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时间:2023-06-15 17:14: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当今社会所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当前的社会就业供需矛盾问题,以及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与社会认识的现状,高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引入显得尤为必要,高校必须要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程与内容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讲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当中,对自身的特征优势与职业、教育环境等资料进行探索,并在自身的环境资源上确立生涯的目标,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与机会进行自身评估与决定,从而实现自我目标。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通常包含自身的兴趣、性格、特长、学识、情商、智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评估,其评估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自行分析思考,也可以通过与老师、朋友、家长等讨论交流进行自身评估,另外还可以利用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
2.生涯机会的评估
分析各种因素对自身生涯发展的各种影响,诸如环境的发展变化、自身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身的有利条件或者不利条件等。
3.职业的选择
利用自我评估与生涯机会的评估,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进一步分析环境的基础之上做出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与特长以及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4.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一般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需要规划短期与中期目标。
5.制订行动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具体完善的计划与明确实施。这也是对高校学生个体化教育的关键。
6.评估与反馈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及时的评估与反馈,来适应不断变化与不可预测的环境。其内容包含职业生涯重新评估、生涯目标的修正、计划措施变更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意义
如今,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传统的传授就业方法、树立正确择业观等方面,而没有进行完整的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重视学生主体的兴趣、特长、能力等。而职业生涯规划则能够通过学生主体的发挥,以社会为导向,并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的发展形势,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设计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不言而喻,首先,其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搭建了一个理想的平台,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找出自身特点、分析自己性格情绪、发现兴趣爱好所在,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出符合自己特长的职业生涯之路,同时,学校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为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教育,例如包括面试求职、制作简历等求职技巧的培训,拓展高校学生的职业修养,丰富学生就业指导内涵。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成大学生自我统一性地认同,是激励大学生学有所成的有效办法,大学生就业观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如今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一些学生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没有明晰的目标与计划,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根据现阶段学生所展示出的心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向指导,让学生积极地适应于大学生活,及时消除就业与择业的误区,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
三、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义的措施
如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较少,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亟待加强。同时,随着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在注重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更需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正确对待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方向的不足之处,认识差距,积极做好职业省规划课程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小组
高校需要建立起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切实落实好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并建立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制度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就业指导等,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归入就业指导部门。
2.加强师资培训,优化设施
高校要按照德才兼备需求,建设其一支骨干专职队伍,并实行专兼职结合,互相促进,对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专职教师,需要纳入学校培训计划当中,加强培训,丰富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同时,要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保证学生指导工作场地与设备的使用。
3.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张力,以人为本
校可以具体针对各个专业与各个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职业目标差异性与不同的特长及需求,实行个性化的就业培训与指导,展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张力,根据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体现出的诸如自我评估、行动计划措施等认识偏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纠正。并且,对于学生的就业求职技巧培训,需要具体拓展到价值观、职业修养等素质教育方面,例如学生的口才、交际能力、学生的公德观、爱情观等归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当中,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增强,帮助其求职就业。
四、结束语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形势,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与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当今高校就业工作需求,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前瞻性
指尽可能对未来进行预测。针对大革命时期党内的一些悲观情绪,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这极大地鼓舞了革命者的斗志,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它的准确性。大学生初入社会,涉世不深,难以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但要借助各方力量、广泛搜集信息,对未来的职业做最大可能的预测,有了大致的方向,才能安排现在要做的事情。
2.个性化
指随每个人的特点而变化。根据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职业素质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实现人与特定职业的最大化匹配。
3.可调性
指可根据目标及影响因素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最初设定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设计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思考,不断修正。
4.阶段性
整个生涯包括若干阶段,而在每个阶段时间内,目标保持相对稳定。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若目标不断变化,就成了朝令夕改、浅尝则止了。
5.开放性
职业生涯设计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集中多方智慧,融合多种资源的结晶。既有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又有成功名人的导航启迪,而在职业目标选择与专业的不一致性上,打工、创业等就业形式渐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择业观念上,都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
6.高起点
大学生年富力强,是国家的栋梁,应该选择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职业起点,如果随便找一个谁都能干职业,就会浪费人才,枉读四年大学,选择高起点但又不能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要高、小结合,凡事从小做起。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很多,综合多种方法可分成五个阶段:明确自我认识、职业环境分析、确定职业目标、有意识的素质培养、调整和评估。
1.明确自我认识
正确的自我评估是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应该对自身爱好、个性特征、相关经历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形象气质、性格特点、天赋能力、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知识水平等,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选定一条适合自己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生涯路线,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了做好自我评估,可以通过专家或专业机构帮助来进行自我分析,通过这些机构和一些测评软件进行职业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气质测试、性格测试等等,对自己的认识程度越高,职业生涯的目标和方向才越明确。
2.职业环境分析
在进行职业环境分析时,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如当地的、全省的、全国的、全球的百强企业,了解这些企业如何起步的、利润点在那里、如何发展的,尽可能地搜集各高校往届毕业生分配情况,通过家长、亲属、朋友了解某些企业运营情况、某些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某些单位往年的录入人员方式等。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以是国内或国外,可以是城市或农村,可以是经济发达的特区或是经济一般及贫困落后地区,要考虑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如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习俗等。对职业行业性分析时,要对某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能只看当前的热度、高薪等,要分清哪些是夕阳行业、哪些是朝阳行业,要清楚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如当前全球升温会迫使未来行业和人们生活方式向低碳绿色转变,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变。对职业岗位性分析时,要了解职业岗位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除了解所需要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实习、打工等方式对岗位要求做具体的了解。
3.确定职业目标
在充分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个人的职业目标要符合整体利益,既个人的目标要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人作为活动个体应该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实现个人的追求。职业目标是要实现最大化的“人职”匹配,“人”的因素涉及对自身性格、气质、理想、兴趣和道德等内在因素以及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外在因素,“职”的因素涉及社会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等因素。人生职业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就业,维持生存;第二层次是职业,从事比较稳定的工作,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第三层次是事业,这个层次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物质,更有精神上的满足感,这三个层次逐步推进,逐步实现,一般不能一步到位。当前大学生毕业普遍面临四种选择:考研、出国、就业、创业。考研可以继续在校学习知识,拥有更多知识有利于提高处理问题能力,可以从更高的高度及更宽的角度观察处理问题,但考研只是暂时回避就业问题。出国可以在专业方面深造,提高外语能力,增长见识,文化、地域、习俗等差异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就业选择时要避免做临时、仓促的决定,要进行充分的搜集信息、分析、筛选、应试准备等工作,避免高估或低估自己,寻找最佳的职业切入点,做好吃苦、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创业要做好市场分析、调研,寻找到合适的利润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实现。
4.有意识的素质培养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大学生需要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达到职业目标的需要。首先,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是专业+外语+计算机,有了专业知识才能找到职业切入点,有了外语知识才能站得更高、与更多的人交流,有了计算机知识可以更好地搜集、管理信息。同时,要培养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创业活动、大学实习活动等,要注意提高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各种形式的讲座,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体验实际工作的感受。
5.调整和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评估和修正。当前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迅猛,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而进行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会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会涌现出来,体现在职业领域就是新旧职业的更替。因此,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意问题
1.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崇高品德
大学生应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应以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这样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如果只是为了金钱、享乐,那么即使创造了再多的财富,也会感到空虚、寂寞、迷茫。要培养优良品德,诚实做人,与人为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为了一些利益而损人利己,那样只能得小利而失大义。大学生要培养责任心、学会合作、助人为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大学生要强化法纪观念,掌握与他们未来就业、生活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法律,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意识到只有懂法,才能守法,才能平等地与他人对话,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成为一名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公民。
2.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踏实走好每一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素质包括大学生的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智力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心理素质包括大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道德素质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组合;角色素质包括大学生的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实践,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情,认真上好每堂课、做好每个实验、积极参加每个实习活动、认真过好每一天。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分类号】G647.38
0前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又缺乏职业生涯总体规划引导,导致其不能顺利融入这个社会、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就业难等问题,总结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确失
一方面,虽然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大多数高校相关方面的工作还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作副课,对课程不重视,很多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意识。
1.2学生职业目标定位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目标的定位非常关键。由于自身片面的认识及学校引导不力许多大学生未能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不用谈职业目标的定位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展了此项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目标归目标、行动归行动的不相一致现象。
1.3不良心态有待改善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带给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高职生大多是在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本科院校挑选后最后一批被录入高职学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大多存在自卑感、焦虑感,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制度、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高职生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只看到自身的弱项,信心不足、心灰意冷。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高职生订立的职业目标不切实际,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的巨大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自怨、自责、自卑心理,使其不能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劣势,难以正确面对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承受不起失败和挫折,更缺乏以积极的姿态付诸实践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
1.4自我评估有失准确
自我评估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第一步,客观、合理、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估是科学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前提。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高职生在高考之前仅将考入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曾认真思考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长,更不清楚自己的个性、能力及价值观。升入高职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受上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生往往对自身评估过于片面且不切实际。具体表现为下述情形:一是不能正确发现自己的优势、特长,职业目标设置过低。这不利于高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二是不切实际地肯定能力,对自身缺点认识不足。这造成高职生职业目标设置过高,过分看重收入、福利、地位,业定位不合理。
2.解决策略
2.1克服自卑,增强信心
充满希望的人会把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视为挑战,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而希望的具体表现是目标,即高职生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合理设置目标,正确规划实现目标的途径是高职生树立希望的两种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高职生在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时从下述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设立现实、具体、可测量、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倘若目标设置过高,容易导致失败、打击个体。因此,高职生应该学会将困难的长期目标分解成若干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并依据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二是正确规划实现目标的方案。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积极面对遇到的障碍并制订相应措施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成功体验,利于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心理,树立希望。
2.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队伍建设,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加强专业,个性化定位
在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师质量不高的问题时,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专业化知识方面。针对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培训,教师努力学习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要求教师取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相关认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其次,要将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学生就业规划成功率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后,通过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让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出贡献。
2.3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指导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引带学生认清形势,找准方向
对于学校来讲,要不断健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机构,开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理论课程,更多地面向社会需要开展课程,全方位地培养和构建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为其找到一个良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辅助,来构建完善的就业生涯规划体系,以便于学生形成具有科学性的就业规划。
2.4谋求社会资源共享,指导学生认识职业世界,了解企业需要,明确努力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如果只依靠学校不仅难以真正普及,也难以取得实效,必须通过整合外界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互助机制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兼职教师,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素材或便利;二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当前,政府为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可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三是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
3结束语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很多,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41-02
从2007年开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正式纳入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经过数年的实践与完善,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90后一代终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实践性、独特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基于体验的职业生涯教学模式正适应了新的需求,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显示出其生命力而得以推广[1]。本文试对体验式的职业生涯教学设计进行浅析,以更有效的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一)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理念
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理念,首先是满足大学生生涯发展需求,通过提供必要的生涯探索体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成熟,进而启发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依据生涯教学的规律,设计探索性、活动化、情境化的教学主题,采用体验式的教学组织方法,促进大学生自主开展生涯规划行动,发展其生涯决策能力,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生涯发展方向,为自己的生涯发展做好计划与准备。
(二)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目标
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实施主要包含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与实践。总的来说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具有生涯规划的自主责任意识;鉴别个人特质与潜能;了解大学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明确当前的生涯目标;收集评估职业信息资料;统合身边生涯发展资源;统整职业信息完成职业生涯评估;运用生涯决策方法确立生涯目标;制定出短期的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行动方案;落实生涯行动[2]。
二、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模式与操作
(一)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基本模式
体验的核心是感受与反思,因此体验式生涯教学注重学习者的亲历参与和感悟升华,教学安排遵循“让学生情感上触动,认识上感悟,行动中成长”,具体为: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提出生涯发展问题——引导小组讨论、鼓励全班分享——运用理论提炼升华——尝试再次行动。在此教学模式中,对学生来说,必须通过内在体验逐步完成学习,其体验式学习的流程是:参与生涯探索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反思分享生涯探索活动所带来的体验——整合升华已有体验,形成新观念——改进、再尝试的学习过程。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模式开始于体验,而后反思、讨论、分析、评估。这一教学模式中,始终不断促进学生进行生涯探索行动和反思,通过精心规划生涯探索活动、呈现及反思活动经验,灌输参与者有关活动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的生涯态度发展、激发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学生生涯问题解决能力,是帮助学生逐渐明确其生涯目标和获得生涯规划能力的过程。
(二)体验式生涯教学的操作步骤
1、情境创设
情境的创设的直接影响着能否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是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的第一步,是体验式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后续教学展开的基础。具体来说,好的情景能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理解参与活动的意义、参与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明确参与活动的规则、了解活动的程序等。在创设生涯探索情境时既要抓住学生的生涯需求,又要能激发学生进行生涯探索的动机。可以通过故事、游戏、问题、案例等方学生引入生涯探索的情境之中。例如:采用案例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自己面临的生涯选择和生涯困惑,激发其生涯选择意识,之后开展关于生涯决策方面的单元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解答生涯困惑。
2、参与体验
在情境引导下,学生进入生涯探索活动的参与体验阶段,此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引导整个生涯探索活动的进程,如对学生的活动参与进行辅导,解答疑问,观察全班的参与情况,发现活动中的问题,控制活动的时间等。学生在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时会对自身进行观察与反思,进而产生解决生涯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在新一轮生涯探索中,学生会运用自身观察反思获得的经验方法进行探索,这一过程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体验、反思自我的意识。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成功率
现今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需要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一、背景
1.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倾向、价值观、兴趣爱好、气质等个性特征,结合职业类型、行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过程。科学合理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多少人给自己的人生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呢?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丁力做过一项专门的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仅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与过去的几年相比,虽然职业规划的使用人数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所占比例还不够理想。同时在确定了职业定位的大学生中又存在自我评价偏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准确,知识量不足及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把握上又具有盲目性、不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仍是不容乐观的。
3.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激烈的社会竞争的需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余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从他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就业形势是多么的严峻,岗位竞争又是多么激烈。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还远达不到社会的认可水平,因此就业的竞争压力就更大了。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早的树立职业目标,增加知识的储备,从而能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脱颖而出。
(2)多变的就业环境的需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作机会、工作岗位的迅速增多,也导致人才在工作岗位上频繁流动。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在工作岗位上的流动更加频繁。这种频繁流动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调整的机会,积累了工作经验,又表明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目标的不确定性,更不利于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则可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并客观的、理性的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使大学生自觉的转变错误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更好的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适合自我与适应市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能否实现其人生价值。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对大学生就业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制定才是科学的成功的规划呢?
1.要具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1)要对自己有科学准确的评估
评估就是对自身做出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性格、学识、技能及协调活动能力等。因为不同的职业对从事人员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对自己了解越多、越清楚,做出的职业规划也才能更具合理性。
(2)要对周围环境有准确的认识
这个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组织环境。通过对这些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自身是否适应组织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怎样调整自己以适应组织和社会的需要。
(3)对职业生涯机会的准确评估
是指个人主动分析社会环境与组织内部环境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包括对长期发展机会和短期发展机会的评估。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评估有哪些长期的发展机会,通过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评估组织内有哪些短期的发展机会,以此来确定职业和职业发展目标。
2.职业选择的合理性
职业选择就是自我与社会的结合,是自身能力及价值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合理的职业选择是在科学的自我剖析以及对宏观环境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将二者完美结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理性的思考与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此期间,应将自我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人格特征等与个人价值观整合形成职业期望,同时明确社会价值的取向,所学专业与专业对应的行业的就业形势,注重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理清自己职业生涯发展决策的决定因素和方法步骤,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适时调整与目标把握,大学生职业规划铸就成功
成功就业是所有大学生的期望和梦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掌握以下原则:
1.适时调整规划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需要和社会发展情况对规划做出合理调整。著名学者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种不同的层次,人们在完成自己的每一级需求后,总是会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发起冲刺,不断提升自己的需求程度。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就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使大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2.把握目标规划
大学生在实施规划时,必须要经受住各种诱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判断力,能坚守既定的职业目标,否则将一事无成。因此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矢志不移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我本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使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向成功就业的一条捷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提升其职场就业的成功率、实现人生目标及人生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就注重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前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规划,奠定将来成功就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 评估模式 建构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生涯规划教育引入高校后的产物。作为一个舶来品,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如何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外生涯规划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研究、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反馈、法律保障、社会援助等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借鉴国外生涯规划教育评估的成功经验,对于开展我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涵义界定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这个概念是建立在“生涯”“生涯规划”等基础上的,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概念有不同的见解。美国心理学教授舒伯(super)1976年对于生涯的定义是目前生涯学者普遍采用的。他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儿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父母、退休者等项。”按照扮演角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生涯、职业生涯、退休生涯等。周祥龙在《大学生涯规划》一书中指出:“大学生涯规划就是主要针对大学这一特殊时间段,根据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条件以及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思考自己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制定出个人四年之中在学习、思想、择业、就业等方面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通过逐步实施、考核、反馈、调整等行动方略,顺利、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并实现最终职业目标,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笔者认为,“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大学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引导大学生探究个人自我价值,挖掘个人潜能,在大学生涯规划辅导者或生涯咨询专家的帮助下,明确大学生涯发展方向,通过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国内外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的理论借鉴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其评估模式的构建首先应符合教育评估模式。所谓教育评估模式(Educational Evaluation Models),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由评价结构、功能、过程和方法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种教育评估范式,它是教育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总体概况,是教育评估类型的总构思。近代国外著名的教育评价模式有:泰勒的行为目标达成模式、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斯克里芬的目标游离模式、斯塔克的应答模式等。根据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国外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和国内发展性评估模式对我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中,CIPP模式是由美国的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他认为评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过程评价,用来指导方案的实施和调整修改;二是成果评价,用目标达到的程度来评价效果。CIPP模式既符合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注重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又和大学生涯规划动态调整的特征相吻合。
发展性评估模式认为,评估是一个协助评估主体总结工作绩效,分析优缺点。采取改正措施,扬长避短,更高、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系统、持续性的过程,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式。它强调评估标准的多样化,评估不仅仅局限于对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标准,而要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这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相吻合。
三、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多元评估模式的建构
根据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要求,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的先进理论,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中可采用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和发展性教育评估模式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模式,不仅注重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评估,而且注重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评估,同时又不固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多元化需求为前提,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
1 评估原则
坚持内适评估与外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即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内适)和满足社会需求(外适)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最基本的原则。
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估是以实现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为依据,定量则是反映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如对大学生涯规划目标中的专业素质评估上侧重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对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非专业素质可侧重采用定性评价方式。
坚持过程评估与目标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恩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实现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逐步实现素质提升的过程,该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既要注重过程评估,也要注重目标评估。
坚持宏观评估与微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过程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科学分析这一过程,就要把握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宏观评估着眼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宏观背景、社会形势,立足于高校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这一整体;微观评估则主要针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做出价值和绩效评判,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的评估。
2 评估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由于大学生涯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借鉴发展性评估理论及《纲要》要求,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既要符合教育评估,也要符合大学生涯规划的特点;既要注重考虑评估对象的发展性变化,也要以面向未来、以评估对象的持续改进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具体可采取校内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评估可采取上级部门评估下级部门、学生的自我评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评机制、专业辅导老师评价等;校外的评估可分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评估以及家庭的评估等两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大学生个体自省、面谈、问卷、投射测验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实现。
3 评估主体
多元化的评估模式需要有多元化的评估标准来配套,而多元化的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中,不仅要有大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估、领导与督导评估、社会评估,还要引入元评估,从多元化的视角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做出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加公正化、科学化。此外,评估指标的制定要能涵盖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所有环节和主要内容,要随着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调整,既突出重点,又能连接过程。高校要给每位新生从一进校就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实施情况,记录他们在大学期间不同阶段接受的教育,制定的目标以及目标的实现情况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与反馈。