来回报会更加丰厚;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股票估值远远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俄罗斯整体股市估值处于金砖四国中末位,未来12个月内还将有很大的上涨空间。”他说。

谈及对政府政策变化的担忧,他认为,即使是三年后政策发生变化,持有期间的分红收益也会很乐观,相信会吸引到一些财务投资人。

中投转向

考虑到俄罗斯较差的历史记录和不明朗的政治前景,一些投资人士对中投参与俄罗斯私有化的前景莫衷一是,但均对中投转向新兴市场及分散投资给予了正面评价。

除了监管严厉之外,发达国家经济缓慢的复苏也成为财富基金转向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的另一个理由。近期,中投和新加坡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相继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表示担忧。

事实上,除了俄罗斯之外,中投表示将积极参与新兴市场的投资,加码配置中国周边市场。

中司2009年的年报显示,去年完成的8项重点直接投资中有5项是在亚洲完成的,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香港;全球组合分散投资中股权部分亚太地区占到28.4%;均比2008年有大幅度提高,其中2009年以前的直接投资全部集中在美国。

在某种程度上,中投这次的表态只是对去年投资思路的延续和深化,虽然没有明确透露具体的投资策略,但从近一年来的投资项目可以看出大致的方向在发生转变:地域上由美国扩展到东亚及西亚,投资行业也由金融服务扩展到资源和能源等领域。

柯梅克指出中投2009年主要是将配置从发达国家分散到邻邦国家,他认为中投投资中国的邻邦是件很正确的事情,因为中投对中国的国情最为了解,认为中国未来还能保持高速的发展,而中国的邻邦很可能会复制或依附于中国的成长而发展,所以实际上是在分享中国的成长果实。

对于中投在投资品种上的变化,柯梅克认为中投是在选择未来中国会消费几十年的产品,因为中投清楚中国国内的需求,而且更清楚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以及调整方向。

柯梅克说:“不过目前的困难是,除了资源和能源类企业,还看不到哪些外国公司很明显地受益于中国的内需及结构调整,中投也没有在这方面做很多工作。未来可能会看到中投寻找这样的公司,一些中国消费者会选择的消费品品牌,但不幸的是,很多这样的好品牌都在美国。”

中投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分散投资及降低风险一直是中投投资思路的一部分。2009年中投将大量的现金资产用于境外投资,是以公司的整体投资组合(含现金)的风险水平有所上升,但同时,境外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因投资类别的分散化,以及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显著下降。

克里斯多夫•鲍丁则认为,中投可以在新兴市场做到更加分散化,在地域上可以考虑去非洲和拉丁美洲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

尽管中投表示将积极参与新兴市场的投资,但目前的配置仍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并且继续在这些国家寻找直接投资机会。

2010年,中投仅公开了一笔交易,即5月份与加拿大畔西能源信托公司(Penn West Energy Trust)设立合资公司开发重油资产,且购买其信托单位;另一笔交易则是在6月购买美国第三大天然气公司CHESAPEAKE能源发行的优先股,这一交易信息由CHESAPEAKE能源公布。

另外,近期对加拿大钾肥生产商Potash竞购战中,也有传言中投有意加入。不过这一消息也再度引发加拿大政府及相关舆论对包括中投在内的财富基金的批评和警惕,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严厉监管措施的出台。

篇(5)

关键词:CMO 权力演变 影响因素

问题的提出

CMO(Chief Marketing Officer,首席营销官)是近年来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CMO应该在公司占据较高地位并进入公司战略管理团队,理由归结如下:第一,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来源,围绕顾客设置组织架构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第二,市场导向对公司绩效的促进已被众多学者证明,主管营销事务的CMO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应该得到提升;第三,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剧也为CMO地位的改善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在当前经济活动中,CMO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的认可。2004年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前1000强企业中,大约只有50%设有CMO岗位,而设置CFO岗位的则超过80%。另外,CMO的平均任期仅有23个月,远低于其他高管团队成员的平均任期。Wheaton指出,CMO当前面临的迫切挑战就是在公司内部和股票市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学术界的推崇和现实经济中的不受重视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使CMO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中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CMO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起源和发展的各阶段特征,特别是对其权力的演变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并通过分析当前CMO权力的影响因素,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CMO内涵的界定

CMO是指企业中负责市场运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最高决策者,对与企业相关的所有营销问题负全责,是企业营销相关部门的最高管理者。

CMO不同于销售经理,它是企业战略管理团队中的重要角色;所有的企业都设有销售经理职位,但却不一定设有CMO。

CMO在企业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需要负责企业的整体营销工作,比如对企业的营销思想进行定位;把握市场机会,制定和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和计划,完成企业的营销目标;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对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和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负责企业营销组织的建设与激励工作。CMO的职责范围包括研发、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战略决策与实施、营销沟通(市场研究、广告、促销)等各种企业经营活动。

CMO的发展历程与权力演变

(一)CMO的起源与快速发展阶段:权力较大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CMO产生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公司的发展战略开始从生产导向和推销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大量的公司资源流向营销部门,以开发匹配公司战略的营销政策和计划,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为此,一些大型公司开始在战略管理团队中设置CMO的岗位,全面负责公司营销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末,约有半数的美国大型制造企业设有CMO职位。

在这一阶段,CMO和其直接管辖营销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是较高的,直接影响公司的战略制定,并承担塑造企业市场导向文化的重任。CMO的职责范围较广,包括培养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公司高层代表营销力量,起草并实施公司营销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Steenkamp, Jan-Benedict E.M.,2005)。这一时期CMO在公司的职权较大,绝大多数CMO直接向公司总裁负责。

(二)CMO的快速衰退阶段:权力下滑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CMO快速衰退的阶段。随着市场营销观念愈来愈多地被其他部门人员所接受,加上战略规划部门承担了原来由营销部门负责的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职能,营销部门的地位快速下降,开始由战略层面退化为战术层面。多数公司CMO的权力开始下降,逐渐退出战略管理团队。多数公司甚至不再设置CMO职位。

该转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19世纪70年代开始并维持了十余年的并购浪潮导致产品线和业务单元迅速扩张,自治单位分权是大势所趋;其次,战略业务单元的不断增加导致营销职能分散;再次,在大型公司中战略规划部门出现,替代了营销部门的战略规划角色;最后,公司高层认为营销主管及下属无法胜任日益复杂的商业模式,对营销部门信任度降低,资源投入也随之减少。

(三)CMO的触底反弹阶段:权力回升

CMO发展的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持续至今。在此阶段,营销部门在公司内的地位继续下降,逐渐被视为公司的成本中心。CMO扮演起支持性角色,其主要的职责仅是管理营销和服务供应商的关系,承担协调、监控、引导的任务,并和业务单元之间保持弱连接。而伴随着营销影响力减弱,CMO在公司的地位也逐步下滑至低谷。

然而近几年来,企业营销环境日趋复杂,创新压力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开始重新重视市场营销业务,并赋予CMO更多的管理职权。CMO的发展开始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趋势。

CMO权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从外部环境、企业和营销部门三个层面来分析CMO权力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CMO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性预测。

(一)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普及。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普及意味着公司的渠道趋向多元化,同时也暗含着顾客可能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公司产品。为保持公司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公司必须在内部对各种渠道进行整合。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使营销传播工作变得更复杂,因而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去整合公司所有信息渠道,塑造并传递统一的价值观和产品形象。营销部门具有顾客整合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公司信息渠道整合方面也具有优势。所以,营销部门将更多承担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连接职能,重新掌握顾客资源。这将有利于CMO权力的增加。

2.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发达国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已经转移至新兴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营销者必须适应新兴市场的不同特征,学习和理解新兴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并将之转变为公司的财务收益;另一方面,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已有成熟的营销工具和模式应用于新兴市场。这就需要CMO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鉴于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CMO和营销部门在攫取新兴市场价值方面占据优势。

3.第三方群体的兴起。第三方群体(例如消费者联盟、个人网站、博客等)在近些年迅速发展,而且网络的即时分享特征更是放大了第三方群体的影响力。由于第三方的中立立场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其受众增加迅速。企业必须广泛关注各种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力的群体,并且统一口径迅速对各种事件作出反应。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不同的部门掌控着不同的对外沟通渠道,并由不同的管理人员负责。为改变上述混乱的局面,企业应该将对外沟通的职能交由一个高管负责。由于CMO对顾客需求比较了解,这项工作交由CMO承担无疑是较为合适的。

(二)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司层面对CMO权力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战略和公司组织结构两个方面。

1.公司战略转变的影响。首先,企业不断强调创新和差异化战略,这有利于CMO在管理团队中发挥自身价值。因为创新和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前提是迅速且准确地确认市场机会,这需要有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认、定位等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这正是CMO所具备的。所以CMO能够在公司战略制定方面贡献力量,这也决定了CMO在高管团队中的价值。

其次,公司品牌战略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CMO的价值。品牌对于公司是非常重要的资产,高管团队也倾向于由某一位成员对此负责,而品牌管理隶属于营销领域,该角色自然应该由CMO来承担。

2.公司组织结构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具有营销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的CEO。基于同质吸引理论,人们喜欢跟类似的人接触,而拥有相同工作经验的人也由此更容易彼此吸引。所以当企业高管,尤其是CEO具有营销工作经验时,更有利于其进入高管团队。此外,有营销工作经历的高管成员,也会比较重视了解顾客需求,由此更容易吸纳“更懂顾客”的CMO进入高管团队。

(三)营销部门权力变化的影响

在公司内部,营销部门的权力与其对公司绩效的贡献紧密相关。Verhoef的研究表明,营销部门可测量的、创新的营销活动可以提升公司业绩;O'Sullivan和Abela则通过事件研究和整体测量两种方法证明了营销绩效可测性对于公司业绩、股票市场回报以及公司内部营销部门地位有着显著影响;Webster的研究更是直接解释营销活动绩效的可测量性和产品、战略创新会影响营销部门的权力。总之,营销活动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可测性和创新性,对长短期绩效的合理平衡、品牌资产构建的影响均可以有效地提升营销部门在公司内部的地位,进而增加CMO在公司内部的权力。

综上所述,从一开始的蓬勃发展,到盛极而衰,最后跌至低谷,CMO的发展之路比较曲折。但是,无论是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还是企业战略导向和组织结构特征的变化,以及营销部门权力的新发展均有利于CMO权力的增加。未来一段时期,CMO反弹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其权力将会逐步回升,将会有更多的公司重新将CMO纳入到企业战略高管团队,使其对公司战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Court David. The evolving role of the CMO [J]. McKinsey Quarterly, 2007 (3)

2.Hopkins, David S. and Earl L. Bailey. Organizing corporate marketing [M].New York: The Conference Board, 1984

3.Hughes, Tim. Regaining a seat at the table: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the e-service opportunity [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07, 21(4)

4.Keith, Robert J. The marketing revolu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60, 24(3)

5.Kumar, V. and Denish Shah. Expanding the role of marketing: From customer equity to market capitaliza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9, 73(6)

6.Lamberti, Lucio, and Giuliano Noci. Marketing power and CMO power: Could market orientation break the link?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09, 17(5)

7.Nath, Pravin. and Vijay Mahajan. Chief marketing officers: A study of their presence in firms' top management team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8, 72(1)

8.Steenkamp, Jan-Benedict E.M. “Moving out of the U.S. silo: A call to arms for conducting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 in“Marketing renaissance: Opportunities and imperatives for improving marketing thought, practice, and infrastructur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69 (4)

9.Steinfield, C. H, Bouwman, and T.Adelaar. The dynamics of click-and-mortar electronic commerce: opportuniti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2, 7(1)

篇(6)

目前看来,戴尔重返全球头号PC制造商宝座的希望并不现实。

8月28日,戴尔200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出炉。受惠于全球产品出货量增加,公司第二季总营收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却令人失望地同比下滑了17%,为6.16亿美元。

不但如此,戴尔方面还发出预警,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企业资本支出下滑现象已经从美国蔓延至欧洲与亚洲,企业会减少对科技产品的支出,该公司未来几个季度的利润将会上下波动。

受此消息刺激,戴尔纳斯达克股价在翌日大跌13.8%,创下八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分析机构更是火上浇油,认为今年内戴尔的利润都将保持下降的趋势。美国银行、花旗银行、Friedman Billings Ramsey & Co.和德国银行的分析师已经下调了对戴尔股价的预测。

更严重的是,美国股市在该周末收挫,科技股领跌,业界普遍认为是戴尔的预警动摇了投资者对整个科技股板块的信心。

自2006年第三季度被惠普挤下全球PC销量冠军位置之后,戴尔一直试图收复失地。2007年,迈克尔・戴尔更是为了扭转连续近两年市场份额下滑及增长缓慢的颓势,重掌帅印。而正是求胜心切下的激进行为,造成了如今的业绩下滑。

受累于价格战

业界有观点直接指出,戴尔正在为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付出代价。

戴尔CEO迈克尔・戴尔在财报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中坦承:“重新恢复增长的过程总会有偏差。有些业务我们过于激进。”

戴尔言出有因。为了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向对手发起挑战,戴尔启动了激烈的价格战,导致毛利率持续下降。戴尔CFO布莱恩・格拉登指出,大幅下调欧洲市场笔记本电脑售价是影响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自2003年起,低价战略即成为戴尔参与竞争的主要利器。分析师们甚至认为戴尔已经迷上了价格战。市场研究公司ATR的高级分析师肖・吴指出,“价格战是(戴尔)唯一有效的武器,但其产品并无差异化优势,他们将电脑涂成不同的颜色,并在不同的地区销售,其他电脑厂商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戴尔的竞争对手则拥有一批消费者“非有不可”的产品或服务,例如惠普的打印机,苹果的Mac、iPod和iPhone等。这些极能赚钱的产品能够减弱价格战对它们PC业务造成的影响。

虽然戴尔连续两个季度在全部主要产品线上实现了数倍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的增长率,但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指出,PC市场增长的绝大部分因素应归因于大幅折扣降价的消费刺激影响,随着成本压力和生产、零售行业盈利的需要,降价风潮有可能进一步减弱,今年下半年的市场增长状况不容乐观。布莱恩・格拉登也表示,在企业对IT支出的“保守”态度影响下,戴尔未来几个季度的运营利润率不会有明显改善。

不过,以直销见长的戴尔正在为削减各种运营费用而继续努力。目前,该公司的经营开支由去年同期占营收的13.9%降低到12.2%,达到六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戴尔将在下一个财季实现裁员8900人的目标。近期还有消息人士透露,戴尔正在为出售加工厂积极与合约厂商接触,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出售旗下大部分计算机制造工厂。因为在开辟零售渠道与降价策略共同实施后,制造成本已经成为公司的一个大问题。9月8日,在接受媒体问询时,戴尔中国公司企业传播部总监张飒英没有直接否认,仅表示“戴尔公司不曾该消息,也不会对该消息予以证实”。

另外,更重要的是,戴尔已经意识到价格策略的不妥之处,表示将重新审视它,计划未来不会再以牺牲利润的代价来获得市场份额增长。

继续尝新

第二季度财报前一日,戴尔在北京向全球了四款面向新兴市场的低价计算机。它是继华硕、宏基、惠普和联想之后进入低价计算机市场的又一主流PC厂商。

据戴尔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史蒂夫・菲利斯介绍,这两款台式电脑和两款笔记本电脑是戴尔首度针对新兴市场开发的产品,将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20多个国家销售,主要面向预算有限的成长型企业、政府机关和教育机构。戴尔公司还特别强调,新系列笔记本不再只依靠低价来争夺市场,软件和客户服务支持也是用以竞争的利器。

对此,IDC分析师Richard Shim给出的评价是:“从戴尔现状来看,此举很有意义。戴尔正在寻找增长机会,而缺乏美国市场以外的占有率正是其弱点之一。”

目前,戴尔的海外营业收入刚刚与美国本土持平。而截至今年第三财季,惠普已经有68%的营业额来自美国之外。分析认为,惠普海外收入比例的增加,将有效提升该公司抵抗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能力。

其实,戴尔公司也在为此努力。在迈克尔・戴尔再次出山后,积极推行海外扩展就成为公司的战略之一。尤其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继今年第一财季出货量增长73%,收入增长58%后,第二财季出货量增加46%,收入增加了41%,为行业平均增长水平的三倍以上,公司市场份额增加了2.4个百分点。史蒂夫・菲利斯表示,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戴尔海外的销售收入在五年之内将占销售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分析师Stephen Baker表示:“戴尔的直销模式只对进入那些业已成熟的市场有效,对于新兴的市场则得另寻高招。”他认为目前的戴尔在寻找小的商业机遇,积累这些小市场的成功对于戴尔至关重要,毕竟这些领域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他还相信戴尔能在此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新的客户获取不一样的市场观点。

戴尔涉足低价笔记本市场,也许正反映了戴尔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思路。迈克尔・戴尔曾在一次分析师的会议上表示:“尽快涉足笔记本电脑市场以及那些潜在的尚未开拓的未知市场,是各大PC制造商保持竞争力之所在。”

不过,在低价笔记本领域,惠普和联想等其他竞争对手已经抢先一步。而且与戴尔相比,惠普最新一季财报却让投资者笑逐颜开,该公司净利润增至20.3亿美元,同比大涨14%。

不知在对手的业绩压力面前,戴尔是否真能把价格战搁置一旁。

要利润还是要市场份额?

就像市场分析研究机构Frost & Sullivan的分析师丹尼尔・隆菲尔德所说:“PC平均售价降价速度如此之快,致使所有PC厂商在追逐利润和市场份额上陷入两难困境。”

其实这也是整个IT行业的选择题,使得IT行业成为价格战最激烈的战场。AMD和英特尔两个芯片巨头的价格长跑每次都能成为行业重要新闻,这着实让厂商和消费者得了不少实惠。智能手机领域风头正劲的黑莓不久之前也表示,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牺牲利润换市场。

2007年年初,迈克尔・戴尔面对公司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增长减慢的局面时曾说:“重新实现增长时,难免要走弯路。但只要我们积极开拓市场,就会有业务。”布莱恩・格拉登的话中也透露出,低价策略是戴尔公司的战略性举措。

戴尔的市场扩张已经有所收获。迈克尔・戴尔表示:“我们连续二个季度在全部主要产品线上实现了数倍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的增长率,这表明我们在我们的全球五大关键战略,即笔记本电脑、消费业务、企业级产品、中小企业和新兴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伏产业;主要特点;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7日

尽管随着全球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视和规划,世界太阳能电池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太阳能电池行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及信息产业政策也对行业发展起到较强的稳定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月度出口量逐月攀升,出口均价持续回落。2013年以来,我国太阳能电池月度出口量环比持续增加,6月当月出口5,738万个,同比增加34.2%,环比增加9.5%。与此同时,出口均价大幅回落,6月当月为每个14.5美元,同比下跌46.8%,环比下跌9.8%。

(二)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013年上半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太阳能电池2亿个,增加65.7%,占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78.6%;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4,962万个,增加4.2%,占19.7%。

(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主导。2013年上半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太阳能电池1.8亿个,增加58.9%,占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73.1%;民营企业出口6,174万个,增加28.2%;国有企业出口597.5万个,减少23%。

(四)对欧盟出口大幅减少,对日本等新兴市场出口倍增。2013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太阳能电池5,522万个,减少42.5%;对日本、加拿大、韩国、中国香港和印度分别出口3,825万、3,012万、2,892万、2,699万和2,641万个,分别增加3.6倍、1.4倍、1.1倍、1.5倍和1.4倍;上述六者合计占同期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81.7%。

二、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出现量增价跌的原因

(一)国际市场需求提升拉动出口增加。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以及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上升,光伏产业正从单纯依赖欧洲市场转向全球化,日本、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逐渐成为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据太阳能市场研究机构NPD Solarbuzz预测,在新兴市场的带动下,2013年上半年全球光伏需求达到15GW,较去年同期提高9%。国际市场需求提升拉动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增加。

(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低价竞争。来自彭博社的新能源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多晶硅组件产能为60.3GW,当年全球光伏的装机容量仅30.5GW,预计2013年全球光伏需求仅35.1GW左右。全球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一些德国公司在欧盟的销售价格已低于每瓦0.58欧元。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维持低价竞争态势。

三、当前我国光伏行业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光伏产品低价竞争的国际市场开拓方式遭遇困境。随着美国和欧盟相继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制裁,我国太阳能电池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企业开始寄希望于潜力巨大的日本市场来弥补。但是,与其他市场将价格因素摆在重要位置不同,日本市场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与服务,进入日本市场的门槛非常高。企业只有获得J-PEC认证才能承接住宅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而获得JET认证才能承接大型屋顶、地面电站项目。目前,国内只有尚德、英利、天合、赛维LDK、阿特斯等少数光伏企业获得了J-PEC或JET认证。欧、美、日的市场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单纯依靠低价竞争已经越来越难获得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光伏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和质量作为支撑。

(二)中欧光伏价格承诺谈判前景难料,部分企业暂停对欧出口。欧盟2013年6月初公布了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税率后,我国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与欧委会的沟通和谈判,争取以价格承诺方式换取欧盟不采取反倾销措施。6月中下旬中欧双方已连续开展了两轮价格承诺谈判,但双方在对我输欧光伏产品提价幅度上存在很大分歧,谈判前景难料。据了解,虽然一些德国企业在欧光伏组件售价已不到每瓦0.58欧元,但欧方仍要求我国输欧光伏组件价格不得低于每瓦0.65欧元,而我方认为每瓦0.5欧元更易接受,双方分歧过大导致谈判困难重重。由于反倾销税率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晶澳、英利已停止向欧洲运输组件,正泰太阳能也计划停止对欧出口,是否重新供货要看中欧双方的谈判结果。

四、产业发展建议

(一)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尽快改变产品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不利格局。在企业层面,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太阳能光伏产品转化效率,降低成本;在国家层面,应营造良好的鼓励国内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使国内光伏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尽快制定太阳能电池标准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建设美国的UL标准以及欧盟的IEC标准一直是全球光伏产业的国际通用光伏模组检验标准,而我国光伏产业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标准化进程已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竞争力明显降低,缺少应对竞争手段。所以,应重视光伏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技术实际水平,积极参与或主导制定多晶硅、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和光伏系统相关标准;实现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积极的推动产品的认证监测制度,打造中国光伏产业的优质形象;完善光伏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的行业监管,避免劣质贴牌产品流入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加强光伏产品组件回收,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尽快出台发展光伏产业的持政策。把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立项、土地、税收、投入等方面。给予光伏产业重点倾斜,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向上积极申请,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整合创业创新要素资源,向光伏产业倾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雷,郭焱.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外能源,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