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5 17:1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

篇(1)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在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文简称《会计制度》)中,对科研经费的收入界定及会计核算的表述不明确、不严谨,致使科研经费的核算因理解角度的不同产生巨大的分歧。另外,税务部门提出,未独立核算的科研经费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无疑会对高校的资金流量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将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和科研经费的管理有所裨益。

一、科研经费收入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江苏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苏教规〔2013〕4号)(下文称《管理办法》)中提到,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级财政拨款;“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笔者尚未在更高级别的文件中发现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的明确定义,但是就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来说,《管理办法》中对科研经费分类的表述已是高校科研从业人员的共识,即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的区分标准是资金来源是否为“财政拨款”。

《会计制度》明确指出,“科研事业收入”核算高等学校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此处的“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在表述上有歧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非“同级财政部门经费拨款”,即除同级财政部门拨款以外的所有经费,包括“同级财政部门”以外的财政部门拨款和非财政部门的经费;二是“非同级”财政部门的经费拨款,即该费用是财政部门的拨款,只是非同级财政部门的拨款。从两个角度出发,必然会导致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的不同。

《会计制度》提到,“财政补助收入”核算高等学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从第一个角度出发,同级财政部门拨来的科研经费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反映,“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来的科研经费在“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列示;从第二个角度出发的会计核算与第一个角度的结果并无不同。《会计制度》中同时还明确指出,涉及增值税业务科研事业收入的,相关账务处理参照“经营收入”科目。众所周知,纵向科研经费是不涉及增值税业务的,因此,此项规定应该是针对横向科研经费作出的。我们再结合上文中理解“科研事业收入”的两个角度,从第一个角度出发,涉及增值税业务的横向科研经费在“经营收入”科目反映,不涉及增值税业务的横向科研经费在“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列示。从第二个角度出发,横向科研经费不能在“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反映,而只能在“经营收入”反映,这就使“涉及增值税业务科研事业收入的,相关账务处理参照“经营收入”科目”这一规定失去意义。有些高校科研从业人员提出,对“科研事业收入”的理解只能从第二个角度出发,因为“拨款”的表述只适用于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但是笔者没有在权威、规范的法律、法规或文件中找到“拨款”的直接表述,这样的理解缺少依据。综上,因为《会计制度》中对“科研事业收入”界定的不严谨、不明确导致了收入界定和会计核算的混乱。

为保持《会计制度》全文的一致性、严谨性,笔者认为修改《会计制度》的相关表述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将“高等学校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通过本科目(科研事业收入)核算”修改为“高等学校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从同级财政部门之外取得的经费,通过本科目(科研事业收入)核算”即可。

二、科研经费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辨析

如上文所述,纵向科研经费是财政拨款,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章第七条对“不征税收入”进行的列举:(1)财政拨款;(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很明确,纵向科研经费属于不征税收入,无需承担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根据《管理办法》规定,“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包括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等取得的收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下文简称《通知》)中明确提到:“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结合上文中横向科研经费的收入含义,很多科研从业人员认为,横向科研经费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篇(2)

摘要:从2004年开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开始推广,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本文由简述国库支付制度入手,分析了该制度对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探讨提出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科研经费管理创新思路,能够为我国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的科研体系下,科研单位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管理已经成为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最早开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该项制度的有效性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从2004 年开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开始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大背景下,起初分散支付制度下的资金使用方式得到改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采用的资金拨付方式是直接拨付,并且给各预算单位下达的是经费使用额度,资金不流进预算单位账户,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挪用资金、截留资金的情况出现。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分为两种情况:对于大额资金的支出必须经过同级财政部门的审批,由国库直接支付,对于小额资金支付须经过授权银行的审批,由银行授权支付,这些方式使各种不合理支出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得到杜绝,增强了对科研项目经费执行过程的跟踪、监管力度,弥补了科研项目经费只有事前的预算监督、事后会计核算监督的缺陷,确保了科研资金在拨付、使用、清算的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透明性。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科研经费管理产生的新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手续繁杂

在国库集中支付大背景下,科研项目的仪器设备大宗物资采购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需先走政府采购流程,鉴定合同,合同要到财政部门备案作为支付的依据。但政府采购流程复杂,从政府采购项目立项、招投标、签订合同、供货、验收等至少要3 个月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支付国库项目资金时,按要求,先以一定的项目预算比例向国库支付局申请授权额度,经审批同意后,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或授权方式向商品和劳务供应方支付款项,这些管理方式都延迟了付款时间,使支付程序变得复杂。

2.使经费预算编制难度大,不规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明确规定先有预算再有支出,向国库支付系统申请的每项科研经费的支出都必须细化到预算的“类、款、项”上,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支出科目相对应,而项目申报书上没有统一的预算支出科目,再加上在我国的科研单位中,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立项、预算的编制,但其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不足,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预算支出科目不了解,专业性不强,因此也就导致了预算编制随意性大,在一开始的申报阶段中所确定的预算存在一定的错误,个人意愿所确定的预算较多,难以体现整个科研项目的成本,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科学性。

3.科研项目经费下拨滞后,难以满足项目计划执行

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研究是一个连续不间断过程,项目执行期是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约定的。但往往批复的项目开始实施的时间在上年9、10 月份,国库项目经费下达的时间在当年10 到12 月,时间相差甚远;每年年终被注销的项目资金,到下年经过多环节批复,一般在下5、6 月份到账,在此期间如要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则需要从基本账户垫付大量的资金,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不允许向单位基本账户划拨资金,影响了课题研究的开展,项目资金得不到高效使用。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创新

1.建立配套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科研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单位应对本单位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从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国库集中管理制度构建起操作性强、有效性高、体系完整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案,确保科研经费高效使用,合理支出,保证科研工作健康开展。

2.宣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单位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及相关人员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具有科学性。

3.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提高科研项目预算准确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科研项目资金只有在具有既定预算的情况下才能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经费的执行。项目预算编制的精准性仅靠课题负责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财务部门、科研部门、项目组成员相互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提高项目预算的准确度。特别是财务人员应改变以往事后监管的方式,将工作向前延伸至预算编制阶段。

4.加强与财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

针对国库科研项目资金拨付与项目执行进度不一致问题,建议按项目执行进度分年下达预算使用指标,减少资金被原渠道收回的可能性。科研项目经费下拨滞后,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可以改变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经费批复、下达的时间节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使科研项目经费及时到位,保证科研项目研究时间不缩水。如科研单位当年申报隶属于下年的项目预算指标,保证项目申报、立项批复有充足的时间,使项目经费批准实施的时间和项目经费下达的时间大致保持一致。对于按有关规定允许由自有资金垫支的科研经费,待项目经费使用额度下达后,财务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按照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及时向财政主管部门提出归垫申请,争取尽早收回垫支资金,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情况。

5.加强对国库支付系统的应用开发,实现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动态管理

财政部门应投入资金开发国库支付系统平台功能,实现系统平台与预决算编制、财务核算等之间的横向联通,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使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能及动态的掌握科研经费预算的支出及结余情况。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下,我国的科研单位经过不断的探索,能够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势,促进科研单位相关人员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科研单位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促进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贺凤.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教育财会研究,2010(2).

[2]宋雯雯,陆学文,周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农业科学,2014(11).

篇(3)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近年来,国家投入的科技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8年的4 61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8 61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4%提高到1.83%,总量居世界第3位(孙自法,2012)。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不断增长,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激发活力、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及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结构

高校科研经费按照来源渠道大体分为两类: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指列入国家、地方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并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资助的科研经费;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等。横向科研经费指承接国外企业或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经费。以2009年为例,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经费收入为276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占62.83%(高杰等,2011),这说明高校目前科研经费收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十一五”期间国家拨款来源结构为例,其中科技部主管项目占纵向科研项目的19%,其他各部委项目占41%,基金类项目占23%,军工项目占3%,省级类科研项目占14%。各部委拨款占纵向科研项目的60%。可以看出,国家科研经费拨款管理体制是采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重大科研经费拨款都是通过国家各部委立项、审批、下拨,经费管理实行财政部及主管各部委双重管理。

(二)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多采取科研管理部门、学院、财务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合同、项目实施、验收的组织管理;学院负责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组织管理及监管;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核算的组织管理。

科研经费一般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记账、专款专用”管理体制。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基本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所有科研项目可按照不同的预算分类,分项控制,分项核算。科研经费核算既可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科目分类核算,也可按照不同主管部门项目预算支出分类的要求进行预算明细核算,实现了所有科研项目核算信息公开、透明,教师通过校园网可及时查询项目收支结余情况,实现了财务核算、查询信息最大化,满足了不同管理者的需要。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机制及控制机制

为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安全合理使用,高等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责任机制及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如:项目负责人经费印鉴备案机制、经费支出报账审批机制、预算审核机制、固定资产验收审核机制、资产处置报废审核机制、科研经费外拨审核机制、银行卡支付劳务费的发放机制、招标采购及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完善的运行机制及控制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了财务风险。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为例,该校制定了《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对合同管理实行统一授权、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单位未经学校授权,不得对外签订各种合同协议。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学校组织科研收入的协作合同及预算中明确的外协经费合同的签订。科研经费支出所涉及合同全部由学校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签订。财务部门设立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科室,负责对采购招标、合同签订等工作的财务监督,严格控制无合同、超范围、提前支付等现象的发生。合同签订、合同审核归口管理、分工负责,有效防范了由合同引发的各种经济纠纷,有效控制了商业贿赂,防范了资金支付的财务风险。

二、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办法过多,执行难度大

国家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财政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出台了不同的管理办法,目前执行的管理办法有近20项,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等。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有不同的管理办法,执行较为混乱。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例,2011年末有科研项目6 000多项,有的教师同时承担几个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了解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的科研报表;财务审核报账人员也要区分不同的项目执行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分类等。这种制度体系,给项目承担单位及承担教师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政策规定多年不调整,严重脱离实际

高等学校目前执行的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多是2002―2007年间出台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是2006年的。近年来,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经费总量大幅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变幻莫测,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多年不变,已严重脱离实际,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以及市场经济。如:2006年现仍在执行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专家咨询费开支标准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起咨询费标准300―400元/人・天、200―300元/人・天。在当时,这个标准可能很适合,但目前专家咨询费远远高于这个标准。为支付高额的专家咨询费,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只能虚报经济业务,造成科研经费列支不真实、虚构经济业务等现象的发生。再如:目前纵向科研项目编制预算都要求遵循《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313号)中规定的开支标准,这一标准是国家2006年出台的,其中伙食补助50元/天,公杂费补助30元/天。近年来,国内物价飞涨,这一标准远不能补偿教师出差的费用开支,特别是野外实习、野外考察,条件极其艰苦,偏低的补助标准甚至影响到教师出差野外搞科研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政府管理权力过大,层次过多,限制过死

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经费预算的审批、调整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政府对科研经费管理层次过多,限制过死,项目承担单位难以及时灵活应对。以国家地球探测计划项目为例,政府对项目经费管理的层级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办)――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预算的审核、调整需层层上报,项目大额招标采购,项目办需派人参加。这种层级管理的体制造成科研工作效率极低,经费执行速度慢,影响科研工作进程。有关管理办法规定,预算调整按照立项预算审批程序上报,但目前上报的纵向科研项目预算调整方案从未得到过批复,相关规定形同一纸空文,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执行。在现实工作中,重大项目从执行到结束需三年左右时间,因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三年前上报的预算与实际执行会有很大差别,但学校管理层基本没有决策权。由于调整预算批复难度大,所以教师只能自己想办法,以虚假经济业务处理。另外,项目结束后形成的资金结余要按原渠道返还的规定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申请纵向科研项目就是为了评定职称。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有些调整,其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如需调整,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但设备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笔者认为此政策简政放权还不够,此办法也仅限于科技部管理的项目,其他纵向科研项目的预算调整审批权还是没有下放。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科研经费预算及预算执行也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所变化,另外市场经济物价水平、先进的技术装备等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程序应力求方便快捷。

(四)基本科研业务费比例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管理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按性质可分为:机构投入即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竞争性项目投入、稳定性基本科研经费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可获得国家投入的基本运行费、开放运行费、设备费。竞争性项目经费靠教师申报争取,所以每年收入很不稳定。稳定性基本科研业务费是高校可自主安排的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但其收入比例太少。以2011年教育部所属高校为例,基本科研经费仅占科研经费总额的4.9%。稳定性科研收入一方面是经费比例小;另一方面是资金支付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按照零余额支付,年末学校未支付的额度全部返回财政,年初返还。近年来,财政部等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狠抓预算执行工作,加大了对零余额专项经费拨款预算执行进度的监督检查,建立了预算执行与下年预算拨款挂钩的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分别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央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财教〔2009〕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行部属高校预算与预算执行挂钩办法的通知》(教财厅〔2011〕1号),文件规定“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大于当年预算的,全额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小于当年预算但大于当年预算70%(含70%)的,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的70%”。教师争取科研经费很不容易,都担心经费被收缴上去,为实现预算执行进度,年末突击花钱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是造成虚假经济业务的一个原因。科研经费有很多特性,将高校基本科研经费纳入零余额财政支付体系,不符合科学研究发展的规律性。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减少政府管理层次,管理重心下移

在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层级中,高等学校处于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的第一线,他们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自身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了解,政府应扩大高等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权限,把政府部门过多的权力下放到一线的管理单位,充分发挥基层管理单位的作用,调动管理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应通过法律、责任、诚信、利益的管理理念引导科技管理,提高管理效益;通过统一的法规制度、预算管理控制、信用卡支付、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审计等手段,从对科研经费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如:预算审批后,在预算额度内支付劳务费、专家酬金等开支标准应由市场决定。科技创新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才聘用机制、开放机制,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应准许科研经费短期聘用高级人才,为科学研究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增加稳定性科研经费拨款,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稳定的、连续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稳定性科研经费为教师自由探索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是教师的种子基金,是教师承接大项目的储备资金。大多数年轻教师对外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要靠学校稳定的基本科研经费给予扶持,为争取大项目做前期准备。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拨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加大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另外,稳定性科研经费应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允许有一定的沉淀资金,政策应体现稳定、宽松、灵活的特性。

(三)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合理分摊成本

国家现行的科研管理办法,大多规定对课题组成员中有工资收入的人员不准许列支人员性费用。高校科研人员的业绩津贴多为高校自筹经费奖励科研人员,但无法列支在科研成本中,导致了科研经费挤占教育事业费的现象。为完成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科研成本中应体现其价值。科研人员是承担科研任务的主体责任人,国家在制定科研管理政策上,要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将责任与利益有机结合,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

(四)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责任,构建多层次经济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及各岗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制定责任制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责任制内容要全面,要涵盖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各层次的全部内容;二是岗位范围要全面,要建立各层次、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形成从上到下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责任体系。三是要建立经济管理的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使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督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各负其责。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稽核和外部监督检查机制

财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岗位对会计凭证进行事后稽核审查,及时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由于财务报账审核地点分散、岗位多,每个审核人员对财务政策的掌握有偏差,了解的报账信息也有其局限性,很难发现问题。同一报账内容就每个个体来说是合理的,但集中到一起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某大学在外部财务审计检查中发现,某科研项目报销了大量的汽油费,多笔报销累计达几十万元,经审计核查为科研人员虚报科研经费套取现金。类似的现象,内部稽核人员如能及早发现并进行预警提示,就会防止科研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稽核人员可掌握财务核算全部信息,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对日常消耗品的报销,如超出一定量及时提出预警审查。在加强内部稽核审查的同时,政府参与引入第三方即中介机构监管机制,在项目执行中期或项目验收期,实施对项目审计检查,促进和规范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自法.中国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 610亿 居世界第三[EB/OL].http:///gn/2012

/05-02/3860102.shtml,2012-05-02.

[2] 高杰,曲绍卫,杨绮雯.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资来源结构及增长态势分析[J].江苏高教,2011(2):40-41.

[3]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S].财教〔2006〕159号,2006-09-30.

篇(4)

一、研究现状

(一)项目立项阶段

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方面:武迎春提出了基于绩效预算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法构想,项目负责人明确课题完成时间节点和衡量项目质量的量化指标后,与科研管理人员签订绩效合同,课题经费直接拨付给项目负责人,由其自主支配使用,取消不必要的财务审批。张兆许提出应加强预算调整程序的控制和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课题组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按照科研经费调整规定,请示科研管理部门和分管校领导审批后,反馈给财务以调整预算。蒋业香提出开发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科研经费财务信息进行动态查询,实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将科研经费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实行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张岚构建一套面向预算全过程的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法,强调通过持续、动态的预测,细化预算的编制,按项目进展分阶段编制预算的必要性。

(二)项目实施阶段

控制经费支出限额方面:吴国斌提出可在现行财务软件的辅助账中增设“项目预算管理”模块,用来对科研项目的重点明细科目进行限额控制。财务人员上账时,根据项目预算支出明细,在辅助账里对相应科目进行支出限额的设置。在实际支出时,项目负责人如果某个科目(如劳务费、招待费等)支出金额超过限额设置,账务系统就自动显示无法正常报销。黄华红提出为了解决项目支出和项目实施进度脱节的问题,应对科研经费拨款实行分段动态管理。针对周期长的科研项目,科技处应根据科研项目申报的预期进度,将项目进度分为几个阶段,财务部门根据项目进度对项目经费支出实行分段预算额度控制,每个阶段经费支出都必须严格控制在预算限额内,对于阶段性任务达到绩效考评标准,则及时下拨下阶段经费。否则,要求项目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整改达标后再下拨下阶段经费。

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结算方式方面:兰军瑞认为与传统报销方式相比,公务卡报销不仅需要出具正式发票和POS机小票,而且还需要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消费记录进行查询,确认消费明细、金额、时间与发票一致后才允许报销,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虚开发票报销的行为,能够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避免一些非法套取科研资金的行为。梁丽香强调公务卡结算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延伸,既具备普通信用卡的授信消费功能,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属性。公务卡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而且还可以强化财政监督,有助于深化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对于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严控科研预开票据方面:眭国英提出付款单位为了方便入账,会要求科研人员预先提供发票,因此财务部门开具的预开发票,可能会有部分科研收入不能及时回款,甚至是票据丢失等现象,长期积累就形成数额巨大的科研预开发票,加大票据管理难度,增加了高校资金风险。为严控预开发票,学校应制定严格的票据借用制度,由借票人提出申请,经二级学院和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监管。王平认为预开发票金额大且回款周期长,即使和工资挂钩也很难控制,为了防止学校垫税,项目负责人在财务处办理预开发票手续时,要把预开发票的税金同时交上。

(三)项目结题阶段

加强经费审计方面:孙天娇认为管理监督的机构应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可以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建议针对不同科研项目建立起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式的科研经费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委员会、支出监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职能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阶段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和检查。王秉祯提出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审计方式要主辅结合:以财务审计为主,以绩效审计为辅;以持续审计为主,以中后期绩效审计为辅,开拓绩效审计新方法,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二、研究评述

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基于绩效预算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虽然较新颖,但由于该方法是结果导向,缺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不利于控制经费支出中的风险,尤其是大额资金的支出控制。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大多只是针对预算管理某个具体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对经费预算全过程动态监测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还涉及较少。

控制经费支出限额方面:为了解决科研预算和支出脱节问题,如科研经费支出比例远超出科研项目进度,通过账务系统设置明细科目的支出限额,实现科研经费的分段管理控制,财务人员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监控,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手段创新。

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结算方式方面:《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强调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公务卡的推广提高了资金结算的透明度。但部分高校科研项目需要在偏远乡镇甚至是山区开展,如煤炭、石油、农业等行业,这些地区公务卡结算环境还不够成熟,POS机布点有限,所以公务卡如何在此类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广泛推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严控科研预开票据方面:面对付款单位资金运转紧张,行业整体效益持续下行,如近年来的煤炭行业,煤炭高校面对科研回款不容忽视的压力,更应严控科研预开发票。所以,如何制定更合规且人性化的科研预开票据管理办法,解决科研收入回款困难却只能通过扣项目负责人工资抵消未到款的现象。

篇(5)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 财务内控 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逐步实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量逐年增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如何进行内控管理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式,它融入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2012年11月29日,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财会〔2012〕21号)。《规范》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内控对象集中在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控制活动上,同时注重运用风险评估,注重对内控的评价与监督,以保证内控的有效运行。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及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科技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确保科研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依据《规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科研经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及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的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产生的原因颇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内控关键点的失控,缺少监督体系,内控管理存在缺陷。当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僵化和滞后,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科研经费监督不完善。二是对科研经费的开支缺乏有效的管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内控目标不明确,科研经费报销“虚报虚列”比比皆是。三是内控手段简单,信息沟通不畅,效益低下。

2、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

一是科研活动本身是一项探索创新性的工作且周期长,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将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开支预算得十分准确。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仅是某一科技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必要的财务常识,由此导致科研预算的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3、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规范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薄弱,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要素不能可靠计量,合理分配,成本核算采用简单的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办法,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比例从1%到8%超额累退,实际允许提取的管理费仅占经费总额的3.8%,远低于实际发生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大部分间接费用只能由高校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

4、支出随意性大

专款专用、节俭高效应该是科研经费使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操作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科研经费的错用和滥用,以及用于与科研无关的非科研支出的违纪违规现象。

5、内部审计的缺失

高校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信息反馈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高风险状态。

6、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缺少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标准或评价指标过分推崇量化,科研经费评价制度缺少公正合理的程序,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对策

如何做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需要考虑科研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衔接、内部控制的节点、授权、不相容业务的监督等,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在有效性和严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应为:保证预算、费用统筹、统一规范、分类管理;具体路径是:建立健全制度,强化预算,规范支出并推动全成本核算;同时,加大监督约束与绩效考核,以实现科研经费有效价值的最大化。

1、健全制度――财务内控规范

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是全国统一的,没有考虑到高校的具体情况,各经费管理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结余规定是不同的,同时,国家对横向科研经费至今没有制定具体的、专门的管理办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难点就是在现有制度下进行“适度”的财务管理。此外,在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时,还须注重考虑所建立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制度体系上要明确以下内容:一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职责权限。二是对各类经费按其来源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三是明确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管理与审核流程,由此明确经批准的经费预算书在经费使用、支出管理、财务决算等方面的依据作用。四是明确重要支出的审查审批机制,并落实经费支出审核以批复的经费预算书及项目合同为第一依据,以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作为第二依据,国家财经法规为核算的第三依据,禁止无明细的无序报销。五是依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本计列,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管理手段,保证高校摊销资源消耗等公共费用的权益。六是健全和完善财务决算报表编制的依据、责任和审签机制,明确结题结算流程。七是贯彻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完善资产申报、审查审批备案机制和科技成果管理。

2、强化预算――财务内控核心

预算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从预算的审核、执行到控制,无论哪一步骤都必须严格管理。一是预算是刚性的,一经批准如同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因此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预算意识。二是财务部门在执行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岗位,会同课题组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审核到结项验收进行系统管理,对科研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三是科研经费预算环节的控制应包括四个方面:根据任务编制预算、细化预算;预算方案应经高校科技、财务部门审核,主管科技的副校长审批,重大科研项目交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类似机构)进行审批,审批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应职责分离;经批复的预算书将作为核算科研经费的重要依据。四是采用专用的科研经费管理软件将会计科目与科研经费预算科目进行绑定,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同时,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科研经费各项预算的收支结余情况,指引项目负责人合理支出经费,最终实现将科研经费的结果控制转变为对其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

3、推动全成本核算――财务内控革新焦点

全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将资源项目(成本费用)按资源动因分摊到作业中心(科研活动等),然后将作业中心归集的成本费用按照作业动因分摊到成本对象(科研项目)。资源项目(成本费用)归集的最终目标是成本项目(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将高校对科研项目在人力、资源、硬件等方面的投入,以价值的形式体现在科研项目的成本中,科学地丰富了科研项目成本的涵义,有利于实施科研项目动态的成本控制,能为高校管理者在宏观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和科研活动规划提供依据。

2013年12月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建立了适应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了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管。此次基于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改革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长远意义。

为了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相匹配,会计核算改革需进一步推进。一是以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依据,确定相对科学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二是应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采取合理的三级分配方式,匹配科研经费三级管理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统筹安排教学和科研资源,达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实现高效配置高校科研资源。三是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科学的分配,确立相对合理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四是全成本核算应贯穿成本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全过程,构筑高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4、规范开支――财务内控工作基础

一是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强化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落实财务岗位责任制,加强财务人员的轮岗制度,梳理各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提高财务系统运作的效率。二是在日常账务处理中,不断完善会计科目,实现会计业务核算和科研经费指标的一一对应控制。三是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审批管理,经费经办、审批和记录职责分离。对科研经费中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取得的资料凭证进行核对,保证账账、账证、账实相符,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四是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促使财务人员在精通会计业务的同时亦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预算有所了解,在履行财务报销手续时,不只审核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还须对不符合预算的支出有一定的鉴别力。

5、加大内审约束――财务内控效能保障

加大内部审计约束力、发挥内审职能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防范经济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需要。高校审计部门应当以经费预算、到账、使用和结算为主线,跟踪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全过程。一是主动深入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了解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督促其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法规。二是经费审计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整个项目实施全过程,针对每个环节实施审计,以核查经费开支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为审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的抽检、审计工作,对于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增强经费管理的约束力。三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健全自身的监督审计机制。完善科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科技项目、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一体化管理,解决对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环节中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信息不通、监督失控等问题,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四是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促进规范使用与管理科研经费,从而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6、绩效考核――财务内控长效机制与最终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内容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级原则与标准、评价方法与手段等,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大指标,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包括财务效率、财务效益及效果)与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以后项目申报评审的依据。二是针对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行为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从管理过程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损耗,杜绝科研资产的流失。三是需考虑科研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基金,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从间接成本补偿中提取绩效支出,激励科研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发生。

四、结语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财务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责任,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同时,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应立足于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注:本论文为2013年广东海洋大学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GDOUJW201303);课题组成员:温晓云、陈成、郑永祥、李文春、陈清毫。)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财会〔2012〕21号.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3]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Z].财会〔2013〕30号.

[4] 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6)

关键词: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管理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科研经费收入是指高校通过承接政府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项目取得的纵向科研收入和为企业、事业单位服务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的收入。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收入占学校总经费收入比重的高低,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1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能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几年审计、检查的结果看,也有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普遍没有进行预算管理,不同渠道来得经费主要是设项目号,在代管科目使用,报销内容不明确,票据种类繁多,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很多,但真正属科研项目使用的不多,如日用品、招待费、礼品等等居多,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1.2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理限制

由于国家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一些正常支出存在限制,使得本来合理的支出内容在现阶段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科研经费预算时该包含的内容不能列入,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如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部门认为,高校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来源于国家给高校的财政拨款,不应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可实际情况是国家并没有单独给高校核拨科研人员经费,而是依据高校在校生人数和综合定额标准核拨经费,这样核拨的经费数额仅支付教学人员的工资及学校的水电暖等运行维持经费都不足,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

1.3资产管理不善

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有的固定资产即使入账了,却公私不分。还有的科研负责人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购置的物品不是学校资产而是个人用品,与学校没有关系。高校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没有对全部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账管理,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形成浪费和流失。

1.4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财务对无形资产基本没有账务处理,而由校科研部门掌握资料,主要有专利权、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目前有些高校对这部分的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比较弱化,自我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无形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是经济损失。

1.5成本效益意识淡薄,没有实行全成本核算

科研经费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课题的经费核算,科研人员从选题、定题、研究直到课题结束,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无人考虑科研成本的高低。科研人员成本效益意识淡漠,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成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科研成本核算仅仅是科研课题发生的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如从事科研所用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几乎没有在各课题中分摊。各科研课题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只好从高校的事业经费中支出,从而造成各高校每年的事业经费全部花光或略有超支,而科研经费总有结存。这样,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本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并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科学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成为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文件和发改委、科技部、科学院、教育部、基金委以及一些相关部委,上级部门对高校科研拨款除给学校相关部门下发文件等,根据上述文件和有关精神,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2.1加强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是横向渠道还是纵向渠道,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课题编号、专款专用。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因此,学校资产部门应有权调配仪器设备,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重复购置,妥善安排实验时间,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达到资源共享,既满足科研需要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自行试制成新的设备或购买零配件完全自制设备,对这种自制设备要及时请专家评估,促使设备保值增值。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等支出应计入科研成本,而不应该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2.2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结题不结账是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我认为: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先制定出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的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结题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项目经费的财务决算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处置。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不得留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性支出。

2.3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除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中另有规定外,凡是运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学校用其他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一样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未经学校允许,泄露学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科技成果的,应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成收入后,从中给予科研人员一定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潜力,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结论

综上所述,为解决高校科研经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建立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采用作业成本法计量科研项目成本,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的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样,才可能达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高科技贡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

[2]邓敏韩玉启“基于课题制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科研经费

高校科研经费包括以高校名义取得的各类科技研究经费(含理、工、医科)和文科研究经费。按经费来源渠道,分为政府部门及规划部门委托的纵向科研经费、由国(境)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的横向科研经费、与国(境)外政府、学术机构等非政府组织间合作获得的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其他科研专项经费等。本文研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指纵向科研经费。

(二)项目制管理

目前,项目制进行管理,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项目,并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项目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以及肩负合同或任务书中相应的责任。同时,明确了项目的依托单位。

二、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支出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高校科研经费也不例外,从2009年的468.2亿增长至2013年的856.7亿,增幅达83.00%。

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科研经费,都是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由科研人员主动向科研主管单位提出项目申报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科研项目的确立具有竞争性的;二是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三是科研项目是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四是科研项目具有契约精神,是通过签订合同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五是科研项目的开展得益于项目依托单位的支持。

我国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涵盖了监督管理体系、权责关系、预算管理、过程管理等四方面内容。

(一)我国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科研部、审计署及地方财政厅、科研厅、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不断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适时制(修)订并出台了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二是不断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力度,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研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各类科研经费检查工作日渐常态化,初步形成我国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我国科研经费的权责关系管理

我国科研项目实行的项目制管理,项目组为开展科研活动基本单位,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的权责管理机制,2012年,教育部 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指出,我国各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分级管理体制,以确保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序进行。该制度的提出,旨在完善单一的项目制管理模式的管理体系。

(三)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式

在项目制管理模式的框架下,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采用全预算管理,具体分为管理费用预算管理以及间接费用预算管理两种方式。

两种预算方式相比而言,间接费用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对项目承担高校的成本补偿渠道,完善了高校及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与此同时,增加绩效支出,允许在科研经费中列支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团队成员的劳务性费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有利于形成一个绩效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承担科研任务的积极性。

(四)科研经费的过程管理

我国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均是以项目制管理作为基础,经历从立项划拨到结题验收之间,经历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经费划拨、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中期财务检查、结题财务验收、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等一连串过程。

三、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出多门,经费使用人掌握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公众对科研经费关注度的提高,我国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积极响应,根据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特点,紧密出台了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政出多门,要求不尽相同,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经费使用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增加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二)外部审计标准不统一,沟通成本高

由于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频繁出台,以及各科研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不够细致、解读不够明确,导致不同的审计监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标准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直接增加了高校在接受不同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或检查时的沟通成本,增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三)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虽然探索间接费用的管理方式,通过增加绩效支出用于鼓励支持项目组承担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在已实行间接费用的科研经费管理中,虽然允许科研工作者开支绩效支出,但绩效支出所占比重太小,不能很好的激励科研工作者。

(四)项目经费重申报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

由于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多为学术型人才,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准备,更多专注于科研业务自身以及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要求往往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按照预算花钱、不按照规定及时调整项目预算、审计不及时等经费支出不符合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科研和经费界限过于明显

科研经费作为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管理容易被误解是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被孤立的对待。容易导致在涉及校内多职能部门协调工作时,总是将科研经费孤立的从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割裂开来,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四、完善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体系

基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政出多门的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心,统一制定具有普适性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强有效的政策指引。且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明确科研经费允许开支的各个明细科目,有效地规范科研经费开支,解决科研经费检查中标准不一的问题。

(二)完善科研经费奖惩机制

为提高高校承担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我国科研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高校特点,分别制定并适当提高间接费用以及绩效支出比例。与此同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经费评价和奖惩机制,根据各高效在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完成优秀的高校可以相应的奖励,并给予未能按要求完成的高校一定的时间内终止申请某类科研项目的惩罚。

(三)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转变科研经费管理理念,在思想上充分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变被动为主动,这是提高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重要的一环。

1.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影单提前启动科研项目申报计划,及时项目申报信息,做好项目申报及预算编制指引工作;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类科研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培训,及时传递政策精神。与此同时,完善各类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明确其考核标准。

2.高校方面

一是做好科研经费预算指引编制工作,实现不同类别科研项目预算控制的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二是重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预算及其执行数据的实时对接,做好预算控制工作。三是重视科研经费财务验收审核工作,要求重大重点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前半年须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预审计,尽量减少科研事故的发生。四是在高效内部做好间接费用的统筹分配工作,制定能够激发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政策。

3.项目负责人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改变科研经费属于个人私有财产的想法,充分意识到科研经费属于公共资源,及时参与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培训,把握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精神。化被动为主动,提前做好做细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预算不能满足科研项目研究需要时,及时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并在中期财务检查、结题财务验收时,积极主动配合科研主管部门,做好相关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四)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手段是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手段,建议我国上下应当一起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科研主管部门层面,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从项目申报到项目验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分享项目信息;在高校层面,实现科研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多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将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人员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在科研经费管理上。

(五)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校内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约束机制,改变科研经费管理只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做法。二是切实落实院系监管责任,院系等作为科研工作的基层管理单位,了解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三是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应该及时转变思想,将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一部分,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等承担直接责任。

(六)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

鉴于科研经费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建议在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组织一只专业化队伍,统一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全过程管理。该部门负责联系校内科研机构等各职能部门,建立与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关系。避免出现各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管理只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观念,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内部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七)重视科研经费政策解读宣传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科研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建设工作,及时收集国家、地方政府、各科研主管部门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解读和分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南。多渠道全方位的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宣传工作,增大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覆盖面,提高科研工作者对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认识。

五、结语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对于科学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充分分析研究我国现有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希望提出的建议能够满足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在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同时,激发我国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众培.简析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现代经济信息,2015(17).

[2]陈朝宗.中国与西方科研管理比较及自我创新.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3).

[3]顾虹,赵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合理性分析.科研研究管理.2003(3).

[4]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7).

[5]刘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初探.事业财会,2006(2).

[6]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学术界,2007,4,总第125期.

[7]林亚男.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福州大学学报,2010(3).

[8]马青雅.科研经费执行过程动态管理模式探索及实践.会计之友,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